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舞蹈表演的动作结构.docx

上传人:田海滨 文档编号:132861 上传时间:2025-07-11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6.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舞蹈表演的动作结构.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论舞蹈表演的动作结构.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论舞蹈表演的动作结构.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论舞蹈表演的动作结构.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论舞蹈表演的“动作结构 摘要】舞蹈表演的动作结构是舞蹈创作的根本元素,从其构成的根底来看,可以分为“形“神“劲“律四个要素;从其表现形式来看,可分为对称性和非对称性、固定性和非固定性等多元组合;从其作用来看,有编排舞蹈的组合功能和塑造形象的形象功能。【关键词】舞蹈表演;动作结构;多元要素;多元组合;多元功能中图分类号:J7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0125202104-0168-03舞蹈的动作结构是舞蹈创作的根本要素,只有深入了解舞蹈的动作结构才能创作出符合现实的舞蹈内容。因此,动作结构是舞蹈表演和舞蹈风格得以表达的根底。动作结构既包括微观的动作组合,也包括合理的位序分布,不同类型

2、和不同风格的舞蹈具有不同的动作结构,从而形成不同的要素、组合和功能。一、“动作结构的多元要素舞蹈的动作千变万化,不同民族的舞蹈具有不同的动作结构。从中国舞蹈的典型代表中国古典舞来看,动作结构可以分为“形“神“劲“律四個要素。这四个要素都和中国古典舞的“身韵有关。“身韵是中国古典舞“身法和“韵律的总称。“身法指中国古典舞的技法范畴;“韵律指中国古典舞的内涵和神采。“身法“韵律和“形“神“劲“律四个要素是交叉关系,但“形和“劲更多表达为“身,“神和“律更多表达为“韵。一形。是指舞者外部形体的动作,包括具体的舞蹈动作和连接这些动作的运动线路。舞蹈的境界是“身心并用、形神兼备、内外统一,而“形就相当于

3、其间的“身、形、外。从具体器官来看,中国古典舞要求手、眼、身、法、步全面均衡地协调动作,通过主次清楚、协作有序的律动组合来表达内容和塑造人物。在所有的舞蹈器官中,“手起到重要的作用,它能表达舞蹈内容和情感,中国古典舞特别重视手的运用,创造出许多手上的动作。“眼是心灵的窗户,眼神不仅能深刻、准确地表现内心情感,还能考验舞者的表演技能。中国古典舞对“身和“法的要求主要表现在舞者的外在形体动作和内心情感体验上,两者相随和、相协调,到达身心一致。“步在中国古典舞表演过程中十分重要,舞者不懂步法,就是不懂表演。从具体动作来看,中国古典舞“形的具体表现,往往采用拧、倾、圆、曲等体态和仰、俯、翻、卷等曲线,

4、以腰部的动律元素为根底,以立圆、平圆、字圆的运动路线为主体,强调刚健挺拔、含蓄柔韧的气质美。二神。它泛指内涵、神采、气质、韵律,具体而言,可以概括为精、气、神,在舞蹈中起主导作用。“精,是指精神,舞者表演过程中要精力、思想集中,全神贯注;“气,是指呼吸,舞者表演时要学会运用气息,控制呼吸,调节呼吸,使动作轻捷利落;“神,是要求舞者形神兼备,不仅要描其形,更要传其神,从而表达出舞蹈形象的神情和神韵。神韵是艺术的灵魂。在中国古典舞中,神韵是可以认识并且可以感知的。只有把握住“神,“形才有生命力,舞者和观众才能体会舞蹈所包含的真实意境。三劲。它指力度,包含轻重、强弱、缓急、刚柔等。中国古典舞的身韵对

5、于“劲来说,虽然讲究大开大合,但在吸收了太极“刚柔相济这个特点后那么讲究“合那么为柔,开那么为刚。在舞蹈运动过程中表现为“柔,在舞蹈运动到落点时表现为“刚。“柔的铺垫使“刚显得更为勇猛,而“刚的勇猛那么使“柔显得更为柔顺,从而使中国古典舞的身韵在“劲的运用方面更为出神入化。四律。它即指舞蹈动作自身的律动性,又指舞蹈运动中依循的规律。“顺是“律中之“正律,强调此动作和彼动作连接的通顺性和流畅性。此外,为了到达出乎意料的效果,中国古典舞非常重视“不顺那么顺的“反律。正是这些“不顺那么顺的特殊规律,构成了中国古典舞的审美特征,产生了出其不意、奇峰叠起的审美效应。二、“动作结构的多元组合舞蹈动作既包括

6、具体的动作组合,也包括舞者在舞台上的位序分布,不同民族、风格的舞蹈具有不同的动作特征。但任何舞蹈都可以归纳为对称性和非对称性、固定性和非固定性等动作组合和位序分布。一对称性和非对称性。舞蹈动作的对称性,是指舞者在某种变换条件下,其相同局部有规律地重复,即在一定变换条件下产生不变的现象;非对称性那么指舞者不存在这种有规律的重复。从具体的动作组合来看,在做对称性动作时,舞者一般要从左右两个方向做出相同的动作。对称性和非对称性的舞蹈动作往往会影响舞者的动作频率,因为对称性要做反动作,受制于身体条件,因此动作较为缓慢。而非对称性的动作没有相反方位的制约,动作可以非常剧烈,如街舞的绝大多数动作都是非对称

7、性的。因而,对称性和非对称性的舞蹈动作在不同的舞蹈形式中往往具有不同的倾向性,如最能表达个性特征的独舞大都是非对称的;而双人或多人舞动作较多为对称性的,特别是非专业人士跳的广场舞,动作几乎都是对称性的。对称性和非对称性的舞蹈动作能够影响舞蹈的节奏,对称性动作越多,舞蹈节奏越舒缓;非对称性动作越多,舞蹈节奏越流畅,越剧烈。但绝大多数舞蹈都是对称性和非对称性的动作交替使用,这样也可以形成一种独特的舞蹈节奏。在表现舞蹈节奏时,连续运用对称性动作,其节奏紧凑;交错运用对称性和非对称性动作,其节奏舒缓。从舞台上的位序分布来看,对称性可分为“同时性对称和“异时性对称。同时性对称,也称为“镜子反射,即以舞台

8、中央为分界,展现在左右两边的现象完全相同。从台位来看,同时性对称也可以在舞台前后、左右、侧翼对称,但最常见的是左右对称,因为左右对称最易面对观众。同时性对称具有统一、严肃、静止的稳定感,但是,这种对称较为单纯和僵化。异时性对称交替性对称,以舞台中央为分界,右侧出现的舞蹈动作始于左侧舞蹈动作结束的瞬间,运动虽然互为对称,但实为相互衔接。显然,只有在左侧舞蹈动作的印象还存留在人们记忆中时,右侧就要立即将动作衔接上,这样才能形成如同时性对称一样的对称印象。从舞蹈效果来看,对称性动作能满足预期,强化形象,传统意味较浓;非对称性动作能增加悬念,拓展风格,现代意味较浓。对称性和非对称性的舞蹈动作具有不同的

9、审美价值。对称性的舞蹈动作表达了整齐的均衡美,而非对称性的舞蹈动作那么表达了灵活的变异美。二固定性和非固定性。舞蹈是感情冲动极致化的身体表现,在长期的演变过程中,逐渐标准化、程式化、序列化,形成一整套相对固定的舞蹈姿态和审美情趣。固定性的舞蹈动作是指经过传统而沉淀下来的固化了的表演动作,这些动作往往用名称术语来指代;非固定性的舞蹈动作是指舞者的表演动作具有创新性,没有因为程式化而形成传统动作。如固定性的舞蹈动作“风火轮,舞者不断变化弓步、仆步,两臂平伸,以腰为轴,分别在背后胸前按“8字形挥动,形成一种波浪起伏的独特美。同一名称的固定性舞蹈动作也可能在表演时产生某些变化。如“三道弯造型要求第一道

10、弯从脚部至膝部;第二道弯从膝部到胯部;第三道弯从胯部到倾斜的上身。非固定性的舞蹈动作,如独舞,最易发挥舞者在表演上的独家功夫和独特风格,也是非固定性舞蹈动作大量出现的舞蹈形式。杨丽萍的独舞?雨丝?,开场时,她站在舞臺的后中区,一缕轻柔的微光打在身上,她抬起双臂,双手悬停在面前,手指向下悠悠垂直,微微摆动,似水珠从指尖淅淅滴下。然后,她慢步举足向前台走来,行至草笠旁时,昂首双手上伸,随即双手轻轻经头、面、肩、胸逐一向下,似乎雨水顺着臂膀而下。接着,她扬双臂、抬右脚、立身、向左哈腰、下蹲、又向左迈步移动似在微雨中寻寻觅觅这个舞蹈,表现的是一位少女在春雨中漫步的情景,照应着她被春雨浸润的心灵,杨丽萍

11、的动作大都是非固定性的原创动作,她不停地移动着台位、转换着造型,取得了多样统一的艺术效果。三、“动作结构的多元功能一组合功能。“动作结构的组合功能是指依靠动作结构的规律编排舞蹈。其中又分舞者的个人动作和舞蹈构图两种情况。个人动作是指舞者运用形、神、劲、律等根本要素,运用对称性和非对称性、固定性和非固定性等手段设计的表演动作。舞蹈构图即在形象思维的指导下,舞者运用舞蹈动作所构成的和谐变化的舞蹈队形。舞蹈编导通过对创作素材合理调配取舍,把舞蹈的各个局部有机地整合起来,使之成为统一的艺术组合。舞蹈构图是舞蹈形式美的重要组成局部,它分为舞蹈运动线和舞蹈画面。舞蹈运动线一般表现为舞者环境地点的更迭,但也

12、可以表现情绪、节奏的变化,在一定的情况下,会产生明显的情感倾向。如横线运动,一般表现为稳定、缓和、平静的情绪,大多用在对称位置的交换和舞剧的过场等方面。舞蹈画面指舞台上,舞者静止或舞动地分布在固定位置上,从而形成多种多样的图案造型。舞蹈画面一般由几个根本图案组合而成,如方形、梯形、菱形、三角形、圆弧形等。不同的图案各具特色,给人以不同的视觉感受。这些图案或队形,都表达着平衡与对称、分散与集中、多样与统一、比例与尺度等形式美的根本特征。二形象功能。舞蹈动作的形象功能指依靠舞蹈动作塑造虚拟形象。象征性、虚拟性是舞蹈的主要表现手法和审美的重要特征。这种象征和虚拟必须以生活为根底,能凝练而概括地反映生

13、活的本质。由于舞蹈拙于叙事长于抒情,舞蹈动作象征的内容大都不是有形可见的,因此,为了强化舞蹈动作象征的视象性和明晰度,舞者必须通过模拟性动作,采用虚拟手法,创造和表现出一种虚幻的实体,塑造舞蹈动作所表现的虚拟形象,使观众能在舞台上看到不必出现或不可能出现的事物和现象。如舞者在踏步翻身时做一个点步翻身的动作,随即收腿、卧伏,就会产生一种波浪起伏的感觉;又如,划船、骑马不必出现真船、真马,观众通过舞者的动作就能看到渔舟唱晚、骏马奔腾的景象。象征性、虚拟性的动作可能是简单的单一动作,也可能是一系列连贯性动作。如男子集体舞?海燕?,舞者采用拟人化的表现手法,通过对海燕动态的模拟,塑造出虚拟的、鲜明的海

14、燕形象。这种虚拟性,是通过舞者的动作、体态、表情而表现出来的,它超越了对海燕外在形态的简单模仿,凸显海燕在狂风暴雨、电闪雷鸣中奋力拼搏和勇猛激进的英姿,着力表现了高尔基?海燕?的意境。虚拟性、象征性使舞蹈不像其他艺术形式那样定型化,但它却为观众的思想情感提供了自由、广阔的思维空间,使观众在“寓实于虚的欣赏和想象中,投入自己的感受和理解,获得审美共鸣和心理满足。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受儒、道思想影响至深.数千年来以“仁为本,以“和为贵,以“柔为美。“仁“和“柔作为中华民族的审美基因,在舞蹈中的集中反映就是“圆动律的表达。如中国古典舞“圆的动律呈现了行云流水的态势,表达中华民族传统的审美心理。道家对舞

15、蹈最大的影响就是太极八卦图,周而复始又变化无穷。“立圆“平圆“8字圆“大圆套小圆是中国古典舞的动态形式,如古典舞的“云间转腰就是典型的平圆动律。古典舞还讲究“欲左先右、逢冲必靠、欲前先后、逢开必合的运动规律,这也符合道家太极中“阳极而阴、阴极而阳的规律,使观众感受到圆游变幻之势。四、结语舞蹈是飘逸的诗篇、流动的音符。作为肢体语言,舞蹈是经过加工、提炼和美化的鲜明、生动、具有表现力和典型化的动作。舞蹈的动作造型取决于人们对形式美的审美观念。由于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群体审美观念的差异,因此产生了许多不同的对造型美的认知和表述。但不同的审美观念,也要遵循对立统一的辩证规律,既有统一性,又有

16、变异性;既有均衡性,又有灵活性。舞蹈用动作创造虚拟形象。由于舞蹈长于抒情拙于叙事,因而舞蹈创造的虚拟形象要解决在形式美感的框架中,动作局限性和形象虚拟性的契合问题。舞蹈具有强烈而明显的时代和民族特点,而一个民族普遍的民族意识往往会渗透到这个民族文化的各方面,因而就汉民族舞蹈而言,儒家的“仁、道家的“柔,以及儒道共有的“和,往往表达在舞蹈艺术的造型中。参考文献:【1】白晓丹.谈中国古典舞的身韵J.戏剧之家,202110.【2】黄葶.中国舞教学中的柔性精神探析J.当代教育论坛,20219.【3】林美英.中国古典舞身韵教学之我见J.河南教育职成教版,202112.方法J.群众文艺,202114.【5】王安妮.中国民族舞蹈跨文化传播学科设想J.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21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艺术/历史 > 舞蹈

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