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面气象观测规范.doc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061750 上传时间:2019-02-09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172.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面气象观测规范.doc(1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QX/T 2005中国气象局 发布-实施-发布地面气象观测规范第18部分:月报表处理和编制Specifications for Surface Meteorological ObservationPart18:Monthly Surface-meteorological Data Process and Report-form Execution(草案稿)QX/T 2005QX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行业标准ICSN备案号:1QX/T 2005目 次前言II引言III1 范围12 规范性引用文件13 术语和定义14 月报表的编制要求14.1 通则14.2 人工编制14.3 计算机编制25 月报表的填

2、写25.1 封面的填写25.2 各项目的抄录25.3 日极值的挑选35.4 天气现象摘要35.5 纪要栏45.6 本月天气气候概况45.7 备注栏46 观测记录的计算机处理46.1 月地面气象观测数据文件的建立46.2 观测记录的质量检查56.3 观测记录的复制备份和传输57 观测记录的统计方法57.1 日、候、旬、月平均值的统计57.2 日、候、旬、月总量值的统计57.3 月极值及出现日期(或起止日期)的挑选57.4 “风的统计”栏的统计(2分钟平均风速)67.5 月日照百分率的统计77.6 月各类日数的统计77.7 月定时回数的统计78 三次观测站02时记录的统计规定78.1 配有自记仪器

3、的项目78.2 无自记仪器的项目89 夜间不守班站天气现象的填写方法和统计规定89.1 天气现象的填写方法89.2 天气现象的统计规定810 月报表格式8表1 天气现象摘要3III前 言QX/TXXXX2005地面气象观测规范分为二十二个部分:第1部分:总则第2部分:云第3部分:能见度第4部分:天气现象第5部分:气压第6部分:空气温度和湿度第7部分:风向和风速第8部分:降水第9部分:雪深与雪压第10部分:蒸发第11部分:辐射第12部分:日照第13部分:地温第14部分:冻土第15部分:电线积冰第16部分:地面状态第17部分:自动气象站测量第17部分:自动气象观测系统第18部分:月报表处理和编制第

4、19部分:辐射报表处理和编制第20部分:年报表处理和编制第21部分:缺测记录的处理和不完整记录的统计第22部分:观测记录质量控制本部分为QX/TXXXX2005的第18部分。本部分的第4章、第6章、第10章为推荐性标准,其余技术内容为强制性标准。本部分是在引用和参考国家标准及国际标准的基础上编制的。本部分符合引用国家现行有关强制性标准的规定。在本部分编制过程中,编制组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总结了多年来地面气象观测的实践经验,吸收了国内外成熟的先进技术成果,并广泛地征求了有关单位和专家的意见,经多次讨论修改,最后批准发布。本部分由中国气象局提出,中国气象局政策法规司归口。本部分主要起草人:引 言

5、我国地面气象观测至今还没有颁布国家标准。为了保证地面气象观测资料的代表性、准确性和比较性,便于资料的国际、国内交换、共享和使用,必须统一我国地面气象观测技术标准,能够满足世界气象组织的要求。鉴于中国气象局颁发的地面气象观测规范多年来已为国内很多行业所公认和采用,故QX/TXXXX2005主要依据的国内文件是地面气象观测规范(中国气象局,气象出版社,2003.11)及其有关补充文件。参考的国际文件是气象仪器和观测方法指南第六版(世界气象组织)和全球观测系统手册(世界气象组织)。QX/TXXXX2005是我国第一次颁布的地面气象观测国家标准,其结构如前言所述。QX/TXXXX2005是根据国务院气

6、象主管机构的要求,按照GB/T1.1200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规则的格式要求编制的。本部分是QX/TXXXX2005的第18部分,其他部分同时发布。本部分为首次发布,并无其它标准废止或代替。地面气象观测规范第18部分:月报表处理和编制1 范围本部分规定每月地面气象记录的统计处理、文件建立和报表编制的业务要求和统计方法。本部分是从事地面气象观测工作的业务规则和技术规定。地面气象观测仪器和业务软件的技术、操作手册是对本部分的必要补充,编制时必须以本部分为依据,其内容不得与之相违背。本部分适用于陆地、海洋、水面气象观测和其它气象观测。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部分的

7、引用而成为本部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部分,然而,鼓励根据本部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部分。地面气象观测规范(中国气象局,气象出版社,2003.11)气象仪器和观测方法指南第六版(世界气象组织)3 术语和定义本标准采用下列术语和定义。3.1地面气象记录月报表 surface-meteorological data monthly各类地面气象观测站每月的自动观测数据、人工观测记录和有关文字资料等按照部门统一规定的报表格式经加工整理后形成的记录报表。3.2月地面气象

8、观测数据文件 monthly surface-meteorological observing data file各类地面气象观测站每月的自动观测数据、人工观测记录和有关文字资料等按照部门统一规定的记录格式经加工整理后形成的数据文件。4 月报表的编制要求4.1 通则地面气象记录月报表(气表-1)是在观测簿、自记记录纸和有关资料的基础上编制而成;配有自动气象站或业务用计算机的人工观测站则是在全月观测数据文件的基础上采用计算机加工处理完成。4.2 人工编制a) 正确:月报表应按规定格式填写,并按本规范规定的方法进行统计,做到逐日抄录,旬清月结,切实做好抄录、校对、初算和复算,严格预审,确保质量;b

9、) 整洁:月报表应用黑或蓝黑墨水填写,数字、符号要求工整、清晰,不写怪体字,并保持整洁。改正错字时,应将有错的一组数字全部划去,并于所在格子的空白处填写一组正确的数字。不允许涂、擦、刮、贴;c) 及时:月报表应在部门规定的时间内编制完毕,寄往上级业务部门审核;d) 对上级业务部门审核查询的内容,应及时答复;审核出的错情,留站底本应及时更正。4.3 计算机编制a) 月报表编制打印前,各项记录须先经过质量检查和处理。b) 各项记录的统计方法,必须符合规范规定。c) 打印的报表要字迹清晰,便于使用和保存。d) 月报表应在部门规定的时间内编制完毕,报上级业务部门审核。5 月报表的填写5.1 封面的填写

10、按月报表封面栏目,分别填写月报表的年份和月份,台(站)名、区站号和档案号,台(站)所在地的省(市、自治区)名、地址、纬度和经度,观测场和气压感应部分的拔海高度,风速感应器和观测平台的距地高度,以及台(站)长和报表编制人员的签名等。a) 台(站)名:填写本站的单位名称。b) 区站号:填写本站的区站号。c) 档案号:填写本站的档案号。d) 省(市、自治区):填写本站所属省(市、自治区)名。e) 地址:填写本站所在地的详细地址,并须根据具体情况分别注明本站所在地的地理位置。如郊外、乡村、市区、海岛、滨海、集镇、山顶、山腰、河谷、沙漠、草原等。有两种地理位置时,应分别注明,如市区、山顶。f) 纬度、经

11、度:填写本站所在地的纬度和经度,只填度、分。分值不足十位时,十位应补“0”。g) 观测场拔海高度:填写观测场距离海平面的高度,以米为单位,取1位小数。h) 气压感应部分拔海高度:动槽式水银气压表,填写水银槽象牙针尖的拔海高度;定槽式水银气压表,填写水银槽盒水平中线的拔海高度;气压传感器,填写传感器的拔海高度;均以米为单位,取1位小数。拔海高度未经实测的,其高度值应加括号“()”。i) 风速感应器距地(平台)高度:填写风杯或螺旋桨中心距离地面(平台)的高度,以米为单位,取1位小数。j) 观测平台距地高度:填写观测平台面(平台有围墙者,填写平台围墙顶)距离地面的高度,以米为单位,取1位小数。无观测

12、平台或观测平台上无测风仪器的,此栏不填。k) 台(站)长和报表编制人员:台(站)长和担负抄录、校对、初算、复算、预审的人员,均应分别签名,以示负责。若用计算机编制月报表,则应署名数据录入、校对、预审(质量检查)和报表打印操作人员的姓名。5.2 各项目的抄录人工观测气压(包括本站气压和海平面气压,下同)、气温、湿球温度、水汽压、相对湿度、露点温度、总低云量、云状、云高、能见度、定时降水量、天气现象、蒸发量、雪深和雪压、电线积冰、定时风向风速、地温、冻土深度和地面状态等项,均抄自观测簿;自记降水量、自记风向风速和日照时数,分别从相应的自记纸上抄入。当记录遇有“一”、“”、“”、“B”、“ ”等符号

13、时一律照抄。下列项目抄录时,还须按如下规定进行:a) 云高:只抄实测的云底高度值与其云属简写字母(包括Fc,Fs,Fn),实测符号“S”不抄。b) 天气现象:按观测簿中天气现象出现顺序和记录的内容抄入。但遇同一现象前段的终止时间与后段的开始时间相隔在15分钟或以内时,则应将此两段的起止时间综合成一段,起止时间用点线连接。若同一现象某两段的相隔时间虽在15分钟或以内,但其间歇时间却跨在日界两边时,则起止时间照抄,不必进行综合。c) 雪深和雪压:抄录雪深和雪压的平均值。d) 电线积冰:1) 只抄录每次积冰过程南北、东西两个方向的最大值;若一天中出现两次或以上积冰过程,则只抄录重量值(或直径+厚度总

14、值)最大的一次积冰过程南北、东西两个方向的最大值。2) 一次积冰过程最大值的挑选方法:按南北、东西方向分别挑取。凡有重量记录时,则从该次过程的各次记录中挑取一个重量值最大者,并同时抄入该次测量的直径、厚度值和现象符号、气温、风向、风速;一次过程中,若无重量记录,则从该次过程的各次记录中挑取一次“直径+厚度”总值最大者,并同时抄入该次测量的现象符号、气温、风向、风速。若两个方向上的最大值出现在同一天的不同观测时间时,则气温、风向、风速栏只抄录其中重量值(或直径+厚度总值)最大的一个最大值对应的气温、风向、风速记录。现象符号系填写该次积冰过程的冻结物符号,从观测簿电线积冰“记事”栏中摘入。3) 某

15、次积冰过程至月末尚未结束,则该次积冰过程的最大值,按上述原则从本月内已测得的各次记录中挑取;同样,下月该次积冰过程的最大值,亦按上述原则在下月内的各次记录中挑取。e) 冻土深度:按观测簿记录顺序,抄录第一、第二栏冻土深度的上限和下限值;第三栏冻土深度的上限和下限值,抄入纪要栏。f) 海平面气压:编发02、08、14、20时四次天气报且报文中编有海平面气压的气象站才抄录。g) 某项目因无仪器(或仪器收回、停用期间)而未进行观测时,则有关各栏空白。h) 无降水、风向风速自记仪器的台站,自记降水量和十分平均风向风速两页(一张)可从月报表中撤去。i) 0808时降水量:填写该日08时以后至次日08时以

16、前的降水总量(包括跨月)。j) 风向一律按16个方位(含静风“C”)抄录。5.3 日极值的挑选a) 最高、最低气温:从当日最高、最低气温和各定时气温中挑取。b) 最高、最低本站气压和最小相对湿度:配有自记仪器的,从当日自记纸上抄入;无自记仪器的,逐日各栏空白。c) 最大风速、极大风速及其风向和出现时间:配有自记仪器的,从当日自记纸上抄入;无自记仪器的,逐日各栏空白。d) 地面最高、最低温度:从当日地面最高、最低温度和各定时地面温度中挑取。e) 自动观测项目的日极值从当日各瞬时值中挑取;日极值出现二次或以上时,出现时间任挑一个。5.4 天气现象摘要根据当日天气现象栏记载的内容和顺序,按表1对应的

17、摘要符号录入。表1 天气现象摘要现象名称现象符号摘要符号现象名称现象符号摘要符号雨吹雪阵雨雪暴毛毛雨龙卷雪积雪阵雪结冰霰沙尘暴米雪扬沙 冰粒浮尘雨夹雪烟幕阵性雨夹雪霾冰雹尘卷风雾冰针轻雾雷暴露闪电霜极光雨凇大风雾凇飑具体要求是:a) 一日中凡有、其中的一种或几种现象出现时,不论其量大小(包括微量,下同),均摘“”符号。b) 一日中凡有、其中的一种或几种现象出现时,不论其量大小,均摘“”符号。c) 一日中凡有、或其中的一种现象出现时,不论其量大小,均摘“”、“”符号。d) 一日中凡有 现象出现时,摘“”符号。e) 一日中凡有现象出现时,摘“”、“”符号。f) 一日中有 和、和、和同时出现时,不论

18、连续出现或间断出现,该日均摘“”、“”、“”符号。g) 一日中单有、出现时,该日才摘“”、“”、“”符号。h) 一日中凡有其他的现象出现时,均摘该现象的摘要符号。5.5 纪要栏抄自观测簿纪要栏。5.6 本月天气气候概况根据本站资料及有关材料,对本月的天气气候概况进行综合分析。内容要求重点突出,简明扼要。主要内容有:a) 本月天气气候的主要特征及与历年平均值或极端值的比较。b) 月内出现的主要天气过程,如降水次数,冷空气活动,台风登陆或影响的情况等。c) 本月天气特别是灾害性、关键性天气对工农业生产及人民生活的影响情况。d) 对有些持续时间较长的不利天气(如长期少雨、连阴雨等),应结合前一个月或

19、几个月的情况进行分析。5.7 备注栏a) 从观测簿备注栏和自记纸备注中,摘入对记录质量有直接影响的原因。b) 定时观测次数,夜间是否守班,2时记录用自记记录代替的项目。c) 不完整记录的统计方法说明。d) 站址迁移、站名改变、经纬度和拔海高度的变更。e) 观测项目、方法和观测仪器的变动情况。f) 仪器性能不良或安装不当,对记录代表性的影响情况。g) 台站周围环境变化情况,包括台站周围建筑物、道路、河流、湖泊、树木、绿化、土地利用、耕作制度、距城镇的方位距离等。6 观测记录的计算机处理6.1 月地面气象观测数据文件的建立a) 自动气象站根据自动观测数据和人工录入的观测记录及月报表封面、纪要、天气

20、气候概况、备注等文字说明,经加工整理后形成统一的月观测数据文件,包括地面气象观测数据文件(A文件)、每分钟观测数据文件(J文件)。b) 配有业务用计算机的人工观测站根据人工录入计算机的观测记录和月报表封面、封底、纪要、备注等文字说明,经加工整理后形成统一的月观测数据文件,即A文件。c) 月地面气象观测数据文件,由自动气象站和人工观测站的地面测报业务软件处理生成。d) 月地面气象观测数据文件的记录格式及有关规定,按地面气象观测数据文件和记录簿表格式的有关规定执行。6.2 观测记录的质量检查6.2.1 质量检查的方法和内容气象站对月观测记录的质量检查,以本站本月记录为主。检查方法,按地面气象观测规

21、范 地面气象观测记录质量控制标准的有关规定执行。6.2.2 疑误记录的处理计算机质量检查时输出的疑误记录,由预审员按地面气象观测规范 缺测记录的处理和不完整记录的统计的有关规定进行审核和处理。6.3 观测记录的复制备份和传输月观测记录经质量检查处理后,应复制备份,长期保存。月观测数据文件,应在部门规定的时间内传输给上级业务单位。7 观测记录的统计方法7.1 日、候、旬、月平均值的统计a) 气压、气温、水汽压、相对湿度、总低云量、风速、地温等项的日平均值为该日相应要素各定时值之和除以定时次数而得;自动观测24次记录和基准站人工观测24次记录,应同时做02、08、14、20时4次日平均。b) 气压

22、、气温、水汽压、相对湿度、总低云量、风速、地温等项的各定时及日平均,每旬应作旬平均,月终应作月平均(含自记风速)。旬、月平均值,均用纵行统计,即各定时及日平均的旬、月平均值,分别为该旬、月各定时及日平均的旬、月合计值除以该旬、月的日数而得。c) 候平均气温:1) 候期的划分:每旬两候,每月六候。即每月1至5日为第一候,6日至10日为第二候,26日至月末最后一日为第六候。每月第六候的日数,可为五天、六天,或三天、四天(候降水量同)。2) 候平均气温的统计:候平均气温为该候各日平均气温(4次平均)之和除以候的日数而得。d) 日、候、旬、月平均值,所取小数位与相应要素记录的规定位数相同(平均云量取一

23、位小数),计算时规定小数位后的小数四舍五入。7.2 日、候、旬、月总量值的统计a) 降水量、蒸发量、日照时数等项的日总量由该日相应要素各时值累加。b) 定时降水量及日总量、蒸发量、日照时数的日总量,每旬应作旬计,月终应作月合计(含自记降水量)。旬、月合计值,均由逐日总量值累加而得。c) 候降水量:由该候各日降水量累加。d) 全候、旬、月无降水,该候、旬、月合计栏空白。7.3 月极值及出现日期(或起止日期)的挑选a) 最高、最低本站气压和气温的月极值及出现日期,分别从逐日最高、最低值中挑取,并记其相应的出现日期。无自记仪器,月极值及出现日期,从逐日各定时记录中挑取。b) 最小相对湿度的月极值及出

24、现日期,分别从逐日的最小值中挑取,并记其相应的出现日期。无自记仪器,月极值及出现日期,从逐日各定时记录中挑取。c) 最大风速和极大风速的月极值及其风向、出现日期和时间,分别从逐日的日极值中挑取,并记其相应的出现日期和时间。定时最大风速的月极值及其风向、出现日期,无自记仪器的,从每日定时记录中挑取,并记其相应的出现日期。配有自记仪器的,不挑取本项极值,有关栏空白。d) 地面、草面最高、最低温度的月极值及出现日期,分别从逐日地面和草面最高、最低温度中挑取。e) 水汽压和无自记仪器的本站气压、相对湿度的月极值及出现日期,从逐日各定时记录中挑取。f) 降水量、雪深和雪压的月极值及出现日期,分别从各日记

25、录中挑取。g) 电线积冰直径、厚度、重量的月极值及出现日期,按南北、东西方向分别挑取。凡有重量记录时,则从各日记录中挑取重量值最大者及其相应的直径、厚度值和现象符号、气温、风向、风速;若全月无重量记录时,则从各日记录中挑取“直径+厚度”总值最大者及其相应的现象符号、气温、风向、风速。两个方向月极值的气温、风向、风速有两个或以上时,只记其中一个重量(或直径+厚度)最大的月极值对应的气温、风向、风速;重量(或直径+厚度)又相同时,则记南北向月极值对应的气温、风向、风速。h) 冻土深度的月极值及出现日期,从冻结层的下限深度中挑取。i) 月最长连续降水日数及其降水量、起止日期:从降水量日总量栏中,挑取

26、一个月内日降水量0.1mm的最长的连续日数,并统计其相应的连续各日降水量的累计值,记其相应的起止日期。最长连续降水日数可跨月、跨年挑取,但只能上跨,不能下跨。跨月时,开始日期须注明月份,用分式表示,分母代表月份,分子代表日期。跨年时,开始日期的年份不必注明。 最长连续降水日数为一天时,日数记1,降水量照记,起止日期只记一个日期。最长连续降水日数出现两次或以上相同时,降水量和起止日期记其降水量最大者;若两次或以上降水量都相同时,起止日期栏记出现次数。 全月无降水或仅有微量降水0.0时,最长连续降水日数及其降水量、起止日期栏,均空白。j) 月最长连续无降水日数及起止日期:从降水量日总量栏中,挑取一

27、个月内无降水(包括微量降水0.0)的最长的连续日数,并记其相应的起止日期。 最长连续无降水日数,可跨上月(年)挑取。跨月、跨年时起止日期的填写方法,与最长连续降水日数相同。 最长连续无降水日数为一天时,日数记1,起止日期只记一个日期。 最长连续无降水日数出现两次或以上相同时,起止日期栏记出现次数。 全月各日降水量均0.1mm时,最长连续无降水日数及起止日期栏,均空白。k) 月最多风向及频率1) 从“风的统计”栏各风向(包括静风)频率中,挑选出现频率最大者,即为月最多风向。当月最大频率有两个或以上相同时,挑其出现回数最多者;若回数又相同时,挑其平均风速最大者:若平均风速又相同时,挑取其中与邻近的

28、两个风向频率之和最大者为最多风向。2) 挑选月最多风向时,若某风向出现频率与静风C同时为最多,则只挑该风向,不挑C。若C的出现频率为最多时,则C挑为月最多风向,但须另挑次多风向;若次多风向有两个或以上时,则按第1)条规定挑选。上述a)h)项的月极值,若出现两天或以上相同时,日期栏记天数。月最大、极大风速的风向,若出现两个或以上时,风向记个数。全月一日最大降水量为0.0mm,月最大雪深和月最大冻土深度为0cm时,月极值和出现日期照填;全月无降水、无积雪、无冻土时,一日最大降水量、月最大雪深和月最大冻土深度及出现日期栏,均空白。7.4 “风的统计”栏的统计(2分钟平均风速)a) 各风向月平均风速:

29、根据各定时风向风速,先统计出各风向02、08、14、20时每日4次定时记录或21、22、19、20时每日24次定时记录的风速合计和出现回数,再分别相加求出月合计值,然后按下式计算: b) 各风向频率:月的某风向频率,是表示月内该风向的出现回数占全月各风向(包括静风)记录总次数的百分比,即 风向频率取整数。某风向未出现,频率栏空白;频率0.5,记0。c) 各风向最大风速:从各定时风向的风速中挑取。7.5 月日照百分率的统计月日照百分率为月日照总时数占该月可照总时数的百分比,即 月日照百分率取整数。各月可照总时数按地面气象观测规范 辐射部分所列公式计算。7.6 月各类日数的统计a) 日平均云量量别

30、日数:按总、低云量分别统计其日平均云量(4次平均)为0.01.9、2.08.0、8.110.0成的日数。b) 各级降水日数:分别统计日降水量0.1、1.0、5.0、10.0、25.0、50.0、100.0、150.0mm的日数。c) 天气日数:从天气现象“摘要”栏的记录,分别统计雨、雪、冰雹、冰针、雾、轻雾、露、霜、雨凇、雾凇、吹雪、龙卷、积雪、结冰、沙尘暴、扬沙、浮尘、烟幕、霾、尘卷风、雷暴、闪电、极光、大风、飑等天气现象的日数。d) 地面、草面(雪面)最低温度0.0日数:从逐日地面、草面(雪面)最低温度栏中,统计地面、草面(雪面)最低温度0.0的日数。e) 日照量别日数:分别统计当月逐日的

31、日照时数占本站纬度该月16日可照时数的60%或以上和20%或以下的日数。f) 某项类别日数,若全月未出现,则该栏空白。7.7 月定时回数的统计a) 云量出现回数:按总、低云量分别统计各定时(4次)云量为02、37、810成的出现回数。b) 能见度出现回数:分别统计各定时(4次)能见度为0.00.9、1.01.9、2.03.9、4.09.9、10.0km的出现回数。c) 某项定时回数,若全月未出现,则该栏空白。8 三次观测站02时记录的统计规定8.1 配有自记仪器的项目8.1.1 本站气压、气温、相对湿度记录a) 用订正后的自记值代替。订正步骤如下:1) 作时间记号:根据前一日20时和当日08时

32、的时间记号,用内插法确定02时的正点位置,并用铅笔在02时正点的时间线和自记迹线的交叉处划一短垂线,读出自记值。2) 器差订正:02时的器差订正值,即为前一日20时和当日08时两个器差值的平均值。求器差订正值时,若遇前一日20时或当日08时的自记迹线产生跳跃式变化时,其处理方法与地面气象观测规范 气压部分的有关规定相同。3) 求出02时订正后的自记值:用自记读数加上器差订正值求得。b) 冬季,当用订正图订正后的毛发湿度计读数作为定时观测相对湿度的正式记录时,该月02时相对湿度也用该订正图订正求得。8.1.2 风向风速记录用2分钟(无2分钟则用自记10分钟)的自记平均风速、最多风向代替。8.1.

33、3 水汽压和露点温度记录用订正后的自记气温和自记相对湿度,用计算机计算或从湿度查算表中反查求得。8.1.4 日、候、旬、月值的统计方法02时记录用自记记录代替、反查或计算求得的项目,其日、候、旬、月平均值的统计方法与四次观测记录的统计方法相同,但应在备注栏注明。8.2 无自记仪器的项目a) 02时气温:用(当日最低气温+前一日20时气温)2求得;日平均值按 (当日最低气温+前一日20时气温)2 +t8+t14+t204统计。b) 02时地面温度:用(当日地面最低温度+前一日20时地面温度)2求得;日平均值按 (当日地面最低温度+前一日20时地面温度)2 +t8+t14+t204统计。c) 02

34、 时水汽压、相对湿度和5、10cm地温分别用08时记录代替,日平均值按(2t8+t14+t20)4统计(气表-1该栏首的“02”应改为“08”)。d) 02 时本站气压、云量、风速和15、20、40cm地温栏空白,日平均按三次记录统计。e) 02 时湿球温度、露点温度、云状、能见度栏空白。f) 候、旬、月值的统计方法:02时记录用计算方法求得、或用08时记录代替、或空白不填的项目,其候、旬、月平均值的统计方法,均与四次观测记录的统计方法相同。9 夜间不守班站天气现象的填写方法和统计规定9.1 天气现象的填写方法夜间不守班的站,应将“天气现象”栏划分为“夜间(208时)”、“白天(820时)”两

35、栏。夜间出现的天气现象,依次填在“夜间(208时)”栏内;白天出现的天气现象,填在“白天(820时)”栏内。9.2 天气现象的统计规定夜间不守班的站,天气现象的摘要、天气日数的统计规定及初、终日期的挑选方法等均与夜间守班站的有关规定相同。10 月报表格式地面气象记录月报表的格式,按观测方式和台站类别分为三种:a) 人工观测方式:按每天4次定时记录设计。b) 自动观测方式:自动观测项目按每天24次记录设计,云、能见度按4次记录设计。c) 基准站方式:自动观测项目和云、能见度记录均按每天24次记录设计。平行观测记录应按基准站地面气象记录月报表格式进行统计整理,并上报存档。上述三种月报表的格式,均按地面气象观测数据文件和记录簿表格式的有关规定执行。为便于复印和装订,月报表大小定为:行宽32.51.0cm,左侧留空2.0cm;列长(不含表头)22.51.0cm。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