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杭州市重点高中高考命题比赛参赛试题+高中历史14&amp#46;doc优秀名师资料.doc

上传人:小红帽 文档编号:1410388 上传时间:2018-12-16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5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杭州市重点高中高考命题比赛参赛试题+高中历史14&amp#46;doc优秀名师资料.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最新杭州市重点高中高考命题比赛参赛试题+高中历史14&amp#46;doc优秀名师资料.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最新杭州市重点高中高考命题比赛参赛试题+高中历史14&amp#46;doc优秀名师资料.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最新杭州市重点高中高考命题比赛参赛试题+高中历史14&amp#46;doc优秀名师资料.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杭州市重点高中高考命题比赛参赛试题+高中历史14&amp#46;doc优秀名师资料.doc(1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2013年4月杭州市重点高中2013高考命题比赛参赛试题 高中历史14.doc2013年高考模拟试卷 历史卷 本试卷分第?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考试时间50分钟。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第?卷 注意事项:本试卷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 12(原创)古代中国史上,曾有西北边境官员向朝廷报告紧急军情,皇帝即刻召集宰相及相关长官共商对策。由于宰相无权调动军队,乃由主管军队的长官提出作战方案,由主管财政的长官调度后勤物资,经皇帝裁决后,才调动军队增援前线。以上场景最有可能发生在: A(汉代匈奴入侵

2、河套地区 B(唐初西突厥入侵长城沿线 C(宋代西夏入侵陕西地区 D(清代蒙古准噶尔部噶尔丹进兵青海 【考点】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 【解析】题干主要反映宋代相权与君权的关系变化,以此说明相权的削弱,皇权的加强,说明专制权力得到进一步强化。宋代相权分割为行政权、财政权、军权。中书门下掌行政权;三司掌财政权;枢密院掌军权。从题干中可以看出,宰相无调动军队的权利,权利被大大削弱,主管军队的枢密院提出作战方案,三司调度物资,皇帝独揽大权最终决策,所以应该是在宋朝的时候。 【答案】C 13(原创)史料一般可以分为两类:一是直接的史料;二是间接的史料。凡是未经中间人手修改或转写的,是直接的史料;凡是已经中间人

3、修改或转写的是间接史料。下列属于直接史料的是:A(炎黄大战蚩尤神话 B(商朝卜辞 C(司马迁史记 D(木兰辞中花木兰代父从军故事 【考点】考察对史料的理解能力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对史料概念的鉴别能力。A项是神话故事,C项属于民间传说,D项属于史书,都是经由历史学家或者人民群众的加工再造,带有较强的主观色彩,故不能作为第一手史料,只可参考。而B项属于考古挖掘,是未经中间人修改和转写的,属于信史。 顾选B项 【参考答案】B 14(根据2012普通高考历史海南卷改编)魏晋时期,有人斥责佛教“使父子之亲隔,君臣之义乖,夫妇之和旷,友朋之信绝”。这反映出当时: A(佛教传入颠覆了传统观念 B(儒家伦理

4、道德不为社会所重视 C(佛教与儒家伦理抵触 D(佛教成为中国社会主流思想 【考点】儒学的发展历程 【解析】魏晋时期,儒学的发展收到了佛教的冲击。题干中降到佛教使得儒家思想中的伦理道德规范“父子之亲、君臣之义、夫妇之和、友朋之信”出现了“隔、乖、旷、绝”的后果,说明佛教与儒家伦理抵触,D项正确;A项具有夸大佛教传入的影响,说法错误;BC项从题干中无从体现。 【参考答案】C 15(2012福建文综历史17题)著名学者殷海光在评论某场运动时,认为它以iconoclasm(打倒偶像)和enlightenment (启蒙)为动力,是一场“中国知识最光荣的运动”。在他看来,这场运动主要倡导: A(自强与求

5、富 B(进化与革新 C(改良与革命 D(民主与科学 【考点】新文化运动 【解析】注意题干这场“知识最光荣的运动”是指新文化运动,“打倒偶像”即是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愚昧和迷信;“启蒙”即是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顾选D。其他选项不符合材料。 【答案】D 16(原创)“十二铜表法自从定下来之后,有些条款甚至一直保留下来,到罗马后期仍然有效。罗马人后来对这一古代法典有一种引以为傲的感情。十二铜表法的语言也成为后世法典语言的典范。”这段论述表明十二铜表法:?完全维护了平民的利益 ?成为罗马成文法的起点 ?对后世立法影响深远 ?标志着罗马法学的高度成熟 A(? B(? C(? D(? 【考点】西方民主

6、政治的起源 【解析】本题考查史料分析的能力,考查罗马法的内容。解题关键在于十二铜表法是罗马最早的成文法,所以?正确;“十二铜表法的语言也成为后世法典语言的典范”,所以?正确。适用于整个罗马帝国的是万民法;罗马罗马法学的高度成熟的标志是“自然法”。 【答案】C 17(根据2012高考文综山东卷15改编) “兴起于18世纪初的美国文化,实乃启蒙运动和宗教改革运动撞击融合后的产物。两项运动有个共通之处而这正是美式思维模式的根本。”这里的“美式思维模式的根本”是指: A(反抗权威,强调个人自由 B(崇尚理性,重视民主法制 (崇尚理性,强调个人自由 D(反抗权威,重视民主法制 C【考点】宗教改革和启蒙运

7、动 【解析】宗教改革是反对神学权威;启蒙运动反对封建君主专制,强调个人自由,崇尚理性。因此BCD属于启蒙运动,A项是启蒙运动和宗教改革运动的共同点。 【答案】, 18(原创)在1912年6月出版的小学教材共和国教科书新国文中介绍了两个月前泰坦尼克号邮轮遇险沉没事件(如右图)。这反映出: ?教材引导小学生要关注国际时事 ?教材倡导小学生要树立善良人格 ?反映了民国时期公民教育成就显著 ?民国时期国民素质显著提高 A(? B(? C(? D(? 【考点】社会生活的变迁 【解析】从题干中的“介绍两个月前”说明教材编撰者关注国际时事;图中文字“妇孺登艇,男子闻令即退”仅能反映出美国的公民教育的成就和西

8、方的国民素质高,不能反映民国时期的中国,因此,正确选项为A. 【答案】A 19(原创)叶圣陶在一则日记中写到:“课毕后阅报纸,见专电栏中有云:武昌已为革(命)党所据,新军亦起而相应从此而万恶之政府即以推倒,亦未可知也。”这则日记中中反映了当时近代化发展的一些成果,其中包括:?政治近代化 ?经济近代化 ?军事近代化 ?社会生活近代化 A(? B(? C( ? D(? 【考点】辛亥革命 【解析】文明史观的考察是最近几年高考中比较热门的考点。中国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中,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中都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本题考察的就是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在文明转变过程中的具体变化情况。从题干

9、中的“新军”可以得出?项正确;从“万恶政府即以推到,亦未可知也”可以看出?项不正确,要在民国建立时才体现了政治近代化;从看报纸中马上得知时事可以看出?项正确;从阅报纸可以看出文化生活近代化,?则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答案】C 20(根据2012 广东高考改编)罗斯福新政时期美国政府鼓励的行为有: A(资本家提高工人工资 B(中国人到美国企业就业 C(老百姓把钱存在家里 D(降低农产品价格 【考点】罗斯福新政。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罗斯福新政的的背景是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美国面临工人失、银行倒闭、生产相对过剩等问题,因此,BCD项排除。经济危机引发了政治危机,阶级矛盾尖锐,为了维护资

10、本主义制度,罗斯福加强国家干预经济,规定最高工时与最低工资等,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人待遇,缓和阶级矛盾,A项正确。 【答案】A (原创)二战后期,主要大国为了争取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和对战后世界进行安排,召开了一系列21重要的国际会议。下列各项条款中,属于雅尔塔会议内容的是: A(“三国之宗旨在使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归还中国。” B(“霸王战役应同法国南部的战役相配合” C(“我们的宗旨是消灭德国的军国主义和纳粹主义。” D(“德国无效果及无意识抵抗所得之结果,可为日本人民之殷鉴。”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的四次国际会议 【解析】根据书本所学知识,A选项为开罗会议;B选项为德黑兰会议;C

11、选项为战后的德国的处理,是雅尔塔会议的内容;D选项为波茨坦会议的内容。 【答案】C 22(根据2012普通高考历史海南卷改编)在美国,自1856年以来,历届总统不是共和党人便是民主党人。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历次总统大选中,两大政党的总统候选人所获选民票的总和,平均高达全部选民票的95%。这种情况说明两大政党: A(控制了美国政治生活 B(主宰了联邦政府 C(赢得了美国公民的一致支持 D(保持了政策的一致性和连续性 【考点】美国的三权分立及制衡 【解析】本题考查美国的两党制。美国联邦政府由总统、国会、最高法院组成,从19世纪60年代至今,共和党和民主党交替执政的局面一直持续到今天。从题干中可以看出

12、它们控制着总统的选举,加之最高法院大法官由总统任命,故两党主宰了联邦政府,答案选B项。 【答案】B 23(原创)下图中,一个阿富汗人在自己开的电器店里展示了美国产的摩托罗拉手机,如今摩托罗拉手机 手机在阿富汗的销量非常畅销。图片反映了: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全球性的文化渗透?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处于有利地位?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有力的推动者 A(? B(? C(? D(? 【考点】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于全球化的分析理解能力。从题干和图片材料可知世界经济全球化正在发展,由于在全球化中欧美发达国家占有优势,他们向广大发展中国家渗透西方的文化理念和价值观,故?正确。?说

13、法与史实不符,?在材料中的摩托罗拉手机和畅销中可以体现。 【答案】B 第?卷 注意事项:本卷共2大题,共52分。 38、(根据陕西省高考文科综合历史预测训练题改编)阅读下列材料:(26分) 材料一:唐太宗:“国以民为本,人以食为命,若禾黍不登,则比值非国家所有。” 引自贞观政要 材料二:明太祖:“凡为治必以安民为本,民安则国定。民穷于衣食或追于苛政则逃,使衣食给足,官司无扰,虽驱之使去,岂之轻远其乡土?” 引自明太祖实录 材料三:“万历以后,赋敛繁而民心涣散,闻贼以乌合之众唾干燕京,宗社不守” 康熙过金陵论 材料四:“崇祯之诛除阉党,极为善政,但谓明之亡于太监,则朕诛不以为然。明末朋党纷争,在

14、廷诸臣置封疆稷于度外,惟以门户胜负为念(不待智者知其亡。 康熙三十一年东华录 材料五:“明朝引南宋讲和之非发天下兵迎战,前后千宗员,凡出关者非死即降,靡有孑遗,财赋因之己竭,亿光穷 兵干边戍,元气伤尽于关东取其殷鉴不远之诫,自警自戒云尔”。 康熙宋高宗父母之仇终身不雪论 材料六:“后世亦有无关大失德而陨复其家国者,如明崇祯年间是也。皆由臣子背公徇私,处言路者交易是非,淆乱可否,曾无实心体国之人,故至此耳。” 康熙讲筵绪论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总结唐太宗和明太祖的共识。他们为什么会有这些认识? (6分) (2)基于以上认识,你认为两位统治者会在经济上采取什么相同的政策?会有什么共同成效

15、?从两位统治者采取措施和结果来,说明农民反抗斗争在历史上所起的积极作用。(8分) (3)根据材料三、四、五、六并结合时代背景,评述康熙对明朝灭亡原因的分析及目的。(12分) 【出题意图】以人为本、民生问题是近几年来考查的持续热点问题,也是“中共十八大”讨论的重要议题。关注民生、改善民生已经成为社会上下的共识。本题以民生问题为切入点,考查唐太宗时期、明太祖时期、康熙时期等3个人物与3个历史朝代。跨度较大,对学生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要求较高。 【答案】(1)“民本”、“农本”思想。(2分)认识了人民力量的伟大,封建社会以农为本方能民安。李世民、朱元璋接受了前朝灭亡的教训,看到了农

16、民战争的伟大力量。“民本”、“农本”的根本在于巩固统治。(4分) (2)调整统治政策。重视农业,鼓励垦荒、屯田、兴修水利、轻徭薄赋等等。(2分)使经济和生产得到了发展。(2分)历代农民的反抗斗争,沉重打击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迫使封建统治阶级采取让步政策,从而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4分) (3)清军入关以后,战争延续,生产遭到破坏。康熙帝总结明亡原因,吸取前代教训,避免重蹈覆辙。(4分)认识到统治内部斗争,赋税繁重,用兵辽东、农民起义等因素导致明朝灭亡;(4分)但否认宦官专权的危害,为崇祯帝开脱,将明亡的主要罪责归咎于廷臣。未能认识到明亡的根本原因即专制统治的腐朽。(4分) 39、根据合肥一中

17、高三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卷改编)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26分) 材料一:由于生产技术和社会组织方式发生了重大变革,而使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及相关的文化价值体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即为文明转型。例如一万年前,在人口和资源的压力下,人类从渔猎采集文明向游牧、农耕文明转型,标志性的技术突破是青铜器和铁器的出现。 两千多年前,中国经过春秋战国五百多年的混乱,完成了第一次文明转型,即“铁制农具,小农经济,君主官僚体制,儒道法意识形态”的中国传统文明终于成型。 几百年前,欧洲农耕文明的发展也面临着人口与资源的激烈矛盾。后来,西方文明出现新的转型,开始了文艺复兴,发明了蒸汽机,并因此牵动了工业

18、革命,展开了一场人类对自然更大的征服运动。工业文明开采挖掘出地底深处的几百种矿产资源,将其转化为人类可支配使用的财富,支撑了人口新一轮的膨胀。又经过几百年的内外战争,逐步建立起了以自由企业为中心的自由民主政体。 材料二:为获取资源与市场,工业文明的先导国家以枪炮打开了地球上一切民族和国家的大门,迫使一切后进民族走向工业化之路。近代中国,为实现民族的平等和国家的发展,进入了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型期,百年动荡,内忧外患,血流成河。 当前,全人类正共同面临着一场新的文明转型,如果没有新技术的革命性突破,如果没有新的全球资源配置体系的革新,人与自然和人与人的矛盾将会迅速激化,人类就有可能越不过这次

19、文明转型的门槛。 材料三:“文明的冲突在今后将愈来愈重要。世界将很大程度上由七八种主要文明群体(西方文明、儒教文明、日本文明、伊斯兰文明、印度文明、斯拉夫东正教文明、拉丁美洲文明以及非洲文明)的相互作用而演变”。 “在可预见的未来不会有普遍文明的一统天下,而是一个不同文明集团共存的世界。因此,每一种文明都要学会与其它文明共存。” 以上材料均出自美塞缪尔?享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根据材料一,人类经历了怎样的由低级文明向高级文明的演进过程,影响文明转型的最主要的两大因素是什么,(8分) ?根据材料一、二,分析归纳工业文明的形成具有怎样显著的特点,(6分) ?19世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

20、继完成了两次工业革命,结合所学知识,用史实概述其对中国带来的主要影响。(8分) ?结合材料二、三谈谈,今天我们如何建立“不同文明集团共存的世界”,(4分) 2.正弦:【出题意图】 “文明史观”认为人类社会的历史从本质上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人类创造、积累文明的过程及其所获得的成果是历史的基本内容。人类文明由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构成,三者相互作用,共同发展。文明史观是最近几年浙江省高考历史学科命题的新视角,以此复习可以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认识事物和事件的思维能力和思路。本题主要考察的是人类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以及产生的影响。 (1)圆周角::顶点在圆上,并且两边都与圆相交的角,叫做

21、圆周角.【答案】(1)过程:渔猎采集文明到农耕文明,农耕文明再到工业文明。(4分)两大因素:生产技术和社会组织方式。(4分)(或: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1、在现实的情境中理解数学内容,利用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自己身边的实际问题,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2)特点:从发明机器开始,生产力迅速发展;(2分)大规模的征服自然和落后农业国家的征服,工业国家迅速积累财富;(,分)建立了资本主义自由民主政体。(2分) 当a越大,抛物线开口越小;当a越小,抛物线的开口越大。(3)影响:一是巨大的灾难,中国主权逐渐沦丧。如鸦片战争(4分)二是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如新思潮萌发、洋务运动的实践

22、、维新变法和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等。(4分) (4) 加快科技进步与新技术发展;建立新的资源配置体系;促进和谐发展等。(4分,言之成理,即可得分) 2013年高考模拟试卷 历史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第?卷 注意事项:本试卷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C B C D C A A C A C B B 经过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能且仅能作一个圆.第?卷 注意事项:本卷共2大题,共52分。 38、答案: (1)“民本”、“农本”思想。(2分)认识了人民力量的伟大,封建社会以

23、农为本方能民安。李世民、朱元璋接受了前朝灭亡的教训,看到了农民战争的伟大力量。“民本”、“农本”的根本在于巩固统治。(4分) 1、会数、会读、会写100以内的数;在具体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够运用数进行表达和交流,体会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2)调整统治政策。重视农业,鼓励垦荒、屯田、兴修水利、轻徭薄赋等等。(2分)使经济和生产得到了(2)相切: 直线和圆有惟一公共点时,叫做直线和圆相切,这时直线叫做圆的切线,惟一的公共点做切点.发展。(2分)历代农民的反抗斗争,沉重打击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迫使封建统治阶级采取让步政策,从而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4分) 3.余弦:(3)清军入关以后,

24、战争延续,生产遭到破坏。康熙帝总结明亡原因,吸取前代教训,避免重蹈覆辙。(4分)认识到统治内部斗争,赋税繁重,用兵辽东、农民起义等因素导致明朝灭亡;(4分)但否认宦官专权的危害,为崇祯帝开脱,将明亡的主要罪责归咎于廷臣。未能认识到明亡的根本原因即专制统治的腐朽。(4分) 2、探索并掌握20以内退位减法、100以内加减法(包括不进位、不退位与进位、退位)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能根据具体问题,估计运算的结果;初步学会应用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简单问题,感受加减法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39、【答案】(1)过程:渔猎采集文明到农耕文明,农耕文明再到工业文明。(4分)两大因素:生产技术和社会组织方式。(4分

25、)(或: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2)特点:从发明机器开始,生产力迅速发展;(2分)大规模的征服自然和落后农业国家的征服,工业国家迅速积累财富;(,分)建立了资本主义自由民主政体。(2分) 8.解直角三角形:在直角三角形中,除直角外,一共有五个元素,即三条边和二个锐角。由直角三角形中除直角外的已知元素,求出所有未知元素的过程,叫做解直角三角形(须知一条边)。(3)影响:一是巨大的灾难,中国主权逐渐沦丧。如鸦片战争(4分)二是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如新思潮萌发、洋务运动的实践、维新变法和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等。(4分) (4) 加快科技进步与新技术发展;建立新的资源配置体系;促进和谐发展等。(4分,言之成理,即可得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