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27页 共27页重庆市宏观税负偏低的根源-与京、津、沪的比较与分析重庆市国家税务局课题组一、 问题的提出重庆市、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以及全国近10年来的宏观税负水平如表1所示。可以看出重庆市宏观税负水平虽然在不断提高,但是不仅远远落后于京、津、沪三大直辖市,还落后于全国平均税负水平。表1:重庆市与三大直辖市宏观税负对比单位:%年份重庆北京天津上海全国19977.20 34.10 16.50 27.10 1119987.70 32.50 16.30 26.30 11.619998.90 33.60 18.30 28.90 12
2、620009.00 37.40 21.20 32.50 14.220019.70 42.60 23.40 33.30 15.6200210.00 42.50 24.10 34.40 16.2200310.60 42.30 24.50 39.10 17.4200411.00 44.30 27.00 41.70 18.8200511.40 37.30 28.30 38.50 15.7200612.10 43.10 30.10 40.20 18注:本表数据来自全国税务统计2006年,2006中国税收季度报告。同为直辖市,为什么会出现上述状况?这种差距是否正常?可否利用区域间宏观税负的差异来反映不同
3、地区征管水平的高低?二、造成区域间宏观税负差异的因素分析(一)区域间税收转移的影响1.税收转移的原因和类型 财税理论界有许多关于“税收转移原因和类型”的总结,本文这里主要借鉴了靳万军、付广军等人的研究成果。(1)企业跨区经营带来的税收转移。企业生产经营场所横跨两个或两个以上区域,由于现行分税制没有明确规范的区域横向税收分配办法,一旦出现横向税收分配矛盾纠纷,需要两个区域政府之间通过谈判解决,协商不成,需要上级政府仲裁。如果两区域政府的经济实力和政治地位相等,谈判结果还能基本保证比较客观公平;假如两个区域政府的经济实力和政治地位相差较大,一个区域经济发达,一个区域经济落后,经济落后区域的政府可能
4、就是弱势,横向税收分配一般倾向于经济发达区域,就会带来一定的税收转移问题。(2)总分支机构分布多个区域,由于税收征收管理体制不科学,导致税收向总部所在地集中。总分支机构也是跨区经营的一种形式,总部是管理机构所在地,分支机构是生产经营地。具体又分两种类型:一种是母子公司型总分支机构,子公司是独立法人,独立核算。如果不合并纳税,只存在关联交易,可以利用转让定价,使企业缴纳的税收跨区域转移;如果合并纳税,就可能由于制度原因,使企业缴纳的税收跨区域转移。另一种是总分公司型,分公司是非独立法人,企业汇总纳税,税收在各分公司所在区域之间分配,分配合理,不产生税收转移,分配不合理,造成税收转移。中国现行税法
5、是按属地原则确定纳税地点,国家税务总局以许多单行文件方式规定一些集团公司可以在总机构所在地合并缴纳某一种税(多数为企业所得税、也有营业税、增值税等)。按照现行税收管理体制,集中汇缴企业所得税60%入中央金库,40%入总机构所在地地方金库。很明显,在这种管理体制下,总机构所在地的区域政府得到了税收转移收入,税收由分支机构所在地区域政府向总机构所在地区域政府转移。类似的还有营业税的集中汇缴,铁道部门、各银行总行、各保险公司总公司集中汇缴营业税,虽然为中央税,但增长部分,存在地方分成,地方分成部分就留给了总机构所在地地方政府。上述形式造成的税收转移,使横向税收分配向经济发达城市倾斜。随着市场经济的发
6、展,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经济发达城市,在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方面较西部地区完善,这就吸引投资者纷纷到东部投资,将总部设在大城市,如北京、上海。按照总分支机构可以经批准集中汇总缴纳企业所得税的规定,使分支机构所在地的税收向总机构集中。总机构所在地税收移入,分支机构所在地税收移出,造成总机构所在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进一步高于分支机构所在区域。这样,由于经济基础的薄弱和交通地理位置的不便,重庆多为分支机构所在地,成为税收移出的区域;而北京、上海、天津便成为税收移入的地区。(3)增值税税制设计不合理,造成的税收转移。第一,增值税税率差异导致税收向发达地区转移。增值税的基本税率是13%和17%,由于重庆等
7、西部经济主要是资源经济,是以采掘业、农副产品初加工为主,其产品大多适用13%的低档税率。资源加工的发达地区的产品多按17%征收,在销售额不变的条件下,发达地区要多征收4%。由于增值税属价外税,纳税人交税多少与盈亏无关,因此,西部企业按13%征税,既没有提高企业利润,又没有增加当地财政收入。不难看出,国家对西部这些行业的税收照顾,其最大的受益者不是这些行业本身,也不是这些行业所在地的政府,而是以这些行业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企业所在地政府,其政府实现的税收无形之中比西部多4%。第二,总部经济现象使增值税向发达地区集中。目前,西部经济除了采掘业、农副产品加工业以外,主要是商业流通企业,经营的商品多为发达
8、地区生产,经营方式一般采取直销经营、总代理、总经销等,并大多采取产销同价,按销售返利润等营销方式,其价格受生产加工地企业控制。这些企业往往从管理、核算、政府优惠政策等因素考虑,将增值额大多留在了总部,使西部的商贸流通企业增值额几乎为零。约占50%以上的商贸流通企业为零微税负企业,使西部的税收无形之中向经济发达的生产加工地积聚,西部成为发达地区的经济殖民地。(4)市场经济制度不完善,市场管理体制不规范,造成了税收由资源提供地向资源利用地转移。中国确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大部分产品的价格已由市场机制决定,但是,仍有少部分初级产品的价格由政府定价,政府对这些产品的定价过低,然而,当它们作为
9、原料进入下一个环节,比如原油经过加工变为成品油或进入消费环节后价格又由市场决定,其价格发生了巨大变化,增加几倍甚至几十倍,结果是部分税收利益由资源性产品输出地转移到资源利用地,使税收由资源提供地,向资源利用地转移;由初级产品提供地,向产成品生产地转移。中国的资源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其产业也主要是原材料的初加工行业,东部地区是资源利用地和能源消耗地。2.估算区域间税收转移量以上是定性分析,具体的判断和计算方法,目前理论界常用的有比重差分析法、离散系数法、经济平均含税量分析法。这三种方法的原理相似,均是根据经济决定税收的基本原理,考察区域税收总量所占比重与区域经济总量所占比重是否一致。如果两者一致
10、说明经济与税收统一,不存在税收转移;如果有差异,则说明存在税收转移。用区域税收收入总量所占比重减去经济总量所占比重,差为正表示该区域为税收移入;差为负表示该区域为税收移出。靳万军等分别运用比重差分法、离散系数法证明了,“东部经济发达沿海省份,税收收入所占比重高于经济所占比重,税收收入为净移入区域,特别是京、沪;西部经济欠发达省份包括重庆,税收所占比重低于经济所占比重,税收为净移出区域”。我们将根据经济平均含税量分析法来具体计算重庆、北京、上海、天津这四个直辖市的税收转移量。税收来源于经济,税源即经济税源,一切税收归根到底是由经济提供的,经济构成了税收的最终来源基础(或称最终税基)。同样规模的
11、经济,理论上应提供相同的税收收入,换句话说,同样的经济规模,应分得相同的税收收入。计算公式: 式中:为i区域背离数,Ti,为i区域的税收收入,Gi为i区域的GDP。从公式中可以看出,某区域应分得的税收收入等于该区域经济量乘以全国平均宏观税负;也等于该区域经济量占全国的比重乘以全国的税收收入。前一个公式表明该区域经济量按平均税负应分得得的税收收入;后一公式表明税收收入理论上可以按各区域经济量所占份额分配。它们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在同样经济规模下,应该提供同样的税收收入的前提假设下,根据某区域经济量占全国的比重乘以全国的税收收入计算应得税收收入,然后再用实际税收收入减去应得税收收入,得出税收转移
12、量,数据为负,表明该地税收为净转出;数据为正,表明该地税收为净转入。当然,这个计算方法也存在不足之处,必须在以下三个假设前提成立的基础上才能运用于分析税收转移。首先,各区域相应GDP必须准确可靠;其次,各区域税收收入必须按照现行税法足额征收;再次,同样GDP提供同样税收的假设必须合理。如果这三个前提有一项不真实,必然影响我们计算结果的合理性。让我们来具体分析一下这三个前提:第一,各区域GDP是国家统计局提供的,目前还没有比这更有权威的部门提供的数据可以利用,也是目前各区域经济量数据的唯一来源;第二,按照各区域的税收征管水平,足额征收目前还做不到,但是各区域之间的税收征管水平差距也不是很大,所以
13、可以近似认为第二个前提成立;第三,同样GDP提供同样税收收入,由于各区域产业结构有差别,而各产业税率是有差别的,所以,区域GDP有的含税量高一些,有的含税量低一些,但全国平均水平应该差别不大,分析出来的总体趋势不会有大的错误。因此我们可以用上述方法做粗略估算。根据上述方法,我们分别计算出1999-2006年重庆市、北京、上海、天津总税收和地方级税收的转移数据如下:表2:直辖市总税收转移量比较单位:万元年份重庆市北京天津上海1999-397739.33 4795959.69 985190.03 6850975.54 2000-616305.37 6109997.50 1389881.46 870
14、1190.72 2001-748361.19 8184624.55 1760914.87 9256928.06 2002-834017.62 9115962.56 2042710.20 10507001.40 2003-1039246.61 9989141.91 2309099.76 14342253.30 2004-1394472.20 12073907.27 3193378.30 18057093.48 2005-1681167.15 13956650.25 4182745.62 19784261.61 2006-2046672.33 19381070.75 5261591.11 2278
15、7246.02 合计-8757981.79 83607314.48 21125511.33 110286950.14 税收累计转移量占本地税收比重(%)-45 62 40 57 注:(1)数据为负数,表明税收为净转出;数据为正,表明税收为净转入。(2)本表数据根据1999-2006年的全国税务统计年鉴计算得到。表3:直辖市地方级税收转移量比较单位:万元年份重庆北京天津上海1999-163631.6 2053982.9 302480.6 2174021.0 2000-166467.1 2338245.0 350749.5 2351365.3 2001-233089.2 2995335.6 413
16、802.3 2838720.9 2002-189710.4 3434179.6 367155.8 3380563.3 2003-175995.7 3629885.8 345991.5 4294374.8 2004-233766.8 4466873.4 366950.1 5660675.6 2005-288776.8 4062694.3 300450.7 6756988.8 2006-339295.2 5010014.4 309456.7 7102658.1 合计-1790732.8 27991211.0 2757037.0 34559367.6 累计地方级税收转移量占本地地方级税收比重(%)-
17、20 59 19 52 注:(1)数据为负数,表明税收为净转出;数据为正,表明税收为净转入。(2)本表数据分别根据1999-2006年的全国税务统计年鉴计算得到。上述两表清楚地显示出,无论是包含了中央级税收的税收总量,还是地方级税收,重庆均为税收的净移出地,北京、上海、天津均为税收的净转入地,并且税收转移量在各地税收总量中的比重均较大。由于存在产业结构、经济运行质量的影响,上述计算不一定能准确表示出四大直辖市的真实税收转移数据,但是它至少说明了税收从重庆等欠发达地区向发达地区的转移是惊人的,根据现行方法计算出来的重庆等欠发达地区的宏观税负水平有可能严重小于其真实水平。(二)经济结构的影响1.产
18、业结构的影响。产业结构是税源结构的基础,它决定了税收收入的规模。一定的产业结构规定了社会总产品的物质内容,税源结构及税收收入的规模必然受制于产业结构所能提供的活动范围。因此,税源结构和税收收入的规模必须建立在产业结构的基础上,它不可能超越产业结构所提供的物质基础。宏观税负表明的是某地区经济产出中税收的含量。我们可把宏观税负的计算公式做如下分解: 公式中,P代表宏观税负,Ti(其中i=1,2,3)分别代表第一、二、三产业的税收。Gi(其中i=1,2,3)分别代表第一、二、三产业的增加值。分别表示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中的税收含量,即产业宏观税负,表明了这三个产业对税收的贡献;表明了产业结构。称为
19、产业税负拉动率,分别表明第一、二、三个产业对宏观税负的贡献。显然,税收含量高的产业占的比重越高,宏观税负就越高;反之,则较低。这样,通过公式,宏观税负的成因就与产业结构的变动联结起来。我们把重庆市、北京、上海、天津以及全国数据分别用公式计算,计算结果详见表4-表8。表4:重庆市三次产业税负贡献率分解 单位:%年份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比重税负产业税负拉动率宏观税负贡献率比重税负产业税负拉动率宏观税负贡率献比重税负产业税负拉动率宏观税负贡率献200116.70.15 0.02 0.26 3914.95 5.83 60.78 44.38.44 3.74 38.97 2002160.05 0.01
20、 0.09 39.215.85 6.21 62.59 44.88.27 3.71 37.33 200314.90.00 0.00 0.00 40.516.52 6.69 63.73 44.68.53 3.81 36.27 200415.90.00 0.00 0.00 41.316.76 6.92 63.44 42.89.32 3.99 36.56 200515.10.00 0.00 0.00 4116.55 6.79 61.15 43.99.82 4.31 38.85 200612.30004316.577.135944.710.474.6841表5:北京市三次产业税负贡献率分解 单位:%年份
21、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比重税负产业税负拉动率宏观税负贡献率比重税负产业税负拉动率宏观税负贡率献比重税负产业税负拉动率宏观税负贡率献20013.3 0.45 0.01 0.03 36.2 38.04 13.78 32.34 60.5 47.6 28.8 67.62 20023.1 0.59 0.02 0.04 34.8 36.36 12.64 29.73 62.2 48.0 29.8 70.23 20032.70.62 0.02 0.04 35.833.55 12.01 28.37 61.549.3 30.3 71.59 20042.40.56 0.01 0.03 37.636.59 13.7
22、6 31.05 6050.9 30.5 68.92 20051.40.63 0.01 0.02 30.931.76 9.82 26.70 67.739.8 26.9 73.27 20061.30.670.010.028.731.59.0420.977047.7333.477.5表6:上海市三次产业税负贡献率分解 单位:%年份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比重税负产业税负拉动率宏观税负贡献率比重税负产业税负拉动率宏观税负贡率献比重税负产业税负拉动率宏观税负贡率献20011.5 0.02 0.0 0.0 46.1 35.01 16.14 51.08 52.4 29.5 15.5 48.92 20021.
23、4 0.00 0.0 0.0 45.7 38.90 17.78 54.83 52.9 27.7 14.6 45.17 20031.2 0.02 0.0 0.0 47.9 42.24 20.23 55.45 50.9 31.9 16.3 44.55 20041.0 0.06 0.0 0.0 48.2 42.65 20.56 53.44 50.8 35.3 17.9 46.55 20051.0 0.06 0.0 0.0 48.6 41.25 20.05 52.54 50.4 35.9 18.1 47.45 20060.9 0.160048.5 41.0819.925050.6 3919.550表7
24、天津市三次产业税负贡献率分解 单位:%年份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比重税负产业税负拉动率宏观税负贡献率比重税负产业税负拉动率宏观税负贡率献比重税负产业税负拉动率宏观税负贡率献20014.30.08 0.0 0.0 49.234.44 16.94 72.40 46.513.9 6.5 27.59 20024.10.04 0.0 0.0 48.835.79 17.47 72.55 47.114.0 6.6 27.44 20033.80.05 0.0 0.0 50.936.45 18.55 75.72 45.313.1 5.9 24.27 20043.60.09 0.0 0.0 53.238.78
25、 20.63 76.48 43.214.7 6.3 23.50 200530.27 0.0 0.0 5638.84 21.75 77.69 4115.2 6.2 22.28 20062.70.190.00.057.340.5523.2477.24016.466.5822.8表8:全国三次产业税负贡献率分解 单位:%年份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比重税负产业税负拉动率宏观税负贡献率比重税负产业税负拉动率宏观税负贡率献比重税负产业税负拉动率宏观税负贡率献200114.1 0.09 0.0 0.1 45.2 17.15 7.74 56.93 40.7 14.4 5.8 42.97 200213.5 0
26、04 0.0 0.0 44.8 18.29 8.19 59.27 41.7 13.5 5.6 40.69 200312.6 0.03 0.0 0.0 46.0 18.97 8.72 59.26 41.4 14.5 6.0 40.72 200413.1 0.02 0.0 0.0 46.2 20.30 9.38 59.56 40.7 15.7 6.4 40.42 200512.6 0.03 0.0 0.0 47.5 20.64 9.80 59.23 39.9 16.9 6.7 40.75 200611.8 0.0580.00.048.7 20.8710.1656.4439.518.917.474
27、3.6从计算结果来看,可以发现有如下特征:第一,无论是重庆市、北京市、上海市,还是天津市以及全国,第一产业对税收的贡献率几乎为零,这是由于现行农业优惠政策形成的,属于正常现象。但是,问题在于,如果某地的第一产业占的比重越高,就会拖累当地的宏观税负水平。这几个城市中,北京、上海、天津第一产业的比重均在3%以下,对宏观税负的拖累比较小。重庆市第一产业比重高达两位数,并且比全国平均数据还要高,这说明了重庆市是一个农业占有相当高比重的直辖市,它更像一个农村省份,而不是像北京、上海、天津那样的有着发达的二三产业的现代化城市。第二,北京、上海、天津不仅二三产业的税负水平远远高于重庆市,并且二三产业所占的比
28、重也远远高于重庆市。或者说,正是由于高产业结构和高产业税负导致他们的总体宏观税负水平远远高于重庆市。产业的税负水平高可能是由于税收转移、经济运行质量好、征管水平高等因素形成,但是,以二、三产业为重的产业结构必然带来宏观税负的高水平。因此,产业结构的低下是重庆市宏观税负远低于其他三个直辖市的不可忽视的原因。第三,无论是重庆市的产业结构特征,还是产业对应的税负都与全国平均水平接近。比如,重庆市二产业的税负处于14%-17%之间,全国二产业的税负在18%-21%之间;重庆市三产业的税负在10%以下,全国三产业税负在14%-17%之间。重庆市的2006年的产业结构是12.3%:43%:44.7%,全国
29、2006年的产业结构是11.8%:48.7%:39.5%。综上所述,重庆市宏观税负远低于京、津、沪,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状况与其产业结构状况是相配比的。2.行业结构的影响行业结构是比产业结构更为细致的一种划分。仅仅分析产业结构不足以揭示重庆市宏观税负水平远低于京、津、沪的原因。由于行业门类众多,我们也不可能对每一个行业进行分析。所以,我们将首先分析税种结构,然后选择主要税源进行行业分析。重庆市、北京、上海、天津以及全国的税种结构如表9所示。表9:直辖市税种结构比较(2007)单位:%城市国内增值税国内消费税营业税内资企业所得税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海关代征进口税其他全国32 0
30、 13 16 4 5 12 18 北京13 0 14 41 5 7 7 12 天津23 0 9 9 12 3 35 8 上海19 0 11 12 5 6 19 27 重庆36 1 21 9 2 6 4 21 注:本表根据税收月度报告2007计算得出。表9显示出我国税制结构优化的方向:北京已经形成以所得税为主体的税种结构,这既可能与北京的经济发展程度有关,也可能与所得税的汇总缴纳制度有关。由于北京是众多大机构、大企业的总部所在地,可以看出这种总部经济现象给北京税制结构带来的好处。上海、天津不仅有着较高的所得税比重,并且海关代征进口税收占的比重相当高,这说明上海、天津有着优良的港口地理位置,说明全
31、国许多地区都是利用上海和天津作为进口货物的入关港口。与之相比,重庆市呈现出经济落后、又无便利交通地理位置的地区的税制状况,其流转税比重高达62%,所得税仅有17%,海关代征进口税只有4%,流转税中又以增值税为重。并且,这种税制结构比全国总体税制结构还要差。在同京、津、沪以及全国比较的情况下,重庆市的税制结构呈现出与其宏观税负水平相适应的状态。由于重庆市的主要税种是增值税,那么,我们可以选择重庆市增值税的税源结构进行分析。表10:重庆增值税行业结构(2007)单位:%增值税进口货物增值税出口货物退增值税国内增值税采矿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批发和零售业其中:制造业其中: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汽
32、车10089 52 18 8 5 14 17 11 -14 注:本表根据重庆市国家税务局增值税分企业类型表2007年度提供数据计算得到。表10清楚地显示出重庆市增值税税源结构具有如下特征:第一,进口货物增值税占的比重较小,不足以抵减出口退税,增值税主要来源于国内增值税。然而,同期北京海关代征进口税是重庆的12倍,天津是重庆的20倍,上海是重庆的48倍 根据2006中国税收季度报告26页“2006年分地区主要税种收入情况”提供数据计算得到。也就是说,重庆经济的外向性很弱,远不能与京、津、沪相比,其增值税主要来源于国内产业。第二,国内增值税中又以制造业为主体,其中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中的汽车行业成为
33、重点行业,一个汽车行业每年产生的增值税占重庆市整个增值税的8%,大约占重庆市全年工商税收的3%。其次是批发零售业和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也就是说,重庆市的主体税源仍然以传统产业为主,并且呈现出以汽车行业为主的单一税源结构。3.所有制结构的影响。所有制结构主要指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各自所占的份额。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现阶段非国有、非公有的一种形态,主体是个体私营经济,同时包含港澳台商及外商合资合作经济。它具有产权清晰、自担风险、机制灵活、适应市场的内在动力和广泛吸纳民间资本,推进资本社会化的突出优势;它也能使更多的自然人转变为创业的主体,在创造财富中获得财富,在创造价值中实现价值,促进
34、一切生产要素的活力得到竞相迸发,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得到充分涌流。一般说来,一个地区非公有制经济占的比重越高,这个地区的经济就越有活力,经济效益就越好,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就越强,税收增长也就越具有后劲和动力。重庆市的非公有制经济在直辖之后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从1997年的26%的比重上升到了53%,税收贡献也达到了半壁江山。但是,与京、津、沪三大直辖市非公有制经济高达85%以上的比重相比,还有着很远的距离(详见表11)。这也是重庆宏观税负低于京、津、沪的重要原因之一。表11:重庆市非公有制经济指标单位:%年份增加值占GDP比重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占全市入库税金比重199726.
35、233.6532.934.64199829.6788.335.836.97199931.7991.1937.7537.54200036.0593.241.0942.55200139.2670.9341.7543.68200241.962.7253.7545.17200345.2869.0256.5444.64200448.465.351.8243.56200551.7975.9560.2447.24200653.175.761.252.71注:本表来自辉煌历程1997-2007重庆直辖十周年经济发展巡礼第50页“表5 非公有制经济主要指标”中的数据,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编,重庆出版社出版。4.
36、区域经济结构的影响。除了在产业、行业以及所有制结构上远落后于京、津、沪三大直辖市外,重庆市还呈现出一种独特的区域经济结构特征。表10是重庆市区域经济税收结构特征。表12:重庆市区域经济税收结构(2006)全市一小时经济圈渝东北翼渝东南翼GDP(亿元)3491.572729.02576.13186.42GDP构成(%)10078 17 5 人均GDP(元)124571636667656567税收构成(%)10082 13 6 宏观税负(%)5 5 4 5 注:本表根据重庆统计年鉴2007第454页的数据计算得到。由于取得数据的困难,本表的税收指按一般预算收入口径计算的地方级税收收入,宏观税负也按
37、此口径计算。重庆市共有40个区县,面积为8.24万平方公里,是京、津、沪三个直辖市面积总和的2.4倍,人口有3000多万,但是主城区常住人口仅为600万人,其余约2500万人分布在农村和一些小城市,表现出“一圈两翼”的典型特征。 “一圈”即“一小时经济圈”指以重庆主城区特大城市为中心、以1小时车程为半径的区域,主要包括主城九区,以及潼南、合川、铜梁、大足、荣昌、永川、双桥、璧山、江津、綦江、万盛、南川、涪陵、长寿等共23个区县,这一区域面积约3万平方公里,目前常住人口达1600万人,接近全市的60%,其中城镇人口接近1000万人,城镇化率接近60%,是重庆的经济主体和产业聚集区;渝东北是三峡重
38、庆库区的大部分,有11个区县,以万州区为中心;渝东南是少数民族聚居区,有6个区县,以黔江区为中心。两翼都是经济发展落后地区,生态环境复杂恶劣,土地发展的适应性低,都以农业为主,更多的要承担生态环境保护的重任。其中,以万州为中心的渝东北不但移民问题集中,还存在严重的产业空心化问题;黔江少数民族集中,少数民族经济特色突出。所以,重庆最大的市情就是大城市带大农村和大库区的格局。这种格局也决定了重庆市的区域税收结构特征:税收集中在“一小时经济圈”的区域内产生,“两翼”虽然幅员辽阔,人口众多,但由于经济的落后,单位GDP带来的税收产出少,使得整个重庆的宏观税负受到影响。这种大城市带大农村和大库区的格局也
39、是重庆市宏观税负远低于京、津、沪三大直辖市的重要原因之一。(三)经济运行质量的影响在经济规模一定的情况下,经济运行质量越高,一定的投入生产出的增加值和利润的价值就越多,企业缴纳的增值税和所得税的增长速度就越快,宏观税负水平就越高。如果出现相反的情况,经济运行质量下降,宏观税负也将相应下降。重庆市的历史背景决定了其经济运行质量远不能与有着良好经济基础的京、津、沪相比。重庆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和国防科研生产基地,有较强的产业基础,在全国40个工业大类行业中,重庆有39个,资产存量大、配套加工能力强是重庆工业经济的基本特点。但是,直辖之初的重庆欠发达的大城市和较落后的大农村并存,经济社会的二元结构特
40、征十分突出,经济“家底”相当薄弱,人口3000多万,是北京、上海的一倍多,人均GDP还不及北京和上海的一半。三峡库区百万移民,366万贫困人口的脱贫,生态环境保护,老工业基地的改造,重庆的这“四大任务”同时又是四大难题。从1994年起,重庆国有工业企业开始陷入亏损的局面,1996-2000年,重庆工业连续四年出现大面积的亏损,1997年全市国有工业企业亏损面超过60%,1998年全市2034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亏损企业为1006户,亏损面为49.46%,其中国有工业企业亏损面高达63.29%。多年计划经济形成的矛盾和问题,在短缺经济一去不复返的转折阶段集中爆发,造成全市工业经济总量偏小,经济
41、增长质量不高,效益低下;经济增长点的培育还不能适应发展的要求;企业经营机制转换滞后,随着下岗职工增多,就业压力增大,社会稳定的任务更加艰巨。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和企业经济效益低下的局面没有根本改变,直辖初年,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同全国平均水平相比有20多个百分点的巨大差距。工业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产品适应市场的能力不强,多数产品供大于求。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在于重庆工业存在“三高三低”:一是传统产业和产品比重高,高新技术产业和技术含量高的产品比重低。以冶金、机械、兵器为代表的重工业在重庆工业中所占比重超过70%。结构不合理导致重庆市工业整体抗风险能力低。二是国有经济比重高,非公有制经济比重低。在工
42、业经济中长期占统治地位的是国有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缓慢。三是主城及周边地区工业化水平较高,三峡库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工业化水平低。重庆二元经济结构突出,工业化进程步调不一。直辖之后,重庆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但由于基础的薄弱,仍然远不能和京、津、沪相比。GDP中的“营业盈余”指常住单位创造的增加值扣除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和固定资产折旧后的余额,代表了全社会经济效益的总水平,相当于全社会的“利润”,营业盈余占GDP的比重表明了每一元地区生产总值产生的利润量,我们把这个比重称为某地区的宏观盈利率。经过计算,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及全国平均水平的宏观盈利率的数据如表13所示。表13:宏观盈利率比较单位:%年份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全国平均200024.72 26.71 19.69 15.98 19.06 200225.97 25.66 21.29 21.26 200331.09 24.75 22.23 21.27 20.19 200524.10 32.38 34.88 26.50 29.56 注:本表数据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1-2006地区生产总值项目构成表提供的各省市地区生产总值和营业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