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读毛泽东选集心得体会读毛泽东选集是学习毛泽东思想的重要途径,其著作虽已有近百年的历史,但对于当代发展仍然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选集的精髓在于实事求是,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立足当时中国社会实际,对中国革命斗争的正确分析和总结。正是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才使得我党由小到大,由弱变强,最终取得革命的胜利。通读选集,其中的反对本本主义篇章对我影响最大,对当前工作也最有借鉴意义。一、做好调查研究,解决问题。调查就像十月怀胎,解决问题就像一朝分娩。”解决问题首先要了解问题的历史和现状,只有全面了解问题的缘由,才能做到对症下药,才能知道问题出在哪里。这就是调查研究的意义。当前我国正是面临经济转
2、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各种问题多发、频发。总有一些人将所有的理由都归结于“没有钱,干不成事J,是否有钱成为解决问题的唯一办法?是否还有其他解决问题的办法?革命初期,我党面临的环境可能比现在更加复杂,处境更加艰难,资金也极其匮乏,为什么我党能在这样的条件下,能够最终取得胜利?正是因为,我党能够认真开展调查研究,正确的认识问题,有较强的解决问题能力。这也告诉我们要解决工作中的问题,首先要做好调查研究,认清问题来源,弄明白现状,立足实际,考虑有什么样的条件,解决目前的问题。二、提高决策能力,与时俱进。在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矛盾日益走向尖锐的形势下,更考验着我们领导干部的决策能力。在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毛泽
3、东就指出:“共产党的正确而不动摇的斗争策略,绝不是少数人坐在房子里能都产生的,他是要在群众的斗争过程中才能产生的,这就是说要在实际经验中才能产生。因此,我们需要时时了解社会情况,时时进行实际调查。”这告诉我们不能一成不变,要不断学习正确的理论知识,学习成功经验,更要有独立思考的能力,经常进行调查研究,了解实际情况,做到与时俱进,作出正确的决策。三、反对本本主义,注重实际。为什么反对本本主义?因为本本主义的危害极大,我党初期革命斗争的失利,在于盛行本本主义,照搬马克思主义思想、“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做法,这种脱离中国实际的做法,让我党付出惨重的代价。我们所反对的本本主义,实际上是反对脱离实际情况
4、的本本主义。我们需要“本本”,“本本”为我们提供理论指导,但必须与实际情况相结合,在实践中证明对的才是我们需要的“本本二毛泽东思想的成功就是最好的例子,为什么说它是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正因为其运用马克思主义思想,结合中国实际情况,正确的分析、解决当时中国革命的现实问题,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成功运用。因此,只有立足实际,才能避免本本主义,真正了解国情、评估各阶级相互关系,制定正确的政策,才能深入群众,争取群众的支持。我们在工作中,特别是制定地方方案、政策时,要认真调研本地实际情况,结合实情制定政策,才能避免出现政策打架、落实困难、群众不服的情况。四、总结调查方法,做好调研。总结反对本
5、本主义文中的调研方法,主要是开调查会作讨论式的调查、组织有经验的人参与调查会、开调研会的人员不少于三人、确定调查纲目、要亲自调查、要深入调查、要自己做好记录。同时,做调查研究时也要学习借鉴陈云提出的调查研究十五字决“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交换、比较、反复:整体上来说,就是要做到了解实情,全面认识问题,认真比较利害关系,反复论证决策正确性。读了这本书后,使我对中国革命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更深深地体会到共产党建立新中国的伟大,那真是用千百万烈士的鲜血换来的新中国,是那些革命的先驱用他们的智慧、他们的意志、他们大无畏的勇气建立了一个新中国,从而也知道了他们为什么伟大。这本书表现的就是中国革命史最重
6、要的一段。历史造就了英雄,英雄也创造了历史,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读王阳明传心得体会2015年两会期间,习近平参加贵州省代表团全体会议时说:王阳明的心学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是增强中国人文化自信的切入点之一。作为中国人,不可不知王阳明。王阳明何许人也,为何让众多豪雄敬佩不已?王阳明在日本倍受推崇,我们所熟悉的稻盛哲学更是源于阳明心学,可就是这个根在中国的宝物,在我们国内知名度与历史贡献严重不符,皆因为与主流的唯物主义相悖在学校教育中,被当做唯心的反面教材。尽管王阳明对于我们十分重要,但一般人似乎并不在意。贵州龙场阳明洞虽然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但游人很少,很多贵阳人都没去过。“龙场开悟”?什么
7、开悟不开悟?与百姓没有关系。日本学者高度重视“龙场开悟”,矢崎胜彦曾五次来阳明洞。十六世纪王阳明学说传到日本,对明治维新起了很大作用。王阳明促使日本人思想解放。1905年,日本军神东乡平八郎,率领装备处于劣势的日本舰队,大败俄国舰队和波罗的海舰队,日本天皇为其举办庆功宴在众人一片夸赞之声中,东乡平八郎高举起一块腰牌,上面写着七字:一生俯首拜阳明。1917年,24岁的毛泽东,读罢王阳明的心学后,慨然而生经略四方之志,下笔一挥而就心之力,湖南一师老师杨昌济惊叹其文之气概,在满分100之上另加了5分。同年,一名叫蒋志清的青年,车中闷坐无聊,“深思看阳明格言”,突有所悟,虎躯一震,遂将“志清”之名改为
8、中正”“中正”出自王阳明心学之“大中至正二蒋中正之字号,正是“介石”。1908年,一位留学日本的浙江青年,目睹阳明心学在日本的盛行后,在日记中这样记载道:不论在火车上、电车上或渡轮上,凡是旅行的时候,总看到许多日本人在阅读王阳明传习录,许多人读了之后,就闭目静坐,似乎是在聚精会神、思索精义J这位浙江青年,就是蒋介石。实际上,王阳明和他的心学学说早在三百多年前就已震惊了世界,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说在明中叶以后传到日本,一举成为显学,后来影响到明治维新时期的日本思想界,南怀瑾先生说:“日本人采用了他知行合一这个原则,融合了西方、东方文化,才有了明治维新,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王阳明是明朝最杰出的
9、政治家、军事家和哲学家,也是中国历史上极为罕见的立德、立功、立言一不朽的伟人曾国藩、蒋介石等人对王阳明非常推崇,蒋介石甚至认为“中日两国的差距就在于一个王阳明“,他说:“日本自立国以来,举国上下,普遍学我们中国的是什么?就是中国的儒道。儒道中最得力的,就是中国王阳明知行合一“致良知的哲学。日本窃取“致良知哲学的唾余,便改造了衰弱姜靡的日本,统一了支离破碎的封建国家,竟成功了一个今日称霸的民族J蒋介石曾经三次到阳明洞参悟,败退台湾后他对王阳明的研究愈发痴迷,甚至把台湾草山改名为“阳明山”,要求儿子蒋经国苦学阳明心学。蒋经国学后亦佩服之要求其部下以王阳明与蒋介石并列为最值得尊崇的导师。知行问题,是
10、一个古老的哲学命题,这个问题在中国哲学史上争了几千年,吵了几千年,至今尚无定论。简单的说:知,就是理论;行,就是实践。孙中山认为,知难行易,也有人认为,知易行难。而提出知行合一的人是明朝的一代圣贤王阳明。王阳明姓王,名守仁,号阳明,浙江余姚人。现代人评价于阳明是一位伟大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军事家,这四家他都当之无愧。古人评价王阳明是一位“三不朽”的人,所谓三不朽,就是指在“立功、立德、立言”三个方面都达到圆满。中国历史很悠久、很灿烂中国的历史人物也很多,各有特色。但是真正做到“三不朽”的人,没有几个。在立功方面,王阳明不但剿灭了危害社会上百年的江西广东等地的匪患,而且率领一群不到3万的乌合
11、之众平定宁王朱底豪10万精兵。立德方面,他德行圆满,很多得道高僧、道士都被他折服,他的德行甚至也感化了他的敌人。立言呢,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致良知、以及他的心说,都是我们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他的理念,漂洋过海,深刻的影响了日本、韩国等地方,是日本明治维新能成功的理论支持。在我新中国的历史上,两次碰到这个知行问题,绕都绕不过去。第一次知行合一的结果是:将马列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产生了毛泽东思想,指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那就是“枪杆子里面出政“农村包围城市“,权”,“打土豪、分田地”,“星星之火可以焙原“第二次大碰撞是“展开了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得出结论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毛泽东思想的本质是实事求是:从此邓公开始了他那一连串眼花缭乱的改革,从而开创了改革开放的大好局面人生,原本就是一张张白纸组成的书卷,有心的人,用心书写,满卷花香,缤纷摇曳;无意的人,匆匆走过片荒凉,苍白寡淡。无论是繁华还是悲凉,欢乐还是忧愁,最终都会被历史的烟云遮盖,落满厚厚的灰尘,唯有那些如同星河般的人物,历经千年风雨,依然在泛黄的纸页中闪闪发光,千古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