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一数学必修一教案表格式名师优秀教案.doc

上传人:小红帽 文档编号:1378183 上传时间:2018-12-15 格式:DOC 页数:99 大小:20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高一数学必修一教案表格式名师优秀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9页
最新高一数学必修一教案表格式名师优秀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9页
最新高一数学必修一教案表格式名师优秀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9页
亲,该文档总共9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最新高一数学必修一教案表格式名师优秀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高一数学必修一教案表格式名师优秀教案.doc(9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高一数学必修一教案(表格式)课题:启业课 第 课时 总序第 个教案 课型: 新授课 编写时时间: 年 月 日 执行时间: 年 月 日 教学目标: 批 注 了解高中阶段数学学习目标和基本能力要求,了解新课程标准的基本思路,了解高 考意向,掌握高中数学学习基本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强调布置有关数学学习要求和安排。 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高中数学学习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用具:投影仪. 教学方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思考.交流.讨论和概括,从而更好地完成高中的学习. 教学过程: 一、欢迎词: 1、祝贺同学们通过自己的努力,进入高一级学校深造。希望同学们能够以新的行

2、动,圆满完成高中三年的学习任务,并祝愿同学们取得优异成绩,实现宏伟目标。 2、同学们军训辛苦了,收获应是:吃苦耐劳、严肃认真、严格要求 3、我将和同学们共同学习高中数学,暂定一年, 4、本节课和同学们谈谈几个问题:为什么要学数学,如何学数学,高中数学知识结构,新课程标准的基本思路,本期数学教学、活动安排,作业要求, 二、几个问题: 1.为什么要学数学:数学是各科之研究工具,渗透到各个领域;活脑,训练思维;计算机等高科技应用的需要;生活实践应用的需要。 2.如何学数学: 请几个同学发表自己的看法 ? 共同完善归纳为四点:抓好自学和预习;带着问题认真听课;独立完成作业;及时复习。注重自学能力的培养

3、,在学习中有的放矢,形成学习能力。 高中数学由于高考要求,学习时与初中有所不同,精通书本知识外,还要适当加大难度,即能够思考完成一些课后练习册,教材上每章复习参考题一定要题题会做。适当阅读一些课外资料,如订阅一份数学报刊,购买一本同步辅导资料. 3.高中数学知识结构: 书本:高一上期(必修?、?),高一下期(必修?、?),高二上期(必修?、选修系列),高二下期(选修系列),高三年级:复习资料。 知识:密切联系,必修(五个模块),选修系列(4个系列) 能力: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像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应用能力。 4.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构建共同基础,提供发展平台; ?提

4、供多样课程,适应个性选择; ?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注重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与时俱进地认识“双基”; ?强调本质,注意适度形式化; ?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 ?注重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 ?建立合理、科学的评价体系。 5.本期数学教学、活动安排: 本期学习内容:高一必修?、?,共72课时,必修? 第一章13课时(4+4+3+1+1),第二章14课时(6+6+1+1),第三章9课时(3+4+1+1);必修?第一章8课时(2+2+2+1+1),第二章10课时(3+3+3+1),第三章9课时(2+3+3+1),第四章9课时(2+4+2+1). 上课

5、方式:每周新授5节,问题集中1节(双节连排时)。 第 1 页 共 77 页 学习方式:预习后做节后练习;补充知识写在书的边缘; 主要活动:学校、全国每年的数学竞赛;数学课外活动等。 6.作业要求: (期末进行作业评比) ? 课堂作业设置两本;? 提倡用钢笔书写,一律用铅笔、尺规作图,书写规范;? 墨迹、错误用橡皮擦擦干净,作业本整洁;? 批阅用“,”号代表错误,一般点在错误开始处;? 更正自觉完成;? 练习册同步完成,按进度交阅,自觉订正;? 当天布置,当天第二节晚自习之前交(若无晚自习,则第二天早读之前交)。? 每次作业按A、B、C、D四个等级评定,每本作业本完成后自行统计得分并上交科代表审

6、核、教师评定等级,得分A,B为优良等级,A为优秀等级。 三、了解情况: 初中数学开课情况;暑假自学情况;作图工具准备情况。 四(请同学们预习教材. 教学后记: 第 2 页 共 77 页 第一章 集合与函数概念 课题:集合的含义与表示 第 课时 总序第 个教案 课型: 新授课 编写时时间: 年 月 日 执行时间: 年 月 日 教学目标: 批 注 l.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例,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 (2)知道常用数集及其专用记号; (3)了解集合中元素的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 (4)会用集合语言表示有关数学对象; (5)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1)让

7、学生经历从集合实例中抽象概括出集合共同特征的过程,感知集合的含义. (2)让学生归纳整理本节所学知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感受到学习集合的必要性,增强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重点:集合的含义与表示方法. 教学难点:表示法的恰当选择. 教学用具:投影仪. 教学方法: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自主学习.思考.交流.讨论和概括,从而更好地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1(教师首先提出问题:在初中,我们已经接触过一些集合,你能举出一些集合的例子吗? 引导学生回忆.举例和互相交流. 与此同时,教师对学生的活动给予评价. 2.接着教师指出:那么,集合的含义是什么呢?这就是我

8、们这一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 (二)研探新知 1(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投影出下面9个实例: (1)120以内的所有质数; (2)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 (3)所有的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4)所有的正方形; (5)海南省在2004年9月之前建成的所有立交桥; (6)到一个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所有的点; 2 (7)方程的所有实数根; xx,,,560x,30 (8)不等式的所有解; (9)国兴中学2004年9月入学的高一学生的全体. 2(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这9个实例的共同特征是什么? 3.每个小组选一位同学发表本组的讨论结果,在此基础上,师生共同概括出9个实例的特征,并给出集合的含义. 一般地,

9、指定的某些对象的全体称为集合(简称为集).集合中的每个对象叫作这个集合的元素. 第 3 页 共 77 页 4.教师指出:集合常用大写字母A,B,C,D,表示,元素常用小写字母abcd,表示. (三)质疑答辩,排难解惑,发展思维 1(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相关内容,思考:集合中元素有什么特点?并注意个别辅导,解答学生疑难.使学生明确集合元素的三大特性,即:确定性.互异性和无序性.只要构成两个集合的元素是一样的,我们就称这两个集合相等. 2(教师组织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判断以下元素的全体是否组成集合,并说明理由: (1)大于3小于11的偶数; (2)我国的小河流. 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

10、 3. 让学生自己举出一些能够构成集合的例子以及不能构成集合的例子,并说明理由.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活动给予及时的评价. 4.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 (1)如果用A表示高(3)班全体学生组成的集合,用表示高一(3)班的一位同学,ab是高一(4)班的一位同学,那么与集合A分别有什么关系? ab,由此引导学生得出元素与集合的关系有两种:属于和不属于. aA, 如果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属于集合A,记作. aaaA, 如果不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不属于集合A,记作. aa(2)如果用A表示“所有的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组成的集合,则中国.日本与集合A的关系分别是什么?请用数学符号分别表示( (3)让学生完成教

11、材练习第1题. 5.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数集扩充过程,然后阅读教材中的相交内容,写出常用数集的记号.并让学生完成习题1.1A组第1题. *非负整数集(自然数集) N 整数集 N或N+ 整数集 Z 有理数集 Q 实数集 R 6.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相关内容,并思考.讨论下列问题: (1)要表示一个集合共有几种方式? 列举法和描述法 (2)试比较自然语言.列举法和描述法在表示集合时,各自有什么特点?适用的对象是什么? (3)如何根据问题选择适当的集合表示法? 使学生弄清楚三种表示方式的优缺点和体会它们存在的必要性和适用对象。 第 4 页 共 77 页 (四)巩固深化,反馈矫正 教师投影学习: (1

12、)用自然语言描述集合1,3,5,7,9; (2)用列举法表示集合 AxNx,|18(3)试选择适当的方法表示下列集合:教材第6页练习第2题. (五)归纳整理,整体认识 在师生互动中,让学生了解或体会下例问题: 1(本节课我们学习过哪些知识内容? 2(你认为学习集合有什么意义, 3(选择集合的表示法时应注意些什么? (六)承上启下,留下悬念 1(课后书面作业: 2. 元素与集合的关系有多少种,如何表示,类似地集合与集合间的关系又有多少种呢,如何表示,请同学们通过预习教材. 教学后记: 第 5 页 共 77 页 课题: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第 课时 总序第 个教案 课型: 新授课 编写时时间: 年 月

13、 日 执行时间: 年 月 日 教学目标: 批 注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集合之间包含与相等的含义,能识别给定集合的子集。 (2)理解子集.真子集的概念。 (3)能使用图表达集合间的关系,体会直观图示对理解抽象概念的作用. venn2. 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通过观察身边的实例,发现集合间的基本关系,体验其现实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数形结合的思想 ( (2)体会类比对发现新结论的作用. 教学重点:集合间的包含与相等关系,子集与其子集的概念. 教学难点:属于关系与包含关系的区别( 教学用具:投影仪 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观察.类比.思考.交流.讨论,发现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教学过程

14、: ()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问题l:实数有相等.大小关系,如5=5,5,7,5,3等等,类比实数之间的关系,你会想到集合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让学生自由发言,教师不要急于做出判断。而是继续引导学生:欲知谁正确,让我们一起来观察、研探. (二)研探新知 投影问题2:观察下面几个例子,你能发现两个集合间有什么关系了吗, (1); AB,1,2,3,1,2,3,4,5(2)设A为国兴中学高一(3)班男生的全体组成的集合,B为这个班学生的全体组成的集合; (3)设 CxxDxx,|,|;是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4). EF,2,4,6,6,4,2组织学生充分讨论.交流,使学生发现两个集合所含元

15、素范围存在各种关系,从而类比得出两个集合之间的关系: ?一般地,对于两个集合A,B,如果集合A中任意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中的元素,我们就说这两个集合有包含关系,称集合A为B的子集. 记作: 读作:A含于B(或B包含A). ABBA,()或?如果两个集合所含的元素完全相同,那么我们称这两个集合相等. 教师引导学生类比表示集合间关系的符号与表示两个实数大小关系的等号之间有什么类似之处,强化学生对符号所表示意义的理解。并指出:为了直观地表示集合间的关系,我们常用平面上封闭曲线的内部代表集合,这种图称为Venn图。如图l和图2分别是表示问题2中实例1和实例3的Venn图. B A(B) 图1 图2 第

16、6 页 共 77 页 投影问题3:与实数中的结论“若”相类比,在集合中,你能abbaab,且则得出什么结论?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类比,思考得出结论: 若. ABBAAB,且则问题4:请同学们举出几个具有包含关系.相等关系的集合实例,并用Venn图表示. 学生主动发言,教师给予评价. (三)学生自主学习,阅读理解 然后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6-7页中的相关内容,并思考回答下例问题: (1)集合A是集合B的真子集的含义是什么?什么叫空集? (2)集合A是集合B的真子集与集合A是集合B的子集之间有什么区别? , (3)0,0与三者之间有什么关系? aA, (4)包含关系与属于关系正义有什么区别?试结合

17、实例作出解释. aA,(5)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吗?空集是任何集合的真子集吗? (6)能否说任何一个集合是它本身的子集,即? AA,(7)对于集合A,B,C,D,如果AB,BC,那么集合A与C有什么关系? ,教师巡视指导,解答学生在自主学习中遇到的困惑过程,然后让学生发表对上述问题看法. (四)巩固深化,发展思维 1.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完成下列两道例题: 例1(某工厂生产的产品在质量和长度上都合格时,该产品才合格。若用A表示合格产品,B表示质量合格的产品的集合,C表示长度合格的产品的集合(则下列包含关系哪些成立, ABBAACCA,试用Venn图表示这三个集合的关系。 例2 写出集合0,

18、1,2)的所有子集,并指出哪些是它的真子集. 2.学生做教材练习第l,3题,教师及时检查反馈。强调能确定是真子集关系的最好写真子集,而不写子集. (五)归纳整理,整体认识 1(请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过的知识内容有建些,所涉及到的主要数学思想方法有哪些, 2. 在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还有那些不太明白的地方,请向老师提出. (六)布置作业 教学后记: 第 7 页 共 77 页 课题:集合的基本运算 第 课时 总序第 个教案 课型: 新授课 编写时时间: 年 月 日 执行时间: 年 月 日 教学目标: 批 注 1. 知识与技能 (1)理解两个集合的并集与交集的含义,会求两个简单集合的交集与并集. (2

19、)理解在给定集合中一个子集的补集的含义,会求给定子集的补集. (3)能使用Venn图表达集合的运算,体会直观图示对理解抽象概念的作用. 2. 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观察和类比,借助Venn图理解集合的基本运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进一步树立数形结合的思想. (2)进一步体会类比的作用. (3)感受集合作为一种语言,在表示数学内容时的简洁和准确. 教学重点:交集与并集,全集与补集的概念. 教学难点:理解交集与并集的概念.符号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用具:投影仪. 教学方法:学生借助Venn图,通过观察.类比.思考.交流和讨论等,理解集合的基本运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20、 问题1:我们知道,实数有加法运算。类比实数的加法运算,集合是否也可以“相加”呢? 请同学们考察下列各个集合,你能说出集合C与集合A.B之间的关系吗? (1) ABC,1,3,5,2,4,6,1,2,3,4,5,6;(2) AxxBxxCxx,|,|,|是理数是无理数是实数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类比.思考和交流,得出结论。教师强调集合也有运算,这就是我们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 (二)研探新知 l.并集 般地,由所有属于集合A或属于集合B的元素所组成的集合,称为集合A与B的并集. 记作:A?B. 读作:A并B. 其含义用符号表示为:ABxxAxB,|,或AA B 用Venn图表示如下: 请同学们用并

21、集运算符号表示问题1中A,B,C三者之间的关系. 练习、检查和反馈 (1)设A=4,5,6,8),B=3,5,7,8),求A?B. (2)设集合A AxxBxxAB,|12,|13,.集合求第 8 页 共 77 页 让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通过检查,进行反馈,并强调: (1)在求两个集合的并集时,它们的公共元素在并集中只能出现一次. (2)对于表示不等式解集的集合的运算,可借助数轴解题. 2.交集 (1)思考:求集合的并集是集合间的一种运算,那么,集合间还有其他运算吗, 请同学们考察下面的问题,集合A.B与集合C之间有什么关系, ? ABC,2,4,6,8,10,3,5,8,12,8;?B=|是

22、国兴Axx,|20049.是国兴中学年月入学的高一年级女同学xx中学2004年9月入学的高一年级同学,C=|是国兴中学2004年9月入学的高一xx年级女同学. 教师组织学生思考.讨论和交流,得出结论,从而得出交集的定义; 一般地,由属于集合A且属于集合B的所有元素组成的集合,称为A与B的交集. 记作:A?B. 读作:A交B 其含义用符号表示为: ABxxAxB,|,.且接着教师要求学生用Venn图表示交集运算. B A (2)练习.检查和反馈 ?设平面内直线l上点的集合为L,直线l上点的集合为L,试用集合的运算表1112示l的位置关系. 1?学校里开运动会,设A=|是参加一百米跑的同学,B=|

23、是参加二百米xxxx跑的同学,C=|是参加四百米跑的同学,学校规定,在上述比赛中,每个同学最xx多只能参加两项比赛,请你用集合的运算说明这项规定,并解释集合运算A?B与A?C的含义. 学生独立练习,教师检查,作个别指导.并对学生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反馈和纠正. (三)学生自主学习,阅读理解 1(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10页中有关补集的内容,并思考回答下例问题: (1)什么叫全集, (2)补集的含义是什么,用符号如何表示它的含义,用Venn图又表示, AxxA,|38,求(3)已知集合. R第 9 页 共 77 页 (4)设S=|是至少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A=|是平行四边形,xxxxB=|是菱形

24、,C=|是矩形,求. BCBA,痧xxxxAS在学生阅读.思考的过程中,教师作个别指导,待学生经过阅读和思考完后,请学生回答上述问题,并及时给予评价. (四)归纳整理,整体认识 1(通过对集合的学习,同学对集合这种语言有什么感受, 2(并集.交集和补集这三种集合运算有什么区别, ( 五)作业 1(课外思考:对于集合的基本运算,你能得出哪些运算规律, 2(请你举出现实生活中的一个实例,并说明其并集.交集和补集的现实含义. 3(书面作业: 教学后记: 第 10 页 共 77 页 课题:函数的概念 第 课时 总序第 个教案 课型: 新授课 编写时时间: 年 月 日 执行时间: 年 月 日 教学目标:

25、 批 注 1、 知识与技能: 函数是描述客观世界变化规律的重要数学模型(高中阶段不仅把函数看成变量之间 的依赖关系,同时还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刻画函数,高中阶段更注重函数模型化的思想与意识(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例,进一步体会函数是描述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的重要数学模型,在此基础上学习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来刻画函数,体会对应关系在刻画函数概念中的作用; (2)了解构成函数的要素; (3)会求一些简单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 (4)能够正确使用“区间”的符号表示某些函数的定义域; 3、情态与价值,使学生感受到学习函数的必要性的重要性,激发学习的 积极性。 教学重点:理解函数的模型化思想,用集合与

26、对应的语言来刻画函数。 教学难点:符号“y=f(x)”的含义,函数定义域和值域的区间表示。 教学用具:投影仪 教学方法:学生通过自学、思考、交流、讨论和概括,从而更好地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1、复习初中所学函数的概念,强调函数的模型化思想; 2、阅读课本引例,体会函数是描述客观事物变化规律的数学模型的思想: (1)炮弹的射高与时间的变化关系问题; (2)南极臭氧空洞面积与时间的变化关系问题; (3)“八五”计划以来我国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与时间的变化关系问题 3、分析、归纳以上三个实例,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对于数集A中的每一个x,按照某种对应关系f,在

27、数集B中都有唯一确定的y和它对应,记作 f:A?B。 4、引导学生应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描述各个实例中两个变量间的依赖关系; 5、根据初中所学函数的概念,判断各个实例中的两个变量间的关系是否是函数关系( (二)研探新知 1、函数的有关概念 (1)函数的概念: 设A、B是非空的数集,如果按照某个确定的对应关系f,使对于集合A中的任意一个数x,在集合B中都有唯一确定的数f(x)和它对应,那么就称f:A?B为从集合A到集合B的一个函数(function)( 记作: y=f(x),x?A( 其中,x叫做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A叫做函数的定义域(domain);与x的值相对应的y值叫做函数值,函数值的集合f

28、(x)| x?A 叫做函数的值域(range)( 注意: ? “y=f(x)”是函数符号,可以用任意的字母表示,如“y=g(x)”; ?函数符号“y=f(x)”中的f(x)表示与x对应的函数值,一个数,而不是f乘x( 第 11 页 共 77 页 (2)构成函数的三要素是什么, 定义域、对应关系和值域 (3)区间的概念 ?区间的分类:开区间、闭区间、半开半闭区间; ?无穷区间; ?区间的数轴表示( (4)初中学过哪些函数,它们的定义域、值域、对应法则分别是什么, 通过三个已知的函数:y=ax+b (a?0) 2 y=ax+bx+c (a?0) k y= (k?0) x比较描述性定义和集合,与对应

29、语言刻画的定义,谈谈体会。 师:归纳总结 (三)质疑答辩,排难解惑,发展思维。 1、如何求函数的定义域 1例1:已知函数f (x) = + x,3x,22(1)求函数的定义域;(2)求f(,3),f ()的值; 3(3)当a,0时,求f(a),f(a,1)的值. 分析:函数的定义域通常由问题的实际背景确定,如前所述的三个实例.如果只给出解析式y=f(x),而没有指明它的定义域,那么函数的定义域就是指能使这个式子有意义的实数的集合,函数的定义域、值域要写成集合或区间的形式( 解:略 例2、设一个矩形周长为80,其中一边长为x,求它的面积关于x的函数的解析式,并写出定义域. 80,2x分析:由题意

30、知,另一边长为,且边长为正数,所以0,x,40. 2802,x,x所以s= = (40,x)x (0,x,40) 2引导学生小结几类函数的定义域: (1)如果f(x)是整式,那么函数的定义域是实数集R . (2)如果f(x)是分式,那么函数的定义域是使分母不等于零的实数的集合 . (3)如果f(x)是二次根式,那么函数的定义域是使根号内的式子大于或等于零的实数的集合. (4)如果f(x)是由几个部分的数学式子构成的,那么函数定义域是使各部分式子都有意义的实数集合.(即求各集合的交集) (5)满足实际问题有意义. 巩固练习:课本练习第1题。 2、如何判断两个函数是否为同一函数 例3、下列函数中哪

31、个与函数y=x相等, 第 12 页 共 77 页 2x2332 xx(1)y = (); (2)y = (); (3)y =; (4)y= xx分析:?构成函数三个要素是定义域、对应关系和值域(由于值域是由定义域和对应关系决定的,所以,如果两个函数的定义域和对应关系完全一致,即称这两个函数相等(或为同一函数) 2? 两个函数相等当且仅当它们的定义域和对应关系完全一致,而与表示自变量和函数值的字母无关。 解:(略) (四)巩固深化,反馈矫正: (1)练习第2题 (2)判断下列函数f(x)与g(x)是否表示同一个函数,说明理由, 20x? f ( x ) = (x ,1) ;g ( x ) = 1

32、 ? f ( x ) = x; g ( x ) = 222x? f ( x ) = x ;f ( x ) = (x + 1) ? f ( x ) = | x | ;g ( x ) = (3)求下列函数的定义域 111x,1? ? ? f(x) = + fx(),fx(),12,xxx,|1,xx,4fxxx()131,,,? f(x) = ? x,2(五)归纳小结 ?从具体实例引入了函数的概念,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描述了函数的定义及其相关概念;?初步介绍了求函数定义域和判断同一函数的基本方法,同时引出了区间的概念。 (六)设置问题,留下悬念 1、作业: 2、举出生活中函数的例子(三个以上),并用

33、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来描述函数,同时说出函数的定义域、值域和对应关系。 教学后记: 第 13 页 共 77 页 课题:函数的表示法 第 课时 总序第 个教案 课型: 新授课 编写时时间: 年 月 日 执行时间: 年 月 日 教学目标: 批 注 1(知识与技能 (1)明确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 (2)会根据不同实际情境选择合适的方法表示函数; (3)通过具体实例,了解简单的分段函数及应用( 2(过程与方法: 学习函数的表示形式,其目的不仅是研究函数的性质和应用的需要,而且是为加深理解函数概念的形成过程( 3(情态与价值 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函数表示的必要性,渗透数形结合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函数的三种表示

34、方法,分段函数的概念( 教学难点:根据不同的需要选择恰当的方法表示函数,什么才算“恰当”,分段函数的表示及其图象( 教学用具:圆规、三角板、投影仪 教学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比较和概括,从而更好地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我们在前两节课中,已经学习了函数的定义,会求函数的值域,那么函数有哪些表示的方法呢,这一节课我们研究这一问题( (二)研探新知 1(函数有哪些表示方法呢, (表示函数的方法常用的有:解析法、列表法、图象法三种) 2(明确三种方法各自的特点, (解析式的特点为:函数关系清楚,容易从自变量的值求出其对应的函数值,便于用解析式来研究函数的性

35、质,还有利于我们求函数的值域(列表法的特点为:不通过计算就知道自变量取某些值时函数的对应值。图像法的特点是:能直观形象地表示出函数的变化情况) (三)质疑答辩,排难解惑,发展思维( xx(1,2,3,4,5),y例1(某种笔记本的单价是5元,买个笔记本需要元,试用,三种表示法表示函数( yfx,()分析:注意本例的设问,此处“”有三种含义,它可以是解析表达式,yfx,()可以是图象,也可以是对应值表( 解:(略) 注意: ?函数图象既可以是连续的曲线,也可以是直线、折线、离散的点等等; ?解析法:必须注明函数的定义域; ?图象法:是否连线; ?列表法:选取的自变量要有代表性,应能反映定义域的特

36、征( 第 14 页 共 77 页 例2(下表是某校高一(1)班三位同学在高一学年度几次数学测试的成绩及班级平均分表: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第五次 第六次 王 伟 98 87 91 92 88 95 张 城 90 76 88 75 86 80 赵 磊 68 65 73 72 75 82 班平均分 88.2 78.3 85.4 80.3 75.7 82.6 请你对这三位同学在高一学年度的数学学习情况做一个分析( 分析:本例应引导学生分析题目要求,做学情分析,具体要分析什么,怎么分析,借助什么工具, 解:(略) 注意: ?本例为了研究学生的学习情况,将离散的点用虚线连接,这样更便于研究成

37、绩的变化特点: ?本例能否用解析法,为什么, 例3(画出函数的图象 yx,|解: 例4(某市郊空调公共汽车的票价按下列规则制定: (1)乘坐汽车5公里以内,票价2元; (2)5公里以上,每增加5公里,票价增加1元(不足5公里按5公里计算),已知两个相邻的公共汽车站间相距约为1公里,如果沿途(包括起点站和终点站)设20个汽车站,请根据题意,写出票价与里程之间的函数解析式,并画出函数的图象( 分析:本例是一个实际问题,有具体的实际意义,根据实际情况公共汽车到站才能停车,所以行车里程只能取整数值( 解: 注意: ?本例具有实际背景,所以解题时应考虑其实际意义; ?象例3、例4中的函数,称为分段函数(

38、对于x的不同取值范围,有着不同的对应关系) ?分段函数的解析式不能写成几个不同的方程,而就写函数值几种不同的表达式并用一个左大括号括起来,并分别注明各部分的自变量的取值情况( 第 15 页 共 77 页 (四)巩固深化,反馈矫正( (1)练习第1,2,3题 (2)国内投寄信函(外埠),假设每封信函不超过20,付邮资80分,超过20gg而不超过40g付邮资160分,每封xg(0,?100,的信函应付邮资为(单位:分) x(五)归纳小结 理解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在具体的实际问题中能够选用恰当的表示法来表示函数,注意分段函数的表示方法及其图象的画法。 (六)设置问题,留下悬念( (1)作业: (2)

39、如图,把截面半径为25cm的圆形木头锯成矩形木料,如果矩形的边长为,xyy面积为,把表示成的函数( x教学后记: 第 16 页 共 77 页 课题: 映射 第 课时 总序第 个教案 课型: 新授课 编写时时间: 年 月 日 执行时间: 年 月 日 教学目标: 批 注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映射的概念及表示方法; (2)结合简单的对应图表,理解一一映射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 (1)函数推广为映射,只是把函数中的两个数集推广为两个任意的集合; (2)通过实例进一步理解映射的概念; (3)会利用映射的概念来判断“对应关系”是否是映射,一一映射( 3(情态与价值 映射在近代数学中是一个极其重要

40、的概念,是进一步学习各类映射的基础( 教学重点:映射的概念 教学难点:映射的概念 教学用具:投影仪 教学方法:通过丰富的实例,学生进行交流讨论和概括;从而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复习初中常见的对应关系 p1(对于任何一个实数,数轴上都有唯一的点和它对应; axy,2(对于坐标平面内任何一个点A,都有唯一的有序实数对()和它对应; 3(对于任意一个三角形,都有唯一确定的面积和它对应; 4(某影院的某场电影的每一张电影票有唯一确定的座位与它对应; 5(函数的概念( (二)研探新知 1(我们已经知道,函数是建立在两个非空数集间的一种对应,若将其中的条件“非空数集

41、”弱化为“任意两个非空集合”,按照某种法则可以建立起更为普通的元素之间的对应关系,这种对应就叫映射(板书课题)( 2(先看几个例子,两个集合A、B的元素之间的一些对应关系: (1)开平方; (2)求正弦; (3)求平方; (4)乘以2( 归纳引出映射概念: 一般地,设A、B是两个非空的集合,如果按某一个确定的对应法则,使对于fy集合A中的任意一个元素,在集合B中都有唯一确定的元素与之对应,那么就称x对应:A?B为从集合A到集合B的一个映射( f记作“:A?B” f说明: (1)这两个集合有先后顺序,A到B的映射与B到A的映射是截然不同的,其中表示具体的对应法则,可以用多种形式表述( f(2)“

42、都有唯一”什么意思, 第 17 页 共 77 页 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必有一个;二是只有一个,也就是说有且只有一个的意思( (三)质疑答辩,排难解惑,发展思维 例1(下列哪些对应是从集合A到集合B的映射, (1)A=是数轴上的点,B=R,对应关系:数轴上的点与它所代表的实数对PP|f应; BxyxRyR,(,)|,(2)A=是平面直角坐标中的点,对应关系:PP|f,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点与它的坐标对应; (3)A=三角形,B=:每一个三角形都对应它的内切|,xx是圆对应关系f圆; (4)A=是新华中学的班级,对应关系:Bxx,|,是新华中学的学生xx|f,每一个班级都对应班里的学生( 思考:将(3

43、)中的对应关系改为:每一个圆都对应它的内接三角形;(4)中的f对应关系改为:每一个学生都对应他的班级,那么对应:B?A是从集合B到集ff合A的映射吗, 例2(在下图中,图(1),(2),(3),(4)用箭头所标明的A中元素与B中元素的对应法则,是不是映射,是不是函数关系, A 开平方 B A 求正弦 B 3 1 9 ,3 20 30 2 4 2 ,2 01 45 21 060 ,1 3 2 090 1 3 (1) (2) 4 5 A 求平方 B A 6 乘以2 B 1 1 ,1 1 2 1 2 4 ,2 3 9 3 2 4 ,3 5 3 6 (3) (4) 第 18 页 共 77 页 (四)巩

44、固深化,反馈矫正 1、画图表示集合A到集合B的对应(集合A,B各取4个元素) 已知:(1),对应法则是“乘以2”; AB,1,2,3,4,2,4,6,8,xx|0(2)A=,,B=R,对应法则是“求算术平方根”; ,AxxBR,|0,(3),对应法则是“求倒数”; ,00A,,,|0(4),对应法则是“求余弦”( ,,90,|1,Bxx,202(在下图中的映射中,A中元素60相对应的B中的元素是什么,B中元素相2对应的元素是什么, (五)归纳小结 提出问题:怎样判断建立在两个集合上的一个对应关系是否是一个映射,你能归纳出几个“标准”呢, 师生一起归纳:判定是否是映射主要看两条:一条是A集合中的

45、元素在B中都要有元素和它对应,但B中元素在A中未必要有元素和它对应;二条是A中元素与B中元素只能出现“一对一”或“多对一”的对应形式( (六)设置问题,留下悬念( 1(由学生举出生活中两个有关映射的实例( 2(已知是集合A上的任一个映射,试问在值域(A)中的任一个元素的原象,ff是否都是唯一的,为什么, AabB,1,0,1,3(已知集合从集合A到集合B的映射,试问能构造出,多少映射, 教学后记: 第 19 页 共 77 页 课题:函数的单调性 第 课时 总序第 个教案 课型: 新授课 编写时时间: 年 月 日 执行时间: 年 月 日 教学目标: 批 注 1、知识与技能: (1)建立增(减)函

46、数的概念 通过观察一些函数图象的特征,形成增(减)函数的直观认识. 再通过具体函数值的大小比较,认识函数值随自变量的增大(减小)的规律,由此得出增(减)函数单调性的定义 . 掌握用定义证明函数单调性的步骤。 (2)函数单调性的研究经历了从直观到抽象,以图识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活动,体验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的真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已学过的函数特别是二次函数,理解函数的单调性及其几何意义; (2)学会运用函数图象理解和研究函数的性质; (3)能够熟练应用定义判断与证明函数在某区间上的单调性( 3、情态与价值,使学生感到学习函数单调性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增强学习函数的紧迫感。 教学重点:函数的单调性及其几何意义( 教学难点:利用函数的单调性定义判断、证明函数的单调性( 教学用具:投影仪、计算机 教学方法:从观察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