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典尚设计.doc

上传人:夺命阿水 文档编号:133371 上传时间:2025-07-1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说明典尚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说明典尚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说明典尚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说明典尚设计.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说明典尚设计.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说 明一、 设计依据南盘江大桥是云南昆明九乡乃古石林二级公路跨越南盘江的一座特大桥梁。南盘江大桥起点桩号为K15+939,终点桩号为K16+575.15,桥梁全长为636.15米。本桥施工图设计依据以下合同及文件编制:1、 九乡石林二级公路(K15+940K16+560段)南盘江特大桥招标文件;2、 湖北省交通规划设计院、贵州省公路工程总公司联合体中标通知;3、 云南昆明南盘江特大桥设计合同。二、 设计规范及标准1、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J021-89)2、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JTJ023-85)3、公路桥涵地基及基础设计规范(JTJ024-85)4、公路工程抗震设计

2、规范(JTJ004-89)5、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J041-89)6、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J01-88)7、公路工程基本建设项目设计文件编制办法(交通部1996年1月1日颁发)三、 主要技术标准1、 设计行车速度:60公里/小时2、 桥面构成:0.5+11+0.5=12米3、 设计荷载:汽20级,挂车1004、 地震烈度:按九度设防5、 设计洪水频率:1/3006、 设计最大风速:31米/秒7、 设计合拢温度:202四、 桥位:南盘江特大桥桥位西距昆明宜良县城36公里,东距南盘江柴石滩电站约1公里。五、 气象、水文勘察场地地处北亚热带夏雨河谷温凉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4.7,最冷月平均气

3、温7.5,最热月平均气温18.6,极端低温-5.7,极端最高温32.1,冬春季节最大日温差可达19。年平均降水量1005.5毫米,年平均蒸发量1685.0毫米,每年610月为雨季,雨季降水量占全年总降水量80%,每年12月次年4月为旱季,旱季降水量仅占全年降水量7%,干燥度为1.67,为微湿润气候区,日最大降雨量155.2毫米,夏季平均气压为615.32毫米汞柱,30年一遇最大风速为28.6米/秒,最大积雪厚度32.0厘米。六、 环境工程地质特征1、 地形、地貌特征场地位于南盘江南北向转弯向东西向径流深切曲流峡谷地段,河流总体自西向西径流,宽谷与峡谷相间,峡谷区两侧山体近南北走向。桥址区河流自

4、东向西进入峡谷转向自南向北径流进入宽谷、峡谷区,然后自北向南流入宜良县城。峡谷区最大切割深度为550米。桥轴线与河流流向呈70夹角正交。K15+995K16+200段为逆向坡:K16+200K16+615段为顺向坡,与人工采石开挖形成人工边坡有关。桥轴线基本顺岩层走向线或与岩层走向线呈小角度相交。2、 地层岩性特征场址区分布古生代震旦纪地层,表层为第四纪松散层覆盖。岩性以硅质白云岩为主,夹变质石英板岩、石英岩及生物碎屑白云岩。岩石具有一定的变质重结晶作用。由于各处硅质白云岩可溶盐及重结晶程度不同,往往在可溶盐含量高、重结晶程度差的地段形成囊状风化岩体,地形上表现为低洼、缓坡、沟谷等特征,深部岩

5、溶亦较发育。在可溶盐含量低、重结晶程度高的地段地形上则表现为形成陡坡、陡坎、陡壁。岩石可溶盐含量为0.670.75%,有一定差异。第四纪松散层以坡积、崩积、滑坡堆积为主,岩性为块、碎石土。河床中分布河流相漂石与崩积相块石,局部为人工堆积块碎石层。在山体斜坡及山顶上,分布少量红粘土,为白云岩残、坡积而成。3、 地质构造与地震场址位于单面山单斜地层构造单元,桥址穿越地区,地层产状倾向为300340,倾角2432。地应力主压应力方向为北东南西向,与桥轴线平行。在K16+460K16+540间,断层较为发育,断层将岩体切割成20*45米岩块,完整岩体呈近东西向带状或楔形体分布。在岩层面及节理面附近,岩

6、溶洞穴较发育,在K16+560K16+589段发现一斜卧背斜,背斜轴部张性节理发育,有利于岩溶溶蚀作用速度加快,在现场发现一宽0.501.20米的溶蚀沟,与张性构造节理有关。控制边坡稳定性的不连续面为岩层层面、构造张性节理面、卸荷裂隙面等,在K16+325K16+645段,相似场地边坡失稳大多数滑坡沿岩层面滑动,岩层层面起到控制边坡稳定性主导作用。场址区位于石屏嵩明地震带上,西距小江断裂带约6千米,地震以震级大、频度低为其特征,地层以硬质岩石为主夹软质岩石,有利于地应力集中和释放。据1300万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场址区地震基本烈度为度。必须指出,柴石滩电站水库蓄水,对区域地质环境有很大程度的影

7、响,一方面软化岩体加速地应力释放,另一方面水库水体的重量将导致该地区地应力集中释放,因此,水为诱发地震对该桥的影响是一个不可忽略的问题。4、 地下水场地地下水以岩溶水为主,亦存在季节性孔隙水及裂隙水。桥基处的地下水以垂直运动为主,其运动方向与岩溶发育方向有关。K15+995K16+200段地下水位为 米,受到下伏隔水层阻隔,高出现南盘江枯水位约10米,具承压性。K16+200K16+615段地表水形成片流集中于岩溶裂隙中向南盘江排泄。据水电十四局生活区供水地下水资料,地下水水质:PH=7.18,CI=17.70毫克/升,HCO3=274.6毫克/升,K+Na+=12.50毫克/升,Ca2+=4

8、4.10毫克/升,Mg2+=27.90毫克/升,游离CO2=30.00毫克/升,侵蚀性CO2=0.00毫克/升,地下水对混凝土及钢筋混凝土中钢筋无腐蚀,地下水对钢结构物具有弱腐蚀。地下水可作为混凝土浇筑及养护混凝土使用。5、 不良地质现象桥址周围可见滑坡、崩塌、岩溶等不良地质现象,现分述如下: 滑坡桥址区北0号桥台台以北约700米发育一滑坡,下滑方量约25万立方米,滑坡体为强风化板岩,覆盖于硅质白云岩之上。是典型的岩溶区因塌陷而产生的大型“塌陷岩体弯曲滑动”型滑坡。桥址区1号墩台以东约45米(现采石场以北)发育一滑坡,滑坡以下沉为主,下沉约15米,滑坡后壁清晰可见,受到滑坡牵引,滑坡后壁岩体有

9、不同程度的卸荷作用。QK14钻孔处的风化岩体较厚与该滑坡活动有关。2号墩台地面为滑坡滑床,原滑坡滑动方向为北西向。滑床岩体有不同程度的卸荷作用,QK21、QK22钻孔处块石土厚,均为斜坡岩体卸荷张开后期堆积致。4号墩台以西岩体错落(约40立方米)、5号墩台以东岩体错落(约26立方米)以及6号墩台以北岩体错落(约115立方米)均以人工采石有关,坡脚采空后顺岩层面滑动的小型滑坡。经调查,场址区周围相似场地顺层滑坡规模较小,方量一般为201000立方米,易于治理,而切层滑坡规模较大,方量一般为1025万立方米,较难治理,切层滑坡与岩溶发育程度、构造(节理)断裂、河流(沟谷)切割深度有关。崩塌桥位保护

10、线内无崩塌发育。崩塌仅见于水电十四局采石场内,距离桥位约100150米,由于岩体坚硬,崩塌体方量小,一般为10200立方米,不影响桥体的稳定性。另外,在2号墩台以西北地带的陡壁上可见因崩塌而残留下的陡坎,南盘江河床中见的大块石即是崩塌大块堆积物,在坡脚地带亦分布着块、碎石土,从植被长势进行分析,崩塌的发生与地震有关。岩溶沿河谷进行观察,岩溶以河床附近较为发育,是现代地下水较活跃所致,据访问,在雨季天,桥位K16+285河床附近有地下水呈管状涌出。而水电十四局生活供水水源则充分利用了岩溶地下水,该地下水水源是离桥位最近的一唯一常年不干泉,流量为5580升/秒,为岩溶管道型水。在山顶及斜坡上,可见

11、埋藏型石芽、溶槽、溶槽或石芽间由红粘土充填,局部发育落水洞,落水洞深1520米,向沟谷方向延伸、发展。地表水不易汇集,多沿落水洞及溶沟垂直排泄。岩溶裂隙沿岩层面发展,平面上具有南东浅、北西深的特征。在剖面上,岩溶发育深度以山顶浅、山坡脚较深为其特征,与山体斜坡卸荷裂隙、构造节理及风化作用具有共生关系。1号墩台与2号墩台QK14深部、QK21、QK23及QK22上部钻探严重漏水,与岩溶裂隙、洞隙发育有关。七、 桥址工程地质评价1、 北0号桥台见QK10孔。基岩半裸露,上部为块石土,无法利用。中部为强风化硅质白云岩,风化裂隙发育,岩体完整性差,承载力低(=1000Kpa),岩体抗压不抗拉,地基抵抗

12、地震、风荷载能力低,山体斜坡两面临空,桩周摩阻力Qsi=150Kpa,仅可作为桩周摩阻力利用。深部为硅质白云岩,承载力高,=5000Kpa,桩周摩阻力Qsi=150Kpa,可利用桩周摩阻力及桩端土承载力,是理想的桩端持力层。2、 1号墩台见QK11、QK12、QK13及QK14各钻孔。为不均匀地基。上部块石土、碎石土厚度变化大,尢其是QK14钻孔,孔深2251米灌入泥浆(水灰比11)1600kg仍会漏水,岩溶垂直型管道状裂隙发育,地下水具有承压性。说明深部基岩较难以利用。建议基础应尽可能浅埋并将中心点移至K16+95。采用桩基,选-5(=4500Kpa)层硅质白云作桩端持力层。基槽开挖应进行地

13、质验槽。避免大开挖松动岩石,采石场应关闭。3、 2号墩台见QK21、QK22、QK23及QK24钻孔。为不均匀地基。上部碎石土无法利用。中部岩体卸荷裂隙发育,卸荷裂隙宽0.051.20米,岩溶化,无充填或为块石土、红粘土半充填。建议采用桩基,选-5硅质白云岩(=4500Kpa)用桩端持力层,并对坡脚桩端基岩进行处理,可采用锚杆锚固法处理之。4、 3号墩台见QK31、QK32钻孔。上部块石土及构造碎裂岩无法利用,可采用墩基,选择变深度变断面墩基或桩基,选-4石英岩(=3000Kpa)或-5硅质白云岩(=8000Kpa)作基础持力层。应防止地下水进入基坑溶蚀地基。上部块石土中的块石可加工后作为混凝

14、土粗骨料,利用率为35%。5、 4号墩台见QK4钻孔。上部强风化硅质白云岩及石英岩节理裂隙发育无法利用。可采用变深度变断面墩基或桩基,选-5硅质白云岩(=8000Kpa)作基础持力层。桩周摩阻力不计入承载力,作为安全储备。上部强风化硅质白云岩加工后可作为混凝土粗骨料,利用率25%。6、 5号墩台见QK5钻孔。上部石英岩呈碎裂结构,无法作基础持力层利用。下部石英岩(=3000Kpa)完整性稍好,但易扰动碎裂,基坑开挖时,应采用小计量爆破法施工。可采用变深度变断面墩基。基槽挖应进行地质验槽。7、 6号墩台见QK6钻孔。上部块石土无法利用。中部石英岩底部发育土洞,会产生不均匀沉降,亦无法利用。下部硅

15、质白云岩节理较发育,亦采用变深度变断面墩基。基槽开挖应进行地质验槽。8、 南0号桥台见QK20钻孔。上部7.2米为人工爆坡松动基岩,不均匀,不可利用。下部-5硅质白云岩完整性较好(=8000Kpa),可作为墩基利用,建议对上部岩体进行削方,削方岩体经加工后可作为混凝土粗骨料利用,利用率65%。八、 主要材料1、 混凝土:主梁混凝土标号须大于50号,其轴心抗压设计强度Ra28.5Mpa,轴心抗拉设计强度R12.45Mpa,计算弹性模量En=(3.53.65)104Mpa。2、 普通钢筋:设计用钢筋为级钢筋和级钢筋两种,必须符合国家标准(GB149984)的有关规定。钢筋抗拉、抗压设计强度为:级钢

16、筋:Rg=Rg=240Mpa级钢筋:Rg=Rg=340Mpa3、 预应力钢材:纵、横向预应力采用15.24mm预应力钢绞线,公称抗拉强度为Rby=1860 Mpa,1000小时松驰率在70%公称最大负荷下2.5%,在80%公称最大负荷下3.5%,张拉控制应力采用0.75Rby,计算弹性模量E=1.9105Mpa,必须符合ASTMA416-88b的技术标准。竖向预应力采用直径32mm的40Si2MnMoV精轧螺纹粗钢筋,屈服强度不小于750Mpa,张拉控制应力采用屈服强度的0.9倍,弹性模量E=2.0105Mpa。4、 预应力锚具:所使用的预应力锚具应采用业主和设计指定的标准与型号,并应符合国家

17、有关标准和设计文件的各项要求。九、 总体布置南盘江大桥采用(120+220+120m)连续刚构+(440 m)简支T梁,南盘江大桥起点桩号为K15+939,终点桩号为K16+575.15,桥梁全长为636.15米,桥面总宽12米,桥面横坡为2%。全桥为平坡,无竖曲线及平曲线,桥梁设计标高为1655.62米。十、 设计要点1、 上部结构:主桥上部结构为(120+240+120)米三跨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主桥箱梁设计为单箱单室断面,箱梁顶板宽12m,底板宽8m。在各墩与箱梁相接的根部断面梁高为12.5m(梁高均以裸梁外边缘顶面至箱梁底面的竖直距离计),在各跨跨中和边跨现浇梁段梁高均为3.5m,其

18、间梁底下缘按R=58818.1cm圆曲线变化。连续刚构由两个托架浇筑的墩顶0号梁段、在两个主墩上按“T构”用挂篮分段对称悬臂浇筑的梁段、吊架上浇筑的跨中合拢梁段及落地支架上浇筑的边跨现浇梁段组成,墩顶0号梁段长14m,箱梁在与墩身对应的13m范围内等梁高,两边各0.5m范围则处于圆曲线线上。两个“T构”的悬臂各分为32对梁段,其梁段数及梁段长度从根部至跨中各为:92.5m、93m、73.5m、74m,累计悬臂总长102m,悬臂浇筑梁段最大控制重量约为2158kN。全桥共有一个2m长的主跨跨中合拢梁段和两个2m长的边跨合拢梁段。两个边跨现浇梁段各长9m,梁高相同。箱梁顶板厚为28cm40cm,变

19、化规律请见有关图纸。箱梁底板厚根部为120cm,跨中为30cm,其间分段按圆曲线变化,边跨支点处为65cm。腹板厚度为45cm95cm,变化规律请见有关图纸。主墩墩顶箱梁综合考虑受力和变形情况箱梁内各设柔性横隔板4道,边墩顶各设横隔板一道,主墩两侧各56.5m处共设4道横隔板。为了满足施工和管理需要在每道横隔板处均设置了人洞,另外在0号梁段的底板中央亦设置了人孔。为保持箱内干燥,在箱梁根部区段底板上设有排水孔。引桥上构为标准跨径40米简支T梁。梁肋配预应力钢绞线。每片预制T梁吊装重量为中梁1082KN、边梁1063KN。T梁翼板设置2%横坡。除设置伸缩缝外,其它横缝处梁端主肋顶部设置桥面连续构

20、造。2、 下部结构:主墩基础在投标方案设计为扩大基础,因地质钻探后发现该墩位存在不均匀地质层以及不良地质隐患,为确保大桥安全,将原扩大基础调整设计为桩基础。主桥主墩为钢筋砼双薄壁墩,墩高8588m,单薄壁厚3.3m,双壁中距9.7m,主墩上承台厚2.5m,下承台厚4m。主墩基础为92.5m钻孔灌注桩,1号墩桩长45m,2号墩桩长34m,桩尖嵌入硅质白云岩3m。交接墩为钢筋砼空心墩,墩高39.72m,壁厚3.5m,基础为扩大基础,上承台厚2.5m,下承台厚3m。引桥桥墩为钢筋砼空心墩。 根据地质报告提供的资料,桥址附近存在一定滑坡、崩塌、岩溶等不良地质情况。因此,在主墩两岸边坡应实施岸坡稳定处理

21、3、伸缩缝:主桥在0号桥台处设置SSFB240型仿毛勒伸缩缝一道,在与40mT梁衔接的交接墩处设SSFB320型伸缩缝一道。在7号桥台处设SSFB80型伸缩缝一道。4、支座:在0号桥台、3号桥墩顶设置盆式橡胶胶支座,型号为GPZ15000DX。在3、4、5、6号桥墩及7号桥台设置板式支座。5、结构分析:主桥的总体结构分析使用铁道部大桥局设计院开发的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程序(PRBP),并使用同济大学开发的桥梁结构线性、非线性分析综合程序系统(BAP)进行验算,采用北京大学开发的SAP软件进行三维框架分析及地震分析。十一、 施工要点1、材料 混凝土:主桥箱梁混凝土标号须大于号,三天张拉强

22、度需满足a以上的强度,应仔细研究确定施工工艺和选用的材料,进行高强混凝土最佳配合比设计与试验,制定质量控制标准和检测方法,并从严控制。钢材:普通钢筋、预应力钢材和锚具应按设计技术指标和型号进行采购,并按有关质量检验标准进行严格的检验,遵照施工技术规范及有关要求进行施工。2、主桥0号梁段的施工 墩顶0号梁段拟在墩顶预埋牛腿支承的托架上施工,预埋牛腿及托架应认真设计验算,当采用竖向分段浇筑并考虑底板与托架共同受力时,应验算底板钢筋应力,必要时予以加强。 于0号梁段混凝土方量较大,且管道、钢筋密集,为减轻托架负载和保证混凝土浇筑质量,竖向可分段浇筑,但必须确保新老混凝土的结合质量和加强养生,竖向分段

23、高度应报设计单位认可。3、主桥箱梁的悬臂施工 132对箱梁是在特制挂篮上对称悬臂浇筑的,挂篮在确保承载能力和刚度的前提下,尽可能轻型化和行走方便,设计要求挂篮的最大承载能力不得小于3000KN,挂篮自重及全部施工荷载重应控制在1100KN以下(挂篮设计时应根据材料、工艺等情况选取合适的安全系数)。悬浇挂篮在0号梁段上安装完毕后,应进行预压测试,并记录预压时的弹性变形曲线,以尽可能消除非弹性变形和获得标高控制的数据。 各悬臂施工梁段要求一次浇筑完成,无论在浇筑阶段、挂篮移动或拆除阶段,均需保持对称平衡施工,容许不对称重量不得大于一个梁段的底板自重。 要重视箱梁的施工观测和控制,按有关要求与科研试

24、验项目紧密结合,做好各项参数和数据的试验和采集,做到准确的控制分析和调整,确保箱梁受力状态和线型控制在允许范围内。4、主桥边跨现浇段的施工 边跨现浇段在落地支架上一次连续浇筑完成,落地支架应进行预压以确保安全和消除其非弹性变形,并按实测的弹性变形量和施工控制要求,确定底模标高和预拱度。 边跨底板预应力钢束张拉时应保证箱梁和支架间水平方向自由变形,一般在现浇段底模与支架承重纵梁间密排钢管,但在浇筑混凝土时确应保证梁体稳定。并且为保证边跨预应力钢束张拉空间,在预应力钢束张拉后再进行浇注0号桥台背墙的浇注和第一跨40米T梁的吊装。 现浇段底模安装时应按要求在交接墩顶安设支座。5、主桥箱梁合拢段的施工

25、 箱梁的合拢,即体系转换,是控制全桥受力状况和线形的关键工序,因此箱梁的合拢顺序、合拢温度和工艺都必须严格控制。 全桥箱梁合拢应由边至中对称进行,即先两边跨合拢,其次两边中跨合拢,最后中跨合拢。 合拢梁段拟利用合拢吊架施工,设计时考虑一个合拢段吊架和模板的共重;边跨合拢段也可在落地支架(同现浇段)上立模浇筑。 每个合拢段的主要施工步骤是:a、 后移和拆除悬臂施工挂篮。b、 上合拢吊架和在悬臂端加配重(水箱),合拢段两侧水箱的容水重量效应,相当于合拢段所浇混凝土重量的效应,远端还应增加二分之一吊架模板重量。c、 立模、绑扎钢筋及预应力管道(临时钢束管道由施工单位根据需要自行设置),选择最佳合拢温

26、度(设计要求1823)锁定(顶紧焊死劲性骨架,张拉临时钢束)。d、 随即浇筑合拢段混凝土,同时水箱同步等效应放水,以保持悬臂端的稳定。e、 混凝土强度40Mpa后张拉合拢段及底板钢束,拆除临时束。 合拢段永久钢束张拉前,应尽量减小箱梁悬臂的日照温差,为此可采取覆盖箱梁悬臂等减少温差的措施。 如不能在设定的合拢温度下合拢,则应考虑强迫合拢措施,并同时报设计单位认可。6、施工质量控制 箱梁的混凝土的内在质量和外观质量均应严格控制,混凝土浇筑时应保证浇筑进度和振捣密实,所有工作缝应认真凿毛清洁,确保新老混凝土的结合强度,并应注意混凝土的养生,所有箱梁的外表面均应达到平整、光洁和全桥混凝土颜色一致。

27、应严格控制箱梁的轮廓尺寸,施工误差应限制在施工规范容许范围之内。为防止箱梁混凝土开裂和棱边碰损,应待混凝土强度达到规范有关要求时方可拆模。 箱梁施工中因施工所需开设的孔洞,均应征得设计单位的同意。所有施工预埋件,在施工完后应予割除,恢复原状,并注意防锈和美观。 根据本桥特点确定箱梁容许误差:箱梁施工完成后裸梁顶面标高与对应设计标高高差3cm;箱梁合拢前合拢段两侧箱梁相对高差2cm,相对轴线偏差1cm。 其他所有质量标准均应按有关施工规范和质量检验标准严格控制。7、伸缩缝、支座及桥面系施工 伸缩缝是在主桥箱梁合部合拢后才予安装,而支座应在浇筑边跨现浇段前安装,其伸缩缝和支座安装的初始位置和有关要

28、求,另见有关图纸。 桥面系构造和施工要求详见另册图纸。但在箱梁施工时应注意设置桥面系的所有预埋件和预留孔,它们包括:检修爬梯及平台预埋件、防撞护栏预埋筋、边跨梁端伸缩缝预埋筋、支座预埋钢板、箱梁根部内及桥面泄水孔等。8、预应力施工 预应力钢材及预应力锚具进场后,应分批严格检验和验收,妥善保管。 所有预应力钢材不许焊接,凡有接头的预应力钢绞线部位应予切除,不准使用。钢绞线使用前应作除锈处理。所有预应力张拉设备应按有关规定认真进行标定。 所有预应力管道的位置必须按设计图定位准确牢固,管道顺直,波纹管应具有足够的刚度和密水性,接头处严防漏浆和卷口。 所有预应力施加都应在箱梁混凝土强度达到40Mpa以

29、上进行,且采用张拉吨位与延伸量双控,以延伸量为主。 纵向预应力钢束在箱梁横截面应保持对称张拉,纵向钢束张拉时两端应保持同步。 钢束张拉时应在初始张拉力(可取设计张拉吨位的5%)状态下注出标记,以便直接测定各钢绞线的引伸量,对引伸量不足的应查明原因,并采取补张拉等相应措施。 各类型钢束的张拉控制吨位和张拉步骤建议如下(初始张拉力按实际需要选取):钢绞线: 01.05k钢束面积(持荷两分钟)1.0k钢束面积4301kN直径32mm粗钢筋: 0569kN(持荷两分钟)542kN 预应力钢束和粗钢筋张拉完毕,严禁撞击锚头和钢束,钢绞线和粗钢筋多余的长度应用切割机切割(用于挂篮后锚杆的粗钢筋留待以后切割

30、切割方式和切割后留下的长度应按照有关图纸的要求进行。 压浆嘴和排气孔可根据施工实际需要设置,压浆前应用压缩空气清除管道内杂质,然后压浆。管道压浆要求密实,压浆配合比要仔细比选,采用最优配合比。不得掺入各种氯盐,28天强度要求大于50Mpa。 三向预应力的张拉顺序:可同时进行亦可先纵向后横向、竖向;竖向预应力钢筋应逐根张拉到位,严禁遗漏。9、主桥箱梁普通钢筋施工 所有钢筋的加工、安装和质量验收等均应严格按照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J04189)的有关规定进行, 墩顶0号梁段进行钢筋绑扎时,其横隔板内应保证墩身伸入0号梁段内的主筋的位置和锚固长度。各段梁之间的纵向连接钢筋应进行绑扎。 凡因施

31、工需要而断开的钢筋当再次连接时,必须进行焊接,并应符合施工技术规范的有关规定。 当钢筋和预应力管道在空间上发生干扰时,可适当移动普通钢筋的位置,以保证钢束管道位置的准确。钢束锚固处的普通钢筋如影响预应力施工时,可适当弯折,但待预应力施工完毕后及时恢复原位,施工中如发生钢筋空间位置冲突,可适当调整其布置,但应确保钢筋的根数和净保护层厚度。 如因浇或捣混凝土需要,可对钢筋间距作适当调整。 施工时应结合施工条件和施工工艺安排,尽量考虑先预制钢筋骨架(或钢筋骨片)、钢筋网片,在现场就位后进行焊接或绑扎,以保证安装质量和加快施工进度。钢筋骨架(或钢筋骨架片)和钢筋网片的预制及安装均应符合公路桥涵施工技术

32、规范(JTJ04189)的有关规定。 支座埋入箱梁部分的构件,应与箱梁内的钢筋焊接在一起。 如锚下螺旋筋与分布筋相干扰时,可适当移动分布钢筋或调整分布钢筋的间距。 应要求伸缩缝供货商在边跨现浇梁段施工前提供有关图纸,以便进行调整。10、主桥主墩主墩进行爬模施工,每节段长度为35米,由施工单位根据实际情况和施工能力自行拟订。为确保裸墩状态下的稳定性,在1/3墩高处两薄壁墩之间加横向联系,联系方式由施工单位确定。11、下部构造下构桩基、墩身、墩帽的施工应注意预留钢筋及临时支撑钢筋埋设,保证其连接部位的整体性。扩大基础需嵌岩0.5米以上,待基坑开挖完毕以后进一步验槽。如遇不良地质情况及与钻探资料不符时,应及时与设计单位联系。12、其它注意事项 主桥0号梁段底板中央的人孔及在箱梁根部区段底板上的排水孔由施工单位根据实际情况和施工需要自行设置。箱梁悬臂施工及合拢施工各阶段均要认真做好施工观测和记录,认真进行质量检验,经监理认可才能开始下一阶段的施工,所有观测数据和施工记录均应收入工程竣工报告中。施工过程中应注意采取预防风害等措施。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保温建筑

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