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近代物理学的革命.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555367 上传时间:2019-04-07 格式:PPT 页数:25 大小:1.4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讲近代物理学的革命.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第三讲近代物理学的革命.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第三讲近代物理学的革命.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三讲近代物理学的革命.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讲近代物理学的革命.ppt(2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三讲 近代物理学的革命,王世恩,1、物理学晴朗天空中的两朵乌云,光速竟然都一样 1884和1887年,美国科学家迈克尔逊和莫雷两度以极 高的精度测量了被认为是不同参照系的光速。他们发现,在 一个参照系内测量到不同参照系的光速竟然都是一样的!不 存在伽利略变换的结果 热辐射的实验与经典理论 解释上的冲突。,伽利略变换,为了说明迈克尔逊实验,还得从伽利略变换谈起。 伽利略变换:如果运动参照系是相对于某个惯性系的以作匀速直线运 动的参照系,则分别在两个参照系中,对质点位置的测量所得到的坐标 满足如下的变换: 牛顿力学体系的绝对时空前提性假设: 在不同的参照系内对同一事件的测量结果 都相同。在不同的

2、参照系内,对不同两个 事件其空间尺度、时间尺度和物质的测量 都是相同的,即,x,x,y,z,y,z,v0,迈克尔逊莫雷实验,麦克斯韦在提出电磁波存在的论断时,也 提出了电磁波是在“以太”这种特殊介质中进行 传播的假设,并于1879年建议用罗默的天文 学方法来研究这一问题 。 1881年,迈克尔逊决心用实验来测量电 磁波在“以太”这种特殊介质中进行传播时所 引起的效应。 迈克尔逊认为若地球绕太阳公转相对于以 太运动时,其平行于地球运动方向和垂直地 球运动方向上,光通过相等距离所需时间不 同,因此在仪器转动90时,前后两次所产 生的干涉条纹必有移动。 1884和1887年,美国科学家迈克尔逊 和莫

3、雷两度的实验结果均未发现干涉条纹有 任何的移动。这表明:在一个参照系内测量 到不同参照系的光速竟然都是一样的!,2、瑞士伯尔尼专利局的小职员 爱因斯坦作出的革命,为了解释迈克耳逊的实验结果,洛仑兹认为,地球相对于 “以太”的运动说明,地球是在“以太”这种媒介中运动的,那 地球就会对“以太”这种媒介有一种“拖曳”的作用,就如同船 在水中行驶,对水有“拖曳”的行为一样。如此,他导出了对 同一物体分别在“以太”中测量和在地球上测量其位置坐标之 间的变换关系,即如下著名的洛仑兹变换:,爱因斯坦所做的革命,1905年,爱因斯坦认为,如果同一光波的 光速在任何不同惯性系中的测量都是一样的, 那在任何不同的

4、惯性系中,电磁规律的表现应 该也是一样的。 爱因斯坦作了两个基本假设: 一是在所有相对于光源静止或相对于光源 作匀速直线运动的惯性系中进行测量,真空 中的光速都一样,为c,这就是光速不变原理; 二是对描述一切物理过程的规律,所有的惯性系都是等价 的,这就是所谓的狭义相对性原理。 以这两个假设为前提,爱因斯坦很自然地也导出了洛仑兹 变换。,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的意义,爱因斯坦的理论称之为狭义相对论,有着深刻的物理 意义。它表明,牛顿的绝对时空假设是不成立的,牛顿的 理论只在低速的情况下才成立。因为在低速情况下 (vc),洛仑兹变换就可化为伽利略变换。这样,200多 年来行之有效的牛顿理论,就被爱因

5、斯坦作了一次彻底的变 革。,3、奇妙的狭义相对论结论,时间延迟: 设S系相对于惯性系S作匀速直线运动,速度为v0。在S系内的观察者 在x处静置一时钟。显然,这时钟相对于S系也是以速度v0作匀速直线运 动的。在S系内的观察者测量到x处某一事件的过程是从t1时刻到t2时 刻。这样,他测量到这一事件过程的时间间隔就是: 而在S系内的观察者测量到这同一事件过程是从t1时刻到t2时刻。这样,他 测量到这同一事件过程的时间间隔就是: 由洛仑兹变换,有 S S v0 o o x xx 两式相减就得: 即 这表明,运动的时钟比静止的时钟走得要慢。时钟静止时的某一时间间 隔 ,运动时却慢成了 。著名的双生子佯谬

6、即来源于此。,尺度收缩洛仑兹收缩,牛顿的绝对时空理念还包含了一个重要的特性。即在不同的参照系 内,对同一把尺子的测量,其长度都是一样的。 如考虑长为 l0 的尺子,把它静置于相对惯性系S作匀速v0直线运动的 S系中。 S 系相对于S系的运动方向取为x轴,尺子沿轴放置。尺子的两 端在S 系内的观测者测量时,其坐标分别为x1和x2 。这样, S 系内的 观测者测量到尺子的长度就为: 而在S系内的观测者测量时,尺子两端的坐标分别为x1和x2 。这样, S 系内的观测者测量到尺子的长度就为: 由伽利略变换有: 于是就有 即 l=l0 但由洛仑兹变换,有 两式相减就得 即 这表明,长度为 l0 的尺子,

7、若以速度v0 运动,观测时,其长度要收缩。,4、运动的统一描述广义相对论的诞生,广义相对论起源于爱因斯坦对一种运动模 式的思考。 我们知道,所有惯性参照系内物体的运动 都满足形式一样的运动定律。而相对于某个 惯性参照系作匀速直线运动的参照系也是惯 性参照系。 考虑在一个密闭自由下落的电梯内进行力 学实验,电梯内的科学家们发现,他们在各 方向所做的力学实验均满足已知的运动定律。 电梯在作加速运动,电梯内的空间是一个加 速运动参照系。这样的加速运动参照系怎么会 是一个惯性参照系呢?是否可以改造伽利略变 换或洛仑兹变换,以便能兼容这样特殊的加速 运动惯性参照系,或者建立一种新的力学形 式,以便兼容各

8、种惯性参照系的运动表现。,广义相对论引力场方程,伽利略变换和洛仑兹变换都可以看成是坐标的转动变换。 考察洛仑兹变换就会发现,在发生坐标转动变换时, 两个参照系中的观察者对同一个质点位置的测量其距离 都是一样的,是一个不变量,即 德国数学家G.F.B.黎曼注意到,发生坐标转动变换时,相邻两点间 的距离 通常是不变的。为了保证 在坐标转动变换之下的不变性, 黎曼重新定义了普适性的曲率概念,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曲率张量。 在这基础上,黎曼发展出了微分几何。 爱因斯坦把自由下落的电梯内空间推广到一般局域的引力场空间,找 到了一种时空张量,在任意坐标变换下的不变性要求下,导出了这种时 空张量的分布与引力

9、场能量动量张量的关系,即广义相对论引力场方 程:,r,5、难以想象的广义相对论推论,水星近日点的进动 根据天文观测水星进动的速率为每百年 13320;但根据牛顿万有引力定律, 水星进动的速率为每百年13237。 两者之差为每百年43;而爱因斯坦根据 引力场方程计算得到的结果与观测值符合 。 光线的弯曲 根据广义相对论,时空是扭曲的 。实际 上,广义相对论方程描述的是时空的曲率(张量)分布。这种分布直接与引力 场的能量动量(张量)相关,而能量动量(张量)又与质量的分布相关。质量分 布的不同,时空的曲率(张量)就不同。这样,时空就可以是扭曲的。 对于大质量的天体附近,时空的扭曲会比较严重。而光线的

10、运行,是要 沿最短的测地线就进行的。扭曲时空的测地线是弯曲的,那光线也就是弯曲 的。,宇宙膨胀与宇宙大爆炸,广义相对论场方程所描述的宇宙时空并不是不变的。如果将时间回 溯,宇宙空间将收缩成一个点,这就是所谓的时空奇点。反过来讲,宇 宙是从一个点膨胀而成的,这也就是宇宙大爆炸的理论根据。 1929年,美国天文学家哈勃发现,宇宙中的星系光谱总是有红移。 根据多普勒公式,这种红移只能说明宇宙中的星系总是相互远离的。换 句话说,宇宙是在膨胀着的。 1948年伽莫夫通过计算推出,宇宙大爆炸后,随着宇宙的膨胀,宇 宙的温度逐渐降低。宇宙膨胀到现在,其温度不会超过5K0,并且作为 宇宙的背景进行辐射。 19

11、65年美国贝尔电话公司年轻的工程师彭齐亚斯和威尔逊两人偶然 测到了一种均匀来自天空各个方向的射电辐射。这种辐射只相当于3K0 左右的物体的热辐射,而这正是伽莫夫所预言的宇宙微波背景辐射。,6、迷你太阳系,1900年以前物理学晴朗天空中的另一朵乌云热辐射的实验与经 典理论解释上的冲突 。 黑体辐射实验数据绘制的曲线 维恩理论曲线 瑞利金斯理论曲线 普朗克的工作 普朗克发现,只要辐射的能量不象经典要求的那样是连续的,而是一 份一份的( , ,称之为普朗克 常数,v是辐射的频率),那就可以从经典统计力学导出这一公式。但问 题是经典物理中,没有能量一份一份不连续的任何理论。,电子的发现汤姆逊原子模型,

12、1895年,英国剑桥大学卡文迪什实验室的主任J. J. 汤姆逊发现, 阴极射线能够被磁场偏转。据此,汤姆逊认为,阴极射线应该是一种带 电的粒子流。他测出了这种带电粒子的荷质比,发现这种带电粒子极 小,其质量只是氢原子的一千八百多分之一。汤姆逊把这种带电粒子命 名为电子。 汤姆逊进一步提出,原子就是由这种微小 带负电的粒子镶嵌在有原子大小带正电果冻状 的球上,而原子发出的电磁辐射,就是由于这 种微小带电粒子在果冻状球上的平衡位置附近 作振动造成的。,粒子散射迷你太阳系,1909年,汤姆逊的学生E. 卢瑟福(Ernest Rutherford)在做 粒子的散射实验中发现,粒子流轰击了金膜靶后,还是

13、有一定概率 粒子有大角度散射。 卢瑟福注意到,如果用汤姆逊的原子模型, 那微小的粒子轰击了原子后,几乎不可能 有大角散射。 卢瑟福研究后得出,如果假设原子中带正电部分也是很微小,并集中 了原子的绝大部分质量,那从理论上得出的粒子大角散射的概率就与 实验数据吻合。 于是卢瑟福提出了原子结构的迷你太阳系模型: 10-10米尺度的原子中带正电的部分只具有10-15米 的尺度,但集中了原子的绝大部分质量,形成了 所谓的原子核。而带负电的电子,以10-10米尺度 的半经绕着原子核运转,整个原子就像一个微小的 太阳系。,7、玻尔的天才,丹麦物理学家N. 玻尔(Niels Henrik David Bohr

14、)意 识到,微观的原子核、电子等粒子的行为是不能用经典的理 论来解释的。玻尔指出,电子绕原子核运转的稳定,应该反 映了一种自然的禀性。 为此,玻尔天才性地直接提出,原子中的电子其能量是稳 定的,可以有着不同的稳定状态。只有受到激发,电子才会 从一个能态跃迁到另一个能态。相应的能量差刚好就是普朗 克提出的那一份份的能量。这一份份的能量,或者是辐射出 来,或者是吸收进去。这样,就不难理解黑体辐射普朗克公 式的来源。 进一步地,玻尔用他的这个定态假设,从理论推导上完全 解释了氢原子的光谱。,8、转向的德布罗意,光电效应 光电效应是1887年赫兹研究电磁波时发现的。他发现,在光的照射 下,从物体表面会

15、释放电子。所释放的电子的动能,与照射光的强度无 关,但与照射光的频率直接相关,还与物体是什么样的物质构成的相 关。光电效应用经典理论也是无法解释的。 爱因斯坦对光电效应的解释 如果假设光是一种粒子,拥有普朗克的那一份能量( ),那光子打在 原子中的电子上,就可能把电子撞得能够克服原子的束缚,从物体表面 跑出来。跑出来的电子,其动能满足: 1916年,爱因斯坦进一步指出,在碰撞过程中,光表现得是一种 具有能量 和动量 的粒子。而在干涉和衍射时,则表现为是一 种频率为 的波动。这就是所谓光的波粒二象性。,康普顿效应,1920年,美国物理学家A. H. 康普 顿(Arthur Holly Compt

16、on)在华 盛顿大学用X射线做散射实验。实验中 康普顿发现,散射的X射线有两种。 一种的波长与入射X射线的相同, 另一种的波长要大于入射X射线的。 1923年,康普顿借用爱因斯坦光 的粒子性假设,对这个实验作出了 合理的解释。康普顿指出,如果把入射 的X射线看成是能量为 、动量为 的光子流,那X射线的散射就 可以看成是入射X射线光子与散射靶中的电子发生了弹性碰撞后弹开的情 形。,德布罗意物质波假设与薛定谔量子波动力学,光具有波粒二象性,那普通的粒子是否也有波粒二象性呢,即普通的 粒子是否也存在波动性? 1923年,德布罗意直接仿照爱因斯坦光的波粒二象性假设提出,对于动 量为p的普通粒子,应该表

17、现出波长为 的波动性。 波动的动力学就要有相应的动力学方程。1926年,薛定谔宣称: “我找到了”。 至此,以这波动方程为基础的一种描述微观粒子行为的全新动力学理 论建立起来了。这种动力学理论就叫做量子力学。 1927年,美国贝尔实验室的戴维孙、革未以及英国的汤姆孙都在实 验中成功地实现了电子衍射,证实了电子确实具有波动性,从而证实了 德布罗意的假设是成立的。电子衍射实验同时也证明了薛定谔波动方程 是可行的,量子力学是有实验基础的。,9、难以理解的量子理论,波动方程里的波函数 代表粒子的什么? 机械波的波函数如 = 代表着 传播介质中t 时刻x远处的质点其振动位移。 波函数的诠释 德国物理学家

18、玻恩(Max. Born)把电子的衍射图案与光的衍射图案作了 对比。对于光衍射图案中的明暗条纹,明亮条纹说明该处的光强大,到达该 处的光子数就多,该处发现光子的概率就高;暗条纹说明该处的光强弱,到 达该处的光子数就少,该处发现光子的概率就低。而光的强度与光的波函数 的模的平方成正比,那该处发现光子的概率也就应该与波函数的模的平方成 正比。 对于电子的衍射图案,条纹明亮,说明该处电子数多,该处发现电子的 概率也应该就大;对比光的情况,条纹明亮处发现电子的概率就应该与该处 电子波函数其模的平方成正比。略作数学处理,波函数模的平方 代 表的就是在 t 时刻 r 处发现电子的概率密度。,难以理解的量子

19、力学诠释,如果上升到哲学的高度,玻恩的解释就有点难以理解。因 为你看到的这个世界为什么是这样的,似乎有规律可言。从 牛顿以来,人类似乎已经找到了各种各样自然现象背后所隐 藏的规律。因此,爱因斯坦是极力反对量子力学波函数的概 率解释。他说过一句著名的话:“对这个世界,上帝不会掷 骰子”。爱因斯坦认为,电子在何时在何处,应该是由某种 动力学因果性地决定的,而不是概率性的。(爱因斯坦的这 个想法也反映了人类自大精神的一种表现,似乎人类能够找 到“上帝确定这个世界的”相关规律来确定这个世界。但这个 世界或许不像人类所想的那样,可以因果性地被确定。) 但 即便爱因斯坦反对,玻恩的解释不但得到普遍的认可,

20、还被 作为量子理论的前提固定下来。,薛定谔的猫,即便在具体事例的理解层面上,量子力学的概率解释也会造成混乱。 薛定谔的猫 设想有一个箱子,里面有一只活猫, 一个装有镭的容器及一个装有氰化物 气体的小瓶。镭原子会发生衰变。但 镭发生衰变又一定的概率。如果镭发 生衰变,就会打碎瓶子,使氰化物气 体从小瓶中释放出来,从而杀死猫; 如果镭不发生衰变,小瓶也不会破碎, 猫就会活下去。按照量子力学的解释, 在打开箱子看猫的死活之前,猫可能 是死的,也可能是活的。因为两种可能性都存在,所以打开箱子之前,猫既是死 的,也是活的。那猫怎么可能猫既是死的,又是活的呢?,不确定性原理,实际上,在薛定谔之前的1925

21、年,海森伯就提出了另外 一套量子论方案,并在其后与玻恩和约丹建立了矩阵形式的 量子力学。量子力学的矩阵方案一点也不亚于薛定谔的量子 力学波动方案,并且在解决实际问题方面更强大有力。 1927年,薛定谔、玻恩和约丹都从数学上证明了两种量子 力学方案的等价性。 1927年,海森伯从他们提出的那套量子论方案的数学形 式出发,得到不确定性原理( ),即微观粒子 的位置和它的动量是不能同时确定的。如果你精确地确定了 粒子的位置,那粒子的动量就不能完全确定。反之,如果你 精确地确定了粒子的动量,那粒子的位置就不能完全确定。 这从经典物理的观点出发是难以理解的。因为由牛顿第二定 律,我们总可以确定粒子 t

22、时刻的位置及其速度,也就是我 们是可以同时确定粒子的位置和动量的。,挑战,从经典物理学的角度,量子力学的诠释都是难以理解的。 看来,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理解力受到了新的挑战。注意到 经典物理的角度似乎总是直观的,这是否意味着这一次我们 的直观又错了。不过,回想起亚里斯多德的那种“你不用力 推物体,物体就停下。因此,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的 直观性错误。这一次,我们又错了,量子力学是对的。 其实,量子力学的可靠性还是来源于它的结论到目前为止 总是与实验吻合得极好的事实。今天,量子力学已深入到各 个科学领域。无论是化学、生物学,还是材料科学、天体物 理学,都能看到量子力学在起作用。量子力学已成为现代自 然科学发展的重要基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