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考试《数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模拟试卷1含答案.docx

上传人:PIYPING 文档编号:14869077 上传时间:2022-02-22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832.5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资格证考试《数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模拟试卷1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教师资格证考试《数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模拟试卷1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教师资格证考试《数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模拟试卷1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教师资格证考试《数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模拟试卷1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资格证考试《数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模拟试卷1含答案.docx(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教师资格证考试数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模拟试卷 1 含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8 小题,每小题5 分,共 40 分)1. 若limnan =a0,则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 r( 0, a), N0,当 nN时,有 an rB. r( 0,a),N0,当 nN时,有 an rC. r( 0, a),N0,当 nN时,有 a n rD. N0, r( 0, a),当 nN时,有 an r2. 下列矩阵所对应的线性变换为关于y=-x 的对称变换的是()0 1010101A.BCD1 01 01 01 0x - 2y2z0x2y - z113. 空间直线 l1 : 3xA. l1 与 l

2、2 垂直2y6与l22xz14它们的位置关系是()B. l1 与 l2 相交,但不一定垂直C. l1 与 l2 为异面直线D. l1 与 l2 平行4. 设 f ( x)在a , b 上连续且bf( x) dxa0 ,则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 对任意 xa , b ,都有 f ( x) =0B. 至少存在一个 xa , b ,使 f ( x) =0C. 对任意 xa , b ,都有 f ( x) =0D. 不一定存在 xa ,b ,使 f ( x) =05. 设 A、B 为任意两个事件,且AB, P(B) 0,则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A.P( B)P(AB )B.P( A) P( AB)C.

3、P( B)P(AB )D.P( A) P( AB)1 26. 设 A=0 3下列向量中为矩阵A的特征向量的是()A. ( 0,1 ) TB. ( 1,2 ) TC. ( -1,1 ) TD. ( 1,0 ) T7. 与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共同翻译了几何原本( - 卷)的我国数学家是()A. 徐光启B. 刘徽C. 祖冲之D. 杨辉8. 在角、等边三角形、矩形和双曲线四个图形中,既是轴对称又是中心对称的图形有()A.1 个B.2 个C.3 个D.4 个二、简答题(本大题共5 小题,每小题7 分,共 35 分)9. 已知抛物面方程2x 2 +y 2 =z( 1)求抛物面上点 M( 1,1,3 )处的切

4、平面方程; ( 4 分)( 2)当 k 为何值时,所求切平面与平面3x+ky-4z=0相互垂直。( 3 分)12310. 已知向量组 a =( 2,1 , -2, ) T , a( 1,1,0 ) T , a=( t , 2,2 ) T 线性相关。( 1)求 t 的值;( 4 分)( 2)求出向量组a1, a2, a 3的一个极大线性无关组。 (3 分)11. 有甲、乙两种品牌的某种饮料,其颜色、气味及味道都极为相似,将饮料放在外观相同的6 个杯子中,每种品牌各 3 杯,作为实验样品。( 1)从 6 杯样品饮料中随即选取3 杯作为一次实验,若所选饮料全部为甲种品牌,视为成功。独立进行5 次实验

5、,求 3 次成功的概率; ( 5 分)( 2)某人声称他通过品尝饮料能够区分这两种品牌,现请他品尝实验样品中的6 杯饮料进行品牌区分,作为一次实验, 若区分完全正确, 视为实验成功。 他经过 5 次实验, 有 3 次成功, 可否由此推断此人具有品尝区分能力?说明理由。( 2 分)12.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 年版)用行为动词“了解” “理解”“掌握”“应用”等描述结果目标,请解释了“了解等腰三角形的概念”的具体含义。13. 书面测验是考查学生课程目标达成状况的重要方式,以“有理数”一章为例,说明设计数学书面测验试卷应关注的主要问题。三、解答题(本大题1 小题, 10 分)14. 已知

6、 f ( x)是 a,b上的连续函数,设F( x) =( 1) F( x)在 a,b上连续;(5 分)xf( t) dt , xa,b,证明:a( 2) F( x)在 a,b上可导,且 F ,( x) =f ( x)。(5 分)四、论述题(本大题1 小题, 15 分)15. 推理一般包括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 1)请分别阐述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的含义;(6 分)( 2)举例说明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在解决数学问题的作用(6 分),并阐述二者间的关系。 ( 3 分) 五、案例分析题(本大题1 小题, 20 分)16. 案例: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正方形的概念、性质、发展学生推理能力、几何观察能力等,一节习题

7、课上,甲、乙两位老师各设计了一道典型例题。【教师甲】如图 1,在边长为 a 的正方形 ABSD中, E 为 AD边上一点(不同于A、D),连 CE。在该正方形边上选取点F,连接 DF,使 DF=CE。请解答下面的问题:( 1)满足条件的线段DF有几条?( 2)根据( 1)的结论,分别判断DF与 CE的位置关系,并加以证明。【教师乙】如图 2,在边长为 a 的正方形 ABCD中, E、F 分别为 AD、AB边上的点(点 E、F 均不与正方形顶点重合) , 且 AE=BF, CE、DF相交于点 M。证明:( 1)DF=CE( 2)DFCE问题:( 1)分析两位教师例题设计的各自特点;( 10 分)

8、( 2)直接写出教师甲的例题中两个问题的结论(不必证明);(4 分)( 3)结合两位教师设计的例题,你还能启发学生提出哪些数学问题(请写出至少两个问题)。( 6 分) 六、教学设计题(本大题1 小题, 30 分)17. 针对一元二次方程概念与解法的一节复习课,教学目标如下:进一步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进一步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多种解法(配方法、公式法、因式分解法等);会运用判别式判断一元二次方程根的情况;通过对相关问题的讨论,在理解相关知识的同时,体会数学思想方法,积累数学活动经验。问题:根据上述教学目标,完成下列任务:( 1)为了落实上述教学目标、,请设计一个教学片断,并说明设计意图;( 18 分)( 2)配方法是解一元二次方程的通性通法,设计问题,以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配方法在解一元二次方程中的作用。( 12 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知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