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转移与区域经济增长——以皖江城市带为例.doc

上传人:scccc 文档编号:14160520 上传时间:2022-02-03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产业转移与区域经济增长——以皖江城市带为例.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产业转移与区域经济增长——以皖江城市带为例.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产业转移与区域经济增长——以皖江城市带为例.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产业转移与区域经济增长——以皖江城市带为例.doc(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2013年10月第5期(等26卷总第155期产业转移与区域经济增长以皖江城市带为例陈启斐I李平华2(1南京大学经济学院,南京210093; 2南京财经大学国贸学院,南京210046)摘 要:金比危机之后,在外需萎缩和劳动力成本迅速上升的双査压力下,沿海地区传统产业加快了向内地迁移的 步伐。中西部地区面临承接转移产业的空大历史机遇。如何承揍到适宜区域经济发展的产业,将关系到中西部地区 未来经济发展走势。从成本因索、市场化程度、产业设施配套能力、经济外角度、技术创新能力、环境承栽能力6个方 面构建了产业承接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计算皖江城市带9个城市的产业承接能力捋数。此外,利用该指数分析了产 业承

2、按能力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产业承接能力每提高1%,则导致经济增长0.843%。因此,产业 承接能力的提高对于皖江城市带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显著。培育产业承接能力,有利于中西部经济的崛起。关键词:因子分析法;产业承接能力;皖江城市带;经济增长91.2013年10月第5期(等26卷总第155期91.2013年10月第5期(等26卷总第155期0引言中国对外开放三十多年,东部地区凭借自身区 位优势以及国家政策的扶持,率先加入全球生产链 中,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东部地区经济表现强劲 增长的同时,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则显得相对逊 色,与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距不断扩大。目前 中国正处于经济

3、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时刻,区域间 非平衡发展是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个切入点是将东部地区的 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构筑国内价值 链(Nation Value Chain)o利用大国发展的双重优 势一学习优势和规模优势(学习效应指后发国家 可以学习先发国家的发展经验,成熟的技术和制度 体制等;规模经济则是大国发展的独特优势,利用 好自身的规模优势,会显著的提高经济绩效),形成 国内的循环经济系统,先进地区带动后发地区,实 现经济平衡稳定的发展。为了完成这个发展思路, 必须将东部地区的产业合理引导到承接地。如何 选择好不同产业的承接地,实现产业合理转移?这 是-个要谨慎对待的

4、句题。国内学者对于产业转移问题的研究主要有:蔡 昉等(2009)利用大雁理论阐述了一种中国特有 的产业扩散一区域跨越式产业演变,并利用分地 区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了经验证明。虽然在 沿海地区之外的新兴地区已经显示出较高产业结 构的端倪,但是这种变化并没有改变中西部地区将 逐渐取得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上比较优势的预期。 现在全球经济的生产方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片段 化和链条式的生产方式被广泛应用。基于新古典 分析范式的大雁理论解释能力不足。学界不断修 正产业转移理论。如:李海舰等(2002)认为,在 经济全球化时代,国际产业出现了两种分离趋势, 即“脑一体”产业的分离和再分离。伴随着这两种 分离趋

5、势,国际产业转移也出现了两种趋势,即脑 袋产业的转移和躯体产业的转移。刘志彪,张少军 (2009)在全球价值链下研究中国产业升级问 题,提出了我国应该发挥大国优势,加强区域联动, 提高技术的本土化诉求。从总部经济的角度,论述 了如何利用价值链的治理机制来协调区域经济,发 挥本地市场效应,降低产业梯度的转移粘性。皖江城市带足一个典型的中部区域,承东启 西,区位优势明显,产业基础良好,配套能力较强,91.2013年10月第5期(等26卷总第155期91.2013年10月第5期(等26卷总第155期墓金项目:教育部人文址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頃大项目“扩大内需条件下提高长三角对外开放水平研究”(项目编号:11JJD79OO36. 项目负责人:刘志彪)成果之一。作者简介:陈启斐.南京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产业经济学、国际贸易;李平华,南京财经大学国贸学院別教授,研究方向: 产业经济学、贸易经济。9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