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喇沁蒙古亲王府导游词.doc

上传人:音乐台 文档编号:1326046 上传时间:2018-12-14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4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喀喇沁蒙古亲王府导游词.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喀喇沁蒙古亲王府导游词.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喀喇沁蒙古亲王府导游词.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喀喇沁蒙古亲王府导游词.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喀喇沁蒙古亲王府导游词.doc(1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范文最新推荐- 喀喇沁蒙古亲王府导游词 游客朋友们,今天我们要去游览的是位于喀喇沁旗王爷府镇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4A级旅游区喀喇沁蒙古亲王府。 喀喇沁蒙古亲王府始建于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是当时塞外规模较大的建筑群,距今已有328年的历史。清代中晚期,这里又是卓索图盟的政治中心。 喀喇沁亲王的远祖是成吉思汗的功臣者勒篾,属兀良哈部,他在成吉思汗统一蒙古时立下过汗马功劳,曾三次救过成吉思汗的命。成吉思汗赐他九次犯罪而不罚,并封为第九位千户那颜。由于他们父辈即是挚友,成吉思汗又把者勒篾当兄弟看待,并把女儿嫁给者勒篾之子吉伯格,享有“塔布囊” 即驸马的称号。 元朝建立后,驸马吉伯格的

2、后代受封故契丹大宁之地,赐“诺颜”号,部名曰“喀喇沁”。“喀喇沁”,蒙古语为“守卫者”的意思。 其后,传至者勒篾的第十四代孙苏布地,他统领喀喇沁部在天聪二年归附了皇太极。在苏布地的帮助下,皇太极征服了漠南蒙古,昭乌达盟、卓索图盟地区蒙古各部先后归附清朝。天聪九年(1635年),苏布地之子固鲁思奇布受封札萨克,为喀喇沁右翼旗第一代王爷(先封贝子,后封多罗都棱郡王)。 第一代王爷和第二代王爷图巴色棱都居住在今辽宁喀左、建平,到第三代王爷班达尔沙才迁到喀喇沁旗龙山,康熙九年(1670年)又从龙山迁到今王爷府镇。后又经历十二代,传至贡桑诺尔布。其中第八代、第十一代曾由郡王加授亲王品级。之所以在这里建王

3、府,一是当时的锡伯河川草深林密,气候宜人,景色秀丽,环境优雅;二是这里有十八罗汉山,以王府为中心上有九座山,下有九座山,后面又有印台山,所谓风水好,符合当时王公贵族的心理。据史书记载,原王府占地面积130余亩,房屋400余间,整体建筑宏伟壮观,布局严谨,体系庞大,结构精巧。前后共五进院落,主体建筑有大堂、二堂、仪厅、大厅和承庆楼。中轴对称,东西两侧是跨院,又由若干小四合院构成,重重四合院又由道道垂花门相连。西院为政治活动、宗教祭祀场所,建有庙宇、祠堂、客厅、议事厅、书斋、练武场。东侧为生活区,有戏楼、王爷和福晋的卧室、仓库、膳房。 王府的后面是花园,依山而建仿北京私家园林式。花园内有十一座院落

4、,137间房舍,有老爷祠、马王殿、土地祠,还建有戏楼、花窖和养鹿场。五座造型各异的凉亭,三座低栏平桥,潺潺流淌的泉水,环绕着叠石耸立的假山,一派江南园林景色。王府门前有九棵古榆,广场屹立着一字排开的十三座敖包。府内堂舍丹青斗彩,楼阁雕梁画栋,花苑姹紫嫣红,桦柏巍然参天。整座王府,肃穆古雅,气势恢弘,处处体现着主人的荣贵。喀喇沁亲王府历经三百多年风雨,东院已荡然无存,西院也仅存不多,后花园早已消失,仅主体建筑保存下来。 1997年以来,地方政府投入巨资进行抢救性保护性维修,恢复了中轴区和东西跨院古建筑的原有风貌,复建照壁、垂花门等。恢复后的亲王府有府门、轿厅、回事处、议事厅、承庆楼、书画厅、揖让

5、厅、书塾、福晋居室等建筑,并举办有“喀喇沁亲王府复原陈列”、“清代内蒙古王府历史陈列”等大型展览,被文博专家誉为中国最大的蒙古王府博物馆。 喀喇沁亲王府为内蒙古建成年代最早、建筑规模最大、规格等级最高、现状保存最好的王府,体现了地区特色和民族宗教特点,代表了清代官式建筑的基本风格,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科学价值,2001年被国务院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除古建筑外,王府内值得称奇的还有月台上的古松龙凤松,东边的为凤松,西边的为龙松,自然生长,惟妙惟肖。这两棵松树已被列为“中华奇树”之中。 门外广场的塑像就是喀喇沁第十四代王爷贡桑诺尔布。贡王,字乐亭,生于1871年,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27

6、岁时接任多罗都棱郡王王位,任喀喇沁右旗札萨克和卓索图盟协理盟长、盟长。1912年,被袁世凯晋封为亲王。贡桑诺尔布是最后一代王爷,也是政绩最突出、最开明的王爷。他从小就接受良好的教育,学识渊博,才思敏捷,通晓汉满蒙藏多种文字,还擅长诗词书画,骑射拳脚。 他承袭王位后,对其父亲时代的弊政进行改革,将旗民的无限徭役改为定额制,大大减轻了人民的负担。在此基础上,他致力改革,推行新政,兴办教育,兴办实业,训练军队,创出了内蒙古地区“五个第一”。 第一个办学堂崇正学堂。办教育是贡王实施新政的第一步。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他在王府西院首创了崇正学堂,招收旗内30多名适龄儿童免费入学,并亲自担任校长。现

7、在的王府蒙古族中学的前身就是崇正学堂,至今已有100年的校龄,培养弟子数万,他们分布在祖国各地,可谓桃李满天下。他还在京创办了被誉为中国少数民族人才摇篮的蒙藏学校。第一个办女学堂毓正女学堂。光绪三十年,贡王去日本考察,看到了日本“明治维新”以后强盛起来的主要原因,是科学教育水平高。回国后,他又办起了毓正女学堂和守正武学堂,并且聘请日本女老师何原操子任教,讲授蒙、汉、日三种语文和各种家务学科。 朋友们,“游牧部落”,顾名思义,大家会很自然地想到蒙古先民的生活方式。那么,现在这里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个完全原生态的游牧保护区暨旅游景区。它位于巴彦乌拉镇以南35公里处的阿拉腾高勒苏木东部,面积80多平

8、方公里,相当于200个天安门广场那么大。它的核心旅游区占地约14平方公里,四面环山,牧草茂盛,地势平坦而开阔。每当夏季,如茵的草滩上百花竞相绽放,蓝蓝的天空白云飘飘,碧绿的草原马儿奔跑,弯弯的河流环绕青山,洁白的帐房炊烟飘飘!据魏书记载,早在1500年前,这里就有许多牧民繁衍生息,创造出了绚丽多彩的游牧文明。今天的游牧部落保护区,也因其原始的自然景色,悠久的民族习俗而成为“草原文化”的活化石。    这里有最独特、最浓郁的游牧民族风情,最原始、最秀美的草原风光。在这里,找不到一处永久性建筑;在这里,可以品尝真正的草原风味,甚至还可以参与草原生产活动:放牧、挤奶、熬

9、奶茶,观赏套马、赛马、摔跤,做一天真正“牧民”,充分感受淳朴的游牧民族风情,领略古老而细腻的游牧文化,尽情感受自然与人类的和谐共存。    草原牧民的游牧习俗充满了驾驭自然的无穷智慧,游牧的方式也不折不扣地遵循着与自然生态和谐共处的规则。四季游牧与走敖特尔的古老生活方式,世代沿传至今,依然闪耀着它无尽的智慧光芒。这旺盛的生命力,源于它顺应了自然的发展规律。    在影视中常可看到这样的镜头:一家人赶着装家什的大轮牛车,从一地迁往另一地。这就是草原上的生存方式四季游牧与走敖特尔。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蒙古族世世代代生活在草原上,以

10、牧业为主,生活和生产资料都离不开草原。饲养家畜的不同和草原游牧经济方式决定了牧民不可能长期生活在一个固定地方,而是要采取“逐水草而居”的生活方式。据说,成吉思汗就是其母在初秋七月走敖特尔时降生在草原上的。    在正常情况下,牧民一年之中要游牧四地,即春营地、夏营地、秋营地、冬营地。那么,这四个营地是如何选择的呢?经过了草枯、多雪的冬季,牲畜膘情大为下降,抵抗能力减弱。因此,春营地要选在可以躲避风雪灾害的草场,以达到保膘保畜的目的;夏天,为了增加牲畜的肉膘,要选在山阴、山间平川的细嫩草场,要注意有可乘凉之处(眼前的整个游牧部落地区,就是这里牧民的夏营地);秋季,为

11、了增加牲畜的油膘,要选择草质好且凉爽的草场,以增强牲畜的耐寒能力;冬营地主要是为了保护牲畜安全度过寒冷而漫长的冬季,要选择在山阳地带,要特别注意牲畜的卧地,有句民谚称“三分饮食,七分卧地”,说明冬天保膘的重要环节是卧地。营地的选择非常重要,它关系到牧民能否生存与延续下去。特殊情况下,如遇到大的自然灾害等,就要采取临时走场即走敖特尔的方式。走敖特尔分近距离和远距离两种:近距离走敖特尔是在自己的所属区域内选择较好的草场,远距离走敖特尔则要到较远的地方,借用他乡的草场。走敖特尔不分季节,时间长短根据自然灾害的轻重和牲畜的膘情而定。    四季游牧和走敖特尔是草原牧民在与

12、大自然的长期共处中,发明的一种适合草原生态环境的生存方式。这种方式不仅可以增加牲畜的膘情,增强其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还可以轮歇草场,保护草场,不能不说是一种创举。这种有利于经济与环境长期协调发展的游牧方式,一方面反映出了牧民尊崇自然,适应自然的心理,另一方面也充分表现出了人、畜与草场、山水、气候的和谐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讲,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并没有先进与落后之分。今天,游牧文化对广大游客的巨大吸引力也证明了这一点。就连最普通的蒙古包,其构造也充分体现了这种“天人合一”的精神。    蒙古包的整体框架是木质结构,由四大部分组成,在蒙语中分别称为陶脑、乌尼、哈那、乌德。

13、陶脑,是指蒙古包的天窗,它的大小决定了其下面乌尼的长短与数量。圆拱形陶脑,宛如一把撑开的伞,伞的骨架就是这些木杆了,它们在蒙语中被称为乌尼,长约为陶脑直径的15倍。乌尼的下面是哈那,它是用柳条做成的网状墙体,支撑着整个蒙古包。哈那是堵神奇的墙壁,因为它使蒙古包能伸能缩,可以把包建得矮而大,也可以建得高而小。乌德是蒙古包的门,一般朝南或东南方向,既可避西北风,又有以日出东方为吉祥的含义。    说蒙古包是与大自然和谐统一的生态环保型居室,主要是因为它很好地适应了蒙古高原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大草原平坦辽阔,每到冬春季节,狂风不断,蒙古包圆形锥顶的外形正好适应这里的大风

14、气候,它从任何角度都受风阻力小,不易被刮倒。冬季搭建的蒙古包,哈那要尽量降低高度,这就缓减了西北风的风力,还很保暖。而在夏季,则将哈那抻高,让凉风吹进包里,连空调也省了。牧民四季逐水草游牧,蒙古包不会在一个地方停驻太久,因而也不会破坏包下面的草地。在蒙古包迁走之后,牧草继续旺盛生长。蒙古包搭建时不用挖土夯地,拆卸时也不会留下任何废墟,这是牧民们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又一证明。 此外,蒙古包还充分反映了蒙古民族的审美文化。蒙古包色泽洁白,整个为圆锥形;陶脑与乌尼连接,呈日月射光状。这是蒙古族尚圆、尚白、尚日月的表现,蕴含着蒙古民族对天地日月的认识和崇拜。他们认为苍天是圆形的,并且保佑着万物,日月给人们

15、带来光明和温暖,大地无私地哺育着人类,所以要把蒙古包建成天地日月组合型。更不用说,一旦有大地震,蒙古包还是最为安全的防震棚呢!朋友们,蒙古包是草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辽阔丰美大草原最亮丽的风景线,和谐至美是牧人永远追求的主题! 各位团友,女士们、先生们:大家早晨好!欢迎大家来到中国航天科技游圣地东风航天城旅游观光。东风航天城位于阿拉善盟额济纳旗南部150公里的地方,这里悄然矗立着“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因为19521956和19691979年,额济纳旗曾划归甘肃酒泉地区,历史上额济纳旗曾两度归酒泉管辖,习惯上不少人认为这里属于酒泉。1958年4月,在额济纳旗南部创建我国第一个综合导弹试验靶场,由

16、于地境南临甘肃酒泉,便取名为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这样取名,不仅考虑到历史上额济纳与酒泉曾有过的从属关系,更主要的是解决保密、安全问题。中华民族在这里实现了几千年飞天的神圣梦想。经过艰难的起步和突飞猛进的发展,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东风航天城由于其独特的景观,已开辟旅游景点数处,同神奇的额济纳其它旅游点一样,吸引着众多游客。东风航天城内的主要景点有:展览馆、发射塔、东风烈士陵园。大家一会儿都一一游览、拜谒。展览馆由张爱萍将军题写馆名的陈列馆,橱窗里展示着创业者们当年吃过的干菜、窝头,用过的铁锹、钢钎等实物及许多的图片资料,还有神舟号宇宙飞船发射过程的模拟演示。这里是旅游者了解中国

17、航天史、航天人、航天精神,接受生动感人的爱国主义教育、国防教育,对祖国、对军人有更深理解和更高敬意的最佳场所。发射塔高耸入云的卫星发射塔是东风航天城的主要建筑,高高的发射塔无数次把卫星、导弹送上天,是旅游参观的最主要景点。参观发射塔能够让旅游者感受到这块神奇热土的光荣与骄傲,并被它的风采所震撼,所折服。您记得“神五”、“神六”乘载何人,何时何地成功升天、胜利降落吗?中国首位实现飞天梦的航天员杨利伟(身高1.69米,辽宁葫芦岛人)乘坐的“神舟”五号载人飞船,于2003年10月15日9时,在阿拉善盟额济纳旗境内的东风航天城成功升空。按照预定计划,飞船绕地球飞行14圈后,于10月16日清晨6时23分

18、,返回舱胜利降落在内蒙古四子王旗草原。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分别身高1.72米、1.70米,分别为江苏昆山、湖北枣阳人),2005年10月12日9时整,乘坐“神舟”六号载人飞船仍然从东风航天城顺利升空,绕地球飞行115.5小时后,于10月17日凌晨4时33分在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草原胜利降落。您了解东风航天城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关系吗?东风航天城,位于额济纳旗境内的弱水河畔,它是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空军某试验基地和空军试验基地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代表我国航天技术先进水平的一个高科技航天试验、发射基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是东风航天城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有时可作为东风航天城的代称。东风航天城被誉为“中国

19、航天第一大港”。您知道“东风航天城”五字和“神舟”二字是谁题写的吗?1992年8月11日,党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同志视察位于额济纳旗的航天试验、发射基地时题写了“东风航天城”五个大字。1999年11月20日,我国第一艘航天试验飞船成功升空,次日成功降落于内蒙古中部。时任党中央总书记、中央军委主席、国家主席的江泽民同志欣然命笔,为飞船题写了“神舟”二字。此后,这两个字成为历次飞船的“贵姓”,而2、3、4、5、6号则成了飞船之名。您知道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为什么被称作“二十基地”或“东风基地”吗?遵照毛泽东主席“我们要搞人造卫星”的指示,从1955年1月开始,我军专门人员在全国范围内寻找试验场地。于195

20、8年3月3日正式将试验场地确定在了辽阔的额济纳草原上。3月21日,志愿军二十兵团秘密撤离朝鲜回国。4月11日,近十万建设大军悄然进入额济纳草原的绿园地区,拉开了大规模的基地工程建设帷幕。为了确保与北京三总部有线电话长途通信的秘密,基地的通讯代号定为“东风”。后基地也正式启用了“东风”这一名称。这就是人们把“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或称为“二十基地”,或称为“东风基地”的缘由。 东风烈士陵园这里有聂荣臻元帅和590多名将士的坟茔。在绿阴环抱庄严肃穆的烈士陵园,游客可以祭拜聂帅,祭拜为中国航天事业献身的将军、士兵,每一座墓碑都是一个感人的故事,都有一首动人的诗歌。漫步在墓碑之间,你可以回味历史,可以和航

21、天人心语,如慢慢品读一部中国航天史。朋友们,您可曾知道,“东风基地”选中的“落户地” 额济纳旗绿园草原,这里曾是额济纳蒙古族土尔扈特人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绿色家园。深明大义的额济纳旗各族人民深知“有国才有家”的道理。他们顾全大局,怀着全力支持国防建设,又留恋美好家园的心情,让出了这片世代生存的沃土。四千多牧民和十万头牲畜,从绿园这片最好的牧场转移到了弱水河下游地区,旗政府也曾随着三度搬迁。这无不表明额济纳各族人民为国家辟建“东风基地”而作出了巨大的牺牲和杰出的贡献。曾任国家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的聂荣臻元帅,对额济纳旗人民作出的牺牲、贡献深有感触。他在接见基地领导时深情地说:“额济纳旗人民为国防建设做出了巨大的牺牲,有机会一定要回报”。现在,聂帅生前的嘱托,正在逐步得到实践和兑现。朋友们,东风航天城神圣之旅到此结束了。愿此游能给您留下终生难忘的美好记忆,也希望您有闲有钱的时候再次光临中国航天科技游圣地东风航天城!后会有期,再见! 11 / 1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