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计算机应用技术Computer Applied Technology(081203)培养方案(一) 培养目标和要求1、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良好,学风严谨,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献身精神,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2、掌握坚实宽广的理论基础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和社会管理方面的适应性,在科学和管理上能作出创造性的研究成果。3、积极参加体育锻炼,身体健康。4、硕士应达到的要求:(1)掌握本学科的基础理论和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及时跟踪学科发展动态。(2)具有项目组织综合能力和团队工作精神,
2、具有一定的公关能力及和谐的人际关系。(3)具有强烈的责任心和敬业精神。(4)广泛获取各类相关知识,对科技发展具有敏感性。(5)有扎实的英语基础知识,能流利阅读专业文献,有较好的听说写译综合技能。本方案培养计算机应用技术领域的各类开发、研究、应用人才。毕业生适应的工作有:高等院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教师和研究人员;中小型控制系统的设计实施;复杂、大型控制系统的应用,企业级MIS/ERP建设;基于Internet/Intranet的多媒体应用程序开发;数字通讯领域各类应用;大中型企业及涉外企业IT部门工作人员。(二)研究方向请添加研究方向的简介及主要导师简介1、网络与多媒体技术网络与多媒体方向主要研
3、究内容:分析各种计算机网络(有线网络、无线网络等)协议性能;提高现有网络协议性能的方法;网络故障快速诊断及群体智能优化算法(蚁群算法、粒子算法、遗传算法等),动态实现网络路由优化算法。导师有:李鲁群教授 ;陈海光副教授。2、数字图像处理与模式识别数字图像图形处理方向重点研究现代智能信息处理的理论、技术和方法,融合图象编码、模式识别、生物信息等领域的研究手段,并将其应用于各种信息的智能处理,研究内容包括:(1)三维人脸建模技术的开发;(2)二维及三维人脸识别系统中关键技术的研制,重点研究对光照、姿势、表情等外界环境变化具有稳定性的二维和三维人脸识别算法;(3)基于分形编码的图象检索与识别算法的研
4、制;(4)隐形信息的检测和提取技术,设计更稳定的信息隐藏方法;(6)生物信息挖掘技术及实现;(7)超声医学图象的处理与分析;(8)生物信息挖掘。导师有:黄继风教授;杨仲南教授;马燕副教授;王笑梅副教授。3、数据库技术数据库技术方向的主要研究内容:数据挖掘技术、数据库建模技术、数据库中间件技术及数据库系统开发。导师有:胡荷芬副教授;陈军华副教授4、机电一体化和自动控制系统机电一体化和自动控制系统方向的主要研究方向:嵌入式系统的控制;检测与控制软件的研发;仿真测试平台的开发;系统仿真的基本概念与原理;建模的基本方法;连续系统模型的离散化处理方法;高阶模型及非线性模型的处理方法;连续系统仿真的基本原
5、理与基本方法。导师有:张自强教授;李光布教授;方祖华教授;林军教授;蔡文副教授;李儒琼副教授;张玉萍副教授;赵梗明副教授;王义庆高级工程师。x& (三)学制 三年 (特殊情况下可以适当延长或缩短) (四)课程设置与学分要求 1、必修课程: (1)学位公共课程: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Theory and Practice of Scientific Socialism (2学分) 自然辩证法 Dialectics of Nature (2学分) 第一外国语 First Foreign Language (2学分) (2)学位基础课:(每门课程3学分) 高等工程数学 Advanced Engin
6、eering Mathematics 计算机系统结构 Computer Architecture 计算机网络 Computer Network 程序设计方法学 Programming Methodology (3)学位专业课:(除专业外语外,每门课程3学分) 专业外语 Specialized Foreign Language (2学分) 计算机算法Computer Algorithm (3学分)高级软件工程 Advanced Software Engineering(3学分)数据库技术 Database Technology(3学分)多媒体技术 Multi-Medium Technology
7、3学分)计算机控制系统 Computer Control System(3学分)数字图象处理Digital Image Processing(3学分)数字信号处理Digital Signal Processing(3学分) 【注】专业外语和计算机网络为必选课程。每个学生根据不同研究方向还需选择其他两门或两门以上的课程。2、选修课程:(1)公共选修课英语口语(2学分)计算机基础(2学分)(2)专业选修课 (每门课程2学分)计算机安全 Computer Security(2学分)软件可靠性与安全性 Reliability and Safety of Computer(2学分)模式识别 patte
8、rn recognition(2学分)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 Object-Oriented Programming(2学分)生物信息学 Bioinformationic (2学分)计算机网络性能分析与仿真 Network Performance Analysis and Simulation (2学分)Web Service 原理 Web Service Principle(2学分)第二外语(日语)Japanese(2学分)【注】每个学生根据不同研究方向需选择两门或两门以上的课程。(3)讨论班与论文选读 (是否开课由导师决定)3、同等学力或跨专业报考者补修课程: 汇编语言程序设计 Assembl
9、ing Language Programming(3学分) 计算机网络 Computer Network(3学分) 数据库原理 Database Princple(3学分) 【注】学生可根据导师安排选修其他相关学科的课程,并按专业选修课计算学分。 (五)培养方式与考核方式学位基础课和学位专业课以教师讲授为主,少数内容可以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轮流报告。专业选修课采用教师讲授与学生报告相结合的方法,以学生报告为主,逐步减少教师的讲授内容。从二年级开始,根据各研究方向,学生在导师指导下查阅和报告有关文献,开展专题讨论,在此基础上形成毕业论文题目,并围绕该题目进行研究,最后完成毕业论文,进一步提高学生科
10、研能力和创新意识。课程考核分考试与考查两种方式,可采用笔试/口试、闭卷/开卷、撰写论文、完成项目等形式进行。必修课程原则上都要进行笔试。研究生课程的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综合评定。考试成绩采用百分制记录,也可以分优(90分-100分)、良(80分-89分)、中(70分-79分)、及格(60分-69分)、不及格五等;考查成绩以合格、不合格记。撰写论文,以优、良、中、及格、不及格五级计算成绩。 (六)学位论文撰写与答辩添加盲审环节及对应的时间节点。1、研究生在撰写论文之前,必须经过认真的调查研究,阅读大量的文献资料,了解本人主攻方向的历史和现状,在此基础上酝酿学位论文选题。 2、第四学期末,
11、在导师指导下确定选题,写出开题报告,并经教研室有关专家论证。开题报告需包含:论题;论文的基本构思或大纲;论题的学术意义和现实意义;已阅读过的和准备阅读的资料;疑点和难点等。论文的选题和内容应具有一定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有一定的创意和前沿性。 3、第四学期末至第六学期初,研究生根据选题撰写学位论文。4、论文送审与答辩(1)论文送审,硕士学位论文至少校内外各1位具有副教授及以上职称专家评阅:如果参加盲检,论文还需各聘请1名校内与校外专家评阅;否则,只需请1名校内专家评阅(由学位点安排)。第六学期中期(3月中旬-4月初)经导师同意由研究生登陆指定网站查看自己是否参加盲审。(2)盲审结束后无异议则进入
12、答辩阶段(每年的5月下旬进行)。 (3)答辩委员会由3-5名与选题有关的教授(或研究员)、副教授(或副研究员)组成。答辩委员会推举一名答辩主席,答辩人的导师和副导师不能担任答辩主席。答辩后由答辩委员会投票表决,答辩主席在答辩决议书上签字。论文送审,硕士学位论文至少校内外各1位具有副教授及以上职称专家评阅:如果参加盲检,论文还需各聘请1名校内与校外专家评阅;否则,只需请1名校内专家评阅(由学位点安排)。第六学期中期(4月初)由研究生登陆指定网站查看自己是否参加盲审。5、论文答辩盲审结束后无异议则进入答辩阶段(每年的5月下旬进行) (1)学位论文由作者本人提交答辩委员会,由答辩秘书分送答辩委员。
13、2)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前须聘请2位(或以上)具有副教授(或以上)职称的专家评阅。 (3)答辩委员会由3-5名与选题有关的教授(或研究员)、副教授(或副研究员)组成。答辩委员会推举一名答辩主席,答辩人的导师和副导师不能担任答辩主席。答辩后由答辩委员会投票表决,答辩主席在答辩决议书上签字。 5、学位授予 论文在获三分之二(或以上)答辩委员通过后,答辩委员会可建议授予答辩人所申请的学位。(七)教学大纲课程大纲具体到二级标题:即章、节 课程名称:高等工程数学Advanced Engineering Mathematics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研究生掌握矩阵分析和随机过程的基本理论及
14、其应用。要求掌握矩阵分解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熟悉线性变换的矩阵表示,了解矩阵函数的性质和应用;掌握随机过程的基本概念,熟悉几种重要的随机过程及其应用,了解各态历经性与谱分解。 (二)基本教学内容第一部分 矩阵分析第一章 线性空间与线性变换1.1 线性空间的概念1.2 基变换与坐标变换1.3 子空间与维数定理1.4 线性空间的同构1.5 线性变换的概念1.6 线性变换的矩阵表示1.7 不变子空间第二章 内积空间2.1 内积空间的概念2.2 正交基及子空间的正交关系2.3 内积空间的同构2.4 正交变换2.5 点到子空间的距离与最小二乘法2.6 复内积空间2.7 正规矩阵2.8 二次型第三章 矩阵的
15、标准形与若干分解形式3.1 矩阵的相似对角形3.2 矩阵的约当标准形3.3 哈密顿-开莱定理及矩阵的最小多项式3.4 多项式矩阵与史密斯标准形3.5 多项式矩阵的互质性与既约性3.6 有理分式矩阵的标准形及其仿分式分解3.7 系统的传递函数矩阵3.8 舒尔定理及矩阵的分解3.9 矩阵的奇异值分解第四章 矩阵函数及其应用4.1 向量范数4.2 矩阵范数4.3 向量和矩阵的极限4.4 矩阵幂级数4.5 矩阵函数4.6 矩阵的微分与积分4.7 常用矩阵函数的性质4.8 矩阵函数在微分方程组中的应用4.9 线性系统的能控性与能观测性第五章 特征值的估计与广义逆矩阵5.1 特征值的界的估计5.2 圆盘定
16、理5.3 谱半径的估计5.4 广义逆矩阵与线性方程组的解5.5 广义逆矩阵A+第六章 勒贝格积分简介6.1 集合及其基数6.2 测度理论6.3 可测函数6.4 勒贝格积分第二部分 随机过程第一章 概率论补充知识1.1 概率空间1.1 随机变量1.1 特征函数1.1 多元正态分布1.1 随机变量序列的收敛性1.1 随机变量函数的分布1.1 条件数学期望第二章 随机过程的基本概念2.1 随机过程的定义2.2 随机过程的分布及其数字特征2.3 复随机过程2.4 几种重要的随机过程类型2.5 Wiener过程2.6 Poisson过程第三章 二阶矩过程的均方微积分3.1 随机变量序列的均方极限3.2
17、随机过程的均方连续3.3 随机过程的均方导数3.4 随机过程的均方积分3.5 均方随机微分过程3.6 正态过程的均方微积分第四章 平稳过程4.1 平稳过程的定义4.2 平稳过程相关函数的性质4.3 平稳过程的功率谱密度4.4 线性过程中的平稳过程4.5 平稳过程的谱分解4.6 平稳过程的各态历经性第五章 马尔可夫过程5.1 马尔可夫过程的定义5.2 马氏链的转移概率5.3 马氏链的状态分类5.4 转移概率的极限与平稳分布5.5 连续时间马氏过程的转移概率5.6 马氏过程的遍历性和平稳分布5.7 应用举例第六章 更新过程与马尔可夫更新过程6.1 更新过程的定义6.2 更新方程与极限定理6.3 剩
18、余寿命与现时寿命6.4 延迟与终止过程6.5 马尔可夫更新过程的定义6.6 状态分类与极限概率6.7 马尔可夫更新方程6.8 再生过程与报酬过程6.9 广义半马氏过程简介第七章 非平稳随机过程7.1 随机过程的高阶统计量的定义和性质7.2 非平稳过程的Wigner-Ville时频谱分析7.3 循环平稳过程7.4 二阶循环平稳过程的循环相关函数与循环谱7.5 高阶循环平稳过程的循环累积量与循环谱 (三)主要参考资料1 矩阵分析引论 罗家洪. 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19922 随机过程 毛用才,胡奇英.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83 工程随机过程 彭秀艳. 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004 应
19、用随机过程 钱敏平 龚光鲁.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5 随机信号分析朱华等.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19906 Probability, Random Variables, and Stochastic Processes Papoulis A. 2 nd ed, New York: McGraw-Hill, 1984 (四)任课教师:迟洪钦 (五)总时数:72学时 (六)考核方式:开卷或闭卷 课程名称:计算机网络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课程是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生的必修课,它可以使学生能系统地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工作原理,体系结构、分层协议,网络互连,网络新技术基础知识。学习本课程要求学生应具有
20、计算机组织结构,操作系统和数据通信基础知识。 (二)基本教学内容 第一章 引论 1.1 网络的发展过程1.2 网络的分类1.3 若干术语与概念1.4国内外网络的发展现状第二章 物理层2.1 基本概念2.2信道极限客量2.3传输媒体2.4模拟传输和数字传输第三章 数据链路层3.1基本概念3.2停止等待协议3.3连续ARQ协议3.4面向比特的控制规程3.5面向字节的控制规程第四章 信息共亭技术 4.1概念4.2多道接入技术-轮询4.3随机接入技术:ALOHA4.4随机接入技术 CSMA 和CSMA/CD第五章 局域网 5.1概述5.2局域网参考核型5.3ISO 802.3 :CSMA/CD45.4
21、 ISO 802.4 : Token Bus5.5ISO 802.5 :Token Ring5.6. 局域网的新发展5.7局域网的控制第六章 网络层6.1网络层的提供的服务6.2路由选择6.3流量控制6.4X.25建议书第七章 网络互连7.1概述7.2OSI的网络层标组7.3Internet的互连网协议IP7.4几种常用的互连网选路协议第八章 运输层8.1OSI 运输层协议8.2TCP/IP体系中的运输层:TCPUDP第九章 高层协议9.1会活层9.2表示层9.3应用层9.4TCP/IP体系的应用层第十章 网络新技术和安全 10.1网络管理10.2综合业务数字网ISDN10.3宽带综合业务数字
22、网B-ISDN10.4城域网MAN10.5数据加密10.6网络环境下的威胁和安全措施 (三)主要参考资料1 Computer NetnorksAndrew S.Tanendaum 著,Fourth Edition, Prentice Hall International, Inc.2005.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影印版。2 计算机网络,胡金初 ,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年8月。3 Computer Networks and Internet,Douglas E. Comer,Prentice Hall,2005年 (四)任课教师:胡金初 (五)总时数:72学时 (六)考核方式:闭卷考试 课
23、程名称:计算机系统结构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课程要求学生掌握计算机系统结构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结构和基本分析方法。重点是计算机系统结构的分类:流水线结构;RISC和CISC;多机系统的内联网络;多处理系统;多计算机系统;并行处理、并行计算的算法;非Von Neumann计算结构等方面。课程在包含基本原理、基本理论的同时,也包含了计算机系统结构的最新发展情况。为研究生进一步研究计算机系统结构打下理论基础。 (二)基本教学内容第一章 计算机系统结构分类1.1. 计算机发展的历史和现状1.2. 计算机系统结构分类学1.3. 性能参数第二章 Von Neumann计算机结构2.1. 控制部件
24、2.2. 指令集设计2.3. 算术逻辑部件2.4. 存储系统设计交叉存储、关联存储、Cache存储、虚拟存储2.5. 中断管理第三章 流水线3.1. 问题的提出3.2. 指令流水线3.3. 算术流水线3.4. 流水线控制静态控制和动态控制3.5. 流水线的发展第四章 RISC和CISC4.1. 基本概念4.2. RISC和SISC的比较4.3. 实例第五章 内连网络5.1. 网络的拓扑结构5.2. 静态结构5.3. 动态结构5.4. 内连网络设计要素第六章 多处理和多计算机系统6.1. 多处理系统6.2. 多计算机系统6.3. 它们的比较6.4. 多处理机多计算机系统第七章 并行程序设计和并行
25、算法7.1 并行程序设计模型7.2 多处理机上的并行程序设计7.3 多计算机上的并行程序设计7.4 并行计算和并行算法结构7.5 数据并行性算法7.6 实例7.7 DNS-域名系统第八章 数据流和脉动阵列计算机结构8.1 概论8.2 数据流计算机结构8.3 脉动阵列计算机结构8.4 计算机系统结构的未来8.5 神经网络计算机8.6 多值逻辑8.7 模糊逻辑 (三)主要参考资料1 Conputer ArchitectureSingle and Parallel SystemsMehdi R. Zargham Sou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Prentice Hall,1
26、996, U. S. A.2 计算机系统结构,李学干、苏东庄,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3 计算机系统结构,郑纬民等,清华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四)任课教师:赵梗明 (五)总时数:72学时 (六)考核方式:课堂定时开卷考试 课程名称: 计算机算法 Computer Algorithms(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计算机算法是计算机科学的核心课程,设计一个好的程序必须要有合理的数据组织和高效的算法,在有限资源的环境下,如何设计出有效的算法,这正是计算机科学领域里算法设计所研究的内容。本课程以算法设计和分析为重点,同时也适当地介绍计算机算法的表示和证明。为程序的设计和证明打下坚实的基础。
27、二)基本教学内容 Chapter 1 Basic Concepts in Algorithmic Analysis 1.1 Introduction l.2 Historical Background 1.3 Binary Search 1.4 Merging Two Sorted Lists 1.5 Selectinn Sort 1.6 Insertion Sort 1.7 Bottom-Up Merge Sorting 1.8 Time Complexity 1.9 Space Complexity 1.10 Optimal Algorithms 1.1l How to Bstimate
28、 the Running Time of an Algorithm 1.l2 Worst case and average case analysis l.13 Input Sise and Problem Instance Chapter 2 Mathematical Preliminaries 2.1 Sots, Reations and Annctions 2.2 Proof Mehods 2.3 Logarithms 2.4 Floor and Ceiling Tunctions 2.5 Factorial and Binomial Coefficients 2.6 The Pigeo
29、nhole Principle 2.7 Summations 2.8 Recurrence Relations Chapter 3 Data Structures 3.1 Introdction 3.2 Linked Lists 3.3 Graphs 3.4 Trees 3.5 Rooted Trees 3.6 Binary Trees Chapter 4 Heaps and the Disjoint Sets Data Structure 4.l Iotroduction 4.2 Heaps 4.3 Disjoint Sets Data Structures Chapter 5 Induct
30、ion 5.1 Introduction 5.2 Two Simple Examples 5.3 Tadix Sort 5.4 Integer Exponentiation 5.5 Evaluating Polynomials (Horners Rule) 5.6 Generating Permutations 5.7 Finding the Majority Element Chapter 6 Divide and Conquer 6.1 Introduction 6.2 Binary Search 6.3 Mergesort 6.4 The Divide and Conquer Parad
31、igm 6.5 Selection: Finding the Median and the kth Smallest Element 6.6 Quicksort 6.7 Multiplication of Large Integers 6.8 Matrin Multiplication 6.9 The Closest Pair Prob1em Chapter 7 Dynamic Programming 7.1 Introduction 7.2 The Longed Common Subsequence Problem 7.3 Matris Chain Multiplication 7.4 Th
32、e Dynamic Programming Paradigm 7.5 The All-Pairs Shortest Path Problem. 7.6 The Knapsack Problem Chapter 8 The Greedy Approach 8.1 Introduction 8.2 The Shortest Path Problem 8.3 Minimum Cost Spanning nees (Kruskals Algorithm) 8.4 Minimum Cost Spanning nees (Prims Algorithm) 8.5 File Compression Chap
33、ter 9 Graph Thaversal 9.1 Introduction 9.2 Depth-First Search 9.3 Applications of Depth-First Search 9.4 Breadth-First Search 9.5 Applications of Breadth-First Sparch Chapter 10 NP-Complete Problems 10.l Illtroduction 10.2 The Class P 10.3 The Class NP 10.4 NP-Complete Problems 10.5 The Class co-NP
34、10.6 The Class NPI 10.7 The Relationips Between the Four Classes Chapter 11 Introduction to Computational Complexity 11.1 Introduction 11.2 Mode of Computation: Tlie Turing Machine 11.3 k-tape Thring Machines and Time complexity 11.4 Off-Line Turing Machines and Space Complexity 11.5 Tape Compressio
35、n and Linear Speed-Up 11.6 Relationships Between complexity Classes ll.7 Reductions 11.8 Completeness 11.9 The Polynomial Time Hierarchy Chapter 12 Lower Bouuds 12.1 Introduction 12.2 Trivial Lower Bounds 12.3 The Decision Tree Model l2.4 The Algebraic Decision Tree Model 12.5 Linear Time bouctions
36、Chapter 13 Backtracking 13.1 Introduction 13.2 The 3-Coloring Problem 13.3 The 8-Queens Problem 13.4 The General Backtracking Method 13.5 Branch and Bound Chapter 14 Randomized Algorithms 14.l Introduction 14.2 Las Vegas and Moote Carlo Algorithms 14.3 Randomised Quicksort l4.4 Randomized Selection
37、l4.5 Testing String Equality 14.6 Pattern Matching 14.7 Random Sampling l4.8 Primality Testing Chapter 15 Approximation Algorithms 15.1 Introduction 15.2 Basic Definitions l5.3 Difference Bounds 15.4 Relative Performance Bounds 15.5 Polynomial Approximation Schemes 15.6 Fully Po1ynomial Approximatio
38、n Schemes Chapter 16 Network Flow 16.1 Introduction 16.2 Pre1iminaries 16.3 The Ford-Fulkerson Method 16.4 Mtalmum Capacity Augmelltation 16.5 Shortest Path Augmentation 16.6 Dinics Algorithm 16.7 The MPM Algorithm Chapter 17 Matching 17.1 Introduction l7.2 Preliminaries 17.3 Tbe Network Flow Method
39、 17.4 The Hungarian Tree Method for Bipartite Graphs 17.5 Maximum Matching in General Graphs 17.6 An O(n) Algorithm for Bipwtite Graphs (三)主要参考资料1 Computer Algorithms Sars Baase,Third Edition,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年。2 计算机算法导论设计和分析,卢开澄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8月3 计算机算法设计和分析第二版, 王晓东编箸,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年7月 (四)任课教师:胡金初 (五)总时数:
40、72学时 (六)考核方式:考查 课程名称: 数据库技术(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数据库系统是对数据进行存储、管理、处理和维护的软件系统,是现代计算环境中的一个核心成分。随着计算机硬件、软件技术的飞速发展和计算机系统在各行各业的广泛应用,数据库技术的发展尤其迅速,有关数据库系统的理论和技术是计算机科学技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部分。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掌握数据库系统的基本原理,掌握数据库的设计技术和方法,了解与此相关的前沿知识和技术(包括数据挖掘技术、XML技术、基于对象的数据库、并行数据库、分布式数据库等),使学生能够熟练运用数据库设计的主要技术和方法,如:ER方法和规范化方法等。(二)基本教学内容第
41、一章 概述1.1 数据库系统的应用1.2 数据库系统的目标1.3 数据模型1.4 数据库语言1.5 关系数据库1.6 数据库设计1.7 事务管理1.8 数据存储和查询1.9 基于对象数据库和半结构化数据库1.10 数据挖掘与分析1.11 数据库体系结构第二章 关系模型2.1 关系数据库的结构2.2 关系代数基本运算2.3 附加的关系代数运算2.4 扩展的关系代数运算2.5 空值2.6 数据库的修改第三章 SQL3.1 背景3.2 数据定义3.3 SQL查询的基本结构3.4 集合运算3.5 聚集函数3.6 空值3.7 嵌套子查询3.8 复杂查询3.9 视图3.10 数据库的修改3.11 连接关系
42、第四章 高级SQL4.1 SQL的数据类型与模式4.2 完整性约束4.3 授权4.4 嵌入式SQL4.5 动态SQL4.6 函数和过程化结构4.7 递归查询4.8 高级SQL特性第五章 其他关系语言5.1 元组关系演算5.2 域关系演算5.3 QBE5.4 Datalog第六章 数据库设计和E-R模型6.1 设计过程概览6.2 实体-联系模型6.3 约束6.4 实体-联系图6.5 实体-联系设计问题6.6 弱实体集6.7 扩展E-R特性6.8 银行企业的数据库设计6.9 转换为关系模式6.10 数据库设计的其他方面6.11 统一建模语言UML第七章 关系数据库设计7.1 好的关系设计的特点7.2 原子域和第一范式7.3 函数依赖和范式7.4 模式分解理论7.5 分解的算法7.6 使用多值依赖的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