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课堂提问策略.doc

上传人:3d66 文档编号:1848893 上传时间:2019-01-12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课堂提问策略.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课堂提问策略.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课堂提问策略.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课堂提问策略.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课堂提问策略.doc(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课堂提问策略 当前新一轮课程改革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注重全面素质的提高,这就要必须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而课堂提问则是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提高历史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就显得尤为重要。 课堂提问 学习方式 有效性 历史课堂提问是指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设计若干问题,利用这些问题引导学生学习,培养其历史能力,从而达到教学目的的一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历史课堂提问是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探求历史的精妙,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来优化历史,领略历史的奥妙,燃烧起学生思维火花的重要手段。当前新一轮

2、课程改革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注重全面素质的提高,这就要必须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而课堂提问则是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提高历史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就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如何才能提高历史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使历史的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呢?下面结合我的一节教学案例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1、求异设问,变中求新。同一问题,可从不同侧面提出,提出的角度不同,效果往往就不一样。例如 讲授“美国内战”一节时,可提问“美国内战爆发的原因是什么?美国内战有什么历史意义?”这类问题, 容易使学生感到厌烦,难以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但是,若一反常规地发问“为什么说美国内战的爆发是

3、 南北两种经济制度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为什么说内战扫清了美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又一障碍?”这个问题,学生感到似懂、新鲜有趣,思维的波澜也就因之激起。这样,既使学生认识到了矛盾对立双方的斗争,提高了辩 证思维能力;又起到了增强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作用。 2、浅处深问,静中得疑。教材中有些内容,学生似乎一看就懂,处于无疑的境地。若我们从浅处深问, 在无疑处激疑,则可收到良好的效果。例如讲授“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一节时,学生对“国民政府的北伐” 这一内容似乎极易就掌握既知道北伐的目的、对象;又清楚北伐的经过、结果。从现象上看,仿佛“无疑。 ”若及时设问“南京政府的北伐在形式上是北伐战争的继续,但性质则完

4、全不同,这如何理解?”“既然张 作霖是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华工具,为什么日军还要制造皇姑屯事件?”“皇姑屯事件和济南惨案的发生,说明 了什么问题?”学生虽一时答不上来,但可促其思维。笔者趁势对其引导,从而使他们排除了疑点,深化了知识。 3、故设障碍,诱导思维。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在提问时,可故意设置障碍。学生虽 不能及时回答,但可令其有所发现。例如在讲授完“王安石变法”这一内容后,可如下设问“王安石变法 失败了,但王安石被列宁誉为中国11世纪的改革家,这该如何理解?”“王安石变法以失败告终,而我们已学过了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他们为什么能成功?”“通过学习了我国古代的几次著名的

5、改革,对 我们今天的改革有何启示?”这样,学生的思维不断地发散、求异、既保持了思维的活力,又培养了思维的灵 活性。 4、层层设问,步步深入。教学中有不少难点,需分步骤才能解答清楚。这时提问应由浅入深、环环相扣 、逐步引导,以期收到各个击破的效果。例如围绕解放战争时期“民主运动高涨”这一史实,笔者提出了一 连串问题“造成国统区民主运动高涨包括哪些重大事件?其高潮是什么?”“造成国统区民主运动高涨 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你对高涨两字的含义是怎样理解的?能用其他词,诸如爆发、形成等 来代替它吗?”“为什么说国统区的民主运动,成为反对蒋介石统治的第二条战线?”这样,经四步设问, 加上教者的进一步点拨、

6、引导,学生的思维步步深入,他们很快就得出有关结论,因而这教学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 5、迂回设问,退中求进。有些历史问题较复杂,让学生正面回答,效果不佳。若采用迂回设问的办法, 则可达到退中求进的目的。如讲述完“西安事变”后,若设计这样的提问“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 一战线是怎样初步建立的?”,则学生回答的效果定不理想,若对提问方式稍作下变通,设计若干个小问题 “九?一八事变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中共发表八一宣言是在哪一年 ?其主要内容是什么?”“1935年党的瓦窑堡保会议制定了什么方针?”“一二?九运动爆发标志着 什么?”,“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有何重大历史意义?”通

7、过设问,经学生归纳、分析、综合,其思维顺 利地越过障碍,掌握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建立”所包含的知识要素。 6、创设矛盾,激起波澜。针对某些特殊的历史问题,可通过提问的方式来引起学生认识上的矛盾。因此 ,若能在提问中直接引起对立意见,则其激疑效果是不言而喻的。如讲完“大河流域的亚非古国”后,可设计问题让学生讨论。“假如亚非文明古国不处在大河流域这个有利的位置,那么,这些地区能不能成为文明古国?”这一问题,引起了学生不同的看法。有的学生说“如果这些地区不处在大河流域,就缺少了便利的灌 溉条件,农业生产就得不到良好的发展,也就不可能成为文明古国。”而有的同学认为“优越的地理环境固 然很重要,但

8、是,如果没有古代埃及等国劳动人民的辛苦劳动,没有当时统治阶级的励精图治,那么,即使地 理环境再优越,上述地区也成不了文明古国。”也有少数学生持这样的观点“只有生产力发展了,才能对自然条件更好地利用。大河流域优越的地理环境,也要靠人来改造的。否则就根本谈不上优越,说不定还会 给人类带来一定的灾难。”通过设问,激起了学生的积极讨论,在争论中形成统一,在矛盾中获得了真理 地理环境虽是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必要条件,但它不能成为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也是思维的动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能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注重设问艺术,设问有“度”,使“问”真正起到牵线、搭桥和引路的效果,能创设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环境,能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就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推进新课改作出一份贡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