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苏州博物馆新馆苏州博物馆新馆场地设计案例分析:场地设计案例分析:1 1项目背景;项目背景;2 2用地划分;用地划分;3 3.与城市及周围环境的关系;与城市及周围环境的关系;4 4.地形地貌及当地气候的分析及利用;地形地貌及当地气候的分析及利用;5 5.建筑功能划分;建筑功能划分;6.6.场地交通体系分析(场地出入口、人场地交通体系分析(场地出入口、人流及车流);流及车流);7.7.景观分析;景观分析;8 8 建筑方案分析;建筑方案分析;9 9 结语结语1 1.1.1 项目简介:项目简介:苏州博物馆新馆选址位于历史保护街区范围,紧靠世界文化遗产拙政园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太平天国忠王府。具体在忠
2、王府以西,东北街以北,齐门路以东和拙政园以南地块,占地面积约10750平方米.设计单位:贝氏建筑事务所苏州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责公司设计人:贝聿铭林兵宋希民顾柏男任松竣工时间:2006年6月30日建设地点:苏州市东北街项目参数:总占地面积:110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7000平方米建筑基底面积:8000平方米建筑高度:16米建筑层数:地上2层,地下1层一、项目背景一、项目背景苏州博苏州博物馆物馆忠王府忠王府拙政园拙政园1.2 1.2 项目的提出:项目的提出:苏州博物馆新馆建设是苏州市“十五”期间的重点项目之一,邀请贝聿铭来设计苏州博物馆新馆,能使苏州博物馆获得极高的名人效应和品牌优势,同时,
3、通过这个窗口,能进一步提高苏州的知名度,扩大苏州的影响,使世界进一步了解苏州,让苏州进一步走向世界.1 1.3.3 项目选址项目选址:选址是不可避免的话题。关于苏州博物馆选址工作,从1999年6月开始,长达近3年方花落伊家。其间,先后对:人民路东侧的工人文化宫地块;人民路西侧工人文化宫对面电子市场地块;北寺塔以东、西北街以北地块;潘儒巷以北临顿路以东地块;园林路以东、潘儒巷以北地块;齐门路以东、东北街以北地块,进行过反复比选,经审慎考虑,最后选定第六地块1 1.4.4 选址优势分选址优势分析析:第一,它有利于整治和改善世界文化遗产拙政园所处历史街区的环境;第二,利用苏州博物馆老馆忠王府建设新馆
4、有利于节约投资,又易于新馆老馆相得益彰;第三,由于历史原因,该地区已形成文化核心区域,加建新馆,有助于彰显名城特色,提升古城优势。在拙政园和忠王府旁建苏州博物馆,符合保存一种整体文化的设想。一个嵌合在吴文化整体环境中的苏州博物馆新馆。苏州博物馆苏州博物馆拙政园拙政园忠忠王王府府二、二、用地划分用地划分:新馆建筑群坐北朝南,地块已分为三部分。中心部分是入口处、大厅和博物馆花园;而西部为展区;东部为现代美术画廊、教育设施、茶水服务以及行政管理功能等,该部分还将成为与忠王府连接的实际通道。这种以中轴线对称的东、中、西三路布局,和东侧的忠王府格局相互映衬,十分和谐。三路布局与中轴线三路布局与中轴线三
5、三、与城市及周围环境的关系与城市及周围环境的关系苏州博物馆北倚世界文化遗产拙政园,东临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忠王府,南对苏州“文化长廊”起点东北街,西接城市干道齐门路。选址大胆显赫,又蕴涵深刻。3.1 3.1 周边环境关系周边环境关系 总平面的布局,在近似于方正形九宫格的基础上进行建筑空间的加减法处理,不但使博物馆平面完美的锲入拙政园与忠王府的总体布局中,更与苏州古城棋盘式的城市肌理融为一体,真正做到不突兀。并将博物馆主入口设置在南面东北街上,既不对城市主干道齐门路的肌理与交通造成影响,又保证了整个建筑的格局与周边传统建筑营建模式的统一性。齐齐门门路路东北街东北街3.2 3.2 总总平面的布局
6、平面的布局 在平面组织中,利用庭院进行空间的组织与围合,将展厅空间分散布置,保证了建筑群体“不大”的整体外观形象。新馆采用三条轴线的布局,与忠王府格局十分和谐。3.3 3.3 平面组织平面组织新庭院和补园之间的水平隔墙改成和小姐楼平行的两段折墙,在解决功能要求的同时,更加和谐。新馆建筑的西北端和东北端都留出了消防通道。3.4 3.4 平面布局平面布局 与拙政园、忠王府交界处理与拙政园、忠王府交界处理博物馆主体建筑檐口高度控制在6m 以内,展厅尽可能的布置在地面一层和地下一层,局部设置二层,建筑总高度控制在16m 以内,未超出周边古建筑的最高点,遵循了不高的设计原则。3.5 3.5 建筑高度建筑
7、高度3.6 3.6 建筑色彩建筑色彩 色彩上,沿用了苏州古民居中常用的黑白灰,进一步实现了建筑与整体环境的融合,彰显出苏州古城的历史文化特色。四、场地交通体系分析四、场地交通体系分析东北街东北街齐齐门门路路总入口总入口消防通道入口消防通道入口消防通道入口消防通道入口地下车库入口地下车库入口4.1 4.1 场地场地出入口出入口行政行政办公办公商商店店展厅展厅展厅展厅现代现代 艺术厅艺术厅4.2 4.2 人流及车流人流及车流五、地形地貌及当地气候的分析及利用五、地形地貌及当地气候的分析及利用苏州地处长江三角洲地区,属亚热带季风海洋性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全市地势低平,平原占总面积的5
8、5%,水网密布,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属于夏热冬冷地区。对此,贝聿铭采用了地下层节能保温与天窗采光等系列适应气候的措施。5.1 5.1 天窗采光:天窗采光:玻璃屋顶将与石屋顶相互映衬,使自然光进入活动区域和博物馆的展区,为参观者提供导向并让参观者感到心旷神怡。5.2 5.2 地下室节能保温:地下室节能保温:苏州博物馆采用了一层地下室的构造方式,这样解决了现代建筑的层高对周边古园林建筑的揉合问题的同时也考虑了建筑的节能保温效应。落入地下的部分充分考虑了防水防渗等一系列问题的影响。地下室有部分位于中庭水景之下,在设计中采用了大量的防渗材料,以保证博物馆的温度舒适,这包括对参观者以及文物保存的舒适。博
9、物馆的窗都有玻璃相隔,这也是为了控制室内展览温度等技术要求。六、景观分析六、景观分析苏州博物馆新馆由于位于中国古典私家园林的繁盛处,在景观的营造上,明显地采用了中国古典园林通过空间开合、大小、繁简的对比手法来营造空间的手法,但同时,又结合了中西方景观中常用的以轴线展开博物馆景观的局部构图上。纵轴线纵轴线横轴线横轴线6.1 6.1 轴线与主次关系轴线与主次关系贝聿铭采用中心山水庭院连接依附于它的各个空间院落的手法来处理空间的主次关系,形成一个完整的空间序列,突出中心庭院的重要性。同时,中心庭院位于博物馆纵轴线的上,是整个行进过程中的高潮部分。庭院的中心是一个大水面,有桥一座横卧于水面之上,将水面
10、分成大小两个部分,建筑物和点景之物皆沿着水池四周布置。水之西有一座外观现代的玻璃顶六角亭突出池水之上,此亭可作为游人驻足休息之处,又可凭栏观赏庭院景色,同时也是池西风景画上的构图中心,向外“看”的同时又“被看”。与大堂隔水相望的水之北岸,是贝聿铭用一组泰山石做出的掇山石景。在水池对岸,隔桥远望这组石景,通过空间的渗透,这组写意的群山越发显得深远,富有层次,也从视觉上拉伸了原本有限的隔水观山的距离。同时,这里借用了一墙之隔的拙政园的景观,是整个空间更有层次。6.2 6.2 对比对比博物馆中,贝聿铭多次使用中国古典园林中欲扬先抑的手法,通过大小空间的对比,形成不同景观空间感受。在这里,我们具体举一
11、个例子。在西路展览游线末端,有个不足10的小院做收头。这个小院四面都有墙做围合,只有一条汀步小路在庭院的两面墙上做出了开口。汀步小路又有着十分强烈的引导性,向我们暗示着穿过小庭院后的空间。在封闭的小庭院中,人的视野处于收束的状态,小庭院外两旁列植的竹子,又延长了游人视线封闭的时间。待穿过小庭院及竹林,再次走进中心山水庭院时,视线突然开放起来,水面辽阔开朗的感觉更加突出,惊喜也悠然而生。这种空间大小、开合的对比,给游人以抑扬顿挫的节奏感,形成含蓄而有变化的空间序列。强烈的引导性与强烈的引导性与视线的延长视线的延长6.3 6.3 呼应呼应苏州博物馆在很多细节上与跟它一墙之隔的拙政园有着千丝万缕的关
12、系,而整个呼应关系的高潮就在那分隔苏州博物馆与拙政园的墙体上。首先,庭院和拙政园之间的水平隔墙改成和小姐楼平行的两段折墙,在解决功能要求的同时,更加和谐。庭院借拙政园的景作为整个庭院的远景,新旧园景融为一体,丰富白墙的空间感。小姐楼小姐楼斜墙斜墙七、建筑功能分析七、建筑功能分析一层平面图一层平面图 新馆建筑坐北朝南,被分成三大块,中央部分为入口,中央大厅和主庭院,西部为博物馆主展区,东部为次展区和行政办公区,沿南北方向层层递进。这种以中轴线对称的东,西,中三路布局,和东侧的忠王府格局相互映衬,十分和谐。但在具体设计过程中又打破对称绝对对称,在大堂以北的区块刻意采用了非对称的形式。展厅现代艺术展
13、厅公共空间办公及辅助用房停车场竖向交通商店及餐饮7.17.1平面功能分析平面功能分析地下室平面图地下室平面图展厅停车场行政及辅助用房竖向交通多媒体室贵宾室新馆以地面一层与地下一层为主,主体建筑檐口高度控制在6m以内,仅中央大厅与西部展厅设有地上二层,相当部分的展室放在地下,面积达8950平方米展厅行政及辅助用房竖向交通二层平面图二层平面图主庭院东,南,西三面由新馆建筑相围,北面与拙政园相邻,大约占新馆面积1/5空间。八、方案分析八、方案分析中而新,苏而新中而新,苏而新 “苏州园林是过去鼎盛时期的产苏州园林是过去鼎盛时期的产物,现在无论怎么造都无法超越,只有在传统物,现在无论怎么造都无法超越,只
14、有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的基础上进行创新。”8.18.1天地容于方寸之间天地容于方寸之间内聚内聚倘若将平面拓扑处理,可近似得到一个九宫格,用建筑实体和开放空间区分格子,开放空间可以看做部分各自消减,而每个格子来看则是一个向心的方形空间。是对内聚性的双重注解和强调,从而唤起人们心底对“中”的印象,身处于方形空间的中心,四方的稳定性和完整性能让人停下脚步展开思索。8.28.2“几何学永远是我的建筑的内在支撑几何学永远是我的建筑的内在支撑”8.2.1 8.2.1 平面平面苏州博物馆通过清晰的几何学操作塑造了一种类似珍宝盒的建筑形象。从形体构成的角度分析,入口大厅的造型来自正八边形,内正方形和内接菱
15、形的几何关系,而两个主展厅的造型来自外正方形,正十字型和内正方形的几何关系。8.2.2 8.2.2 立面立面江南古城镇里的屋顶都是同质同坡的,但由于房屋的高低不同,房屋的大小不同,朝向组合,分间分房的不同,而出现多样的瓦屋面的交接和错合,从高处看去一大片的屋顶的瓦顶,都是两坡顶,一个个院落是主体,但许多屋顶的交接错落却显得非常丰富有变化。而新馆的屋顶形体演绎正是来源于这苏州城内古建筑纵横跌宕的屋顶景观。21坡屋顶是以几何体切削的方式出现的,屋顶部分的三角形,是完全取自苏州老房子屋顶的比例,竖边是1,横边是2,这是江南水乡瓦顶木屋架的模数。入口处的中式大门框,主轴线的左右长廊,大厅顶上的亮窗,庭
16、院里的亭子,都是1比2的三角形体。提取了传统的比例和尺度,将几何图形与空间进行了完美的结合。体量交接处的勾线处理既强化了几何构成,也表现了江南的清秀风格。与贝律铭的其他作品一样,苏州博物馆的室内空间与外部造型高度统一,遵循了现代主义的内外一致原则,以抽象为心理基础,坚持现代主义的几何学思路,在特定的地点塑造出具有文化特征的作品。8.3 8.3 让光线来做设计让光线来做设计走进中国三角屋顶样式的门头入口,迎面大厅是一个精巧通透的多面体,突破了中国创痛建筑大屋顶在采光方面的约束。透亮的窗洞从不同的方向透进大厅的光线,天窗突出的光影效果使大厅显得异常生动。温婉柔和的光线与苍劲有力的拉索形成一张一弛的
17、对比。与大厅相连的横向的主轴廊道,是一个光线设计的佳作、横截做人形的长廊顶是特制的玻璃和木贴面的金属板条,透光不眩眼,柔和又有光影,生动了空间,宛若竹林里的效果。廊不长但有高低起伏,增加了深邃感。展厅中设置天窗或者高侧窗,并通过看似木材的金属格栅进行处理,避免阳光直射对展品的破坏及可能造成的眩光,为展厅空间带来自然柔和的自然采光。同时配合和人工照明,塑造了一个灵动的光空间。8.4 8.4 馆舍就是展览品馆舍就是展览品为配合展品舍弃了大尺度的展览空间,特意设计了适合中国展品展示的小展示柜。展厅中一座鎏金的宝塔四周空灵,背景是空窗翠竹的衬托,引导人思考中国书画陈列的高墙面更适于中国人观赏字画的习惯
18、特意做了一个宋画斋,是一个原样复原的宋代民居厅堂,屋顶用苏北湿地生长的红茅草铺筑,所有构造全部用传统工艺修造,将参观者引入宋代的时空8.5.1 8.5.1 掇山掇山“以壁为纸,以石为绘”取汲于中国的山水画的“贝氏”假山8.5.2 8.5.2 理水理水园中共两处理水主题园大面积水池和室内莲花池主题园“天地无限景”荷花池中有瀑布沿坡道而下,十分壮观。与建筑边线形成对比,且与拙政园之水体相接,既加强了两边融合,又表达“为有源头活水来”的诗意。8.5 8.5 细节元素细节元素园中的绿植,都是贝老亲自爬山选树,从树的冠幅,树形,高矮,自然属性等方面综合考虑,听取园林专家意见进行选苗,根据对总体效果的把握
19、审时度势的进行园林布局。放弃了传统园林追求的层次性和丰富性,突出了单株的观赏。东门北侧两棵松树,南侧一颗梅花,凉亭南侧一颗桂花,西侧一片竹林,西部展区一个小庭院中,栽种了一颗石榴,树旁以太湖石为配景。对竹林进行梳理,做到疏密有变化,具有自然形态,要能透过竹林隐约看到西部建筑的门洞东廊对景的紫藤园中,两棵紫藤嫁接了忠王府中明代文征明手植的百年紫藤,以示与老园的文化传承8.5.3 8.5.3 植物植物8.5.4 8.5.4 安亭安亭亭是现代的形式钢结构,双层,亭顶为玻璃并覆盖木饰贴面格栅,结构柱上放置照明灯具,亭中部为洗漱台。在主庭园西侧水际安亭,亭悬于水面,北可观石与桥,东侧建筑与松梅也尽收眼
20、底,南侧与大堂的亲水平台以及建筑立面互为对景,西侧为绿色的竹林背景。以亭为中心营造出简约的意境。亭的平面和立面尺度有些偏大,是整个主庭院空间较压抑;亭的钢结构过于迁徙和粗糙,没有中国古亭的比例和尺度感;亭的檐口过低,遮挡了观赏者的大部分市县,使亭内过于阴暗;亭中部的洗漱台功能含糊,并占用了亭内的主要空间8.5.5 8.5.5 设台设台8.5.6 8.5.6 置桥置桥现代手法的桥直线,斜线,折线的交叉,一侧可观赏倒映在水中的建筑和亭台,一侧可观赏以壁为纸,以石为绘的掇山石景,桥斜向西,感觉水面更加宽阔,山峰更加俊逸,营造出动静结合的意境。桥的两侧放置两块天然垫脚石,切一刀后平滑的与桥平接,是个很
21、有意思的细节台的设计营造了空灵的意境,也体现了对观赏者的思考,作为一个供人停留和留影的点,是西侧建筑和亭的一个控制点。8.5.7 8.5.7 叠瓦叠瓦8.8.8 8.8.8 布灯布灯主入口的黑色矮灯柱,黑色直角光面花岗岩石材,中为方形玻璃,优雅大气博物馆室内悬挂的钢结构六边形灯,墙上方洞的内藏灯,古藤园顶部钢格栅的内藏灯,充满现代高科技的气息,与建筑融为一体,营造出以小见大的意境。保持了传统粉墙黛瓦的色调,铺设加工成菱形的“中国黑”花岗石隐喻代替瓦片。黑中带灰的中国黑淋了雨是黑的,太阳一照变成深灰色,屋面与墙边边饰与白墙相配,营造出望远的意境灯的设计有多种形式,力求在整体风格的统一中推陈出新。
22、大门的处理很重要大门的处理很重要要气派,但又要有邀人入内的感觉要气派,但又要有邀人入内的感觉博物馆是公共博物馆是公共建筑,我想在这里用一些新的手法,使博物馆更开放一点,更吸引人。同时,建筑,我想在这里用一些新的手法,使博物馆更开放一点,更吸引人。同时,游客一进大门,就应该感受到苏州博物馆的气派。游客一进大门,就应该感受到苏州博物馆的气派。”8.5.9 8.5.9 构门构门在东北街的博物馆主入口,门的设计是现代的形式,钢结构的大门顶棚,钢格栅伸缩门,朱红色推拉门,与右侧白墙上的黑色馆名题字融合成一个整体。八角中央大厅入口极具现代感的几何形式大圆孔直接脱胎于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月亮门,用钢和玻璃设计
23、展示了一个用现代材料而又具传统韵味的大门形式,营造出深悄的意境。亦反映了这种雅致而微妙的用现代设计来隐喻传统的手法和思路。8.5.10 8.5.10 琢窗琢窗“在西方,窗户就是窗户,他放进阳光和新鲜的空气,但对中国人来说,他是一个在西方,窗户就是窗户,他放进阳光和新鲜的空气,但对中国人来说,他是一个画框,花园永远在他的外头。画框,花园永远在他的外头。”多处采用现代材料的花窗来借景在大堂北侧设平台,两面墙上开两个六方式花窗,将凉亭和花树纳入眼帘在西廊行走过程中设两个六方式花窗,边走边看庭园美景西门也设一个六方式花窗,透出庭院中的绿色竹林,营造出探幽的意境东廊透过紫藤园,可看到茶室的东墙上钢结构
24、的海棠花漏窗,中为冰裂式图。东侧展厅其中一扇窗,对着原址特意保留的百年玉兰树,花开之日,必定幽香暗涌。在虎丘云岩寺塔展厅,方窗上负一层薄纱,借外围朦胧之亭台水石,不仅给幽暗的展厅采光,而且让人不经意间抬头远眺窗外美景。小组成员的感想:小组成员的感想:余嘉文:余嘉文:从平面来看,博物馆和周围的拙政园,忠王府在布局上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比如大量的庭院以及展厅在空间序列上沿南北方向层层递进,这都符合苏州古城民居的生长规律。这正如贝律铭所说:“对于一个城市来说最重要的不是建筑而是规划”,场地设计要承接过去历史的印记邓诗茵:邓诗茵:建筑与周边环境的结合从大环境到细部设计都处理的如此恰当,当所有的细节都指向源头的时候,建筑与环境是多么的和谐甘雪莹:甘雪莹:苏州博物馆将优秀的苏州园林造园手法、现代生活需要和现代美学价值很好地结合在一起,从地域文化特征出发,以苏州传统的山水庭院的方式来布置展览、引导游人参观,让游客有在自己家中闲逛的亲切感与舒适感。这种亲切感与舒适感也是很多场地设计中所缺少的。周挺:周挺:当建筑与环境的结合之时就是设计的开始,简单而和谐杨佐一:杨佐一:苏州园林是过去鼎盛时期的产物,现在无论怎么造都无法超越,只有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很欣赏这句话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