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修养视角下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改革探析.doc

上传人:3d66 文档编号:1796091 上传时间:2019-01-08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2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格修养视角下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改革探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人格修养视角下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改革探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人格修养视角下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改革探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人格修养视角下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改革探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格修养视角下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改革探析.doc(1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人格修养视角下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针对目前大学生就业指导课存在的问题,本文强调将情感修养、道义修养、谋略修养、通变修养、超越修养等人格修养教育融入进大学生的就业指导课教学之中,提出了改革的方向,并就该课程的建设进行了积极探索。 人格修养;大学生;就业指导;教学改革 H319.1A2095-9214(2018)09-0080-02 一、人格修养教育的涵义 从心理学角度讲,人格是指个人稳定的心理品质,包括人格倾向性和人格心理特征,前者包括人的需要、动机、兴趣和信念等,决定着人对现实的态度、趋向和选择;后者包括人的能力、气质和性格,决定着人的行为方式上个人特征。简单地说,人格就是人的个性

2、,是一个人一贯的行为模式,是体现一个人特点的一种范畴1。 人格修养是指个体在人格方面所进行的勤奋学习和刻苦磨练,以及个体人格经过长期学习、磨练所达到的程度和水平。而人格修养教育则首先是一种过程教育,这一过程实际上是不断健全和完善个体人格修养,使其成为一个完整意义上人的教育过程。就当代大学生而言,其自身人格修养如能在情感修养、道义修养、谋略修养、通变修养和超越修养等五个方面加以培养和完善,这将对于提升大学生人格修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具体来说就是,情感修养主要是培养和完善大学生热爱国家、民族和家庭的情感品质;道义修养主要是培养和完善大学生形成良好道德品行和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责任意识;谋略修养就是

3、要培养和完善大学生勇于思考和进行职业规划的规划意识;通变修养就是要培养和完善大学生通达致远和变革维新的创新品质;超越修养就是要培养和完善大学生道德升华和超越自我的和谐品质。 我国高校历来对大学生施素质教育十分重视,而大学生人格修养的完善和发展就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更是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的根本保证与核心环节,因此,以人格修养教育为契机,将这一教育过程与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进行有效整合,将有效促进人格修养教育与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课程内容、培养目标、管理体系的有机融合,进而通过就业指导教育团队的创新教育,培养大学生形成良好的情感修养、道义修养、谋略修养、通变修养和超越修养,并以此帮助其建立良好的人

4、生观、就业观和创业观,促使大学生能够成为符合现代社会人才市场需要的具备一定思想道德内涵与优秀学习品质的合格人才,使其更好的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和激烈的市场竞争。 二、当前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课程的教学方式、思路及措施尚不完善。由于专业所限等多种原因,高校的绝大多数就业指导教师和学生辅导员对人格修养教育的内容和范畴缺乏全面有效的认识。教学形式上多采用灌输式课堂教学模式,缺乏实训授课,内容过时,千篇一律,不能结合各专业的特点授课,更不能依据学生个性差异进行个性化指导2。教学思路基本停留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被动教育思路,缺乏有效的根源性的人格修养教育培养机制

5、。就采取的教育方式和措施而言,大部分院校还局限在常规的课堂讲授和随堂考查等做法中,并没有与大学生的就业指导教育实践有效地结合起来。 (二)大学生的就业指导教育课程体系中人格修养教育往往被轻视。当前很多高校就业指导教育中更多地是关注学生专业知识的培养和提高,而对学生人格修养教育关注甚少,很多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和社会服务活动更多地注重了大学生专业知识的深化和专业能力的提升,而在健全和完善大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人格倾向性和人格心理特征等方面收效甚微,即便是高校开展的一系列旨在报效国家和服务社会的社会实践活动也存在人格修养教育不够全面和不够深入的问题,大学生人格修养教育在就业指导中的重要作用没有被真正的

6、重视起来。 (三)大学生人格修养不高导致就业指导课教育实践效果不佳。相对而言,部分大学生群体还存在着情感意识淡漠,社会责任感下降,缺乏自我规划意识,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有些大学生对家庭对父母缺乏感情,长期的自我中心主义思想导致部分大学生缺乏换位思考能力,不能从内心深处体谅他人,语言行为往往我行我素,而这种自由散漫的生活态度和学习态度导致其缺乏明确的奋斗目标和职业生涯规划,进而导致就业能力下降,“宅男宅女”、“啃老族”等现象的出现也就成为了必然。部分大学生缺乏职业忠诚感,身在曹营心在汉,本该在工作岗位上踏踏实实工作的却整天好高骛远。在科技创新的今天,基层对拥有专业优势的大学生具有很强的需求性,然

7、而响应基层选调生、征兵入伍、大学生村官等国家政策的大学生人数虽说数量有所增加,但相对来讲还是为数不多。部分大学生专业优势突出,但缺乏自我规划意识,创新能力不足,往往夜郎自大而贻误先机。当然这些问题的产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但从另一个侧面告诉我们,就业指导课程教育中亟待强化大学生人格修养教育。 (四)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课程改革存在缺乏有效提升大学生就业积极性、主动性及就业理性的人格修养教育这一核心问题。目前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改革在探讨大学生就业指导有关求职技巧的较多,而从为什么要上大学、怎样上好大学、为什么要就业、怎样先就业再择业等方面探讨和实践的较少;对如何做好就业指导教育面上的改革谈得较多,

8、而对如何提升大学生就业积极性和理性择业的根源性问题谈的较少;谈如何使学生被动接受就业教育改革措施的较多,而谈变学生主动就业择业的改革措施较少。总的来说,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课程改革在如何变学生被动就业为主动就业方面还没有抓住核心内因问题。 三、人格修养教育在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教学中的运用 (一)要把情感修养教育融入就业指导课程教学中。情感修养的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就是通过情感开化、情感引导、情感体验等方式使受教育者形成相对稳定性的情感品质和情感倾向性,进而使这种情感品质和情感倾向性在适当条件下嬗变为道德行为的教育过程。把情感修养教育融入就业指导课程,主要就是要在课程教学和实践中培养大学生两种情感

9、品质,一种是对国家民族的感情,另一种是对家庭亲人的感情。对国家民族的感情教育应当首提“忠诚”教育,即忠于我们的民族,忠于我们的国家;对家庭亲人的感情教育应当首提“孝悌”教育,即孝敬父母,团结兄弟姐妹,进而感恩父母,感恩家庭。大学生情感修养的培养是最为至关重要的任务,学生在学习和就业创业的过程中,这种情感意识一旦形成,就会上为报效国家民族而奋斗,下为感恩父母家庭而努力,这应该而且必须成为当代大学生的主流情感价值取向,只有这样,我们所培养的大学生才会为国为家主动就业和主动创业,才是真正热爱国家民族和具有家庭责任意识的劳动者。 (二)要把道义修养教育融入就业指导课程教学中。道义修养的教育就是要培养大

10、学生敢于追求真理、勇于担当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的高尚人格。李大钊曾手书“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这里所提到的道义就是对国家、对民族、对集体的一种无畏的担当精神和责任精神。毛泽东说过这样一句话,我和鲁迅的心是相通的。毛泽东是政治伟人,而鲁迅则称得上是文化巨匠,毛泽东所说的心是相通的,我想这一相通点应该就是拯救中华民族的道义之心。把道义修养教育融入就业指导课程,就是要在课程教学和实践中培养大学生勇于“担当”的人格品质,而这种担当,就是心系苍生,忧国为民的一种无畏的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当下的大学生群体更加要有心系苍生和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勇气和行动,只有这样,我们所培养的大学生才能就业和创业过程中更加

11、有所作为,才是真正能够勇于担当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的劳动者。 (三)要把谋略修养教育融入就业指导课程教学中。谋略修养教育就是要培养大学生善于思考,勤于学习,规划职业生涯,进而不断提高其职业驾驭能力和引领全局的职业能力的人格品质3。谋略不是一个贬义词,而是一个中性词,谋略首先是一种思维活动,而且是高级的思维活动,通过这种思维活动,个体将有关规划、思路等个体观念有效地转化为现实行为。把谋略修养教育融入就业指导课程,就是要在课程教学和实践中使大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明确奋斗目标,确定实施步骤。这点非常重要,大学生要多方面系统学习和培养自己的这种高级思维能力,一定要明白自己为什么要上大学、怎样才能读好书

12、,自己有什么样的目标和规划,怎样围绕目标而努力等基本问题,并逐步形成体系。而且谋定之后,行且坚毅。无论是选择就业,还是选择考研深造,亦或是走向社会,自主创业,都离不开对这些重大目标的慎重思考和规划,而且这些重大抉择一定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包括自我素质、能力倾向、家庭情况、人际关系、经济力量、个体机遇等各种因素,谨慎谋划,锁定目标,不断调整之后才能做出最后的选择,而不是靠意气用事,一时冲动做出人生重大选择。只有这样,我们所培养的大学生才能更加理性地选择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才是真正有思路有胆略有创新能力的劳动者。 (四)要把通变修养教育融入就业指导课程教学中。通变修养教育就是要培养大学生通达致远和

13、变革维新的创造性人格。大学生具有自身独特的专业优势,在科技和信息化成为时代主流的21世纪,大学生将越来越成为时代进步和科技创新的主力军,因此,这一群体的大学生必须不断丰富和培养自身通达致远和变革维新的创新能力和精神境界。把通变修养教育融入就业指导课程,就是要在课程教学和实践中培养大学生修养与时俱进、通变维新的人格。大学生思考问题,谋划事情,一定要顺应潮流,有时代意识,而且要通过科学实验和人文思考综合判断,形成自身创新的思路与规划,进而推陈出新,当然,在思维和创新延伸的道路上会遭遇挫折,甚至障碍,这时候更加需要的是用于创新和敢于向权威挑战的自信和勇气,否则,创新就只能成为空洞的想象和口号而已。只

14、有这样,我们所培养的大学生在就业和创业过程中充满竞争活力,才是真正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劳动者。 (五)要把超越修养教育融入就业指导课程教学中。超越修养的培养不是让大学生超脱于世俗之外而无所追求,只单纯地获得所谓的精神宁静,而是要培养大学生根源于现实而又高于现实的超越情怀,这种超越不仅表现在超越自我方面,还表现在道德升华方面,更重要的是一种和谐宁静的精神状态,只有这种超越人格才可以帮助大学生在瞬息万变的社会中从容应对各种挑战。把超越修养教育融入就业指导课程,就是要在课程教学和实践中大学生修养超越自我的人格。当代的大学生必须具备超越修养,因为这个群体在未来的中国社会中承担着极为重要而神圣的历史使

15、命,当然,这是一种最高境界的人格品质,不是任何人都可以具备的,只有通过课程教育和不断的实践,并在实践之中不断地总结提升,才能得到这种修养。这种修养一旦被我们的大学生所掌握,就会形成强有力的主动权,无论是从生理的或者是心理的角度而言,都会处处主动,而不是盲动和盲从。大学生一定要修养一种超越纷争的和谐心态,当今的社会是一个纷繁竞争的社会,也是人类历史上最为复杂的人类存在系统,今后社会给予大学生的压力、困难和挫折,只会增加,不会减小。因此,培养超越纷争的和谐心态,对于大学生今后的职业发展和身心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只有这样,我们所培养的大学生在就业和创业过程中才能以一颗和谐之心面对一切,才是真正

16、身心健康的劳动者。 (桂林理工大学) 一般说来,“教师”概念之形成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历史。杨士勋(唐初学者,四门博士)春秋谷梁传疏曰“师者教人以不及,故谓师为师资也”。这儿的“师资”,其实就是先秦而后历代对教师的别称之一。韩非子也有云“今有不才之子师长教之弗为变”其“师长”当然也指教师。这儿的“师资”和“师长”可称为“教师”概念的雏形,但仍说不上是名副其实的“教师”,因为“教师”必须要有明确的传授知识的对象和本身明确的职责。1罗晓明.人格本位.上海上海文化.2018年5月.P3 死记硬背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但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死记硬背被作为一种僵化的、阻碍学生能力发展的教

17、学方式,渐渐为人们所摒弃;而另一方面,老师们又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煞费苦心。其实,只要应用得当,“死记硬背”与提高学生素质并不矛盾。相反,它恰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前提和基础。2徐雪艳.论高校就业指导课教学现状与改进措施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2018年(12) 3代武社,凌日飞.大学生人格精神修养的五维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8.4“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