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墨子言语方式看墨学的兴衰起伏硕士学位.doc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049000 上传时间:2019-02-08 格式:DOC 页数:40 大小:175.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墨子言语方式看墨学的兴衰起伏硕士学位.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从墨子言语方式看墨学的兴衰起伏硕士学位.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从墨子言语方式看墨学的兴衰起伏硕士学位.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亲,该文档总共4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从墨子言语方式看墨学的兴衰起伏硕士学位.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墨子言语方式看墨学的兴衰起伏硕士学位.doc(4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从墨子言语方式看墨学的兴衰起伏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中国古代文学目 录中文摘要Abstract第一章、绪 论1.1选题依据及研究现状1.2版本选定及作者情况1.3选题的理论意义第二章、墨学衰微考证刍议1.1墨学诞生及显学之探源1.2墨学中绝现象之发端1.3新时期墨学中绝研究综述第三章、墨子言语方式之探究 1.1墨子言语方式发源1.2墨子言语方式特点1.3墨子言语方式优劣第四章、诸子言语方式择选比较:以儒、道、墨为例1.1言语方式对流派传播影响1.2儒、墨学派言语方式比较 1.3墨、道学派言语方式比较第五章、墨子言语方式对墨学命运的影响1.1功利强势让路儒学独尊1.2草根共

2、性注定学术边缘1.3理想破灭渐遭后之众生离弃结 语参考文献后 记从墨子言语方式看墨学的兴衰起伏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方波指导教师 韩云波教授摘 要墨子是前秦时期墨家学派创始人墨子以及墨子的弟子根据墨子的言行撰写的文学著作。墨家产生于战国时期,是继儒道两大学派之后,横空出世的第三大学派。战国初期墨翟创立的墨家学派,在战国时期兴盛了两个半世纪,与儒家并称显学,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巨大。而墨家经典墨经,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荟萃,它包含了中国文化几千年来的普遍真理,有流传百世而不悖的价值。如此重要和声名显赫的一个学派和学术文化,为何在秦汉之降的两千多年时间里,沉寂于历史浩瀚之中,直到近代才重新出现在

3、人们的视野里,并以难以解读而为人们所认识,早不复曾经的辉煌。清末明初以来,墨学从新进入人们的视野,但是关于墨子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文献学、军事、科技、及思想等方面,少有提及文学价值。虽然有的研究会在研究中提到一些墨子的文学价值,但是都不完整、深刻,关于文学价值方面的研究基本没有,非常的薄弱。鉴于这一情况,笔者欲立足文本,全面研究墨子的文学特点,特别是言语特点对墨家历史命运的影响。从文本出发并且联系整个文学史背景,分析墨家言语方式的优点和他对文学发展做出的贡献,并且分析墨家言语方式的缺点对墨家学派历史命运的影响。期望对墨子中绝研究做出贡献。论文分五个部分:引言:首先对墨子一书的一些基本问题,诸如成书

4、时间、所属类别,文体性质,成书方式等方面进行简单介绍,然后就近年来关于墨子中绝方面的研究情况进行较为详细地整理,最后阐述墨子言语方式对墨家学派历史命运的影响。第二章:墨子汇总墨学衰弱的原因。分析墨学言语方式在其中是否有影响。第三章:墨子的言语方式有哪些;言语方式的有点和缺点;第四章:墨子言语方式与儒、道言语方式对比起优势、劣势。第五章:分析墨子言语方式对墨学命运之影响。通过对墨子言语方式的分析,对比方面的研究,证明其言语方式对墨家中衰历史命运的影响。关键词:墨子;言语方式;兴衰;影响Discuss the Ups and Downs of Mohism From Mo-tses Speech

5、PatternsMasterof Major of Chinese Ancient Literature:FangBoSupervisor:ProfHanYunboAbstract Mo-tse is the former Qin period Mohist school founder Mo-tse and the disciples of Mo-tse according to the words and deeds of Mo-tse writing literary works. Mohist originated in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follo

6、wing the two University School of Confucianism and Taoism, born third university school. Mohist School in the early Warring States thus created, in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flourished 2.5 century, and the Confucian school and said, great influence on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Mohist classic Moji

7、ng, is a blend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it contains the universal truth of Chinese culture for thousands of years, have spread forever and not contrary to the value.So important and so prominent a school and academic culture, why in the Qin and Han Dynasties, down two thousand years, died in

8、the history of the vast, until modern times began to appear in peoples field of vision, and difficult to interpret and understand by people, had not had the brilliant. At the end of the Qing Dynasty since the beginning of the Ming Dynasty, Mohism from new entrants into the peoples vision, but the re

9、search about Mo-tse focused on literature, milita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thought, rarely mentioned the value of literature. Although some research will mention some Mo-tse literary value in study, but is not complete, deep research about the literature value, the basic no, very weak.In view

10、of this situation, the author wants to based on the text, a comprehensive study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o-tse Literature, especially the impact of the historical destiny of the speech featur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ext and link the whole literary history, analyzes the advantages of the langua

11、ge form and he has made contribution to development of literature, and the influence of the language form the shortcoming of the Mohist school historical destiny. Expectations of the Mo-tse in the vast research contribution. The paper is divided into five parts:Introduction: firstly, Mo-tse a Book o

12、f some basic problems, such as the book of time, category, style nature, hand book, briefly, and then the recent research situation about Mo-tse in the aspects of a more detailed arrangement, finally elaborates the Mo-tse speech on the Mohist School School of historical destiny. The second chapter:

13、Mo-tse summary of Mohism. Analysis of Mohism in whether the effect of the speech. The third chapter: what Mo-tse forms of speech; speech method good and bad points; fourth chapter: Mo-tse speech and Confucianism, Tao language compared to advantage, disadvantage. The fifth chapter: analysis of Mo-tse

14、 effect of speech of Mohism fate.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Mo-tse speech mode, comparative study of aspects, to demonstrate its impact on language form of Mohist decline historical destiny.Key word: Mo-tse; language style; rise and fall; impact 第一章 绪 论1.1选题依据及研究现状墨子是先秦时期,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翟及墨家学派弟子根据墨翟的言行,编撰而成

15、。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墨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墨子的政治思想、伦理思想、哲学思想、逻辑思想和军事思想,尤其是它的逻辑思想,是先秦逻辑思想史的奠基作。墨子,名翟,生活在春秋末战国初,鲁人,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翟是墨家思想的创立者及集大成者,他和他的弟子根据他的言行所成的著作全面体现了他的墨家思想,构建了完整的墨家体系。以墨翟为代表的墨家学派主要思想观点都被收录在墨子一书中。墨子是我国先秦时代学术思想集大成之作,堪称包罗中国古代各门学说的百科全书。其论述涉及政治、经济、逻辑、语言、文学艺术、自然科学、军事等诸多学科领域。墨子创立的墨家学派,在战国时期,与孔子创立的儒学,并称显学。

16、儒墨两个学派在当时都具有极大的影响力,拥有众多的学徒。在战国后期的一段时间内,墨家学派的影响力甚至超过了在中国封建文化时代牢牢占据主流文化地位的儒学,在当时有“天下非杨(朱)即墨”的说法,更是引起了儒学大师孟子的不安。但墨学的显赫只维持了一两百年,秦汉以后突然衰落无闻。直到清中期以后,才被一些学者发掘、搜索并加以整合和研究,使墨学重新回到世人的面前。从秦汉到清中叶,墨学中绝长达两千年之久。20世纪前,墨学研究主要成就在清代,研究的主要成绩有二:一是墨子文本整理。二是墨辩研究的兴起。秦汉以来,由于当权者对文化统治政策的变化及其它原因。墨学失去了与儒学并称“显学”的地位。文人传承不盛,从秦汉开始至

17、元代一千五百多年间,墨学著作的整理仅10种(包括佚书);明代270余年,墨学著作整理26种;清代260余年,墨学著作整理达到了52种。秦汉以来,自刘向校书后,墨子一直没有被系统的整理过,故脱、讹、衍等现象十分严重,以至不可读。至清代,文人毕沅、孙诒让等人的校释整理,才使墨子成为了可读可解之作,为20世纪墨学研究提供了可靠的墨子文本。然而,清代墨学的主要研究成果在于墨子的文本整理,而系统的义理研究专著几乎是空白。在这方面,当时还处于初级阶段,这也是整个中国古代典籍研究通病重校释轻义理,有待于现当代研究来匡正和补救。当时,由于时代的原因,中国的传统文化遭到西方外来文化的冲击,梁启超的子墨子学说一改

18、前人序跋、礼记、评说、眉批中述说墨家义理的传统做法,效法西方,引入比较学的方法,首开以学术专著的形式对墨家义理进行著书立说。书以专题研究的形式,对墨家义理进行了分门别类的研究,其所进行的墨家宗教研究、墨家政治学说研究、墨家经济学说研究、墨家兼爱思想研究、墨家实践思想研究等一直是20世纪墨家义理研究的热门话题,而清中期以后,墨辩研究的兴起,墨家科技论说的发掘以及墨家科技理论被逐步的认识,也开创了20世纪墨学研究的新形式。 20世纪50年代后,特别是50年代到80年代初,因为中国特殊的政治时代原因,墨学的研究分为散为大陆墨学与台湾墨学研究。其两者在研究类别、研究方法上各有特点,虽然两者在重视社会学

19、说、逻辑和科技论说方面一样,但是还是有很大的差异。大陆多墨辩逻辑与墨家科技的研究,而台湾多墨家社会学说研究。究其原因,还是跟两地不同的政治环境有很大的关系。首先,在综合研究上,由于当时国内政治因素的影响,大陆著作数量明显少于台湾,其中只有任继愈先生的墨子称得上是研究专著。而台湾,则有薛保纶的墨子的人生哲学、高葆光的墨学概论等多种较高评价的著作。其次,在综合研究之外,台湾此时期,引人注目的还有不少专题研究著作,社会政治方面的有张幸助的墨子的社会思想、学说比教方面的有陈拱的儒墨平议、语言学方面的有周富美的墨子假借字集证等等,门类多样。而这段时期,大陆墨学最高成就是墨辩的研究,这也是跟当时国内政治运

20、动不断,学者思想和人身安全得不到保障,研究多选择与政治无关的研究方向,因而多以墨辩逻辑和墨家科技论作为研究对象。是以综合方面有谭戒莆的墨辩发微、高亨的墨经校诠;逻辑研究方面有詹剑峰的墨家的形式逻辑;墨家科技方面有陈奇酋的墨子的科学力学和光学。在此年间,共有墨学论文约456篇,而其中台湾地区的论文就有398篇。其后,70年代末,中国的特殊政治时期结束,文化界得以蓬勃发展,到90年代末,共有墨学论文1248篇,而台湾地区只有157篇。这足以说明,大陆墨学研究后来者居上,墨学研究得到长足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后,研究日益成熟,在新时期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伴随着西方理论的传入和新的研究资料的发现,墨

21、学更是得到长足发展,研究方向涉及政治、经济、逻辑、语言、文学艺术、自然科学、军事等诸多学科领域。研究范围更是不断扩大,由此走向多元化。然而,相对于墨辩逻辑和墨家科技论研究的繁荣,墨学的文学研究相对薄弱。进入新世纪以后,墨学的文学研究日益被研究者重视,于1990年12月29日,山东大学与滕州市联合组建了墨子研究中心,又于1992年10月6日成立了中国墨子学会,这两个组织的建立,都大大推动了墨学的研究。近年来,墨学的文学研究,综合起来主要有几个方面的争论。一是墨子的里籍和时代。二是墨子的思想体系和研究。三是墨子和其他学派的关系。四是墨学“中绝”原因探讨。1.2版本选定及作者情况据汉志著录,墨子一书

22、应有71篇,而无卷数。隋书经籍志言:“墨子十五卷,宋大夫墨翟撰。”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宋书艺文志均著录“墨子十五卷,墨翟撰”。宋馆阁书目著录:“墨子十五卷,六十一篇。” 清纪昀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1,第3029页.较之汉志的记载已经有十篇的遗失。而目前可查阅的墨子一书仅存十五卷53篇。流传至今的墨子版本主要有:隋唐卷子本,现藏于日本宫内省;明正统十年刊道藏无注本,现藏于北京白云观;明唐尧臣刊无注本本,以及清毕沅乾隆四十八年校刊本。到清末孙诒让则以毕本为底本,与其他版次相校,同时吸取王念孙、王引之、洪颐煊、俞曲园、戴望诸家成果,集诸家之大成。 孙以楷、甑长

23、松译:墨子全译前言,成都:巴蜀书社,2000,第5页.,可以说此版本已成为研究墨子的首推版本。后学者诸如张纯一、李笠、刘再庚、吴毓江等王焕镳等,研究著作更多是对孙氏墨子间诂进行补正和查漏。本文进行墨子言语方式与墨学兴衰起伏的研究,主要依据孙诒让编撰、孙启治点校墨子间诂本,为中华书局2001年版本,本文所有墨子引文均出于此书。至于墨子一书内容真伪,因所识鄙陋,不再此妄加探究和辨析。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所言:“墨子十五卷然其书中多称子墨子,则门人之言,非所自著。第五十二篇以下,皆兵家言,其文古奥,或不可句读,与全书为不类。” 清纪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1,第3030页.

24、,据此可知墨子一书既非成于一人,亦非成于一时,集体创作之古籍流传必有伪作,这点是已得到古今墨学研究者的充分论证。为此墨子一书的作者界定对于本文的研究,直接影响到研究史料的选择和其准确性。近现代以胡适五组分法来界定墨子作者为主流。以亲士、修身、所染、法仪、七患、辞过和三辩七篇为第一组。“亲士者,尚贤之根本也,故以亲士冠其书。” 张纯一:墨子集解,成都:成都古籍书店,1988,第1页.以及“墨家教士,首重修身。” 张纯一:墨子集解,成都:成都古籍书店,1988,第9页.至于法仪、七患、辞过和三辩四篇,如梁启超言“这四篇是墨家记墨学概要,很能提纲挈领,当先读。” 梁启超:墨子学案,北京:中华书局,1

25、989,第13页.尚贤上至非儒共二十四篇为第二组。可谓是“墨学的大纲目,墨子书的中坚,篇中皆有子墨子曰字样,可以证明是门弟子所记,非墨子自著。每题各有三篇,文义大同小异,盖墨家分为三派,各记所闻。” 梁启超:墨子学案,北京:中华书局,1989,第13页.墨子讲学所言皆以一式三篇所记载,正如韩非子显学所论 “墨离为三”之三派,即相里氏之墨、相夫氏之墨和邓陵氏之墨 陈奇猷:韩非子集释,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第1080页.。这部分历来是墨子研究的主要史料。而经、经说等上下四篇及大取、小取六篇为第三组。胡氏持后期墨家所著观点,得到冯友兰、张岱年、孙中原等学者的认同,而梁启超、栾调甫、高亨和詹

26、剑蜂等学者则认为墨经为墨子自著。本文研究倾向后者,这里略加探究。墨子言:“贤良之士,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者”墨子尚贤上,第44页. ,对于贤良之士考核标准之一是要能够辩乎言谈,所以墨家非常强调“能谈辩者谈辩”,把其作为在宣传自家学术和论辩中克敌制胜的必备工具,大家推崇和研究。而且从史料记载看,墨离为三后对墨家学术产生了不同的延续和发展,但却都能做到“俱诵墨经”,若非墨子本人口授著述,后期墨家巨子不会有如此大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另西晋鲁胜墨辩注序的记载亦可作为墨经为墨子自著的佐证。第四组为耕柱、贵义、公孟、鲁问及公输共五篇。今人学者多认为“其中有许多材料比第二组”“还更为重要”,说得很有道

27、理, 杨俊光:墨子新论,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2,第38-49页.是“更为重要、更为原始的墨家资料” 郑杰文:中国墨学通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第2页.。学界之所以对其推崇倍加,因为这五篇是墨家后学对墨子一生思想言行进行的汇集,是最为接近墨子真实思想的原始材料;而且通过研究这五篇材料,可以对墨学创立的过程及主要内容以及墨子及弟子的活动进行详细考说。 郑杰文:中国墨学通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第4-24页.这部分也是本文研究的主要依据材料。 第五组为备城门等守城备敌共计十一篇。 综上,墨子一书是墨学思想整个大体系的综合体现,因本文主要立足墨子言语方式与墨学兴衰起伏关系分析,

28、故对墨子中具体内容的真伪及思想体系不再一一阐述。而基于墨子一书大体上为墨子自著的观点,有必要对墨子其人略加说明及其身份界定。“盖墨翟,宋之大夫,善守御,为节用。或曰并孔子时,或曰在其后。” 司马迁: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版,第1434页.史记仅存24个字记载,为后人留下太多谜团和困惑。孙中原认为:“关于墨子的出身,历史上也没有留下具体可靠的史料。根据墨子和韩非子、淮南子等书记载,我们可以推断墨子是一位由手工业工匠而上升的士(知识分子)。” 孙中原:墨学通论,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5版,第2页.而任继愈则界定墨子是:“出身于社会下层。早年亲自参加生产劳动,是一名技艺高

29、超的能工巧匠。” 任继愈:墨子与墨家,北京:商务印书1998版,第16页. 近代学者认为墨子出身低微,其身份为“士”, 得到学界的主流认同,我们还可其他史料加以论证。如墨子书中的内证墨子自称:“今翟上无君上之事,下无耕农之难”墨子贵义,第445页.,似属当时“士”阶层。另吕氏春秋旁证为“翟度身而衣,量腹而食,比于宾萌,未敢求仕。” 王利器,吕氏春秋注疏M,成都,巴蜀书社,2002年版,第2302页.正因墨子承认自己是“贱人”。他或许还直接为工匠或小手工业主,有着丰富的社会底层生活经历,这为其著作墨子在言语方式的草根性提供了逻辑基础。1.3选题的理论意义曾经跟儒学作为先秦两大“显学”并驾齐驱的墨

30、家学派,为何在不到两百年的时光里就消失殆尽,既没有推重至尊,也没有涓涓流传,而是直接消失在历史的舞台,这是一种很值得探究的现象。不可否认墨学在如此短时间里翻天覆地、巅峰至衰灭,其中墨学理论自身的缺陷有着重要的联系,但历史现象的探究,很多理论外的因素就会浮现出来。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墨学产生的基础跟其他诸子思想产生的基石是完全不同的,墨子作为一个应运当时时代阶层兴起而出现的一个文学家、思想家,其思想的平民性和启蒙性在当时作为中国封建文化发生的源头,有着独特的影响力和存在价值,但随着文件文化体系的构建完成,其立足“贱民”利益的平民声音,再难引起共鸣和回响,他的瞬息销声匿迹,使得在中国文化史上少了一

31、种平民文化的声音,这也是我们研究墨学“中绝”原因探秘的意义所在。本文立足前人的研究成果,充分吸收,力图借助墨子文本的研读,从墨子言说方式进行文学层面上的分析,创新寻求其中绝原因之所在。本文将尝试探索墨学中绝之因与其墨子言说方式的内在关联性,其主要观点为墨学言说理论本身粗鄙、浅陋不足以入得主流文化的眼,导致文人传习不盛,后代传承不繁荣。本文从文本细化的层面对墨子进行分解,根据墨子言说方式来分析墨家思想的的特点 ,并依此来分析墨学的没落,寻求解开墨子在两千多年里成为不传之学的密码,并且根据此成果分析墨学迅速崛起又迅速没落的原因。而我们研究传统文化的根本目的就在于继往开来,在不断弘扬本民族优秀传统文

32、化的同时,又使其更好的创建未来的文化建设,为现今的先进文化建设提供力所能及的有益借鉴和指导。第二章 墨学衰微考证刍议基于本文对墨学言语方式对其学派中绝的探究和分析,在对墨学言语方式进行详细分析前,必须首先探讨墨学诞生即成显学的主要历史根源。1.1墨学诞生及显学之探源墨学是由墨子创立,大体时间再春秋战国之际。当时王道式微,诸侯连年混战,各自称雄一方,百姓生活极其艰苦。曾经威征四方、恩泽海内的周王朝只能苟且生存,昔日的终极权威已难以维系社会的伦理天常,取而代之的是多元化的社会价值。在这样宏大的历史时空背景中,中国不仅是思想界、文学界乃至哲学界都迎来的第一可以真正称道为辉煌的时期,先前诸子之术的百花

33、齐放,各执一段,尊其所善,而纵横于诸侯。但需要明确一点的是明确一点的是,先秦并无家派之分,俗称的诸子是后人从研究的需要而人为划分,始见于史记太史公自序:“乃论六家之要指曰:易大传: 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夫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此务为治者也,直所从言之异路,有省不省耳。” 汉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M,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7636页。实际上先秦文献中虽然出现过“儒”、“墨”显学的字眼,但并不代表先秦形成了儒学和墨学,更不以为着形成了儒家与墨家。 刘绪义,天人视界:先秦诸子发生学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3页。正因为史记中只是对先秦诸子学派进行了简单的分类和论述其各

34、自特点外,并没有对墨学等诸子起源问题多加探究,直到汉代汉书艺文志尚首次提出恩来对后世影响深远,但同时又争议不断的论断,即古学皆处于王官说。在书提出:“墨家者流,盖出于清庙之守。茅屋采椽,是以贵俭;养三老五更,是以兼爱;选士大射,是以上贤;宗祀严父,是以右鬼;顺四时而行,是以非命;以孝视天下,是以上同;此其所长也。及蔽者为之,见俭之利,因以非礼,推兼爱之意,而不知别亲疏。” 汉班固,汉书艺文志M,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740页。学界已经明确的观点是墨家成于儒家已成显学之后,可以说因纠儒学弊端而生,“墨子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以为其礼烦扰而不说,厚葬靡财而贫民,故节财、薄葬、闲服生焉

35、。” 刘文典,淮南鸿烈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89版,第709页。而冯友兰对“儒”的界定,则是春秋之前的一种社会职业:“所谓儒,是一种有知识有学问之专家,他们散在民间,以为人教书相礼为生。” 冯友兰,中国学术思想史论集二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373页。虽然墨家在学术上不可回避地受到儒家的深刻影响,正如孙星衍言,“墨子与孔子异,其学出于夏礼” 清毕沅校:墨子后叙,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第138页.,韩非子显学篇也云:“孔子墨子俱道尧舜,而取舍不同,皆自谓真尧舜” 清王先谦:韩非子集解,北京:中华书局,1998,第457页.,但墨家对当时显学的挑战,在表现形式上采取

36、的最直接方式是和其背道相驰,无论在学派的教义、接受的门徒阶层以及言语方式的选择上,可以说墨家学派在其整个思想中都是基于“非儒”为主攻方向,正可谓儒家崇尚和推广的,墨家比将大肆加以反对,这里不过多探讨两者学术思想上的渊源和分歧,只对墨家“非儒”而终成显学的历史背景略加阐述。墨家学派之所以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形成和儒家分庭抗礼、并驾齐驱的格局,有其历史必然性。春秋战国之交,社会大变革引发的是奴隶主贵族阶层的地位衰弱和新兴地主阶级蓬勃发展,以及在斗争中日益壮大的平民阶层,急剧的社会变革呼吁新的、代表和反映新生力量的启蒙思想诞生。而立足社会底层、以大肆抨击奴隶主特权贵族陋习的墨家学说,从其诞生就得到了新

37、生社会阶层的热烈拥护,也被亟需实现国家强盛的诸侯各国所接纳和宽容。加之墨家学派的门徒“以巨子为圣人,皆愿为之尸,冀得为其后世,至今不决” 杨柳桥:庄子译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第699页.,在其的宣传推广和积极参与救世活动下,在当时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反响,终究成为与儒家并列于世的两大“显学”。1.2墨学中绝现象之发端根据先秦文献的记载,墨家在秦国的活动势力最庞大、影响最显著的时期,是在秦惠文王时期和吕不韦当政为秦相国的时期。如唐姑果即备受秦惠文王信任,腹黄享更是受到秦惠文王赦免其子死罪的特殊优待等。虽然史料对照,墨子时代终其一生,似乎足迹也不曾到达秦国。但充分说明,墨学中绝发端不是缘

38、于墨学三分之流变。“自墨子死后也,有相里相里氏之墨,有相夫氏之墨,有邓陵氏之墨。故孔、墨之后,儒分为八,墨离为三。 王先慎:韩非子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456页.只能说明在墨子卒后,墨家学派的三分使其学派发生流变,为加速走向中绝迈出了第一步。再从墨家学派自身看,墨家学派的组织纪律严明,其组织制度为巨子制。纵观墨子一生,其活动可以概括为广受弟子和反对兼并战争,为了保证学派思想的实现,其组织严密性可以让墨学弟子,必须绝对服从巨子指导,可以“赴汤蹈火,死不旋踵”。“从一些史籍的记载来看,墨子死后,墨家确实有了自己世代相传的新领袖即巨子,其中姓名流传下来的就有孟胜、田襄子,腹黄享三人。

39、” 张永义:墨子与中国文化M,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2001版,第19页.巨子的存在可以充分表明墨家还处于社会活跃层面。而秦始皇一统天下后,虽然没有像汉武帝那样明确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但其实际做法有过之而不及。秦始皇通过颁布命令禁绝私学,焚烧百家之书,从而确定法家思想为其立国之根本。打击的对象也包括当时的显学墨家。可以说墨学的中绝发端当在秦朝。“犷秦隐儒,墨学亦微.至西汉儒复兴,而墨竟绝” 孙诒让,墨学传授考,见墨子间诂,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707页.,孙氏断言墨学是在至秦而骤衰,一蹶不振,直至到了西汉,由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而直接导致墨学的亡绝,此观点得到学界的遵信

40、。章太炎也断言“钜子之传,至秦汉间而斩。”另一方面,秦王朝存在的时间虽然短促,只有十几年就灭亡,要在如此短的时间内铲除一个流传几百年、门徒众多、声势浩大、影响深远的学派团体,显然不可能也是做不到的。但其至尊一家,不遗余力铲除其他学派以期巩固统治政权的做法,不仅沉重地打击了当时儒、墨两大显学,而且为后世封建统治者提供了一种加以复制的巩固统治、禁锢思想的操作模式,这为墨学拖延至西汉中期终沦为绝学埋下了一个历史的隐性缘由。1.3新时期墨学中绝研究综述“墨子遗事,在西汉时已莫得其详。”方授楚:墨学源流,中华书局1989年,第202页。可以说到了西汉后期,墨家学派基本是销声匿迹,其中的巨大变数引起了古今

41、学者的探索和研究。本文按照古代和近现代简单罗列一下学者们对墨学“中绝”的研究论断。一是古人的说法大抵把中绝归于其学派言语方式和宣扬的做法:例如庄子说墨家“其生也勤,其死也薄。其道大觳:使人忧,使人悲,其行难为也,恐其不可以为圣人之道,反天下之心,天下不堪”;“离于天下,其去王也远矣”(庄子天下篇)。而荀子以为墨学蔽于用而不知文,他说,“墨予信昭昭然为天下忧不足”是“墨子之私忧过计”(荀子富国)。王充则说“墨家薄葬右鬼,道乖相反。废而不传,盖有以也。”(论衡案书) 班固认为墨家“及蔽者为之,见俭之利,因以非礼:推兼爱之义,而不知别亲疏。”汉书至于近代,对墨家学派衰亡和中绝的观点,论证就比较全面,

42、有从审美的角度,如梁启超认为:非乐,审美观念低减到零度,这的确是墨学失败的最大原因。梁启超:先秦政治思想史东方出版社1996年,第196页。有对其内容的不合时宜,如胡适认为:由于儒家的反对,墨家学说之遭政客猜忌,也是墨家后进的诡辩太微妙了。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上海古籍出版社L997年,第180一181页。再如方授楚对于墨家的衰亡多有论述,综述有以下几点:墨学自身的矛盾;理想之过高;组织之破坏;拥秦之嫌疑。方授楚:墨学源流中华书局1989年,第219页。以及蔡尚思所归纳的墨家衰亡原因:墨家所提倡的平等爱动摇了传统的宗法血统观念和传统的政治制度;墨家的“非命”不利于当权贵族;墨家主张苦行,也和政治

43、上的有地位者大相矛盾。蔡尚思:十家论墨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337338页也有学者从儒家流变性质的改变加以分析,如吕思勉认为墨家中绝之原因在于:墨之徒党为侠,多以武犯禁,为时主之所忌,又勤生薄死,兼爱天下,非多数人所能行。先秦学术概论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年,第128页。郭沫若则认为,墨家后学多数逃入了儒家道家而失掉了墨子的精神:墨家后学过分接近了王公大人而失掉了人民大众的基础。郭沫若:青铜时代东方出版社1996年,第489页。到现当代学者对墨学中绝注重从思想体系中去解构,形成了卓有成效的研究。以贾敏仁为代表的政治原因论认为,墨学的“兼爱”、“尚贤”、“非攻”、“节用”、“节葬”等

44、主张以及反对“世卿世禄制”的观点,注重实践经验和逻辑推理的科学精神,从根本上违背了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血缘宗法制度,从思想主张到行为方式都脱离当时的社会实际,流于空想,以致于使墨学逐渐为时人(尤其是统治阶级)敬而远之。贾敏仁:墨学衰亡的原因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1997年,第3期。以唐迅、顾玉平为代表的社会原因论以为:春秋战国时期的自由平民阶层在秦汉封建制度下转化为地主或小生产者,墨学阶级基础消失;墨学及其代表的自由平民阶层不容于封建宗法制;墨学所擅长的自然科学如力学、几何学、光学不适应我国封建时代以农业经济为主的社会,实际社会所需的科学发展领域与墨家所长不相符合,逐渐为人们所否定。唐迅、顾

45、玉平:墨学衰微原因新探南通师专学报(社科版)1998年第3期。亦有从理论与文化角度看墨学中绝的。王志平在墨学衰亡的原因中提出,墨学之衰亡在于其理论自身存在着深刻的逻辑矛盾,缺乏灵活的内外调节机制,使其在诸子百家论战及社会取舍中处于不利地位。而谭家健认为:墨学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存在,与秦汉以来统治阶级的价值取向发生较大偏差,为统治者所抛弃,遭遇儒家长期刻意压制,以致于不能作为一种持续的知识系统而存在。谭家健:中国近二十年之墨学研究,齐鲁学刊2000年,第l期。张剑平亦说,墨学中绝是由于墨家学说以及墨学思想、墨家行为与夏商周以后形成的以“礼乐”为核心的中国礼乐文化格格不入。张剑甲:“墨学”中衰原斛探析,延安大学(社科版)2001年,第l期。以上诸观点多为立足墨学自身入手,阐述墨家理论层面上存在的先天不足,就其中绝的原因无外由于自身理论的历史性缺陷和所处社会大环境的变化,这些研究成果为本文研究墨子言语方式与墨学衰亡之关联性提供了方法上的借鉴和内容上的佐证。第三章、墨学言语方式之探究 1.1墨学言语方式发源墨学言语方式发源可以说是既植根当时社会,又服务其学派发展壮大,在方式选择上更注重实用性,正如詹姆斯“有用即为真理”如出一辙。孙诒让言“质而不华,务中其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