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11课 学问和智慧导学案 苏教版-苏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语文学案.doc

上传人:啊飒飒 文档编号:14516690 上传时间:2022-02-08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1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11课 学问和智慧导学案 苏教版-苏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语文学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11课 学问和智慧导学案 苏教版-苏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语文学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11课 学问和智慧导学案 苏教版-苏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语文学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11课 学问和智慧导学案 苏教版-苏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语文学案.doc(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学问和智慧学习目标: 1理清学问与智慧两者之间的关系;2学习文章中运用的多种论证方法;3语言积累;总结归纳全文。知识预习: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陶冶(y)寸积铢累(zh)矻矻穷年(k)探骊得珠(l)二、积累关于学问与智慧关系的一些名言:1知识如树叶,它的命运总是从新生到枯黄,蝉联飘坠,再让位给来年春天新的叶芽,而智慧则宛如树干基部一圈圈的年轮。2知识能够诱发智慧,是打开智慧大门的钥匙,但它不等于就是智慧。课堂探究:一、整体感知,理清脉络。1理清思路: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中心论点在文末:“我们不但需要学问,而且需要智慧需要以智慧去笼罩学问、透视学问、运用学问。”同时也是文章的结论。二、研读课文

2、。思考:1读文章的第一节,理解文章是怎样来阐明学问与智慧的。明确:作者作了一系列的精彩的比喻。这些比喻贴切,是因为对学问与智慧及其相互关系认识准确。2在同一个人的身上,如果只有学问而没有智慧,会怎么样?相反如果没有智慧只有学问又是怎么样?如果同时具备学问与智慧呢?明确:第一种则是“有学问的笨伯”或“两脚书橱”“冬烘先生”;第二种情况则可能不见得有很好的学问或者是对于人情事理,都很通达,凭借经验,运用心得。第三种则是既有学问又有智慧的人,他们对人情和事理都有独特的见解,对于学问有自己的独见。只有同时兼备了这两种的人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智者或学问家。3在论述第二个方面的问题时作者采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方

3、法?明确:既采用了对比论证,又引用了庄子苞丁解牛的例子来进行论证。可见比喻是生动而又贴切的,例证是形象而又典型的。4阅读第三节与第五节,比较这两段的论证方法有何不同之处?明确:第三节论述学问离不开智慧,运用了对比和举例论证的方法。先将没有智慧的人研究学问和有智慧的人研究学问,取得的效果大不一样,做对比论证;然后列举了孟德尔、达尔文等因有智慧研究取得巨大成就的例证。对比鲜明,例证典型,有很强的说服力量。第五节论述智慧也不能离开学问,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将无学问的智慧比喻成“肥皂泡”,尽管外表五光十色,但裨瞬起瞬灭。交从学问中产生出来的智慧比喻成“探照灯”,有很强的穿透力;比喻成“珍珠泉的泉水”,因为这是“有根底的智慧,才是最靠得住的,最为清澈,最为宝贵。”这些比喻,不仅形象生动,而且贴切,因为它揭示了智慧与学问之间本质的联系。知识拓展:第四节重在说明了一个什么样的问题?运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方法?明确: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来说明著书、读书要有智慧。课堂检测:第六节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明确:在篇末指出文章的中心论点,同时也作为这篇文章的结论。结束语用“不但而且”句式对全文进行了归纳总结,使全文脉络更加清楚,结构更加紧凑,形成一气呵成、不可辩驳的雄辩气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知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