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目 录前 言2第一章 青岛市海洋经济发展概况3第一节 青岛市海洋经济发展的总体思路与目标3第二节 青岛市海洋经济发展的重点与原则4第三节 青岛市发展海洋经济的优劣势5第二章 青岛市海洋经济区域布局及主要海洋经济的发展 7第一节 青岛市海洋经济区域布局7第二节 青岛市主要海洋经济的发展10第三章 青岛市发展海洋经济的主攻方向16第一节 青岛市海洋经济的发展现状16第二节 以海洋第二产业为先导,大力发展海洋服务业17第四章 青岛市海洋第二产业产业的发展19第一节 海洋第二产业综述19第二节 青岛市发展海洋第二产业的优势21第三节 青岛市发展海洋第二产业的重点及措施22第五章 青岛市海洋服务业的发展
2、25第一节 海洋服务业综述25第二节 青岛市发展海洋服务业的优势26第三节 青岛市发展海洋服务业的重点及措施27第六章 青岛市海洋经济主攻方向发展的前景29第一节 机遇与挑战29第二节 青岛市发展海洋经济主攻方向确立的意义30参考文献31前 言 后金融危机时代,各国在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及经济发展空间的过程中纷纷向海洋经济延伸,我国近年来也加快了对海洋的开发和利用,海洋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渐提高。2009年4月,胡锦涛总书记在山东省视察工作时指出“要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科学开发海洋资源,培育海洋优势产业,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2011年伊始,国务院又批复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山东半岛
3、蓝色经济区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成为国家海洋发展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青岛作为蓝色经济区的“蓝核”,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青岛作为我国东部海岸的重要港口城市,在发展海洋经济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合理利用海洋资源,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加快建设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是青岛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工作。如何充分发挥青岛市在发展海洋经济方面的优势,争取在全国经济结构调整的大势中有所作为,以及怎样发展海洋经济,发展什么样的海洋经济等一系列问题关系着青岛市海洋经济的命运,乃至整个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发展。在此背景下,青岛大学国际学院“青岛市海洋经济发展的主攻方向研究”
4、小组,在曲艳雁老师的带领指导下,进行了关于青岛市海洋经济发展的主攻方向的研究。海洋经济,又称蓝色经济。现代蓝色经济包括为开发海洋资源和依赖海洋空间而进行的生产活动,以及直接或间接为开发海洋资源及空间的相关服务性产业活动,这样一些产业活动而形成的经济集合均被视为现代蓝色经济范畴。故本文中蓝色经济与海洋经济等价,互换使用。关键字:海洋经济 蓝色经济区 主攻方向 高新技术 海洋旅游业第一章 青岛市海洋经济发展概况2009年4月,胡锦涛总书记在山东省视察工作时指出“要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科学开发海洋资源,培育海洋优势产业,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第一节 青岛市海洋经济发展的总体思路与目标1.1 青岛市
5、发展海洋经济的总体思路2009年4月,胡锦涛总书记在山东省视察工作时指出“要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科学开发海洋资源,培育海洋优势产业,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2011年伊始,国务院又批复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成为国家海洋发展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青岛作为蓝色经济区的“蓝核”,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在国务院和省政府的领导下,青岛市制定了蓝色经济区建设的总体思路和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经济结构战略
6、性调整为主攻方向,以科技进步和创新为重要支撑,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重要着力点,以改革开放为强大动力,按照世界眼光、国际标准,发挥本土优势,深入实施“环湾保护、拥湾发展”战略,向富强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国际城市迈进。坚持开放发展。把提高开放水平作为抢占发展战略制高点的重要捷径,立足港口优势、产业优势、开放优势和海洋科研优势,加强与半岛城市群、环渤海经济圈、东北亚经济圈和欧美地区交流协作,提升国内外影响力和竞争力。从青岛市蓝色经济区建设的总体思路和指导思想不难看出,青岛市海洋经济的发展事关青岛市经济发展的全局,乃至整个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建设和发展。青岛
7、市海洋经济的发展必须按照青岛市蓝色经济区建设的总体思路和指导思想进行,并以科学发展观为基本依据。1.2 青岛市发展海洋经济的目标大力发展海洋经济,促进青岛市海洋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科学目标的制定,青岛市发展海洋经济的目标分为两个阶段: 1.到2015年,将青岛基本建设成为“我国海洋经济科学发展的先行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核心区、海洋自主研发和高端产业的集聚区、全国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示范区”。到2020年,使青岛成为东北亚国际航运枢纽、区域性海洋新兴产业发展中心、国际海洋科技教育中心、国际滨海旅游度假胜地和国际海上体育运动基地,成为充满活力、人与海洋和谐相处的典范城市。 2.具体发展指标是:到2
8、015年,全市海洋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6%,全社会研发经费占GDP的比重达到2.5%,科技进步对海洋经济贡献率提高到65%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明显减少,能源消耗强度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持续降低,胶州湾海域功能区达标率90%,主要入海河流水质按功能区达标率100%。围绕此目标,青岛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制定了青岛市蓝色经济区建设发展总体规划框架(2009-2015),为实现以上两个目标提供了思想指导和科学依据。图1-1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空间布局示意图第二节 青岛市海洋经济发展的重点与原则2.1 青岛市海洋经济发展的重点在青岛市蓝色经济区建设的总体思路和指导思想以及发展目标完备的情况下,青岛市有进一步
9、确定了海洋经济发展的方向和重点。青岛市海洋经济发展的重点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十七届五中全会关于发展海洋经济的战略部署,按照胡锦涛总书记关于打造和建设好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重要指示,以做大做强海洋经济为目标,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为动力,着力优化海洋经济结构,着力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着力提高海洋科教支撑能力,着力推动海陆联动发展,着力推进海洋综合管理,将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海洋经济改革发展示范区和我国东部沿海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为实施海洋强国战略和促进全国区域协调
10、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2.2 青岛市海洋经济发展的发展原则 1. 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密切跟踪世界海洋经济发展趋势,突出海洋科技支撑引领作用,科学开发海洋资源,加快培育海洋优势产业,调整优化产业布局,推动海洋经济发展由粗放增长型向集约效益型转变。 2. 强化生态保护,实现持续发展。按照建设海洋生态文明的要求,依据不同海域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合理安排开发时序、开发重点与开发方式,美化优化人居环境,推动蓝色经济区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3. 推动海陆统筹,实现联动发展。发挥半岛型地理优势,把海洋和陆地作为一个整体,实行资源要素统筹配置、优势产业统筹培育、基础设施统筹建
11、设、生态环境统筹整治,推动海洋经济加快发展,带动内陆腹地开发开放。 4. 深化改革开放,实现创新发展。把创新作为推动海洋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加大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力度,形成有利于海洋经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进一步提高海洋经济对外开放水平,积极优化发展环境,努力拓展发展空间。第三节 青岛市发展海洋经济的优劣势 3.1 青岛市发展蓝色经济的优势 作为我国著名的滨海城市,与国内其他沿海城市相比,青岛市在发展海洋经济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1.自然资源和区位条件优越。青岛拥有近海海域1.22万平方公里,海岛69个,天然港湾49处,海岸线长711公里,占全省的24%,滩涂面积375.3平方公里,占全省的
12、12%。2.海洋经济发展初具规模。“十一五”以来,青岛市海洋经济保持较快发展速度,海洋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以上,2010年达到557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9.7%;海洋产业总产值达到1683亿元,居全省首位。海洋三次产业比例由2005年的15:41:44调整为2010年的10:36:54。海洋生物医药产值已占全国的40%,海水综合利用走在国内城市前列,是国家海水淡化示范城市和产业化基地。3.基础设施日趋完善。港口集群基本形成,拥有生产性泊位94个,港口货物吞吐量居世界第七位,集装箱吞吐量居世界第十位。空港起降能力达到4E级标准,已开通94条国际、国内航线。4.海洋科技优势明显。全市有高级海
13、洋专业人才1700多人,占全国的30%,涉海领域两院院士占全国的70%左右。 3.2 青岛市发展海洋经济的劣势近年来,青岛市海洋经济的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发展水平与该市丰富的海洋资源优势不相匹配,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即在海洋经济发展方面还存在一些劣势: 1.海洋经济总量偏小,新兴产业发展滞后。海洋经济总量偏小,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不强。青岛市海洋经济以渔业为主,海洋二产、服务业等三产刚刚起步,海洋经济完善的产业体系尚未形成。 2.涉及海洋开发的有关规划编制相对滞后。目前,青岛市还没有科学完整的海洋经济发展规划,海洋产业发展定位不明晰,海洋经济发展的主攻方向不明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全市海洋经济
14、的可持续发展。 3.基础设施建设尚需完善,部分区域基础设施建设工程需加快推进。 4.管护结合意识薄弱,海洋环境保护有待加强。海洋保护意识薄弱,环保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全市海洋经济发展的领导协调机构尚未建立,海洋管理机制没有很好理顺,资源无序开发现象仍然存在。第二章 青岛市海洋经济区域布局及主要海洋经济的发展在科学发展观和发展思路的指导下,以及国家、山东省及青岛市十二五规划的出台,青岛市初步形成了合理的经济区域布局,在一些重点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图2.1青岛市海洋经济布局第一节 青岛市海洋经济区域布局目前青岛市海洋经济区域主要是:以城市总体规划、青岛市海洋功能区划为依据,与其他产业专题规划相衔接,
15、按照“一湾两翼”的格局,科学配置海洋资源,统筹部署海洋项目,形成海岸带、岛屿、近海和外海梯次展开,专业产业园区和复合型临海经济带交相呼应,不同区域海洋产业协调发展,整体效益显著的海洋经济区域布局。 1.1胶州湾海洋经济区(一)黄岛港群与临港工业区胶州湾西海岸是青岛市产业集群化发展的核心区域,是青岛市产业集群化发展内外联系的枢纽,各产业集群在西海岸特别是黄岛区的布局部分是产业集群的最下游部分或最上游部分。主要布局的产业集群有:石化产业集聚区:自红石崖龙泉盐场至黄岛石油码头岸线区及其依托陆域。造船产业集聚区:位于海西湾显浪咀至后岔湾渔港岸线及其依托陆域。 港口及临港工业产业集群:该区域主要位于前湾
16、依托的陆域区域,岸线自黄岛轮渡码头至显浪咀。海水综合利用产业集群:该区域主要位于胶州湾西岸,是海水淡化应用重点区域。(二)胶州湾西北部临海产业区该区域位于胶州湾西北部洋河口至大沽河口岸线及陆域,其岸带是生态敏感区,应加强保护。该区域海洋产业群布局重点:石化产业集群:主要布局在胶州市东部新产业区,发展石化深加工产业、汽车专用料、建筑和纺织用新型材料等。船舶配套产业集群:主要布局在胶州的机械加工区内。重点发展船用发电机组、船用锅炉、舾装件等船舶配套类产品,港口装卸设备、升降台、卸码垛机等港口机械,以及切割机、专用焊机等船舶专用设备和集装箱产业。(三)胶州湾北部复合产业区主要是城阳区的临海区域,临近
17、航空港、青岛市主城区以及崂山高新科技产业区,宜布局旅游和产业集群化生产中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出口比重的轻型和无污染产业。(四)胶州湾东岸港群及临港产业区包括李沧区、四方区和市北区的临海区域。依托现有港口和较成熟的城市产业配套设施,重点发展港口物流和都市型工业,改造升级传统工业。发挥电子信息产业优势,发展海水淡化相关控制系统和数字化管理系统。胶州湾东侧的沧口水道是优良的天然深水航道,本区域着力打造内贸集装箱转运基地、散粮进口基地、钢材进出口基地、散货灌包基地和国际旅游基地。李沧区临海区域主要布局为石化和海洋化工产业集群,更新、改造、升级李沧区现有项目,沧口港群以小型制造业物流为主,发展海水直
18、接利用、海水淡化及其相关产业。四方区临海区域布局项目主要有海水直接利用、海水淡化及其相关产业、精细化工、医药和物流等产业,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以新技术带动的新型材料和深加工项目,如汽车专用料、建筑和纺织用新型材料等。 1.2东部海洋经济区主要包括市南区、崂山区和即墨市临海区域。该区域是青岛市主城区,并拥有崂山高新科技产业区的技术优势和即墨市的资源优势,科研能力和产品开发能力强,是青岛市海洋产业的主要研发区,同样是海洋高等教育、海洋研究和海洋生物、材料领域产业化基地。(一)团岛至崂山头重点发展海洋第三产业海滨旅游业、海洋科教业、海洋社会服务业等海洋旅游:石老人国家级度假旅游区建成集观光、度假、
19、娱乐、节庆、会展、体育、文化博览于一体的综合度假旅游区;太清宫口至流清河滨海风景旅游区和太平湾青岛湾风景旅游区,以开发观光旅游为主;着力发展海洋观教育、海洋文化、海洋科普项目。海洋科教与海洋社会服务业:依托国家海洋科教机构,大力发展海洋科研、教育培训和海洋信息服务业。港口服务业:主要布局奥林匹克水上运动中心、国家海洋局青岛海洋科学考察基地码头、浮山湾邮轮母港、银海大世界游艇码头、团岛湾旅游码头、小青岛旅游码头、石老人旅游码头、流清河湾旅游码头和太清宫口旅游码头及沙子口中心渔港等,发展配套服务业。(二)崂山头至丁字湾本区域的岸带主要发展旅游观光、度假项目,同时兼顾港口、临海工业和海洋生物产业的发
20、展需求。根据渔业产业发展需求,近海水面及沿岸滩涂可适度发展海洋水产增养殖业,大力发展高效渔业,邻近陆域发展海洋生物产业、集装箱、造船和配套产业等。1.3西部海洋经济区该区从胶州湾口薛家岛脚子石至王家滩口日照交界处,主要发展旅游、临海工业和海洋渔业。 海洋旅游:包括凤凰岛旅游度假区、唐岛湾、灵山湾、琅琊台度假区和大珠山东部区域。 港口及临海工业:包括积米崖、丁家嘴和董家口等临海区域。 海洋渔业:在薛家岛、灵山湾及琅琊台湾20米等深线以外海区,发展深水网箱和水面养殖及休闲渔业。 海水淡化产业:琅琊和灵山卫是重点发展区域,规划在琅琊和灵山卫建设海水淡化厂,规模均为1万立方米/日;满足周边的民用及工业
21、用水。 1.4 海岛及附近海域海洋经济区 青岛市沿海海岛众多,附近海洋经济区发展迅速。现阶段海岛及附近海域海洋经济区发展重点如下:有居民海岛以生态旅游为主,加强海岛旅游与渔业结合,发展休闲渔业;大力发展风能和海水淡化。无居民海岛以保护为主,适度建设增殖养护区。第二节 青岛市主要海洋经济的发展2.1 海洋交通运输业(一) 发展目标以建设区域性国际航运中心为目标,以港口总体规划为先导,以提高运力和优化船舶结构为中心,以推进大项目建设为重点,加快港口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深水泊位建设,缓解港口通过能力不足以及深水泊位偏少的矛盾,实现港口产业集群发展的新突破,并建成与国际航运中心相适应,与陆上交通相配套
22、的地方水运体系。初步实现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区域国际物流中心的目标。(二) 发展重点在港口建设方面,全面推进以前湾港区为主体,形成以胶州湾港口群综合运输枢纽为核心,鳌山湾港区和董家口港区为两翼,地方小型港站、综合旅游港点为补充的多层次港口体系。在海洋运输与物流体系建设方面,建设以青岛港为核心,包括国际物流、区域物流、市域物流三个层次的现代物流体系。引进国内外大型船运公司和物流公司,培育青岛航运企业,依托前湾港的货种优势,发展前湾物流中心;按照公路和铁路主枢纽规划,以物流园区建设为依托,重点建设区港联动的保税物流园区、胶州铁路集装箱物流园区、空港物流园区、出口加工区物流园区和为城市生活配套的物流
23、园区;培育以第三方物流企业为主体的物流市场,积极鼓励和引导社会化、专业化的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发展;加快海港、空港、铁路和公路主枢纽等综合运输网络的体系建设,提高青岛现代物流的集疏运能力,构建现代物流基础设施和国际合作交流平台。 2.2 滨海旅游业(一)发展目标以海滨风光、崂山名胜、历史名城、帆船之都为主题,以海岸带海滨为主体,以滨海城市风貌、旅游景区、度假区为特色,合理配置和有序开发旅游资源,坚持高起点、高品位、有特色、出精品的原则,全面推进旅游产品体系由观光型向度假型转变,旅游增长方式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旅游设施、服务、管理由国内标准向国际标准转变,把青岛建成旅游设施完善、旅游特色突出、旅游
24、产品结构合理、旅游环境优良、知名度高的国际海滨旅游度假城市。(二)发展重点深度开发青岛港、水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园区、渔业物流与贸易中心、休闲渔业区等旅游示范点,发展海洋产业观光旅游。开发海上旅游资源,建设团岛湾、青岛湾、浮山湾、唐岛湾海上旅游基地,完善灵山岛、斋堂岛、竹岔岛、龙门顶陆岛码头的旅游靠泊服务功能,开辟新的海上旅游航线。加快中国海军博物馆、极地海洋世界等特色海洋文化设施建设,举办海洋节、蛤蜊节、祭海民俗文化节等节庆活动,依托海洋科教机构,发展海洋文化旅游 2.3 海洋渔业(一) 发展目标 以科技创新和扩大对外开放为动力,转变增长方式,大力发展新型高效渔业,建设全国水产品精深加工基地、北
25、方水产良种繁育基地、集约化养殖技术和休闲渔业示范区、国家重要渔业物流与贸易中心,使渔业产业结构得到显著优化,经济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近海渔业资源和生态环境得到一定修复和改善。(三) 发展重点 加强渔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水产原良种培育体系建设,大力发展深水网箱养殖、工厂化养殖、集约化池塘养殖、水产品精深加工和休闲观光渔业为重点的高效渔业。重点发展项目有:以国家海洋科学研究中心水产种苗产业化基地(鳌山卫)为依托,建设以半滑舌鳎、中国对虾、栉孔扇贝、菲律宾蛤仔和海带为代表的海水养殖原良种培育体系;建设沿海区市动物疫病防治系统,使青岛成为我国北方海水养殖良种和养殖技术辐射源。以城阳为核心,建设水产品精
26、深加工基地,在巩固加工贸易优势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本地养殖品种的精深加工率,重点在鱼、虾、贝类的主导品种上取得突破,提高产品附加值;依托城阳的区位优势,面向国际,辐射环渤海地区,建设渔业物流与贸易中心。在崂山区、黄岛区、胶南市建设深水抗风浪网箱鱼类养殖基地,在即墨市、胶南市建设标准化池塘养殖海参示范基地,在胶南市建设海水生态工程养殖基地,在胶州湾建设菲律宾蛤仔健康生态养殖基地。 2.4 海洋船舶工业 (一)发展目标充分发挥青岛的地理区位和船舶工业基础优势,抓住国际船舶产业向中国转移的机遇,加快修造船项目的引进和建设速度,尽快提高修造船能力,吸引国内外船舶配套企业,完善船舶配套产业体系,加快船舶
27、设计制造、研究开发条件和人才队伍建设。把青岛建设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国内重要的船舶修造基地、船舶配套产业基地和船舶人才基地之一。(二)发展重点重点建设三个船舶工业基地,发展三类船舶配套产品,建设两个支撑平台。加快建设海西湾、即墨和胶南三个船舶工业基地。将海西湾船舶工业基地建设成具有50万吨大型修造船、大型海洋平台、高档游艇和救生艇的建造能力,能够生产船舶大型中、低速柴油机,大型中、低速柴油机曲轴,大型港口及船用机械、传动部件和齿轮箱等产品的船舶工业基地,实现大型船舶设备配套本地化;同时,海西湾海洋工程基地年产能力将达到45万标吨,成为世界重要的海洋工程建造基地之一。加快船舶研究开发和人才培养两
28、个平台的建设,配合中船重工集团在青岛设立研发中心,推进哈尔滨工程大学青岛船舶分院的建设,把青岛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船舶研究开发和人才基地之一,为船舶工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2.5 海洋药物与生物制品产业(一)发展目标培养和引进国际先进的生物医药集团和研发机构,优化配置青岛海洋药物与生物制品领域的各种资源,建设和完善海洋药物与生物制品研究开发、产业化技术研究和专业服务三大创新技术平台。努力开发一批技术含量高、市场容量大、经济效益好的海洋药物与生物制品系列产品。(二)发展重点强化国家海洋药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国家海洋药物中试基地建设,建成青岛国家海洋生物产业基地。加强国际合作,发展海洋生物药用功能基
29、因克隆、表达技术和利用转基因海洋微生物及微藻大规模生产药源生物技术;开发微载体和微囊化技术及药物包装技术;开发组织修复、药物缓释、生物支架等生物材料 2.6 盐业及海洋化工产业(一)发展目标坚持“以化工为主、盐化结合”的方针,加大海洋涂料、精细化工科技开发,推动海洋化工向多品种、精细化、系列化、外向型、大化工方向发展;发挥龙头企业和重点项目带动作用,提高工艺技术和装备水平,大力开发高附加值产品;建成以李沧化工产业区为核心,以大型化工企业的产品改造与技术升级为重点,以化工产业孵化器建设和国际化合作交流为带动的青岛市新型化工产业集群。(二)发展重点发挥龙头企业和重点项目带动作用,扶持海湾集团、海洋
30、化工集团等重点企业发展,在平度新河建设年产60万吨的制碱项目;以化工科技创业孵化器和创业中心为依托,利用现有化工区的闲置土地,通过引进民间和国际资本,发展化工中间体、新材料的生产,形成价值链关联密切的化工产业集群。加大技术改造投资力度和产品开发投入,发展深加工技术,提高产品质量,重点发展碘、胶、醇、褐藻低聚糖、藻酸丙二醇酯等深加工产品,加快海水中的钠、钾、溴、镁、铀、锂、氘等化工原料和物资的提取技术研究与应用,拓展经营范围,提高经济效益。发展船舶、海岸工程、集装箱等特种专用防腐蚀涂料。同时,开发新型无害渔用防生物附着防污涂料,形成系列产品和规模生产。 2.7 海水综合利用产业(一)发展目标抓住
31、海水淡化产业发展的有利时机,在引进先进技术的同时,加强自主创新,在海水预处理、防腐蚀及防生物附着、新型膜技术、成套设备制造技术、新型热源利用技术等领域,形成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海水综合利用先进技术,初步建成全国海水利用产业化基地、国家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示范城市和国家海水综合利用研发中心。(二)发展重点全面推进沿海工业用水的海水淡化,大力推广海水工业直接利用,积极推广海水生活利用。以实际应用促进海水淡化技术及综合利用技术的发展,最终形成应用设备产业化技术创新相互促进的良性发展模式。 2.8 海洋工程业(一)发展目标培植1至2个拥有国家一级资质、具有高技术装备和高技术含量的大型海洋工程施工企业
32、兼顾发展地方施工公司,使其承担港口建造、海湾大桥、海底隧道、航道疏浚、防灾减灾设施、人工鱼礁等海洋工程施工任务,初步形成海底电缆与光缆铺设和人工岛、海上城市、海上机场建设产业。(二)发展重点以青岛海湾大桥、海底隧道及港口建设和修造船业为依托,加大高新技术投入,着力培养和引进筑港工程高级人才。建设以海西湾东岸为大型施工基地、以四方筑港施工码头为辅助的海洋工程建设施工基地,为大型施工企业的发展拓展空间,着力培育青岛海洋工程建筑业高级人才,形成青岛海洋工程建筑的技术优势。适应城市安全和海洋农牧化发展需要,大力发展防灾减灾设施、人工鱼礁的设计和建造能力,提高工程技术水平。引进海底电缆与光缆铺设和人工
33、岛、海上城市、海上机场建设技术,培养相关技术力量,构建相应装备平台,为进一步开发利用海洋空间资源奠定产业基 2.9 海洋科教业(一)发展目标依托青岛海洋科教单位的优势力量,建成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青岛国家海洋科学研究中心、国家深海基地、青岛国家大学科技园、国家海洋科技信息服务中心和2至3个海洋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基地,使青岛成为我国海洋基础与应用研究和高技术研发的主要基地、国际海洋科技交流中心、优秀海洋科学家的汇聚地和高层次海洋人才的培养载体。通过宏观组织和系统集成,催生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技术成果,为青岛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对相关行业的技术进步做出突出贡献。(二)发展重点
34、立足海洋科学技术前沿,面向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按照“布局集中、资源整合、共建共用、分建共享”的建设与运行机制,整合青岛海洋科教单位的优势力量,建成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青岛国家海洋科学研究中心,使其作为我国海洋科研力量的代表,跻身全球八大知名海洋研究中心之列。制定引智优惠政策,大力吸引涉海院校、研究机构来青发展,加强海洋产业相关技术自主开发、设计和制造能力,强化建设应用专业,增强海洋产业的发展后劲。 2.10 海洋社会服务业(一)发展目标根据青岛市的区位优势、海洋科技优势和社会服务业的现实基础,坚持突出重点与一般发展相结合的原则,鼓励和支持具有较大潜力的海洋科研教育培训、海洋综合信息
35、汇集编辑、海洋科技产业商贸服务、海洋金融服务、海洋法律服务、海洋科普服务等行业的发展,使之成为青岛市社会服务业新的增长点。(二)发展重点改造和引进一批社会服务机构,大力发展海洋预报、防灾减灾、救助打捞、渔业安全通信救助网建设和海洋信息服务,使青岛海洋社会服务资源分布趋于合理,社会服务业结构得到优化。依托滨海大道,进行海洋商务商贸带建设,加快实施项目填充建设,尽快形成青岛市海洋服务业“主动脉”。以实现海洋经济和管理信息化为目的,大力推进海洋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整合利用全市海洋信息技术和资源,统筹规划、统一标准、联合建设、互联互通,构建海洋科技信息共享平台。第三章 青岛市发展海洋经济的主攻方向第一
36、节 青岛市海洋经济的发展现状作为我国著名的海洋科技和沿海开放城市,青岛市具有发展海洋经济的得天独厚的优势。“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确立以来,青岛市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依据并结合当地实际,采取一系列措施和政策促进了当地海洋经济的高速发展。目前,青岛市海洋经济发展的成就如下:1. 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初具规模青岛港拥有目前国内最大的集装箱、铁矿石、原油码头和国际一流的煤炭、散粮码头,是中国大陆门类最齐全、具备装卸所有种类散杂货及大型成套设备能力的综合性亿吨大港,目前与世界上1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50多个港口有贸易往来。2.滨海旅游发展迅速作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青岛的滨海旅游
37、资源品位和知名度较高,秀丽的山海风光、丰富的人文景观、迥异的建筑风格,形成了山、海、城浑然一体的旅游景观。3.海洋渔业的素质和效益明显提高以苗种培育、工厂化养殖、集约化池塘养殖、深海抗风浪网箱养殖为代表的现代渔业发展迅速,渔业科技水平、水产品出口、利用外资和设施渔业等方面走在国内城市前列。全市育苗水体13万立方米,工厂化养殖面积突破56万平方米,深水抗风浪网箱发展到860个,池塘养殖海参面积突破23000亩,区域性的优质水产品生产基地已经形成。4.海洋船舶工业发展壮大目前,青岛已成为海洋船舶工业的重要集聚地,北海船厂西迁及中船重工海西湾修造船基地和配套项目进展顺利,中海油海洋石油工程建设基地、
38、韩国现代造船项目等一批大项目已经启动,船舶工业呈现良好发展势头。目前,全市共有修造船厂10余家,每年完成造船产量620万载重吨以上,年产值18亿元以上,增长率16%以上。5.盐业及海洋化工稳步发展 青岛市盐化工产品保持稳定增长,近年来,每年纯碱产量达62.5万吨,烧碱产量达161万吨,盐化工产值达3848亿元。海藻化工产量在亚洲居第一位,碘产量130多吨,胶产量13000多吨,醇产量2600吨,分别占全国产量的49%、56%和46%,海藻化工产值14.63亿元。 6.海水综合利用产业发展较快目前全市直接利用海水的企业有11家,年海水利用量为885亿立方米,日均242万立方米,海水利用量位居全国
39、同类城市先进水平。7.海洋工程业快速增长近年来,随着港口、临海工业、滨海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以及奥运场馆建设,青岛市建港、筑堤、造池、架桥、清淤、疏浚等海岸、海洋工程项目不断增多,海洋工程建筑业呈现快速增长势头。胶州湾跨海大桥等工程的建设在国内鲜有能及。8.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等科研机构具有良好的海洋药物及生物制品研究与开发基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海洋生物工程中心、国家海洋药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海洋药物中试基地和山东省海洋药物研究所也都建在青岛,一些大企业与科研单位共建了一批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研究开发机构和产学研
40、实体。已形成了海洋药物、甲壳素加工产品、海洋功能食品、海洋活性物质生物制剂等系列产品。第二节 以海洋第二产业为先导,大力发展海洋服务业2.1青岛市发展海洋经济主攻方向的确立201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要“优化海洋产业结构”,指出“科学规划海洋经济发展,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积极发展海洋油气、海洋运输、海洋渔业、滨海旅游等产业,培育壮大海洋生物医药、海水综合利用、海洋工程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加强海洋基础性、前瞻性、关键性技术研发,提高海洋科技水平,增强海洋开发利用能力。深化港口岸线资源整合和优化港口布局。制定实施海洋主体功能区规划,优化海洋经济空间布局。推进
41、山东、浙江、广东等海洋经济发展试点。” 山东省“十二五”发展规划也指出要优化发展海洋工业(第二产业)。在小组调查研究过程中,中国海洋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教育部重点人文社科基地海洋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刘曙光教授在对我们进行指导时说:“青岛市要发展海洋经济,必先从海洋第二产业开始,其次是海洋服务业。” 最后,根据小组调查研究,综合各种资料,我们把青岛市发展海洋经济的主攻方向确定为:以海洋第二产业为先导,大力发展海洋服务业。此方向的提出是以科学发展观为依据,结合国家,省政府及青岛市十二五规划中关于发展海洋经济的部分,从青岛市实际出发提出的。以海洋第二产业为先导,大力发展海洋服务业作为青岛市发展海洋经济的主
42、攻方向,在未来,势必会给青岛带来最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促进青岛乃至整个山东半岛经济的发展。 2.2 海洋第二产业和海洋服务业概述海洋产业是指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形成的产业,包括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主要有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盐和盐化工业、海洋油气业、滨海旅游业、滨海砂矿开采业、船舶修造业、海洋服务业等。与陆地相比,海洋是人类新的开发领域,在海洋开发领域内,新兴产业不断涌现、蓬勃发展,海洋产业产值增长迅速。由传统的海洋经济活动到现代大规模的综合性海洋开发活动的转变,导致了一系列崭新的海洋产业的崛起,使现代海洋经济形成了一个内容丰富、结构不断完善的经济体系。其中就包括海
43、洋第二产业和海洋服务业。海洋第二产业是指对海洋初级产品进行再加工的部门。包括海洋石油工业、海盐业、海盐化工业、海洋化工业、海滨采矿业、海水淡化业、海水直接利用业、海洋生物制药业等。海洋服务业是指为海洋开发提供保障服务的新兴海洋产业。按其内容可分为:海洋信息服务、海洋技术服务和海洋社会服务;按其性质可分为:公益性或事业性服务、产业性或商业性服务。 青岛市在“建设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号召下,经过多年发展,在发展海洋第二产业和海洋服务业方面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这为青岛市海洋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经验。 第四章 青岛市海洋第二产业的发展 工业(第二产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命脉,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举
44、足轻重的作用。正如此,发展海洋经济,同样要以海洋第二产业为先导,促进海洋第二产业的发展,只有如此,才能为整个海洋经济的发展提供物质和经济基础,粗能促进海洋经济的健康全面发展。第一节 海洋第二产业综述1.1 海洋第二产业的概念海洋第二产业是指对海洋初级产品进行再加工的部门。包括海洋石油工业、海盐业、海盐化工业、海洋化工业、海滨采矿业、海水淡化业、海水直接利用业、海洋生物制药业等。1.2 海洋第二产业的分类海洋第二产业有多种分类,本文以刘曙光教授和山东省社会科学院海洋经济研究所研究员谭晓岚院士的分类方法,主要有如下两种:第一,传统分类方法。在此方法下,海洋第二产业可分为海洋传统产业和海洋高新技术产
45、业。海洋传统产业主要包括海洋装备制造业、造船业、海洋平台制造等。海洋高新技术产业主要包括海洋药物业、精密海洋仪器仪表制造业、海水综合利用业和海洋新能源开发业等。第二,按资源使用情况划分,可分为海洋一次产业、海洋二次产业和海洋三次产业。此种分类方法较为繁琐复杂,故本文不做介绍,主要以第一种分类方法进行论述。1.3 青岛市海洋第二产业的发展一. 海洋传统产业的发展1. 海洋造船业 青岛市拥有完备的船舶配套产业体系和良好的船舶设计制造、研究开发条件和人才队伍建设,是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国内重要的船舶修造基地、船舶配套产业基地和船舶人才基地之一。 目前,青岛市建设了三个船舶工业基地,发展了三类船舶配套产品,建设了两个支撑平台。并建设了海西湾、即墨和胶南三个船舶工业基地。2. 海洋装备制造业 进入新世纪,青岛海洋装备制造业抓住全球产业转移机遇,成功实现了第一轮大发展。 自2004年开始,青岛市通过大企业、大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