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附件 1项目代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申报书项目类别:项目名称:保护单位:主管部门:传统技艺濯水石鸡砣土陶制作工艺黔江区濯水镇政府黔江区文化委重庆市文化委员会印制二一五年月日一、项目简介濯水石鸡沱土陶罐手工作坊位于濯水镇到冯家镇分界的阿蓬江石鸡沱边,始于宋朝末年,距今有近 1000 年历史,目前只有刘氏兄弟在继续制作土陶器,已经传承 29 代,现传承至刘氏 4 兄弟(目前老大刘沛良和老幺刘丁卫在继续烧制) 。相传,三门石鸡砣刘家原为刘邦的后代,王莽篡位后流落民间,靠制陶维持生活。后逃荒来至黔江,在石鸡坨的地方发现陶土后,便定居了下来,并重操旧业来重振家业。从那时起,石鸡坨有了土陶制品作
2、坊,刘氏的制陶绝技也得以流传下来。刘家在这里制陶后,南来北往的船只都要停靠石鸡坨,每天都有客商来购买土陶,清代时,石鸡坨就兴起了30 多家制陶作坊。上世纪80 年代开始衰败的,改革开放后,外地的陶瓷产品涌进黔江市场,让当地土陶失去了竞争力,外地客商也不再来石鸡坨购销土陶产品了。二十几年来,石鸡坨的三十多家土陶作坊相继倒闭,目前只剩他和他三弟的作坊了。刘氏土陶采用纯手工艺、土法制作,其制作的土陶具有壁薄体庆(这是检验土陶制作工艺的重要标准之一) ,造型古朴但不乏美观、注重实用性与观赏性于一体的特点,其土陶器物最薄的只有毫米,最厚的也不过 1 厘米。采用 12 孔民窑烧制,土陶原材料采用的濯水特有
3、的砂泥(现在也称紫砂泥,有红、 黄、白、黑等几种颜色),是重庆地区少见的一种岩土,其特点是具有优良的透气性,其烧制出的土陶制品在腌制蔬菜时具有清脆可口,不变质的特点,储藏粮食能保持长久不霉变,盛放酒醋可使酒醋更加醇香。刘氏土陶主要以烧制民用生活用品(酒缸、菜缸、水缸、盆、碗、舂钵、茶具)为主,此外,应客人要求定制一些工艺品。虽然刘氏土陶多以民用生活用品为主,但是因其工艺绝伦,无化学材料,土法烧制等原因,使其产品闻名国内外,其中刘沛良作品 公鸡酒壶 评为黔江区首届乡村文化节民族工艺展 “二等奖”,刘氏产品多次在日本、俄罗斯等国家进行展览,一些产品并出口至外国。中央电视台 4 套、 9 套、 7
4、套,重庆电视台等多家媒体曾专门到此拍过专题纪录片给予报道,捏业协会主要领导及一些知名高校学者、教授到此来进行专题调研学习。此外,刘氏兄弟还是重庆旅游职业技术学院陶瓷专业的特聘授课老师,石鸡沱土陶罐手工作坊是该校的校外实习基地,石鸡沱土陶罐手工作坊更是渝东南少数几个土陶制作作坊之一。目前土陶制品每年产值10 万元左右,其产品主要远销贵州、湖北、四川、重庆等地。工艺材料及工艺流程:1、泥:本地泥(不是土),采于距窑罐厂 1 公里左右的窑上山(当地地名) ,窑土始于冯家猫坪,转至三门石鸡沱,又弯转至冯家寨子,约有15 公里长,纵深 3 公里;制作工艺:1、粉粹、采回来的泥先用工具粉粹,暴晒于地坝;2
5、 、搅拌、在大的粗缸充分搅拌均匀(粗土碗、菜缸等粗瓷可用)3 、沉淀、把粗缸搅拌均匀的转自细缸再充分搅拌更细,时间更长,并且沉淀去水(这个细泥用于烧白瓷、茶杯等)毛坯:用拉坯机(民间叫:车子)拉坯造型(无磨具、纯手工、凭工艺大师的大脑、熟练手法可以制作近千种产品) ,但基本是圆形器皿;室内(通风场地)风干7 天以上。上釉:采用当地纯天然无化学成分釉土做原料,自己独特配方,要求犹如生漆(土漆)黑而亮,烧制后由于温度不同会产生黑釉、茶釉、白釉、红釉等不同颜色。釉的制作:当地红土淘制,在粗缸里采用当地红土加水搅拌 30 分钟以上均匀,到转动的水不动方为好,把浑水转细缸沉淀 3-6 个月,去清水用沉淀
6、物(即釉)上釉,将沉淀了釉用毛笔均匀涂抹到器皿上,厚薄标准由工艺大师自行把握。烧制:目前采用石鸡沱12 孔土窑(为梯形窑,长22 米,上宽 3 米,下宽米,高米,坡度 20 度,容积约有 500 立方米,窑温控制在1500-1600 度。该窑于 1994 年在原址翻修,现在每年维修1 次左右,现在该窑价值近200 万元,每次维修投入5 万元左右)烧制的材料为毛松料(即松树) ,1 孔为主燃烧孔全部装松柴,其他11 孔装土坯和松柴,每次用松柴8000 余斤, 20 个工装 1 天,烧 30 个小时,均匀冷却3 天左右即可出窑(夏天冷却需要5-7 天)顾客:目前销售客源以贵州、湖北、四川、重庆为主
7、产品:以民用为主近千种,以水缸、酒缸、糖缸、泡菜缸、碗、盘、舂钵等为主,工艺品为铺(也近百种)二、项目基本信息项目类别申报地区传统工艺黔江区濯水镇项目名称涉及民族濯水石鸡沱土陶器制作工艺土家族濯水石鸡沱土陶器手工作坊位于黔江区濯水镇三门社区6 组(小地名:石鸡坨),与黔江区冯家街道寨子社区接壤。石鸡坨因阿蓬江边的一块酷似鸡头的岩石而得名。黔江区濯水镇三门居委位于濯水镇东北部,紧邻濯水集镇和冯家街道,所国道 319 线、渝湘高速、渝怀铁路、阿蓬江穿境而过,距黔江主城区18 公在里。区在三门 6 组石鸡坨的一座大山的山腰上保留一处宋代土陶遗址,这是域在阿蓬江流域迄今发现的唯一的宋代土陶遗址。该遗址
8、是一个台地,东面是高山,南北为浅丘台地,四周为粘土和高岭土,面积约2000 平方米,距及阿蓬江约 300 米。考古时,在该遗址地表发现了大量陶片,外底平内底尖、其鼓腹、身布粗弦纹,施半青釉和未施釉的内、外底平的高腹罐残片等,具地有宋代陶器特征。当地人称陶片为“瓦渣滓地”。在遗址的附近发现了该理地区仅有的陶土。环境分黔江区濯水镇三门社区石鸡坨、冯家街道寨子、犁弯草桂塘。90 年代初,布冯家街道寨子、犁弯草桂塘逐渐没落消失,现仅存黔江区濯水镇三门社区区石鸡坨域濯水石鸡坨土陶器始宋朝末年,距今有近 1000 年历史,目前,只有刘氏土陶器在制作,目前刘氏陶器传承 29 代,传承 4 兄弟。相传,三门石
9、鸡砣刘家原为刘邦的后代,王莽篡位后流落民间,靠制陶维持生活。刘氏祖先刘家强一支后逃荒来至黔江,在石鸡坨的地方发现陶土后,便定居了下来,并重操旧业来重振家业,并把绝艺传给子孙后代。从那时起,石鸡坨有了土陶制品作坊,刘氏的制陶绝技也得以流传下来,并带动周围人们开始制陶,三门石鸡砣土陶业也开始兴起并繁荣起来。刘家在这里制陶后,由于地处阿蓬江江畔,交通便利,南来北往的船只都要停靠石鸡坨,每天都有客商来购买土陶,刘氏制陶技艺和刘氏土陶器便名扬远外。到清代时,石鸡坨就兴起了 30 多家制陶作坊,成为当地制陶的鼎盛时期。历新中国成立至上世纪 70 年代,由于国家实行社会主义改革,当地制陶史业全部实行公有制,
10、形成了国营厂、社办企业、村办企业等3个制陶厂,渊从事烧制陶器和相关产业的人达300 余人,刘氏制陶人便在厂子里指导制源陶。此时,制陶厂由二轻系统统一管理,统一销售调拨,一年可以烧制四千万陶器,陶器制品销售到云南、贵州、四川、湖北、湖南等地。70 年代末,由于二轻系统下放权力,允许私营,一部分制陶人开始自己建造作坊。80 年代国营厂、社办企业、村办企业经营不善而相继破产,制陶设备转卖给私人,私营制陶作坊进一步扩大。上世纪 80 年代中后期,外地的陶瓷产品涌进黔江市场,另外,铁质、塑料制品的出现让当地土陶失去了竞争力,外地客商也不再来石鸡坨购销土陶产品了,人们纷纷专业三门石鸡砣制陶业逐渐衰落,石鸡
11、坨土陶作坊相继倒闭,目前只剩刘沛良兄弟的作坊了。土陶器制作工艺: 1、粉粹:采回来的泥先粉粹、暴晒; 2、搅拌,在大的粗缸充分搅拌均匀; 3、沉淀:把粗缸搅拌均匀的转自细缸再充分搅拌更细,时间更长,并且沉淀去水(这个细泥用于烧白瓷、茶杯等)4、毛坯:用拉坯机拉坯造型(无磨具、纯手工凭工艺大师的大脑、熟练手法可以制作近千种产品);室内(通风场地)风干 7 天以上。 5、上釉:采用特有配基 方制作釉、上釉,将沉淀了釉用毛笔均匀涂抹到器皿上。釉的制作:纯天本然无化学成分的红釉,采用当地红土淘制,在粗缸里采用当地红土加水搅拌 30 分钟以上均匀, 到转动的水不动方为好, 把浑水转细缸沉淀3-6 个月,
12、内去清水用沉淀物(即釉) ,要求犹如生漆(土漆)黑而亮。6、烧制:采用容12 孔土窑(该窑于 1994 年在原址翻修,现在每年维修 1 次左右,现在该窑价值近 200 万元,每次维修投入 5 万元左右),烧制的材料为毛松料(即松树), 1 孔为主燃烧孔全部装松柴,其他 11 孔装土坯和松柴,每次用松柴 8000 余斤, 20 个工装 1 天,烧 30 个小时,均匀冷却 3 天左右即可出窑即可出窑(夏天冷却需要 5-7 天)。刘氏土陶采用纯手工艺、土法制作,其制作的土陶具有壁薄体庆(这是检验土陶制作工艺的重要标准之一) ,造型古朴但不乏美观、注重实用性与观赏性于一体的特点,其土陶器物最薄的只有毫
13、米,最厚的也不过 1 厘米。采用 12 孔民窑烧制,土陶原材料采用的濯水特有的砂泥 (现在也称紫砂泥,主 有红、黄、白、黑等几种颜色) ,是重庆地区少见的一种岩土,其特点是具要 有优良的透气性,其烧制出的土陶制品在腌制蔬菜时具有清脆可口,不变特 质的特点,储藏粮食能保持长久不霉变,盛放酒醋可使酒醋更加醇香。刘征 氏土陶主要以烧制民用生活用品(酒缸、菜缸、水缸、盆、碗、舂钵、茶具)为主,此外,应客人要求定制一些工艺品。一是具有广泛的生活实用价值和市场经济价值。土陶制品主要以民用为主近千种,以水缸、酒缸、糖缸、泡菜缸、碗、盘、舂钵、土陶餐具、茶罐等为主,工艺品为铺(也近百种) ,每年产值 10 万
14、元左右,目前,顾重 客以贵州、湖北、四川、重庆为主。要二是具有特色文化价值。土陶器工艺是传统手工艺品,集雕塑、绘画、美术等艺术于一体,具有极大的观赏性和收藏性,具有极大的艺术价值。价值一方面由于土陶器生产技术难度大,习艺周期长,特别辛苦,年轻人多不愿学,已经是后继乏人。另一方面由于经济效益的利诱,多种现代化机械和化工产品正在不断取代传统的加工器具和用料,使最具特色的的土存 陶器工艺难以为继。目前,该工艺仅有刘氏兄弟刘沛良和刘丁卫在继续烧续 制,该工艺传承面临失传,亟待保护、挖掘。状况产品主要以民用为主近千种,以水缸、酒缸、糖缸、泡菜缸、碗、盘、相舂钵、土陶餐具、茶罐 等为主,工艺品为辅(也近百
15、种) 。比较着名的有提关 梁壶、龙头壶、蝴蝶壶、塔壶、松竹兰梅茶壶等等,其中公制 鸡酒壶被评为黔江区首届乡村民族文化艺术节“二等奖” 。刘沛良被评为品 “民间艺术大师”。及其作品濯水石鸡沱土陶器始宋朝末年,距今有近1000 年历史,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石鸡坨就兴起了 30 多家制陶作坊。目前,刘氏土陶器已传承29代,现已传承刘氏 4 兄弟(目前老大刘沛良和老幺刘丁卫在继续烧制) 。刘氏祖先将技艺传子孙后代,并至刘沛良的老爷爷刘民书,刘民书又将绝艺刘兴献(刘沛良的爷爷) 、刘兴朋、刘兴杰、刘兴约、刘兴周等5 儿子,其中刘兴朋及其后代不再继续从事土陶制作,刘兴杰、刘兴约、刘兴传周等人迁至湖北咸丰
16、县,其后代也不再继续从事土陶制作。刘兴献又将技承艺传给刘汉平(刘沛良父亲) 、刘汉杰、刘汉俊、刘汉模等4 儿子,其中刘汉杰、刘汉俊、刘汉模等人的后代不再继续从事土陶制作。刘汉平将技艺谱传给刘沛良、刘沛林、刘丁卫、刘沛六等4儿子,目前只有刘沛良、刘丁系卫在继续从事制陶业。刘沛良将技艺传给刘秋泉、刘海龙等2 儿子,但是刘秋泉、刘海龙未从事土陶制作,刘丁卫后代未学习制陶技艺。刘氏家族(刘沛良、刘丁卫等人) ,刘沛良、刘丁卫为主要传承人。主要传承人( 群体)代表性图片一着作权人及手机号:杨敏照片说明:制陶人整理刚制作出来的陶器代表性图片二着作权人及手机号:杨敏照片说明:制陶人整理刚制作出来的陶器代表性
17、图片三着作权人及手机号:杨敏照片说明:制陶人整理刚制作出来的陶器代表性图片四着作权人及手机号:杨敏照片说明:制陶人正在对陶器塑性代表性图片五着作权人及手机号:杨敏照片说明:制陶人正在对陶器塑性代表性图片六着作权人及手机号:杨敏照片说明:制陶人正在对陶器进行摆放,以便烧制。代表性图片七着作权人及手机号:杨敏照片说明:制陶人正在对陶器上釉代表性图片八着作权人及手机号:杨敏照片说明:制陶人正在烧制陶器代表性图片九着作权人及手机号:杨敏照片说明:授予刘沛良“民间艺术大师”称号的证书代表性图片十着作权人及手机号:杨敏照片说明:刘沛良的作品公鸡酒壶荣获黔江区乡村文化节民族民间工艺展“二等奖”三、项目保护单
18、位建议黔江区濯水镇人民政府法定代表人庞剑虹保护单位或负责人企业法人社会团体法人事业单位法人其它法人类型(在对应插入“” )通讯地址保护工作专门负责人黔江区濯水镇人民政府谢元胜邮编职务409007公共文化中心主任电话电子邮箱(请粘贴复印件)法人证书或组织机构证明濯水镇有后河戏、 绿豆粉制作工艺等两项市级非遗保护项目,有濯水泉孔酒、三门土陶器等区级非遗保护项目,有市级非遗传承人 4 人,区级非遗传承人及民间艺术大师 10 余人;濯水镇公共文化中心有 6 人负责非遗保护工作;用于开展非遗传播的活动场地不少于 1000 平方米,每年用于支持传承非遗的经费不少于 2 万元。保护单位有能力承担保护职责的说
19、明我单位承诺:我单位申请作为重庆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承诺如实填报所有申报材料, 自愿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承担保护单位职责并同意市文化委无偿使用申报材料进行宣传、推广。保护单位承诺盖章:年月日我们作为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主要传承人(群体) ,同意申报重庆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并同意(建议保护单位名称)作为项目保护单位。愿意共同参与该项目的申报与保护工作。签字或盖章(个人请签名并填写单位或住址;单位、群体请盖章):传承人(群体)同意申报及参与保护工作声明书年月日四、项目保护计划已采取的保护措施与实现的保护成效五年保护计划主要内容1、对三门宋代土陶遗址进行发掘,并划定保护
20、范围,明确保护范围。2、对三门土陶器制作工艺开展细致的普查工作,摸清发展的历史沿革、品类、现存佚失及价值状况,整理归类,存档保管。3、对三门土陶器制作工艺成功申报区级非遗保护。4、邀请三门土陶器制作大师参加区级非遗展示,授予“民间艺术大师”称号,并给予一定的补助。(包括确认、建档、保存、保护、传承、传播、研究等内容)1、把具有重大影响的代表性传承人的保护工作放在首位,发挥他们的“传帮带”作用,同时注重加强对传承人(继承人)的甄选和培养,培养年轻一代的宣纸生产和管理人才。2、将再次对某种食品传统工艺进行更深入的研究,通过搜集、记录、整理等工作,建立完整的档案,用录像等数字化媒体手段对土陶工艺进行
21、真实、全面、系统的记录,妥善的保存,并利用各种媒体对此传统工艺进行广泛的宣传3、建设一座土陶文化园,包括土陶制作作坊等。1、三门石鸡坨刘氏的制陶技艺2、三门宋代土陶遗址3、刘氏制陶民窑(保护内容是针对传承项目及传承人,不是讲述工艺流程)保护内容时间保护措施预期目标五年计划2016成立专项保护小组, 保护现有传承人, 及制定 完成土陶传统工艺的建档工作相关传承计划。2017培养土陶技艺后继人扩大土陶工艺的传承队伍。才2018建立土陶传统工艺作全面恢复土陶传统制作工艺坊2019建立档案室汇集积累对土陶工艺的研究取得突破型资料,进行整理和编的成果纂。2020多功能、全方位展示宣纸传统建成土陶文化园制
22、作技艺,达到保护、弘扬的预期目标。保1、建立民俗文化保护领导小组专门负责保护土陶工艺保护传承工作。2、成立土陶工艺流程研究小组,邀请民俗专家、大学教师、有关障学者,对土陶工艺进行专项调查和研究。措施3、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纳入干部考核,并实行责任追究制。4、制定保护措施。5. 利用宣传媒介,广泛向社会宣传、推介其 经依 费据 预说 算明 及资金来源(万元)经费预算(万元)依据说明地方拟申请自筹市级补助补助专项调查,误工补5510贴,专业设备购置等费用工艺传承费用252550专家课题研究经71320费老艺人传艺补助2810土陶作坊、窑炉保104050护费用(如有在各栏目中未纳入的其它重要内容
23、请在此处填写)备注五、市级或区县(自治县)级专家评审委员会论证意见(区县(自治县)级专家评审委员会对该项目价值、代表性、保护单位资质与能力、保护计划的科学性与可行性的有针对性的描述,是否建议推荐申报重庆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区县级专家评审委员会评议意见专家组组长签字二一五年月日姓名年职称单位联系电话签字专业龄区县级专家评审委员会名单注:参与项目论证的专家人数不少于5 人。六、市级或区县(自治县)级文化主管部门审核意见(市级或区县(自治县)级文化主管部门会对该项目保护单位代表性及能力、保护计划的科学性与可行性、相关传承人(群体)参与的广泛性的及是否建议推荐申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意见)签章:二一五年月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