教师资格国考中小学教综笔试模拟题21(附答案).docx

上传人:啊飒飒 文档编号:13032541 上传时间:2021-12-11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2.6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资格国考中小学教综笔试模拟题21(附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教师资格国考中小学教综笔试模拟题21(附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教师资格国考中小学教综笔试模拟题21(附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教师资格国考中小学教综笔试模拟题21(附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教师资格国考中小学教综笔试模拟题21(附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教师资格国考中小学教综笔试模拟题21(附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资格国考中小学教综笔试模拟题21(附答案).docx(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教师资格国考中小学教综笔试模拟题21【人物简介】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儒学教育理论的奠基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以他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对我国文化教育的开展发生了极其深刻的阻碍。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之风,提倡仁义礼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曾带着局部弟子周游列国十三年,晚年修订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相关著作】论语【要紧理论】1.关于教育作用孔子认为教育对社会的开展有作用,提出了庶、富、教的观点,认为人口、财宝和教育是立国的三

2、个要素;提出了性相近,习相远的哲学命题,强调后天环境对人开展的阻碍。2.关于教育对象孔子在教育对象上主张有教无类。孔子说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有教无类的本意是在教育对象上,不分贵族与平民,不分华夏与华夷诸族都能够入学。孔子有教无类的提出是针对奴隶主阶级有教有类而言的。3.关于教学原那么与方法(1)因材施教的原那么。孔子是在教学实践中最早采纳因材施教的教育家。他善于依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以发挥他们的各自专长。宋代朱熹把孔子这一经验概括为夫子教人,各因其材。这是因材施教的来源。(2)启发诱导的原那么。孔子在论语述而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那么不复也。宋代

3、理学家朱熹如此解释: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也;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也;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孔子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的教育家,比古希腊教育家苏格拉底提出的助产术早几十年。(3)稳固性原那么(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4)学思结合的方法(学而不思那么罔,思而不学那么殆)。4.教师观教师要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要为人师表: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育名言】1.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那么不复也。2.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3.学而不思那么罔,思而不学那么殆。【试题例如】1.【单项选择】学而不思那么罔,思而不学那么殆。这句话出自(

4、)。A.学记 B.论语C.大学 D.师说1.【答案】B【解析】此题考查的是论语。学而不思那么罔,思而不学那么殆出自论语为政,这句话的意思是只学习却不考虑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感到不明白,表白了孔子将学习过程概括为学思行的统一过程的观点。故此题选B。2.【单项选择】庶与富是教的先决条件。首次提出这一教育观点的教育家是( )。A.孔子 B.孟子C.荀子 D.墨子2.【答案】A【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孔子的教育思想。庶、富、教是孔子的主张,即首先需要让庶民富裕,然后施行教化和仁德;孟子主张性善论,提出教育的目的是明人伦;荀子提倡性恶论,主张笃志内省;墨子指出教与学是一个整体,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提出量力所能至,强调学以致用。故此题选A。3.【单项选择】我国先秦时期,主张有教无类,提倡因材施教的教育家是( )。A.孔子 B.孟子C.荀子 D.庄子3.【答案】A【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孔子的教育思想。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他教育思想在他的言论记载论语中有充分的反映。孔子提出了有教无类的观点,并提倡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宋代朱熹在概括孔子的教学经验时评价:夫子教人,各因其材。故此题选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知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