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探究.doc

上传人:3d66 文档编号:1832293 上传时间:2019-01-1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3.8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标下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探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新课标下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探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新课标下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探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新课标下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探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标下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探究.doc(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新课标下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探究 摘 要:?n堂导入是一节课的开始,一堂课的精彩与否,课堂导入起到先入为主的作用。合作探究作为一种富有创新意识和良好的时效性的教学模式已被广泛运用到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本文以“棉花微专题”一课为案例,对新课标下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进行探究。 2016年的9月27日,笔者有幸参加了潍坊市一轮地理研讨会,与会时,听了高密市第一中学的于书芳老师的“农业的区位选择”一课,在授课时,于老师以棉花为切入点,讲解农业的区位,当时听课时,感觉眼前一亮,竟可以以一种农作物贯穿整个授课过程,实现授课目的。2017年暑期研修时,笔者观看了临沂19中的王德元老师的“棉花微专题”一课,算是与棉花

2、的二次相遇,故此笔者起了此名“又见棉花”,再见时,感觉又不同。那么,如此的课堂设计为何会吸引人的眼球?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又有哪些环节需要注意?本文以“棉花微专题”一课为案例,对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进行探究。 一、课堂导入 1975年,C?Etal认为:课堂导入是一节课的开始,通过一定的教学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使学生在活跃的课堂氛围中明确学习任务,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进行轻松愉快的学习。鞠益臻2012年在教学实践第10期发表了地理新课导入方法初探一文,文中系统阐述了复习导入、故事导入、图片导入、歌曲导入、诗歌导入及地图六种导入方法的运用。王老师的“棉花微专题”这节课,运用了诗歌和视

3、频导入方法。简单展示现代诗人张志真的咏棉花,学生很清楚讲的是棉花,无需多言,学生明白这节课和棉花有关,再通过观看航拍中国中介绍新疆棉花的视频,引出本节课的主角棉花。棉花是一种重要的农作物,是高考中的重点。一堂课的精彩与否,课堂导入起到先入为主的作用,若导入效果不佳,无法调动学生的兴趣点与积极性,谈不上为一堂好课。 二、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作为一种具有良好时效性的教学模式已被广泛运用到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指出“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 1.合作探究的意义 (1)增强合作与竞争意识 合作探究是高中常见的探究模式。组内成员在

4、整合答案过程中增加了合作意识,通过打分等激励政策展示小组成果时,学生的竞争意识也会被调动。 (2)增强人际交往和语言表达能力 合作探究是针对于学生个体独立学习而言的。学生在交流、整合答案的过程本就是相互交流的过程,此过程毫无疑问能够增强学生的人际交往和语言表达能力。 2.合作探究中应注意的问题 (1)小组构建 作为高中地理课堂中常见的小组探究模式,小组构建直接关系到探究的效果。首先,每个小组的总体实力应相差不大;其次,组内成员之间应分阶组建,一般分为A、B、C三档,从而起到互助作用。问题难易不同,展示问题的成员不同,争取做到顾及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 (2)探究问题 探究问题的设置是一堂课的灵魂

5、,也决定着一堂课的成败。有一堂课令笔者印象深刻,那是校讲课比赛,笔者讲的是“自然界的水循环”这一节,当时设置了一个探究问题:河流流量过程曲线图的判读及补给类型判断。这个问题设置得相当失败,对于高一学生而言,地理读图能力较弱,在授课过程中出现卡壳现象。因此,基于学生学情的探究问题才是好的问题。 王老师的“棉花微专题”这堂课设计的问题就非常好:三大产棉区自然条件的主要优势及劣势,经典案例的探究分析,应对以某种农作物的生长特征、生产加工为材料的题目的策略。问题的设计基于高三学生已具备区位分析的能力,且问题设计层层递进,由棉花升华到其他农作物,问题设计巧妙。 三、以学生为主体,注重思维过程 第一,“棉

6、花微专题”这堂课的出发点是学生,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问题设置的难易来源于学生,抛出来的所有问题也由学生自己解决,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第二,过程重于结果。在授课过程中,王老师几次强调,想问题的思路比得出来的结果更为重要,为此学生在回答问题时,要将分析思路一并说出。看似简单的一句话,我相信这种思维已经渗透到王老师的课堂中。对于一个学科来讲,学科思维尤为重要,需要教师长时间的培养,这便需要教师懂得用学科思维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只有这样,方能得出教师想要的规范的学科术语。 一节课,之所以上出来效果不同,关键在于教师对课堂授课环节的把控。教师要多思考、多琢磨,立足于学生,体现学科特色,努力向一位有思维深度的好教师迈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