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设促进生成教学妙趣横生 论文.docx

上传人:peixunshi0 文档编号:179388 上传时间:2025-07-14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0.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预设促进生成教学妙趣横生 论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预设促进生成教学妙趣横生 论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预设促进生成教学妙趣横生 论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预设促进生成教学妙趣横生 论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预设促进生成教学妙趣横生 论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预设促进生成教学妙趣横生摘要:数学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的生命历程。预设与生成是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前预设和课堂生成的和谐统一是有效的教学关键。充分且有弹性的课前预设、有效的课堂互动、教师的教学机智,是课堂动态生成的有效保障。关键词:数学预设生成教学引言:充满活力的课堂,预设与生成是缺一不可。预设是教师的准备,生成是教学的实施,二者相得益彰。课堂不仅需要教师充分把握教材,了解学情,还需要教师在精心预设的基础上,以灵动的教育机智促进生成,以生为本,灵活调控,营造开放自由的课堂。如何谋划预设,达到有效生成?笔者以数学课为例,从几个方面试作说明。一、精心预设确保生成坚持为学习而设计,为学生发展而

2、教,精准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尤为重要。课堂教学中,必须有预定的目标。为实现教学目标,创设情境、设计问题、预设答窠是非常必要的。面对学生出其不意的想法,如果预设不充分,就会不知所措。教师钻研教材,把握重点、难点、易错点,找准突破点。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去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实现数学课堂的有效生成。在生活中的负数教学中,笔者创设了这样的教学情境,首先让学生起立,听老师的指令做与之相反的动作:然后用多媒体播放天气预报:各位听众大家好!下面播送天气预报:“合肥今天最高气温6,最低气温零提醒学生及时捕捉的数据信息,并用自己的方式准确记录下来,让同学们能准确的理解你所表达的信息。记录完毕后,先在小组内交

3、流、讨论:最后让学生展示自己记录的信息,出现以下不同的方式:生1:零上6度,零下2度:生2:热6,冷2;生3:6,下2;生4:+6,-2;生5:个6,2C;师:同学们的想象力可真丰富!在这些记录方式中,你认为那一种最简洁?为什么通过创设听指令做相反动作的游戏情境,使学生真正理解相反意义的两个量:接着创设孩子们熟悉的天气预报情境,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记录、交流与合作讨论中生成了思维各异的特点鲜明的成果,使两个相反意义的量始终凸显在学生面前,体会正、负数由具体到抽象演变的过程,为正、负数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引人入胜打开学生的心扉,为数学课堂的生成领航。通过精心预设,挖掘教育资源,引导学

4、生有效生成,促进学生的成长。二、弹性预设动态生成月盈则亏,水满则溢。教学是动态建构的过程,教师在课前对课题清晰、理性的认识基础上,有弹性的、有空间的预设才能给学生发声的机会,让学生勇敢探索、合作、尝试,实现知识的自主建构,促进学习理解的深入。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中,请同学们画一画12表示什么?你怎么理解?让学生拿出学具袋中准备好的纸折一折并涂上颜色表示。学生们的小手纷纷动起来。(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操作)师:请大家把自己的成果粘贴在黑板上,并指出和别人不一样的就不用粘贴了。学生们纷纷上黑板粘贴作品。老师巡查发现一位同学把长方形纸对折两次平均分成4份,把其中的一份涂色。发现这个特别的结果,我让这位同

5、学把他的作品展示在黑板的最上方。全班交流时,我故意地他的作品放在最后进行。师:请大家看看这位同学的折法,谁来说说?生1:他的涂色部分不能表示这个图形的12,而是14o因为把这个图形平均分成了4份,一份就是14(抓住机会,继续追问)师:那么这样的涂2份是多少?(24)3份呢?(34)4份呢?(44)你们觉得他折的怎么样?生1:胡乱折生2:没按老师要求折。生3:他开小差了。师:这些分数14、24、34、44怎么认识的?生1:是同学折出来的,才让我们认识的。生2:我们要感谢他,让我们认识更多的分数。课堂教学是师生、生生之间的思维摩擦,心灵碰撞,情感融和的动态发展过程,总会出现意外的收获,虽然那位同学

6、折出的图形不符合教师的要求并打破了教师课前的预设,但是生成新的教学资源。笔者及时抓住动态生成,巧妙利用这一生成性的资源,为学生创造性的发挥创造空间,实现了教学。弹性预设,给学生发声的机会,动态生成,实现知识的自主建构。三、有效互动促进生成学源于思,思源于疑。疑问是思维的源泉,互动是生成的捷径。教师要利用学生求知欲,精心设疑,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挖掘学生的潜力,激发学生积极性,促进课堂互动的进行。在教师引路、学生探索、生生互动的教学策略下,课堂呈现不一样的精彩!对称图形教学片断:师:同学们请仔细观察屏幕上的图形,判断哪些属于轴对称图形,哪些不属于轴对称图形?(教师出示长方形、正方形、圆形、平行四边

7、形等。当学生遇到一般平行四边形时,出现了两种意见:1、平行四边形是轴对称图形;2、认为它不是轴对称图形,到底谁的意见对呢?谁想到了好办法?一场精彩的辩论赛就要来临。师:同意一般平行四边形是轴对称图形的同学请举手。(学生纷纷举手)有什么方法证明自己的观点呢?判断平行四边形到底是不是轴对称图形?生:动手折一折进行验证。(学生开始折平行四边形。)师:请同学们动起手来,通过折一折,判断平行四边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说说你的看法,下面请发表意见吧!生1:我认为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边说边演示,不管怎么折一折平行四边形,折痕两侧的图形都不能完全重合,所以平行四边形肯定不是轴对称图形。生2:我认为平行四边

8、形是轴对称图形,沿着它的一条高剪开,可以拼成一个长方形,长方形是轴对称图形,所以平行四边形是轴对称图形。生3:你说得不对,判断轴对称图形的方法是对折图形,对折后看折痕两边的图形能不能完全重合。生4:剪刀剪后拼成的长方形不是我们要判断的原来的平行四边形。生5:我是对折两次。我把平行四边形对折一次后,再次对折,这时折痕两边的图形完全重合,所以平行四边形是轴对称图形。师:你们觉得有道理吗?生6:我认为折两次是错误的。轴对称图形是沿着一条直线对折,折痕所在直线两边的图形要能够完全重合在一起,这条直线就是对称轴。只能折一次,折两次有两条直线了,不符合轴对称的意义。师:请同学们仔细想一想,动手试一试,判断

9、原来的平行四边形还是对折后的图形?请同学们课下思考。这节课同学们积极发言,表达自己的见解,运用已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通过激烈的讨论,同学们对轴对称图形的理解这么清晰,这么透彻。(话音刚落,同学们情不自禁的鼓起掌来)每位同学的脸上洋溢着收获满满的笑容。互动活动中,学生不仅有独立观察的时间,又有合作交流的空间。既落实了教学目标,也挖掘了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师生互动与生生互动相辅相成,切实有效地促进学生生成。互动-生成的数学课堂,是开放的,生成性的,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有效互动,促进生成,让课堂因互动散发别样的风采。四、教学机智催化生成精心的预设面对动态课堂,仍然会遇到节外生枝的情况。如何随

10、机应变地处理课堂中的意外,打造生成性课堂。教师的教学机智是关键因素成败,教学机智是教学智慧,是教学能力,更是对孩子的尊重和理解。圆的认识教学中,我用圆规在黑板上示范画一个圆后,引导学生在任务单上画一个小圆,比一比谁画的圆规范,并在黑板上展示学生的作品。随后进入半径的认识教学环节师:请观察,谁画的圆大呢?生:老师画的圆大。师追问:“为什么老师画的圆大,你画的圆小一些?一位学生举起了手,自豪地说:老师用的圆规大,圆当然大。答案出乎意料,听课的老师都笑了。我灵机一动,借题发挥,把圆规两脚间的距离收得最小的,在黑板上又画了一个圆。和学生任务单上画一的圆,比一比。师:请观察我们画的圆,谁画的大?学生沉默

11、了,师:怎么会这样?孩子们产生探究的欲望,带着困惑,讨论随即展开。讨论交流发现:圆规两脚间的距离就是圆的半径;半径的大小决定圆的大小。这时完成教学目标,掌声响起。这节课笔者运用借题发挥的思路,充分利用可利用的因素,随机应变,及时调整预设,创造性地组织教学,达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发掘学生的潜能。巧用意外,发挥教学机智,灵活调整,催化生成,使课堂锦上添花。总之,教学过程是开放的、变化的、动态生成的。课前的精心预设为动态生成提供广阔的空间。精心预设让课堂教学有迹可循,促进生成让课堂精彩纷呈。预设与生成巧妙融合,相辅相成。预设与生成共舞,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教学妙趣横生。参考文献口刘海庆:如何利用好课堂生成资源J小学数学教育,2017(12):27-28夏春峰:怎样对错误案例进行整理与分析C.斯苗儿,俞正强.浙江省中小学学科教学建议案例解读,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6(12):208-20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Java

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