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学生创业教育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申报书.doc

上传人:飞猪 文档编号:143455 上传时间:2025-07-11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11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职学生创业教育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申报书.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高职学生创业教育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申报书.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高职学生创业教育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申报书.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高职学生创业教育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申报书.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高职学生创业教育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申报书.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批准编号: 职业技术学院课 题 申 报 书 课题名称: 高职学生创业教育的研究与实践 课题负责人: 所在部门: 申请日期: 二一一年五月 课题负责人信息姓 名职 称职 务E-Mail11课题负责人近三年来主要研究成果(注明成果名称及形式、完成日期、应用情况等) 课题组主要成员情况及签名(提醒:每名成员最多参加两项课题的申请,请勿多报)姓 名职称/职务出生年月研究专长所在部门(单位)分工情况签 名负责方案设计、方案实践,发表论文负责高校调研,形成调研报告,发表论文负责高校调研,形成调研报告,发表论文负责企业调研,形成调研报告,发表论文负责地区、政府和学生调研,形成调研报告以上前五名成员近三年来与

2、本课题有关的主要研究成果(注明成果名称及形式、完成日期、应用情况等) 课题名称高职学生创业教育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类别人文、社科类 工程、技术类 其他 拟申请类别重点课题 一般课题计划完成时间2012年11月最终成果形式研究报告、论文申请经费总额(元)3000其他来源经费(元)一、本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和趋势本课题理论意义创业教育是当今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大势所趋,这一世界性的教育理念,已得到世界各国,包括我国在内的普遍重视和认同。创业教育是指充分挖掘学生潜能,以开发学生创业基本素质,培养学生创业综合能力为目标的教育。本课题实际应用价值:创业教育是新形势对高校教育的改革

3、与发展提出的一个重要课题,其目的不仅是培养就业者,而且要培养更多的创业者,提高就业质量,提升高校的竞争力。同时也是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的重要指示。国外研究现状和趋势:创业教育是目前国内外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探索的一个全新领域,各国政府和高等院校也相继在创业教育理论与实践方面展开了卓有成效的研究探索。创业教育最早兴起于美国,1947年,哈佛商学院的Myles Mace教授率先开设了一门创业课程,共有188名MBA学生参加了该课程(房国忠,2006)。1974年,Jeffry A.T编写了世界上第一本创业学教材(New Venture Creation)

4、印度在1966年、日本从1998年起,提出或开展了创业教育(曹巍,2004)。截止2005年,在美国2000多所高校中,约有1600多所学院开设了2200多门关于创业的课程(邓汉慧,2007)。目前,创业教育已波及到世界其他许多国家。美国、英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国家都形成了一套相对成熟的创业教育与创业支持体系。对于国外学术界在创业教育研究论述方面,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有:GERALD.E(1988)构建了创业教育课程的目标体系、分析了创业教育在实施环节中遇到的障碍。1996年6月斯图加特欧洲大会提出教育需要企业家思维,需要向学生提供创业的知识和机会(Vesper,1997)。John.B(19

5、99)指出澳大利亚也需要通过鼓励支持创业教育来提升经济发展潜力。Fiet.J(2000)构建了圆形逻辑结构的创业学课程体系。Moreland.N(2004)将英国科学创业中心的角色定义为“英国大学文化变革的催化剂,旨在使大学与企业关系更密切并提高大学对经济增长、就业和生产力的贡献度。”NCGE(2006)通过对英国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数据统计分析,指出2006年全英190万大学生中参加创业教育的学生达13万多人,占全部学生数的7%,其中修习创业课程的学生比例为34%,参加课外创业活动的学生占66%。JEROMES.E(2006)提出了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学校和社会、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支撑要素体系。K

6、arl.V(2008)教授提出了关于创业教育评估的7个层面的内容结构及实施体系。针对大学生创业教育,国外学术界的研究涉及到多个层面,主要包括:创业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师资培养、创业教育评估标准与评价体系等。而在创业教育研究和实践方面处于领先地位的美国,其研究视角的集中点主要在于:创业教育的内涵、创业教育的重要性、高校创业教育的课程设计与教学方法、高校创业教育的评估与发展。然而,国外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主要体现在:一是对于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实施途径、实施方法等方面的论述散见于一些会议论坛、学术期刊,研究成果的表现形式也较为凌散、系统性不强;二是以

7、研究型大学为特定研究对象,定性探讨和定量分析研究型大学创业教育实效性的文献鲜见于报道。综上所述,国外创业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逐渐经历了一个由宏观管理层面深入到中观制度层面,由定性分析、规范分析深入到定量分析、实证研究的过程,其研究成果为国内创业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提供了十分丰富的研究经验和理论依据。其中,以美国为代表的创业教育已进入成熟阶段,其标志在于:理念已普及、系统化的教育、教学、实践体系已形成,创业教育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但美国创业教育研究和实践的重点对象是在商学院,其创业教育内容主要是围绕如何创业而进行,这一点与我国有所区别。国内研究现状和趋势: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参加创业教育国际

8、合作项目,部分省市和高校结合当地实际和学生特点进行了创业能力教育的探索和尝试,尽管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从总体上看,目前我国的创业能力教育仍处于初级阶段和试验过程。尤其是对高职学院的大学生的创业能力的培养主要是集中在工科和商科类专业当中,一些大学生就业指导课课程往往留于就业指导层面,没能提高学生的创业的素质。对高职学生的创业能力的培养教育和研究工作开展的比较少,高职院校的大学生的创业能力的培养教育和研究则更是少之又少。但是,由于高职教育的自身的特性,作为高职学生在毕业后有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了自主创业的就业渠道,由于在校期间缺少创业方面理论课程和实践教学环节,所以往往是不能去把握好市场的脉搏,而是完

9、全凭借家庭的因素去进行创业。 相比较国外创业教育的蓬勃发展,国内创业教育研究起步较晚,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创业教育才开始在我国得到了一定的关注。自21世纪以来,有关创业教育的研究和实践才逐渐增多。2002年教育部确定了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武汉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9所高校在全国率先进行创业教育试点工作,这些试点高校已经在创业教育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总体而言,国内学者对创业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创业教育的内涵与目标。有关创业和创业教育的概念内涵、创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一直是学者们关注的主要理论问题。倪师军(2004)分析了创业教育的概念内涵,认为

10、创业教育的核心内涵是激发学生成就一番事业的欲望并指导、帮助其做好实现理想的知识技能与综合素质准备。徐铁辉(2006)认为创业教育的总体目标应当是使受教者具有较高的创业意识、具备高层次的创业能力和竞争能力,并能够开创自己的事业。严毛新(2009)分析了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发展的目标定位,指出培养企业家精神应当成为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发展的目标。虽然国内学者对于创业教育的内涵和目标的论述视角不尽相同,但研究者普遍认为创业教育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理想教育、创新教育的纵深化和具体化。2、开展创业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史洁(2006)探讨了高校加强创业教育的必然性和可行性,指出实施高校创业教育是缓解就业压力、提高

11、大学生就业率的有效途径。杨萍(2007)等以高职院校为例,从多个角度阐述了创业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认为高职院校实施创业教育势在必行、任重而道远。刘青广(2009)认为实施创业教育不仅是高校就业形势的迫切需要,也是大学生个体发展的必然需要,亦是高校创新教育的现实需要。3、创业教育的中外比较。沈培芳(2008)认为中英两国在创业教育政策提出的背景和创业教育管理、项目、研究及资金等方面,既有相似之处,又有许多差异,并指出中国在创业教育研究、创业教育资金投入方面与英国差距较大。柴旭东(2009)通过对中国、美国和印度三国创业人才培养的比较分析,总结出三国创业教育的特点、模式和结果。周栋良(2009)

12、从创业教育的发展阶段、培养目标定位、课程及教学体系等方面分析了中美两国创业教育的差距,并从中得出了一些有益的启示。4、实施创业教育的途径与方法。郭涛(2007)指出以开展校园科技、文化、艺术、体育等课外活动为主要内容的“第二课堂”是推动大学生实施创业教育的有效途径和实践手段。东珺(2009)立足于中等职业学校实施创业教育的现状,提出了中等职业学校实施创业教育的五个途径。郭志平(2009)从统一创业教育认识、构建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等5个方面探讨了实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途径与方法。5、创业教育的模式构建。木志荣(2006)从建设合理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和非课程体系、以及组织培养优秀的创业教育师资两个层面

13、构建了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邓立治(2009)构建了以创业理论教育、创业模拟训练、创业挂职锻炼、创业项目孵化为主体,以整合高校各类创业教育资源为目标的高校创业教育“四位一体”培养模式。李一中(2009)吸收浙商成功的创业经验,构建以培养高职大学生的商业精神与创业精神为核心,以及具备企业家精神、企业家品质和企业家能力的综合素质为目标的高职院校创业教育模式。6、创业教育的个案研究。罗先锋(2006)通过对5例高职学生创业者个案的追踪回访,分析了高职学生这一创业群体在创业过程的共性和差异,并就高职院校如何有效开展创业教育提出了具体的应对措施。许进(2008)以中央财经大学为例,运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

14、该校创业教育的模式进行探索,并从个案中总结出创业教育实施的成功经验。谢志远(2009)立足吸取温州地区传统文化的精髓,结合温州创业优势,以温州大学为例,开创了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本土化实践“温州模式”。通过对国内现有创业教育研究的文献进行细致梳理和归纳分析,可以总结出几点结论:一是我国理论界已经就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必要性达成共识,几乎所有关于创业教育的文章都在呼吁我国大力开展与快速推进创业教育,并逐渐从借鉴国外创业教育实践经验过渡到本土化创业教育实践方面;二是自2002年教育部确定九所创业教育试点院校以来,关于高校创业教育研究的热潮正悄然兴起,不仅表现在有关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期刊文章数量迅猛增加,而且

15、国内还出版了一些大学生创业教育的专著,如欧阳峣、蒋璟萍主编的大学生创业教育讲座,李时椿、常建坤、杨怡编著的大学生创业与高等院校创业教育;三是就现有关于创业教育研究对象主体的文章数量与分布结构的总体规律而言,大部分关于创业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对象主体主要集中在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尤其是对于本科院校开展创业教育方面的文献比例居多,但近年来针对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研究的文献数量及比例逐渐增大;四是就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相关成果的表现形式而言,主要以宏观概念阐述、普适性与宽泛性理论介绍为主,以个案研究、微观实践经验总结为辅;五是关于创业教育的研究视角,学者们纷纷从教育学、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等学科

16、角度对创业教育展开研究和论述,其中以从教育学和经济学视角进行研究的比例居多。综上所述,由于我国介入创业教育研究的时间较晚,实践有限,经验缺乏,我国目前的创业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都显得较为薄弱,存在一些不足:一是偏向宏观层面研究,缺乏中观层面个案分析,忽视不同地域、不同层次院校的差异影响;二是在研究方法层面,现有研究较为注重理论分析,而调查研究和定量分析不足,实践操作性不强,且现有关于创业教育问题的研究也多为政策性呼吁,大多停留在表面分析和定性论述层面,对实施过程中的具体问题详细分析阐述的较少;三是在理论研究方面,目前学术界对创业教育的理论研究较为分散、系统性较差,大部分研究文献的内容体系较为

17、单一、不够全面深入;四是国内普遍尚未形成成熟的创业教育学科体系,创业教学也流于形式、创业教育实效性不强。尽管国内许多学者纷纷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探讨了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实现路径、实施方法等内容,但对创业教育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具体问题缺乏深入分析;而从实施途径及其实效性视角同时研究大学生创业教育问题的文献更是寥寥无几,尤其是立足于高职院校现状、探索高职学生创业教育的实施途径及其实效性的文献甚是鲜见。国内仅有马德龙(2009)以温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探讨了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途径及实效性。有鉴于此,本研究在参考借鉴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基于我国高职院校的典型特征,结合高职学院创业教育的现实状况,注重高职

18、院校创业教育的实效分析,从理论与实证角度系统深入探索高职学院创业教育的实施途径及其实效性,以克服上述研究缺陷。二、本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拟突破的重点和难点,创新之处本课题的研究目标:深入了解目前我国创业教育现状,发现现行体制下创业教育存在的不足,并给出有效改进方法和建议。通过问卷调查,了解苏南地区高职院校学生创业状况及在创业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并针对这些困难给他们进行正确的引导,力求先在苏南地区建立更加有效和权威的创业教育机构,鼓励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并给以正确的引导和支持,改善局部地区就业困难的现状。本课题的研究内容:本课题针对高职学生就业创业面临的巨大压力,结合政府、高职院校、社会的

19、相关政策和举措,主要探讨高职院校促进高职学生就业创业的途径和机制。在调查我校的同时,对其他高职院校的途径和机制进行了解、对比和分析。同时在比较得出的经验、问题的基础上,到就业创业政策起步早、开发好的高职院校、地区开展实地调研。主要包括考察交流、资料分析、实地调研等手段,其具体内容如下:1、基于苏南各高职院校促进创业教育的研究及对高职学生创业教育落实的现状和问题的分析2、基于苏南高职院校现有政策扶持下,对高职学生创业教育落实的资源建设和研究重点的分析3、基于对高职学生创业教育带动就业提升的新模式与以就业浪潮推进创业的传统模式相互对比分析研究拟突破的重点和难点:1、构建高职院校创业教育保障体系建设

20、和应用,首先从苏南地区高职学生创业教育的现状出发,正视现存的问题,扬长补短,同时参考国外创业教育的实践经验;其次是要充分了解创业人才的培养过程。为了使构建的保障体系更具可行性、可操作性,需要从创业教育先行者和优秀院校取经,以确保高职学生创业教育可行性和时效性。2、高职学生创业教育的倾向因素的分析与研究。由于影响高职学生的创业倾向的外部因素很多,因此,本文根据研究的总体目标,从个人、家庭情况、学校教育、社会因素等几个方面抽象出了若干对高职学生创业行为倾向具有关键作用的因素作为自变量,以创业态度作为中间变量,而对于本课题的因变量高职学生的创业行为倾向,则选择对创业所做的准备这一侧面进行探讨。3、创

21、业教育模式和实施有效途径的建设和应用。创业教育的模式及实施的有效途径等问题,许多前辈有着精彩的论述。本课题所指的创业模式是:创业开始采取的初创期模式,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成长期模式,以及成熟或定型期模式。创业模式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相对稳定,但也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随着技术发展和社会变迁,成熟、稳定的创业模式必然或遭淘汰,或进行改造和更新,最终为新的模式所取代。创新之处:本研究立足中国国情,力求构建出一套相对协调与完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具有普适性、科学性和实践操作性的创业教育实施途径,以及增强高职学生创业教育实效性的对策体系,从而为高职学生开展创业教育提供具体的认识定位、决策参考与行为指导。1、

22、逆向思维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从以就业浪潮带动创业的传统模式转变到以创业教育带动就业的新模式,思维方式的转换不仅可能促成就业方式和就业市场的变革,更是对当下高职学生的就业能力提出了一个更高要求的标准,符合时代潮流的趋势。按照教育部“十一五”规划的要求,建设出可操作性强,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创业教育体系与教学资源,将得到学生乃至大众的认同。2、应用体系的实践性通过实践,探索高职院校对高职学生创业教育并最终促成就业体系应用的途径与方法,形成一批优秀的网络共享资源和成功案例。主要着眼于以下三个方面:(1)校内创业教育实践基地的建设。主要研究高校自身应该而且能够提供的创业教育实践基地的形式有哪些、每一种形式

23、的功能定位是什么、建设实践基地需要哪些资源、如何设计各种形式的实践基地之间的内在关联性和系统性、如何运行这些校内创业基地,发挥它们的作用。(2)校外创业教育实践基地的建设。主要研究高校如何与企业结合,为创业教育提供创业实践的实战环境。高校和企业双方合作的利益点在哪里,如何结成战略联盟、校企实践基地的形式、功能定位,以及保证基地正常运行的机制是什么。(3)政府应发挥的职能及配套的政策建议。归根结底,创业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原动力。高校在建设校内、外创业教育基地的同时,应该争取政府哪些方面的扶持和帮助。在建设各种形式的实践基地时,政府应承担的职责是什么?发挥什么样的作用?三、本课题的研究思路和研究

24、方法,计划进度(一)、研究思路: 本次课题以“创业教育”为核心,以苏南地区三年制高职毕业生为主要研究对象,以高职学生毕业就业或创业创业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学校、团委或国家可以给与的支持希望得到哪方面的创业教育为主线,并就以上问题以问卷调查、个案分析和实地走访的方式进行科学的数据统计,分析研究,以得出有效的解决方法。摸索出促进高职学生创业更有效的方法和途径。(二)、研究方法:1、问卷调查法 在高职院校中发放调查问卷,了解高职学生的真实想法。2、文献资料研究法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查阅大量纸质资料和网络信息,借鉴和使用,为课题研究提供必要的数据和资料。3、案例研究法 对高职学生正在创业的个人或团体进行

25、采访4、实地调研法 赴高职院校进行实地调查,交流经验、总结问题(三)、计划进度:1、这阶段主要工作是在苏南地区选择有代表性的高校作为调研比较对象。在这个基础上,通过考察调研、意见搜集、网上调研、观察走访等形式,就高校的就业创业形式、政策、途径、机制进行资料的总结整理,找出其中的异同点,为调查问卷的制作做准备。2、调查问卷、个案采访阶段(2011年7月至2012年7月)通过资料的对比,有针对性地制作调查问卷。调查问卷针对在校学生和自主创业者,通过实际调研和网上调研两种方式进行发放。(1)、在该校发放问卷,回收问卷,统计数据。(2)、在得到基本数据后,采访创业工作相关负责人,了解该校高职学生自主创

26、业方面的政策制定、政策宣传、选拔模式、管理方法、资源来源等方面的内容。(3)、实地调研该校创业实践中心、企业孵化园,了解其具体职能、特色活动以及实际运转情况。(4)、对学校的创业典型团队进行个案采访,了解其在创业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及得到的帮助。3、调研初步总结阶段(2012年8月至9月) 针对问卷调查、个案采访、各高职院校交流的成果进行调研结果的初步总结。在这些基础上探讨各高校促进高职学生就业创业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把经验和问题进行分析整理,得出结论。4、总结撰文阶段(2012年9月至11月)在调研走访得到初步资料的基础上,通过把得到的问题和实地调研的成果进行比较。在充分讨论总结之后,针为高职

27、院校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性建议和可行性措施,进行调研实践的报告撰写。四、本课题现有研究基础和具备的研究条件本课题研究基础:课题研究能力:高素质的科研教师队伍,本课题成员是一批高素质的教师,五分之四的人具有硕士科及以上学历,有实际的丰富的教学经验,都具有课题研究经历,能够对本课题研究提供一定的帮助。具备的研究条件:(1)时间保证:课题研究组的教师们都有充裕的时间能够专心的投入到教育教学之中。(2)资料设备:我校是实施数字化校园的工程项目的学校,具有先进的远教和网络设备,为我们的课题研究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我校拥有较好的图书室,师生可以博览群书。(3)科研手段:我校建立健全研究制度,定时间,定地点,定

28、研究内容,保证研究落实到实处。学校将设立专项研究资金,保证研究工作的开展,确定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五、本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成果提交形式,预期效益及应用推广(或产业化)前景(一)预期成果形式:1. 调研报告二份;2.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建设方案一套;3.科研论文两至三篇。(二)成果提交形式:以发表的论文和成型的报告为成果载体。(三)预期效益1、通过该课题的研究,加快我校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步伐,以进一步促进我校就业质量的提升。2、该课题的研究成果将大大优化我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专业、课程教材和教学方法的综合配套改革,以先进的科学与文化知识成果教育学生,将素质教育渗透到专业教育之中,使学生较早地参与科学研究和社会、生产实践,普遍提高高职学生的人文素质、科学素质、创新精神和创业、实践能力,增强社会竞争能力和提高就业率,提升就业的品质。六、经费预算类别金 额(元)计算依据设备购置费0材料费200办公用品协作费0资料费2000图书资料和论文版面费调研差旅费技术会议费300院级课题(核算基数10%)元业务费500交通费、通讯费、招待费经费总计: 3000 元。其中,申请经费 3000元,自筹 元部门推荐意见签章 年 月 日 专家组评审意见专家组组长签名: 年 月 日 科研主管部门审核意见 年 月 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教育

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