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CJC第六章50~60年代中期的散文MicrosoftPowerPoint演示文稿.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142217 上传时间:2019-02-21 格式:PPT 页数:82 大小:421.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CJC第六章50~60年代中期的散文MicrosoftPowerPoint演示文稿.ppt_第1页
第1页 / 共82页
2013.CJC第六章50~60年代中期的散文MicrosoftPowerPoint演示文稿.ppt_第2页
第2页 / 共82页
2013.CJC第六章50~60年代中期的散文MicrosoftPowerPoint演示文稿.ppt_第3页
第3页 / 共82页
亲,该文档总共8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3.CJC第六章50~60年代中期的散文MicrosoftPowerPoint演示文稿.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3.CJC第六章50~60年代中期的散文MicrosoftPowerPoint演示文稿.ppt(8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六章 50-70年代中期的散文,第一节 抒情散文创作热潮的形成,一、5070年代中期散文的发展状况,建国三十年,当代文学的整体价值取向在于注重政治方向的一致性和教育功能的针对性。其文学的规范原则是歌颂的,艺术形态是一元的。本时期的散文就根植在这个土壤之上。,1. 从散文的发展历程来看 这一历史阶段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走过了一条艰难而曲折的道路。从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中期,翻滚不停的时代风云,冷热不定的政治气候,躁动不安的人情世态,都不可避免地在这一时期的文学艺术特别是散文中得到反映。 19501957.6,新的时代,新的生活及抗美援朝为抒情散文创作开拓了广阔的领地。 1957年1958年,急风

2、暴雨般的政治斗争减弱了抒情散文的发展,严重伤害了作家的创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60年代初,国家调整了政策,出现了新的历史转折,排除了左倾错误的干扰,解放了文艺生产力,使抒情散文创作形成了热潮。 1962年秋天,“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的口号提出后,抒情散文创作又走入了低谷。1962年1966年,散文创作失去了前一阶段的光彩和辉煌。 “文化大革命”中,散文创作也进入一个荒芜的年代。 粉碎“四人帮”之后,散文又进入了一个兴旺复苏的新阶段。,2. 从散文的内容来看 、一是及时地深刻地反映了抗美援朝战争,构成了新中国散文创作的第一道灿烂的风景线。 、二是反映新中国的新人新事和沸腾的社会主义建设生活。

3、、三是深刻反映了粉碎“四人帮”这一伟大的历史变革,揭示了各族人民的心理状态。 3. 从散文的发展角度和创作队伍来看 、一支来自解放区 ; 、一支来自国统区; 、一支是在新中国茁壮成长的年轻新秀 。,二、本时期抒情散文创作热潮的形成及其原因,1. 当代抒情散文创作发端于建国初期。 2. 50年代中期抒情散文蓬勃发展,这与国泰民安的良好环境密不可分。 3. 50年代末60年代初,形成了一个抒情散文创作热潮。,散文名篇佳作的涌现是抒情散文热潮形成的标志。抒情散文热潮于1959年1961年形成是一个值得人们深思的文学现象。这一时期,国家虽然处在“三年困难时期”,而散文创作却出现了一个可喜的局面。 其原

4、因在于,一方面,这一时期随着“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的贯彻,国家对文艺政策做了调整,作家的思想得到解放,促进了文艺生产力的发展。另一方面,国际国内的复杂斗争和正处于困难境地的人民也需要大量具有精神鼓舞力量的散文作品。,三、本时期抒情散文的创作特点,1. 呈现出大“我”的形象,作家主体性不断弱化。 总的说来,由于时代的制约,全民族的心理态势和审美情趣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一时期的散文创作逐步呈现出大“我”的形象。与现代散文相比,“小我”淡化隐没,作家主体性不断弱化。 这种文学态势的变化与时代的变革紧密相关。在时代的推动下,作家积极投身于火热的斗争之中,全身心地感受时代脉搏的跳动,热情地讴

5、歌多姿多彩的生活,这是建国30年抒情散文创作的总体趋向。,2. 颂歌模式 与火红的时代同步,用散文歌颂社会生活,赞颂劳动人民,用文学的教育功能作为散文创作的价值取向,是这一时期散文创作的整体特征。,3. 追求诗意 到了50年代中期,散文创作出现了新的变化:追求诗意的捕捉、创造诗的境界、寻找诗情的表现,成为散文作家推崇备至的时尚。杨朔指出,“好的散文就是一首诗。”( 杨朔:“海市”. 小序)“我在写每篇文章时,总是拿着当诗一样写。”( 杨朔:东风第一枝. 小序)杨朔一再倡导散文诗化的理论,且以自己的艺术实践佐证了这一理论的合理性,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当时,刘白羽、秦牧与和杨朔一样有着相同的散

6、文观念,刘白羽就倡导把“美的生活、美的思想、美的感情变成美的文字”( 刘白羽:早晨的太阳序,作家出版社1959年出版。);秦牧主张“文学应当宣传真善美,反对假丑恶”(秦牧:花蜜与蜂刺,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他们用美的文字歌颂新生活、新时代。 这说明杨朔散文现象的出现不是个别的、偶然的,它与时代的风貌、作家的艺术观念、民族的审美情趣是紧密相连的。80年代,有人对杨朔散文现象和杨朔模式提出质疑,对此,需要我们重新审视,实事求实地进行评价。,四、散文创作理论探讨,本时期散文理论也得到了发展。1959年1961年,作家、评论家努力探讨总结散文发展带有规律性的问题。诸如,散文的涵义、散文的性质

7、和特征,散文的产生和发展,散文的形态和演变,散文的风格、流派等。 在60年代初,关于散文特征的讨论中,作家、评论家提出了各种意见。,、师陀提出了散文忌“散”,贵在不“散”的看法。 、王尔龄则针锋相对地提出,散文贵在一个“散”字,如果说杂文的特点就在一个“杂”字,那末,散文的特点正在于“散”。 作为艺术形态的散文究竟是“散”,还是“不散”,意见纷耘。 、肖云儒明确提出了“形散神不散”的主张。,五、本时期风格卓然的散文作家,1. 50年代初期,巴金、魏巍、冰心、菡子的散文,他们用真情实感书写新生活、新时代的颂歌,震撼着人们的心灵。 柯灵、陈残云、靳以、曹靖华、华山、秦兆阳等人虽作品不多,但也拥有读

8、者。 孙犁、叶圣陶、丁玲、魏金枝、艾芜、柯蓝、徐开垒、杨朔、秦牧、刘白羽、碧野、方纪、萧乾、吴伯箫、何为、冯牧、李若冰等人的散文创作各自取得了突出的成就。,2. 60年代以后,杨朔、刘白羽、秦牧、吴伯箫、碧野、何为等人已成为风格迥异的散文作家,他们给后辈留下众多的华章。 徐迟、魏钢焰、袁鹰、徐开垒、杜宣、邓拓等人的作品也有着鲜明的艺术个性。 郭风、柯蓝的散文诗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他们一位吹着“叶笛”,一位吹着“短笛”。 肖殷、韦君宜、严文井、黄钢、韩北屏、韩少华、艾煊、方纪、林遐、杨石、姜德明、刘湛秋、马识途等人的作品也给广大读者留下深刻的记忆。,六、本时期散文创作局限,1. 用理想情怀掩盖复杂

9、的社会矛盾。 2. 用政治形态代替文艺形态,以致于曲解了内容与形式、政治与艺术的关系。 3. 有些作品跟形势、赶浪头,贴政治标签,借以“突出主题”、“强化主题”。 4. 有些作品为求时髦,以致于胡编乱造,贻害读者。这种错误的创作倾向严重地干扰了散文的发展。,七、课后拓展,1.知识点: 、本时期抒情散文的创作特点。 2.思考题: 、思考本时期抒情散文创作热潮的形成及其原因。 、思考本时期散文创作局限。,第二节 杨朔的散文,一、杨朔及创作简介,杨朔(1913-1968),原名杨毓晋,山东蓬莱人。1939年参加八路军,1942年到延安。1937年开始发表作品。杨朔起初从事小说创作,著有长篇小说疮山、

10、三千里江山,中篇小说集洗兵马、红石山、望南山、北线、帕米尔高原的流派、绵锈河山、短篇小说集月黑夜、北黑线。,50年代初期,他开始致力于散文创作。到1956年,他先后有戈壁滩上的春天、滇池边上的报春花、海天苍苍、厦门港的风浪、香山红叶、印度情思等作品问世,奠定了他在当代散文园地中的地位。 到了60年代,杨朔散文渐趋成熟。荔枝蜜、茶花赋、雪浪花、樱花雨等是杨朔散文风格形成时期的代表作。出版的散文集有亚洲日出、万古长青、鸭绿江南北、东风第一枝、海市、生命泉,杨朔散文选等。,二、杨朔散文的创作特点,在5060年代,杨朔散文的美学追求与国民的心理态势、审美情趣是吻合的。在中国当代散文这个大座标系上,杨朔

11、有自己的理念、追求、和艺术风格。 1. 颂歌: 杨朔善于从火热的生活中撷取最足以展示时代风貌的素材,热情地讴歌社会生活的变化。如作家周立波所说,他“善于在一片奇景、一片花草的素描里再现当前的生活”,“展现祖国辛苦的过去和光辉的来日”(周立波:散文特写选(1959-1961)序言,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2. 诗情: 作者从平凡的劳动人民身上发现生活的真谛,寻求诗的情结,进行深情的讴歌。野茫茫里的“老向导”、上尉同志里的朴汉永、百花山里的梁振江、雪花飘在满洲中的那位舍己救人、大义凛然的“老妇人”、海市中那个敢于与狂风恶浪搏斗的“老宋”、樱花雨中那个形单身薄、心藏火花的日本侍女,都是感人至

12、深的艺术形象。 作者抓住这些人物闪光的思想开掘生发,经过加工、联想,立出高远的新意。 在杨朔的笔下,一只蜜蜂、一朵浪花、一片红叶、一群蚂蚁、经过提炼,就显现出博大精深的哲理,散发出熠熠耀眼的光彩。,3.诗化散文: 杨朔是诗人,具有诗人气质。他从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努力寻找诗的情愫,营构诗的格局,锤炼诗的语言,创造深邃的意境,给读者的想象开辟了一个纵横驰聘的广阔大地。 、创造诗的意境:或托物言志,如雪浪花;或借景抒情,如秋风萧瑟;或情景交融,如海市;或意境深远,如荔枝蜜。,在谈到诗的意境时,他曾说过:“不要从狭义方面来理解诗意这两个字。杏花春雨,固然有诗,铁马金戈的英雄气概,更富有鼓舞人心的诗力。

13、”、(杨朔:东风第一枝小跋。)“我向来爱诗,特别是那久经岁月磨练的诗章。”“我就想:写小说、散文不能也这样么?于是我往这方面学,常常在寻求诗的意境。”(杨朔:东风第一枝小跋。),、提炼诗意: 诗意是作家对生活美的发现和提炼。杨朔是一位用美呼唤人、鼓舞人的作家。他总是向人们诉说现实是美好的、未来是美好的。其作品与颓唐和忧患是无缘的。 诗的意境来自作家的真情实感。 从景情的角度谈意境,可以说,没有感情,就没有意境。作家的感情来自与祖国、与民族、与祖国山山水水的融合。茶花赋这篇以美感人、以情动人的佳作,人醉之时,才能看到茶花的朦胧美,才能写出茶花的花容、花态、花神、花韵。茶花醉诗人、诗篇醉人民,是茶

14、花赋的意境。,作者能从相互关联的复杂事物中,发现其事物的本质属性,熔炼出闪烁诗意的警句。 走进太阳里去这篇散文的“诗眼”,就是“走进太阳里去”这句诗意浓郁的话。这是从斗争生活里领悟出来的诗句,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杨朔还努力开掘人物的情态美、灵魂美,将自己的向往与情思隐蔽在一片片绮丽的风光和一幅幅醉人的画面之中。 海市、画山乡水、野茫茫、海罗杉等。,4. 杨朔模式: 从写景入手,然后引出在风景中活动着的平凡人物,最后通过比兴、象征将景物和人物联系起来,升华出人民性的歌颂这一主题。,三、杨朔散文的艺术特点,1. 杨朔的散文注重艺术构思的精巧和立意的新奇。 杨朔的散文,构思精巧,立意新奇;峰回路转,

15、曲径通幽。有人称赞这是“转弯艺术”。(周小樱杨朔的散文与转弯艺术,香港大公报1978年6月7日。),关于艺术构思: 他善于抓住生活中偶然的现象去揭示必然的规律,阐释出发人深思的哲理,生命泉。 以生动鲜明的艺术形象去描述抽象事物的神采风韵,如印度情思。 把深沉的情思浇灌到构思的始终,使他的作品有一种迷人的魅力。海市。,说到散文的构思,不同的作家有不同的发现,不同的作家有不同的创造。就杨朔的散文与秦牧、刘白羽的散文相比,他们的散文各有不同的构思风格。 秦牧的散文构思是用滚雪球的方法“滚”出了一篇篇博大精深的佳作。 刘白羽的散文长于伸展,长于浓缩,他用伸展浓缩伸展的构思方法,写出了纵横捭阖、气势磅礴

16、的壮美散文。,杨朔感情丰富,触觉灵敏,善于发现生活中的诗。他多次说过,我写散文,不靠什么灵感,而靠“巧思”。杨朔说的巧思就是文学作品的艺术构思。他的佳作都经过一番苦思冥想、突然茅塞顿开、出现柳暗花明的佳境后,才铺染成篇。 写桂林山水的画山绣水,既写出桂林山水的形象、个性,又写出桂林山水中蕴含的诗意。作者为写好这篇散文呕心沥血。他曾说过:“历来写桂林山水的很多,弄不好,会落套”。 构思上的新异是作家辛勤劳动的结晶、艺术素养的体现。杨朔一直探索着诗的构思。他重“神似”,重新异,杨朔一直致力于创作有别于他人的作品。,2. 杨朔的散文巧在开端,奇在结尾。 巧在开端: 杨朔不拘泥于“开门见山”、“开宗明

17、义”、“先声夺人”、“一语道破”等点题行文的训条,他的散文开头可谓千姿百态。 有时用哲理性强、发人深思的诗句作为开头,借以唤起读者的想象,如滇池边上的报春花; 有时用质朴无华的语句作为开头,如同与老朋友促膝谈心,如走进太阳里去。 有时用深情描绘大自然的奇异风光作为开头,一下子将读者带到了“写意画”中,如海市; 有时以异国风情中最引人注目的事情作为开头,一下子夺走了读者的注意力,如蚁山。,奇在结尾: 有的以诗意隽永的歌词作为结尾,如海天苍苍; 有的用气势壮观的画面作结尾,如晚潮急; 有的用游记的时间作结尾,如巴厘的火焰; 有的用事件发生的地点作结尾,如潼关之夜 生命泉的结尾起到了画龙点睛、深化主

18、题的作用。西江月的结尾首尾相应,给人浑然一体之感。香山红叶的结尾托物言志,突出了老向导的形象。鹤首结尾情思绵绵,显示了中日人民的深厚情谊。,3. 杨朔的散文语言精炼别致、清新明丽。 杨朔散文的语言有民族的风格、民族的气派,有其独到之处。为写好一句话,用“活”一个字,他费尽心机,甚至几易其稿。 他善于从生活中捕捉有生命力的语言,抒发优美的情思。 他长于写人物对话,常常选用最足以表现人物性格的典型语言作为“对话”的内容,如雪花飘在满洲;或选用诗意隽永的句子作为“对话”的内容,如埃及灯;或选用富有感情的语言作为“对话”的内容,如迎志愿军归国;或选用活在人民口中的生动话语作为“对话”的内容,如京城漫记

19、;或选用寓意深刻、耐人寻味的佳句作为“对话”的内容,如金字塔夜月。,四、杨朔散文评价,关于杨朔的散文,从80年代以来,在文学界出现了不同意见的争论。有的否定杨朔提出的散文诗化主张,有的对杨朔模式提出质疑。究竟怎样正确评价杨朔散文的得失? 1. 贡献: 从当代散文发展角度而言,杨朔倡导散文诗化是有建树的,作为一种主张,提高了散文的审美价值,起到了由客观叙事向主观抒情转移的作用,推动了中国当代散文创作的发展。,2. 局限: 其散文被社会树为样板,作为一种模式进行仿效,甚至被演译到刻版化、庸俗化的地步,显然是错误的。在客观上,又起到了阻碍当代散文发展的作用。 杨朔的散文缺乏批判意识,特别是对三年困难

20、时期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正视不够,回避了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和冲突,有粉饰生活的倾向。 有些篇什还存在着刀刻斧凿的痕迹。 在艺术构思上,有的篇目有“似曾相识”之嫌。 存在上述这些问题,固然与作者紧密相关,但主要是时代的、历史的局限。,五、课后拓展,1.知识点: 、杨朔散文风格形成时期的代表作。 2.思考题: 、简述杨朔散文的创作特点。 、简述杨朔散文的艺术特点。 、结合作品谈谈你对杨朔散文创作的评价。,第三节 刘白羽的散文,一、作者及创作简介,刘白羽(1916)北京市人。1938年赴延安,1944年到重庆。解放战争期间任军事记者。1936年开始发表作品。出版的作品有散文集红玛瑙、海天集、秋阳集、腊叶集

21、、刘白羽散文集、红色的十月等;短篇小说集草原上、山河上、五台山下、太阳、幸福、扬着灰尘的道路上等。 代表性作品有短篇小说无敌三勇士、政治委员、长篇小说第二个太阳(获1991年茅盾文学奖);散文长江三日、日出和长篇回忆录心灵历程等。,作为时代的歌手,刘白羽的散文风格与杨朔的散文风格不同。他们的散文,一似火焰,一似春风;一似铁马金戈,一似杏花春雨。杨朔的散文富有诗意,散发着生活的芬芳;刘白羽的散文象号角,有一种催人向上的力量。,二、刘白羽散文的创作特点,1. 鲜明的时代精神。 刘白羽的散文顺应着时代脉搏的跳动,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精神。他用散文歌唱着今天,反思着昨天,向往着明天。他常常将大千世界一下子

22、展示在读者面前,使读者有五光十色、目不暇接之感。,2. 雄浑豪放的阳刚美与深沉豪迈的诗情和潇洒绚丽的篇章相结合。 他的散文感情炽热,汪洋恣肆,大开大合,雄浑豪放。 从美学风貌上看,他的散文追求的是热烈美,有阳刚之气。 于哲理思索中含深沉,于感情抒发中露豪迈,于布局谋篇中显潇洒,于征辞选字中见绚丽。他也写过一些婉约、缠绵的散文,但这改变不了其散文的总体形象。,3. 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 刘白羽是一位爱唱赞歌的作家。其作品显露出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他总是全身心地投入到严峻斗争中去,以一个参加者的身份,以一个战士的热情,去歌颂社会主义的新生活。 在日出中,作者在飞机上看到冉冉升起的太阳飞跃而

23、出,从而感到“这个光彩夺目的黎明,正是新中国瑰丽的景象:“我们是早晨上六点钟的太阳”;在青春的闪光中,作者通过在天安门工地劳动的建设者,看到一个新世纪的早晨。,在长江三日中,作者突出入峡前、进峡中、出峡后三个重点,由对长江的思考,领悟到航船形象、航船精神,进而点明主题:“战斗航行、穿过黑暗走向黎明”。 从刘白羽的散文中,我们看到作家一直把革命的过去、现实、将来贯通起来认真思考,表达出对新的时代、新的生活的挚爱。,三、刘白羽散文的艺术风格,1. 豪放雄浑的主导风格。 豪放雄浑而不失蕴藉深邃; .壮美热烈而不失飘逸清幽; .大开大合而不失精雕细刻,是刘白羽散文的艺术风格。 长江三日,既有豪放雄浑的

24、气势,又不乏对历史典故、名诗佳句的哲理阐释; 在日出中,既有炽热、绚丽的场景描写,又不乏洒脱、飘逸的抒情。 在青春的闪光中,既有大开大合的行文风范,又不乏精雕细刻的人物描写。,2. 玲珑剔透的纤巧风姿: 与上述豪放雄浑风格不同,刘白羽的一些散文玲珑剔透,格调清新,诗意盎然,写法自然。 秋窗偶记、珍珠、冬日草、平明小札等,这些作品少则几百字,多则千余字。 这种文学现象的出现说明作家的风格也不是一层不变的,作家风格的丰富或转型,是作家进行艺术探索的结晶。,3. 壮美绚丽、灿烂多姿的散文语言。 刘白羽的散文语言壮美绚丽、灿烂多姿,是一种跳动的、有力度的、有色彩的文学语言。 、对如火如荼的革命斗争,波

25、澜壮阔的战斗场面的描写,就需要感情浓郁、色泽鲜明的文学语言。刘白羽用跳动的、强烈的、色彩鲜明的语言铸造散文中的艺术形象。或浩浩荡荡的大江,或瞬息万变的旭日,或莽莽苍苍的大海,或呼啸欢腾的海燕,他都写得风姿卓然,很有气势。,、在语言的运用上,他还将文言词语、古代汉语句法与现代词语、现代汉语句法熔为一炉,使语势或长或短、或急或缓,典雅而不艰深,华丽而不造作。 、他的词语运用、词类选择都服务于感情的渲泄。他常常运用形态幅度大的动词、呼之砰然、声色鲜亮的形容词。他往往将词义相近、各具特征的词语排列一起,似滚珠跳动。 、他善于将长短句有机地组合在一起,使作品有一种大江过峡时的壮观气势。,总的说来,刘白羽

26、一直执着地追求如何将精深的思想、革命的理想倾注在作品之中,给散文以新的生命,新的青春。在这方面,他确实做出了成绩。,四、刘白羽散文创作局限,刘白羽散文的弊端也是明显的。 有些作品气势很大,但底蕴似嫌不足。 有些作品写得比较直露、单一。 有些作品构思出现模式化倾向。 有的作品政治语言过多,写得抽象、空泛,给人说教之感。,五、课后拓展,1.知识点: 、刘白羽散文风格的代表作 2.思考题: 、简述刘白羽散文的创作特点。 、简述刘白羽散文的艺术风格。 、思考刘白羽散文创作局限。,第四节 秦牧的散文,一、作者及创作简介,秦牧(1919-1992),原名林觉夫,广东澄海人。他在新加坡度过了幼年和少年时代,

27、1932年回国。抗日战争期间参加抗日救亡运动,抗日胜利后,在香港写作,解放后一直在广州工作。 秦牧在20年代后期就开始写作,他从40年代开始致力于散文创作,50年代中期的作品,奠定了他在散文园地中的地位。60年代初期,秦牧的散文风格渐趋成熟,他的散文不像杨朔散文那样以清新明丽、诗意盎然取胜,也不像刘白羽散文那样气势宏大、雄浑豪放,就像一位博学多才的导游带你到南国参观,带你到知识王国遨游。,代表作主要有古战场春晓、土地、社稷坛抒情、花城、湖汐和船、深情注视壁上人等。 秦牧出版的主要著作有秦牧杂文、中篇小说黄金海岸、贝壳集、花城、散文集星下集、湖汐和船、长河浪花集、(合花城和潮汐和船两集若干篇而成

28、。)、文艺随笔集艺海拾贝等。,二、秦牧散文的创作特征,1. 思想精深、内容博大、知识丰富、情趣横生是秦牧散文的一个突出特征。 思想性。作者善于将深刻的思想溶化在丰富的艺术形象之中,贯穿于作品的始终,使其作品有着博大丰厚的底蕴。由于他熔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炉,又加上说来亲切,不摆架子,所以读者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得到了知识,陶冶了性灵。 古战场春晓,就是一篇思想深邃的艺术散文。作者来到反帝的古战场三元里,凭吊怀古、见景生情,由现实联想到历史,通过沉痛的反思,既讴歌了三元里人民的斗争精神,又歌颂了今日的三元里的旧貌换新颜。,知识性。就其散文所涉及的知识领域来看:既有文学、历史、哲学、美学、神

29、学,又有化学、裁培学、花卉学、园林学、气象学、旅游学、动物学,还有民俗学、文字学、占卜学、地理学、国际学等。所涉及的知识,既广博,又丰富。 趣味性。他常常寓理论于闲话趣谈之中,寓哲理于剖析事理幽微之中,寓寄托于宇宙奥秘之中,寓逸情于花鸟虫鱼之中。,在秦牧笔下,有土地、有花城、有赌赛、有虾趣。笑的力量给你诙谐,眼睛的奥妙给你力量,最后的晚餐给你想起世界上还有一个告密者,并蒂莲的美感给你带来纯真的情思。 他的散文领域十分宽阔。说起贝,他能道出“伞贝”、“钟贝”、“扇贝”、“蜘蛛贝”、“鹅掌贝”、“花瓣贝”、“初雪贝”、“波斯贝”、“高丽贝”等,真是五光十色,令人目不暇接。说起花,他不仅道出“吊钟”

30、、“水仙”、“大丽”、“梅花”、“菊花”、“山茶”、“墨兰”、“蒸霞”、“晴雪”、“笑玉”、“香珠”、“牡丹”的花形、花容,而且还能说出“佛见笑”、“醉西施”、“金芍药”、“玉牡丹”的神采风韵。,从秦牧的散文中,我们不仅感受到春天的色彩、青春的火焰,而且领悟到大地的神奇、人生的乐趣。 5060年代,散文受公式化、概念化的干扰,有些作品粗糙浅薄、空洞无物,矫揉造作,装腔作势。象秦牧这样丰富博大、赏心悦目的作品,为数不多。,2. 秦牧散文的艺术格局有自己的鲜明特色。 他结构作品往往是由小及大、由点到面、由近及远、波及出去,再反馈过来,回到思考问题的基点上。甚至往返数次,强化创作信息量。 作者思考某

31、一个问题,常常是由此“说开去”,随着思想的跳跃,越过时空界限,旁及别的事物,或由另一事物再“说开去”,从而给人以启迪。 摔坏小提琴的故事是一篇含义隽永、引人入胜的散文作品。,秦牧的散文在结构艺术上,秦牧的散文呈现出千姿百态的风韵。 秦牧的散文没有固定的“套子”、“路子”,不同的散文作品,没有雷同之处。 在艺术构思上,似有一种艺术观念和形态在自然流动。越师法自然,就越有魅力。越去雕琢,就越做作。,3. 秦牧散文的语言,清新流畅而不流于平庸油滑,严谨准确而又与斧砍雕饰绝缘。 他善述事、善铺陈。写景能妙笔生花,议论常一语中的。他说自己写文章,“从来不回避流露自己的个性,总是酣畅淋漓地保持自己在生活中

32、形成的语言习惯”。(秦牧:花城 后记,作家出出版社1964年版。) 他散文的语势自然、舒缓、宽松,似耳语,似谈心。从其语势中,依稀听到作家的心声,看到作家的神情。 他散文中的语言,或烘托氛围,或夹叙夹议,或娓娓道来,或引经据典,都透出灵气、才气。 秦牧的散文飘逸潇洒,妙笔生花,有很高的审美价值。,三、秦牧散文创作评价,1 .秦牧不仅在散文创作上取得了很大成就,在理论建树上,也是有奉献的。他的“海阔天空”说显示了作家的散文意识。 2. 纵观四十年来秦牧的散文创作,似乎缺少一点批判意识。 作为一个散文大家,他思考得应该更沉重一些,更痛苦一些。社会的复杂生活的艰辛、作家的感悟等,在其作品中,没有得到

33、充分展示。这就削弱了现实主义散文的批判力量。,四、课后拓展,1.知识点: 、秦牧散文风格的代表作 2.思考题: 、简述秦牧散文的创作特征。 、思考秦牧散文的创作评价。,第五节 杂文的兴衰,一、5070年代中期杂文创作的曲折发展,5070年代中期杂文走过了一段艰难曲折的历程,它的兴旺与沉寂与当代文学发展的曲折息息相关。 1. 50年代初,杂文创作稀少。 50年代初,在文艺创作上,由于强调歌颂的原则,因此具有批判功能和讽刺效应的杂文受到很大的抑制。不要说敢于正视矛盾、勇于针砭时弊的杂文作品很少出现,就是知人论事、明辩是非的杂文作品也寥若晨星。,2.“双百”方针贯彻期间,杂文创作兴盛。 “双百”方针

34、的贯彻,调动了作家的创作积极性,为杂文的兴盛创造了有利的条件。1956年至1957年初,即反右派运动前的一段短暂时间内,杂文创作曾出现过一度繁荣。 徐懋庸的武器、刑具和道具、巴人的况钟的笔、任晦的废名论存疑、秦似的比大和比小等均为优秀的杂文作品。 3. 反右后,杂文创作沉寂。 反右期间,凡是尖税、泼辣的杂文作品全都打成“毒草”,其作者几乎无一幸免。致使19571958年的杂文界十分沉寂。,4. 60年代初,文艺政策调整期间,杂文创作再度兴起并形成热潮。 19591961年,由于调整方针的实施,政治环境有所宽松,于是杂文创作再度兴起并形成热潮。在本时期,造就了一批优秀的杂文作家。巴人、马铁丁(陈

35、笑雨、郭小川、张铁夫)、邓拓、吴晗、廖沫沙等杂文作家为中国杂文的发展作出很大的贡献,同时也付出了沉痛的代价。 5. 八届十中全会后至文革期间,杂文创作绝迹。,二、本时期杂文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1. 第一阶段(1949年1956年)。 1950年,文艺界就如何发展杂文,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有的认为,面对杂文的沉默、孤寂,杂文要“复兴”。有的认为,杂文时代已经过去。杂文只能讽刺敌人,“对于人民内部只会有害”。但更多的意见认为,人民需要杂文,时代需要杂文。通过论争,“新时代基调的杂文”逐步取得了共识。这一阶段代表作家有巴人、徐懋庸、唐弢、马铁丁、严秀、林放等。,2. 第二个阶段(1957年196

36、6年)。 在这一阶段中,杂文的兴旺与衰败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19571958年,衰败的杂文现象与19591961年繁荣的杂文创作热潮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反右前,杂文创作出现兴旺的局面。 人们依稀看到“新时代基调的杂文”在崛起。新时代基调的杂文对鲁迅式的杂文既是一种继承和延续,又是一种新的突破。新时代基调的杂文的兴旺是与50年代中、后期好的政治形势紧紧相关的。,这一时期有关杂文的争论再度兴起,人民日报副刊于1956年9月,组织了关于杂文批评方向和方法的讨论。1957年4月,该报又组织展开了关于小品文危机的讨论。与此同时,文艺报组织了有关杂文创作的座谈会,针对杂文创作面临的困难,进行了广泛而深入

37、的探讨。 、反右后,杂文创作立刻出现衰败的局面。,、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关于散文创作的研讨已蔚然成风。在散文的讨论中,也涉及到有关杂文创作的诸多根本问题。这就为杂文的振兴和繁荣营构了一个良好的氛围。邓拓、吴晗和廖沫沙的三家村札记、燕山夜话等作品就是在这一时期出现的。尽管杂文创作还有外界的压力,一些作家还心有余悸,但邓拓等人毅然批判“左”倾错误,表现了杂文作家可贵的胆识。,3. 第三个阶段(1966年70年代中期): “文化大革命”时期是杂文创作的荒芜年代。 “四人帮”的倒行逆施激怒了人民的反抗。1976年清明时节,人民汇集在天安门前,以大无畏的精神,用诗歌、杂文向封建法西斯主义公开宣战。除

38、了天安门诗文,还有一些被人们手抄、传颂、藏匿于地下的杂文作品,同天安门诗文一样,具有时代的光辉和强烈的批判力量。,三、“三家村”杂文,“三家村”杂文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值得深入探讨的一种文学现象。“三家村”由邓拓、吴晗、廖沫沙三人合集三家村札记而得名。 “三家村”是在1959年1962年特定历史时期出现的一个杂文创作集体,有别于另一个杂文创作集体“马铁丁”的杂文创作流派。 “三家村”在“左”的思潮干扰下异军突起,实在是中国杂文史上的一次辉煌。,1. 燕山夜话 燕山夜话写于1961年3月至1962年9月。邓拓曾说:“燕山,是北京的一条山脉;夜话,是夜晚谈心的意思”。(燕山夜话. 自序,北京出版社1

39、979年版。)“我写燕山夜话都是所见所闻所感的,如果仅仅所见所闻,那只是录音机,必须有所感,才能成为自己的东西,成为有思想的东西。 燕山夜话包括150多篇杂文。涉猎广泛、蕴涵博大、深入浅出、情文并茂是燕山夜话的突出特征。,邓拓的杂文有深刻的思想性。由于视野开阔,取材广泛,常常于知识中见思想,于议论中见情趣。 邓拓的杂文因时而著,有感而发,具有强烈的针对性、导向性。他关切人民的疾苦,忧国忧民,有使命感。说大话的故事、王道与霸道、主观与虚心等犹如投枪匕首,对那些置人民生死而不顾且自命不凡的空谈家深恶痛绝。在事事关心、初生之犊不怕虎中,他对人民关切之情溢于言表。,邓拓的杂文还有很强的知识性。他取材于

40、天文地理、文史哲经,其杂文于知识中见思想,于议论中藏情趣,观点精辟,见解独到,辛辣犀利,走笔如风。一个鸡蛋的家当、生命的三分之一等作品借古讽今、以小喻大,展示出哲学家的行文风范。 邓拓的杂文或托物言志,或立意抒怀,或广征博引,或话说天地,都透着真挚,透着灵气,有“小百科”之誉。邓拓的杂文是作者灵魂的一种融化,是终极人生意识的艺术写照。,2.“三家村札记” “三家村札记”师承鲁迅,将鲁迅广征博引、重新考证的杂文传统发扬广大,并注入新的血液,使其内容更为宽泛、知识性更为突出、书卷气更为鲜明的“新时代基调的杂文”。 “三家村札记”是学者型的杂文家群体。博识、严谨、新奇、从容是他们主要的风格。“三家村

41、杞记”充分展示了作者的品位和学识。,他们的杂文一曰“杂”,指题材取向丰富博大;二曰“深”,指思想精深,见解独到;三曰“讽”,是杂文的灵魂。杂文之讽,不仅是喜笑怒骂,婉而多讽亦见其风采;轻松幽默亦为杂文讽体。 三家村札记共收录近300 篇杂文,其间不乏有传留后世的精粹之作。,3. 马铁丁杂文 这一时期的另一个杂文创作群体是马铁丁。这是陈笑雨、郭小川、张铁夫三人为了在武汉长江日报副刊上轮流撰写思想杂谈而合用的一个笔名。 这一创作群体不仅针砭时弊,而且创作了以爱和歌颂为基调的新时代杂文。对鲁迅式杂文而言,这是一次创新,在当时影响很大。但就其成就和影响而言,均不如“三家村札记”。,四、课后拓展,1.知识点: 、“三家村”杂文(“三家村札记”) 、燕山夜话 、马铁丁杂文 2.思考题: 、简述5070年代中期杂文的创作状况。,谢谢!再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