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版)台州市黄岩美术高级中学高二语文《知其不可而为之》《仁者爱人》要.doc

上传人:啊飒飒 文档编号:13447279 上传时间:2021-12-26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0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整理版)台州市黄岩美术高级中学高二语文《知其不可而为之》《仁者爱人》要.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整理版)台州市黄岩美术高级中学高二语文《知其不可而为之》《仁者爱人》要.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整理版)台州市黄岩美术高级中学高二语文《知其不可而为之》《仁者爱人》要.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整理版)台州市黄岩美术高级中学高二语文《知其不可而为之》《仁者爱人》要.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整理版)台州市黄岩美术高级中学高二语文《知其不可而为之》《仁者爱人》要.doc(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三、孔子和隐士相同点:都是品格高尚之人,都对现实有着清醒而深刻的认识,都对现实不满,难与为政者相融。不同点:隐士对现实冷眼旁观,洁身自好,隐居避世,以自好显志。 孔子对现实热心匡正,入世济众,辗转乱世,以实现大志。四、你对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有什么看法?举例说明这种精神在历史上的影响。答:“知其不可而为之”反映了追求理想的执著精神和牺牲精神。但对这种精神要具体分析。 首先,行为的目的是什么,是逆潮流而动,还是为了正义事业和崇高理想。为了正义事业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在精神境界上达到常人罕至的高度,其理想主义的光芒照耀着人类精神的大道,对群众的动员作用和榜样昨夜也不可低估。 其次,

2、从斗争策略说,要重视保存和积蓄力量,不应做无谓的牺牲。影响:(1)这种精神是儒家积极进取思想的集中体现,是孔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担当情怀的体现。(2)古往今来,这种精神曾激励过中华民族无数的仁人志士,如杜甫、苏轼、辛弃疾、陆游、文天祥等。(3)在竞争激烈的今天,这种精神还是值得提倡的。五、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

3、。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1“长幼之节”在文中指什么?“君臣之义”指什么? 答:“长幼之节”指老人让自己的两个儿子出来拜见子路;“君臣之义”指有才能的人应出仕辅佐君王。“道”的含义是什么?子路认为“道之不行”的原因是什么? 答:“道”指儒家的政治主张,如施行仁义、恢复周礼等。“道之不行”的原因是有才能应该出仕以推行自己的道义,如今,有才能的人却只想保持自己的高洁,而不愿意出仕辅佐君王来推行道义。3.“荷蓧丈人”对待子路为何先前语含讥讽,后来则热情款待了呢?请简要分析? 答:(1)因为荷蓧丈人是隐居不仕的高人。在他看来,孔子这些人不务实不参加劳动却热衷于政治而去周游列国宣扬

4、没用的政治理论,跟他不是一路人,所以语含讥讽,表示不满和讽刺。(2)看到子路面对自己的批评与不理睬反而表现出恭恭敬敬的样子,丈人改变了自己的态度,邀请子路留宿其家,并杀鸡为黍,见其二子。丈人这样做是有意让子路看看隐者田园生活的恬淡宁静和富足逍遥,以及全家团圆的温馨场景,也让子路看看自己对长幼之节的重视,行“不言之教”,想以现身说法改变子路周游入世的观点。第五课 仁者爱人要点整理一、概括孔子“仁”的内涵。(1)“仁”的基本要点是“爱人”,而其具体体现则包含方方面面,诸如“教悌、谨信、爱众、亲仁、忠恕、博施济众、体谅人而不强加于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重视人、关心弱者、珍爱生命等。(2)“仁”是

5、孔子哲学思想的核心。二、在现代社会的人际交往中,你如何理解孔子的“忠恕”观?试作简要评述。(1)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即对人尽心竭力,要积极为人。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待人仁爱宽厚,要推己及人。(2)孔子的“忠恕”观,意味着交往作为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和沟通,首先要以对他人的关心友好、仁爱和善为前提,以宽厚善良的心地和包容开放的襟怀接纳对方,尽心竭力,与人为善。(3)孔子的“忠恕”观是积极的,在今天仍然值得提倡和借鉴。三、孔子的推己及人是什么意思?孔子是否定个人的利益吗?孔子的仁爱把孝悌视为根本,主张在“亲亲”的基础上推己及人,这是他实践仁的方法,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

6、人”,在考虑自己的同时要想到其他的人。在这里孔子并没有否定个人的利益,只是强调一定要由自己的难处或愿望想到别人的难处愿望,并尽力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同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其实了也就是所谓的“忠恕”之道。四、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1

7、.从这两段文字看,孔子是如何评价管仲这个人物的?答:认为管仲不知礼,肯定管仲有仁德。2.由此可以窥见孔子怎样的仁爱观?答:(1)孔子否定管仲“知礼”,是指管仲超越了一个臣子的本分,也像国君一样建“三归”、“反坫”、“塞门”(国君享有的建筑),在孔子看来,是违背了“礼”的等级。孔子肯定管仲是个“仁者”,因为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九合诸侯,匡正天下,使华夏民族免于衰落,用和平手段维护华夏的统一。(2)这说明,孔子的“仁”的标准是看一个人对社会的贡献,看他能否维护王权,安定百姓,而不是只讲求小谅小信。(3)孔子肯定管仲的大节大信,忽略他的小节小信,说明孔子在仁的认知上能知权达变。孔子否认管仲知礼而肯定

8、管仲为仁,也表明他的仁和礼之间存在矛盾之处。五、颜渊、季路侍。子曰 :“盍各言尔志?” 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 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1.子路和颜渊的理想分别有一个比较局限的范围,那么他们的理想分别局限于什么范围?答:子路局限于与朋友交往的范围内,颜渊局限于与个人修养的范围内。的标准?为什么?答:孔子。 因为真正仁者是“泛爱众,而亲仁”“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孔子之志表现出来的是心怀天下,为天下人着想,是无私无我的博大真诚的仁心仁术,故夫子之志才最接近真正仁者的标准。六、分析孔子的“仁爱”与墨子的“兼爱”有什么不同?答:(1)孔子的“仁爱”是建立在“礼”的基础上,是以“礼”为原则和指导的,提倡“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以亲情为纽带,推己及人,从家庭亲人到整个社会,实现“仁爱”。墨子的“兼爱”则是建立在所有人平等的基础上,人与人之间互相友爱,利益共享。 (2)孔子的“仁爱”是以尊尊亲亲为基础的有等差的爱,墨子的“兼爱”是取消等级差别的普遍之爱,这就破坏了严格区分上下尊卑的宗法等级制度,所以孟子说墨子的“兼爱”是无父。而且这是一种理想主义的观点,在阶级社会里,是难以实现的。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知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