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建158号客运专线铁路无碴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doc

上传人:田海滨 文档编号:138394 上传时间:2025-07-11 格式:DOC 页数:42 大小:6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铁建158号客运专线铁路无碴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铁建158号客运专线铁路无碴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铁建158号客运专线铁路无碴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铁建158号客运专线铁路无碴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铁建158号客运专线铁路无碴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 铁建设2006158号 客运专线铁路无碴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20060817 发布 20060817 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 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客运专线铁路无碴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主编单位:铁道科学研究院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施行日期:2006年 8月17日中 国 铁 道 出 版 社2006年北京关于发布客运专线铁路无碴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的通知 铁建2006158号客运专线铁路无碴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已经审查,现予发布(另发单行本),用以指导客运专线无碴轨道施工。 本标准由铁道部建设管理司负责解释,由铁路工程标准技术所、中国铁道出版

2、社组织出版发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 2006年8月17日前 言本技术指南是根据铁道部建设司2006年4月10日下发的关于尽快开展 编写工作的通知要求,借鉴国外高速铁路无碴轨道铺设条件的相关评估技术要求进行编制。本技术指南包括总则、术语、职责与要求、路基、桥梁、隧道、过渡段、综合评估与资料整理等8部分内容,对客运专线无碴轨道铺设条件的评估具有指导作用。在无碴轨道铺设条件评估工作应结合线下基础的具体条件、客运专线各工程试验段的国外引进技术及咨询联合体的咨询意见进行。在执行本技术指南过程中,希望各单位结合客运专线的工程实践,认真总结经验,积累相关资料,及时将修改、补充意见反馈给铁道科学研究院(北

3、京市海淀区大柳树路2号,邮政编码100081),并抄送铁道部经济规划研究院(北京市海淀区羊坊店路甲8号,邮政编码100038),供今后修订时参考。本技术指南由铁道部建设管理司负责解释。本技术指南主编单位:铁道科学研究院。本技术指南参编单位:铁道第一勘察设计院、铁道第二勘察设计院、铁道第三勘察设计院、铁道第四勘察设计院、中铁工程设计咨询集团有限公司。本技术指南主要起草人:江成、张千里、牛斌、邢后俊、彭泽仁、顾湘生、魏永幸、吴少海、刘远峰、刘名君、颜华、魏峰、张立国、王继军。目 次1 总 则12 术 语13 职责及要求24 路 基44.1 一般规定44.2 观测点布置和观测频次44.3 评估方法和

4、判定标准55 桥 梁65.1 一般规定65.2 观测点布置和观测频次75.3 评估方法和判定标准96 隧道106.1 一般规定106.2 观测点布置与观测频次116.3 评估方法及判定标准117 过 渡 段127.1 一 般 规 定127.2 观测点布置与观测频次127.3 评估方法和判定标准138 综合评估与资料整理13本技术指南用词说明15客运专线铁路无碴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17条 文 说 明171 总 则1.0.1 为指导客运专线无碴轨道铺设条件的评估,制定本技术指南。1.0.2 本技术指南适用于指导客运专线无碴轨道铺设条件的评估。未包括的内容,应按相关现行铁路设计规范、规定执行或另

5、行研究确定。其它新建铁路采用无碴轨道时,可参照本技术指南。1.0.3无碴轨道铺设条件评估的重点应是线下工程的变形,评估应综合考虑沿线路方向各种结构物间的变形关系,成区段或全线实施。1.0.4 无碴轨道线下工程的变形量(包括变形监测网的建立、精度要求等)应符合客运专线无碴轨道铁路工程测量技术暂行规定的要求。1.0.5无碴轨道铺设评估的数据必须采用先进、成熟、科学的检验检测手段取得,且必须真实可靠,全面反映工程实际状况。1.0.6 线下工程的勘察、设计和施工质量应满足相关规范和标准要求,勘察、设计和施工资料应完整齐全。1.0.7 线下工程的设计应与施工组织相结合。当施工组织发生变化时,设计上应采取

6、必要的处理措施,确保线下工程满足无碴轨道铺设条件的要求。1.0.8 铺设无碴轨道前,线下工程的主体应全部完工,检验合格。未完成的附属工程不得影响无碴轨道的铺设。1.0.9 客运专线无碴轨道铺设条件的评估除参考本技术指南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强制性标准的规定。2 术 语2.0.1 无碴轨道用整体混凝土结构代替传统有碴轨道中的轨枕和散粒体碎石道床的轨道结构。2.0.2 变形线下结构由于荷载、环境等作用引起的随时间发生的位移。2.0.3 沉降基础设施在竖直方向产生的变形,包括下沉和隆起,向下为“正”,向上为“负”。2.0.4 工后沉降在铺轨工程完成以后,基础设施产生的沉降量。2.0.5差异沉降在铺

7、轨工程完成以后,路桥或路隧连接处的沉降差。2.0.6折角在铺轨工程完成以后,路基与桥梁或隧道间由于过渡段沉降造成的弯折角度。2.0.7曲线回归法 根据沉降观测数据分析回归沉降与时间的关系曲线,预测最终沉降和工后沉降的方法。3 职责及要求3.0.1 建设单位负责无碴轨道铺设条件的评估工作,并组织勘察设计、施工、监理和咨询等单位实施。评估过程中各方应明确职责,密切配合,确保观测数据及评估结果的真实、可靠。3.0.2 建设单位的主要职责:1 委托咨询单位或专业队伍进行无碴轨道铺设条件的评估工作。2 根据设计要求及本指南的相关规定,制订变形观测及评估工作实施细则。 3 负责观测及评估人员的技术指导和培

8、训。4 对观测数据的真实、可靠性负责,并建立变形观测和评估数据库。5 组织阶段评估工作,并及时将阶段评估结果提交勘察设计、施工、监理和咨询等单位;评估工作完成后,提交无碴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报告。6 检查、监督、协调、处理变形观测及评估工作中的有关问题。3.0.3 勘察设计单位的主要职责:1 提交线路设计纵断面图、工程地质纵横断面图、设计图纸和说明书;线下工程变形观测断面、观测点布置等要求;变形计算报告,包括不同阶段的设计沉降值与时间的关系曲线等。2 对变形观测的设计要求进行技术交底。3 参与制订变形观测及评估工作实施细则。4 根据变形观测结果,对设计预测沉降进行实时修正,并将设计预测的结果提交建

9、设单位。3.0.4 施工单位的主要职责:1 负责线下工程变形的观测。2 参与制订变形观测和评估工作实施细则。3 变形监测网的建立。4 根据建设、勘察设计等单位和本技术指南提出的相关要求,设置变形观测点,进行观测,并及时提交观测数据。5 负责观测设施的保护,确保施工过程中不受扰动或破坏。3.0.5 监理单位的主要职责:1 参与制订变形观测及评估工作实施细则。2 对重要环节进行旁站监理。3 监督、检查观测设施的保护,确保其不受施工或外界的扰动和破坏。4 对施工单位的观测数据及时签字确认。3.0.6 委托的咨询单位或专业队伍应全过程对变形进行平行观测,并将路基作为监测的重点。平行观测的数量,一般地段

10、应不少于总测点的30。对于地质复杂、沉降变化大以及过渡段等区段,平行观测的数量不应少于50。3.0.7 参与观测的人员必须经过培训才能上岗。4 路 基4.1 一般规定4.1.1 路基上无碴轨道铺设前,应对路基变形作系统的评估,确认路基的工后沉降和变形符合设计要求。4.1.2路基填筑完成或施加预压荷载后应有不少于6个月的观测和调整期。观测数据不足以评估或工后沉降评估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时,应延长观测或采取必要的加速或控制沉降的措施。4.1.3 观测期内,路基沉降实测值超过设计值20及以上时,应及时会同建设、勘察设计等单位查明原因,必要时进行地质复查,并根据实测结果调整计算参数,对设计预测沉降进行修正

11、或采取沉降控制措施。4.1.4 评估时发现异常现象或对原始记录资料存在疑问,可进行必要的检查。4.2 观测点布置和观测频次4.2.1 路基沉降观测应以路基面沉降和地基沉降观测为主。4.2.2 路基沉降观测断面的设置及观测断面的观测内容应根据地形地质条件、地基处理方法、路堤高度、堆载预压等具体情况,结合沉降预测方法和工期要求具体确定观测方案。4.2.3 沉降观测可在线路两侧地基、路肩和线路中心设置观测桩、在地基和基床底层的顶面设置剖面沉降管,或在线路中心设置沉降板。4.2.4沉降观测断面的间距一般不应大于50 m,地势平坦、地基条件均匀良好的路堑、高度小于5 m的路堤可放宽到100 m;地形、地

12、质条件变化较大地段应适当加密。4.2.5 沉降观测装置应埋设稳定(参照附录A),观测期间应对观测装置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4.2.6 沉降水准的测量精度为1 mm,读数取位至0.1 mm;剖面沉降的测量精度为8 mm/30 m。4.2.7 路基沉降观测的频次不低于表4.2.7的规定。当环境条件发生变化或数据异常时,应及时观测。表4.2.7 路基沉降观测频次填筑或堆载预压一般1次/天沉降量突变23次/天两次填筑间隔时间较长1次/天堆载预压或路基施工完毕第1个月1次/周第2、3个月2次/月以后1次/月无碴轨道铺设后第1个月1次/2周第2、3个月1次/月312个月1次/3月4.3 评估方法和判定标准4

13、3.1 评估工作应根据下列资料综合分析:1 路基沉降观测资料。 2 路基地段的线路设计纵断面图、工程地质纵横断面图、设计图纸和说明书、沉降计算报告(包括不同阶段的设计沉降值与时间的关系曲线)等相关设计资料。3 施工过程、施工核查以及填料、级配、地基和压实检验情况等施工资料。 4 施工质量控制过程和抽检情况等监理资料。4.3.2路基沉降预测应采用曲线回归法,并满足以下要求:1 根据路基填筑完成或堆载预压后不少于3个月的实际观测数据作多种曲线的回归分析,确定沉降变形的趋势,曲线回归的相关系数不应低于0.92。2 沉降预测的可靠性应经过验证,间隔不少于3个月的两次预测最终沉降的差值不应大于8 mm

14、3 路基填筑完成或堆载预压后,最终的沉降预测时间应满足下列条件:s(t)/s(t=)75%式中 s(t)预测时的沉降观测值;s(t=)预测的最终沉降值。注:沉降和时间以路基填筑完成或堆载预压后为起始点。4.3.4 设计预测总沉降量与通过实测资料预测的总沉降量之差值不宜大于10mm。5 桥 梁5.1 一般规定5.1.1无碴轨道铺设前,应对桥涵变形作系统的评估,确认桥涵基础沉降和梁体长期变形等符合设计要求。5.1.2桥涵主体工程完工后,沉降观测期一般应不少于6个月;岩石地基等良好地质区段的桥梁,沉降观测期应不少于2个月。观测数据不足或工后沉降评估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时,应适当延长观测期。5.1.3观

15、测期内,基础沉降实测值超过设计值20及以上时,应及时会同建设、勘察设计等单位查明原因,必要时进行地质复查,并根据实测结果调整计算参数,对设计预测沉降进行修正或采取沉降控制措施。5.2 观测点布置和观测频次5.2.1桥梁变形观测应以墩台基础的沉降和预应力混凝土梁的徐变变形为主,涵洞除应进行自身的沉降观测外,尚应进行洞顶填土的沉降观测。5.2.2 岩石地基、嵌岩桩基础的桥涵基础沉降可选择典型墩(台)、涵进行观测;对原材料变化不大、预制工艺稳定、批量生产的预应力混凝土预制梁,徐变变形观测可每30孔选择l孔进行;其余桥梁变形观测应逐跨、逐墩(台)布置测点,涵洞应逐个布置。5.2.3 桥涵基础沉降和梁体

16、徐变变形的观测精度为l mm,读数取位至0.1 mm。5.2.4墩台观测点布置及观测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墩台沉降观测点可在墩顶、墩身或承台上布置,每个墩台的测点总数不应少于4滚。观测点的埋设参照附录A进行。 2 墩台基础施工完成至无碴轨道铺设前,应系统观测墩台沉降。沉降观测阶段及频次宜按表5.2.4的规定进行。表5.2.4 墩台沉降观测频次观测阶段观测频次观测期限观测周期备 注墩台基础施工完成/设置观测点墩台混凝土施工全程荷载变化前后各1次或1次周承台回填时,测点应移至墩身或墩顶预制梁桥 架梁前全程1次周预制梁架设全程前后各1次附属设施施工全程荷载变化前后各1次或1次周桥位施工桥梁制梁前全程

17、1次周上部结构施工中全程荷载变化前后各1次或1次周附属设施施工全程荷载变化前后各1次或1次周架桥机(运梁车)通过全程前后各1次至少进行2次通过前后的观测桥梁主体工程完工无碴轨道铺设前6个月1次周岩石地基的桥梁,一般不宣少于2个月无碴轨道铺设期间全程1次天无碴轨道铺设完成后24个月03个月1次月工后沉降长期观测412个月1次3个月1324个月1次6个月 注:测试基础沉降时,应同时记录结构荷载状态、环境温度及天气日照情况。5.2.5预应力混凝土梁观测点布置及观测应符合下列要求: 1 梁体变形观测点应设置在支点和跨中截面,每孔梁的测点数量应不少于6个。 2 自梁体预应力张拉开始至无碴轨道铺设前,应系

18、统观测梁体的竖向变形。预应力张拉前为变形起始点,变形观测的阶段及频次宜按表5.2.5的规定进行。表5.2.5 梁体竖向变形观测频次观 测 阶 段观 测 频 次备 注观测期限观测周期梁体施工完成/设置观测点预应力张拉期间全程张拉前后各1次测试梁体弹性变形桥梁附属设施安装全程安装前后各1次测试梁体弹性变形预应力张拉完成无碴轨道铺设前2个月1次/l、3、5d,后期1次周无碴轨道铺设期问全程1次天无碴轨道铺没完成后24个月03个月1次月残余徐变变形(长期观测)412个月1次3个月1324个月1次6个月注:测试梁体徐变变形时,应同时记录梁体荷载状态、环境温度及天气日照情况。5.2.6 涵洞观测点布置及观

19、测应符合下列要求: l 涵洞边墙两侧应设置沉降观测点,测点数量不少于4个。观测点的埋设参照附录A进行。 2 涵洞施工完成至无碴轨道铺设前,应系统观测涵洞的沉降。沉降观测的阶段及频次可参照表5.2.6的规定进行。 3 涵洞顶填土沉降的观测应与路基沉降观测同步进行,观测点布置和观测频次参照第4.2节执行。表526涵洞沉降观测频次观测阶段观测频次备 注观测期限观测周期涵洞基础施工完成/设置观测点涵洞主体施工完成全程荷载变化前后各1次或1次周观测点移至边墙两侧洞顶填土施工全程荷载变化前后各1次或1次周架桥机(运粱车)通过全程前后至少进行2次通过前后的观测涵洞完工无碴轨道铺设前6个月1次周岩石地基的涵洞

20、一般不宜少于2个月无碴轨道铺设期间全程1次天无碴轨道铺设完成后24个月O3个月1次月工后沉降长期观测412个月1次3个月1324个月1次6个月注:测试涵洞沉降时,应同时记录结构荷载状态、环境温度及天气日照情况。5.3 评估方法和判定标准5.3.1评估前应收集下列资料:1 桥涵沉降及变形观测资料。2 桥涵地段线路纵断面图、工程地质纵横断面图、桥涵设计图纸和说明书、沉降计算报告(包括不同阶段的设计沉降值与时间的关系曲线)、预应力混凝土梁徐变变形计算报告等相关设计资料。3 施工过程、施工核查、施工记录和原材料检验情况等施工资料。4 施工质量控制过程和抽检情况等监理资料。5.3.2 桥涵基础沉降分析

21、评估应采用曲线回归法。对于预制梁桥,基础沉降应按墩台混凝土施工后、架梁前及架梁后三阶段进行;对于原位施工的桥梁及涵洞,基础沉降应根据实际施工状态及荷载变化情况,划分多个阶段。1根据桥涵实际荷载情况及观测数据,应作多个阶段的回归分析及预测,综合确定沉降变形的趋势,曲线回归的相关系数应不低于0.92。首次回归分析时,观测期不应少于桥涵主体工程完工后3个月;对于岩石地基等良好地质的桥涵,不应少于1个月。2 利用两次回归结果预测的最终沉降的差值不应大于8mm。两次预测的时间间隔一般不少于3个月;对于岩石地基等良好地质的桥涵,不应少于1个月。3 桥梁主体结构完工至无碴轨道铺设前,沉降预测的时间应满足以下

22、条件:s(t)/s(t=)75%式中:S(t)预测时的的沉降观测值; S(t=)预测的最终沉降值。5.3.3 预应力混凝土桥梁上部结构的变形应符合以下规定:1 终张拉完成时,梁体跨中弹性变形不宜大于设计值的1.05倍。2 扣除各项弹性变形、终张拉60d后,L50m梁体跨中徐变上拱度不应大于7mm;L50m梁体跨中徐变变形不应大于L/7000或14mm。3 不能满足上述要求时,应根据梁体变形的实测结果,确定梁体的实际弹性变形及徐变系数,并按下式估算无碴轨道的最早铺设时间t:式中:():根据实测结果确定的混凝土徐变系数终极值;(t):根据实测结果确定的铺设无碴轨道时混凝土徐变系数;弹性:实测梁体终

23、张拉后的弹性变形;允许:L50m时为10mm;L50m时为L/5000或20mm。6 隧道6.1 一般规定6.1.1 无碴轨道铺设前,应对隧道基础沉降作系统的评估,确认其工后沉降符合设计要求。6.1.2 隧道主体工程完工后,变形观测期一般不应少于3个月。观测数据不足或工后沉降评估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时,应适当延长观测期。6.1.3 评估时发现异常现象或对原始记录资料存在疑问,可进行必要的检查。6.2 观测点布置与观测频次6.2.1 隧道内一般地段沉降观测断面的布设根据地质围岩级别确定。一般情况下,级围岩每400m、级围岩每300m、V级围岩每200m布设一个观测断面,地应力较大、断层破碎带、膨胀土

24、湿陷性黄土等不良和复杂地质区段适当加密布设。6.2.2 隧道洞口至分界里程范围内应至少布设一个观测断面。6.2.3 隧底工程完成后,每个观测断面在相应于两侧边墙处设一对沉降观测点。观测点的埋设参照附录A进行。6.2.4 沉降水准的测量精度为1mm,读数取位至0.1mm。6.2.5 隧道基础沉降观测的频次不低于表6.2.5的规定,沉降一稳定后可不再进行观测。表625隧道基础沉降观测频次观测阶段观 测 频 次观测期限观测周期隧底工程完成后3个月1次周无碴轨道铺设后3个月01个月1次周13个月1次2周6.3 评估方法及判定标准6.3.1 评估前应收集下列资料:1 隧道基础沉降观测资料。2 隧道地段

25、的线路设计纵断面图、工程地质纵横断面图、地质勘查报告、设计图纸和说明书、沉降计算报告(包括设计沉降值与时间的关系曲线)等相关设计资料。 3 隧道开挖地质描述及开挖围岩分级记录、级围岩地段基底承载力检测情况、施工监控量测资料、仰拱施工分项工程验收记录等施工资料。4 施工质量控制过程和抽检情况等监理资料。6.3.2 隧道内无碴轨道铺设条件的评估应根据有关设计、施工和监理的资料及交接检验和复检的结果进行综合分析。6.3.3 隧道基础的沉降预测评估方法参照本技术指南第4.3节执行。6.3.4 地质条件较好、沉降趋于稳定且设计及实测沉降总量不大于5mm时,可判定沉降满足无碴轨道铺设条件。6.3.5 预测

26、的隧道基础工后沉降值不应大于15mm。7 过 渡 段7.1 一 般 规 定711过渡段工后沉降的分析评估应沿线路方向考虑各观测断面和各种结构物之间的关系综合进行。712对线路不同下部基础结构物之间以及不同地基条件或不同地基处理方法之间形成的各种过渡段,应重点分析评估其差异沉降。 7.2 观测点布置与观测频次721过渡段沉降观测应以路基面沉降和不均匀沉降观测为主,可在线路两侧设置地基和路肩观测桩,或在线路中心设置沉降板;在过渡段范围宜沿线路斜向对角线布置剖面沉降管,并在管口没置沉降观测桩。722不同结构物的起点应设置沉降观测断面,距结构物起点510 m处、2030rfl处、50 m处应分别设置观

27、测断面。剖面沉降宜沿线路斜向连续观测。723沉降观测装置的具体埋设位置应符合设计要求,且埋设稳定。观测期间应对观测装置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724沉降水准的测量精度为l mm,读数取位至01 mm;剖面沉降观测的精度不低于8 mm30 m。725沉降观测的频次不低于表427的规定。当环境条件发生变化或数据异常时,应及时观测。 7.3 评估方法和判定标准731评估工作应根据下列资料综合分析:l过渡段不同结构物的基础沉降观测资料。 2过渡段区域的工程地质纵横断面图、设计图纸和说明书、沉降计算报告(包括不同阶段的设计沉降值与时间的关系曲线)等相关设计资料。 3施工过程、施工核查以及填料、级配、地基和压

28、实检验情况等施工资料。 4施工质量控制过程和抽检情况等监理资料。7.3.2 过渡段沉降的预测评估方法参照本技术指南43节执行。7.3.3过渡段不同结构物间的预测差异沉降不应大于5 mm。预测沉降引起沿线路方向的折角不应大于11 000。8 综合评估与资料整理8.0.1 在对路基、桥梁、隧道和过渡段等不同结构物的基础沉降变形预测评估完成后,应绘制区段或全线的沉降预测变形曲线,进行综合评估,确认其满足铺设无碴轨道的要求。8.0.2 变形观测成果的整理,应符合下列要求:1 所有原始观测记录资料应真实、可靠,具有可追溯性,严格执行责任人签字制度。2 评估报告是竣工验收资料的组成部分,应符合竣工文件编制

29、和移交的有关规定。8.0.3 每一工程项目的变形评估任务完成后,应提交无碴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报告。评估报告至少包括以下内容:1 沉降和变形观测方案与技术设计书;2 观测点的平面、纵断面和横断面布置图;3 沉降计算报告(包括设计沉降值与时间的关系曲线);4 标石、标志规格及埋设图;5仪器检验与校正资料;6 观测记录(手簿);7 平差计算、成果质量评定资料及测量成果表;8 各观测断面沉降过程的分布图表;9 成区段或全线的基础沉降沿线路纵向的分布图表;10 沉降变形评估分析的成果资料。8.0.2 变形观测成果的整理,应符合下列要求:1 所有原始观测记录资料应真实、可靠、具有可追溯性,严格执行责任人签字

30、制度。2 评估报告是竣工验收资料的组成部分,应符合竣工文件编制和移交的有关规定。8.0.3 每一工程项目的变形评估任务完成后,应提交无渣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报告。评估报告至少包括以下内容:1 沉降和变形观测方案与技术设计书; 2 观测点的平、纵断面和横断面布置图;3 沉降计算报告(包括世纪沉降值鱼时间的关系曲线);4 标石、标志规格及埋设图;5 仪器检验与校正资料;6 观测记录;7 平差计算、成果质量评定资料及测量成果表;8 各观测断面沉降过程的分布图表;9 成区段或全线的基础沉降沿线路纵向的分布图表;10 沉降变形评估分析的成果资料。本技术指南用词说明执行本技术指南条文时,对于要求严格程度的用词

31、说明如下,以便在执行中区别对待。(1) 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用词:正面词采用“必须”;反面词采用“严禁”。(2) 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用词: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3) 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辛苦时首先应这样做的用词:正面词采用“宜”;反面词采用“不宜”。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采用“可”。附录A 变形观测点的埋设要求A.0.1 路基面沉降观测点可参照图A.0.1埋设。A.0.2 桥涵、隧道变形观测点可参照图A.0.2埋设。客运专线铁路无碴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条 文 说 明 本条文说明系对重点条文的编制依据、存在的问题以及在执行

32、中应注意的事项等予以说明。为了减少篇幅,只列条文号,未抄录原条文。1.0.4 客运专线无碴轨道铁路工程测量技术有关规定中对线下构筑物的变形测量提出了相关规定,包括变形监测网(水平位移监测网、垂直位移监测网)的建立。垂直位移监测网根据需要独立建网,精度按二等精度(即变形点的高程中误差0.3mm)控制。采用DS05型仪器观测,宜按国家一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实施。1.0.51.0.6勘察、设计和施工记录资料是评估工作的重要依据,尤其是施工记录检验资料,应完整齐全。当资料不能保证作出确切判断时,应对工程的施工质量进行一定的复检。1.0.7 线下工程的设计应综合考虑全线的施工组织要求,在施工组织发生变化

33、时,如设计预测的线下基础的工后沉降和变形无法满足无渣轨道铺设条件的要求,在线下建筑物(包括路基、桥涵、隧道、过渡段等)的设计上应采取必要的沉降控制措施。1.0.8无碴轨道铺设前轨道下部基础工程的主体必须完工,无碴轨道混凝土支承层或混凝土底座以下基础工程施工应全部完成,允许存在一些不会影响和危害无碴轨道铺设的尚未完工的附属工程,如水沟、护栏、扶梯、台阶等。完工部分应满足交接检验的要求检验合格。3.0.2 无渣轨道铺设条件的评估结果基于真实、可靠的观测数据,建设单位应对观测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负责。为此,在线下工程施工前,建设单位应委托咨询单位或专业队伍,制定变形观测及评估工作实施细则;对施工单位

34、的观测及评估人员进行技术指导和合培训;为统一全线变形观测数据的统计整理形式,建立变形观测和评估数据库,制定统一的变形记录表格;对线下工程各阶段的变形观测,及时组织进行评估,并将阶段评估结果提交给相关勘查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评估工作完成后,提交无渣轨道铺设提交评估报告,并负责判定线下基础的变形能够满足无渣轨道的铺设条件。1.0.9轨道下部基础工程变形的评估是无碴轨道铺设条件评估的关键,其评估必须有一定的延续性,无碴轨道铺轨条件的评估分为两个阶段,可以使变形评估工作尽早开展,有利于变形评估工作的顺利进行,提高评估结果的可靠性;经评估变形满足设计以后,对已完工部分进行施工交接验收,一方面第一阶段

35、的评估结果可以作为交接验收的依据,另一方面,可以在交接验收过程中对下部基础工程的其他方面进行检验,同时交接验收的结果也可以作为评估的基础,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工作。4.1.1 工后沉降的控制是路基上铺设无渣轨道的关键,再铺设无渣轨道之前,为保证路基的工后沉降和变形符合设计要求,应对路基变形做系统的评估。是路基铺设无碴轨道成败的关键,对路基变形的评估责任特别重大,而即使对于同样数据,评估结果也可能不是唯一的。为了对责任可有追溯性,从变形观测的方案、观测实施宜由评估机构或经评估机构认可的单位完成,也就是只有一个责任主体。4.1.2 路基的工后沉降的计算精度是不能满足无渣轨道铺设要求的,通过观测可以较好

36、地预测今后的沉降,但建立预测需要一定的观测时间,根据经验,一般不少于6个月。当观测数据不足以评估或工后沉降评估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时,应继续观测或者采取必要的加速或控制沉降的措施,如超载预压、旋喷桩加固等。4.1.3 为确保线下工程的工后沉降和变形在预定的施工工期内满足无渣轨道铺设条件,勘察设计单位应提交各观测断面的恶设计预测沉降值与时间的关系曲线。在沉降和变形观测期内,如观测单位发现沉降实测值与设计预测值有明显偏差时(根据国外沉降观测的实践经验,观测数据右一定的离散性,本技术指南暂定实测值超过设计预测值20%及以上),应及时汇同建设、勘察设计等相关单位,查明原因,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4.2.14

37、2.4 对无渣轨道产生较大影响的 是路基的工后沉降,包括地基的沉降和路体的沉降变形,综合反映在路基面上,因此,路基面沉降的观测非常重要。但单纯观测路基面的变形不利于对沉降原因和机理的分析,同时由于缺少施工中的沉降发展所携带的信息,不容易推测荷载变化对沉降的影响,也不利于对沉降进行准确预测。对于不堆载预压的路基或观测期较短,需要以前的信息作为补充的或拟采用修正对数或修正双曲线法进行沉降预测的路基,地基沉降的观测室非常必要的。观测内容和观测断面的布置可参照说明表4.2.1。说明表4.2.1 观测内容和观测断面的布置观测内容断面布置观测断面间隔适用条件路基面沉降路基两侧路肩或路基中心设置沉降观测点

38、100m1.地势平坦、地基条件良好2.路堑或高度小于5m的路堤路基面沉降与地基沉降1. 路基两侧路肩或地基地基设置沉降观测点2 .代表性断面在地基和基床表层地面位置设置剖面沉降管(如说明图4.2.1-1)50m其他路基(复杂条件下需要加密)路基面沉降与地基沉降1. 路基两侧路肩或地基设置沉降观测点2. 沿线路方向斜向对角线布置剖面沉降管(如说明图4.2.1-2)紧靠桥台设一个断面,10m、30m处各设一个断面过渡段注:对于不堆载预压得路基或观测期较短或拟采用修正对数或修正双曲线法进行沉降预测的路基,地基沉降的观测是非常必要的。说明图4.2.12 过渡段剖面沉降管斜向设置示意4.3.2 地基在荷

39、载作用下,沉降将随时间发展,其发展规律可以通过土体固结原理进行数值分析来估算。但是由于固结理论的假定条件和确定计算指标的试验技术上的问题,使得实测地基沉降过程数据在某种意义上较理论计算更为重要。通过大量的沉降观测资料的积累,可以找出地基沉降过程的具有一定实际应用价值的变形规律,还可以根据路基施工时的实测沉降资料和已取得的经验进行估算,是工程中最为常用的方法。根据经验沉降预测一般要经过36个月恒载(或预压)的观测才能建立。曲线回归法法是变形预测最常用的方法,。根据外国高速铁路路基上无渣轨道的铺设经验,德国无碴轨道的经验,认为当曲线回归的相关系数不低于0.92时,所确定的沉降变形趋势是可靠的;当预

40、测的6个月以后间隔一定时间的两侧预测的的沉降与实际沉降的偏差小于8mm时,说明预测是稳定的,但要达到准确的预测,还要求最终建立沉降预测的时间t应满足下列条件s(t)/s(t=)75%式中:s(t): t时间的沉降观测值;s(t=): 预测的总沉降。通常利用沉降资料进行预测路堤沉降随时间发展的常用方法有以下几种:(1) 双曲线法双曲线方程为:(3.3.2-1)(3.3.2-2)式中:时间t时的沉降量;最终沉降量(t);S0初期沉降量(t0);a、b将荷载不再变化后的3组早期实测数据代入上式组成方程组求得的系数。 沉降计算的具体顺序:(1) 确定起点时间(t0),可取填方施工结束日为t0;(2)

41、就各实测计算t(St-S0),见图3.3.2-1;(3) 绘制t与t/(St-S0)的关系图,并确定系数a,b见图3.3.2-2;(4) 计算St;(5) 由双曲线关系推算出沉降S时间t曲线。说明图4 3.3.2-1用实测值推算最终沉降的方法(6) 绘制t与t/(St-S0)的关系图,并确定系数a,b见图3.3.2-2;(7) 计算St;(8) 由双曲线关系推算出沉降S时间t曲线。图34.3.2-2求a,和b方法双曲线法是假定下沉平均速率以双曲线形式减少的经验推导法,要求恒载开始实测沉降时间至少半年6个月以上。(2) 固结度对数配合法(三点法)由于固结度的理论解普遍表达式为:(说明43.3.2

42、3)不论竖向排水、向外或向内径向排水,或竖向和径向联合排水等情况均可使用,所不同的只是、值。根据固结度定义:(34.3.2-4)式中: Sd 瞬时沉降量;最终沉降量。由式(3.3.23)和式(3.3.2-4)联立可得:(3.3.2-5)为求t时刻的沉降,上式右边有四个未知数,即S、Sd、。在实测初期沉降一时间曲线(S-t)上任意选取三点:(t1,S1),(t2,S2), (t3,S3)并使t3-t2=t2-tl,将上述三点分别代入上式中,联立求解得参数和最终沉降量S以及Sd的表达式,其中Sd的表达式中还含有这个变量。一般在求Sd时,可采用理论值或根据实测资料计算,将所求得的,S, Sd分别代入

43、式(34.3.2-5)中便可得出任意时刻的沉降。以下是具体求解过程:(34.3.2-6)(34.3.2-7)(34.3.2-8)由此解得:(34.3.2-9)(34.3.2-10)(34.3.2-11)(34.3.2-12)a. 连接St曲线时,应对St曲线进行光滑处理,即尽量使曲线光滑使之成为规律性较好的曲线,然后再在曲线上选点;b. 为了减少推算误差提高预测精度,要求三点时间间隔尽可能大,即选取的(t2t1)尽可能大,因此要求预压时间长;c. 本法要求实测曲线基本处于收敛阶段才可进行。(3) 抛物线法对于有些情况,沉降曲线在初期并不表现双曲线或指数曲线的形式,而在沉降一时间对数坐标系(S-lnt)中,沉降曲线可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可由抛物线来拟合,第二部分即次固结部分可由直线拟合;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发生的量级和时间取决于土层固结后达到的孔隙比所对应的当量固结应力,只要运营期的有效应力小于预压期末的固结应力,次固结可以忽略不记,否则,就应该考虑次固结的影响。实践证明,除有机质含量很高的土外,沉降量主要集中在第一部分,沉降曲线的一般表达式为:S =a(lgt)2 +blgt +c (34.3.2-13)式中参数a, b, c可用优化方法求得。(4) 指数曲线法指数法方程为 (34.3.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铁路工程

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