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连云港市灌南县实验九年级语文 中秋咏月诗词赏析素材 新人教版.doc

上传人:PIYPING 文档编号:14137949 上传时间:2022-02-02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6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连云港市灌南县实验九年级语文 中秋咏月诗词赏析素材 新人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江苏省连云港市灌南县实验九年级语文 中秋咏月诗词赏析素材 新人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江苏省连云港市灌南县实验九年级语文 中秋咏月诗词赏析素材 新人教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连云港市灌南县实验九年级语文 中秋咏月诗词赏析素材 新人教版.doc(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江苏省连云港市灌南县实验中学九年级语文 中秋咏月诗词赏析新人教版十五夜望月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中庭地白树栖鸦”的优美景象。皎洁的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象铺了一层霜雪,澄净洁白。树上鸦鹊的聒噪声逐渐消停下来,它们终于适应了皎月的刺眼惊扰,先后进入了睡乡。万籁俱寂,一切都沉浸在静谧的氛围中。2、“地白”,“无声”写出了景物什么特点?诗人写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却给人以积水空明、澄静素洁之感。“无声”二字,细致地表现出冷露的轻盈无迹,又渲染了桂花的浸润之久。3、“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此句中的“落”字 好在哪里

2、?一个“落”字,新颖妥贴,不同凡响,它给人以动的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似的。 4、全诗营造了怎样的环境气氛?抒发了怎样的情感?渲染了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抒发了作者在中秋夜思念亲人的情感。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本词以什么为线索?上、下阕各写了什么?本词通篇咏月,明月是词的中心形象和红线,它以“明月”开

3、端,以“婵娟”收尾。上阕写月下饮酒,由幻想超脱尘世,转化为喜爱人间生活,可以说是借明月自喻清高。下阕写对月怀人,由感伤离别转为对离人的祝福,可以说是用圆月来衬托别离、升华为美好的祝愿。水调歌头是苏轼豪放词的代表作,其豪放词风在本词中是如何体现的?中秋佳节,作者望月思人,不免孤单寂寞,满腹疑问无人倾诉,乘着酒兴,质问青天“明月见时有”“今夕是何年”“何事长向别时圆”。将青天拟人化,人与天对话,想像大胆奇特,感情奔放豪迈,笔墨酣畅淋漓。“把酒”“归去”“弄清影”几个词语同样有一种挥洒自如的气派。3、“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作者自比神仙,一个“欲”

4、,一个“恐”字,表示他想去月中宫殿,但终因害怕那儿的寒冷,一进一退,显示了苏轼感情的波澜起伏。这里天上和人间,幻想和现实,出世与入世两方面都在吸引着他,使他处于矛盾之中。4、“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月下起舞,清影随人,真令词人陶醉。这句写出了他对着自己的影子,说明当时没有别人,表达他当时孤独心情,“何似在人间”,词人觉得在人间乘着皎洁的月光翩翩起舞的情景,哪像在人间,但较独处琼楼玉宇又更富有意兴和情趣。“何似在人间”,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生活的留念和热爱。5、如何理解“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词人用埋怨的口吻对月亮无可奈何地发问:明月不应有什么感情缺憾,使它在人间离别相思之时,又亮又圆,使人更加愁情难遣,真是有“月圆人不圆”的遗憾之情。6、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蕴涵了怎样的人生哲理?明确:这是蕴涵了人生哲理的句子,将人世的聚合离散看作如明月的阴晴圆缺,是正常现象,是人生常理,是人生无法克服的遗憾,非人力所能左右。这表现了作者乐观的人生态度和旷达(豁达)胸襟。7、“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达怎样的情感?这句话表达对饱受离别之苦的人们的美好祝愿,是关于祝福流传千古的名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知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