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化学(五四学制)《原子的构成》导学案1 鲁教版.doc

上传人:啊飒飒 文档编号:14521701 上传时间:2022-02-08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7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化学(五四学制)《原子的构成》导学案1 鲁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八年级化学(五四学制)《原子的构成》导学案1 鲁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八年级化学(五四学制)《原子的构成》导学案1 鲁教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八年级化学(五四学制)《原子的构成》导学案1 鲁教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八年级化学(五四学制)《原子的构成》导学案1 鲁教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化学(五四学制)《原子的构成》导学案1 鲁教版.doc(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原子的构成导学案1【学习目标】1、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并学会查找相对原子质量表。2、学会运用对比、归纳的方法在微观世界和宏观世界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充分发挥学生的空间想象力,运用形象恰当的比喻来加深对微观世界的认识。3、了解世界的物质性和物质的可分性,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培养学生善于想象、敢于创新的精神。【学习过程】一、自学导航:学习任务一:原子的构成:1、看书45页回答:化学之父是 ,他提出了 论断。改写上述论断的是 ,他发现了电子,说明离开化学反应,原子是 的。2、 设置的西瓜模型,缺点是没有发现 。 用粒子轰击金箔,粒子的特点 、 、 。产生的

2、现象 、 、 。为什么产生上述现象? 质子(+) 原子核(+)3、原子 核外电子(-) 中子(不带电) 思考: 叫原子核;原子核为什么不显电性? ;原子为什么不显电性? ;原子的质量为什么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4、核电荷数= = 学习任务二:原子中的电子看书47页,回答:1、电子的分层排布:在多电子原子中,核外电子的能量是 ;能量低的离核 ,能量高的离核 ;不同的原子,含有的 数不同。2、原子结构示意图及各部分的含义:26+8 表示: 表示: 表示: 3、原子的化学性质由 决定。稳定结构是指 。 阳离子: 4、离子 离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基本粒子。 阴离子: 5、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有 、 、

3、。三者之间的关系: 二、自主体验:1.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是( )A.分子 B.原子 C.质子 D.电子2.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 )A.质子 B.中子 C.电子 D.原子核3、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钠原子失去电子后变成钠离子 B、氯离子失去电子后变成氯原子 C、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D、化学变化中分子不能再分4、某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为 其中m表示 ,m的值为 ,该原子核外电子层数为 ,能量最低的电子数有 个,它位于第 层,能量最高的电子数有 个,它位于第 层,该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易 (获得、失去)电子使最外层达到8个电子的稳定结构。5、在Na+ S2- Mg2+ Cl- Al

4、中,其中属于原子的有 ,属于阳离子的有 ,属于阴离子的有 ,属于稳定结构的有 。6、以质子数为8的氧原子为例,说明构成原子的粒子有哪几种?它们怎样构成原子?7、用数字和化学符号表示:2个氧原子 ,3个钠离子 。8、已知磷的相对原子质量为31,原子核内有15个质子,则磷原子的核内有 个中子,核外有 个电子。 1911年英国科学家卢瑟福做了一个实验:用一束质量比电子大很多的带正电的高速运动的粒子轰击金箔,结果是大多数粒子能穿过金箔且不改变原来的前进方向,但也有一小部分改变了原来的方向,还有极少数的粒子被反弹了回来。据此他提出了带核的原子结构模型: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 根据以上材料,请回答

5、: (1)道尔顿提出了原子论,汤姆生发现了原子中的电子,这在当时是件很了不起的事,但由于受到那时科学技术水平的限制,他们的理论中存在一些缺陷甚至错误,按照目前初中阶段你学的原子结构的理论,你认为道尔顿的原子论存在的缺陷是 ;汤姆生原子结构模型的缺陷是 。(2)根据卢瑟福的实验所产生的现象,不能够获得的结论是 。A原子核体积很小 B原子核质量较大 C原子核带有正电 D核外电子带有负电(3)通过人类认识原子结构的历史(回顾),你对科学的发展有哪些感想?反思:原子的构成课题的教学,教材编排上是叙述性的,很抽象。通过查阅了一些资料,决定以人类认识原子内部结构的历史过程为主线展开学习活动,在课堂上尽可能

6、地运用图片、动画创设情景,通过形象的描绘、科学的推理、史料的佐证,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将原子的结构直观而形象地展示出来。虽然本节课教学内容是枯燥的,但由于事先灵活地组织好了教学素材,创设的教学情景,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表现非常活跃,教学达到了比较满意的效果。本节课成功的关键之处在于:把教师讲解为主改为学生探究为主.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点要求,为了让学生更确切的理解原子的结构,单靠教师在课堂讲解,学生很难在脑海里形成原子结构模型。因此听着是懂了,但遗忘得也快。为了克服这一点,课堂上运用影像资料、动画模拟、史料佐证来创设情景,阶段性地逐步启示学生完善对原子结构的认识,把枯燥的文字变得鲜

7、活,加强了教学的直观性。本人觉得,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非常重要,有问题才能创设探究的情景,通过探究活动才能发现知识,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地过程中学生才能学习形成科学的探究方法。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本人认为在教学中有几点需要研究、探讨:本节课从严格意义上讲,学生的探究活动并不是完全自主的,而是在老师设计的“圈套”中进行的。这样处理的原因主要在考虑到时间的限制。本人最初的设计是:先让学生在课余查找一些人类认识原子的结构的史料,感知前人认识原子的历史,事先做一些辅垫。再在课堂上利用动画启示,教学也许更顺畅一些。但农村中学大多数是住读生,手头资料有限,上网查阅也不现实。如何解决这些矛盾是农村中学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值得研究的问题。有部分同学在课堂上发言少,很少参与交流活动,如何培养这此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兴趣?学生的表现和积极性差异较大,如何具体地评价学生的表现和进步在方式方法上值得探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知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