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洋县万亩优质茶园种植基地建设项目建议书项目编制单位:项目申报单位:二。一四年六月第一章总论-1-项目概要-1-二、可研报告编写依据-3-*、JF51j3第二章项目建设背景和必要性-4-一、项目建设的背景及由来-4-二、项目建设的必要性-9-第三章项目建设条件-11-、-11-二、项目实施的有利条件-15-三、存在的问题和对策-15-目-17一、指导思想-17-二、建设原则-17-第五章项目建设内容与规模-18-*、建设目标18-二、项目建设内容与规模-18-三、技术方案-19-第六章环境影响评价、劳动安全卫生与消防措施-25-一、项目建设对环境的影响分析-25-二、环境保护的主要措施-27-三
2、法律法规-29-四、结论及建议-30-六、劳动安全卫生与消防措施-31-第七章投资估算、资金来源和进度安排-33-一、投资估算及说明-33-二、资金来源-34-三、项目建设进度安排-34-第八章效益分析及风险评价-35-二、社会效益-38-三、生态效益-40-四、风险评价-41 -第九章综合评价第一章总论一、项目概要1、项目名称:洋县万亩优质茶园种植基地建设项目2、项目建设地点:洋县黄家营镇、黄金峡镇、桑溪镇3、项目法人名称:4、项目法人代表:5、项目主管单位:洋县发展和改革局6、项目性质:新建7、建设年限:三年(2014年11月-2017年11月)8、项目主要建设内容及规模:(1)田间工程
3、及配套设施:土地改良,栽植茶苗100oO亩。新修蓄水池4个各300m,、灌溉渠系5500m,田间道路7km0(2)加工生产线及设备:新建茶叶加工生产线一条,厂房、车间100Oo平方米。茶叶理条机30台、茶叶烘干机30台、茗茶杀青机10台、茶叶包装机30台、茶叶揉捻机10台。(3)科技措施:专家和技术员对生产工人和茶叶种植农户进行科技推广及生产技术培训100O人次。9、项目建设期及进度:整个项目计划用三年时间完成:2014年11月开工建园3000亩,2015年建设3000亩,2016-2017年建成剩余4000亩。在2015年3月前建成茶叶加工厂。10、项目投资估算:项目总投资4275.5万元,
4、其中:固定资产投资4155.5万元,包括田间工程及配套基础设施280.5万元,茶苗购置及栽植费2500万元;土地租赁费10年500万元;加工生产厂房及仪器设备购置费845万元;培训费20万元,项目建设其他费10万元;企业流动资金120万元。11、项目经营方式:本项目经营模式采取“公司+基地+农户”市场化运作方式,诚邀全国各地有识之士前来投资发展茶产业,投资客商可租赁农户土地进行茶树种植、茶叶加工和销售,农户亦可自愿将土地入股参与茶园项目建设,实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和谐发展。12、项目效益分析:(1)企业经济效益:该项目生产经营期年均销售收入5050万元,扣除年均总成本费用2268.2万元后,
5、年均利润总额为2781.8万元;投资利润率65.06%o(2)参与农户经济效益:该项目完成后向周边退耕还林农户提供茶叶种苗300万株,带动152户退耕还林农户从事茶叶标准化种植700亩,每户种植面积4.6亩;全负荷生产年销售收入353.5万元,扣除总成本费用72万元,年利润总额为281.5万元,带动退耕还林农户152户600人进行茶叶标准化种植,户均种植4.6亩,户均纯收入L85万元,人均纯收入4700元。二、可研报告编写依据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村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3、国务院关于完善退耕还林政策的通知(
6、国发200725号);4、陕西省人民政府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完善退耕还林政策的意见;5、关于搞好我省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的通知;6、汉中市茶产业发展规划(20132020年)(汉政办发(2013)43号);7、洋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三、可行性研究结论1、该项目是按照农业产业发展的要求,采用优良品种和标准化栽培技术,生产优质的汉中仙毫和汉中炒青茶,吸纳和带动广大退耕还林农户从事茶叶种植,引导群众及时调整产业结构,让农民在搞好生态建设的同时,完成产业的转换过程,建立起稳定可靠的收入来源,促使农业产业发展与退耕还林相结合,真正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2、项目选址合适,技术工艺可行,
7、技术方案设计科学合理,能满足项目正常生产需要。项目规划科学合理,主要建设内容和设计规模适宜,投资估算合理。项目主要技术路线应用了现有科技成果及成功经验,技术来源成熟可靠,阶段目标清楚,进度安排合理。3、项目建成后,对促进洋县当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起到示范带动作用,可直接引导当地农民致富增收,提高经济收入,同时,安排农业剩余劳动力,推动当地社会科技进步和社会文明建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显著。项目实施符合当前产业发展方向,能充分发挥当地资源优势,对带动当地农户茶叶种植的积极性,促进项目区生态环境改善,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加快当地退耕农户致富步伐,将产生重要的作用。综上所述
8、该项目符合国家农业产业化发展工作总体要求,该项目的建设是完全可行的。第二章项目建设背景和必要性一、项目建设的背景及由来1、项目建设的政策背景国务院关于完善退耕还林政策的通知、陕西省人民政府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完善退耕还林政策的意见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采取综合措施,加大扶持力度,进一步改善退耕农户生产生活条件,逐步建立起促进生态改善、农民增收和经济发展的长效机制,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促进退耕还林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坚持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与解决退耕农户长远生计相结合;坚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远近结合,综合整治,加强沟通,协同配合,形成合力,确保退耕还林成果切实得到巩固,退耕
9、农户长远生计得到有效解决。我省2008年起实施了巩固退耕还林产业专项规划,每年投入2亿多元,大力扶持后续产业发展,根据后续产业发展总体思路、建设原则以各地实际,以发展特色经济林、生物能源林、培植原料林、特色养殖业、特色种植业以及森林绿色食品等六大类后续产业为主,并通过重点扶持示范基地建设来辐射带动整个产业基地建设。我市根据中省有关政策精神,制定了相应的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规划,茶产业就是重点支持和扶持的产业之一。本项目正是这样的宏观背景下,着眼于改善农业产业结构,推动农业产业化的进程,增加农民收入而提出。2、茶叶发展现状与前景茶叶是世界传统三大无酒精饮料(茶叶、可可、咖啡)之一,全球约有30亿
10、人爱好喝茶。多年来,各国政府通过茶叶有益于健康的各种宣传活动,使消费者对茶叶有了更深的认识和更高的要求,需求量逐年呈增加趋势。印度和中国是世界上茶叶生产和消费最重要的两个国家,生产量占世界的53%。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目前,我国有19个省、市、自治区产茶,2011年中国茶产量占世界总量的三分之一,种植面积和茶产量均居世界第一。但根据人均计算,我国和印度的人均消费量还不足1公斤,而英国则为2.1公斤,俄罗斯大约L26公斤。据国家统计资料显示,全国绿茶内需总量以9.33%的幅度增长。国内茶树种植面积在100万亩以上的有7个省,分别为浙江省、云南省、福建省、四川省、湖北省、湖南省、安徽省等
11、上述七省茶叶总产量为72.5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79.8%。加工的茶类有绿茶、红茶、青茶、黄茶、黑茶和白茶六大类,还有茶饮料、茶食品等特种茶。我国茶叶产品结构以绿茶为主,近几年来国家和各地陆续举办各类茶文化活动,普及茶叶知识,倡导文明之风,饮茶雅趣风靡全国各地,为茶叶产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据海关统计数据,2008年我国茶叶出口再创历史新高,全年出口29.7万吨;出口创汇6.82亿美元,同比增长14%,2011年我国茶叶出口到120个国家和地区,摩洛哥仍然是我国最大的茶叶出口国,乌兹别克斯坦、美国、日本和俄罗斯位居其后。茶叶已经成为全球性的天然饮料,消费量一直呈增长态势,全球茶叶消费量每
12、年以3%5%的幅度增加,我国茶叶出口逐年增加,绿茶的保健作用得到公认,随着国内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茶叶保健功能的开发和茶文化的影响,消费增加已是不争的事实,目前国内茶叶年人均消费仅460克,上海、广州等人均年消费已达1000克左右,国内消费市场潜力很大。茶多酚等茶叶有效成份的开发利用前景广阔,茶叶消费领域不断扩大。汉中作为汉水和汉文化的发源地,对于中国茶文化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汉茶种植历史悠久,始于战国,兴于秦汉,盛于唐宋,繁于明清,自古就是茶马互市的重要供茶地。汉中北依秦岭,南临川渝,属南北气候的过渡带。茶园多位于竹木繁茂、雨量丰沛、碧水蓝天、景色秀丽的大巴山北麓海拔8001600米的
13、缓坡地上,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温和,是地球上同纬度地带中最适合茶树生长的地方。“纬度高、海拔高、云雾概率高、富含锌硒、远离污染”的优良生态环境,使汉中茶具有“香高、味浓、耐泡、形美、保健”五大特点,是公认的优质绿茶产区。近年来,汉中市委、市政府将茶叶确定为汉中市的农业主导产业,努力扩大茶叶生产上规模,提高茶叶品质,培育茶业龙头企业,整合茶叶品牌,茶叶产业迅速崛起,截止2012年底,全市茶园总面积达到79.01万亩,其中采摘园面积47.2万亩,无性系良种茶园比例从2005年的不到0.4%提高到2012年的27.7%;茶叶总产量达2.33万吨,第一、二产业总产值达到27.6亿元。全市共建设茶叶
14、现代农业园区10个,其中省级5个,市级5个;茶叶加工企业800个,茶叶经营企业653个,年产值10002000万元的企业22个,年产值2000万元以上的企业16个,其中市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25个,省级9个;年加工能力500吨清洁化生产线企业1个,200吨以上的清洁化生产线企业15个,清洁化生产线总数达到25条。茶叶面积、产量位居全省首位,分别占到全省58%和71%。茶叶已成为汉中市农村经济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3、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民增收汉中市位于陕南秦巴山区,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重要水源涵养地。长期以来水土流失严重。自1999年以来,实施退耕还林工程,生态环境得到极大
15、改善,区域特色产业发展优势明显。近年来,汉中市立足区位优势,突出发展优势特色产业一一茶叶,在茶叶的开发上,始终坚持建设大基地、培植大“龙头”、弘扬茶文化、树立大品牌、打造大茶业的基本思路,把开发茶叶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项目,制定了一系列政策。2007年,市政府制定了汉中市60万亩高产密植生态茶园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2008年8月,市委、市政府作出关于加快高产密植生态茶园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决定,市财政扶持资金每年500700万元;2013年10月,制定下发了汉中市茶产业发展规划(20132020年)(汉政办发(2013)43号),制定实施了汉中绿茶标准综合体、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汉中仙毫、地
16、理标志保护产品汉中仙毫加工技术规程等标准,有力促进了我市茶产业的发展,茶产业在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日益突出。通过政策扶持、整合茶叶品牌、对外宣传营销力度不断加大等措施的实施,我市茶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带动茶农增收效果显著。全市45万茶农通过茶产业增收致富,仅种茶一项,茶农人均收入5804元,户均收入17375元。二、项目建设的必要性1、项目建设是优化农村产业结构的需要茶产业是我市农业产业化主导产业之一,我县茶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加快茶产业的的发展,是对目前我县已形成了“菜、果、畜、米、烟、菌、药”等农民增收骨干产业的完善和补充,是加速我县农业产业化进程、优化我县农业产业结构的需要。2、项目建
17、设是我市茶产业规划的需要根据汉中市茶产业发展规划,到十二五末,我县茶园面积达1万亩,到2020年,茶园面积达3万亩。重点发展无性系良种茶园,2013-2015年新增无性系良种茶园0.28万亩,项目建设符合市委、市政府制定的茶产业发展规划要求。3、项目建设是发展我县有机产业的需要我县被列为国家级有机认证示范县,全县22万亩有机生产基地得到认定,13大类55种产品获得国家有机产品认证,发展生态有机茶叶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本项目的实施,将为我县有机产业发展增添新项目。4、项目建设是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需要退耕还林工程是党中央、国务院已经启动的七大生态工程当中规模最大、投资最多的一项生态工程,通过多年来
18、的努力,取得了巨大成就,促进了我国生态环境的明显改善。但如何巩固和保持,就必须让退耕还林农户转移到国家政策鼓励、在当地有明显优势的产业中来,本项目通过承包项目区农户的土地新建标准化无性系生态茶园及承包退耕还林农户的低产茶园改造,发展茶产业,不断培育壮大退耕还林后续产业-绿色种植业基地规模,进一步发展壮大洋县茶产业,延伸产业链,实施农业产业绿色化、品牌化、标准化、市场化的战略,提升当地茶叶市场竞争力,力争在种植规模、产品质量、品牌效益上有较大突破,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快速发展,为巩固洋县退耕还林成果后续产业发展做出积极的努力。5、项目建设是保护朱鹘栖息地生态环境的需要洋县是我国唯一的朱鹘保护区,2
19、001年被省政府设为省级自然保护区,2005年经国务院批准晋升为朱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目前洋县朱鹘保护区面积达3000多平方公里,占全县土地面积的90%以上。为了保护朱鹘栖息繁衍,从1981年起,在保护区内严禁使用化肥、农药,并禁止开矿办厂。本项目的实施,严格按照有机食品的生产要求,进行茶园的生产、管理,对朱鹘栖息地生态环境的保护具有积极的作用。6、项目建设是带动农民增收的需要项目实施后,引导农户由零星分散茶叶种植向规模化、集约化和高产高效茶叶种植转化,带动种植农户增收,就近安置转移闲散劳动力;促进合作社的发展壮大,增强合作社的抗风险能力,扩大市场份额,壮大当地的茶产业,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
20、势。第三章项目建设条件一、项目区现状1、地理位置洋县位于陕西省西南部,汉中盆地东缘,北依秦岭,南屏巴山,坐标为东径107。11,10833,北纬3302,3343之间。长江最大的支流汉江,横贯其中,东接佛坪、石泉,南邻西乡,西毗城固,北与太白、留坝县接界;东西宽约56公里,南北长约76公里,总面积3206平方公里,洋县历史悠久,古为汉上明珠,今是朱鹘之乡。2、自然条件汉江自西向东贯穿而过,全县总地域面积3206平方公里,海拔389.73071米,属北亚热带向暖温带的过渡气候区,由于地形复杂,境内气候的地区差异和垂直变化比较明显,年平均气温14.70C,年极端最高气温36.2,最低气温-6.9。
21、平均无霜期239天,平均日照时数1489.3小时,日照率39%,年降雨量813.9毫米,降雨期最多为7、9、10月份,水资源丰富,属长江流域汉江水系,地表水资源总量13.97亿立方米,年径流总量为21.95亿立方米,可利用水资源总量约为14.15亿立方米,其中汉江在县境内流长84公里,全县塘库2104口,蓄水720万立方米。拥有储量丰富的钢钛磁铁矿、石灰石、膨润土等14种矿产资源。全县高等植物102科1500种,森林覆盖率达65.5%,县境内以山地为主,川、丘、山面积分别为7:21:72,全县有耕地58万亩,其中有效灌溉面积24.52万亩。洋县被列为国家级有机认证示范县,全县22万亩有机生产基
22、地得到认定,13大类55种产品获得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现已注册朱鹘牌商标产品7大类120多种。秦洋长生酒业、双亚粮油等15户省市龙头企业不断壮大,初步形成了以生态有机、绿色循环、生态旅游为特色的县域经济发展格局。黄家营镇地处洋县东南浅山丘陵区,东邻黄金峡镇,南邻西乡县,北与龙亭、槐树关镇隔江相望,距县城32公里,全镇总面积133平方公里,辖14个行政村,135个村民小组,5059户,18322人。耕地1098公顷,其中水田633公顷。旱地465公顷。人均占有耕地0.9亩。是全县黄姜种植基地和龙须草生产基地,还是全县的香菇、天麻生产基地,产地环境适宜,资源丰富,是退耕还林项目实施区。黄金峡镇位于洋
23、县县城以东,汉江以南,距县城53公里,属边远山区。东与西乡县子午镇接界,南与西乡白龙相邻,西与黄家营镇交界,北与金水镇接壤。全镇总面积166.7平方公里,有耕地面积L73万亩,辖10个村,70个村民小组,3250户,11917人。特色产业以黄姜、板栗、花椒、中药材种植为主。近年来发展茶园1200亩,刺蓟、黄姜为主的中药材4000亩,三木药材1600亩,板栗2500亩,花椒2000亩。属北亚热带内陆性季风气候,境内四季分明,气候温和湿润,林木丰茂。桑溪镇地处洋县东南边陲,距县城80公里,总面积148平方公里,辖14个行政村,69个村民小组,8764人。东邻石泉县两河镇,南与西乡县子午镇隔子午河相
24、望,西南隔汉江与黄金峡镇为邻,西邻金水镇,东北接佛坪县大河坝镇。耕地面积25441亩,其中水田2606亩,旱地22835亩,人均3.04亩;林地面积15万亩。主要经济作物为蔬菜、豆类、中药材。2011年末,林木覆盖率95%,活立木蓄积量13.2万立方米。属北亚热带内陆性季风气候,境内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气候温和湿润,年均降水量800毫米。3、社会经济状况洋县辖20个镇,362个行政村,11个社区居委会,44.32万人。2013年实现生产总值85.05亿元,增长13%,其中一产增加值21.28亿元,增长5.2%,二产增加值38.09亿元,增长20%,三产增加值25.67亿元,增长9.3虬城镇居民
25、人均可支配收入22212元,增长12.2%,农民人均纯收入6618元,增长15机“猪、药、菜、果”四大主导产业产值21.66亿元,占农业总产值比重为67.27%;其中畜牧业产值8.7亿元,增长7.41虬生猪饲养量94.85万头,增长4.23%。药材种植面积14.67万亩,增长5.56%;蔬菜面积17.05万亩,增长1.4%;水果实有面积13.72万亩,增长5.11%。4、退耕还林状况洋县自1999年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以来,涉及全县20个镇,314个行政村,25472户农户,81836人,面积26.35万亩,其中荒山13.24万亩,封山育林3.3万亩,退耕面积9.81万亩。项目实施以来,森林资源得
26、到了有效恢复,水土流失面积大大减少,县域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在退耕还林工程中,县委、县政府一手抓退耕还林,一手抓培育退耕还林后续产业,使其在发挥生态效益的前提下,逐步向生态和经济、社会效益结合,长远利益和近期利益兼顾方向发展。为了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在管护好现有退耕还林的基础上,把增加退耕的前期效益作为加强退耕还林地管理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措施,经过深入调查、分析和论证,结合县情确立了一条退耕地可循环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的思路,优化退耕地还林模式,合理利用退耕前期土地,后续产业蓬勃发展,退耕户收入稳步增加,在有效的政策措施下,群众积极性高涨。5、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区位于洋县东南部,与全国著名的茶乡
27、西乡县接壤,海拔500-600米,空气质量优良,植被良好,森林覆盖率达70%以上,地势平缓,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丰富,土壤中性偏酸,理化性状优良,水电路等基础设施条件较好。二、项目实施的有利条件1、国家政策支持以及政府的重视对于退耕还林工程成果的后续产业发展,国家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洋县县委、县政府积极响应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政策,做出了相应优惠政策及积极措施,县发改局、财政局、林业局、农业局、水利局、交通局、退耕办等部门在涉农项目、资金上也予以倾斜,大力支持退耕还林后续产业的发展。2、区域资源优势黄家营镇、黄金峡镇、桑溪镇,三镇相连与产茶大县西乡县接壤,产地环境适宜,资源丰富,宜茶土地面积
28、20000亩,是退耕还林项目实施区,集中连片,规模大,利于改造,见效快。三、存在的问题和对策1、存在的问题茶叶良种化程度低。优良品种是作物优质高产的重要基础,而目前洋县栽培的茶叶品种均是70-80年代推广的老品种,品种提纯复壮及良种选育研究十分薄弱,直接导致茶叶产量和品质质量不稳定。茶叶品种问题已经成为制约茶叶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茶叶育苗技术落后。茶叶育苗技术是保证茶叶优质种植的前提,采用以前的种子繁殖技术生产的茶苗,不能建成优质茶园。采用目前先进的无性繁殖所产生的新个体能保持良种固有的特性,后代的性状一致,生育期和长势比较整齐,新梢大小、持嫩性和色泽比较接近,便于实行机械化采茶,利于初制工
29、艺规范化,对提高品质、节省劳力、增加产量都有好处。不同无性系差异显著,无性系生长快、抗逆性强的优良特性日益明显。茶园管理技术落后。特别是茶园的机械化修剪技术、茶叶的无公害栽培技术、无性系良种繁育技术等普及应用率较低,导致茶叶生产成本相对上升、茶叶产量不高,质量不优,严重阻碍了茶叶商品率、茶园效益和产品市场竞争力的提高。2、对策加强茶叶优良品种的引进研究,开展茶叶新品种引进研究,种植产量高、质量好的茶叶新品种。建立茶叶良种繁育基地。茶叶的良种繁育是实现茶叶种植规模化、规范化的重要环节。应在适宜地区建立良种繁育基地,经过无性系繁殖的茶叶苗再推广到生产上实现茶叶的良种化。加强茶叶规范化种植的技术推广
30、只有在生产上有效推广茶叶规范化栽培技术,才能保证茶农按规范技术生产优质茶叶。因此,要充分利用农业科研和推广部门的技术及人才等资源优势,实现资源整合和优势互补,加快茶叶规范化种植技术的推广应用,生产优质茶叶。提高茶叶建园水平。按照当地土壤、地形,依据茶叶建园技术规程实施,确保茶园建设质量。第四章项目建设方案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强化生态环境、改善基本生产条件为基础,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兴茶富民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以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为核心,以制度创新与机制创新为依托,以应用现代物质装备和茶叶标准化生产技术为抓手,优化农业资源与生产要素配置,提高科
31、技含量,坚持科学化布局、园区化建设、机械化加工、产业化经营的发展理念,立足资源禀赋,依靠科技支撑,扩大基地规模,培育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社,打造知名品牌,以现代农业的理念,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为重点的指导思想引领、带动洋县茶产业发展整体水平的提升和规模的扩大。二、建设原则1、坚持科学专业、技术先进的原则综合应用现代农业的生产方式,现代科学技术和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建成科学专业、品种优良、技术先进的生态茶叶标准化示范园,提高茶叶的产量和质量,实现茶叶生产与现代科技的发展的有机结合,提升洋县茶叶的竞争力。2、坚持规模经营、经济可行的原则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合理布局,优化各种生产要素,通
32、过公司带基地,基地联农户的形式,集中连片发展,逐步形成种植、加工、销售一体化的生产经营体系,实行规模化经营、产业化开发,促进退耕农民受益、公司增效。3、坚持尊重农民意愿联合参与的原则切实尊重农民意愿,采取多种形式的土地流转方式,引导农户积极参与项目建设;不改变土地性质和用途,严格执行退耕还林政策及后续产业发展要求,实现合作共赢。第五章项目建设内容与规模一、建设目标采取土地集中流转方式,以企业为核心,以农户为主体,以标准化生态茶园建设为重点,以规模化产业化为方向,以茶叶清洁化生产、现代市场营销为手段,大力发展茶产业,促进企业发展壮大、农民增收增效。二、项目建设内容与规模(一)、建设内容1、田间工
33、程及配套设施(1)土地平整及改良100OO亩。利用挖掘机和推土机把不规格土地进行平整后进行人工局部平整,经过土地平整后,土壤结构和土壤肥力不均,耕层肥力和有机质含量下降,不能达到试验种植要求,需进行改良。土壤改良从增施有机肥及调酸入手,通过增施农家肥,以提高土壤有机质的含量,增加土壤酸度,改善土壤结构和理化性状,从而达到改土培肥,提高地力,使土地资源能够可持续利用。(2)栽植茶苗IoOoO亩Q(3)新修蓄水池4处各300m3o(4)新修田间道路7km,路宽2.5m。(5)新修灌溉渠系5500mo2、加工生产线:新建茶叶加工厂1个,厂房、车间100oO平方米。仪器设备购置110台。其中,茶叶理条
34、机30台、茶叶烘干机30台、茗茶杀青机10台、茶叶包装机30台、茶叶揉捻机10台。3、技术培训I:对生产工人和农户进行科技推广及培训1000人次。(二)、建设规模项目完成后将建成10000亩标准化优质生态茶园,年产汉中仙毫茶35000公斤,汉中优质炒青茶550000公斤。二、技术方案(一)技术线路流程园地选择一土地流转一规划建园一整地施肥一引进良种一茶苗移栽一苗期管理一茶园培育一投产采茶一烘干加工一分级包装。(一)选用品种以平阳特早为主,搭配种植龙井长叶、福井大白、乌牛早,示范种植陕茶一号新品种。(三)茶苗规格选用一年生以上无性系繁殖茶叶壮苗移栽,茶苗规格为:株高40-50cm,茎基粗0.3m
35、m以上,有一个分枝以上。(四)生态茶园建设关键技术1、建园条件气温:茶树品种不同,对气温要求各异。一般中小叶种要求平均气温12度以上,10度积温在3800度以上,所能忍受的极限低温不能低于零下12度。雨量:全年降水量不少于800毫米,而且要求4至9月降水量不少于100毫米。土壤质地:以沙壤土、壤土、粘壤土为宜;土层厚1米以上,底土无硬盘,地下水位在1米以下。土壤微酸PH值4.5-6.5,表土、底土酸性反应,含钙量不超过0.2%o坡度:通常坡地茶园坡度不超过25度,向阳,不面向寒流。2、园地规划规划:茶园规划与建设应有利于保护和改善茶园的生态环境,维护茶园生态平衡,发挥茶树的优良种性,便于茶园灌
36、溉和机械作业。道路:根据园地规模、地形和地貌等条件,设置合理的道路系统,包括主道、支道、步道和地头道。大中型茶场以总部为中心,与各区片、块茶园有道路相通。规划较小的茶场设置支道、步道和地头道。支道宜宽宜大,不少于2米宽,步道和地头道宜窄,不少于1米宽。水利系统:建立完整的水利系统,并与茶园道路相协调,建立良好的茶园灌溉系统。茶园生态建设:茶园四周或茶园内不适合种茶的空地应植树造林;茶园的上风口应营造防护林,主要道路、沟、渠两边种植行道树和遮荫树;梯级茶园梯壁、坎边种植防护牧草等。3、园地整理茶园园地应注意水土保持,根据不同坡度和地形、选择适宜的日期、方法和施工技术。平地和15度以下的缓坡地等高
37、建园,坡度在15度以上的山地修筑内倾式等高梯级茶园,梯面宽不小于2米。园地建设时间宜在秋冬季节或“伏天”。先确定道路,水沟位置,再做好梯级定线,开垦深度在50厘米以上,在此深度内有明显障碍(硬盘层、犁底层等)的土壤应破除障碍层。熟地建园应把底土翻上,表土翻下,打碎土块后平整。梯级茶园应按定梯的划线,由下而上开挖,梯坎坚固,保土保水,茶园与四周荒山陡坡、林地和农田交界处应设置隔离沟和沉沙、排水沟等。4、茶树种植(1)茶行布置:平地茶园采用直线布置,茶行与主道平行,与步道垂直;坡度在15度以上茶行按等高线布置。茶行规格:单行种植行距150厘米,丛距30厘米;双行种植行距150180厘米,小行距30
38、40厘米,丛距30厘米,茶丛交错“丁”字形排列。为了尽可能维持原生态环境特点,茶行间应适当预留100CmT50CIn的原生态隔离带。(2)整地施肥:种植前在茶行位置开种植沟,宽80厘米,深60厘米,在沟内以有机肥和矿物源肥料为主,每亩施入圈肥或土杂肥(羊粪、牛粪)3000公斤,或油渣(花生效、豆粕)150公斤,可根据土壤实际肥力状况灵活施肥,将种植沟回填整平待种。(3)种植方法:茶苗移栽:栽植时间在9月中旬至10月下旬;特殊情况下可在2月中旬至3月上旬进行。按照茶行规划,单行栽植行距150厘米,丛距30厘米,每穴定植2株,亩植茶苗3000株左右。双行栽植大行距160厘米,小行距40厘米,丛距3
39、0厘米,每穴定植2株,亩基本苗5000株左右。茶籽直播:播种时间在H月至第二年2月进行,种植规格与茶苗移栽相同,采用双行密植,覆土5-7厘米,并防人、畜踩踏。种植方法:栽植时覆土应高于根颈处3厘米左右、根系离底肥10厘米以上;栽后随即浇定根水并覆盖。为促进新建茶园早成园,快成园,保证茶树正常越冬,提高来年春茶产量和质量,减少茶树病虫害,增强茶树抵抗寒害、冻害的能力,秋冬季必须抓好茶园管理工作。(五)新建茶园管理技术根据茶园管理的生产实践,秋冬季茶园管理主要有防冻防寒管理、土肥管理、病虫害防治和药剂封园五个主要方面。1、防冻防寒管理我市建立无性系良种茶园除选择耐寒抗冻茶树品种外,必须特别注意加强
40、茶园寒害、冻害的防范管理。铺草覆盖:冬季茶园行间可利用铺草有效防止冻害,利用稻草、玉米秸杆等覆盖茶树行间及根部。新发展的幼龄茶树,有条件的可采取薄膜或遮阳网覆盖蓬面。施用有机肥:在茶园行间多施一些厩肥、堆泌肥等有机肥料,提高茶树抗寒抗冻能力,促进茶树春季茶芽萌发。2、土肥管理(1)茶园深耕茶园秋冬季深耕有利于疏松土壤,防止土壤板结,增强土壤通透性,提高土壤渗水能力,促进茶树根系的生长。深耕一般在10月上旬至11月中旬完成,深度15-25cm,要求茶行中间深,靠近茶根浅,这样可以避免伤及茶树根系。(2)茶园施肥施肥一般要求在10月中旬至11月中旬。施肥时期注意基肥与深翻结合,早施基肥,结合早春追
41、肥,增加茶树对养分的吸收与积累,确保茶树生长及春季茶叶产量和质量,施肥深度要适当加深,一般要求深度在20-30厘米之间。秋冬季施肥的基肥以农家肥、机肥为主,主要包括饼肥,栏肥,堆肥等,适当配施磷钾肥。成年采摘茶园,一般每亩施农家肥1500-2000公斤或菜籽饼肥100-200公斤、过磷酸钙30公斤、硫酸钾20公斤。此外,翌年春茶萌发前一个月追施速效催芽肥,一般在2月上旬,每亩用尿素15公斤左右,或者碳钱30公斤左右。3、病虫害防治为了减轻来年茶树病虫害的发生和危害程度,同时降低茶叶农药残留,在早冬茶树病虫尚未完全休眠越冬时,进行茶树病虫害防治工作,以降低病虫害越冬基数,减轻病虫危害。(1)茶园
42、清理:杂草和枯枝烂叶是害虫寄生和越冬的有利场所,因此,应及时将行间的杂草、茶树根部的枯枝清除,集中堆放烧毁。(2)秋冬季深翻:茶园土壤经深翻后,枯枝烂叶被深埋覆盖,使虫、蛹暴露于土层,经日晒雨淋和霜冻而失去生命力。(3)药剂防治:茶树病虫害防治按照绿色食品生产标准使用农药或尽量不使用化学农药。杀虫剂使用茶尺蟆核型多角体病毒、茶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来防治茶尺蟆、茶毛虫。对于炭疽病,茶饼病,云纹叶枯病,杀菌剂可用70%的甲基托布津100O-1500倍液、50%多菌灵、75%百菌清100O倍液喷雾防治。对茶小绿叶蝉、蛾类和茶小卷叶蛾可用2.5%的菊酯乳油3000倍液喷雾。4、药剂封园茶园的生产季节完成
43、之后,封园是对茶园修复及防治管理的有效措施。常用封园药剂为石硫合剂,它具有杀菌、杀虫、杀瞒的作用,对防治蛇类、蜗类、粉虱类、叶病类有较为理想的效果。45%石硫合剂每亩用量400-600克,稀释150-200倍喷施。施药时务必保证将所有的枝条、叶片都彻底喷施,同时应注意石硫合剂不能与酸性药剂混用(毗虫咻、克蜻特等酸性农药,不可与石硫合剂混用)。第六章环境影响评价、劳动安全卫生与消防措施一、项目建设对环境的影响分析1、评价范围本项目环境评价范围包括:项目概况,建设工程项目周围环境现状;建设工程项目在建期间对环境可能造成影响的分析、预测和评估;项目工程项目建成后对环境可能造成影响的分析、预测和评估;
44、建设项目环境保护措施及其技术、经济论证;对建设项目实施环境监测和采取环境保护措施的建议;环境影响评价的结论。2、社会环境状况本项目位于洋县黄家营镇、黄金峡镇、桑溪镇,本项目所在地区域,生态环境优良。3、环境影响分析本工程属于退耕还林项目,该项目的建设有助于进一步改善该生态环境,同时又能转变产业结构,解决在就业和增加当地农民收入,因此无社会环境和生态环境方面的不利影响。4、噪声影响分析施工期:本项目所用的机施工械主要有自卸式运输车辆、平地机、挖掘机等,特别是施工中噪声将产生扰民问题,影响邻近居民的工作和休息。在施工阶段要进行严格控制,将大大减小噪声对周围环境的影响。施工噪声具有高噪声无规则的特点
45、对周围的环境影响较大,但该影响是短期的,采取适当的工程和管理措施后可缓解对环境的影响。5、空气质量影响分析施工期:项目施工期以扬尘污染为主,若堆土裸露,将使大气中悬浮粒物含量骤增。施工扬尘将使附近的建筑物、植物等蒙上厚厚的尘土,给附近居民和环境的带来一些影响。项目施工期应按城市扬尘污染防治管理暂行规定加强环保措施。在加强管理、优化施工车辆运输路线后,堆土使用防尘网隔离,路面定时洒水,及时清运堆土,施工扬尘污染可以得到较大程度缓解。6、固体废弃物影响分析本项目施工期产生的固体废物主要为施工过程中产生的施工人员的生活垃圾。施工期间将不产生弃土,工程施工时,施工人员的食宿将会安排在工作区域内。这些
46、临时食宿地的水、电以及生活废弃物若没有做出妥善的安排,则会严重影响施工区的卫生环境。施工单位应严格遵守城市建筑垃圾管理规定和建筑施工现场监督管理规定,按上述规定执行后,固废对环境的影响轻微。7、水环境影响分析本项目施工期间产生的废水主要来自:施工作业开挖等产生的泥浆水、施工机械及车辆的冲洗水、施工人员的生活污水、下雨时冲刷覆土、建筑泥浆、垃圾、弃土等产生的地表径流等。二、环境保护的主要措施1、施工期环境保护对策措施环境空气:施工场地定期洒水抑尘,对开挖土方及建筑垃圾临时堆积点应覆盖防尘网等相关措施。施工前制定扬尘污染防治方案,采取措施防止对散装物料在装卸、使用、运输、转运和临时存放等过程中的扬
47、尘污染。声环境:为了减少施工对周围的居民的影响,在距离民居200米的区域内不允许在晚上十时至次日上午六时内施工,同时应在施工设备和施工方法中加以考虑,尽量采用低噪声高效机械和先进施工工艺。如必须采取夜间作业时,应取得环保主管部门同意,并向社会公众公示;采用低噪声施工机械和低噪声施工方式、合理选择运输路线;封闭施工场地,在施工区域周边设置固定式硬质围栏;加强施工期管理,防止因运输车辆超载、超速、鸣笛以及野蛮施工等带来的人为噪声污染。水环境:施工人员生活污水,应考虑利用周边卫生设施,将污水纳入周边污水管网;要求在施工现场设置若干不同规模的沉淀池循环使用。固体废弃物:施工单位应按照弃土处理计划,及时运走弃土,采用加盖型运输车辆并在装运的过程中不要超载,装土车沿途避免洒落,车辆驶出工地前应将轮子的混土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