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性科学议题在生物课堂教学中的运用.doc

上传人:3d66 文档编号:1851937 上传时间:2019-01-12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性科学议题在生物课堂教学中的运用.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社会性科学议题在生物课堂教学中的运用.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社会性科学议题在生物课堂教学中的运用.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社会性科学议题在生物课堂教学中的运用.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性科学议题在生物课堂教学中的运用.doc(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社会性科学议题在生物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社会性科学议题在生物教学中有助于学生理解生物概念,巩固生物知识,提高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学习兴趣,发展非形式推理能力。此外,社会性科学议题也是实施科学、技术、社会、环境关系教育(STSE)的一种手段,可以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科学、技术对个人与社会的影响。 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中提出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应作为科学教育的重任之一。以科学议题为导向的教学发展,已成为科学教育的重要发展方向。在课程理念上,标准明确提出“提高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是新的高中生物课程的主要理念。其中,提高每个高中学生的生物科学素

2、养是高中生物课程的核心任务,同时,标准更加强调学科间的综合,强调更多地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实际问题。因此,在生物课堂教学中,以社会性科学议题作为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非形式推理能力并渗透STSE的理念,将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使中学生物教学模式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一、社会性科学议题 “社会性科学议题”(Socio-scientifice Issues,SSI)是由当代科技研发所引起的一系列社会性问题,涉及伦理道德观念、政治问题、经济发展、传统文化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等,如基因工程和克隆技术等高新技术及其产品给社会伦理观念和生态环境保护带来的灾难。社会性科学议题是具有争议性的,是与科学相关的

3、社会性问题,因此,可以让学生了解科学、科技、社会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并能深入探讨所衍生出与生活有关的议题,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和判断思考问题的能力。 二、社会性科学议题在生物教学中的运用 社会性科学议题具有多方面的教育价值,帮助学生理解科学本质和科学知识、认识科学的社会功能、激发学习兴趣、促进非形式推理能力的提高、培养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与能力和伦理道德的发展等。 1.理解生物概念 社会性科学议题给学生学习生物概念提供了丰富的背景,使学习与探讨生活问题联系在一起,在探讨生活、社会问题过程中引出并运用科学概念。从概念转变理论的角度看,来自真实生活中的概念、能解释现实问题的概念,才是可理解的、合理的、有

4、效的。情境认知理论认为知识是活动、情境和文化的一部分,知识正是在活动中不断被运用而发展的。或者说,知识在一定程度上是与其相关的活动、背景和文化的产物。因此,知识的教学与学习只能在一定背景中进行。 自2018年克隆绵羊多利问世以来,“克隆”一词便很快成为家喻户晓的通俗“术语”,无论是公众还是专家,对是否该“克隆人”的见解十分对立。报纸和很多媒体对此都有很多的相关报道韩国科学家黄禹锡(Hwang Woo-suk)于2018年在科学界知名权威杂志Science上发表了一篇文章,在文章中他宣称自己已经成功克隆人类胚胎,并从中培育出人类干细胞。黄禹锡在10年前用后来被证实造假的人类胚胎干细胞克隆实验欺骗

5、了全世界。黄禹锡被世人所知是因为其导演了有史以来最严重的学术造假丑闻之一。学生对于克隆人都有自己的见解,通过激烈的辩论,加深了对克隆的认识和理解。 “试管婴儿”是为解决不孕夫妇的生育问题而出现的生物技术。很多学生会将其进行字面意思的理解,认为是在试管里产生的婴儿,只有很少部分学生知道是在试管内产生的胚胎,而并非婴儿。课前布置上网查阅有关试管婴儿的资料,课堂中要求完成下列问题(1)世界首例试管婴儿产生的时间以及国家?(2)我国首例试管婴儿何时在哪里诞生的?(3)试管婴儿是如何产生的?(4)你对试管婴儿有何看法?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思考问题,激发了对这些社会性议题的兴趣,这些具有争议性的议题,同时也

6、拓展了学生对克隆和试管婴儿的认识,促使这些概念的形成,加深对它们的理解,并纠正了学生的前科学概念。 2.发展非形式推理能力 非形式推理指对结构不良的,用自然语言表述的,没有固定答案的,需要进行归纳(而不是演绎的)问题的推理。个体通过非形式推理形成一定的态度与观点。非形式推理能力就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联系理论与实践的能力,普通公民的非形式推理能力决定其生存和发展。 以往认知心理学对人类推理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形式推理,而形式推理却与人们的生活和工作需要相去甚远。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往往根据自己的知识和经验进行非形式的推理,非形式推理能力更能体现应用者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非形式推理

7、能力类似于斯腾伯格(Sternberg. R. J.)提出的实用智力(Practical intelligence),亦即适应、改造、选择与个体自身生活密切相关的、真实世界环境的能力,在真实世界情境中,运用智力的能力。科学探究所面临的问题是结构不良的开放式问题,需要进行双重推理,即形式推理和非形式推理。对于结论的推出主要运用形式推理,通过数学方法对收集的数据进行整合和分析;而对于具有探究价值问题的提出,运用所学科学知识作猜测依据的,以及对自己结论的辩护等都离不开非形式推理。 培养学生的非形式推理能力,要知道评价非形式推理质量的方法。有的研究者认为,一个完整的非形式推理包括四个要素主张,对事物或

8、问题的一种观点;理由,支持主张的证据、原理等;限定或例外,对主张的适用范围加以说明,给出例外情况;反驳,否定与己方对立的观点。 在评价时,一方面看推理过程出现了几个要素,另一方面考虑证据的数量与有效性。表1是关于“设计试管婴儿是否符合伦理道德”辩论中的非形式推理事例。 表1 非形式推理结构示例 如表1所示,为了维护设计试管婴儿符合伦理道德的这一观点,提出了三条理由支持主张,运用三个证据反驳对方的主张,并对自己的主张做出补充说明。这是一个比较完整、合理的非形式推理。通过社会性议题培养学生的非形式推理能力,主要是通过学生对某些观点的讨论或辩论,对学生的非形式推理做出评价。 3.实施STSE教育,关

9、注科学技术对个人、社会与环境的影响 标准强调“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的重要性;突出“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进而发展到“能够运用生物科学知识和观念”参与社会事务的讨论,“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是学会健康生存的必要前提。因此,在生物课堂教学中,要渗透科学对社会发展、自然环境以及人类生活的影响,而社会性科学议题就是很好实施STSE教育的一种手段。 STSE教育是以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为侧重点,培养有科学素养的人的教学。通过STSE教育,可以让学生懂得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影响,从而将这些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中,真正让科学知识回归生活。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在一定的教学情境(如社会性科学议题)中,根据教学目标提出相关的STSE问题,使学生在思考、讨论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观点和看法。 学生要了解技术对个人、社会及环境的影响,就要对它们之间的关系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例如,科学与技术的区别与相互联系;科学与技术对个人的思维与行为习惯会产生哪些影响;科学与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在进行生物课堂教学时,教师可以利用试管婴儿是否符合伦理道德这一社会性科学议题达成这些教学目标,如表2所示。 表2 “科学与技术的关系以及对人类生活影响”教学 第 6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