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类文稿汇编(23篇).docx

上传人:奥沙丽水 文档编号:247895 上传时间:2025-07-15 格式:DOCX 页数:135 大小:112.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化类文稿汇编(23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5页
文化类文稿汇编(23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5页
文化类文稿汇编(23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5页
文化类文稿汇编(23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5页
文化类文稿汇编(23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文化类文稿汇编(23篇)(202403)目录1 .持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32 .春联文化时代中国103 .从春节文化看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154 .促进经济和文化共同繁荣235 .发掘弘扬长江文化丰富内涵与时代价值306 .丰富文化生活赋能乡村振兴357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三个重要维度388 .深刻理解新的文化生命体的丰富内涵479 .深入理解中国特色金融文化5510 .深学笃行习近平文化思想扎实推进文化强省建设5911 .守正创新做大做强文化产业6912 .为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提供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7213 .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贡献青春力量7514 .

2、文化建设的重大基础性、原则性、根本性问题.7815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哲学意蕴8516 .引领和推动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不断开创新局面9817 .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中廖续中华文脉10518 .在文化交汇融合中壮大主流价值11319 .在乡村博物馆遇见诗和远方12020 .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2321 .着力提升中华文化对外传播效能13122 .中国式现代化深蕴文明基因13623 .中华民俗的汉字姻缘141持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党的十八大以来

3、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以强烈的使命担当、深厚的民族情怀和宽广的战略视野,大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新时代文化事业生机盎然,全民族创新创造活力竞相迸发,为民族复兴伟业注入了绵绵不绝的精神动力。明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辩证统一关系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泱泱中华,煌煌神州,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在漫漫历史长河中积淀下来的智慧结晶,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与和平性,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

4、不息、发展壮大的源泉,是中华民族绵延不息的根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有机关联、辩证统一。创造性转化就是要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对那些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的内涵和过时的表现形式加以创新再造,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激活其生命力;创新性发展就是要紧扣时代韵律,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完善,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表现在,一方面,创造性转化是创新性发展的前提。创造性转化是对历史形成的文化成果的转化,以“面向过去”为主,以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价值理念、实质内容和表达形式等方面的现代转型;创新性发展以“面向未来”为主,提炼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符合

5、未来社会形态的新内涵、新内容,是对既有文化成果的创新发展、文化提升和思想超越。另一方面,创造性转化是创新性发展的基础。只有结合时代变化和现实需求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现代性重构,才能做到内容翻新、思想创新和价值更新,才能做到有效创新、有质创新,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出时代光彩。再者,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相互交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由此及彼、融会贯通、相互支撑的关系,是从量变到质变、从初级到高级的上升过程,创新性发展是创造性转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深悟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内在要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必须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

6、和弘扬好。我们要处理好继承和创新的关系,处理好传统文化与当今时代的关系,鉴别地加以对待,扬弃地予以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转化创新,“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关照时代问题为切入点的与时俱进。纵览历史,文脉之所以绵延不绝,在于其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品格,在于其能够不断适应时代发展和人民需求。持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必须找准历史纵深和现实关切之间的结合点,契合时代语境,不断回应时代的挑战、诉求,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阐释和创新发展,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

7、遵循文化发展规律为内核的主客观共振。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其规律性,文化实践活动的开展也有其内在的发展规律。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屹立于世界文明之林,就在于历代对中华文明形成与发展规律的深刻洞察,并顺应规律推动发展。新时代持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一方面要尊重文化守正创新的客观规律,另一方面要充分调动人民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人民的主体作用。只有实现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统一,才能推进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顺利进行。激活科技赋能为驱动的内容形式互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不仅表现在内容上,而且表现在形式上。内容与形式辩证统一,没有无形式的内容,也没有无

8、内容的形式。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依赖于内容并反作用于内容,对内容的发展起着促进或阻碍作用。信息化时代,需要大力借助先进科学技术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赋能,既推动内容转化和创新,也需主动转变表达形式以彰显内容,实现数字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全景式呈现和立体化阐释。持续推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多重路径中华文明只有在应对内外环境变化中不断变革,在传承的基础上持续创新,才能够始终保持生机活力。文化是国家和民族之魂,也是国家治理之魂。面对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愈发需要以强大的文化软实力凝聚起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要持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坚持古为今

9、用、推陈出新,把过去、现在、未来贯通起来,既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源头活水,又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让中华文明绽放出更加夺目的时代光彩。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我们认识世界、把握规律、追求真理、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面对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相互冲击的局面,面对历史虚无主义、文化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只有旗帜鲜明地坚持马克思主义,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能确保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不偏向。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统领中华优秀传统文

10、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根本指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更好地为人民谋幸福、增福祉。人民是文化的创造主体,也是文化继承、文化传播的主体,一方面要把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和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积极吸引和鼓励人民参与文化创新创造活动,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另一方面要时刻回应人民群众的新需求新期待,把人民的满意度作为评判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效果的重要标准,让人民群众切身感受到文化繁荣带来的获得感、幸福感。坚持

11、创新技术加持。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增强现实、虚拟现实、裸眼3D等技术的发展,新兴科技矩阵灵活组合,广泛渗透到文化产品的生产、流通、传播和消费全过程,催生出文化新业态和消费新场景,深刻改变着文化产品的生产方式、传播格局和消费方式,为持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供了新契机。要进一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充分利用数字技术对传统文化内容形态进行再吸收再创造,贡献更多承载中华文化、中国精神的数字文化产品,以科技赋能不断激发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活力和动能。坚持不同文化交流互鉴。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人类文明发展史充分证明,一种文明只有在同其

12、他文明对话中才能取长补短,只有在同其他文明交流中才能保持旺盛生命力。持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需要我们以海纳百川的宽阔胸襟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在不断汲取各种文明养分中丰富和发展中华文化。在与世界各地文明的交流互鉴中,我们一方面要立足中国实际,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以兼收并蓄的襟怀博采众长、融合创新,充分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另一方面要尊重人类文明的多样性,以辩证态度对待各种文化资源,推动不同文明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共同建设开放包容的世界,携手促进人类文明进步。春联文化时代中国“二十四,写大字J2024农历龙年春节即将来临,家家户

13、户迎来了写春联的喜庆日子。春联是春节期间以撰书对联形式,营造节日气氛、祈福吉祥的重要习俗。作为我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春联习俗可追溯到公元964年的春节,孟昶写下了目前已知的第一副春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是一幅寓意美好的春联,被认为是春联的始祖。2023年底,第78届联合国大会协商一致通过决议,将春节(农历新年)确定为联合国假日。写春联、贴春联的习俗走出了国门,成为目前世界上参与人数最多、规模最大的民俗活动之一。越来越多的创作者紧扣时代主题、紧跟社会步伐,为我们带来了构思精巧、情感真挚、充满文学艺术魅力的春联作品。春的气息传统春联以五言和七言短语为主,有的描写春天景色,状物及情,抒

14、发美好寓意,如“丽日和风春浩荡,花香鸟语物昭苏”;有的用天干地支的农历纪年寄予美好愿景,如“春潮传喜讯,虎岁报佳音”;有的抒发理想,祈福纳祥,表达美好祝福,如“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有的祈求国泰民安,事业发达,如“民安国泰千家乐,风调雨顺万事兴”。春联的特点,是用对仗意联的文字,通过书法艺术的表达,突出“春”字和“喜”字,表达人们对新的一年的美好祝福。春联要有春的节令气息,有美好寓意的祝愿,有鲜明的地域风情和个人特色。传统春联以描写春光和节日祝福为主,寄寓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千百年来流传至今,长盛不衰。与传统春联不同,现代社会的春联丰富多彩、形式多样。有单位联,如机关企事业学校

15、社区春联;有景点联,如广场城门公园联;有媒体联,各种纸媒新媒体文字视频的春联等。当然,最重要的是家居联,其数量最多、内容最广,也最具风采。家居联以五言和七言居多,展现了家风家训家文化,突出了喜庆吉祥福安康的色彩。总之,春联要有春的节令气息,有美好寓意的祝愿,有鲜明的地域风情和个人特色。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春联也与社会同步、与时代同声,以新的内容和形式,给人以思想的启迪、感情的共鸣、审美的享受,成为实现城市繁荣、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也是弘扬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载体。立意积极春联的构思与写作,要求切人切事切景切情。春联的立意积极向上,给人以思想启迪和精神鼓舞。春联的内容具有时代特点和风格

16、如国家重大庆典重要活动,时代的特殊意象和标志,对外交往的文化宣传。2022新春钟声敲响之际,三位航天英雄遥祝祖国繁荣昌盛,翟志刚书写的一副春联“逐梦飞天同守岁,龙骥虎步共迎春”,被誉为“太空第一联二春联展现新中国取得的新成就、新成果,彰显中华崭新气象。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是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开启之年,春联“北斗领航,十四五别开生面;南湖筑梦,双百年大展宏图”(何沁学)、“党建百年,国兴百业;家迎五福,人奋五更”(覃志厂)抒发了人民群众对党和国家的热爱,表达了对未来的憧憬。春联描绘中国人民在新时代的幸福美好新生活、新志趣、新追求。202

17、4年新春联一一“龙盘中国结,福耀小康春”(陈勇波)和“盛世龙腾千万里,春风梅报第一枝”(蒋东永),表达了人民的喜悦心情,激发了人们的奋进斗志。春联促进乡村振兴,讴歌广大乡村的产业兴旺之美、自然生态之美、文明淳朴之美、共建共享之美、和谐有序之美。2024龙年新春联中的“燕舞三春,春绘三农画;龙书百福,福来百姓家”(吴志良)和“春迎游子,乡间小路亲情重;福挂柴门,屋内大堂笑语高”(宋晓可),从不同侧面描写了乡村的崭新面貌和人们的幸福欢颜。春联书写胜景春光,寄情锦绣山河,大美风光,彰显中华各地的名胜古迹和城市乡村的新气象。2024年甲辰新春中国城墙全球征联的西安含光门联“春含瑞象,托一串驼铃,传来福

18、讯;梦启长安,越千年故辙,缩短乡愁”(娄铳钗),安徽寿县征联的通渊门(南门)联“通流引梦,振翩图南,楚韵清嘉资豹变;潮水浮青,平畴织锦,春潮浩荡作龙吟”(周春季),描摹生动,想象丰富,寄托乡愁乡思。春联展示新时代中华儿女开拓进取、建功立业的精神面貌。如“风自山海吹来,恰鳏化鹏接,又见南国云趋,漫天霞蔚;梦随浪花绽放,正鸥欢鱼跃,试看东方潮涌,满眼春荣”(龙泉),以写深圳大鹏湾风光为主,饱含对南国的深情与热爱,更凝结着对祖国繁荣发展的期待与展望。与时俱进春联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运用各种艺术手法,增加春联艺术魅力,给人以审美享受。在词法上,突出时代性。除了诗词骈赋文的运用,新词、科学名词、外来词等

19、均可入联。2023年新春联“快递亲情,抖音拍出全家福;思归故里,微信翻开百姓年”(李小杰),将一些已流行社会的日常新词入联,写出了时代的特点和社会新生活;“万卷龙章,邀春作序;百年骏业,让梦开花”(王志),用拟人手法写出了人们对春天的向往和对梦想的追求。“兔舞巡宫中国范,龙腾破壁小康春”(陈慧萍)一联,“中国范”,也读作“中国范儿”,就是一个很有中国味道、民族气派的新词。还有一些领字、衬字、虚字、两个音节以上的数词等的运用,以及词类的活用转品等,也增加了春联的艺术表现力。在句法上,增加文学性。春联的句式结构多样、变化多端,广泛吸收了诗词骈赋文等各种文体的形式,突破了以诗联为主要形式的藩篱。如修

20、辞对格的当句自对、鼎足对、流水对、嵌字对、借音对、谐音对等,丰富了春联的艺术手法和表现形式。文学修辞的排比、拆字、顶针、设问、拟人,以及典故的运用,也拓宽了春联创作思维,提供了新的创新思路。如“新时代,新征程,谁开步快如脱兔;大目标,大变局,我争春勤似耕牛”(戚万丰),一个“谁”、一个“我”,自问自答的设问句式,充分表达了社会主义新时代主人翁的创业自豪感。在句式的安排上,春联大多以五七言为常见,但在一些重要场合,也有多分句句式的长短组合,这是为了适应不同建筑场所的需要,表达更丰富的思想内容,创新多样的艺术表现。有些春联的句式还作变格处理,我们不能看作是违律,而应视为一种突破与创新,也应该是合律

21、的。在声韵上,平仄的新旧声均可使用。即古汉语平水声韵(古声)与现代汉语普通话声韵(新声)均可使用,但二者不得混用,以适应不同地区和不同人群的需要。如2021辛丑年“百佳春联”征集活动中的“十四五新局,钾足牛劲;万千重美景,占尽春光”(卫国),其中的十、局、足,古声读作仄声,新声普通话读平声,符合联律。万象更新,岁元肇启;卯归辰到,兔跃龙腾。甲辰龙年春节即将到来,让我们挥笔书春,创作更多更好更美的春联作品,以鲜明突出的主题、积极向上的内容、高雅大气的意境,凝聚起对祖国的热爱与祝愿。从春节文化看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J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中华优秀

22、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春节是中华民族最古老、最重要、最具特色的传统节日,它承载着我们民族共同的历史记忆,凝聚着民族精神和传统价值理念,寄托着中国人的情感与追求。春节文化是中华五千多年文明的鲜活见证,它从上古一路走来,伴随中华民族穿越数千年的历史长河,深深融入民族的文化血脉。中华文明具有的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在春节的发展历史和文化内涵中都可以得到清晰展现。春节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人们一年丰收之后的庆祝活动,甲骨文中“年”就是人背负禾粟的象形字,本义即农作物的收获。在先民庆祝丰收和祈求丰收的活动之中,形成了岁末祭祀先祖神祇的腊祭。隋

23、书礼仪志记载“古称腊者,接也,取新故交接”,说明腊祭蕴含除旧迎新之意。腊祭起源甚早,礼记郊特牲说“伊耆氏始为蜡。伊耆氏为上古帝王,或说为尧,或说为神农氏。腊祭至少在春秋时期就已成为一个盛大节日。礼记杂记下记载孔子弟子子贡看到的腊祭场面是“一国之人皆若狂”,可见当时节日气氛之浓厚。汉武帝以前,历代岁首所在月份各不相同,夏以寅月,商以丑月,周以子月,秦以亥月。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颁布太初历,确定用夏正,即以夏历正月朔日(初一)为岁首。自此以后的两千多年里,除了几次短暂的变更,汉武帝确立的岁首一直延续下来。历史上,岁首又被称为元日、元朔、元辰、元旦、正旦、正朔、新正、岁日等。汉代四民月令记载正

24、旦之日要“躬率妻孥,繁祀祖祢”,子孙“各上椒酒于其家长,称觞举寿,欣欣如也”,还要“谒贺”师长亲朋。我们看到,后世过年的习俗在两千多年前大体都已形成。辛亥革命之后改用公历,以公历1月1日为元旦,改称夏历(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春节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至少已传承了两千多年,其源头更可追溯到中华文明的早期发展阶段,其中祭祀祖先、迎新祈福等传统习俗及其精神内核亦是一直绵延不绝。春节是一个除旧迎新的节日,从本质上反映了中华民族对“新”的不懈追求,反映了中华民族求新求变的进取精神。孜孜不懈地追求变化、追求发展、追求进步,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创造辉煌文明、历经磨难却愈发壮大的精神源泉。礼记月令讲:“数将几

25、终,岁且更始。”中国古人以自然秩序为人间秩序的源头和规范,人间的生产生活、政治活动都要因循四时节律。元日是一年之始,元日的前一天则是一岁之终,被称为“除日”或“除夕”。“除即去除之意,去除的不仅是旧的一年,还意味着灾祸疫病的驱除,各种旧秽的扫除。“改岁宜新”,是说人们要以全新的姿态迎接新的一年。“履端元日,正始之初”,人们企盼新的一年有一个良好的开端。年岁更替之际,中国人表现出积极的人生态度,既有“应转悟前非”“愿除旧妄生新意,端与新年日日新”的自我反省,更有“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老夫冒冷披衣起,要听雄鸡第一声”的自我勉励。无论老少,都期许新年当有新作为。新春“万物资始”,要“惟新政理:

26、周礼记“正月之吉,始和,布治于邦国都鄙,孙诒让解释说:“正月正岁,岁时更始,将以除旧布新,明布治县(悬)法,皆所以新王事也J王安石著名的元日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就是借咏元日,抒发除旧立新的意象。“春节”的名称其实也是在传统之上的创新。“春节”之称古代早已有之,后汉书杨震传载“冬无宿雪,春节未雨”,但这里指的是立春。今天的“春节”是给旧称赋予了合理的新内涵。从遥远的腊祭到今天的春节,从桃符到春联,从压胜钱到压岁钱,还有腊八、小年、除夕、守岁、破五、元宵等年俗的逐渐形成,春节一直在与时俱进。时至今日,网上拜年等新的过年方式不断涌现,春节文化还在不断

27、推陈出新。岁首在古代又称“正朔”,正即正月,朔即初一。古代正朔有着非常特殊的意义。史记说:“王者易姓受命,必慎始初,改正朔,易服色J自汉武帝确定夏正以后,后世虽然不轻易改正朔,但颁布历法仍然是王朝统治的象征。“大一统”除了政治和思想上的统一,也体现在礼乐等方方面面。“大一统”观念的确立也与正月紧密相关。“大一统”一词出自春秋公羊传,其认为春秋首书“元年春王正月”就是为了推重一统。于是一年之始被赋予了独特意义,成为维系“大一统”的“政教之始”:“夫王者,始受命改制,布政施教于天下,自公侯至于庶人,自山川至于草木昆虫,莫不一一系于正月,故云政教之始。”自汉代起,历代皆在元日举行盛大的元日朝会。四方

28、来贺,万邦来朝,“齐八荒于蕃服兮,咸稽首以来王”,充分展现了国家的统一、各民族对国家的认同。除夕之夜,“家庭举宴,长幼咸集”的“合家欢”是千百年来中国人最重视的过年方式,也使得我们早就将个人、家庭的幸福与国家的安定繁荣紧紧联系在一起,从自然的血缘亲情之爱推广扩大至国家之爱,最终发展为心怀家国天下的责任担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从来不用单一文化代替多元文化,而是由多元文化汇聚成共同文化,化解冲突,凝聚共识J春节是中华民族的共同节日,是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各族人民追求团结统一,不断加深政治经济文化联系,不断交往交流交融的结果。早在汉书中,就有匈奴单于来会正旦朝贺的记载。新唐书记突厥可汗遣使

29、朝正月,献方物”,并称“今新岁献月,愿以万寿献天子”。后来宋辽、宋金三百年间互遣贺正旦使,更是使春节成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一道桥梁。历代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也多仿建有元日朝会的制度。历史上赫鞫人“每岁时聚会作乐,先命善歌舞者数辈前行,士女相随,更相唱和,回旋宛转”。党项人“岁时往来,以相劳问,少长相坐,以齿不以爵,献寿拜舞”。时至今日,各民族在长期的互动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节日习俗,丰富了春节的文化内涵。不同地方、不同民族的年俗多种多样,但在春节这个特殊的时刻,天南海北的人们汇聚成一个整体。虽年俗多种多样,但其精神内核却趋向一致,都蕴含着注重亲情、不忘本源的道德情感,爱国爱家、祈望国泰民安的家

30、国情怀,祈福禳灾、向往和美康乐的生活理想。这是中华儿女的共同追求,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体现。五春节是阖家团圆、欢乐祥和的节日,传承着中华民族和平、和睦、和谐的理念,既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团结与和谐,也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礼记说正月是一个“天地和同”的时节,“禁止伐木,毋覆巢,毋杀孩虫、胎夭飞鸟,毋蜃毋卵”,特别强调“不可以称兵,称兵必天殃”,反对在正月发动战争。春节是平安幸福的节日,反映了中国人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殷切期望。礼记郊特牲记载了上古的蜡辞:“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诗经生民也点明祭祀祖先的一个重大意义就是“以兴嗣岁”,即兴旺来年。可见祈求天人和谐、五谷丰登,从上

31、古时代起就是新年的重要内容。千百年来,“吉吉利利,百事都如意”“年丰穰,世泰平”,成为每位中国人对未来一年的美好愿景。春节是祥和欢乐的节日。礼记月令说:“腊先祖五祀,劳农以休息之J礼记杂记下中,孔子用“一张一弛,文武之道”解释了年末过节的意义,即忙碌了一年,需要放松开心一下,并将之上升到周文王、周武王的治国之道。“共欢新故岁”“相守夜欢哗”“岁岁年年,共欢同乐,嘉庆与时新”,从古至今,祥和欢乐是春节不变的主题。时至今日,春节的意义不仅限于中国,世界上已有不少国家将春节确立为法定节日。2023年12月22日,第78届联合国大会协商一致通过决议,将春节(中国农历新年)确定为联合国假日。随着春节文化

32、进一步走向世界,和平、和睦、和谐的理念,必将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走向更加美好未来的进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促进经济和文化共同繁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很发达的地方,经济照样走在前面。可以研究一下这里面的人文经济学。”人文经济的繁荣发展,是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生动实践。以江苏苏州、浙江杭州为代表的一些地方经济发达、文化繁荣,成为人文经济学的实践样本。深入研究其中的人文经济学,对于推动文化与经济在相互有效转化中实现共同繁荣、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

33、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物质贫困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均衡发展、相互促进,两个文明比翼双飞的发展过程。其中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在不断提高国家经济实力、人民生活水平的同时,不断丰富人民的精神世界、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全部成果的总括和结晶。物质文明对精神文明具有决定性作用,为精神文明建设提供必要的物质前提和条件。正如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指出的:“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

34、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精神文明对物质文明建设具有巨大推动作用。精神文明程度的提升,包括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等方面的现代化,既是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目标,也是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手段,能够为物质文明建设提供动力和支撑。恩格斯指出:“物质存在方式虽然是始因,但是这并不排斥思想领域也反过来对物质存在方式起作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紧密联系、互相影响、互为条件,统一于人的实践活动。很难设想一个国家或地区在经济上实现现代化后还是文化的沙漠,也不能设想一个物质上十分富有但精神上很空虚的人能够实现全面发展。作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不仅要在经济上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而且要

35、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必须坚定文化自信。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五千多年的悠久文明史形成了深厚文化底蕴和历史积淀。我们完全有条件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同时,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同时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不断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发挥文化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作用从苏州、杭州等地方的实践来看,文化促进经济发展主要体现在通过

36、道德观、价值观等方面的长期涵养,实现以文化人,夯实经济繁荣发展的文化支撑。中国式现代化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人民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主体。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全面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等,不仅能够促进人的现代化,也能够通过以文化人激发全民族创新创造活力,汇集全体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推动中国式现代化不断向前发展。加强公民道德建设。道德的力量是无穷的。加强全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对于形成向上的力量、向善的力量具有重要意义。从我国历史看,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支撑着

37、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比如,苏州、杭州的繁荣发展离不开崇文、尊师、重教等方面的文化传统。这种文化传统不仅提高了人的精神文明程度,而且促进了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人力资本积累,今天依然为我们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着强大精神力量。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并作出具体部署,内容包括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推动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提高人民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等等。不断激发全社会向上向善的正能量,就能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不竭的精神力量。弘扬承担社会责任的企业家文化。企业营销无国界,企业家有祖国。比如,一些企业家在兴办实业的同时,还积极兴

38、办教育、医疗、社会公益事业,帮助群众,造福乡梓,成为我国民族企业家的楷模。企业家文化不仅包括创新文化,也包括社会责任文化。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需要弘扬这种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企业家文化,培育具有家国情怀的企业家,把企业发展同国家繁荣、民族兴盛、人民幸福紧密结合在一起,主动为国担当、为国分忧;培育勇担社会责任的企业家,把社会作为施展才华的舞台,真诚回报社会、投身各类公益事业;培育诚信守法的企业家,让他们成为诚信守法的表率,促进全社会道德素质和文明程度提升。构建相互信任的营商环境。契约精神、守约观念是现代经济活动的重要意识规范,也是信用经济的重要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相互信任是不可

39、多得的社会资本。弘扬诚信文化、打造相互信任的营商环境有利于提高合同规范实施效率、维护市场秩序,从而降低交易成本。构建相互信任的营商环境不可能一蹴而就,离不开长期文化积淀所形成的社会共同遵从的道德规范。要加强诚信文化建设,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行业协会商会加强诚信自律,支持新闻媒体开展诚信宣传和舆论监督,鼓励社会公众积极参与诚信建设活动,推动形成崇尚诚信、践行诚信的良好风尚。促进人的观念的现代化。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其中一个重要方面是人的观念的现代化。这是人的思想理念、心理状态、思维方式等从传统向现代转化,形成符合时代要求、与现代化发展相适应的思想观念的过程。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华民

40、族的旧邦新命,既传承历史文化,又融合现代文明。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作为最繁荣最强大的文明体屹立于世,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在守正的基础上勇于创新,冲破传统思想观念的束缚,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鼓励广大干部群众在前沿一线、未知领域大胆探索,寻求有效解决新矛盾新问题的思路和办法,以改革创新推动事业发展。增强经济发展对文化繁荣的基础作用经济是基础,物质文明对精神文明起着决定性作用。从苏州、杭州等地方的实践来看,经济对文化发展的基础性作用是不可或缺的。新时代新征程,要把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成果不断转化为文化繁荣发展的动力,在保持中华优秀传

41、统文化优势的基础上,推动文化传承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增强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扩大优质文化供给。顺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历史性变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必须扩大优质文化供给,让人民享有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这包括完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提升公共文化设施互联互通水平;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等等。通过源源不断提供满足不同文化消费需求的丰富多彩的优秀作品,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

42、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繁荣发展文化产业。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在发展文化事业的同时发展壮大文化产业,有利于充分发挥文化在激活发展动能、提升发展品质、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中的重要作用。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把扩大内需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结合起来,完善产业规划和政策,强化创新驱动,实施数字化战略,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促进文化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43、推动文化繁荣发展,离不开教育、科技、人才共同发挥作用。马克思指出:“从整个社会来说,创造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也就是创造产生科学、艺术等等的时间J科技创新不仅能够促进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也能促进文化传承和创新。教育不仅能够传播历史文化知识,也能够传播科学技术知识。要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完善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鼓励和引导劳动者养成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强化终身学习的内生动力,不断更新自身知识结构,努力成为全面发展的人。发掘弘扬长江文化丰富内涵与时代价值长江之水万古奔流,千年文脉生生不息。长江是中国第一大河,与同为中华民族母亲河的黄河交相辉映,共同促成了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一

44、部长江文化史,蕴藏着中华民族的文明基因,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共同记忆,灌溉出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长江文化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我们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长江文化保护传承的重要论断为遵循,进一步发掘弘扬长江文化,做好母亲河保护,助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在漫长的中华文明历史进程中,长江文化不断发展演变,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标识,造就了从巴山蜀水到江南水乡的千年文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将长江的历史文化、山水文化与城乡发展相融合”。这启示我们长江文化的内在要素源于四条脉络:历史的、山水的、区域的和人文的。这些内在要素彼此有机统一,融合发展。

45、千百年来,长江之水连接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形成经济社会大系统,今天仍然是连接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纽带。长江文化作为一个时空交织的多层次、多维度的文化复合体,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势必形成一些具有普遍性、持久性和相对稳定的文化特质,深入理解长江文化的内涵特质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长江文化是底蕴深厚的文化。考古发现证明,史前时代长江流域已有相当高度发展的文明。良渚古城遗址是实证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的重要发现,印证长江流域对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贡献。长江文化以巴蜀文化、楚文化、吴越文化等为主体,包含滇文化、黔文化、赣文化、徽文化、江南文化等,体现了中华文化多样共生的特质。长江流域历

46、史文化遗产的种类多、数量丰、结构多元,沿线省市共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872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52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852项,世界遗产20多项,极大地丰富了中华民族文化资源宝库。长江文化是开放包容的文化。中华文化自诞生之日起,就是一个开放性的系统,长江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代表也是如此。长江流域的史前文化,早在6000多年前就与其他地区的先民发生了频繁而密切的交往,考古发现,大伊山遗址的器物与马家浜文化、河姆渡文化中的同类器物相近。而黄河下游的大汶口文化中各类遗物也有着良渚文化的因素,同样地,良渚文化也受到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的影响。作为一个整体,长江文化是一个开放包容的文

47、化系统,彰显着兼收并蓄、容纳百家的恢宏气度。长江文化是创新创造的文化。历史上,长江流域是世界稻作文明发源地,稻作文明正是从长江流域向世界各地播迁的。自古至今,长江地区留下了一座座思想文化高峰,涌现出许多敢于创新创造的文化名人,担当起传承创新中华文化的重任。近代以来,通江达海的长江流域在吸收世界文明成果的过程中,敢于创新,善于创造,在工业、经贸、教育、科学文化等领域都展现了领时代之先的特点,推动中华传统文化转型发展。这里也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孕育了丰富的红色基因与革命文化。所有这些,无不表明长江文化具有蓬勃的朝气和创新的伟力,正由于长江文化有着创新的特质,它才能生生不已,历久弥新。2023年10

48、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进一步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强调“深入发掘长江文化的时代价值,推出更多体现新时代长江文化的文艺精品二从涵养中华民族精神来看,长江文化渗透着经久不息的文脉气韵,独特的人文地理环境孕育了无数的杰出英才。长江作为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被寄予更多的期望和更多的功能。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积极实施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充分发挥资源禀赋优势,在保护、传承、弘扬中深入发掘长江文化的时代价值,为加快建设繁荣兴盛的文化强国贡献力量。保护长江文化,彰显文化魅力。进一步增强爱护长江、保护长江的意识,对长江流域历史文化遗产进行系统性保护,在长江生态修复中彰显文化魅力。在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提出规划建设一批国家文化公园,这为传承中华文化、康续历史文脉提供有效路径。随着长江国家文化公园项目启动和长江文化保护传承弘扬规划公布,各地以重大文化项目带动,开展中华文明探源、“考古中国”、大运河文化等重大课题研究,推进长江沿岸重要遗址考古和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工作。在对长江文化资源全面保护方面,强化沿江文物本体及其历史环境风貌整体性保护,并加强长江相关可移动文物抢救性征集、保护、修复工作,建设一批展现长江文化的特色公共文化空间。传承长江文化,提升文化价值。传承好长江文化,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人力资源 > 企业文化

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