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正国:百年人生数学情.doc

上传人:吴起龙 文档编号:1879159 上传时间:2019-01-17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白正国:百年人生数学情.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白正国:百年人生数学情.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白正国:百年人生数学情.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白正国:百年人生数学情.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白正国:百年人生数学情.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白正国:百年人生数学情.doc(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白正国:百年人生数学情你知道竺可桢“钦点”的第一个研究助教是谁吗?我国著名的微分几何学专家、浙江大学数学系教授白正国先生。由于他在学术上的贡献,竺可桢校长曾特批他“可以不上课,专门搞研究”,仅此一例。今年3月21日是白正国先生的百岁诞辰,白老先生的满园“桃李”都在为他的生日忙碌着。未曾料到,白老先生在元月底前毫无征兆地突然离去。2月2日,白老的亲友学生在杭州送别了这位数学鸿儒,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大潜、洪家兴、张伟平等数学“大腕”都亲临告别会现场至此,浙大老校长竺可桢聘请的那一拨老教授都走完了他们的人生。【壹】浙大求学“道古”结缘白老先生的家安在杭州道古桥附近的杭大新村,虽然有很多机会搬至条件更好

2、的电梯楼房居住,白老先生总舍不得迁居因为这里与他奉献了毕生的“数学”有缘。杭州道古桥,之所以名“道古”,是因为它由南宋大数学家秦九韶亲自设计并募资兴建。秦九韶,字道古,但百姓习惯称“西溪桥”。到了元初,另一位大数学家朱世杰来到杭州,倡议将“西溪桥”更名“道古桥”,以纪念他所敬仰的前辈数学家秦九韶。于是,这座桥与古代两位大数学家有了关联。如果走进白老先生的家,你会看到最显眼处挂的是苏步青写的一幅书法立轴,“那是白老师70岁寿辰时,苏老将自己的诗抄录下来,装裱成轴送来的。”白师母这么解释说。如果人生的相遇是一种缘,白正国与苏步青的“缘”的确不浅。他们俩同为温州平阳县腾蛟镇人,苏步青出生于带溪村卧牛

3、山下的一户农家,白正国的父亲则在腾蛟镇上开一家中药铺。白正国8岁时就读于湖窦村唯一的初小,全校只有一位老师,主要学习语文,直到三年级时,学校添聘一位教师后,白正国才第一次接触了数学。后来,学习优异的白正国考上省立十中初中部(温州中学的前身)。当年的省立十中是浙东南的最高学府,有很高的声誉。苏步青在1914年以“头榜”的成绩考进省立十中。1933年,白正国在全省初中应届毕业生会考中名列甲等第一,但因家境贫寒,无法继续读高中,他准备回到腾蛟当一名小学教师,连聘书都接受了。商务印书馆温州分馆经理朱廉青与省立十中教务主任陈铎民说起此事,认为可惜,发动学校老师募到了100个银圆,资助白正国继续升学。这样

4、,白正国才得以进入省立十中高中部读书。虽然到那个时候,苏步青与白正国两人的命运都没有交集,但其实他们早早就是同乡和校友了。白正国在高中特别刻苦努力,对数学最感兴趣。当时,被教育界誉为“几何大王”的省立十中数学老师陈修仁对白正国很关心,他劝白正国:“苏步青和陈建功都在浙大任教授。你喜欢数学,可以去考浙大数学系。”那时国内正流传“要学数学就要去浙大”,出于对两位先生的景仰,白正国报考了浙大。巧的是,白正国考浙大的卷子恰好是苏步青出的,有一道“求过四定点的抛物线”的考题难住了不少人,所有考生里只有白正国一人正确地解出了两条抛物线,这引起了当时已负盛名的苏步青教授的关注。有意思的是,白正国先生后来娶得

5、佳妻,丈人恰好是苏步青先生的同班同学,两人的缘分着实不浅。【贰】苏步青的学生谷超豪的老师1936年,白正国考上浙大数学系。翌年,抗战爆发,学校辗转内迁,经江西泰和、广西宜山再去贵州遵义。这时苏步青先生回乡安顿家眷之后,回到学校。当时的白正国还没毕业,是个穷学生,靠助学金过日子,无法承担旅途费用,苏步青先生得知后,在自己经济状况非常艰难的情况下,慷慨解囊,给了白正国50元钱,助他以解燃眉之急。那个时候,世界上有关“射影微分几何”分三大学派,除了意大利学派和美国学派外,苏步青先生在射影微分几何的研究已具有国际声誉,形成了一大学派。白正国就是苏步青射影微分几何学派中的主力人员,是苏步青门下“五大金刚

6、”之一。白正国在25岁时就写了关于一族渐近曲线是射影等价的曲面等一系列具有世界水准的高水平的学术论文。不巧正值抗战,国内无法发表论文,欧洲杂志也停刊,苏步青先生将白正国的论文推荐到美国数学会的杂志上,由于美国学者对白正国的论文评价甚高,提前3个月就发表了。“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

7、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浙大数学系教授沈一兵是白老的大弟子,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批研究生,他常从白老口中听到他与苏老的交情,“白老常对我们这些学生回忆说,他是在苏步青先生指导下,躲在防空洞里搞研究、写论文的。”沈一兵说白老从苏老身上传承了老浙大人的“求是”精神,“白老身上有一种人格魅力,话不多,从不讲大道理,但他的行动就能影响人。”其实,任何一门学科都离不开死记硬背,关键是记忆有技巧,“死记”之后会“活用”。不记住那些基础知识,怎么会向高层次进军?尤其是语文学科涉猎的范围很广,要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单靠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基础知识抓起,每天挤一点时间让学生“死记”名篇佳句、名言警句,以及丰富的词语、新颖的材料等。这样,就会在有限的时间、空间里给学生的脑海里注入无限的内容。日积月累,积少成多,从而收到水滴石穿,绳锯木断的功效。第 4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