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110周年纪念大会观后感心得体会.docx

上传人:夺命阿水 文档编号:135518 上传时间:2025-07-1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5.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辛亥革命110周年纪念大会观后感心得体会.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辛亥革命110周年纪念大会观后感心得体会.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辛亥革命110周年纪念大会观后感心得体会.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辛亥革命110周年纪念大会观后感心得体会.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辛亥革命110周年纪念大会观后感心得体会.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辛亥革命110周年纪念大会观后感心得体会 辛亥革命110周年纪念大会观后感心得体味精选3篇 辛亥革命110周年纪念大会观后感心得体味1 任何一个中国人都知道,现在的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名副其实的大国,在国际社会中发挥着举脚轻重的作用。尽管中国自身仍面临许多挑战,但是社会进展的坚冰已经被打破,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大趋势已经不可逆转。而在这一时刻,回忆近代中国走过的蜿蜒道路,回忆百年前的先人们为改变中国面貌而举行的艰难卓绝的奋斗与牺牲,仍然是激励我们继续前进的珍贵资源。 近代前的中国曾经是大国、强国,但是近代以来,由于政治的腐朽与经济的衰退,无法扼制西方列强的侵略与压迫,在一次次列强的进攻面前败下阵来

2、两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的结果都是中国被迫割地赔款,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进而引起列强的瓜分狂潮,直至八国联军进入中国并强迫签订辛丑条约,迫使中国“将大沽炮台及有碍京师至海通道之各炮台一律削平”,即解除防务,而外国军队则驻扎于中国京畿周围的要地,实行永远军事占据。中国在西方殖民主义强加的不平等条约体系束缚下一步一步地“沉沦”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中国人民固然不甘心承认备受列强凌辱的侵略现实,面对列强侵略的加深也掀起过一波又一波的反帝活动。民族复兴的追求是几代人的目标、理想。但是,实现近代中国的复兴则面临十分艰巨的困难:摆脱帝国主义的外来干涉侵略与压迫是中华民族复兴

3、的第一步,而使广阔人民摆脱贫困,使中国作为大国富强起来,则是中华民族复兴更 艰巨的一步。历史上,许多人为这一目标曾经举行了多次尝试,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都是前人从事的努力。中国近代史就是人们以这样一种精神支撑着从坎坷中走过来的历史。 列宁曾就中国的辛亥革命表达过这样的观点:“没有真实的民主主义高潮,中国人民就不可能摆脱历来的奴隶地位而求得真正的解放,惟独这种高潮才干激发劳动群众,使他们制造奇迹。在孙中山纲领的每一句话中都可以看出这种高潮。” 辛亥革命吸纳了当时几乎所有的中国先进分子,他们献身革命,同时也在革命中接受教育,不断修正改变积贫积弱中国的想法。孙中山作为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

4、与当时的志士仁人们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中国近代民族民主革命。 百年后的人们已经很难切身体味辛亥时期的社会状况,甚至不能理解当时的革命志士们的历史性的抉择。所以在辛亥百年后的今天,社会上流行着一些含糊的认识:如认为“辛亥革命给社会造成的破坏大于建设,延缓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进展进程”,或者认为革命的设计“超越了中国的国情”,“搞君主立宪会更好些,政治局面会更稳定持久”,而“辛亥革命是激进主义思想的产物”,还是幸免为好。 其实,辛亥革命的亲历者们如何不欢迎以温柔的没有牺牲的方式改变封建中国的面貌呢?对辛亥革命时期革命者的人生经历整体考察后即可看出:他们并非从一开始就醉心于以激进手段改变中国降后局面,但

5、是在经历了一再的失败与挫折,意识到清王朝决不可能真心实意地退出权力的中心而实施“立宪”,而当时的政治环境也并没有开明到可以以和平请愿的手段而推动立宪的时候,他们才挑选了被认为是 “激进”的革命道路,这其实是当时条件下应当做出的正确挑选。看了纪录片,对革命者的挑选就会有更清醒的认识。 辛亥革命110周年纪念大会观后感心得体味2 辛亥革命是在1911年中国爆发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其目的是推翻清朝的专制统治,挽救民族危亡,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和富强。它结束了中国长达两千年之久的君主专制制度,是一次伟大的革命运动。 在我们的初中、高中的历史书中,我们都学过这些基本的知识,但我们没有关注过其中的细节,得

6、到更深刻的感悟。而我认为其最重要的是辛亥革命揭示了一个真理:历史的潮流浩浩汤汤,不可阻挡,顺其者昌,逆其者亡。在我们幸福生活的今天,我们更应该学会反思历史,反省自身。 众所周知,革命并非易事。 还记得电影辛亥革命开场的第一幕,是沉重的铁链发着“叮叮哐哐”的响声,紧接着是宁静所饰演的同盟会员的秋瑾拖着沉重的枷锁走向人群,走向刑场 她说:“我此番赴死,是为革命。中国妇女还没有为革命流过血,当从我秋瑾始。纵使世人并不尽知革命为何,竟让我狠心抛家弃子。我此番赴死,正为回答革命所谓何事。革命是为给天下人造一个风雨不侵的家,给孩子一个宁静温柔的世界,纵使这些被奴役久了的人早已麻木,不知宁静温柔为何物。”

7、她的眼里没有犹豫,坚决的走向前去。环顾四周,有位母亲在给她的孩子喂奶,她的眼中顿生暖意。当行刑的人拿着她与她的孩子的照片对她说:这两个孩子将失去母亲。她却微笑着说:我的死是为了所有的孩子! 她说:“我此番赴死是为革命,死并非不脚惧,亦并非不脚惜。但牺牲之快、之烈,牺牲之价值,竟让我在这一刻自心底,喜极而泣。” 回想当今社会,有多少人真正关怀天下的孩子,有多少人真正关注过孩子们的成长。“科教兴国”,教育是国家强盛的关键。作为我们学习教育学专业的当代大学生,我们更应该关注教育。学好自己的专业的知识,多阅读相关书籍,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学以致用,关注孩子们的成长,关注孩子们的教育。 然而,这只是电影的

8、开始。辛亥革命这部电影,以秋瑾的牺牲拉开序幕,从第一个镜头就给我们一种沉重的画面。然后就是1911年4月27日,黄兴等人领导的广州起义。起义队伍与清军展开激烈巷战,但最终因力量不敌而失败。后收殓到72具烈士遗骸,合葬于黄花岗,由此建成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但此次起义中牺牲的起义军则不止此数。 每一次的战斗都有牺牲,每一次的战斗都会给活着的人以伤痛和对生命、生活的反思。特殊是电影中的青年林觉民,他的那封“与妻书”,他的那句“我们一同举事,一同赴死。大清索我的命,我诛大清的心”,真正的震撼了我。在战斗的前一刻,他还在海边奔驰、追逐打闹、嬉笑;在战斗后他不顾一切奋战,却不幸被俘,被抛入海中。前后的场面

9、形成了鲜亮的对照,那一刻给了我震撼,使我感动。中国的人民应该有着一颗为国奋斗的心,中国的年轻人也应如此,他们有着年轻的面容,年轻的体力,更有着年轻的思想 !我们,不应畏惧。 革命并非一朝一夕便可完成,革命并非个人能够完成。革命的路途遥远,但途中总有那么几个能够感动、能够领导人们的人。 国内武昌起义成功了,举国震惊,消息传到美国,孙中山和同盟会的成员欢心鼓励。孙中山在危急关头,认识到要想推翻清政府就得先断了他的经济来源,他奔赴海外,力排众议,最终说服西方列国财团,不再借贷款支持清廷。而后,孙中山带着所有人民的希翼回国了,我还记得那个把所有华侨希翼委托给孙先生的时候说:“我们这些代华侨,总是要降叶

10、归根的,但清王朝不是我们的家”、“ 革命要是不成功,你欠我们几代人的”。 家啊,人民要得是一个真正的家! 一切的努力都是为了今天有个幸福的家。降叶归根,不论身在何方,家总是你最温暖的港湾。国家,是我们行在任何地方的最终避风港。因此在面对钓鱼岛等关于国家主权的问题上,它们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们将始终维护它们。 “雅安不哭,四川加油!”不论是2014年的汶川地震,还是现在的雅安地震,当国家浮现危难之时,它的子民总会挺身而出。捐款、捐物一切可以赋予帮助的方式我们都会尝试。不光光是它本土的子民,身处异地的华侨同胞也总会在第一时光帮助它的祖国母亲。 一部好的电影,总能够在它的细节之处给人启发,让人

11、感动。辛亥革命正是如此。虽然主题在于讨论 “革命为何”,但是我认为其更多的是在探究革命的路途之中,使我们有所信仰、不懈前进! 在电影的最后,孙中山先生说“今天你们问我,革命所谓何事,一百年后人们也许还会问,在绍兴被杀害的同盟会员秋瑾的回答是革命是为了给天下的孩子造一个宁静温柔的世界,黄花岗的烈士林觉民在给妻子的信中说革命是替天下人谋求永远的幸福,我以为:革命,是让社会进步的理念从此深入,人们懂得了,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革命,是让我们将有中国人自己的工厂、银行、铁路、矿山,有了可以追找的民生幸福,革命是让我们这个马上强盛起来的民族,不再受略强的侵略和掠夺;,不再做任何人的奴隶;革命就是在

12、任何地方、在任何一个时候、在任何人的心里,永久、永久、永久都不再惧怕列强,都不再有封建皇权,使全国之人都无一贫者,使中华民族屹立世界之东方,这就是革命的意义。” 是的,即便是在当今社会,这样的革命主题并非改变。这并不意味着我们需要革命,而是意味着我们仍不能够放松警惕,仍需不断探究、改革,使中华民族屹立世界之东方,使人民生活更加幸福安康。 辛亥革命110周年纪念大会观后感心得体味3 辛亥百年,世纪新梦。一声炮响,由保路而革命,帝制而共和,刹那间,风潮云涌。历史三峡,虽暗流险礁,可国人终究挂帆起行。鲁迅说,历史上都写着中国的灵魂,指示着未来的命运,只因涂饰太厚,废话太多,不容易察出个底细来。百年回

13、首,我们静穆沉思,细数历史波澜,为将来践行。 一百年,血写历史,回眸不堪。翻开记忆遥远,书页铭刻仿若与己无关的革命,我们这个时代消逝了的信仰、坚持与追求。难以两相交汇,对比一个本该熟悉的国体。辛亥年,国人记得最多是腐朽清王朝的塌崩瓦解,总会疏忘那时那些热血、壮志、为天下为百姓的英雄儿女所要追崇并将推行的共和国家。炮火隆隆,肉躯铺地,武昌 广州 南京. 这是一场空前绝后的革命,在中国历史舞台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今天,我们去回忆它、铭记它,并必将把它给我们传递的一种精神和历史使命连续到以后的无止尽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中去。时间流逝,历史远去。岁月可以改变沧海桑田,但是永久无法抹去历史在此间留下的

14、烙印,那响彻云霄的枪声将永久定格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可以这样说,随着硝烟散去的那一刻起,人们就向来在探索这段历史以期从中吸取有益的借鉴。 推翻了清朝封建腐朽的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政府,制定了暂时约法,使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颁布了一系列有利于进展民族资本主义 经济、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法令,为民族资本主义的进展制造了一定的条件。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对推动亚洲各国民族解放斗争有重大影响。总之,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最重要的是:辛亥革命揭示了一个真理

15、历史的潮流浩浩汤汤,不可阻挡,顺其者昌,逆其者亡。 辛亥革命吸纳了当时几乎所有的中国先进分子,他们献身革命,同时也在革命中接受教育,不断修正改变积贫积弱中国的想法。孙中山作为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与当时的志士仁人们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中国近代民族民主革命。 谁终将声震人间,必长久深自缄默;谁终将点燃闪电,必长久如云漂泊。 多少无名志士用生命追随一个最伟大信仰,可能被我们这个时代多少人笑为炮灰的甘之如饴。无处追随的足步,用生命验证一个最颓唐黑暗时代里催生无可超越的伟大。秋谨 黄兴 宋教仁 .诸公为永世国人之景仰尊从。历史怎么改变,也无法抹去他们用生命捍卫同胞尊严,谋求百姓权益无私忘我的伟大功勋

16、我之赴死为天下”纵然“民族 民权 民生”这些革命目标,在今天的中国依旧未完全实现,但相信就算利益充斥,道德崩溃的时代依旧会有人推动文明进步。今天的改革也在牺牲与损害里推前,人性的黑暗总需健康合理的社会制度来束约。国将终不是谁人之国,权终将非谁之权,为民天下,国将必归天下人所有. 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古人云: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我们,这些生活在安乐世界里的人们,怎该忘记这段历史?历史如滚滚长江,不断地向前奔涌着,如如今我们已是共产党领导的新中国了,改革开放使国民总体上来说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国家也慢慢地从降后走向了富强,但俗话说的好, “生于忧患死

17、于安乐”,如今生活是好了,但人民是否就完全没有了危机感了呢?觉得国家大事都有上司在管呢,人民一生各操己业,为自己的生活,事业,家庭,奔波着,作为中华民族公民,我们有责任为国家的进展去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学习老一辈革命人的勇敢坚韧,心系祖国的高尚品质。优秀的品质是需要传承的,老一辈革命人如今基本都已不在了,但生命可以结束,精神却永存。他们为中国的革命牺牲了自己的珍贵生命。这是为什么?难道是他们不珍惜自己的生命吗?不是,这是一种责任!在民族危亡之际,他们挺身而出,用自己的血肉之躯,铸就中华民族的辉煌历史。这份责任,这种精神是值得我们去学习的。如今是不需我们去抛头颅洒热血,但对国家对民族的责任却不能忘,要对每一个人负责,与人友好相处,共创和谐社会。 1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总结

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