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0课《论语十则》精品学案 人教新课标版.doc

上传人:PIYPING 文档编号:14490020 上传时间:2022-02-07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0课《论语十则》精品学案 人教新课标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0课《论语十则》精品学案 人教新课标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0课《论语十则》精品学案 人教新课标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0课《论语十则》精品学案 人教新课标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0课《论语十则》精品学案 人教新课标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0课《论语十则》精品学案 人教新课标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0课《论语十则》精品学案 人教新课标版.doc(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10论语十则【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词汇。 2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3培养勤学好问、永不满足的学习态度,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学习重、难点】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预习提纲】1文学常识。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内容

2、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2字词。人不知而不愠(yn) 学而不思则罔(wng) 思而不学则殆(di) 不亦说(yu邑)乎 三省(xng)吾身 传(chun)不习乎 诲女(r)知之乎 不知为(wi)不知 是知(zh)也 3搜集孔子及其论语的有关资料。4重点词语。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

3、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子贡问曰: “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公冶长)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卫灵公) 5试翻译下面的句子。(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4)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5)

4、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6试从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个人修养三个方面归纳文章中的句子。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个人修养【合作展示】1学生试作批注,概括、归类每则内容大意。2积累格言警句和成语。运用“_与求知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有关”句式说话。如“学而时习之”与学习方法、习惯有关,“人不知而不愠”与个人修养有关。3完成分类式学习笔记如下:(1)成语类温故知新见贤思齐三人行,必有我师任重道远己所不欲,勿施于人(2)格言警句类谈学习态度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谈学习方法的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谈修身做人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三人行,

5、必有我师吾日三省吾身士不可以不弘毅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4思考下面的问题。(1)“学而”章此章为儒家压卷经典论语开宗明义第一段。三个“不亦乎”的反问复迭,尽得一唱三叹之妙。那么“君子”指的是什么人?一个人在别人不了解他的情况下总是怨天尤人,这样的人配称为君子吗?联系孔子经历,从中感受到孔子怎样的人格呢?(2)“温故”章有些老师知道世上许多事情,讲起来娓娓动听,这样的老师能说是好老师吗?结合孔子的思想谈谈。(3)“诲女”章论语中这段话非常简练,也没有交代说话的背景,而荀子书里记子路盛服见孔子的谈话背景,就详细得多,书中说子路穿戴得整整齐齐去见孔子。脸上还露出得意洋洋的神情,经孔

6、子批评后,他挽上了便服,但神情依旧。从这个背景看,孔子说这番话的用意是什么?(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最早由儒家提倡的待人接物的处世之道,对此,曾经有过不同看法,联系生活体验,谈谈该怎样看待。5)“岁寒”章孔子借松柏之后凋比喻什么?【检测反馈】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不习乎?”(学而)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 :“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

7、内自省也。”(里仁)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 远,仁以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1“而”的用法有:表并列、表转折、表承接,请解释下列句子中“而”的意思:(6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择其善者而从之()2论语十则告诉我们,学习必须。(3分)3第一则讲了三个方面的内容,即、。(3分)4曾子

8、经常反思的一些事是什么?(5分)5“温故”和“知新”是不是两件并列的事?该如何理解?(5分)6课文中强调学习与思考必须结合起来的一则是。(4分)7“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一则是为了告诫弟子。(4分)8孔子曾说过:“善人,不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资:这里有借鉴的意思)。”用课文中的话说就是。(4分)9“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这是借松柏之后凋比喻什么社会现象?(5分)10翻译下列句子:(4分)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11. “士不可以不弘毅”的原因是。(用原文句子填写)(5分)12

9、.第八则中“重”和“远”分别表现在哪些地方?(4分)13.揭示儒家所倡导的待人接物的处世之道的句子是。(4分)14.下列句子中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4分)A、又要编杂志,又要跑发行,老李整天忙得不亦乐乎。B、王明的几次考试成绩都不理想,老师指出他基础不牢固,教导他学习应该常温故知新。C、骄傲自满是求知的大敌,学而不厌才是学习的正确态度。D、武斌同学学习成绩一直遥遥领先,这归功于他经常向老师和同学请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勤奋好学。【学习心得】10论语十则【预习提纲】5(1)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到这里)来,不也快乐吗?(2)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3)只读书

10、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有(陷入邪说的)危险。(4)我选择他们的长处来,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5)那大概是“恕”吧!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合作展示】4(1)“君子”,在论语中有多个义项:有时指有道德的人;有时指在高位的人。在句中取前义。孔子一生际遇坎坷,但这位大智者能从理智上保持一种心理平衡,表达出一种坦荡旷达的气度,自谓之“不愠”,这种“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的精神足可为百世之师。(2)礼记学记中记录了孔子这句话:“记问之学,不足为人师。”这说明了孔子认为只能记诵一些知识,是不能当别人的老师的;一定要将知识融会贯通,能在温习旧知识中有所发现,

11、才“可以为师”。(3)孔子说这番话的用意是,言行要谨慎,不要夸大自己的知识和本领,用现代的表述方式,就是要有谦逊的态度,不可强不知以为知。(4)曾子曾经说过:“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忠”和“恕”正是孔子“仁”的学说的两个方面。孔子用这句话给“恕”下定义,其中包含了相互体谅的意思。 5)何晏集解:“喻凡人处治世,亦能自修整,与君子同;在浊世,然后知君子之正不苟容。”这是借松柏后凋比喻社会现象。【检测反馈】1表并列表转折表并列表承接表转折表承接2要有正确的方法和态度3学习方法;学习的乐趣;为人的态度即个人修养4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过。5并非平列的两件事,关键在于要“知新”,这就需要独立思考了。6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7言行要谨慎,不要夸大自己的知识和本领。8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9君子的风度和才能只有在大难的时候才能体现出来。意思相近即可10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有(陷入邪说的)危险。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看见贤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11.任重而道远12.“重”表现在“仁以为己任”上;“远”表现在“死而后已”上。1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14.D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知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