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水穿石启示(研讨教案).docx

上传人:PIYPING 文档编号:13220822 上传时间:2021-12-19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6.8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滴水穿石启示(研讨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滴水穿石启示(研讨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滴水穿石启示(研讨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滴水穿石启示(研讨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滴水穿石启示(研讨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滴水穿石启示(研讨教案).docx(1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滴水穿石启示(研讨教案) 第 1 页 共 9 页 滴水穿石的启示(研讨教案) The Enlightenment of constant dripping wears the stone 第 2 页 共 9 页 滴水穿石的启示(研讨教案) 前言:小泰温馨提醒,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点教学科目,其教学的内容是语言文化,其运行的形式也是语言文化。语文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科学,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等的工具。本教案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小学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便于学习

2、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本课的写作方法,进一步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意思。 3、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知道古今中外成就事业的人,都离不开"滴水穿石'的精神,要实现美好的理想,就要做到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 教学重难点: 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句理解课文,领悟思想,以文化人。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这一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学生齐读课题。 2、通过上一堂课的学习,"滴水穿石'是一种什么样的现象? (水滴接连不断地滴在石头的同一个地方,天行日久,就能补石块滴穿。) 3、对"

3、;滴水穿石'这一奇观,你最想了解的是什么呢? 第 3 页 共 9 页 (学生提出问题,师引导归纳,它是怎么形成的或水滴为什么能把石头滴穿?) 二、学习第 1、2 自然段 1、过渡:水滴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它如何能够滴穿石块呢?请同学们自渎第 1、2 小节,围绕问题圈画有关词句,加以体会。 2、组织交流感受。 学生交流,出示文字: "水滴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可是它目标专一,持之以恒,所以能把石块滴穿。' a、抓住关键的字词加以体会感悟,哪些字词留给你的印象比较深刻,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b、练习朗读。 c、用上"因为所以'来说说滴水穿石的原因。 水滴的

4、目标专一和持之以恒分别体现在哪里呢? a、出示句子 原来在这块石头的上方,有水滴接连不断地从岩缝中滴落下来,而且总是滴在一个地方。几百年过去了,几千年、几万年过去了水滴锲而不舍,日雕月琢,终于滴穿了这块石头,成为今天太极洞内的一大奇观。' 从第二段文字理解滴水穿石的原因,说说"持之以恒'的意思。 第 4 页 共 9 页 b、结合第一段文字理解"目标专一'和"持之以恒'的具体意思,感受水滴的"专一'和"持之以恒',并相机进行朗读指导。 c、不管岁月如何沧桑变化,水滴就对着一个目标,重复着一个动作:滴

5、,滴,绝不停止,绝不放弃,这就叫"持之以恒'多么令人佩服啊!能把这一节读好吗? d、指导朗读:要让人感受到水滴的目标专一和持之以恒。 3、感知启示:水滴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但水滴凭着目标专一、持之以恒竟然能够穿石,对此你有什么感想吗?引出下一句,让学生变换句子的说法,指导读好反问句。 "如果我们也能像水滴那样,还有什么事情做不成呢?' 三、学习第 3 自然段 过渡:在眼里,"滴水穿石'仅仅是一种罕见的自然现象吗?引导学生得出"滴水穿石'更是一种可贵的精神,是一个人成功道路上不可或缺的精神。 1、读读第三自然段,找找哪一句话

6、写出了的这种想法。出示句子。 你看,古今中外所有成就事业的人,在前进的道路上,不都是靠着这种"滴水穿石'的精神,才"滴穿'一块块"顽石',最终取得成功的吗? a、自渎句子,注意停顿和语气。 b、古今中外成就事业的人,举了三个例子,依次是谁? 第 5 页 共 9 页 用一句话完整地表达清楚。 c、点拨"古今中外'。 这三个名人有中国的、有外国的、有古代的、有现代的,这就叫做,可见的选材是多么精当。 d、理解"滴水穿石的精神'、 2、他们各自做成了哪些事,他们各是怎样取得成功的?请你选择一个最佩服的人物来读,

7、用心读,把你的敬佩之情放进去读。并找出重点词句,想想他们的目标专一和持之以恒分别体现在哪里。 3、朗读体会。 4、交流。 李时珍 (1) 出示事例。 (2) 指名读。 (3) 谈体会。抓住"从小立志学医'"经过二十几年'"终于'等词来谈。 (4) 喜欢读的一起朗读。 爱迪生 让学生从"迷恋'和"毕生孜孜不倦'来体会他的"滴水穿石'的精神。 齐白石 从"数十年' "始终'"持之以恒'等词语中感受齐白石 第 6 页 共 9 页 的精神。

8、5、再次出示: "你看,古今中外所有成就事业的人,在前进的道路上,不都是靠着这种滴水穿石的精神,才滴穿一块块顽石,最终取得成功的吗?' (1)自己练读、理解、体会。 (2)指名读,谈谈自己的理解。(结合"滴穿顽石'的意思。"滴穿顽石'指克服困难、取得成功) 6、是啊,只有目标专一、持之以恒的人才能成就事业,你还知道哪些人也靠着 "滴水穿石'的精神取得了成功?学生举例。 7、这里,举了三个古今中外名人的事例来说明"滴水穿石'的精神对成就事业的重要,此外,课文又举了一个什么事例呢?读一读第四节,想想这一节写了

9、什么,课文为什么要写上这一节。 学生交流,教师点明:这是从反面来说明道理,可增强课文的说服力。(领悟本课举例,从正反两方面说理的方法) 四、学习第 5 自然段 1、读完了这几个事例,联系你的实际谈谈你从中得到了什么的启示? 2、谈得真好。(课件出示)"目标专一而不,持之以恒而不,就一定能够。'这段话是在看了.广得太极洞内"滴水穿石'情景后心迹的真实流露,也可以说是一段名言,让我们来好好品读。 第 7 页 共 9 页 3、其实,从一年级到现在,我们学过的许多内容也能说明这个道理,比如这些成语故事,你会填吗? (出示)绳锯( )、精卫( )、聚沙( )、只要工夫

10、深,( ) 五、总结,布置作业。 1、小结:人的一生中,不会一帆风顺,但只要你有专一的目标,持之以恒的精神,你就一定能够到达胜利的彼岸,愿所有的同学用"滴水穿石'的精神去实现你美好的理想。 2、布置作业(课件出示) 板书 滴水穿石的启示 目标专一 持之以恒 就我个人而言,我觉得课的成功与否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这节课中是否渗透或体现了教学思想。 如尽量做到信息技术与学科有机整合。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就是通过课程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以及相应的学习方法和评价手段。 遵循这一原则,本课的教学中采用了多媒

11、体辅助教学,这样的教学设计在教学过程中的优点是十分明显的。 当然以下两个教学环节也可以作如下设计: 比如在理解"持之以恒'这个词语的含义时,可设计水滴从 第 8 页 共 9 页 岩石上方不停地往下滴的镜头,配上滴水的声音,辅于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诵,持续一分钟后这时间对于四十分钟的课堂教学来说已经足够长了,所有学生都理解了这个词的真正含义。 再比如在强化"滴水穿石'精神的时候,媒体出示贝多芬的头像和音乐,加上教师的语言渲染,可以把学生的兴奋点提到最高处: 大家看,这是谁?我们学过写他的文章月光曲。贝多芬从 28 岁开始听力逐渐减退,到 50 岁双耳全聋。这对一位

12、作曲家来说是一个致命的打击。但他没有放弃对音乐的追求,他的目标只有一个:创造出最美的音乐。他说过一句有名的话:呃住命运的喉咙,绝不能向它屈服。二十多年来,他一直在无声的世界里谱写最美的乐章。持之以恒的努力使他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他的曲子在世界乐坛掀起狂澜,他的作品成为人类音乐宝库中光芒万丈的珍品。(音乐渐响再渐弱) 听了这么多事例,你有感触吗?现在,你最想说的话是什么? 这样,课件的辅助教学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改善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朱老师的教学设计让学生以读为主线,辅之以听、说、写,让学生对课文的语言文字经历一个由"感知感受感悟'的过程。学习第一自然段,朱老师就指导学生在朗

13、读中抓住重点词语并进行评价,体会这些词语所要表达的内涵。从而让学生说一说滴水能够穿石的道理。总之,朱老师在努力营造一个能够让学生 第 9 页 共 9 页 都愿积极参与,都能自主选择的开放的融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自由而充分的学习活动中生成智慧、生成能力,提高素质。 另外我觉得,在学习完课文以后,是否可组织全班学生召开一个小小交流会。仿照课文简要介绍一位名人事迹,字数不超过 100,并附上名人的图片(课前教师曾布置学生搜集材料)。先让学生自由寻找交流伙伴,可以找好朋友,也可以找有共同话题的同学。然后推荐代表上台交流。这样一个小小的交流会能为学生创设开放式的言语交际环境,使他们在内化课文语言文字的基础上,对自己搜集的材料进行修改、补充、完善,然后自主选择交流伙伴,在无拘无束中相互表达、评价、吸纳,取长补短。教师则成为一个聆听者、点拨者、鼓励者,来往于交流的人群当中,对学生的交流信息作随机的点拨、评价。在开放的环境下,学生自主选择,合作交流,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不仅巩固了知识,发展了能力,同时在平等融洽的对话中也培养了学生积极的情感和态度。 - Designed By JinTai College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知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