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书”装帧设计的新尝试.doc

上传人:吴起龙 文档编号:1587708 上传时间:2018-12-2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7.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红书”装帧设计的新尝试.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红书”装帧设计的新尝试.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红书”装帧设计的新尝试.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红书”装帧设计的新尝试.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红书”装帧设计的新尝试.doc(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红书”装帧设计的新尝试中国共产党90华诞来临之际,又有一批记载我们党和人民在革命战争年代艰苦卓绝、英勇斗争的光荣历史,宣传和弘扬革命传统和革命精神的图书陆续问世。我把这类图书简称为“红书”。“红书”有特定内质和功用,其外在形态如何通过新的理念和技法,更富含时代气息,符合当下大众的审美情趣呢?对此,我这个在人民出版社做了近二十年的政治书籍装帧设计工作的美编,一直在思索和尝试。我的实践心得是:把握好“红书”的政治内涵与文化意蕴的统一;运用好文字与图片的各种功能,力争使“红书”的外装能做得好看、耐看,令人爱看。 政治内涵与文化意蕴的有机统一 我所说的“政治内涵”是指“红书”的内容所反映的精神实质;

2、“文化意蕴”是指其文化含量和文化品位。封面设计是整个图书装帧设计的最重要部分,因为读者拿到一本书,第一时间的视觉感受是封面带来的。封面设计工作除封一外还包括封四、书脊、扉页、勒口等设计,但主要部分在封一的图形、色彩和文字的安排与运用。以往出版的“红书”,在封面元素安排上大多是那种“一式红”、“满篇图”的设计路子,经年累月已引起读者的审美疲劳。要突破此状况,就须在设计中植入更多的文化因子。展现历史和现实的灵魂只能从文化中去寻找,反映革命斗争史的政治内涵也应从文化中去寻找恰当的呈现方式。“红书”本身也是文化产品,“红书”内容所反映的精神实质只有伴随其文化意蕴的传承,才会生生不息,久放光芒。所以,美

3、编在设计一本“红书”时,需要反复琢磨和领会其政治内涵,从中萌生灵感,酝酿出具有文化意蕴的设计方案。 前些年,我承担了人民出版社编辑出版的一套红色经典丛书的设计工作。该丛书包括此间曾著星星火中共创建及中共中央在上海、中国革命摇篮井冈山、红军不怕远征难、延安精神永放光芒大型展览巡礼、西柏坡新中国从这里走来等,共十来种,每种一式封面。我在设计前参观了部分革命历史纪念馆,并实地拍摄了大量照片。事先的“深入生活”,使我豁然明确该丛书是要反映从建党到新中国成立的革命历程,和其间孕育出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美学家丹纳说:“一个民族的特性是永久的,来自血肉、空气和土地”。一系列感性素材

4、的收集,使我开阔了设计视域,各种构图元素在脑际出现,反映革命精神而又具有文化意蕴的设计方案逐渐形成。一是封面色彩,通过色彩体现该丛书的主题力量。我采用白里透淡红的特种纸作封面,其色调平和淡雅、明而不耀,作封面底色给人以纯洁大气之意味,而且这种偏暖色调,贴近大众对“红书”的审美习惯。二是封面文字,用的是大红色,与淡浅的底色既形成明显反差,又和谐相依;书名大多采用领袖人物的题字,如毛泽东的“红军不怕远征难”,朱德的“中国革命摇篮井冈山”,董必武的“此间曾著星星火”,邓小平的“西柏坡”。这些直指主题的题字本身就是文化意蕴深厚的书法作品。三是封面图片,用的都是当年的老照片,以之作为烘托书名的背景,具有

5、历史沧桑感和文化的厚重感。为表现每本书不同文化意蕴,我采用了摄影中虚实结合和中国画中的写意与工笔相间的技法。比如,此间曾著星星火封一下方用的是上海一大会址实景照片,石库门房子及其黑漆大门显现出肃穆雍容又伴带神秘的气氛,烘托并图解了董老遒劲丰润的书名题字,彰显此乃革命烈火萌发之地!又如千秋红岩反映的是“红岩精神”。我在封一偏右下侧用了一幅红岩村照片,刻意使照片虚成如素描图,图中幽谷绿荫之中坐落着两栋中式瓦楼,显现出一丝古风雅韵之闲,但悠闲之深处有一种凝重,因为楼里的志士正在周恩来领导下与反动派斗智斗勇。我又在封一右上方用了周恩来当年的头像,显现出一股“难酬蹈海亦英雄”的伟人气,与下方的红岩村图景

6、相呼应,使整个画面有革命意境,也有文化意蕴。 文字和图片的巧妙运用 “红书”是大众类图书,其中很多可用于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它不是纯理论书,也不是教科书,因此它的表现形式从封面到版式要适合普通读者求新、求变、求美的心理需求。图文并茂是一种常用的形式,至于能否给人以深刻而又生动的视觉效应,则取决于文字、图片的巧妙运用及图与文之间和图与图之间的搭配呼应。 文字是书籍的基本元素,直接传送内容信息。当今字体形式已趋多样,改变字形会给读者不同的视觉感受。文字的巧妙运用,实际上就是字体字号和字距行距的运用和变化。变化得好,读者会有美的感受和联想的空间;变化得不好,读者就会感到凌乱和烦躁;应

7、变未变的,读者会产生疲劳乏味的感觉。因此,用字不仅应服从图书内容的需要,还要顾及读者的审美情趣和阅读习惯,否则会“弄巧成拙”。图片是图文并重的“红书”的另一基础元素。图片的巧妙运用,就是对符合内容要求的各式图片的大小、比例、排序、位置、色彩作出恰当的安排,使其起到图说历史、图解内容的作用。文字和图片的巧妙搭配,就是文引图而来,图随文而行,有层次,有呼应,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我在红军不怕远征难封面的设计中,就尽可能地把文字的张力和图像的冲力结合于一体,下半部分用茫茫雪山的大写意图像作铺垫,寓意长征的艰苦卓绝。雪山的上空即封一的上半部放上毛泽东书写的“红军不怕远征难”七个银钩铁划的大字。右上角镶

8、上头戴红军帽的毛泽东头像,两目凝视,一脸英气,给人以“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的英雄壮丽之美。整个封一,雪山图托起毛体字,如横空出世一般,让革命意境容纳于文化描绘之中。另外,封四用了一幅遵义会议旧址小照片,由一条延伸至书脊的桔黄带子做垫铺,通过书脊上的毛体书名与封一图链接相呼应,前后成一体。 我设计的这套丛书的内文版式,风格基本一样,正文用端庄又显稳健的小四号标宋体,标题用敦厚又具张力的小三号粗宋体,资料引文用雍雅又温文的四号书楷,图片说明则用持重又醒目的五号黑体。由于字体字号变化的手段有限,版式是否好看很大程度上要靠图片的运用。首先,这些老照片需作技术处理,尽量使其看起来清晰舒畅。其次

9、,使用图片时依内容量体裁衣,大到一幅图片整页“出血”,无边无沿,如表现延安大生产场景。宽到一幅图片跨面连用,以此来显示一种气势和冲力,如引用毛泽东书写的长征名诗。巧到利用各种几何图形来勾勒图片,体现主题,如把毛泽东青年时穿着长衫的照片作成长椭圆形,镶嵌在正文中,既有传统文化韵味,又显热血青年“革命理想冲破天”的超凡气度。再次,在图片排序上,有图领文来的,也有文引图出的;充分利用上下左右的位置变化,做到有节奏,有递进,错落有致,前后相应。最后,在色彩上,老照片宜用黑白单色,色度调整则以图片效果最佳为准。“红书”正文用黑白照片,更会令人对革命历史产生深沉感和敬畏感,从而给人一种悲壮之美和怀旧之美。艺术大师罗丹说,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红书”及其相关的“生活”中蕴涵着各种各样的美,只要美编去精心发掘,它们是能够表现出来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