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_芳草何须怨六朝.docx

上传人:PIYPING 文档编号:14834228 上传时间:2022-02-20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20.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_芳草何须怨六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_芳草何须怨六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_芳草何须怨六朝.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_芳草何须怨六朝.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_芳草何须怨六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_芳草何须怨六朝.docx(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_芳草何须怨六朝 我们对南京太熟识了,熟识到就算没有去过,也好像可以闭着眼睛想象它的轮廓:那传奇中落下缤纷石雨的雨花台、打算旧日读书人命运的贡院、雄伟干净的中山陵南京是全部中国人心中一个符号式的存在,而我们慢慢遗忘在它的寻常巷陌中,藏着堂前燕,开着野草花,有郑和的脚印,长眠着远道而来的外国国王。 可不行以遗忘你脑海中那个南京,抬起脚步,跟着一位寻幽探秘的南京驴友,走进每条小小街道,查找一个从前并不知道的六朝古都?山中王侯将相冢友人来南京,要去那个连南京人也不太知道的渤泥国国王墓。墓地的故事小时候听爷爷讲过,长大后却发觉四周几乎没有人知道

2、,于是我开头怀疑自己的记忆,会不会听来的故事只是个故事而已?然而伴侣的坚决让我无以推脱,于是靠着零星记忆摸索而去。古渤泥国就是现在的文莱,永乐六年,国王麻那惹加那乃带着妻子、弟妹、子女、陪臣共150多人来中国,明成祖以极其隆重的礼仪接待了他们。十月间,国王不幸患病亡故,年仅28岁。国王遗愿:体魄托葬中华。明成祖以王礼葬之,并依照中国的礼仪,谥曰“恭顺”。国王的名字和他来自的地方让小小的我心中布满神奇莫测的感觉,当真正看到他那藏于南郊石子岗的墓地时,却只剩满心荒芜。尽管明显被后人修葺过,林荫夹道,走在其间,我仍会想象一个古代异乡人的孤独,假如可以,他还是情愿被葬在熟识的土壤中吧!“老南京啊,我们

3、总是被那围城墙给框着,出了城门便是一片荒芜。”爷爷常用这样的话作为他故事的开头。经受漫长的历史和战火,南京内外.座城门仅存五座,从城北到市中心,沿着紫金山边有很长的一段路,其中一站名叫“樱花路”。四月,正值花季,路两侧盛放的樱花缤纷飘舞,花枝繁茂,每次坐在公车上,看着窗外疾速闪过的景色,总会发觉花丛中模糊透出些许飞檐斗拱的旧宅痕迹。最终有一日,奇怪心的驱使下,我走入那一片樱花中,“明岐阳王陵园”的字样清楚于眼前。陵园外人来人往,也间或有人牵着宠物进去遛一遛。向守园的老伯询问门票价格后,我毫不迟疑地买票,但老伯为我撕下票据时的动作明显已经生疏了。据史料记载,紫金山阴有朱元璋所建的功臣墓12座,现

4、存并能确定墓主的有五座,即:中山王徐达墓、开平王常遇春墓、岐阳王李文忠墓、江国公吴良墓、海国公吴桢墓。其它各时期陵墓很多,其实早已归在明孝陵中一并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但待遇比之钟山上的朱元璋陵寝,可谓是天差地别,现时大多隐于市井或是郊外荒野之中。而查找这些墓地,好像比走马观花地游赏那些豪华典型的明代陵寝要有意思得多。眼前这座陵园便是如此,道路由青石板铺成,年月久远人烟稀有,早已杂草丛生,只留下一条踏过的痕迹。有人说,南京是一座被哀痛历史覆盖着的古城,以致于整座城市总散发了一股郁郁的气息,其实,或许那并非压抑,而更可能是吸引人们对它产生莫名沉迷的神奇。城南深处觅旧居伴侣的南京行程表里,还有寻访乌衣

5、巷这一项。他不信任那条列于夫子庙观光带中的短巷就是真正的乌衣巷,傍晚,非要拖着我找寻他头脑中那条古巷应有的样子。问了很多本地老人,一路曲折,天已经完全黑了,我这个本地人已经不辨南北,伴侣却兴致勃勃。磕磕碰碰间恍惚前面有一所大宅,黑夜中森然屹立,我刹那间心生恐惊,伴侣当心翼翼摸上前去,竟发觉那宅子的大门还是朱红色的!夜风在耳中发出巨大声响,我们突然不敢信任眼前的一切,几乎同时扭头一直时路跑去。后来,我再也没去找过那所记忆中的宅子。正所谓“访旧乌衣少”,若是想看看真正的金陵,又怎能不去城南。居民们依着秦淮河畔而居,以夫子庙为中心向四周集中,史料记载,这里才是刘禹锡诗中自三国东吴时期已经繁华的乌衣巷

6、。只是,如织的游人和忙于拍照的观光客总是让人难以产生任何“王谢堂前”的联想,相较之下,王谢堂隔壁街巷的李香君晚晴楼倒更有韵味。沿着秦淮河边走上一走,沐着轻拂河边柳的微风,那自然特别满意,走着走着就会遗忘时间,或许糊涂之时已经到了老城南的深处。南捕厅的小巷中藏着一座大型的多进穿堂式民居,这便是南京民俗博物馆俗称“九十九间半”的甘熙故居,“半间”表示没有达百的虚心,又有仅差半步就达目标的得意。南京,就是这样低调与豪迈的结合。许多民间艺人都是世代居于老城南的,甘家大院里常有老人抖空竹、打陀螺或是随性地挥毫泼墨。我印象最深的是外号“金陵葫芦张”的老伯,老伯的绝活是在葫芦上作画,笔下的花草仿佛活的一般,

7、指尖大小的印鉴犹如真的印刻上去似的,看得我不由叫好。张老伯的桌旁还有个很惹眼的葫芦,其中一个,几朵国色天香的牡丹盛放其上,叫人好生喜爱。据说那是出自他母亲笔下,现年已有九十高龄的老妇人早已无法执起画笔,我不忍带走这个属于老人的作品,只是每次去的时候和张老伯聊上一会儿,再观赏一下他的新作。除了有一班身怀民间技艺的老人们,安静的旧宅间或也会传出悠扬的古乐声和票友们唱戏的声音。这些宅子都是难得可以春观夜樱、夏望繁星、秋赏满月、冬会初雪的地方,而最犯难得的是,这些都是他们的生活,不收门票,不要戏票,你可以跟他们一道哼唱古韵,观花看雪,就像过日子一样。据说,这世上真正的欢乐,的确是免费的。第 4 页 共 4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知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