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教育中的美育缺失问题及对策.doc

上传人:3d66 文档编号:1819144 上传时间:2019-01-10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校教育中的美育缺失问题及对策.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学校教育中的美育缺失问题及对策.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学校教育中的美育缺失问题及对策.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学校教育中的美育缺失问题及对策.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校教育中的美育缺失问题及对策.doc(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学校教育中的美育缺失问题及对策 美育又称审美教育,是运用艺术美、自然美和社会生活美培养受教育者正确的审美观点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美育是全面发展教育必要的组成部分。 美育的功能就在于引导受教育者的审美活动,满足他们的审美需要,促进他们的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形体美,增进他们的审美意识、审美能力,使他们为维护和创造美好的事物而作出不懈的努力。 美育;教学 G631A1006-026X(2018)04-0000-01 一、有关美育的说法 中国古代非常强调美和善的统一。一方面强调礼教在伦理道德上的是非、善恶、美丑的观念对审美的指导作用,另一方面又肯定了乐教对伦理道德的教育的潜移默化

2、的功能。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就说过“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把诗教和乐教并列,看做是造成仁人君子必不可少的条件;把“志道”与“游艺”结合起来,当做陶养德行的途径和手段。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第一批“思维课”不应当在室内、在教室的黑板前面上,而要到大自然中去上真正的思维总是渗透着战栗的情感;儿童一旦感受到了芳香,他的心里便会产生灵感”。“我一千次地确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的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智力发展。儿童思维的天性本身要求富有诗意的创造。美与活生生的思维如同太阳和花儿一样,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富有诗意的创造开始于美的幻想。

3、大自然的美使知觉更加敏锐,唤醒创造性的思维,以独特的体验充实着语言。”把美育和智育结合起来,会使学生的脑力劳动更具有活力,更富有创造性。 二、当今教育美育缺失现状 (一)单一静止层面的美育教学 早期美育观的根本缺失,是不考虑教育自身整体美。与近代席勒的影响有关,我们曾经长期把美育仅仅看作是艺术教育,就是把音乐、绘画、舞蹈、书法、文学等艺术形态当做教育内容,给学生传授一些艺术知识和技能,使他们从中受到情感的陶冶和智慧的启迪。这种美育观,把美育作为与德育、智育、体育和劳动教育在内容上相并列的一个特殊的教育领域(在我国是蔡元培首先确定这种关系的)。这种做法,在当时大大提高了美育的地位。但也埋伏了日后

4、把美育与整个教育相割离的危险。 (二)扩大静止层面的美学 随着人们生活的富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意识和要求也在不断提升。人们开始对单一的静止层面的美学开始质疑。人们指出,美不仅仅存在于艺术领域,美不仅仅是艺术家的事情。它同样存在于自然、社会生活、技术工艺和科学文化中,因此,德育,智育,体育和劳动技术教育,都可以挖掘出美的内容。都有普及美学知识、激发学生美感创造的任务。甚至在课外活动和学校其他全部活动中,也都应该利用美的因素,使学生得到审美享受。这种认识,打破了单一的美育和其他各育之间的孤立关系。扩展了美育的范围。 (三)动态的美育教学过程中的美 上面所谈的美育都没有与教育的本质规定联系起来

5、,也就是说,“教育作为一种实践活动,它自身的形式是不是美的问题没有被考虑到。迄今为止,这些美育观,只是把教育所利用的外部对象的美放在自己的视野之内,而将教育自身的美遗漏在事业之外;他们考虑了各种各样的美来培养人,唯独没有考虑到“教育自己”应该怎样做才“美”这个根本问题,没有考虑教育自身的美有些特点。所以,我们只是把美作为一种外在的,因而是可有可无的“奢侈品”来加以有限的借用,没有以美来规定和修饰教育自身;我们的美育都是外在的“借美”的教育。” 三、 当代美学教育畅想 美育的基本任务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提高审美能力,培养审美情趣,发展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一)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

6、观点,提高审美能力 审美观点是人们在审美活动中所持的态度和看法。由于人们的经济地位、生活经历、文化背景、思想倾向、审美素养不同,他们的审美观点也不相同,对同一美的现象或艺术作品会有不同的审美判断和审美评价。鲁迅在谈到红楼梦时曾深刻揭示出“单是名义,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都未看出他的美学价值。 学生在审美活动中,会自觉或者不自觉地坚持某种审美观点。问提在于他们有的观点正确,有的不正确;有的高尚,有的低级。有的青年学生以洋为美,以奇为美,以奢为美,甚至把一些格调低下的艺术作品,腐朽的生活方式,庸俗的思想作风当做时髦去追

7、求,其原因之一,就是因为缺乏正确的审美观点。教育他们懂得什么是美的,什么是丑的,什么是高尚的,什么是庸俗的,就够对现实生活和艺术作品做出正确的审美判断,教育他们懂得什么是美的,什么是丑的,什么是高尚的,什么是庸俗的,能够对现实生活和艺术作品做出正确的审判判断。 当然,要鉴赏美,不能单凭审美观点,还有有审美能力,包括审美感感受能力,欣赏能力,评价能力,等等。为了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一方面要授予必要的艺术基础知识,包括美学、文学、音乐、美术等方面的知识,了解艺术表现的手法和技巧,提高艺术素养;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参加艺术欣赏活动。观赏自然,分析社会生活美,培养对美的感受能力,想象能力和评价能力,加

8、深对美的理解。 (二) 艺术的渲染功效 戏剧是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的综合体。在戏剧舞台上,艺术的“建筑材料”是活生生的人,是演员、借助布景、灯光、音响效果,通过演员的表演,真实地表现人物活动场景,是观众陶醉在美的意境中。学生欣赏话剧,可以从演员活灵活现的表演中受到启发和感染。 电影和电视都是20世界的创造,是现代最普及、最大众化的艺术。采用“蒙太奇”手法对画面剪裁组接,使画面连贯而有节奏,可以造成悬念。对比,联想,衬托。等审美心理效果,提高艺术表现力。 运用艺术作为美育手段,除了艺术学科的课堂教学外,在课外还可以采用两种方式进行一是开展课外兴趣小组活动,让学生在艺术实践活动中提升鉴赏美和创造

9、美的能力;再是通过班级团队组织开展艺术欣赏评价活动,评论艺术作品,评价社会生活中的美丑行为,提高审美趣味,提高鉴赏能力。 艺术是美育的主要手段,运用艺术手段也要讲究艺术。 (三) “身正为师,行为世范”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无论是教书还是育人,都是美的体现。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师,是天底下最阳光的职业”。教师的教学操作过程中一定要有美育的体现,这样才是真正动态的美育,才是活的美育。 首先是教学语言操作的艺术,语句的结构中的用气和用意,语音的重与轻,语调的升与降,语言过程的顿与续,语速的快与慢都要教师掌握的恰到好处,有松有驰,形成语言的节奏美。 其次是教学体态操作的艺术,教师表情的变化眼神要真诚

10、,和善,鼓励,热情,嘴角也就是微笑,微笑可以给学生以鼓励,大笑可以缓解课堂紧张尴尬的气氛。教师的面部表情应该既庄重又亲切,这会使学生产生敬意,情绪坦然,心情舒畅。教师的姿态要端庄大方,无论是站姿,还是挺直腰板的坐姿,都要表示充足的自信和阳光。当然也不能失掉亲切感。 注解 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第414页,人民教育,2018年。 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第415页,人民教育,2018年。 论语?泰伯 论语?述而 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的艺术,湖南教育,年版第页 陈建翔教育美学视野下的教学操作艺术发表自教育理论与实践年第卷第期 鲁迅降洞花主小引,鲁迅全集第卷,第页 1陈建翔教育美学视野下的教学操作艺术

11、发表自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年第25卷第2期 2倪文锦,欧阳颖语文教育展望M.华东师大,2018. 其实,任何一门学科都离不开死记硬背,关键是记忆有技巧,“死记”之后会“活用”。不记住那些基础知识,怎么会向高层次进军?尤其是语文学科涉猎的范围很广,要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单靠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基础知识抓起,每天挤一点时间让学生“死记”名篇佳句、名言警句,以及丰富的词语、新颖的材料等。这样,就会在有限的时间、空间里给学生的脑海里注入无限的内容。日积月累,积少成多,从而收到水滴石穿,绳锯木断的功效。3杜卫(华中理工大学)儿童美育概论M.2018.6 4李戎主编 美育概论M.高

12、等教育 “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5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M.人民教育,2018 教师范读的是阅读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我常采用范读,让幼儿学习、模仿。如领读,我读一句,让幼儿读一句,边读边记;第二通读,我大声读,我大声读,幼儿小声读,边学边仿;第三赏读,我借用录好配朗读磁带,一边放录音,一边幼儿反复倾听,在反复倾听中体验、品味。6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的艺术M.湖南教育,198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