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部分2007年江苏省高考生物试题的评析和思考.doc

上传人:3d66 文档编号:1820687 上传时间:2019-01-10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5.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部分2007年江苏省高考生物试题的评析和思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对部分2007年江苏省高考生物试题的评析和思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对部分2007年江苏省高考生物试题的评析和思考.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对部分2007年江苏省高考生物试题的评析和思考.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部分2007年江苏省高考生物试题的评析和思考.doc(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对部分年江苏省高考生物试题的评析和思考 2007年高考是江苏省实行自主命题的第四年,也是江苏省高考“3+2”模式(即语数英3门必选,另外在物、化、生、政、史、地6科中任选2门)的最后一年,其中的生物学科命题在2006年的基础上继续坚持了知识与能力并重,稳定与发展并举的命题思路,这也反映这次命题是严格执行了2007年高考江苏省生物科考试说明和今年国家教育部的生物科考试大纲中明确的对考生的几项能力要求和命题指导思想。试题的难度与2006年高考生物试题基本相同,试题得到了社会的一致认可和普遍好评,体现了命题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今年的试卷很好地表现出了有利于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

2、技能,有利于高校的选拔人才,有利于指导中学生物学的教学。 纵观今年的江苏省生物科高考试题,经过认真分析和研究,发现有几道题还需给予充分的分析和足够的重视,同时对平时的教学还可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现分别举例评析如下。 【例1】 (2007年江苏高考第12题)植物种子萌发出土前的代谢方式是() A 自养、厌氧 B 异养、需氧 C 自养、需氧 D 异养、厌氧和需氧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植物种子萌发出土前的代谢方式。考查重点是新陈代谢的同化作用两种类型和异化作用两种类型的区别。 解析:植物种子不能利用外界的无机物来合成自身的有机物,而只能利用现成的有机物作为其营养来源,其同化作用方式应为异养型;而植物种

3、子萌发出土前需从土壤中吸收大量的水分,其中的少部分组织进行了无氧呼吸,所以整个种子萌发出土前的异化作用方式应为厌氧和需氧。 答案:D。 思考:这道题曾引起了不少教师和专家学者的思考。有人认为植物种子萌发出土前的代谢方式不应该是“异养”,应是“自养”。按照高中教材对“异养”的理解应该是利用环境中现存的有机物作为自身代谢的营养来源的代谢方式。在种子的萌发过程中,它并没有吸收和利用外界环境中的有机物,而是利用其自身储存的有机物作为营养来源,其代谢方式怎么能算是异养的呢? 其实,植物种子的胚就是一个新个体的幼体,种子中的胚或胚乳所贮存的营养物质实际上是它的“上代”合成的,是由母体提供的,应算是从“周围

4、环境”中获得的。另外,“代谢类型”描述的对象通常是指“生物个体”,植物个体在其生命周期中,能够把从外界环境中摄取的无机物转变成为自身的组成物质(有机物),是为自养型。问题是植物的种子,这就需要教师单从种子这个“器官”角度来分析研究该“器官”的“代谢方式”了。在这里,不能将题干中的“代谢方式”与“代谢类型”相混淆了。在教学中教师需要强调“异养”和“异养型”、“自养”和“自养型”的区别。 【例2】 (2007年江苏高考第27题)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主要是由根系从土壤中吸收而来。影响根系吸收矿质元素的外界条件包括() A 土壤通气状况 B 土壤温度 C 土壤含水量 D 土壤微生物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植

5、物根系吸收矿质元素的原理及通过其吸收的原理分析影响植物根系吸收矿质元素的外界条件。 解析:植物根系吸收矿质元素是一个主动运输的过程,具有选择性,与植物根细胞膜上运输矿质离子载体的种类和数量有关,同时需要消耗细胞代谢产生的能量。影响根系吸收矿质元素的内部条件有根系的发达程度、根系代谢强弱等;影响根系吸收矿质元素的外界条件包括土壤通气状况、土壤温度、土壤溶液浓度、pH和土壤微生物等。其中的D选项具有很大的迷惑性,很多考生只注意到影响根系吸收矿质元素的直接的外界条件,而没能考虑土壤微生物产生的间接影响而漏选。 答案:ABCD。 思考:该道题应该是整套试卷中的难题之一,得分率是很低的。不少教师和学生反

6、映很难全面掌握影响根系吸收矿质元素的外界条件中的直接影响因素和间接影响因素,尤其是对其中的D选项考虑不足而导致漏选。对于D选项,笔者查阅了高校教材植物生理学(第三版,潘瑞炽、董愚得编著)第4951页中,对影响根部吸收矿物质的条件中指出主要: 温度; 通气状况; 溶液浓度; 氢离子浓度; 离子间的相互作用,没有提及土壤微生物的影响。但是很显然,土壤微生物的活动会影响到土壤中矿质离子的种类和数量,进而会影响到土壤溶液的浓度和土壤溶液的pH,对根吸收矿质元素会造成一定的影响。 【例3】 (2007年江苏高考第33题)图1是氮在土壤、植物和动物之间的转化示意图。 (1) 大气中的氮主要经过_作用还原为

7、NH3,然后被植物利用。土壤中的NH3也可经硝化细菌的作用,转化成硝酸盐后被植物吸收。在_情况下,硝酸盐可被一些细菌最终转化为氮气,返回大气中。 (2) 动物摄取的蛋白质在消化道内被分解为各种氨基酸,这些氨基酸进入细胞后有3个代谢途径,图中是_;是_;是_。 (3) 若图中的氨基酸是丙氨酸,则图中B是_。若图中的氨基酸是谷氨酸,A是丙氨酸,则过程接受氨基的糖代谢中间产物是_。若图中的氨基酸只能从食物中获得,则称为_。 (4) 氮返回土壤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图中产生的 (图中C)进入土壤;二是植物和动物遗体中的含氮物质被土壤中的_形成氨而进入土壤。 命题意图:本题主要考查氮循环的相关知识和动物体

8、内的蛋白质代谢过程。 解析:(1) 在氮循环中,大气中的氮主要经过生物固氮途径(其他还有闪电高能固氮和工业上的化学固氮等)还原为NH3,然后被植物利用。在氧气不足情况下,硝酸盐可被一些细菌(反硝化细菌)最终转化为氮气,返回大气中。(2) 动物体内氨基酸进入细胞后有3个代谢途径,图中是脱氨基作用;是氨基转换(或转氨基)作用;是合成作用。(3) 若图中的氨基酸是丙氨酸,则图中B是丙氨酸经过脱氨基产生的不含氮部分,一定是丙酮酸。若谷氨酸经过过程(氨基转换)产生的新的氨基酸A是丙氨酸,则过程接受氨基的糖代谢中间产物是丙酮酸。只能从食物中获得的氨基酸,则称为必需氨基酸。(4) 图中是动物体内脱氨基作用脱

9、下的氨基在体内转化过程,产生的图中C应该是尿素;植物和动物遗体中的含氮物质经过土壤中微生物分解形成氨而进入土壤。 答案:(1) 生物固氮 氧气不足 (2) 脱氨基 氨基转换(或转氨基) 合成 (3)丙酮酸 丙酮酸 必需氨基酸 (4) 尿素 微生物分解 思考:本题中呈现出的主要错误有:(1) 固氮、大气固氮;隔绝空气、氮气不足。(2) 将前2个答案相混淆、相颠倒,“氨基转换”写为“氨基转化”;“合成”写为“形成”、“生成”。(3) 将“丙酮酸”答为“丙酮”,“必需氨基酸”写成“必须氨基酸”。(4) 含氮有机物、尿液,“微生物分解”答为“微生物氧化分解”、“微生物代谢”等。 存在的主要问题: (1

10、) 概念不清、知识记忆不牢,不能准确运用生物学专业术语回答问题。如“氨基转换”写为“氨基转化”,“必需氨基酸”写成“必须氨基酸”。 (2) 用词不准确,常有笔误现象。“生物固氮”写为“固氮”,“丙酮酸”写成“丙酮”。 (3) 对书本结论性语言记忆不清晰,答题不到位,不能抓住问题的核心答题。 对课堂教学的建议: 鉴于以上出现的问题,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做到对学生每次考试答题的规范化要求,需训练学生做到以下几点: 准确用字和用词,答题后用心复查,防止发生笔误现象;加强书面表述能力的训练;夯实基础,加强课本基础知识点的理解与训练;加强审题、读图、读表能力的培养和题型的训练。 许多生物学知识都是通过图、表的形式高度浓缩地再现出来,图、表往往是大量信息集成的产物,是多个知识点的联系与汇总。教师充分挖掘并诠释图、表所蕴含的信息,是对学生能否对知识进行总结并加以灵活运用的考验和提高。读懂、读透图、表的过程也就是对知识再理解、再整合、再升华的过程。针对学生看图,读图能力差的特点,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有针对性地强化这方面的训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