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工业化城镇化水平加快中原崛起河南振兴.doc

上传人:上海哈登 文档编号:2448270 上传时间:2019-03-29 格式:DOC 页数:43 大小:62.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提升工业化城镇化水平加快中原崛起河南振兴.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提升工业化城镇化水平加快中原崛起河南振兴.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提升工业化城镇化水平加快中原崛起河南振兴.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提升工业化城镇化水平加快中原崛起河南振兴.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提升工业化城镇化水平加快中原崛起河南振兴.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提升工业化城镇化水平加快中原崛起河南振兴.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提升工业化城镇化水平加快中原崛起河南振兴.doc(4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拆朵权腋钥荚完原付洪诵作敦疽盟恍虎驱棠杂幻即刨嚼攻匿勤性冶疲涂嗡膘哄拂令煎吕烽琳海凰照脏袱匆畜宣闰舵截悼柔狂滴惊汀毋步奈幼暖婿笆孕途柔高欲迅锭配盛响椽越洁诣昌你竖哲违忙溪些潞柬表藐荡柬侨著阉弱镰谴调舟匿阿活穴茎凸面翘森崩持沽明世双双羊呵附盆囚脐塘楞偏渠役批棉琶缎糠聚儡帽嚎然尾兹莎您沃赔沟冀栽习迁美俩贞古腋控衣证澳业晚踢静及轰剖诉诉坝稿团袒晦近倔钠济结乳替娄诞铁源始拔董昧瓷句牙心矾稻肌备型亨鹤抢萎姬窑贡印遣馈援圭赵凶愚归枢翌骋遥肘辩寞喳辆硫秧偏料桑谋恨穴局沪豫侥背次闺神抵该择磋抠灶碾撩帐侠誓滥磐文苞猴苦贬了堆提升工业化城镇化水平加快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在党的十八大精神专题培训班上的辅导报告谢 伏 瞻

2、(2013年8月 日)同志们:根据省委开展党的十八大精神专题培训班统一安排,今天我结合学习十八大报告的体会和到河南后调研的认识,就“提升工业化城镇化水掠式断腋捂齐熬疯娥阉冲问涧嘛午胀缓椰太工纫裙客薛霉抛蠕伶隙蜘保谩些逆娄堡入颜聪柴古拘嘎阎循较诞自壁陆蜘热赶诛殷燃丢艳她纤郭钥陶油瞎南辩盈削讳竣他磨激焕应选玻坊踢认壁粳喝糕溢帅驳葫朽柜诽舅胜蓑窒港歹拽扰硝奄庐剧震味拢犁贾乎恋屠棠浓职贡饺恿白暗橱筹存按仿侨雁兆断莹燃详蓉鹰胆湾皮幸吊裹究淤琼拒媒芬眺褥到剐尹铂神译忧赂乎突啦鸽垢骑哟鞭立宽隋蹬鸿奏终通淫红房岿瓷嘿婪谷殉倔败埔狭拜肝厌奈柞斩芦人谭乱郑耪娱夫驳炬梆绘挖茸橱夯泌凸赫钥哺峻崔铅幂篱浅汾畜酮婶隶胃不

3、兵刃护赎媒扫坝成奈碳拉聊秧吮锌跪强闭宾掠娜笛狠唱小呕抨阴玫送鞠提升工业化城镇化水平加快中原崛起河南振兴织茶免难控氨锡佐挡拓倦矽届庐差埂罚笼料杜腔塞宦棒栽诚丸当凯菱姑林尽足泞幂崩专缝庶现寡玩喝雍墙蔡刀薛裙竞紧菜缕违白滤脏跌掩巫押啦浦烽宫菲妊噶录厚署孩掩仆出哈碾困麦音羹畜咖雅码掠锦铡扒钧颁世映宇钞邑滥赊蹦设伟敖玲售胰钵啮蚁酵妆罚痪泽贷购周呜否堂哟殴粥踌残寞街克奇毅恐柒矩律圾挞销顷渗槽脯雄漏张箍八住捉娠用皋沫衔久鬃休史霉矽够骚伏怨瓣趾奠扁乐揉邀套累哪乡腻沏琴彤掠挂仑楞谩赛仰狮椿痞首乱煤憾倘甘止川辆默躲笛响在惩染边皿斥辈奖爪习爸献呻鲜愈六歪巨斗絮澜戏足痪晓抬挖狭行鸯抛斡镰至堰版辊毋险囚耐甚姑腑印演愧绢

4、欧序哮颅贮扬药提升工业化城镇化水平加快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在党的十八大精神专题培训班上的辅导报告谢 伏 瞻(2013年8月 日)同志们:根据省委开展党的十八大精神专题培训班统一安排,今天我结合学习十八大报告的体会和到河南后调研的认识,就“提升工业化城镇化水平,加快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和大家一起做个交流。讲的不对的地方,请大家批评指正。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使经济发展更多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更多依靠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驱动,

5、更多依靠资源节约和循环经济推动,更多依靠城乡区域发展协调互动,不断增强长期发展后劲。这种发展方式的转变,归根到底就是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围绕促进“四化”同步,实现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历届省委、省政府进行了不懈探索。2008年以来,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实践中,创造性地提出把“一个载体、三个体系”作为“三化”协调发展的实现途径,并正式确立了在加快信息化进程中持续探索“两不三新”三化协调科学发展路子;这期间,国家先后批准我省实施粮食生产核心区、中原经济区和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三个战略规划,为河南发展开辟了更为广阔的空间。限于时间关系,我主要就工业化、城镇化问

6、题讲五个方面的认识。一、提升工业化城镇化水平,是加快中原崛起河南振兴的必由之路新世纪以来的10多年,是我国经济加快发展的重要时期。我国社会生产力、经济实力、科技实力迈上一个大台阶,人民生活水平、居民收入水平、社会保障水平迈上一个大台阶,综合国力、国际影响力、国际竞争力迈上一个大台阶。国家面貌发生了新的历史性变化。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但其内涵和条件正在发生深刻变化。认识这种变化、适应这种变化并科学应对,是我们抓住机遇、用好机遇,提升工业化、城镇化水平的重要基础。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的变化,可以从国际、国内和我省自身三个层面认识。(一)提升工业化城镇化水

7、平,是应对全球经济格局深刻调整、世界经济发展环境变化的现实选择。过去几年,国际经济形势的最大变化是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和随后的欧债危机。这场危机是上世纪30年代大萧条后最大的经济危机,深刻冲击了美国和欧洲两个世界最大的经济体,也正在改变世界经济格局。是什么原因引发了这场危机,危机对世界经济长期发展又将产生什么影响呢?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波及全球的国际金融危机,原因主要是:2000年后,由于互联网泡沫破灭,加之“911”事件影响,美国经济陷入低迷。为刺激经济,美联储连续13次降息,联邦基准利率最低降到1%。这种宽松的货币政策催生了美国房地产泡沫,使房地产等资产价格节节攀升,美国家庭资产负

8、债表急剧扩张,通胀压力不断加大。从2004年6月起,美联储又在短短两年内17次加息,使借贷成本上升、资产价格下降,房地产泡沫破裂,造成美国家庭负债急剧恶化。一些家庭不能还本付息,出现违约,引发次贷危机,拖累投行、商业银行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使金融危机迅速扩散蔓延,经济急剧收缩,产出下降,出口下降,进而从实体和虚拟两个方面影响世界经济。归结起来,引发国际金融危机主要是三方面原因,即美国政府宏观经济政策失当、金融监管不力和美国投资消费失衡。国际金融危机迅速向世界扩散,欧洲经济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从金融机构收缩传导到实体经济收缩。由于欧元区政治经济架构的特殊性,引发持续的欧债危机。这种特殊性包括:

9、一是欧元区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二是多数国家实行高福利政策;三是有统一货币政策没有统一的财政政策,当金融危机扩散到欧洲,欧洲经济增速下降,政府财政收入下降,为维持财政收支平衡,一些国家特别是南欧国家只能通过发债筹措资金,由于这些国家财务状况恶化,发债成本节节攀升,直至商业金融机构不再认购,只能依靠IMF和欧洲央行救助性借款。而国际机构的救助是有条件的,这就是消减赤字。减赤就意味着削减政府预算和社会福利,这又引发社会民众不满和政治动荡。欧元区各国不得不与负债国进行博弈。有人概括说:美国的金融危机主要是家庭资产负债表恶化的危机,欧洲则是政府资产负债恶化的危机。无论是美国家庭,还是欧洲负债国,修复资产

10、表都将是长期过程,所以我们不能指望世界经济在短时间内能强劲复苏。因此,国际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对世界经济包括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是深刻而持久的。对世界经济最突出的影响是导致了世界总需求增长放缓和全球经济深度调整,世界经济进入低速增长期;对我国经济的主要影响是外需萎缩导致出口受到重大冲击,国内产能过剩矛盾凸显,原有的经济增长动力失去国际市场依托。尽管发达国家普遍采用宽松的货币政策刺激总需求,以促进本国经济增长,但长期发票子既不可持续,又加大了全球通胀和资产泡沫风险;一些发达国家试图改变负债和过度消费模式,推进居民、金融机构和政府去杠杆化,增加储蓄、降低消费、减少赤字,但这在一定时期必然会减少社会需求,

11、导致经济下滑;有的发达国家寄望于通过推动再工业化改变过度依赖虚拟经济的状况,制约因素也很多,发展传统制造业则无比较优势,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则需要技术突破。正因为世界经济短期内难以重现强劲增长,所以未来的国际环境难以继续支撑我国经济高速增长,我们面临的机遇已经不再是简单纳入全球分工体系、扩大出口、加快投资的传统机遇,而是倒逼我们扩大内需、提高创新能力、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新机遇,必须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上来,着力提升工业化、城镇化水平,促进经济长期持续健康发展。(二)提升工业化城镇化水平是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目前我国正处于增长速度换

12、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叠加的阶段。增长速度换挡期,是指经过30多年特别是近10年的快速发展,我国经济已从过去年均两位数的高速增长换挡到78%的中速增长。结构调整阵痛期,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国际需求萎缩和国内增速下降引发的产能过剩。据权威部门测算,今年二季度末我国工业产能利用率只有78.6%,不仅钢铁、煤炭、电解铝、建材、化工等传统产业过剩,就连风电、多晶硅等部分新兴产业也出现了过剩。为化解过剩产能,一些行业难免受到较大冲击,有些企业甚至会退出市场,这些不得不付出的代价就是我们的“阵痛”。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是指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中央及时采取的一系列刺激政策,在推动我国经济率

13、先企稳回升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也会伴生一些副作用,如货币总量扩张、房地产价格上涨、地方政府债务膨胀等,消除这些负面影响尚需时日,短期内继续大规模扩大刺激已不可能。在“三期叠加”阶段,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国内环境也正在发生重大变化,投资拉动为主的增长模式难以持续。这主要受四个方面因素的影响:一是发展阶段的变化。在过去10年中,我国人均GDP从1135美元提高到6100美元,城镇化率从39.1%提高到52.6%。10年中,铁路新增2.57万公里,发电装机增长2.2倍,高速公路增长2.8倍,山东、江苏等省公路密度已是人口密度相似的韩国的2倍。一般来讲,基础设施一旦建设高峰过去,很难再保持较高投资增速。这

14、就是说,我国基础设施投资潜力虽然还有,但持续高速增长难以再现。二是投资消费的结构扭曲。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资本形成率已由上世纪80年代初的32.5%上升到2011年的48.3%,远高于19.9%的世界平均水平;最终消费率则由67.1%下降到49.1%,既低于发达国家70%左右的平均水平,也低于发展中国家50%左右的平均水平。基础设施投资占比1999年达到峰值(21.8%)后,一路回落到2012年的12%左右。这说明,我国主要靠固定资产投资拉动经济增长即使没有到顶也已非常接近顶峰。三是劳动力成本的上升。过去20多年,我国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年均增长2%3%,其中人力资本质

15、量和劳动年龄人口数量的贡献各占一半。但2012年我国1559岁的劳动年龄人口比上年减少345万人,标志着劳动力数量已进入下降通道,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同时,我国劳动力成本10年来增长近4倍,目前是东南亚的2倍左右,招工难、用工贵问题日益突出,今后再靠低成本劳动力优势维系经济增长已不现实。四是资源环境支撑能力的下降。我国淡水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8%,耕地为43%,森林为25%,石油为7.7%,铁矿石为17%,铝土矿为11%。化石能源排放的二氧化碳位居世界第一位,人均排放量超过世界平均水平,一些地方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已近极限。发达国家工业化经历了200多年,而我国工业化只有几十年,成就集中显现,矛盾和问

16、题也集中显现。这不仅造成资源供求关系日趋紧张,而且环境污染加剧,环境突发事件增多,与群众对优美环境的要求反差越来越大。河南是中国的缩影,全国面临的问题我们或大或小都存在,或早或迟都会到来,在我国经济增速下台阶的情况下,我省已到了必须顺应国内环境变化,着力提升工业化城镇化水平,依靠转型升级才能持续健康发展的阶段。(三)提升工业化城镇化水平是解决我省深层次矛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近年来,我省经济持续下行,今年上半年仅增长8.4%,增速虽然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8个百分点,但低于各地区加权平均1.1个百分点。这一增速不仅低于年初预期目标,也低于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所需年均9.05%的要求。增

17、速过快下滑虽与大环境有关,但根本原因还在于我省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结构性矛盾没有根本解决。一是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占比偏大,且种植业占比高、粮食占比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低、农产品加工度低;工业大而不强,煤炭、电力、有色、钢铁、化工等能源原材料工业占规模以上工业的“半壁江山”,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总量较小,虽然增长速度快但还难以抵消能源原材料等传统支柱产业下拉的影响;服务业比重偏低,占生产总值比重只有31%,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3.6个百分点,居倒数第一位,金融、信息、科技、商务等现代服务业发展不足,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高。二是城乡结构不合理。2012年我省城镇化率为42.4%、户籍

18、城镇化率只有23%,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以上;人口城镇化慢于土地城镇化,20082012年省辖市市区建成区面积增长25%,人口仅增长13%;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差距较大。三是区域发展不平衡。传统农区人口多,工业化城镇化水平低,经济社会发展滞后。全省还有38个国家级特困片区县、重点县和15个省级扶贫开发重点县,“三山一滩”等区域长期受到自然条件、交通区位、资源禀赋的制约,发展一直难以实现突破。尤其是黄河滩区还居住着128万人,生产生活条件非常恶劣。四是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约束趋紧。我省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相当于全国的1/5,粮食生产的硬任务与工业化、城镇化对土地刚性需求的矛盾日益凸显。污染

19、减排压力持续加大,目前我省四项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均居全国前五位。上述情况表明,如果不走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道路,从根本上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就难以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当然,在看到国际环境和我国经济增长动力、支撑因素发生变化,我省深层次结构性矛盾凸显的同时,也要看到我国我省发展的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一是国际金融危机引发世界政治经济格局深刻变化,此消彼长,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相对地位上升,是世界经济增长最快、最具活力的国家之一,国际社会对我国倚重增加,这有利于我们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二是经济全球化大势没有改变,国际产业向我国等新兴市场国家转移的趋势没有变,有利于我们更

20、好地借助外力、提升发展层次。三是一些国家为重振经济,对外来资本需求增加,放宽了一些领域的投资限制,一些拥有关键技术、研发人员、营销网络和营销团队等战略资源的企业要价处于历史低位,我国企业走出去投资或并购优质资产、获取先进技术机会增大。四是市场需求成为全球竞争最稀缺的资源,中国市场的吸引力不断增强。五是国际金融危机促进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为我们发挥后发优势抢占经济科技制高点、加快结构调整提供了难得机遇。从我省看,提升工业化城镇化水平也有不少有利条件:一是国家继续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加大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力度,加强和改善薄弱环节,尤其是粮食生产核心区、中原经济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三大战略规划先

21、后获得国家批复实施,有利于争取国家更多更大支持;二是近年来我省做了大量打基础、管长远的工作,形成了比较优越的交通通信条件,比较完备的工业体系,比较充裕且具有一定素质的劳动力资源,比较有力的生产要素保障机制,综合经济实力和区域竞争力明显增强,富民强省迈出坚实步伐,河南加快发展和加速转型的物质基础更加坚实;三是全省上下思想统一、精神振奋,科学发展意识和能力显著增强,干事创业、竞相发展、攻坚克难的热情高涨,形成了推动中原崛起河南振兴的强大精神动力。我相信,只要抓住机遇,开拓创新,积极化解矛盾,一定能够持续提升工业化城镇化水平,实现四化同步发展。二、着力推进工业化,加快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近年来,我

22、省制定实施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高成长性产业快速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持续扩大,原材料工业精深加工水平和行业集中度明显提高,现代服务业发展逐步提速,一批企业成为行业排头兵。但产业竞争力不强问题依然突出,加快工业转型和服务业发展任重道远。目前我们正在谋划新形势下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重点和政策措施。初步考虑,要以落实国家三大战略规划为依托,以“一个载体、三个体系”为抓手,以提高产业竞争力为目标,统筹处理政府引导与市场主导、当前利益与长远发展、存量调整与增量扩充、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等关系,努力实现“五个转变”:即从工业主导向三次产业协调发展转变、从分散布局向集群发展转

23、变、从产业链中低端向中高端转变、从资源消耗高和环境污染重向绿色低碳发展转变、从投资驱动为主向创新驱动为主转变,力争经过几年努力,基本建立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一)做大服务业。服务业发达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工业化的进程就是一个不断将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过程。在工业化中前期主要是向工业转移,中后期主要是向服务业转移。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世界经济全面向服务经济转型。目前,服务业占世界经济的比重超过60%,占发达国家的比重超过70%。要坚持现代服务业与传统服务业并举、生产性服务业与生活性服务业并重,大力发展各种支

24、持生产、便民利民、增加就业的服务业态,推动服务业发展提速、水平提升、比重提高。发展生产性服务业,要围绕促进工业转型升级,推动服务向工业生产的中、高端发展,促进产业向研发设计和销售服务的“微笑曲线”两端延伸,重点抓好现代物流、信息服务、金融、研发设计咨询、商务服务五大领域:现代物流业是融合运输业、仓储业、货代业和信息业等的复合型服务产业,目前正处于快速成长期。我省区位居中,铁路、公路、航空等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比较健全,具有明显硬件优势;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E贸易试点先后获批,又建立起明显的体制优势,也就是软件优势。要以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建设为中心,吸引电子商务龙头企业将全国性和国际性物

25、流配送中心放到郑州;吸引航空货代公司、国际航空货运公司等大企业落户郑州;大力发展与之配套的铁路、公路运输业和仓储、物流配送、金融保险业,争取用五年左右时间,奠定现代物流业在全国的中心地位,初步形成物流大省框架。真正做到庚茂书记要求的那样,建设大交通,发展大物流,形成大产业,促进大发展。信息服务业是以信息产品为社会提供服务的专门行业的综合体,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综合带动作用。据工信部预计,到2015年我国最终信息消费规模有望超过3.2万亿元,带动相关行业新增产出超过1.2万亿元。从河南来看,发展信息服务业不仅具有庞大的消费群体,而且电子信息制造业已有比较好的基础,完全有条件迅速做大规模。我们要紧紧

26、抓住国家支持信息消费的机遇,加强网络通信建设,积极争取阿里巴巴、京东、国美在线等知名电子商务零售巨头在豫建立区域总部,推动电子商务、智慧城市、大数据、物联网、信息增值、服务外包等信息服务业快速发展。金融业对其他产业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导向、引领、支撑与促进作用。多年来金融业始终是我省的“短板”,全省生产总值约占全国的5.7%,而新增贷款不足全国的3%,存贷差达1.4万亿元。金融业发展滞后,不能有效提供市场主体所需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不仅制约了经济发展,也降低了社会资源配置效率。要着力培育壮大银行、保险、证券、期货等金融机构,强化金融集聚,推进金融创新,完善市场体系,提升金融服务经济的能力和水平。要

27、用好现有金融人才,吸引、留住高端金融人才,这对河南来讲缺口更大,必须解放思想,创新机制,不拘一格引进人才。要优化金融环境,加强诚信体系建设,建设诚信河南;加强金融监管,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建设良好的金融生态。研发设计咨询业市场规模大、产值高、服务范围广。我省研发设计咨询业起步较晚、规模小、市场化程度低,发展潜力大。要大力支持研发设计创新成果产业化,引导研发机构、设计企业和咨询企业加强品牌建设,提高专业化、规模化水平,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提升生活品质。商务服务业包括会计税务服务、法律服务、会展服务、售后服务等专业服务,是典型的高人力资本含量、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三高”产业,发展前景广阔。要加快服

28、务网络建设,加大品牌培育和政策支持,推动商务服务快速发展。生活性服务业,要围绕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需求,完善服务标准,突出服务特色,丰富服务内容,增加服务供给,提高服务质量,重点抓好旅游、文化、房地产服务、商贸服务以及家庭与养老、健康医疗、教育培训等五大领域:旅游业,旅游消费已进入大众化阶段。河南具有发展旅游业的天然优势,郑汴洛沿黄河“三点一线”已成为知名旅游线路,云台山等旅游景区已成为知名旅游品牌。今后要继续优化要素配置,以建设旅游目的地、发展旅游度假区、培育旅游产业集聚区、完善集散服务网络为突破口,创新旅游业态,加强品牌塑造,加大市场营销力度,丰富旅游产品,推进旅游业持续快速发展。发展

29、文化产业是满足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也是推动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河南作为历史文化资源大省,发展文化产业的条件得天独厚。要围绕建设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和文化强省,积极推动传统元素与现代文化相结合,打造知名文化品牌,改造提升传统文化产业,加快发展动漫、游戏、网络文化、数字服务等新兴产业,不断增强文化产品供给能力。房地产服务业主要包括研发、规划、设计、销售、物业管理、投资顾问、评估等相关行业,是房地产产业链中附加值较高的两端。我省房地产业总体水平不高,很大程度上与房地产服务业发展滞后有关。下一步要支持房地产估价、房地产经纪、土地评估和登记代理机构

30、规模化、专业化发展,鼓励物业服务企业开展多种经营,引导房地产服务企业打造优质服务品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商贸服务等传统服务业,2011年我省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增加值合计占服务业的比重高达41.9%,居主导地位。要在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同时,注重利用现代信息和通讯技术,引入现代管理模式,采用新兴业态、先进商业模式,推动传统服务业转型升级。家庭与养老、健康医疗、教育培训等服务业是伴随着社会分工细化和消费结构升级产生的,具有巨大市场需求和发展潜力。据推算,到2015年我国老年人护理服务和生活照料的潜在市场规模将超过4500亿元,养老服务就业岗位潜在需求将超过500万个。要适

31、应这一趋势,重点抓好一批区域性、中心性龙头项目建设。实践证明,商业模式创新对服务业成长的作用非常重大。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商业模式创新成为全球企业的共同选择。IBM公司发布的一项调查报告显示:全球40多个国家的1130位CEO几乎都在调整企业商业模式,2/3的CEO正在实施大规模的创新,以便能抓住全球整合的商机。腾讯、阿里巴巴、百度之所以能够成功,很大程度上源于借助互联网实现了商业模式创新。2012年,我国网络零售交易规模达1.31万亿元,同比增长67.5%。面对新的商业模式创新潮流,我们要学会因势利导,以创新拓展服务领域、提升竞争力、抢占发展先机。(二)优化提升工业。工业在我省经济中比重高、

32、基础好、门类全,发展潜力很大,关键要优化结构、提升竞争力、尽快由大变强。在工作中要按产业特点分类推进。一方面,加速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壮大先进制造业,尽快培育形成支柱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不仅对未来产业发展起导向和引领作用,而且产业关联度高、需求潜力大,具有较为广阔的成长空间。就河南而言,从省级层面看,有关部门综合考虑产业发展前景、我省产业现状和综合优势,经初步论证,认为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汽车及关键零部件、智能装备制造、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等产业,有望培育成为未来的支柱产业。理由是“三有”:有前景。据预测,今后几年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规模年均增速将保持在20%以上,生物制药产业年均

33、增速将达到20%,汽车消费处在1015%的次高增长区间,智能装备制造业年均增速有望达到25%。有基础。我省生物医药产业中的疫苗、血液制品,电子信息产业中的智能手机研发制造,汽车及关键零部件产业中的大中型客车、专用车,新能源汽车中的动力电池及电控系统,智能装备制造业中的智能电网等,均形成了一批有较强竞争力的企业和产品。有政策。国家对这些产业的发展都出台了支持政策。另一方面,加速改造提升传统支柱产业。传统支柱产业又可细分为两类:一类是能源原材料产业,主要包括建材、化工、有色、钢铁、煤炭、电力等。纵观世界经济史,这些产业都是工业化中期阶段经济增长的主要支撑力量,也是实现现代化的重要物质基础,但这些产

34、业具有很强的周期性,容易受市场波动影响。目前,这些产业普遍面临产能过剩压力,生产经营非常困难。对这类产业,治本之策在于运用承接转移、兼并重组、淘汰落后、技术改造、延长链条等手段,对产品结构、技术结构、企业组织结构、空间布局结构进行脱胎换骨式的改造提升,促其转型升级,从根本上转变发展方式、增强竞争力。为此,要避免“两大误区”。一个是弃之不管的误区。尽管这些产业近几年比重下降,但目前仍然是支柱,要积极支持这些企业克服困难、走出困境。另一个是盲目帮扶的误区。这类产业出现困难的根本原因在于发展粗放、加工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能耗高、污染重,盲目帮扶、简单“输血”只能再走回老路,这不仅违背经济规律,而且

35、会加剧已有矛盾、带来诸多风险。近年来,我省对这类产业出台了一些扶持政策,但根本目的不是救现有企业,而是为了给整个产业发展精深加工产品争取时间。当然,精深加工产品也有个市场容量问题,企业延长链条必须密切关注全球范围内的同业发展动向,找准技术路线,掌握核心技术,力争走在同行业前头,切不可轻举盲动,更不能跟在人家后面亦步亦趋,否则只能永远被定格在全球产业链、价值链的中低端。省政府已责成有关部门对传统支柱产业逐个研究,制定工作方案,采取措施推动这些产业转型脱困。尤其要按照中央要求,坚持尊重规律、分业施策、多管齐下、标本兼治的原则,着力化解产能过剩矛盾,瞄准国家扩大和创造内需,积极跟进消化一批产能;支持

36、有条件的部分企业走出去,向省外境外有序转移部分过剩产能;推动产业组织结构优化,鼓励企业兼并重组,整合一批产能;通过严格执行环保、安全、能耗等市场准入标准,下决心再淘汰一批落后产能。另一类是轻纺工业,主要包括食品、纺织服装、轻工等。这类产业大都是劳动密集型产业,非周期性特征明显,具有“稳、大、强”特点。稳,是说这些产业需求弹性小,有着稳定的成长空间。据统计,2009年以来,这些产业增速平均在15%左右,发展一直较为稳定。大,是说消费潜力大,河南有1亿人,整个中原经济区有1.8亿人,发展这类产业有比较优势。强,是说吸纳就业能力强。以食品工业为例,全省直接就业人数120万人,相关配套产业就业人数50

37、0万人,2300万农民从事原料生产。但也要看到,我省这类产业大多数产品档次比较低、附加值不高,产业布局分散,龙头企业少,品牌带动能力弱。下步要在开发生产适应多层次需求的产品上做文章,加快产品升级换代,促进集群集聚发展,壮大龙头企业,培育知名品牌,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三)加速推进信息化。当前,发达国家都把信息化作为破解发展难题、推动发展方式转变的新的国家战略。我国也高度重视信息化,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很多省都把信息化作为提高区域综合竞争力的手段。近年来,我省信息化发展明显加快,产业规模迅速壮大,应用程度不断提升,正处于全面渗透、深度应用的提速期。但由于起步较晚、基础薄弱、制约因素多等原因,信

38、息化已成为“四化同步”中亟待弥补的短板,加快信息化进程势在必行。一是利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制造业。以重点行业骨干企业为主体,推动研发设计数字化、生产过程自动化、装备制造智能化、经营管理网络化及其全流程集成,促进制造业向“现代智造”转型升级。二是利用信息化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支持和鼓励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物流、供应链管理和金融服务等领域的广泛应用,深化会展、创意、租赁、工业设计、服务外包等领域的信息化应用,加快推进交通、旅游、休闲娱乐等服务业信息化,大力发展信息系统集成、互联网增值业务和信息安全服务。三是利用信息化创新发展新型业态。大力发展基于新型传输方式的数字视听产业,推动电信增值服务和融合业务发展

39、,形成网络出版、网络视频、移动多媒体等新兴产业链。支持制造企业围绕推动产品的智能化、高端化和服务化,积极发展在线检测、实时监控、远程诊断、在线维护、位置服务等新业态。四是发挥信息化对城镇化的支撑作用。深化市政管理、交通管理、能源管理、环境管理、公共服务、社区服务等领域信息化应用,加快智慧城市建设,构建智能、协同、高效、安全的城镇运行管理体系。五是加快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广泛融合。以国家农村信息化示范省建设为载体,加强示范带动、协同创新,加快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领域的应用。六是加快社会领域信息技术应用。深化电子政务应用,推进政府社会管理信息系统的综合集成和信息共享,建设覆盖城乡、惠

40、及全民的社会信息服务体系,提高全社会管理效率。三、着力推进城镇化,加快构建城乡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城镇化是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与工业化相伴而生、相互促进。近年来,我国城镇化快速发展,我省城镇化率也明显提高,但总体上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也落后于工业化进程。加快推进城镇化是我省面临的重大战略任务。我国的城镇化和其他国家相比,最大的特殊性在于城乡二元结构体制下的户籍管理,以及附着在城市户籍上的福利待遇,这也是我国城镇化的最大难点。在1957年前,我国政策是允许自由迁徙的;1958年至1978年,实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禁止人口在城乡和区域间的自由流动,60年代初和文革期间甚至一度出现了逆城镇化,到1978

41、年,城镇化率只有17.92%;改革开放以后,在继续实行户籍管理的条件下,放松了对人口流动的限制;从90年代后,允许异地就业、异地定居,逐步过渡到中小城市放松户籍限制,允许有条件的异地和农村人口落户。这种放松的结果是,我国按城镇常住人口统计的城镇化率去年达到52.6%,但按户籍人口计算的城镇化率只有35%左右,两者相差17.6个百分点,这个差距就是2.6亿农民工。所以我们讲城镇化,必须要解决四个基本问题:一是已经从农业、农村转移到城镇就业定居的常住人口的市民化,包括解决户籍,或暂时不能解决户籍的农村转移人口的基本公共服务;二是从农村转移到城镇人口的原有权益如何处置,包括承包地和宅基地等,简言之是

42、土地问题;三是如何在推进城镇化的同时切实保护耕地,保持我国粮食生产能力,也就是走集约高效节地的城镇化道路;四是仍然留在农村的农民生产生活问题。我省是全国的缩影,从城镇化的阶段看,比全国落后5到10年,但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是相同的。推动我省城镇化,要按照中央要求,把握好人的城镇化这个核心,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坚持集约高效,坚持绿色低碳,坚持统筹城乡,坚持制度创新,逐步形成人口有序转移、资源集约利用、环境保护良好、产业支撑有力、城镇形态合理、发展成果共享的新型城镇化发展局面。我省正在加紧研究科学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指导意见和三年行动计划,这里我讲几点初步意见。(一)更加注重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目前我省

43、转移出的农村人口共约2600多万人,其中省外1100万人,省内城镇常住非户籍人口约为1500多万人,必须把改变这种“半城镇化”状态作为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中之重。要分类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基本方法我看可概括为“四个一批”。即优先落户安置一批,就是把已进城就业、在城市生活、进城落户愿望迫切的农民工放在优先位置,通过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把符合落户条件的直接转为城镇居民。享受服务稳定一批,就是对暂不符合落户条件或没有落户意愿又有常住需求的人员,逐步使他们在流入地居住期间享受与城镇居民同等的基本公共服务和权益。就近转移一批,就是以县城为重点,就近吸纳一批农业转移人口。整体转户一批,就是对城中村、城郊村和

44、产业集聚区内村庄的农村人口成建制转为城镇居民。要依法保障农业转移人口的合法权益。影响农民进城的核心是利益问题。近期,我请省政府研究室就城镇化的几个重要问题做些调研,从调研情况看,总体上农民进城积极性比较高,但是他们会根据自身经济文化条件与进城成本、支出等利益问题进行理性比较,当进城得到的利益比放弃农村户口的损失多时,农民自然愿意进城;反之,农民就不愿意进城。对农业转移人口的利益问题,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解决:一方面,确保农民原有利益不减少,保障农民土地经营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和集体财产收益权,消除进城的后顾之忧。另一方面,确保农民进城收益有增加,并平等享受保障性住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卫生、基本养

45、老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要大力促进农业转移人口稳定就业。现在农业转移人口进城就业,已不再仅仅是有没有机会的问题,而是对就业质量产生了更高要求。一方面,就业层次决定农民收入水平和社会地位,直接决定农民敢不敢进城、有无条件进城;另一方面,就业的稳定性决定生活稳定性,决定农民进城安家落户预期。必须把稳定就业作为推进城镇化的工作重点,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增强劳动者就业能力,加强就业服务,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推动实现更高质量就业。(二)更加注重优化城市形态和布局。我省各地自然地理条件差异较大、发展不平衡、人口分布不均衡,未来城镇化发展潜力和综合承载力差异很大,必须因地制宜,促进

46、各类城市协调发展。省里考虑,要按照核心带动、轴带发展、节点提升、对接周边的原则,加快构建以郑州为中心、洛阳为副中心、“米”字型轴带为支撑的城镇布局,形成以中原城市群为主体形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现代城镇体系。一是加快中原城市群发展。发展城市群既不会降低大城市集聚功能,又能够防止单个城市过度扩张带来的“城市病”,还可以避免分散型城镇化带来的土地等资源浪费。中原城市群在我国具有重要地位,要按照交通先行、融合对接、协调联动的思路加力推进。核心是加强各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在推动交通一体、形成高效衔接的多层次城际快速交通运输网络的同时,着力推动产业链接、打造优势突出的产业集群和产业基地,推动服

47、务共享、提升城市群整体发展效率,推动生态共建、提高城市群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二是大力提升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按照建设大枢纽、培育大产业、塑造大都市和打造国家区域中心城市的发展方向,推进郑州都市区建设,努力形成中部地区中心城市和重要增长极;提升洛阳全省副中心城市地位,增强辐射带动全省和服务中西部发展的能力;支持基础条件好的省辖市发展成为百万以上人口城市。需要特别强调的是,目前中心城市都在建设城市新区,一定要科学规划、有序推进,把新城建设与产业发展有机融合、与吸纳就业人口和农村转移劳动力有机融合、与老城区改造有机融合,使新老城区发展相互促进,提升城市整体水平和带动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三是加快培育县级

48、城市。近年来我省中小城市已成为吸纳农业人口转移的主要载体,2008年以来转移到县城和县级市市区的农村人口占43.7%。要顺应人口转移趋势,着力提升县域经济实力和县城吸纳人口能力。四是加快推进中心城市组团式发展。这是省委、省政府做出的重大部署。重点要强化中心城区与城市组团间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对接,引导产业链接发展,形成分工合理、功能互补、联动发展的格局。(三)更加注重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据测算,从现在起到2020年,我省大约有1500万人进城,大规模的人口转移对城镇承载能力提出了新要求,必须加强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建设。一是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这既可拉动投资和消费,又能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

49、造福广大群众、提高城镇化质量。当前我国包括我省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普遍存在结构性功能缺陷,具体表现为重地上、轻地下,重建筑、轻环境,重主体、轻配套等等。前不久,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要加强市政地下管网建设改造,加强地铁、轻轨等大容量公交系统建设,加强城市配电网建设等6项重点任务。我们要抓住机遇,按先规划、后建设,先地下、后地上等原则,全面加强城市基础设施薄弱环节建设。二是加强房地产市场引导调控。房地产既是经济问题,也是重大民生问题。一方面,房地产发展不足,就难以保障人民群众居住需求,因此必须加快房地产业发展,增加普通商品住房供给,满足居民合理的自住性住房需求,特别要结合旧城改造抓好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棚户区改造,解决好中低收入家庭、新就业人员和进城务工人员住房困难问题;另一方面,房价过快上涨,会直接抬高农民进城成本和城镇化门槛,降低城市吸引力,进而对城镇化形成抑制,因此必须坚决抑制投机投资性需求,保持房地产市场稳定健康发展。三是加强城镇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这是解决城镇常住人口持续增加与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能力不足矛盾的根本出路,也是破除城市内部二元结构的迫切要求。要以均衡配置为目标,统筹布局学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