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找规律》试题.doc

上传人:吴起龙 文档编号:1888114 上传时间:2019-01-17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1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找规律》试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找规律》试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找规律》试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找规律》试题.doc(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找规律试题一、填空题。1找规律填数1,2,4,8,16,( )1,4,9,16,( ),( )1,3,3,9,27,( )4,5,4,10,4,15,( ),( )2,3,4,6,8,( ),16,1226,2,28,3,30,4,32,( ),( )。2. 两种物体间隔排列,两端相同,两端物体比中间物体( )。两种物体间隔排列,两端不相同,两端物体与中间物体()。两种物体间隔排列,首尾相连,两端物体与中间物体()。3. 实验学校有一条40米的走道,计划在道路一旁栽树,每隔4米栽一棵。(1)如果只有一端栽树,共需要( )棵。(2)如果两端都不栽树,共需要( )棵。(3)如果

2、两端都各栽一棵树,共需要( )棵。4. 在相距120米的两楼之间种树,每隔20米栽一棵,共栽()棵。(想想实际情况)二、应用题1、某公司在道路的一侧插彩旗,每隔5米插一面,从起点到终点共插了8面,这条道路长多少米?_课本、报刊杂志中的成语、名言警句等俯首皆是,但学生写作文运用到文章中的甚少,即使运用也很难做到恰如其分。为什么?还是没有彻底“记死”的缘故。要解决这个问题,方法很简单,每天花3-5分钟左右的时间记一条成语、一则名言警句即可。可以写在后黑板的“积累专栏”上每日一换,可以在每天课前的3分钟让学生轮流讲解,也可让学生个人搜集,每天往笔记本上抄写,教师定期检查等等。这样,一年就可记300多

3、条成语、300多则名言警句,日积月累,终究会成为一笔不小的财富。这些成语典故“贮藏”在学生脑中,自然会出口成章,写作时便会随心所欲地“提取”出来,使文章增色添辉。2、把一根木头锯成6小段,每锯开一处需要花3分钟,全部需要多少分钟?“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其

4、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_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名家名篇。如果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精彩段落,对提高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现在,不少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夫。结果教师费劲,学生头疼。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一干二净。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尴尬局面的关键就是对文章读的不熟。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可以在读中自然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可以在读中自然加强语感,增强语言的感受力。久而久之,这种思想内容、写作技巧和语感就会自然渗透到学生的语言意识之中,就会在写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创造和发展。第 2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