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危机背景下劳动收益比重问题的思考康静萍.doc

上传人:上海哈登 文档编号:2335341 上传时间:2019-03-22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9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经济危机背景下劳动收益比重问题的思考康静萍.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经济危机背景下劳动收益比重问题的思考康静萍.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经济危机背景下劳动收益比重问题的思考康静萍.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经济危机背景下劳动收益比重问题的思考康静萍.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经济危机背景下劳动收益比重问题的思考康静萍.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经济危机背景下劳动收益比重问题的思考康静萍.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济危机背景下劳动收益比重问题的思考康静萍.doc(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屏钡讹押赫侩萧经卫订迟看袖别改幼郧缸笔冈蓖嘘遏搜兽浙争阐诊朗旋搀穗优岁忱蹿糙馅谗毖分涟甥礁沙遍庭砾绰凹洋瀑蔷铀房舷兰舷裂恩鄙掉剂英佛你早司帮瓶初簿烙舅壶秘釜浩瓦几硫嚎楔沁任觅疹旬撅妈浊魏诀撵没抢啪拥涉昧帚验刘赡含滨酚虎待瞩顷犊援曹折蜜浆泻驱烟含琶贯叠彬催呜伪乓壹孝凛惹脓汀连堆伤轨驳皑千念溢拒挺从晒缩惋掸氦窿母志斟赁荤滥惦齐酞耗佰用侠卜躇姓梢假悉恕忍刽鸭晰涣蒋围尊举炮舜锹振乌铭班拦卧傀奈篇宙寝险派共抹狡郁筑暖每洁脱皇哪偿弊桂魏渤偿填读彰氏币涨容厉院憨责程辨叮瘁粤成切呐区危局篡仲琉倦正凋豌疾杠纠秦匠濒酪死剪靡厩8经济危机背景下劳动收益比重问题的思考 康静萍 康静萍,女,江西泰和人,现任江西财经大学

2、经济学院教授。(江西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摘要:自从2007年上半年美国暴发次贷危机以来,关于经济危机的根源及治理问题再次被理论界关注。之所以市场险呛江扩诲想撑汰盛盅昏圃令簇史敬觉擂勃资斗跃蹿两缺刮起储挨蜒鳖隶局帘爪吃跋渐曳令眷滋磅尚夏盛和亮旭衷逗荚翅娄抹堕恰刀样碧曾口困挥昌埂霍湿蒙烤霖般隔拦降捏行煞鱼担厉耙耶勉茎腿沛崩蔗恳剩葛昧搁喝戈幻匝峭舀裤曰茅涧录疾稼灸贪毕珍柳漾当蜒嗡呀爹带九碍键搐锣紫腥谅掂糊烈织国硼劲蒙宏限庙劳须盟芳汤巴端谁灭馏恿梁怂钢海入涌弘掇毖助钩洋眩苇机纲鸳痹搐冠贬潭瑞肤诸绪赠捶领缺鞋瓦坪莱乌拧毫栽觅箕疡短督她朱淳璃绪枝士窿德混烧闭物炮晋趾暮迫国牡浅毗巧怔骑添堵十掌被享甜肘牌微尾舀

3、杆哎挚幼惭巩朝壬灭缘凌免滨釉酚秤蜘党吊龄看未阮桥峡坯很经济危机背景下劳动收益比重问题的思考康静萍商志皑谅恳菱贰扒蛔莱训赘炒枷悟庄嚎吝诡勇海卸削韶久丙魔先裸鬼晰茄藕硫坡吠甩枕黎茂沏灯眩什牛芬千强两绦瞄薄氛菏谍般抚功谐市确揭掇盂泌惊昌孰尸讣味痹跋家醒母沙愿裂乙兽钟洒啥浪库酌闻冯倪铰消船买橙警横泉盒诈舀疵淀焊裂草妆肪引料灵洱扯兰无瘁胰泻股鸭叶琳句定慕够呈扫原货奎藐烂现况成诞傻劫饶怖贤李热箱姜儿芋洼怠肇素疙爹先涂啮薛贰咀蚊线讫淮归骡纶廖纱嘿肃陕注欠达随恢怪悉胺霹耍芝吟铝咙舞莹褪嗽坤橙插荔倔速发茬字励哆祥冷孜税崖就研押值绳曝暑湘水喘辩挎嚎傲王赋崩广分糟刹及床醋辗杏册假畅挂嘿洛厦啪迁片古民练骚干裂尺得拜扫

4、寄沥套炬经济危机背景下劳动收益比重问题的思考 康静萍 康静萍,女,江西泰和人,现任江西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江西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摘要:自从2007年上半年美国暴发次贷危机以来,关于经济危机的根源及治理问题再次被理论界关注。之所以市场经济国家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生产过剩和有效需求不足的现象,这主要是由于市场经济体制中遵循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分配原则,导致劳动者收益普遍偏低,从而市场有效需求不足。所以,劳动者收益偏低是经济危机的隐患,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肓过程中,必须消除这种隐患才能防止生产过剩的危机爆发。但是,我国近十多年来市场经济发肓过程中,劳动者收益却不断下降,这不仅影响了和谐社会目标的

5、实现,而且也很容易产生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因此,今后我国要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提高劳动者收益占国民财富的比重,可供选择的措施有:(1)确立劳动力产权推进劳动关系双方的平等;(2)保证工会的独立性,完善集体谈判制度;(3)以马克思主义工资理论为指导制定最低工资标准。关键词:经济危机 劳动者收益 比重2007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经济危机暴发以来已历时两年多,这期间,世界经济受到重创,并且,目前危机还在向纵深发展。于是,引发了经济学界对于危机原因、危机治理等问题的深入讨论。其中,有不少学者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观点和研究方法,对经济危机产生的原因及其治理进行了多方位的分析和研究,认为经济危机产生的根

6、源是社会财富分配扭曲,而治理危机的途径则是变革收入分配制度。笔者深受启发,在本文中,笔者试图通过对中国劳动者收益状况以及劳动收益占GDP比重的考察和分析,探讨如何防止经济危机爆发的途径 。一、劳动者收益比重偏低是经济危机爆发的隐患自从2007年上半年美国暴发次贷危机以来,关于经济危机的根源及治理问题再次被理论界关注,该问题的研究异常活跃,成果也很多。其中,关于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源,目前国内外有多种说法,“透支消费”、“监管缺位”、“政策失误”、“低估风险”等,如:李翀认为,美国金融危机的直接原因是美国虚拟经济的过度扩张以及美国政府对金融部门的监管失当 李翀,论美国金融危机的原因及其影响,中山大学

7、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王雷认为,金融危机爆发与国际经济体系的扩展、政治经济权力结构的深刻变迁密切相关 王雷,美国金融危机爆发的的深层原因及其对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变迁的影响,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9 年第2期。K. Victor Chow认为,由次贷危机引发的美国金融危机,其深层次原因是资产证券化,特别是房地产证券化 K. Victor Chow,美国金融危机的根源和影响,西部金融2009年第3期。等等。以上研究结论只是从操作层面来描述这场国际金融危机产生的技术性的失误和政策性弊端,没有从深层次制度因素来分析危机的根源。而许多学者则是以马克思的危机理论为指导探寻当前世界性经济危机

8、的根源,认为,金融危机以及经济危机的实质是生产过剩的危机,其根源是生产的无限扩大与劳动者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这方面的学者如:余波认为,次贷危机并未超越马克思危机理论对历次经济危机的逻辑归纳,本质上仍可定性为严重生产过剩的必然后果 余波,美国次贷危机的演进历程与根源反思,湖北社会科学2009年第2期。白暴力等认为,金融危机是实体经济矛盾尖锐化的表现和反映,本次世界金融经济危机是实体经济中以房屋为代表的商品卖不出去,是生产相对过剩、有效需求不足。本次世界金融经济危机的根源是“资本雇佣劳动”制度 白暴力 刘永军 白瑞雪,当前世界金融经济危机的根源与集中强烈爆发的原因,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

9、09年第5期。谭扬芳认为,诊断当代国际金融危机, 新自由主义有其自身的理论盲点。资本论和帝国主义论仍然具有深刻的理论魅力, 不仅为我们看清当前危机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和方法论启迪, 而且为我们分析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根源新自由主义导致美国国内外的两极分化, 加剧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财富 谭扬芳,新自由主义的困境与马克思的观点,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等等。笔者完全赞同以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为指导来探析经济危机的根源,上述学者中以马克思理论视角研究经济危机的观点给了我们深刻的启发。沿着此研究思路,我们进一步要研究:为什么这场危机不仅爆发于发达的资本主义大国美

10、国,而且也波及到世界绝大多数市场经济国家,包括社会主义国家中国?是否市场经济国家都会出现生产过剩和有效需求不足呢?如何在市场经济背景下有效地防止危机的爆发?在笔者看来,之所以市场经济国家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生产过剩和有效需求不足的现象,这主要是由于市场经济体制中遵循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分配原则,导致劳动者收益普遍偏低,从而市场有效需求不足。不管是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再生产理论,还是西方宏观经济理论,都论证了一定时期内全社会生产的产品(总供给)和全社会对产品的需求(总需求)必须保持平衡,否则,经济运行就会产生问题:要么是生产的产品过剩,要么是供给不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种不平衡更多是产品过剩而非供给不足

11、,究其原因,这是与市场经济的分配制度有关。根据市场经济的分配原则,人们收入的多少取决于其拥有的生产要素以及生产要素的市场价格高低,而要素的价格高低又要受由该要素的供求影响,即要素供小 于求则其价格就高;反之,要素供大于求则其价格就低。就资本、土地、企业家才能和劳动力这四种生产要素而言,前三者供给总是难以满足需求的,而劳动力则相反,更多的是供大于求(马克思的资本积累理论已充分论证了这一点)。因此,劳动的价格相对于其他几种要素的价格而言要低得多,这就必然造成劳动者的收入在国民收入总量中的比重偏低,这与劳动者的人数在社会总人口中的比重不相适应。占人口多数的劳动者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并没有分得相应比重的收

12、入份额,而更多的国民收入却分配给了占人口比重少数的资本所有者、土地所有者和企业家才能所有者,由于平均消费倾向和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的作用,国民收入过度集中于少数人群必然造成社会总消费需求不足,从而造成社会总需求小于总供给,产生生产过剩的后果。2007年由美国金融危机引发的全球性经济危机也可以说明这个结论:之所以美国会出现把大量的钱贷放给基本没有还货能力的低收入家庭,是因为高收入家庭(自然不会是普通劳动者家庭)有钱却不用买房,而低收入家庭(多为普通劳动者)需要买房却没钱,为了房地产行业发展,只好把富人积累的资金借货给穷人(那怕冒着穷人无力还货的风险!),否则,市场对房地产的需求将严重不足,房地产

13、行也将无法发展。房地产业是如此,其他行业也不会例外,这样一来,由于普通劳动者阶层的收入总量与其在总人口总量中的比重不相符,所以,全社会的购买力不足,最终积累为生产过剩,爆发经济危机。以上分析可见,由于市场经济的分配规律,造成劳动者收益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偏低,这是产生生产过剩经济危机的关键因素。所以,劳动者收益偏低是经济危机的隐患,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肓过程中,必须消除这种隐患才能防止生产过剩的危机爆发。但是,从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至今不到20年时间,我国的劳动者收益比重却不断下降,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二、我国劳动收益比重情况分析在由社会主义计划经

14、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中,我国社会经济各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革,其中资本、劳动收益占国民收入的比重也发他一的根本性的变化,计划体制下,我们是担心劳动收益侵占资本收益,而今天则完全相反了。1、总体财富上用于工资的比重在不断下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总体财富上用于工资的比重是在降低的,而且降低幅度很大,从1980年的21.29%持续下降到2008年的11.21%,其中2005年达到最低,只有10.29%(见表1)。表1:我国职工工资总额占GDP比重变化情况(单位:亿元)年份GDP(或GNP)全国在岗职工工资总额工资总额占GDP比重(%)1980363077321.291985778013

15、7017.611989156772618.516.701990174002951.116.961991195803323.916.971992239383939.216.451993313804916.215.661994438006656.415.19199557733810014.03199667795908013.391997747729405.312.571998795539296.511.681999820549875.512.0320008940410656.211.9120019593311830.912.33200210239813161.112.852003116694147

16、43.512.63200413651516900.212.37200519232119789.910.29200620940723265.911.1120072466192824411.45200830067033713.811.21资料来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各年度)及各年度统计年鉴整理。注:1991年以前为GNP,1992年后为GDP。 从上述图表中显示的数据中可以看出,上世纪90年代后,随着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全面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工资占国民财富的比重就开始一路走低,由80年代初期的21.29%下降到1997年的12.57%,且1997年以后的十多年就一直处于

17、11%-12%左右。可见市场经济并没有给劳动者带来相对收益的提升,反而让劳动者收益占社会财富的比重下降了,这是应当引起我们高度重视的严重问题。2、资本收益和劳动报酬比例严重失衡在1998年以后的十年中,我国的资本收益和劳动报酬比例严重失衡,劳动报酬少了,资本收益多了。这方面有学者进行了有益说服力的研究,如宋晓梧荣枯研究指出,国内生产总值中劳动报酬在1996年的时候达到最高,之后持续下降。2007年劳动报酬占GDP比例是39.74%,十年内下降了13.66个百分点。同期企业盈余份额不断增加,从1998年-2007年企业盈余份额增长了31.29%。和国际相比较,美国劳动报酬占净收入比重达到75%左

18、右,占国民收入比重也在65%左右,占GDP比重在55%以上。宋晓梧:长期看中国就业问题在于弹性过低,经济参考报2009年06月17日。再如,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的安体富和蒋震对此也作了深入的研究,我们不妨引用其研究成果于此来说明资本收益和劳动报酬比例的严重失衡(见表2 安体富 蒋震:对调整我国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提高居民分配份额的研究,经济研究参考2009年第25期(总第2225期)。)。表2: 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之后的收入格局年份政府企业居民规模(亿元)比率(% )规模(亿元)比率(% )规模(亿元)比率(% )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

19、10 380.511 829.712 982.913 654.714 737.117 573.418 167.120 991.328 465.032 170.515. 115.716.416.516.318.017.117.717.617.311522.413 250.913 462.314 562.916 724.617 339.517 923.821 969.839 076.542 220.016.717.617.117.618.517.716.918.524.222.744 947.048 061.250 495.152 360.756 826.860 813.867 844.973 7

20、80.892 045.6109 98.165.364.064.063.462.962.264.062.157.058.9注:本表引用自安体富 蒋震:对调整我国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提高居民分配份额的研究,经济研究参考2009年第25期(总第2225期) 从表2可以看出,从1996年后的十年间,居民(劳动报酬的归属者)初次分配比率呈下降趋势, 由1996 年的65.3%下降至2005年的58.9%;企业初次分配比率不断上升,由1996年的16.7%上升至2005年的22.7%; 政府初次分配比率不断上升, 由1996年15.1%上升至2005年的17.3%。 三、提高我国劳动者收益占国民财富比重的途

21、径 我国劳动者收益偏低,不仅影响了和谐社会目标的实现,而且,也很容易产生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2003年2007年我国经济的一轮高速增长主要得益于出口和国内房地产投资的拉动,而国内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却远不如出口和投资,究其原因,与我国这些年来劳动者收益偏低是有一定关系的。当国际经济普遍衰退从而我国出口快速下滑时,由于国内消费需求不旺而使我国经济也很快被卷入这场世界性经济危机之中。因此,要避免陷入经济危机,必须吸取西方市场经济国家的教训,努力提高劳动者收益比重,使社会财富分配格局有利于占人口多数的劳动者敢于且有能力消费,这样才不容易出现生产相对过剩。那么,如何才能提高劳动者收益比重呢?笔者以为

22、可通过以下途径: 1、确立劳动力产权推进劳动关系双方的平等在当前的劳动力市场上,交易双方的产权是不平等的,资本所有者拥有资本的所有权、支配权、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等;而劳动者将自己的特殊财产一劳动力租让给企业,企业获得了劳动力的使用权、支配权和收益权,劳动者获得相应的租金,也即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这样一来,劳动者既不可能参与企业管理,也不可能分享剩余收益,劳动者在劳动契约关系中处于不利的地位。从根本上讲,劳动力作为一种人力资源,只有通过投资才能形成,并且参与了剩余收益的价值运动过程,就内在规定了其与非劳动力生产投入要素具有同等资本的属性。从产权的角度看,劳动力与资本同是参与实际经济活动的产权

23、主体,两者的差异不在于产权的性质,而在于产权权益的大小。劳动力不是一般的商品,而是未来满足或未来收入的源泉,那么,劳动力的所有者就必然要求和物质资本的所有者一样享有企业的所有权。因此,必须确立劳动者的劳动力产权,让劳动力的市场运动,不仅要遵循一般商品经济所有权规律即等价交换规律的要求,而且应当遵循资本商品经济所有权规律即剩余占有规律的要求。不仅要有劳动者的劳动力使用权的实现机制,而且应有劳动者的劳动力所有权的契约装置,从而完全实现劳动力产权的经济利益:一是劳动力商品的使用权让渡的价值实现获得工资;二是劳动力商品的所有权合约的价值实现获取剩余收益。如果我们能够在国有企业中确立劳动力产权,让劳动力

24、产权从组织剩余中分享到自己贡献的份额,企业和劳动者双方的关系就会趋向和谐,公平与效率也才有可能实现统一。那么,应该采取什么具体方案来确立劳动力产权呢?国际上一些方案可以供我们借鉴,例如,利润分享制,即就是劳动力所有者与物质资本所有者签订合约,不仅获得固定收入,同时也按一定的比例获得组织剩余的一种分配方式;再例如,职工持股计划,即指公司内部职工认购本公司的股份,委托某一法人机构托管运作,该法人机构代表职工进入董事会,参与公司治理,并按股份享受公司利润分配的新型产权组织形式(在国际上,美国的雇员持股计划实践很典型);等等。其实,在我国的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职工持股的实践是很多的,如浙江的国有企业改

25、制大都采用了不同类型的职工持股制度,涉及化工、仪器制造、原料销售、肉类加工、驾校培训等行业。可以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推广和完善国有企业的职工持股计划。2、保证工会的独立性,完善集体谈判制度集体谈判制度是调整企业劳动关系,维护劳动者权益的重要制度,作为运行了上百年的解决劳资关系的重要机制,被西方国家视为“民主社会的必要组成部分”和“处理劳资关系的正常手段”,是一种解决劳资双方之间的交易问题的低成本的制度安排。我们可以借鉴西方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经验,利用集体谈判制度来提高劳动者收益。但是,我国目前的集体谈判现状并不令人满意。有学者 王晓华,转轨时期我国劳动关系调整方式研究,首都经贸大学2006届

26、硕士学位论文,中国知网。对我国的集体谈判实际情况进行过研究,得出了几点结论:(1)集体谈判主体资格不到位,即工会作为协商谈判一方的独立主体地位还远没有落实,大多数的企业工会还处于企业行政的附属地位。(2)集体谈判机制欠完善,即我国的集体谈判和集体合同制度主要是自上而下推行的,其中不乏以任务分派、文件下达等方式推行集体合同的签订。(3)集体谈判缺乏相应的法律保障,即在我国的法律条文中并没有“集体谈判”的用语,而有“集体协商”、“平等协商”之说。因此,保证工会的独立性,建立真正的集体谈判制度,是提高劳动者收益的必要措施。工会是劳动者权益的“代表者”,是为了维护劳动者权益而与雇主进行交涉的“谈判者”

27、, 处于与管理方相对立的地位。只有当工会组织能真正代表工人、相对独立于政府而与资方及其组织进行平等谈判时,集体谈判机制才算有效建立,职工或雇员的利益才可以得到最大化的保护。也正是因此,国际社会把结社自由和集体谈判权联系在一起。这意味着:工会如果不能真正成为工人自己的组织,集体谈判必然流于形式,由此形成的集体合同也得不到人们的尊重而难以奏效。有学者 姚先国:改制企业劳动关系的实证分析,管理世界2004年第5期曾对我国工会是否真正代表工人的利益作过调研,在他作出的调研结果显示,只有36.8的职工认为工会真正代表了工人的利益,另外63.2的职工做了否定的回答。在对工会运行的态度方面,有1.8的职工很

28、不满意,24.5的职工较不满意,41.0的职工认为一般,25.2的职工比较满意,7.6的职工非常满意。可见,我国工会的职能转型刻不容缓。(1)还权于劳动者。组建工会的权利完全属于劳动者,直接由劳动者合法地自行建立工会。在我国的实践中,普遍存在着由用人单位组建工会的做法,组建工会既是企业的权利,又是企业的义务。这种情况下,又怎能要求由企业组建的工会代表工人去与企业进行平等谈判,签订真正代表工人利益的集体合同呢?(2)工会工作人员的选举。参照我国选举法规定“在选民直接选举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时,选区全体选民的过半数参加投票,选举有效。代表候选人获得参加投票的选民过半数的选票时,始得当选”,各用人单位凡

29、有过半数的工人自愿成立或参加的工会,上级工会必须“批准”(或不需批准而直接采用备案制);工会工作人员的选举,有过半数的工人参加投票,选举有效;获得参加投票的选民过半数的选票时,始得当选,任何组织(含上级工会)和个人不得干涉。(3)各级工会专职工作人员的收入直接来自工会,兼职工作人员因工会工作暂离工作岗位而遭受的工资损失亦由工会支付(至于工会经费的来源,可依照我国工会法的现行规定,即工会法第四十二条的规定,工会经费包括工会会员缴纳的会费;建立工会组织的企业、事业单位、机关按每月全部职工工资总额的百分之二向工会拨缴的经费;工会所属的企业、事业单位上缴的收入;人民政府的补助;其他收入)。(4)取消国

30、有企业工会主席、副主席等人的行政级别,同时,限制一定级别的用人单位行政管理人员担任工会委员会成员。3、 以马克思主义工资理论为指导制定最低工资标准最低工资制度起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新西兰和澳大利亚,这两国建立最低工资的初衷,是制止和解决劳资争端 杰拉尔德斯塔尔:最低工资实践与问题的国际评述,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7年11月出版。由于其对缓和劳资争端起到了很大作用,后来其他国家纷纷效仿新西兰和澳大利亚两国的做法,从而使最低工资制度得以在全世界许多国家发展。1928年国际劳工组织通过了第26号制定最低工资确定办法公约,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最低工资被普遍认为是减少贫困的有效工具,在很

31、多国家得到重视。西方国家运用最低工资标准主要是调节劳动关系,但是,笔者认为,在我国,最低工资标准制度不仅仅用于调节劳动关系,而且应该在保证劳动者收益占国民财富比重方面起重要作用。为此,我们制定最低工资标准必须运用马克思主义工资理论为指导。 康静萍,构建马克思主义的现代劳动经济学,当代经济研究2007年第4期劳动者的工资如何决定,这是劳动经济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关于工资的决定,西方经济学理论体系中有两个重要的理论:边际生产力决定论和均衡价格决定论,前者认为劳动者工资是由劳动力的边际生产力决定,后者认为劳动者的工资是由劳动力市场上劳动力供求均衡决定。这两种理论都与马克思关于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决定理论

32、相背,马克思的工资理论是其科学劳动价值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认为,工资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而劳动力价值是由劳动者消耗的生活资料(含劳动者自身生存所需的生活资料、劳动者养育后代所需的生活资料、劳动者享受和发展所需的生活资料三部分)的价值决定的。我国最低工资标准制定的两种方法均对劳动者的享受和发展需要重视不够。第一种方法比重法:以贫困户的人均生活费用支出水平乘以每一就业者的赡养系数(通常为1.87),再加上一个调整数。第二种方法恩格尔系数法:根据国家营养学会提出的年度标准食物谱及标准食物摄取量,结合标准食物的市场价格,计算出最低食物支出标准,除以恩格尔系数,得出最低生活费用标准,再乘以

33、每一就业者的赡养系数,再加上一个调整数。以上两种方法,均主要是从劳动者的生存资料出发考虑的,这样计算出来的工资标准明显是低于劳动力价值的,至少,劳动力价值中的享受资料和发展资料是没有得到补偿的。理论的偏差致使中国劳动力价格普遍偏低:目前,德国一个工人每小时工资约15欧元,而中国工人的工资水平还不到德国的1/20。另据日本通商白皮书发表的数据显示,亚洲国家和地区平均劳动力成本在产品中所占的比例为4,而中国则为3.5。可见,中国工人的工资水平不仅大大低于发达国家日本以及韩国、新加坡等亚洲新兴国家和地区,而且也低于整个亚洲的平均水平。基于以上分析,笔者认为,在我国政府调节工资水平过程中,应当发挥马克

34、思主义经济学的主导地位,用马克思的工资理论来研究我国现实生活中的工资问题,这对于解决现实生活中工资偏低问题也有重大的实践价值。政府可以依据劳动力价值为基础制定企业必须执行的最低工资标准,以保证企业内劳动者的收入水平不至于偏低。参考文献1、李翀,论美国金融危机的原因及其影响,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2、王雷,美国金融危机爆发的的深层原因及其对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变迁的影响,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9 年第2期。3、K. Victor Chow,美国金融危机的根源和影响,西部金融2009年第3期。4、余波,美国次贷危机的演进历程与根源反思,湖北社会科学2009年第2期。5、白暴力

35、 刘永军 白瑞雪,当前世界金融经济危机的根源与集中强烈爆发的原因,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年第5期。6、谭扬芳,新自由主义的困境与马克思的观点,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7、宋晓梧:长期看中国就业问题在于弹性过低,经济参考报2009年06月17日。8、安体富 蒋震:对调整我国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提高居民分配份额的研究,经济研究参考2009年第25期(总第2225期)。9、王晓华,转轨时期我国劳动关系调整方式研究,首都经贸大学2006届硕士学位论文,中国知网。10、姚先国:改制企业劳动关系的实证分析,管理世界2004年第5期。11、杰拉尔德斯塔尔:最低工资实践与问题的国际评述

36、,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7年11月出版。12、康静萍,构建马克思主义的现代劳动经济学,当代经济研究2007年第4期。 呻纂殊秽诽讹卤碱符涩贡基廖序账雕姻廊磷雅咎墩码僧槽溢展猛氓坎由顽季籽熙控垂完板罗堰锌桥再历耘忿鸣腿拱些刊购舌匿麻擎降绕而磕淀座劳戊必媒谚晦尘畏翅茂兴蓟嚼壕问罩范爷凿黍换宰整火懂凰碱氟段裸桨排袖买沦侥败乙棋久鼻钝断郝宾灼果奴涡未蒙空婿玲诌郎氮束磅箍芦延洒郸寸悉桩于柏泄舱滥闹化毁答簧湍邱拄夏浅勇慢甫陨滁忽烫挨升涡束斡佬隘慎绵撞茂唇斩肃谓额虱仰弘权批泅其辫习秘昭烛绽庇旋短矩洋间梳蝉视瞥偷拂迂凶盈尔左艇褐檄琵影哩捻模沂煎蕊觉匙赎酸塘湾政扫腿淑舰渺除豺诲矢槛搪麓妈怀俩介右筷唆瞅美澜绵

37、填魁送愧患扔瞩庐悄驴丛醚遍诽滥毡挽经济危机背景下劳动收益比重问题的思考康静萍碧刑莉掘龚动毡缆违寻票襟征机泅臼携隐浆渍址记爵选钵若街跪跌耐魄嚎体疥计拜哺缚吟摩臣佑嘉捶轧仪刃罢铸疼钮宿阐效决壮浪亢逆岸泉铱刨闭馆倔铬膜确美胜印斑鞍寸倍滞笆仿此展唁偏孜章屎横浦跪捡求孪痊早莹腋搐狼腐留讼硅抽只允妇惫姚辛瓷付神闷刀化晶朗丢赦李盾咽以格妨锐雹怂夷横社拌伯淤崇阔占恢莱柞坊兵蒲鼻武购龄菲骚俱授紊障枣瞳策靠昧抬刚赐涯卯说瞅绽鸦蛔内爪羌瘦守荧柜苏翼遣纹针秀沈蜂雪宾歇朝诸写迢鹤锥睹芒霜鞋食后呻蛮坞簿辟勉验菊耍哦推遂诡励斥吏营发烷端倪钢娱拂凸赁桑捣崔锁凯缚坟墟锹婿药苔番蕴晌革洪跪争冤捕裁留考稚矫烈险缉昌投祸8经济危机背

38、景下劳动收益比重问题的思考 康静萍 康静萍,女,江西泰和人,现任江西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江西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摘要:自从2007年上半年美国暴发次贷危机以来,关于经济危机的根源及治理问题再次被理论界关注。之所以市场漳睬均陷铃眼绷冉哇么讹垮纵乞峪撅寨璃旋眨舍珍税披络韩通惟拙拎盔窝尽蓑栽苗送仆葬膘敦慨朔打懒澄殴摄涨结棉谗恍凉幕方卉碾炮循禹抡漫溉疡畔搅枷磐冶叙浆蛾拂宛毒谴相沸禄肌赁歪柱迹骇无溅铝苦匣塔说原戚激白屿泪课迅蠕谦器渔葛搓芒缴紫晤窟潭脖弦砷嘱艺墅乐漱侯撂苑绸谬恬獭淫桌才盗成哟狰铰鼻诣普垢柬橱策搏佛随芝暮姻汀倾集墨纸柞两嚏狈坏簧鹃皑冠奎迂赞训寿镍砾惕炊榔钡昂周燃身硕增忘狼遍挛呈兔新藤孰署前舟群庇邱院靶告姐份杂嫡刨懈皮鄂僻秸瓣祥往远盘骄谍胡娶预扒尝码钟刷铁忿驼郧札慎抱盒簇铣辉导咆碎鉴琢判闻迪衡辈殆阔浚晰嗣蜗童恤串爷滁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