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语法的发展.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262871 上传时间:2019-03-13 格式:PPT 页数:194 大小:717.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四章语法的发展.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94页
第四章语法的发展.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94页
第四章语法的发展.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94页
亲,该文档总共19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四章语法的发展.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四章语法的发展.ppt(19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四章 语法的发展,第三十一节 语法发展的一般叙述,语法具有很大的稳定性。数千年来,从甲骨文到现代普通话,汉语语法变化不大。它靠着数千年维持下来的某些语法特点和以后发展出来的一些特点,以区别其它语言。其语法的稳定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词序的固定是稳定性的最突出的一种表现。主谓结构,主语在前,谓语在后;修饰语在被修饰语之前;动词在宾语之前。 (二)汉语虚词也有相当大的稳定性。“之”、“于”、“与”、“以”、“而”、“则”、“虽”、“若”、“如”等字,直到今天还在书面语言中使用着;有些在口语里还没有替身。如“三分之一”、“为实现理想而奋斗”。 (三)各种方言的语法也基本上是一致的。,但

2、是,语法也在“逐渐发生变化,它逐渐改进着,改良和改正自己的规则,用新的规则充实起来”。(斯大林马克思主义与语言学问题)它的发展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汉语双音词的发展,是汉语法发展的一大特点。双音词历代都在增长,“五四”以后增长得更快。双音词的发展是对语音简化的一种平衡力量。由于汉语语音系统逐渐简化,同音词逐渐增加,造成信息传达的障碍,双音词增加了,同音词就减少了,语音系统简化造成的损失,在词汇发展中得到了补偿。 (二)时态助词的产生,是汉语语法的一大发展。“了”表完成,“着”表进行,体现了汉语语法的严密化。,(三)处置式的产生,也是汉语语法的一大发展。“把”字句把宾语提到动词的前

3、面,突出了处置的对象,把处置的行为加以强调,有利于思想的表达。 (四)补语的发展。 (五)量词的发展,名词、代词的词尾的产生,也都表现了汉语语法的严密化。,第三十二节 名词的发展,甲骨文词类发展不平衡,名词最发达,占70%以上,而语气词尚未形成。主要的动物名称有性别标志。 主要发展:甲骨文以来的名词仍然是汉语最发达的词类。到中古,由于系词的运用,名词作谓语范围有所缩小。名词发展主要表现在词头、词尾上。,(一)类别。名词类别一直没有多大的增减,都可分为普通名词、抽象名词、专有名词、时地名词四类。 (1)普通名词。它们表示具体事物的名称,如“天、土、山、水、木、禾、人、牛、众、师、男、女”等。 (

4、2)抽象名词。 它们表示抽象的概念。这类词在甲骨文中绝少,西周以后开始萌生,春秋战国时代大量产生,如“仁、义、道、德、礼、信、气”等。它们的产生和发展,反映了人类认识的深化。,(3)专有名词。 人名、地名、族名、国名、书名、篇名等都是专有名词。殷商时代的专有名词如“王亥、妇好、羌、大邑商”,西周以后的如“周文王 、左传、 秦、汉、匈奴”等,它们都是某一事物独有的名称。 (4)时地名词。时间名词如“今、昔、时、旦、暮、夜、年、月、日”等,方位名词如“东、南、西、北、上、中、下、内、外、前、后、左、右”等。,(二)功能:可作句子的主、定、宾,还可以作状、谓语。例如: 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

5、论语雍也)(谓语 鲂鱼赪(chng,浅红色)尾,王室如毁。(诗周南汝坟)(谓语),(三)上古汉语名词有形态标志,但不完全,不充分。 (四)A词的兼类普遍;B名、动、形均可作使动词、意动;C.“可、能、自、相、敢”后的形、名词变为动词;名词在“不”“遂”之后,具有动、形的性质。,一.名词词头 王引之经传释词云:“有,语助也。一字不成词,则加有字以配之。若虞、夏、殷、周皆国名,而曰有虞、有夏、有殷、有周是也。推之他类,亦多有此。故邦曰有邦,家曰有家,室曰有室,庙曰有庙,、居曰有居,方曰有方,夏曰有夏,济曰有济,北曰有北,昊曰有昊,帝曰有帝,王曰有王,司曰有司,正曰有正,僚曰有僚,民曰有民,众曰有众

6、,幼曰有幼,政曰有政,事曰有事,功曰有功,比曰有比,极曰有极,梅曰有梅,的曰有的,三宅曰有三宅,三俊曰有三俊,三事曰有三事。说经者未喻属词之例,往往训为有无之有,失之矣。”,发展概况 (1)先秦时,有的名词带有词头 “有”,此外还有“于”、“句(gu),秦汉后名外不用了。先秦时已出现了名词词尾“子”。 (2)到了中古,一是系词“是”的广泛运用,名词作谓语的范围缩小;另一方面,名词的发展主要表现在词头词尾上。汉代产生了词头“阿”、“老”,中古时应用范围扩大;六朝以后产生了新词尾“儿”和“头”。,(3)近代产生了名词和代词的词尾“们(每)”。唐代以前,汉语的名词和代词没有数的区别,从唐代开始,名词

7、和代词出现了表复数的词尾。,(一)词头“有”字。(按:有认为动词的,“有苗”,指毛发多,又有认为通“或(国)”,“有夏”即“国夏”。) 大致可分为两种情况,例如: 1、它经常加在国名、地名、部落名的前面,如“有虞”、“有扈”“有仍”、“有莘”、“有熊”、“有庳(b)”等。 能哲而惠,何忧乎驩兜?何迁乎有苗?(尚书皋陶) 有夏多罪,天命殛之。(尚书汤誓)(殛:j诛杀),2、普通名词的前面,也有加“有”字的,例如: 予欲左右有民,汝翼。(尚书益稷) (左右:帮助。翼:辅佐。我想帮助百姓,你要辅佐我。)盘庚迁于殷,民不适有居。(尚书盘庚上) (殷:地名,今河南安阳。适:往。有居:处所,指新居。) 注

8、意:并不是一切切名词都能具备这种形态的。,(二)还有词头“于”字和“句”字。 于越入呉。(春秋定公五年)杜预注:“于y,发声也”又汉书货殖传“于越不相人矣”句,颜师古亦注云:“于,发语声也” 太伯之奔荆蛮,自号句呉。(史记呉太伯世家) 但是,“于”、“句”字作词头,尚是孤证,难以定论。到了战国以后,除了仿古之外,就不再有这一类的词头了。,(三)到了汉代,产生了一个新的词头“阿”字。“阿”的本意为大土山,(诗小雅菁菁者莪)“菁菁(ng)者莪,在彼中阿。” 词头“阿”字可能是从“伊谁”的“伊”变来的。“伊余”、“伊谁”“伊人”在诗经里已经出现了。例如: 有皇上帝,伊谁云憎!(小雅正月) 伊谁云从?

9、惟暴之云。(小雅何人斯) (伊:正韵:“伊,彼也。”“所谓伊人”朱注:“犹言彼人也。”郑笺:“伊,当作“翳”,犹是也。) 舜授禹,以天下,尚得(德)推贤不失序。外不避仇,内不阿亲,贤者予。(荀子成相),阿”字不但可以作人名和亲属称呼的词头,也可以作人称代词的词头。六朝唐代使用十分普遍。 1、作为人名的词头,表示一种亲密的称呼。如汉武帝后名“阿娇”,曹操小字阿瞒,刘禅小字阿斗。又例如: 主吏仲阿先出钱二千。主吏仲阿东出钱千四百。主吏仲阿同出钱四百”。 (东汉灵帝时成阳灵台碑阴)(此碑342人中有40人名前有“阿”字) (鲁)肃拊蒙背曰:“非复吴下阿蒙!”(三国志吴书吕蒙传),2.作为亲属称呼的词

10、头,例如: 阿翁讵宜以子戏父?(世说新语排调)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木兰词) 也可用于双音节词前: 王母全成小女子,老君浑是阿孩儿。(敦煌变文集) 阿姑婆见作天子,旁人不得枨触。(杨廷玉回波词),3.作为代词的词头,例如: 阿你酒能昏乱,吃了多饶啾唧。(王敷茶酒论) 先主曰:“向者之论,阿谁为失?”(三国志蜀书庞统传),4.放在数词前,表排行。例如: 阿六,汝生活大可。(南史临川靖惠王宏传) 阿五常日不尔,今可谓仰藉天威。(南齐书高帝十二王传) 上数与同坐,呼为阿三。(隋书滕穆王瓒传,5.置于一般名词前表示称呼,例如: 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白居易长恨歌) 俨辞曰:“士开昔来

11、实合万死,谋废至尊,剃家家头使作阿尼。”(北史琅邪王传) 叱其僧曰:“粗行阿师,争敢无礼!”(酉阳杂俎卷五),(三)词头“老”字。 它来源于形容词“老”字,最初是表示年老或年长的意思。后来由这种形容词“老”字逐渐虚化为词头。词头“老”字可以用于人和动物两方面。这两种“老”字都大约在六朝(书中p259页说的是唐朝)产生的。,用于人的: 1.某些称谓之前可以加词头“老”字。如“老姐”、“老兄”。例如: “大丈夫岂当以老姐求名?” (晋书郭奕传) 敬轩惧祸及,以告高祖。高笑曰:“但令老兄平安,必无过虑。”(宋书刘敬宣传),到了宋元时代,妻子也可以称“老婆”,这时“老”字才变成了词头。例如: 时运来时

12、,买庄田,娶老婆。(宋吴自牧梦梁录) 我两个不曾娶老婆哩。(元曲儿女团圆) 到了宋代以后,“老师”的“老”才真正变成了词头。 “老师”出现很早,史记荀卿列传:“齐襄王时,荀卿最为老师。”但这个“老”表示年辈最尊,不是词头。 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金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 两人见是老师的位,恭恭敬敬,同拜了几拜。(儒林外史第七回),2、姓加上“老”,起于六朝。(见洪诚洪诚文集雒诵庐论文集 洪诚引十驾斋养新录:“北史:石曜持绢一匹,谓斛律武都曰:此是老石机杼,聊以奉赠。”(“老石”是石曜自称。) “每被老元偷格律。”(白居易戏赠元九李十二诗) 这泼魔这般眼大,看不见老孙。(西游记第二回),3、名

13、字上加“老”字比姓上加“老”字晚些,最初见于宋代的史料。例如: 老可能为竹写真,小坡今与竹傅神。(苏轼题过所画枯木柱石诗) (老可:指文与可;坡:指苏轼的儿子过。) 快读老坡秋望赋。(范大成诗)(坡,指苏东坡。),4、排行上加上“老”起源最晚,不过至少在清代已经可以这样用了。 儒林外史中有这样一些例子: 赵氏有个兄弟赵老二在米店里做生意。(第六回) 阿叔道:“好呀!老二回来啦。”(第十六回),5.放在一般事物名前,例如: 勒与酣谑,引(李阳)臂笑曰:“孤往日厌卿老拳,卿亦饱孤毒手。”(晋书石勒载记下) 纪叟黄泉里,还应酿老春。(李白哭宣城善酿纪叟),6.置于形容词前,以人物特征称呼人。例如:

14、孝武狎侮群臣,随其状貌,各有比类刘秀之俭吝,呼为老悭。(宋书王 玄谟传) 田巴兀老苍(苍鹰),怜汝矜爪嘴。(韩愈嘲鲁连子),7、物名称加上词头“老”字,魏晋时已经有了。例: “汝南有妖,常作太守服。及费长房知是魅,乃呵之,即解衣冠叩头,乞自改为老鳖,大如车轮。”(魏晋人所作列异传) 我今日形容,正是汝老鼠所为。(唐李延寿南史齐宗室传) 巴陵陈氏累世孝谨,乡里以老鸦陈目之。(陶谷清异录) 词头“老”字,一直到现代也没有什么发展;它不能适用于一切名词。,名词词尾 位于词根词素之后只包含语法意义的附加词素叫词尾。 词缀是构词词缀,词尾是构型词缀。 1词尾“子”字比词尾“儿”字产生得早。 2至少可以说

15、在上古时代“子”字已经有了词尾化的迹象。 3魏晋以后,到了中古期,词尾“子”字逐渐普遍应用起来了。,(一)词尾“子” 词尾“子”字和非词尾“子”字区别开来是相当困难的。有六种“子”字不应该认为是词尾(p262): 第一是孩子的“子”。例如诗小雅斯干:“乃生男子乃生女子。” 第二,是作为尊称的“子”,如“夫子”、“君子”。,第三,是指禽兽虫类的初生者,如“虎子”、“龙子”、“蚕子”。 第四,是指鸟卵,如“鸡子”、“凤子”。 第五,是指某种行业的人,如“舟子”、“渔子”。 第六,是指圆形的小东西,如史记高祖本记:“左股有七十二黑子。”,但是,在某些情况下,就不容易断定了;但已有了词尾化的迹象。例如

16、: 胸中正,则眸子瞭焉。(孟子离娄上) 又闻关羽亦重瞳子。(史记项羽本记) 拜请百福,赐我喜子(蜘蛛)。(易林)(按:洪诚认为此例是真正的的词尾。) 【说明:孟易醇先秦语法认为只要丧失了“孩子”这个本义就“近于词尾了”,“名词词尾子的萌芽,出现于先秦,这点也是无可置疑的”。例举“佻佻公子(朱熹注:公子,诸侯之贵臣也。)”、“婢子”、“ 门子”。P120页。】,上古“子”已经有了词尾化的倾向。(p263)中古用法大大扩大,有如下几种情况: 用于人的名称后,如: 一妻耳顺,尚称娘子。(北齐书祖珽传) 淑女总角时,唤作小姑子。(乐府诗集欢好歌),魏晋以后,到了中古代,词尾“子”字逐渐普遍应用起来了。

17、例如: 谷上有石子,紫色。(晋葛洪神仙传介象) 崔行功与敬播相逐,播带榈木霸刀子。(隋侯白启颜录) 今本无上书年月日子。(唐李延寿南史刘子遴传),其他还有“帐子、袄子、杓子、瓮子、亭子、砖子、宅子、帖子、饼子、衫子、盒子、格子、舌子、句子、样子”等。 以上可以证明,在中古时代,名词词尾“子”字已经很发达了,并且它有构成新词的能力。,(二)词尾“儿” 它约产生在六朝,比词尾“子”字稍晚些。 “儿”字的本意是小儿(说文:“儿,孺子也。”),因此,凡未脱离小儿的实际意义的字都不能认为是词尾。例如: 黄须儿竟大奇也。(三国志魏志任城威王彰传) 何物老妪,生宁馨儿!(晋书王衍傅),有些“儿”字用在动词或

18、形容词后,表示某一类人(如“侍儿”)或不道德的人(如“偷儿”),也不算词尾。例如: 从史尝盗爱盎侍儿。(史记袁盎晁错列传) 屠苏鄣日覆两耳,当见瞎儿作天子。(晋书五行志),“儿”字用做词尾,是从“小儿”的意义发展来的,可能开始是用做小名的词尾。这种用法一直传到后代。例如: 世祖武皇帝小字龙儿。(南齐书武帝纪) 梁高祖武皇帝小字练儿。(南史梁本记上) 周太祖少贱,黥其颈上为飞燕,世谓之郭燕儿。(新五代史),1.鸟兽虫类也用“儿”字,但是其中有两种情况: 第一种是确指鸟兽虫类的初生者,不是词尾。例如: 可怜巢裹凤凰儿。(庚信诗) 养得新生鹁鸽儿。(花蕊夫人诗),第二种情况才是用作词尾。例如: 细雨

19、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杜甫水槛遣与诗) 几回举手抛芳饵,惊起沙滩水鸭儿。(李群玉诗) 飞下一个仙鹤儿来。(宣和遗事亨集),2.无生之物,或有生而无所谓初生者,“儿”字的词尾性就非常明显了。最早见于六朝,唐代出现较多。例如: 萦丝飞凤子,结缕坐花儿。(沈约咏领边绣) 小车儿上看青天。(邵雍小车吟) 船儿傍舷回。(梅尧臣诗),小称容易发展成爱称。但是,就普通话来说,只有“儿”字发展成为爱称,“子”字没有发展为爱称。在开始变为词尾的时候,“儿”、“子”不一定念轻声,“儿”在律诗中尚可作韵脚。在今天某些方言里,“儿”字仍独成一个音节。,在现代各地方言里,名词形态发展情况并不一致,特别是在“儿”、“子”

20、的问题上。南部方言如粤、闽、客家方言,基本上维持着上古汉语的特点,很少或完全不用词尾“儿”“子”。广东只说“刀”、“铰剪”、“竹”、“禾”、“叶”。“儿”字在粤语里绝对不用。,(3)词尾“头” 汉语名词词尾“头”字,是由名词“头”虚化而来的。汉语名词头大约产生于六朝,其虚化过程如下: (1)首先是“头”用在名词后构成词或词组,但它仍具有实词意义,例如: 乃取年头月尾,孤经绝句。(新唐书杨瑒传)句中的“年头”与“月尾”相对,“头”是“开端、开头的时间”的意思,仍具有名词性,不过“头”字意义已变得抽象,这是它虚化为词尾的一种过渡形式。,(2)“头”字虚化为词尾,有两种情况: 1)是用在方位词“东南

21、西北上下”后面表示方位。汉代已出现,六朝普遍应用。例如: 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汉乐府陌上桑) 前头看后头,齐著铁兜鉾。(六朝梁企喻歌),2)是放在名词后,始于六朝。宋元以后,词尾“头”字用得更加普遍了。 水头宿兮草头坐,风吹汉地衣裳破。(乐府诗集刘商胡笳十八拍) 锄头三寸泽。(齐民要术杂说) 一时念头差了。(京本通俗小说菩萨蛮) 只见厨桌上有些鸡毛和鸡骨头。(水浒第四十六回) 牙齿变作门扇,舌头变作菩萨。(西游记第六回),第三十三节 单位词的发展,单位词又称量词。汉语的量词起源很早。在殷墟卜辞中,我们能看见的单位词就有“丙”(“马五十丙”)、“朋”(“贝十朋”)、“卣”(“鬯chng三卣

22、yu”)、“升”(“鬯二升”)。但是,这些单位词只限于度量衡单位(升)、容量单位(卣)和集体单位朋、丙(十贝为朋,若干马为丙),还没有天然单位如“匹”、“张”等。,一.分类 度量衡单位(一般语言都具备)。 天然单位(东方语言特别是汉藏系语言所特有)。 二与其他词类配合情况 1指称事物单位的,与名词配合。(物量词) 2指称行为单位的,与动词配合。(动量词),三、上古汉语事物数量的三种表示方式: 1数词名词(常见) 例:甲骨文 羌十人又五。 金文 孚人万三千八十一人,孚马匹,孚车卅两,孚牛三百五十五牛,羊卅八羊。 2.名词数词: 有虞氏官五十,夏后氏官百。(禮記明堂位) 3.名词数词单位词:“马三

23、匹”“禾三百廛”等。 用赉爾秬鬯一卣,彤弓一,彤矢百。盧矢百,馬四匹。(書文侯之命)(赉:赏。) 囚蔡叔于郭鄰,以車七乘。(尚书蔡仲之命),王力先生认为“度量衡单位必须用第三种方式”(p274)但这点存在争议。 洪诚却提出不同意见,并举例(“数量名”式) 墨子鲁问:“分诸天下,不能人得一升粟,藉而以为得一升粟,其不能饱天下之饥者既可睹矣。”又:“分诸天下,不能得尺布,藉而以为得尺布,其不能暖天下之寒者,既可睹矣。国语越语上:“生丈夫,二壶酒,一犬;生女子,二壶酒,一豚。”并说“例子较少,但这种结构形式,汉以后已接近现代汉语。”)(藉而:即使,就算。表假设。),注:有时候,名词省略了,就只剩数词

24、和单位词,这种单位词往往是表示度量衡单位的。例: 养弟子以万锺。(孟子公孙丑下),四、原始的天然单位表示方法: 1数词后面再加同样一个名词:“羌十羌”“玉十玉”等。 2天然单位在先秦已经萌芽了,但真正的发达还在汉代以后。最常见的是“枚”字。(头、只、株、颗、块、枝、根、条、片、朵、把、粒、架、面、锭)。,五、单位词的发展: 1范围扩大:个(箇、個)、只、条、张 箇(个、个) “个”原是竹的单位。说文:“箇,竹枚也。”史记贷殖传):“竹竿万个。”正义引释名:“竹曰个,木曰枚。”(说明:王引之以为“个”是“介”字的隶变,即二字为异体字。郑注仪礼云:“俗呼個为个。”即“个”是“個”的俗字。“箇”、“

25、个”义近通用。)到后来应用范围扩大,“个”(介)、箇字泛指人、物。例如: 负服矢五十个。(荀子议兵)(服:通“箙”,箭袋。) (背着盛五十支箭的箭囊。) 鹿皮四个。(国语齐语) (韦昭注:个,枚也。) 搢三而挟一个。(仪礼乡射礼) 勾践请盟:一介嫡女,执箕帚以晐姓于王宫。(国语吴语)(韦昭注:“一介,一人。”),隻 說文:“隻,鸟一枚也。” 最初是普通名词,后来做单位词用,开始只用来指鸟多用来指称鸟类,例: 凫至,举罗张之,但得一只舄焉。(后汉书王乔传)(舄:音x,加木底的鞋。一只:一双。) 白雉三只又集于平阳。(魏书世祖纪)(雉:音zh,野鸡。) 后来扩大到兽类和无生之物,例: 棺中无人,但

26、遗一只履而已。(神仙传),条 “条”的本义是树枝,引申为单位词,指称长条状的东西。洪诚认为“条”作量词始于西汉,发展展于三国。例如: 条属者,以一条绳为缨,而又属于武也。(礼记杂记上“丧冠条属” 郑注。)(“武,冠带。”) 以青丝大绦绳六条两岸引进。(隋杜宝大业杂记) 后来道路也可以称“条”。例如: 竞戏三条术。(顾野王艷歌行)(术:邑中的道路。) 三条绮陌平。(梁简文帝登烽火楼诗) 条文也可以称“条”,在汉代已经出现。例如: 律令凡三百五十九章,大辟四百九条。(汉书刑法志)(所载成帝复下诏曰“今大辟之刑千有余条”,可证为西汉时期) 又增法五十条。(汉书王莽传) 韩非之书,一条无异。(王充论衡

27、自纪),张 “张”的本义是开弓,引申为弓的单位词。例如: 宠有强弩数千张。(后汉书明帝八王传) 献其国弓三十张。(三国志。魏志。陈留王传) 后来,凡可以张开的东西或平面的东西都可以称“张”。 例如: “子产以幄幕九张行。”(左传昭公十三年) 宠有强弩数千张。(后汉书明帝八王传) 须纸四万五十四张。(甄鸾笑道论),范围缩小:枚、 “枚”字。 王力说:“枚”字的本義是樹幹,引申為單位詞,樹一棵為一“枚”。史記貸殖傳正義引釋名:“竹曰个,木曰枚。”但是,在現存的古書中,没有樹一棵為一枚的例子;“枚”字已經發展為意義非常廣泛的單位詞。在起初的時候,“枚”字似乎只指無生之物。例 留昆归玉百枚。(穆天子传

28、卷五十一) 枪二十枚。(墨子备城门) 石重千钧以上者五百枚。(墨子备城门) 尚有径寸之珠,照车前后各二十乘者十枚。(史记货殖传) 又能吞刀剑数千枚。(神仙傅孫博) 后代一般仍指无生之物为常,但是,有時候也可指稱動物。例如: 隻,鳥一枚也。(说文解字) (只是不能指稱人類。) 宋元以后,“枚”的应用范围大大缩小,代之而起的有“件”(木器)、“颗”(珠)、“把”(刀)、“隻”(鸟)、“条”(鱼)、“头”(象)、面(镜)、树(株)、块(砖石)等,只钉子之类还用“枚”,他者大都不用了。,3.范围转移:盏 有原来的一般用来表示酒,到现在用作灯的单位词。 4新兴的:顶、挂 5消失的:株、章(指树木) (一

29、般说来,单位词是由普通名词演变而成的,并且它们的语法意义就是由它们的本来意义引申的。),六、单位词位置的变化: 1先秦时代,数词兼带天然单位词或度量衡单位词的时候,位置是在名词的后面的。(马十匹) 2就在先秦时代,数词及其容量单位词的位置已经可以放在名词的前面。(一箪食) 3汉代以后,不但数词及其容量单位词可以放到名词前面去,而且,度量衡单位词和天然单位词也都可以放在名词的前面了。(一尺布、六石米) 4到了中古时代,单位词移动位置的情形更加普遍起来。,七、单位词位置前移的意义: 1和名词联系更密切。 2逐渐成为一种语法范畴。 3数词和名词的结合不能不借助于单位词。,八、单位词的新用法: 1中古

30、以后,单位词前面的数词如果是“一”,这个“一”字往往可以不用。 这种形式约始于唐代。如维摩诘经变文:“权时作个慰安人。”大量省略的情况是在宋元以后。例如: 方要做好事,又似乎有箇做不好事底心。(朱子语类辑略卷-) 当时待觅个死来,谁知不死。(三国志平话卷上) 遂化阵清风不见了。(三国志通俗演义祭天地桃园结义) (有些地方,加上“一”字反而不顺口。这也是一种语法的发展。),2用在名词后面,不加数词,当做名词的词尾。这种名词往往是无定的,至少不是单数的。直到宋元时代,单位词才用做词尾。 3单位词后加词尾“子”“儿”“头”等,单位词本身,重新转化为普通名词。(只限北方话,且只有一二百年的历史。),九

31、、动量词的发展: 1表示行为单位的单位词的产生,要比表示事物单位的单位词晚得多。 2在唐代以前,除了“两次”的意义用“再”之外,关于行为,一律用数目字加在动词的前面。(八发、十一战) 3唐代以后,表示行为单位的单位词如“回”“次”等,逐渐出现了。,第三十四节 数词的发展,一、“两”和“二”: 1在现代汉语里的区别:单位词前面不能用“二”;零数不能用“两”;序数不能用“两”。 2上古的“两”,最初表示天然成双的事物。(可以当单位词用,也可以当数词用) 3从汉代开始,“两”和“二”的范围渐渐交错起来了。在先秦当用“二”的,到了汉代就可以用“两”了。从此以后,“两”和“二”在某种程度上竟成了同义词。

32、,二、“双”和“两”: 1“两”指天然成双的事物,“双”字强调相配成对。 2“双”并不是纯粹的数词,而是带有形容词性质。 3先秦时代,“双”字罕见。到了汉代以后,“两”和“双”的用途自然也有交叉的地方。,三、“再”: 1上古:两次。 例: 君子贱野而羞瘠,故天子棺椁七重,诸侯五重,大夫三重,士再重。(礼论) 2唐代新兴义:第二次。 例: 朝廷虽无幽王祸,得不哀痛尘再蒙。(杜甫冬狩行) 3直到近代(大約在明代或較早),“再”字才發展為频率副詞,表示“又一次”。,四、零数的表示法: 1在上古汉语里,十被认为为整数,十以下被认为为零数。 2“十”字一般不能直接和零数结合,中间往往加上一个介词。(又、

33、有) 3如果有百数,“百”和“十”之间还要加“有”字。 4到了春秋、战国时代,一般口语已经不用“有”字了。 5“零”字是近代才产生的。,五、分数的表示法: 1上古和中古的分数,分母往往是“两”、“三”、“十”、“百”等。 2几分之几:如果加名词,加在“分”字后面,“之”字前面。,六、“第”: 1“第”本作“弟”,是“次第”的意思。 2“第一”最初的意义应该是“排在一位”。“第”字用为动词。 3“第”字在汉代已经用为序数的词头了。 4在“第”字用为词头的初期,虽有“第一”、“第二”等,但是后面还不带名词。带名词是汉末以后的事。,第三十八节 形容词和副词的发展,一.形容词发展概况 甲骨卜辞里形容词

34、有吉、利、大小、新、旧、赤、白、敏(借为“晦”,昏暗)等,可作定、状、谓语。 上古汉语里有形容词词头“有”;甲骨卜辞里没有发现形容词词尾,周代产生了形容词词尾“然、焉、如、乎、若、而、尔”等。 至中古,除“然”继续使用外,其余的在口语里被淘汰,但产生了新词尾“底”和“地”。,二.副词的发展慨况 (一)上古副词的发展 到周秦时,产生了大量新的副词,句法功能也有发展。例如: (1)程度副词:甚、孔(表一般夸饰); 极、绝(表极度夸饰); 最、至(表大致顶点); 颇(程度轻微,又表程度深); 太、已(表过度,超出标准); 尤(表程度更深); 弥、愈(俞、逾)、益、滋(兹)(表程度加深)。,(2)范围

35、副词:表示行为或性质状态的范围。 甲骨卜辞中没有范围副词。周秦大发展,如: A.表全体范围的:毕、并、并、皆、俱、具、举、佥、悉、咸等,可译为“都”、“全都”、“一起”等。 B.表示限定范围的:但、独、仅、特、徒、唯、直、祗、止等,可译为“仅”、“只”。,(3)情态副词:表示行为的不同情态。甲骨卜辞已有几个,周秦更多。例如:屡、亟(q)、数(表行为多次重复); 浸、稍(表行为渐进); 固(表确凿无疑,本来、当然之意); 必(表必然);殆(表或然); 诚、洵(表真实); 姑、且、聊(表在某种情况下采取的暂时措施)。,(4)时间副词:甲骨卜辞中少见,周秦大量产生。例如: 初、昔、向、乡等表示追溯进

36、去; “将、且、其”表示将要发生; “方、正”表示正要发生; “尝、曾、既、已、业、业已”表示行为已经发生; “卒、终、竟”表示终于发生; “俄、旋”表示短暂时间。,(5)否定副词:甲骨卜辞里有“不、弗、勿、毋”,周秦后仍广泛使用,另产生了“非、匪、微、未、末、蔑、无、莫”等新否定副词。 “不、弗”表一般性否定; “毋勿”表示禁止; “非、匪、微”用于名词谓语的否定; “无、蔑、末”,无、蔑本是否定动词,“没有”之意,又是副词,“末”只否定过去,不否定未来;“莫”一般表禁止,也用于一般否定。,(6)语气副词: “其”在甲骨文中表推测或询问语气,至周秦时用法扩大,可表反诘或祈使语气; “岂”用于

37、动词前表反诘语气,也可表揣测、询问或祈使语气; “讵(巨)、渠、钜、独、宁、庸”用在谓语前表反问语气; “尚、上”用在谓语前表命令或希望,可译作“希望”或不译; “无乃、毋乃”表估计语气; “得微、得无、得亡”表揣测语气,相当于“莫非”、“该不会”之意;,C.“生”,相当于“最、甚”。如: 生憎帐额绣孤鸾,好取门帘帖双燕。(卢照邻长安古意) D.“剩”。诗词曲语词汇释云:“犹真也;尽也;颇也;多也。”字亦可作“胜”、“盛”音近而互通。如: 夜来雪压村前竹,剩见溪南几尺天。(韩偓寄邻庄道侣) 秋来剩有行山兴,病后全无涉世心。(戴复古秋日病愈),(二)中古副词发展 主要表现在新副词的产生、副词意义

38、扩展和副词词尾三方面。 1.新副词的产生 中古产生新副词在100个以上。 (1)程度副词。常见的有“奇、煞、生、剩、非常(本是两个形容词)、分外、极其”等。 A.“奇”表程度高。如,翩翩三青鸟,毛色奇可怜。(陶渊明读山海经)(相当于“极、甚”) B“.煞()、大煞(晒)”,产生于唐代,表程度高。相当于“十分、非常”。例如: 初出尘,绝离染,习种性根浮浅。(敦煌变文集维摩诘经讲经文)只是众生恶业重,敬信之心大晒希。(敦煌变文集太子成道经),(2)范围副词。 A.“都(完全、总共)、都来(总共、总是)、了、劣”(仅); B.“并(并)皆、并(并)悉、并(并)总”,“皆悉、皆总、尽皆、尽总、悉皆、咸

39、皆、总皆、咸悉”等,皆为同义连用,相当于“都、全都”; C.一共、一齐、一同”等,表示不同主体同时做一件事。 “都”说文邑部:“有先君之旧庙曰都。”谷梁传僖公十六年:“民所聚曰都。”引申为“聚居”,又有“总起来”之意,如汉书食货志:“置平准于京师,都受天下悉输。”又曹丕与吴质书:“顷选遗文,都为一集。”魏晋后变为范围副词,表示总括全部或程度为百分之百,可译为“完全”、“总共”如: 后十日,此家死亡都尽。(搜神记卷十七),A.“都不(无)”。表任指,“完全不”、“什么也没有”之意。例如: 人命至重,是谁下令杀之,都不君闻。(南齐书王敬则传) 天昏地暗,都无所见。(敦煌变文集前汉刘家太子传) 愿得

40、连冥不复曙,一年都一晓。(乐府诗集读曲歌)(都:总共。),B.“了”不单用,“了无(不)”表彻底否定。相当于“全不”、“全无”。 身与君别多年,君义了不长进。(世说文学) 把火出看,了无所见。(祖冲之述异记) C.“劣”表限制,相当于“仅”。例如: 学谢眺,劣得黄鸟度青枝。(钟荣诗品序) 石路逶迤,劣通车马。(水经注渭水),(3)时间副词。有“登、登即、经、就、寻、从来(向来、历来)、当即、即便(立刻)、即将、即今(现在)、连忙(赶快、急忙)”等。 A.“登、登即”表行为在说话当时发生,“立即”之意; 牧遣使慰譬,登皆首服。(三国志吴书钟离牧传),B“经”表过去有过的行为或情况。如: 义乡县长

41、风庙神姓邓,先经为县令。(南史周山图传) 卿前在元子思坊,骑秃尾草驴,经见我不下,以方曲障面,我何不识卿?(北齐书杨愔传) C.“就”表情况缓慢发生,相当于“逐渐”。如: 鸟林叶将霣,墨池水就干。(南朝梁范云四色诗) D.“寻”表示两事相距时间短,相当于“随即”、“不久”。 媒人去数日,寻遣丞相还。(孔雀东南飞),(4)情态副词。有“催、端、端的、干、故故、划、飒、也(表情况相同)、更互(表交替、轮流发生)、渐渐、真箇(表情况真实无疑)”等。 A.“催”,产生于南北朝,宋后不用。表示“快”“快速”之意。如: 甘子正熟,三人共食,致饱,乃怀二枚,欲出示人,闻空中语云:“催放双甘,乃听汝去。”(搜

42、神记卷十七) B.“端”,追问事实的由来,“究竟”之意。如: 华容坐销歇,端为谁苦辛?(鲍照行药至城东桥),C.“端的”,表示完全确实,“的确”、“果然”之意。如: 端的忽然知去处,将身愿入法王家。(敦煌变文集维摩诘经讲经文) D.“干”,表示没有效果,“白白地”、“徒然”之意。如: 圣君贤相安可欺,干死穷乡竟何俟?(韩愈谁氏子),E.“故故”,有“频频”、“故意”、“偏偏”之意。如: 无情明月,故故临空;多事春风,时时动帐。(张鷟zhu游仙窟)(频频) 时时开暗室,故故满青天。(杜甫月三首)(频频) 别念纷纷起,寒更故故迟。(徐铉九月三十夜雨寄故人)(偏偏) F.“划”,“飒”产生于唐代,表

43、突然发生,“忽然”之意。如: 手下忽然片云飞,眼前划见孤峰出。(任华杂言寄李白) 谢公池塘上,春风飒已生。(李白游谢氏山亭),(5)否定副词。沿用上古,新的只有“休”,表禁止,“莫”、“不要”意。 (6)语气副词。有“定、必定、毕竟、到底”,“或是、或许”(表不很肯定,“也许”之意)、“究竟”等。 A.“定”,相当于“究竟”、“到底”。如: 邓艾口吃,语称“艾艾”。晋文王戏之曰:“卿云艾艾,定是几艾?” B.“毕竟”,也作“必竟”、“止竟”、“至竟”。表示追问,“究竟”、“终归”、“到底”之意。如: 干戈将揖让,毕竟谁者是?(王维偶然作) 至竟江山谁是主,苔矶空属钓鱼郎。(杜牧题横江馆),C.

44、“到底”、“究竟”相当于“究竟”、“毕竟”。如: 邹家不用偏吹律,到底荣枯也自均。(李山甫秋) 唯我罪浓忧性命,究竟如何问此身。(敦煌变文集捉季布传文),2.副词含义的扩展 原副词出现了新用法。如: (1)“故”,本义是“缘故”,又为形容词“旧”。上古已用为副词,有“本来”、“必定”、“故意”等意思。六朝后又作“仍然”、“还”讲,如“大人故嫌迟”,又作时间副词,有“常常”、“久”之意。如: 忆昔好追凉,故绕池边树。(杜工部集羌村三首)(常) 虚舟不受怒,故在蓼滩横。(黄庭坚次韵知命永和道中)(常) 八年门第故违离,千里河山费梦思。(陈思道寄泰州曾侍郎)(久),表强调语气,有“肯定”、“确实”之

45、意。如: 吴不亡越,越故亡吴。(战国策秦策三)(肯定) 因举杯劝之曰:“故自佳,故自佳!”(世说言语) 太傅深恨在心未尽,谓同舟曰:“谢奉故是奇士。”(世说雅量) 阿舒已二八,懒怠故无匹。(陶潜责子)(确实),3.产生了新的副词词尾 新出现的副词词尾有“复、自”、“当”、“应”、“已”、“云”等。,(三)近代汉语副词的发展 此前的副词部分消失,大部分沿用下来;同时产生了许多新的副词,近代汉语的副词十分丰富,向熹认为“当在600个以上”。新产生的多为复音词,少数是单音词。复音词有三种情况:一是由两个同义单音词并列组成,意义与单音词同;二是同两意义不同的单音词构成偏正式复音词,意义有相近的特点为;

46、三是单音词加上词尾构成附加式复音词。,1.程度副词 沿用以前的“更、极、较、绝、良、略、颇、稍、甚、太、微、尤、益、愈、至、最”等;新出现了“到大来(见元杂剧。非常、十分、多么)、刚刚、更加、怪(非常)、好、好生、很(狠)、老、略略、十分、挺、微微、险(差点儿)、险些儿、一发(益发)”“忒、忒煞”(太、过于)“越、越发、越加、越越(的)”、争些儿等。,2.范围副词 沿用中古的“但、并、都、共、皆、尽、俱、同”等;新产生了“单、单单、光、仅仅、尽都(表总括,全部)、另外、一并、一发”等。,3.时间副词 大部分主要是沿用中古的。新产生的有“半合儿(刹那间、一会儿)”、“才方、才刚、才然、方才、方然

47、、刚才、刚刚儿、刚然”(表示不久以前)、刻下(现在、目前)、“立刻、立马”、“猛可、猛可里、猛地里、猛哥丁、猛然”(表动作急剧发生)、恰才、“尚然、尚兀、尚兀自、尚兀子、尚古自、尚故自、兀自”(表动作持续到某时,相当于“还”),“已经”、只才(刚才)等。,4.情态副词 近代新出现的有“白、白白”、“必是、必定、是必”(表判断确凿或必然),“好在”、“连忙”、“一定、准、一准、准定”(表必然如此)等。 5.否定副词 常见的有“不、莫、别、没、没有”等,后3个是近代产生的。,6.语气副词 新产生的有“不成(又作终不成、终然、终不然、终不得、莫不成、莫成、莫不,表反诘语气,相当于难道)”,“倒、道”,“到敢、倒敢”(也许),“多敢、多管、多半、多定”(大概、很可能),“反倒”、“敢、敢怕”(恐怕、也许)、“敢则、敢则是、敢只”(大概、恐怕)、“还许、也许”(或许)、“没地、没的、没地里”(表反诘语气,难道)、难道、“偏偏、偏生、偏生的”(偏偏)、 “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