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全程复习高考语文(苏教版)一轮复习配套课件:加考内容 文言文阅读(168张ppt).ppt

上传人:吴起龙 文档编号:1943646 上传时间:2019-01-27 格式:PPT 页数:168 大小:2.3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4全程复习高考语文(苏教版)一轮复习配套课件:加考内容 文言文阅读(168张ppt).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68页
2014全程复习高考语文(苏教版)一轮复习配套课件:加考内容 文言文阅读(168张ppt).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68页
2014全程复习高考语文(苏教版)一轮复习配套课件:加考内容 文言文阅读(168张ppt).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68页
亲,该文档总共16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4全程复习高考语文(苏教版)一轮复习配套课件:加考内容 文言文阅读(168张ppt).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4全程复习高考语文(苏教版)一轮复习配套课件:加考内容 文言文阅读(168张ppt).ppt(16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加 考 内 容 文言文阅读,正确断句是理解文意的前提,也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能力。对断句能力的考查也是我省近几年的特色,如:,考向一 断 句,【规律总结】 高考选用的断句材料一般为议论类短文,并且对断句的层次作了有效的限定。要求在整体把握材料大意的基础上,合理地对文言文进行断句。 一般来说,文言文的断句可以根据标志词来确定。如2012年高考江苏卷中的“孰”“乎”,2011年高考江苏卷中的“且”“岂”等。,(2012江苏卷)阅读材料,完成13题。(10分) 【文言断句】 1.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6处)(6分) 有疑陶渊明诗篇篇有酒。吾观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者也。其文章不

2、群,辞采精拔。横 素 波 而 傍 流 干 青 云 而 直 上 语 时 事 则 指 而 可 想 论 怀 抱 则 旷 而 且 真 自 非 大 贤 笃 志 与 道 污 隆 孰 能 如 此 乎!余爱嗜其文,不能释手,尚想其德,恨不同时。 (节选自萧统陶渊明集序),【审题推断】 细读材料和题干,写出你读取的有效信息和由此推断出的结论。 【信息1】 横素波而傍流干青云而直上语时事则指而可想论怀抱则旷而且真。 推论: 可根据句式对应关系断句。不难看出“横”与“干”相对,“语”与“论”相对,这四个动词领起的句子构成两组对偶句。,【信息2】 自非大贤笃志与道污隆孰能如此乎。 推论: “孰”表疑问,领起最后一句。

3、,【解题指导】 第一步:通读全文,弄懂大意。 本段文字属于议论说理文,主要介绍了陶渊明两个方面的事迹,即“文”和“志”。 第二步:借助“特征”,巧妙断句。 “特征”主要指“曰”“云”之类的动词、句首句末的虚词、修辞手法、特殊句式等。尤其要注意虚词,因为虚词使用频率高,语法功能强,借助虚词,能帮助我们准确断句。本题要注意句首虚词,如“孰”等;注意对称句式,如“横素波而傍流,干青云而直上;语时事则指而可想,论怀抱则旷而且真”。,第三步:先易后难,逐步断句(先断有把握的部分,后断不确定的部分)。 本题最后一处比较容易判断,可先断开;其次,前四处根据对称句式也容易判断;剩下“自非大贤笃志与道污隆”部分

4、,“笃志”是一个词,应在“笃志”后断开。 第四步:通读全文,详加验证。 语段断好后,再通读一遍,用语法分析的方法或凭语感,根据文言断句的基本要求,结合文段意思,检验断句是否正确合理。,【规范答案】横素波而傍流/干青云而直上/语时事则指而可想/论怀抱则旷而且真/自非大贤笃志/与道污隆/孰能如此乎,【阅卷手札】,高考专家如是说:本题主要考查考生根据句式的对应关系和特殊虚词断句的能力。能否看出“横”与“干”相对,“语”与“论”相对,是解答本题的关键,也是检测考生文言阅读能力的方式之一。 高考状元如是说:我按照“三步走”断句: 第一步:通读全文,了解大意。 本段文字主要介绍了陶渊明文学和志向两方面的特

5、点。 第二步:抓标志性词语和对称句式。,本语段的标志性词语主要是句首虚词“孰”,对称句式主要是前四处,如“横素波而傍流,干青云而直上;语时事则指而可想,论怀抱则旷而且真”。 第三步:先易后难,逐步断句。 由句首虚词“孰”可先断开最后一处,再通过对称句式断开前四处,最后剩下“自非大贤笃志与道污隆”部分,可结合文意,抓住“笃志”一词,在其后断开。,阅卷老师如是说:在阅卷的过程中,发现许多考生不能抓住句首虚词,不能在“孰”前断开,以致丢分。 这给我们两点启示:,2.萧统主持编纂的诗文总集是什么?(2分) 【审题推断】 细审本题,调动平时积累,写出你读取的有效信息和由此推断出的结论。 【信息】 萧统主

6、持编纂的诗文总集。 推论: 由平时积累可知,萧统,南朝梁代文学家,梁武帝萧衍长子。于天监元年十一月被立为太子,然英年早逝,死后谥号“昭明”,故后世又称“昭明太子”。主持编纂的文选又称昭明文选。,【解题指导】 第一步:仔细审题,明确要求。 明确题目要求我们回答什么,本题要求回答萧统主持编纂的诗文总集名称。 第二步:展开联想,调动积累。 根据题目要求展开联想,调动积累,寻找相关的知识。萧统,南朝梁代文学家,梁武帝萧衍长子。于天监元年十一月被立为太子,然英年早逝,死后谥号“昭明”,故后世又称“昭明太子”。主持编纂的文选又称昭明文选。,第三步:准确定位,组织答案。 按照题目要求组织答案,萧统主持编纂的

7、诗文总集是文选(或昭明文选)。 请你组织答案:_ 【规范答案】文选(或昭明文选),3.用原文中的词句概括作者敬慕陶渊明的原因,不超过10个字。(2分) 【审题推断】 细审本题,调动平时积累,写出你读取的有效信息和由此推断出的结论。 【信息1】 其文章不群,辞采精拔。 推论: 此句讲了陶渊明“文”上的特点,是作者敬慕陶渊明的原因之一。,【信息2】 自非大贤笃志/与道污隆/孰能如此乎! 推论: 此句讲了陶渊明“志”上的特点,也是作者敬慕陶渊明的原因之一。,【解题指导】 第一步:仔细审题,明确要求。 本题要求概括作者敬慕陶渊明的原因,要用原文中的词句概括,不超过10个字。 第二步:分析层次,概括层意

8、。 本段文字是分总结构,第一层从开头至“孰能如此乎”后,介绍了陶渊明“文”和“志”两方面的事迹。第二层从“余爱嗜其文”到结尾,总结作者对陶渊明的敬慕、喜爱之情。 请你组织答案:_ 【规范答案】文章不群,大贤笃志。(前一点也可答“辞采精拔”,后一点也可答“与道污隆”),附【译文】 有人说陶渊明的诗篇篇都有酒。我认为他本意并不在酒,而是用酒来寄托自己的心迹。他的文章与一般的文章不一样,辞藻精简,跌宕生姿,超凡脱俗。他的文章意境或恬静婉约如小桥流水,或气势磅礴直上云霄。谈时事则有针对性且值得人深思;论抱负则远大而真切。如果不是圣贤,有不渝的志向,出污泥而不染,又怎能如此呢?我非常喜欢他的文章,爱不释

9、手,又想到他高尚的品德,遗憾的是自己没能和他生活在同一个时代。,“两找四明一依据”断句法 1.找名词(或代词),定句读 和现代汉语一样,在文言文中名词或代词一般也常常做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遇到名词或代词做主语时,一般可以在它的前面断开;看到名词或代词做宾语时,一般可以在它的后面断开。 需要注意的是,在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现时往往用全称,以后再出现就只提名不提姓了。,2.找虚词,定句读 虚词是明辨句读的重要标志,尤其是语气词和一些连词,它们的前后往往是应该断句的地方。如:夫、且夫、盖、然则、是故、然而、犹且、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常常用在句首;之、也、矣、欤、焉、哉、乎、邪(耶)

10、、耳等语气词常常用在句尾;以、于、为、而、则等连词常常用在句中。,3.明对话、引文,定句读 文言文中的对话、引文常常以“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时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以确定使用的标点。 4.明语法,定句读 结构成分是句子的基本构架,是理解句子的基础,分清句子的主、谓、宾、定、状、补是文言文断句的最主要依据。,此外,利用文言文的固定结构也可以帮助我们断句,如“如何”“奈何”“若何”“谁者”“得无乎”“不亦乎”“无乃乎”“况乎”“何以为”“与其孰若”等等,这些都是我们断句时可以利用的文言文语法停顿的标志。 5.明修辞,定

11、句读 古人写文章很讲究语句的整齐对称,行文中常常上下句用相同的字数和结构。对偶、顶真、反复是文言文常见的修辞手法,这一特点又为我们断句提供了方便。如醉翁亭记中“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1)找顶真,定句读 顶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形式。句子前后相承,前一句做宾语的词,在后一句中又做了主语。根据这一特点,我们可以在文中找出紧密相连的相同的词语,按顶真句式来考虑句读。 例如:“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 (2)据排偶,定句读 排比、对偶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这一特点,又为我们断句提供了方便。,例如:“故不积跬步,无

12、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劝学) (3)察反复,定句读 反复,特别是间隔反复,在文言文中是相当常见的修辞手法。例如:“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愚公移山) 古文中两个相同词语连用,如果不属于形容词、名词的重叠形式,一般来说,它们分属两句话,应当从中间断开。抓住这一特点,自然有助于断句。,6.明文史,定句读 文言文中的文史知识,包括人物的名、字、号、谥号、年号、地名、官名等。了解这些知识对文言文的断句也会有所帮助。

13、【例】汉 六 年 正 月 封 功 臣 良 未 尝 有 战 斗 功 高 帝 曰 运 筹 策 帷 帐 中 决 胜 千 里 外 子 房 功 也 自 择 齐 三 万 户 良 曰 始 臣 起 下 邳 与 上 会 留 此 天 以 臣 授 陛 下 陛 下 用 臣 计 幸 而 时 中 臣 愿 封 留 足 矣 不 敢 当 三 万 户 乃 封 张 良 为 留 侯 与 萧 何 等 俱 封。 (史记留侯世家),【断句标志】时间:汉六年正月。历史人物:良=子房=张良,高帝,萧何。官职:三万户、侯。历史地名:下邳、留。这段文言文中,涉及的古代文化常识有历法、地理、历史、官职、姓名等,如能借助这些常识来理解,断句便容易许多

14、。 答案:汉六年正月,封功臣。良未尝有战斗功,高帝曰:“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乃封张良为留侯,与萧何等俱封。,7.依总分,定句读 与现代汉语一样,文言文中也往往有总分、分总的形式,我们自然可以据此进行断句。 【答题步骤】,(2012南通二调)阅读材料,完成13题。 1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限6处) 寄吴中曲论良是。“唱曲当知,作曲不尽当知也”,此语大可轩渠。凡 文 以 意 趣 神 色 为 主 四 者 到 时 或 有 丽 词 俊 音 可 用 尔 时

15、能 一 一 顾 九 宫 四 声 否 如 必 按 字 摸 声 即 有 窒 滞 迸 拽 之 苦 恐 不 能 成 句 矣。弟虽郡住,一岁不再谒有司。异地同心,惟与儿辈时作磻溪之想。 (选自汤显祖诗文集) 【注】轩渠:大笑的样子。磻溪:在今陕西宝鸡市东南,相传吕尚曾垂钓于此,而遇文王。,教师讲解 第一步:通读全文,弄懂大意。 这篇小短文主要阐释了汤显祖的戏曲理论观,即好的剧本应以“意、趣、神、色”为主,作品的思想内容比形式更重要。 第二步:借助“特征”,巧妙断句。 借助虚词“否”“即”等断句。注意固定句式,辅助断句。借助固定句式“以为主”断句。 第三步:先易后难,逐步断句(先断有把握的部分,后断不确定

16、的部分)。,本题第一处比较容易判断,可先断开;其次,“或” “即”“恐”引领的三处也较容易断开;剩余的几处可根据文意及上下文断开。 第四步:通读全文,详加验证。 语段断好后,再通读一遍,用语法分析的方法或凭语感,根据文言断句的基本要求,结合文段意思,检验断句是否正确合理。 参考答案:凡文以意趣神色为主/四者到时/或有丽词俊音可用/尔时能一一顾九宫四声否/如必按字摸声/即有窒滞迸拽之苦/恐不能成句矣,2汤显祖,明代著名戏剧家。请写出其“临川四梦”中两部戏剧作品名。 答:_ _,教师讲解 第一步:仔细审题,明确要求。 明确题目要求我们回答什么,本题要求回答汤显祖的“临川四梦”中两部戏剧作品名。 第

17、二步:展开联想,调动积累。 根据题目要求展开联想,调动积累,寻找相关的知识。“临川四梦”又称“玉茗堂四梦”,指明代剧作家汤显祖的牡丹亭紫钗记邯郸记南柯记四剧的合称。前两部是儿女风情戏,后两部是社会风情剧。,第三步:准确定位,组织答案。 按照题目要求组织答案。“临川四梦”为牡丹亭紫钗记邯郸记南柯记。答出两部即可。 参考答案:牡丹亭(又名还魂记还魂梦牡丹亭梦)紫钗记邯郸记南柯记(任意写出其中两部即可),3这篇短文反映了汤显祖戏曲理论的根本观点,请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答:_ _,教师讲解 第一步:仔细审题,明确要求。 本题要求用自己的话概括汤显祖戏曲理论的根本观点。 第二步:通读全文,弄懂大意。

18、这篇小短文主要阐释了汤显祖的戏曲理论观。 第三步:抓关键词,整合答案。 由“凡文以意趣神色为主”一句可得出“好的剧本应以意、趣、神、色为主”的观点,由“四者到时,或有丽词俊音可用”一句可得出“思想内容比形式更重要”的观点。,参考答案:好的剧本应以意、趣、神、色为主;作品的思想内容比形式更重要(或:不能过分强调声律而妨碍思想情感的表达)。,附【译文】 寄信到吴中(吕姜山在浙江,因此称之)讨论什么才是戏曲中的好的和对的。“唱曲当知,作曲方面不是都非常好”,这句话有很多地方值得商榷。凡我们作文应该以意、趣、神、色为主。这四个方面做到了,才去考虑好的词、美的调去使用。 这个时候能够把九宫四声都面面俱到

19、吗?如果刻意地按着字去揣摩声韵,就会有阻塞不畅、分散拖拉的窘状,恐怕不能写出好的句子。我虽然就住在当地,但已经有一年没有去拜访官吏了。虽然在不同的地方,却有一样的想法,只想和年轻人一起畅想。,本考点考查考生的知识和素养以及平时对文学、文体知识的积累。题目巧用能提供与旧有知识相关联的文段,要求提取旧有知识。如:,考向二 文学文化常识,【规律总结】 从高考实际考查情况看,主要考查对古代作家作品和古代文化常识的识记。为了降低考查的难度,所考查的内容均与文段有关联,且做出一定的提示。如2010年高考江苏卷对难度较大的文史通义的作者的考查。,(2010江苏卷)阅读材料,完成13题。(10分) 1.用斜线

20、“”给下面画线的文言文断句。(限6处)(6分) 欧阳修尝慨七略四部,目存书亡,以谓其人之不幸,盖伤文章之不足恃也然读史汉之书,而察徐广、裴骃、服虔、应劭诸家之注释,其间不得迁固之意者,十常四五焉。以 专 门 之 攻 习 犹 未 达 古 人 之 精 微 况 泛 览 所 及 爱 憎 由 己 耶 夫 不 传 者 有 部 目 空 存 之 慨 其 传 者 ,又有推求失旨之病,与爱憎不齐之数。 (节选自文史通义),【审题推断】 细读材料和题干,写出你读取的有效信息和由此推断出的结论。 【信息1】 犹未达古人之精微况泛览所及。 推论: 可根据句间关系断句。如“犹况”是表递进关系的关联词,需停顿。,【信息2】

21、 况泛览所及爱憎由己耶夫不传者。 推论: 可根据句首句末的虚词断句。如发语词“夫”,表停顿的“者”,句末语气词“耶”。 【信息3】 夫不传者有部目空存之慨其传者,又有推求失旨之病。 推论: 可根据对称结构断句。如“夫不传者,有部目空存之慨;其传者,又有推求失旨之病”。,【解题指导】 第一步:通读文段,整体把握文段的内容大意。本文段是谈读书的情感,是读者个体的主观感受。 第二步:找出标志性的词语,如名词、动词、句首句末虚词、修辞手法、特殊句式等。本题要注意句首虚词,如发语词“犹”“况”“夫”等;注意句末语气词,如“耶”“者”等。对称的句式,如“夫不传者,有部目空存之慨;其传者,又有推求失旨之病”

22、。 第三步:先易后难,逐步断句(先断有把握的部分,后断不确定的部分)。本题第一句比较容易判断,可先断开,再仔细揣摩意思,排除干扰,准确判断剩余部分。,第四步:通读全文,详加验证。语段断好后,再通读一遍,用语法分析的方法或凭语感,根据文言断句的基本要求,结合文段意思,检验断句是否正确合理。 【规范答案】以专门之攻习/犹未达古人之精微/况泛览所及/爱憎由己耶/夫不传者/有部目空存之慨/其传者,【阅卷手札】,【文学文化常识】 2“四部”是我国古代图书的分类名称,通常指哪四类?(2分) 【审题推断】 细审本题,调动平时积累,写出你读取的有效信息和由此推断出的结论。 【信息】 “四部”是我国古代图书的分

23、类名称。 推论: 由平时积累可知,“四部”源于“四库”,初唐官方藏书分为经、史、子、集四个书库,号称“四部库书”或“四库之书”。,【解题指导】 第一步:仔细审题,明确要求。 明确题目要求我们回答什么,本题要求指出“四部”通常指哪四类。 第二步:展开联想,调动积累。 根据题目要求展开联想,调动积累,寻找相关的知识。“四部”源于“四库”,初唐官方藏书分为经、史、子、集四个书库,号称“四部库书”或“四库之书”。其中“经”是指古代社会中的政教、纲常伦理、道德规范的教条,主要是儒家的典籍;“史”是各种体裁,如历史书、地理书等著作;,“子”是诸子百家及释道宗教著作;“集”是收历史作家一人或多人的散文、骈文

24、、诗、词、散曲等的集子和文学评论等著作,分为楚辞、别集、总集、诗文评、词曲五类。 第三步:准确定位,组织答案。 按照题目要求组织答案。“四部”通常指经、史、子、集四类。 请你组织答案:_ 【规范答案】经、史、子、集。,【阅卷手札】,【文学文化常识】3文史通义作者是清代的哪位学者?(2分) 【审题推断】 细审本题,调动平时积累,写出你读取的有效信息和由此推断出的结论。 【信息】 文史通义作者是清代的学者。 推论: 虽然教材中没有提到“章学诚”,但新课标中“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要求学生广泛阅读“政治、历史、哲学、文化各类读物”,关注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章学诚是近几年高校学术界探讨的热点人物,中外书

25、摘新华文摘曾有专门介绍。,【解题指导】 第一步:仔细审题,明确要求。 明确题目要求我们回答什么,本题要求指出文史通义的作者。 第二步:展开联想,调动积累。 根据题目要求展开联想,调动积累,寻找相关的知识。章学诚是近几年高校学术界探讨的热点人物,中外书摘新华文摘曾有专门介绍。,第三步:准确定位,组织答案。 按照题目要求组织答案。文史通义的作者是章学诚。 请你组织答案:_ 【规范答案】章学诚(章实斋)。,【阅卷手札】,附【译文】 欧阳修曾叹息七略四部(七略,四部都是图书分类目录),很多书只有书名,而书已经失传。他由此感慨人们的不幸,伤心于文章的不可依赖然而读史记汉书这样的历史著作,哪怕是像徐广、裴

26、骃、服虔、应劭这样有名的学者所加的注释,无法领会司马迁、班固原意的情况也有十之四五。像这样专修精深的学者,也未能全理解古人的精妙,何况只是泛泛读一下而已呢?爱恨都是自己体会的。对于那些无法传世的书,令人感慨仅存书目存世;对于那些流传至今的著作,又有揣测含义失真的烦恼,所以说这是有爱有恨,爱憎不一的缘故。,文学文化常识识记“四法” 对文学文化常识的考查,大多停留在识记层面上。因此,掌握一些识记技巧对应考是十分必要的。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穿针引线法 零散的文学文化常识就像是没有穿好的一大把针,只要用一根线将它们穿起来,这些文学文化常识就会显得非常系统了,这根线可以是时间、空间、风格、内容等等

27、。例如记忆中国古代文学史,可以以内容为线索,用这条线穿起各个朝代文学现象这些针,具体如下:,什么时候想记忆文学文化常识了,就先拉一条长线,将针一根一根地穿过去,哪根针(朝代作家作品)穿不过去了,就停下来,细细地分析究竟是什么原因,该补的补上了,就可以继续穿,这样既快又能随时检查自己的记忆情况。 2.联想法 识记文学文化常识要进行相关的联想,或是相似联想,或是相反联想。比如记忆屈原: 这样举一而反三,触一而发十,便能较系统地记住许多知识。,3.积累法 文学文化常识内容多,涉及面广,短时间内是没有办法全部记下来的。因此,对于一些常识性的作家作品等,要加强梳理和记忆。可以将所有需要记忆的文学文化常识

28、化整为零,分配在各个时间段里予以记忆。而在每一天的复习中,先回忆前一天的内容,再记忆新的内容,这样大循环套小循环,一直到高考前,不怕记不住可能考查到的文学文化常识。,4.口诀法 我们可以把要识记的文学文化常识编成口诀,这些口诀要讲究押韵,也应该是浓缩的文学文化常识,记上两句,就应该记忆了许多知识。另外,在口诀中把容易弄混的作家作品编成“固定搭配”也不失为辅助记忆的好方法。看下面的例子: 文学常识,并不难记,中有妙诀,帮你记清。先说国内,作家作品。 先秦诸子,孔孟荀卿。论语孟子,四书列名。老庄无为,道德逍遥。屈子楚辞,九九离天。,汉代文赋,首推贾谊。刘向司马,战楚史记。班固汉书,断代开启。 魏晋

29、建安,三曹领先。父有乐府,神龟蒿观。曹丕燕歌,典论批评;子建七步,五言奠基。 这些口诀读起来朗朗上口,记忆起来就容易得多了。,(2012南京、盐城三调)阅读材料,完成13题。 1用斜线“”给下面画线的文言文断句。(限6处) 赞曰:唐兴,诗人承陈、隋风流,浮靡相矜。至宋之问、沈佺期等,研揣声音,浮切不差,而号“律诗”,竞相袭沿。逮开元间,稍裁以雅正,然 恃 华 者 质 反 好 丽 者 壮 违 杜 甫 浑 涵 汪 茫 千 汇 万 状 兼 古 今 而 有 之 他 人 不 足 甫 乃 餍 余,残膏馥,沾丐后人多矣。故元稹谓:“诗人以来,未有如子美者。”甫又善陈时事,律切精深,至千言不少衰,世号“诗史”

30、。 (节选自宋祁新唐书杜甫传),教师讲解 第一步:通读全文,弄懂大意。 这篇短文通过对杜甫诗歌的高度评价,肯定了杜诗的与众不同之处。 第二步:借助“特征”,巧妙断句。 借助句首名词“杜甫”“他人”“甫”等断句。注意对称句式,辅助断句。借助对称句式“恃华者质反,好丽者壮违”断句。 第三步:先易后难,逐步断句(先断有把握的部分,后断不确定的部分)。,本题前两处结构对称,比较容易判断,可先断开;其次,“杜甫”“他人”“甫”引领的三处也较容易断开;剩余的几处可根据文意及上下文断开。 第四步:通读全文,详加验证。 语段断好后,再通读一遍,用语法分析的方法或凭语感,根据文言断句的基本要求,结合文段意思,检

31、验断句是否正确合理。 参考答案:然恃华者质反好丽者壮违杜甫浑涵汪茫千汇万状兼古今而有之他人不足甫乃餍余,2上文中作者用“赞曰”表达对杜甫的评价,史记中司马迁则用“_”表达对传主的评价。元稹与白居易一起倡导了_运动。,教师讲解 第一步:仔细审题,明确要求。 明确题目要求我们回答什么,本题要求回答司马迁对传主的评价形式以及元稹与白居易一起倡导的运动。 第二步:展开联想,调动积累。 根据题目要求展开联想,调动积累,寻找相关的知识。史记中司马迁在文章结尾常用“太史公曰”表达对传主的 评价。新乐府运动是诗歌革新运动,由唐代诗人白居易、元稹等所倡导,主张恢复古代的采诗制度,发扬诗经和汉魏乐府讽喻时事的传统

32、,使诗歌起到“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作用,强调以自创的新的乐府题目咏写时事。,第三步:准确定位,组织答案。 按照题目要求组织答案。 参考答案:太史公曰 新乐府,3从本文看,宋祁认为杜甫在哪些地方高出其他诗人? 答:_ _ 教师讲解 第一步:仔细审题,明确要求。 本题要求用自己的话概括宋祁认为杜甫高出其他诗人的地方。 第二步:通读全文,弄懂大意。 这篇短文通过对杜甫诗歌的高度评价,肯定了杜诗与众不同之处。,第三步:抓关键词,整合答案。 由“杜甫浑涵汪茫千汇万状兼古今而有之”等句子可得出杜甫诗歌“兼擅众体”的特点,由“甫又善陈时事,律切精深,至千言不少衰,世号诗史”等句子可得杜甫诗歌“善咏时事”

33、的特点。 参考答案:兼擅众体,善咏时事。,附【译文】 编者赞道:唐朝兴起以来,诗人继承南朝陈及隋朝的诗风余韵,以浮艳绮丽的特色相互夸耀。到宋之问、沈佺期等人,研究揣摩音韵,其平仄规定不能有丝毫差池,称之为“律诗”,以后人们竞相沿袭。到了开元年间,才以典雅方正来衡量诗歌。依仗形式华美的,其内容就会空虚;喜欢秀丽风格的,就会有违于雄壮。杜甫的诗歌雄浑开阔无比深广,融千万风格于一体,古今诗体兼善。其他诗人不足之处,在杜甫这里都补足而有余。即便是他的残脂余香,也润泽了许多的后代诗人。所以元稹说道:“有诗人以来,没有比得上杜子美的。”,杜甫又善于铺陈时事,对格律押韵的把握非常精深,以至于即便千言万语气势

34、一点都不衰减,世人称为“诗史”。,本考点要求考生根据题目要求,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从文段中筛选出有效的关键信息,经过分析、概括、整合,结合具体问题,作出相应回答。如:,考向三 筛选、概括、分析,【规律总结】 从高考实际考查情况看,对文言文材料的理解与分析主要从以下几个角度考查:,(2011江苏卷)阅读材料,完成13题。(10分) 1.用斜线“/”给下面画线的文言文断句。(限6处)(6分) 故谊过长沙作赋以吊汨罗,而太史公传于屈原之后,明其若屈原之忠而遭弃逐也。而 班 固 不 讥 文 帝 之 远 贤 痛 贾 生 之 不 用 但 谓 其 天 年 早 终 且 谊 以 失 志 忧 伤 而 横 夭 岂 曰

35、 天 年 乎 则 固 之 善 志 逮 与 春秋 褒 贬 万 一 矣。 (欧阳修贾谊不至公卿论),【审题推断】 细读材料和题干,写出你读取的有效信息和由此推断出的结论。 【信息1】 而班固不讥文帝之远贤痛贾生之不用。 推论: 可根据对称结构断句。如“讥”“痛”引导结构相近的句子,“用”后需停顿。,【信息2】 但谓其天年早终且谊以失志忧伤而横夭岂曰天年乎则固之善志逮与春秋褒贬万一矣。 推论: 可根据句首、句末的虚词断句。如“但”“且”“乎”“则” “岂乎”等。,【解题指导】 第一步:通读全文,弄懂大意。 这是一段论说文,主要论述了班固和欧阳修对贾谊之死的不同看法。 第二步:借助“特征”,巧妙断句。

36、 借助虚词“但”“且”“乎”“则”等断句。注意句式,辅助断句。借助固定句式“岂乎”断句。 第三步:先易后难,逐步断句(先断有把握的部分,后断不确定的部分)。,本题“谓其天年早终”“谊以失志忧伤而横夭”“岂曰天年乎”三处比较容易判断,可先断开;其次,“讥”“痛”引导的结构相近的句子也较容易断开。 第四步:通读全文,详加验证。 语段断好后,再通读一遍,用语法分析的方法或凭语感,根据文言断句的基本要求,结合文段意思,检验断句是否正确合理。 【规范答案】而班固不讥文帝之远贤痛贾生之不用但谓其天年早终且谊以失志忧伤而横夭岂曰天年乎则固之善志逮与春秋褒贬万一矣,【筛选、概况、分析】 2说说文中班固与欧阳修

37、对贾谊之死的不同论断。(2分) 【审题推断】 细审本题,调动平时积累,写出你读取的有效信息和由此推断出的结论。 【信息1】 而班固不讥文帝之远贤,痛贾生之不用,但谓其天年早终。 推论: 由关键词“痛”“但”“天年早终”可推知班固的观点:贾谊之死为自然之死。,【信息2】 且谊以失志忧伤而横夭岂曰天年乎则固之善志,逮与春秋褒贬万一矣。 推论: 由关键词“以”“失志忧伤”“横夭”“岂”可推知欧阳修的观点:贾谊之死为“横夭”。,【解题指导】 第一步:审明题干,明确答题方向。 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确考查方向,洞悉出题人的考查意图,明白题干的核心是比较班固、欧阳修二人观点的异同。 第二步:整体感知。 即整体把

38、握文意,并根据题目要求,确定具体的阅读区间。根据本题语意,班固与欧阳修的不同论断的阅读区间为材料中的画线部分。,第三步:提炼要点。 即根据题目相应的考查角度,提取关键信息。本题抓住关键词“痛”“但”“天年早终”,可知班固的观点,抓住关键词“以”“失志忧伤”“横夭”“岂”,可知欧阳修的观点。 第四步:整合答案。 按照题目的要求,整合提炼信息,组织答案。适当引用原文,用自己的语言,针对题干要求,简明流畅地组织答案。分析整合二人的观点可知班固认为贾谊之死为自然之死,而欧阳修则认为贾谊之死为“横夭”。 请你组织答案:_ _,【规范答案】班固认为是“天年早终”,即虽然死得早,但属自然死亡。欧阳修认为是“

39、失志忧伤而横夭”,即无法实现大志,抑郁忧伤而早逝。,【阅卷手札】,3何谓“春秋笔法”?(2分) 【审题推断】 细审本题,调动平时积累,写出你读取的有效信息和由此推断出的结论。 【信息】 则固之善志逮与春秋褒贬万一矣。 推论: 由关键词“逮”“褒贬”“万一”,可知文中是说班固的这种说法与春秋就轻避重的手法相同。据此,可推知“春秋笔法”的内涵。,【解题指导】 第一步:审读题干,可知本题考查对“春秋笔法”含义的阐释。 第二步:利用文中关键词,调动旧知,完成对“春秋笔法”含义的理解。 “春秋笔法”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历史叙述方式和技巧,是孔子首创的一种文章写法。即在文章的记叙中表现出作者的思想倾向,而不是

40、通过议论性文辞表达出来。它作为我国历史叙述的一个传统,来源于据传为孔子所撰的春秋。孔子在记述历史时,暗含褒贬,行文中虽不直接阐述对人物和事件的看,法,但却通过细节描写、修辞手法、词汇的选取和材料的筛选,委婉而微妙地表达了作者的主观看法。这种做法被中国古代传统所褒扬。 关于“春秋笔法”的含义,在所提供的阅读文段中也有关键词的提示,如文末最后一句“逮与春秋褒贬万一矣”,暗示春秋中的笔法以褒贬自现,而班固所撰史书不及其万分之一。 第三步:完成答案,自我核查。 请你组织答案:_ _,【规范答案】相传孔子修春秋,一字含褒贬,后来称用笔曲折而意含褒贬的写作手法为“春秋笔法”。,附【译文】 因此贾谊经过长沙

41、时作了一篇赋来祭吊投身于汨罗江中的屈原,而太史公司马迁作传记时将贾谊的传记放在屈原的传记后面,明确表示他像屈原一样忠诚却遭到了放逐。但是班固没有讥讽汉文帝疏远贤臣的做法,没有痛惜贾谊不被重用的境况,只说他自然的寿数到了而早逝。况且贾谊无法实现大志以致忧伤而突然夭折,怎么能说自然的寿数到了呢?那么班固的善于记录史实的笔法,大概和孔子修写春秋的用笔曲折而意含褒贬的笔法相比,差别有一万倍了。,1.整体感知文意,依据文体特点抓重点 不管题目是对筛选信息的考查,还是对概括、分析能力的考查,都必须建立在对文言文材料的准确理解之上。只有整体阅读,总体把握,才能高屋建瓴地驾驭阅读材料,才能准确完整地去分析、评

42、价人物和事件。,不同的文体,在阅读时关注的重点信息是不同的。具体如下:,2筛选、概括信息的方法,3对问题进行分析的方法 审明角度,即整合原文信息,明确材料对“问题”阐述的角度;巧选方法细分析,即选用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类比推理、逆向思维等方法对原文信息进行分析处理。 如“宋人不知诗而强作诗故终宋之世无诗然其欢愉愁苦之致动于中而不能抑者类发于诗余故其所造独工五代词之所以独胜”,句中对于宋代词胜于诗的原因分析,作者所支持的观点是什么?,【分析】首先明确问题“作者认为宋代词胜于诗的原因是什么”;由最后一句“五代词之所以独胜”逆向探究,“宋人不知诗而强作诗/故终宋之世无诗”是由因及果,可选取“因”;“

43、然其欢愉愁苦之致/动于中而不能抑者/类发于诗余”可选取“果”,从而整合为答案。 答案:宋人不懂得作诗而勉强为之,宋代词人心中的欢愉愁苦之情感多于词中抒发,词中饱含真情实感。,(2008江苏卷)阅读材料,完成13题。 1.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限6处)。 班固论司马迁为史记:是 非 颇 谬 于 圣 人 论 大 道 则 先 黄 老 而 后 六 经 序 游 侠 则 退 处 士 而 进 奸 雄 述 货 殖 则 崇 势 利 而 羞 贫 贱 此 其 弊 也 予 按 此 正 是 迁 之 微 意。 (选自沈括梦溪笔谈,有删节),教师讲解 第一步:通读全文,弄懂大意。 本段文字属于议论说理文,通过班固对

44、司马迁的批评,阐释了班固的史学观点。 第二步:借助“特征”,巧妙断句。 首先通过默读,借助于文中的标志性关键词语“论”“则”“弊”“微意”,可推知材料文意:班固对司马迁的批评。 其次抓关键标志,判断句式“则而”是断句的重要依据;根据语意,“此其弊也”“此正是迁之微意”应该单独成句。,第三步:先易后难,逐步断句(先断有把握的部分,后断不确定的部分)。本题“此其弊也”“此正是迁之微意”两句比较容易判断,可先断开;其次,两个判断句式“则而”可断开三个对称句。 第四步:通读全文,详加验证。语段断好后,再通读一遍,用语法分析的方法或凭语感,根据文言断句的基本要求,结合文段意思,检验断句是否正确合理。 参

45、考答案:是非颇谬于圣人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序游侠则退处士而进奸雄述货殖则崇势利而羞贫贱此其弊也予按此正是迁之微意。,2“黄老”和“六经”分别指先秦时期的哪两个学派? 答:_ 教师讲解 第一步:明确要求。明确题目要求我们回答什么。本题要求回答“黄老”和“六经”之学派。 第二步:巧妙联想。根据题目要求展开联想,寻找相关的知识。“黄老”是指黄帝和老子,可联想到“无为而治”的道家学说;“六经”为儒家经典著作,可联想到儒家学说。 第三步:准确定位。按照题目的要求组织答案。道家学说和儒家学说相对应的学派分别为道家学派和儒家学派。 参考答案:道家学派 儒家学派,3.写出这段文字提到的史记中的两个篇名。 答:_ 教师讲解 第一步:明确要求。明确题目要求我们回答什么。本题要求回答这段文字提到的史记中的两个篇名。 第二步:巧妙联想。根据题目要求展开联想,寻找相关的知识。一般考生都要选修史记选读,而文科考生还要选读史记中其他的篇目,由原文中的“游侠”和“货殖”可以联想到史记中的游侠列传和货殖列传。 第三步:准确定位。按照题目的要求组织答案。 参考答案:游侠列传货殖列传,附【译文】 班固评论司马迁写的史记:“它的是非标准大大背离了圣人的是非标准。论述重要学说,先讲黄帝、老子,后讲六经;叙述游侠列传,贬低隐士,突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