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科学复习提纲.doc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727632 上传时间:2019-05-08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2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产科学复习提纲.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产科学复习提纲.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产科学复习提纲.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产科学复习提纲.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产科学复习提纲.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产科学复习提纲.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产科学复习提纲.doc(1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 动 物 生 理 学 复 习 提 纲第一章 绪 论概念:研究健康畜禽正常生命活动规律的学科研究水平细胞和分子生理学器官和系统生理学环境和整体生理学一、动物生理学研究水平任务急性实验慢性实验实验 研究方法基本特征:新陈代谢、兴奋性、生殖稳态:体液、内环境、稳态(其生理意义:为细胞正常活动提供适宜的理化条件,提供细胞营养和帮助排出终产物。是细胞生存的必要条件) 生命活动的基本特点 二、细胞膜的功能:物质转运功能(单纯扩散、易化扩散、主动转运、出胞和入胞)各有何特点?信息传递功能受体活细胞 受到刺激 产生反应 的能力或特性适宜刺激不适宜刺激刺激性质刺激强度:阀刺激(阀强度),时值,基强度刺激作用时间

2、:利用时强度时间曲线概念:环境的改变形成刺激刺激产生反应的条件 兴奋:活动抑制:活动三、细胞兴奋性可兴奋细胞:神经细胞、肌细胞、腺细胞兴奋性周期性变化绝对不应期:兴奋性=0相对不应期:兴奋性略正常低常期:兴奋性略膜外K+,膜外Na+膜内Na+iii)K+跨膜外流,至电-化学平衡时,形成内负外正的极化状态,即RP四、生物电现象概念:活细胞受到刺激兴奋时,细胞膜内外产生的一系列电位变化的过程 形成:生理意义:是细胞兴奋的前提或触发因素传导:局部电流学说(AP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称为神经冲动)去极化:Na+内流超射:Na+内流,至Na+电-化学平衡止,膜外负,膜内正复极化:K+外流超极化:Na+-K+

3、泵活动神经调节:基本方式为反射;结构基础为反射弧;特点:迅速、精确、短暂,主要是使机体迅速达到某种生理状态体液调节:主要是指激素调节。特点:缓慢、广泛、持久、但准确性差,主要维持机体持续稳态;体液调节与神经调节的关系:神经-体液调节自身调节:不依赖神经和体液调节而产生的自身适应性反应。特点:调节幅度小、作用范围局限,不太灵敏、但常常准确、稳定五、机体生命活动调节方式思考题:一、名词解释(上述打下划线“-”的名词)(以后各章节同) 二、问答:1.简述机体生命活动调节方式及其特点。 2.简述静息电位、动作电位产生的机制。 3.简述刺激引起反应的条件。 4.何谓内环境和稳态?简述内环境稳定的生理意义

4、第二章 血液生理1.比重:1.0501.060;红细胞比重血浆;红细胞悬浮稳定性;细细胞沉降率;叠连;2.粘滞性3.渗透压4.pH:7.35-7.45;血液碱储(血浆中NaHCO3含量);血浆缓冲对:NaHCO3/H2CO3; Na2HPO4/NaH2PO4; 蛋白质-钠/蛋白质 血浆胶体渗透压:由血浆蛋白(主要是白蛋白)形成的渗透压。0.5%,主要维持血管内外水平衡。血浆晶体渗透压:由血浆晶体物质(主要是电解质)形成的渗透压,99.5%,主要维持细胞内外水平衡。等渗溶液:0.9%NaCl(生理盐水); 5.4%G.S; 红细胞渗透胞性。等张溶液:使悬浮于其中的红细胞保持正常体积和形态的盐溶液

5、。一、血液理化特性呼吸活动:呼出CO2、形成NaHCO3泌尿活动:泌H+、泌NH3、排K+(前二者排酸保碱,后者排碱保酸)PH相对稳定的原因 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参与生理性止血、凝血和纤溶,维持血管内皮的完整性血细胞血浆红细胞比容:红细胞占全血容积百分比红细胞功能:通过细胞内Hb(1)运输O2和CO2;(2)调节酸碱平衡(缓冲对:KHb/HHb;KHb-O2/HHb-O2)红细胞生成:红细胞破坏:寿命120天,在肝、脾等器官中被巨噬细胞吞噬原料:Fe和蛋白质成熟因子:Vit.B12、叶酸、Cu+生成调节:主要促红细胞生成素(EPO);雄激素等单核细胞:骨髓产生,周围组织中成熟,形成巨噬细胞粒细

6、胞淋巴细胞嗜中性粒细胞:抵御微生物病原体(炎症时,增多)嗜酸性粒细胞:限制嗜碱性粒细胞在过敏反应中的作用嗜碱性粒细胞:产生肝素;产生参与过敏反应的物质三、血液组成及功能T细胞:参与细胞免疫B细胞:参与体液免疫血浆无机盐:i)形成晶体渗透压;ii)调节酸碱平衡;iii)维持细胞的正常兴奋性血浆蛋白质血蛋白:形成胶体渗透压;运输球蛋白:参与机体免疫纤维蛋白质原:参与血液凝固组 成(按盐析法)功能:形成和维持胶体渗透压;运输功能;营养功能;调pH;免疫功能;参与凝血i)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Xa、Ca+、PF3、);ii)凝血酶原凝血酶; iii)纤维蛋白质原(可溶)纤维蛋白质(不溶)过程: 影响因素

7、(促凝和抗凝方法):1)机械因素:增加(减少)粗糙而使血小板破裂;2)温度;3)化学因素(Ca+,枸盐酸钠,草酸盐);4)生物因素:肝素、Vit.K等血液凝固 激活物纤维蛋白溶解:纤维蛋白溶解酶原 + 纤溶酶抗活化素 - - 抗纤溶酶纤维蛋白 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内源性凝血外源性凝血四、血凝与纤溶五、血型:ABO血型系统;凝集:交叉配血试验,输血主要考虑供血者红细胞与受血者血清是否发生凝集反应。思考题:1.简述血液组成及其主要功能。 2.简述凝血过程及促凝和抗凝的方法。 3.简述血浆胶体渗透压和晶体体渗透压的形成及意义。 4血液的PH值为什么能保持相对稳定? 5红细胞的功能及其生成调节? 6生理止

8、血的基本过程如何? 7血浆蛋白的分类及主要生理作用? 第三章 血 液 循 环自律性:概念;正常起博点:窦房结;潜在起博点;窦性节律;兴奋性:有效不应期较长(保证心脏舒缩交替进行);无低常期传导性:i)可在细胞间传导,使心脏活动成整体性;ii)快-慢-快特点:慢 慢房室延搁,使房室依次收缩,保证心室进一步充盈;二快 心房或心室肌同步收缩收缩性:i)全或无收缩;ii)期前收缩与代偿间隙;iii)不发生强直收缩;iiii)信赖胞外Ca+内流1.心肌细胞生理特性静息电位2.心肌细胞电 生理特点 动作电位3.心脏泵血过程去极化:慢反应细胞:Ca2+内流;快反应细胞:Na-内流复极化:i)有K+.Cl-.

9、Na+参与;ii)形成平台期(K+.Ca2+); iii)自律细胞:舒张电位;非自律细胞:静息电位一、心脏生理(1) 心动周期、心率概念(2)泵血过程中心内压力、辨膜、容积、血液流向的变化(3)泵血功能评价心输出量心音心电图:曲型电图P、QRS、T五个波i)每博输出量,每分心输出量,心力储备,射血分数,心指数ii)影 响 心 输 出 量的因素1)心率;2)心室收缩力3)回心血量;4)外周阻力第一心音:发生在心缩期;音调低、持续时间长;主由房室辨关闭引起其音调高低主反应心缩力的强弱第二心音:发生在心舒期;音调高,持续时间短,主由由动脉辨关闭,其音调高低主反应外周阻力的大小。1.动脉脉博:随着心脏

10、的周期性变化,动脉内发生周期性波动,引起动脉管壁发生搏动,叫动脉脉博2.动脉血压3.微循环血压:动脉血压毛细血管血压静脉压腔静脉或心房血压动脉血压动脉血压形成:动脉血压的变化:收缩压(反映心室收缩力)、舒张压(反映外周阻力)、脉博压(反映动脉弹性,二者负相关)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 每搏输出量外周阻力大动脉弹性循环血量与血管容积的比例1) 基础:血液充盈心血管系统。2) 形成:心脏射血和外周阻力相互作用。二、血管生理直捷通路:调节心输出量与回心血量之间的平衡动静脉短路:参与体温调节营养通路(迂回通路):物质交换的场所。微循环三条通路组织液生成与回流淋巴回流意义:1)回收组织中蛋白质;2)协助消化

11、道吸收脂类物质;3)维持体液平衡,清除组织中异物生成:1)前提条件: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2)动力:有效滤过压=(毛细血管血压+组织胶渗压)(血浆胶渗压+组织静水压)回流:毛细血管静脉端回流,淋巴回流影响因素: 1)有效滤过压(公式中的三因素); 2)滤过膜通透性 3)淋巴回流受阻思考题:1.简述心动周期中辨膜、容积和血流方向的变化。 2.简述动脉血压形成及其影响因素。3.简述加压反射、减压反射对心血管活动调节。 4.简述“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生理意义。5.简述植物性神经系统对心血管活动的调节特点。 6.简述组织液生成、回收的过程及其影响因素。7.下列实验项目对血压有何影响(1)压迫颈动脉

12、 8心动周期的分期、特点及生理意义? 窦;(2)注射Ach;(3)注射Adr ,为什么? 9.何为心输出量?影响其因素有哪些?10心肌“四性”的特点及其生理意义? 11.用生理学知识,分析水肿发生的可能原因?心血管神经支配心血管活动中枢(延髓)心血管反射心兴奋神经:交感神经去甲肾上腺素心脏细胞1受体 心肌“四性”增强(又名心兴奋神经)心抑制神经:迷走神经Ach心脏M受体心肌“四性”减弱(又名心抑制神经)神经调节体液调节体液调节心脏血管 缩血管神经:交感神经NE受体血管收缩舒血管神经血管舒张交感舒血管神经AchM受体副交感舒血管神经AchM受体脊骼背根舒血管神经三、心血管活动调节心兴奋中枢:位于

13、延髓背外侧,由交感神经传出。缩血管中枢: 升压区心抑制中枢(降压区):位于延髓腹内侧,传出神经迷走神经。心迷走紧张压力无感性反射(加压反射、减压反射):(见下页附图一),感受器位于主A弓,颈A窦。主要是血压急剧下降有效。化学感受性反射:感多器位于主动脉体颈动脉体,经窦神经和迷走神经传入心血管中枢,心率加快,心输出量,血流重新分配。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见下页附图二)Adr和NE:Adr主要与心脏1受体结合,心率加快、心室收缩力,心输出量,NE主要与血受体结合ADH促进肾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大量时促进血管收缩,使血压全身性体液调节局部体液调节主A弓颈A窦血压 受 刺激,压力感受器发放冲动

14、频率 传入冲动增多经交感神经传出冲动经迷走神经传出冲动缩血管神经传出冲动主A神经窦神经血压心脏收缩血管舒张心输出量外周阻力心兴奋中枢抑制心抑制中枢兴奋缩血管中枢抑制 图示一 压力感受性反射示意图(减压反射)血管紧张素原循环血量减小循环血量肾血流量致密班处Naa+负荷交感神经兴奋肾小球旁器细胞肾素 NEAdr 血管收缩 - 肾上腺髓质血管紧张素I肺循环中 血管紧张素II促进肾小管对Na+和水重吸收 醛固酮 肾上腺皮质 血管紧张素III图示二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示意图第四章 呼 吸呼吸道肺泡:肺中进行气体交换的地方;呼吸膜:包括毛白血管内皮细胞、基膜、间隙、肺泡上皮细胞,液体分子层、肺泡表面

15、活性物质(其作用:1)缓冲肺泡回溶力变化;2)维持大小肺泡容量稳定;3)防止肺水肿)呼吸器官呼吸运动呼吸类型:胸式呼吸、腹式呼吸、混合式呼吸胸内负压肺容量及肺通气量吸气运动:胁间外肌,膈肌收缩,胸廓前后,左右径增大吸气运动:胁间外肌,隔肌舒张,胸廓前后,左右径弹性回缩复原一、肺通气概念:胸膜腔内的压力,其值比大气压低,故称负压;形成:由大气压(通过呼吸道、肺泡内表面作用于胸膜脏层)和肺泡回缩力(弹性回缩力和肺泡表面能力)形成。 胸内压=大气压(肺内压) 肺回缩力;数值= 肺回缩力意义:(1)胸内负压的存在是保证肺泡正常张缩的条件,如形成气胸,胸内压=大气压,肺塌陷; (2)有利于静脉血液和淋巴

16、回流:吸气时,负压更负(绝对值增加)胸导管,腔V扩散,有利于静脉回流; (3)有利于呕吐和逆呕(反刍动物),负压增加,食管扩张i)概念:平静呼气未残留在肺中气体量=余气量 +补呼气量ii)意义:缓冲气体分压的变化,使肺泡总处一定扩张,反映肺与胸部的弹性平衡,有利于肺换气的正常进行肺活量、潮气量、余气量、补吸(呼)气量、机能余气量肺通气量平静时,每分肺通气量=潮气量呼吸频率肺泡通气量=(潮气量-无效腔量)呼吸频率气体交换气体运输肺泡(肺换气): 肺泡 O2 CO2肺泡毛细血管;影响因素:呼吸膜厚度、肺泡数量、通气/血流比值组织(内呼吸) 组织毛细血管O2 CO2 组织细胞;影响因素:组织代谢状况

17、形式:化学结合(HbO2)(98%);物理溶解(2%)Hb与O2化学结合特点:可逆结合;氧合;1Hb+4O2;结合与分解迅速影响因素二、气体交换与运输O2运输CO2运输氧解离曲线:反映Hb氧饱和度(氧容量与氧含量比值)与氧分压关系的曲线。横坐标PO2,纵坐标Hb氧饱和度,下段陡上段平滑的S型。意义:当PO2只要不是太低,尽量保证立足的O2。影响因素:PCO2、PH、温度均使氧解离曲线右移(Hb与O2亲和力);2.3-DPG,有利于HbO2解离,曲线右移。物理溶解(4%);化学结合(96%):碳酸氢盐形式;氨基甲酸血红蛋白形式(Hb-NHCOOH)形式影响因素 吸气中枢(吸气神经元)呼气中枢(呼

18、气神经元)脊髓:初级中枢(呼吸肌神经元)延髓:存在呼吸运动调节的基本中枢脑桥:呼吸调整中枢、长吸气中枢呼吸中枢:反射性调节三、呼吸运动调节肺牵张反射:肺扩张,刺激肺泡牵张感受器,经迷走神经传入中枢冲动改变,反射性引起中枢吸气与呼气转换。意义:使吸气不致过长过深,使吸气及时转为呼气。化学感受性反射感受器 外周:位于颈A体,主A体化学感受器;经主A神经和窦神经传入,中枢:延髓中枢化学感受器。CO2:呼吸加深加快,主要作用中枢化学感受器。也作用于外周化学感受器PO2:呼吸加深加快,主要作用于外周化学感受器。严重缺O2会引起中枢抑制,室息死亡。H+:呼吸加深加快。主要通过外周化学感受器起作用;但H+难

19、于通过血脑屏障,对中枢化学感受器的作用较弱。第五章 消化思考题(第四章 呼吸)1.什么是解离曲线?简述影响解离曲线的因素。2.简述主动脉体、颈动脉体化学感受器对机体呼吸、心血管活动调节?3.什么是肺牵张反射,有何意义?4.下列实验项目对呼吸运动有何影响?解释原因。(1)切断迷走神经;(2)PO2;(3)PCO2;(4)PH5.何谓胸内负压?胸内负压形成的机制及其生理意义?6.何谓机能余气量?有何意义?7.PCO2、PO2、H+变化对呼吸运动有何影响?为什么?8.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生理作用?9.影响肺换气的因素有哪些,并说明原因?第五章 消 化1.消化、吸收的概念2.消化的方式:机械(物理)、化

20、学、微生物消化3.消化活动的调节一、概述交感神经:抑制胃肠运动、抑制消化液分泌迷走神经:促进胃肠运动、促进消化液分泌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胃肠液素) 促胃液素:胃出门窦,小肠前段G细胞分泌,促进胃液(HCl)、胰液、胆计分泌,促进幽门窦收缩促胰液素:小肠前段S细胞分泌;促进胰液(HCO3-)、胆计分泌,抑制胃运动和胃液分泌CCK-PZ:小肠前段I细胞;促进胰酶分泌;促进胆束收缩。抑胃肽:小肠前段K细胞;抑制胃液分泌、抑制胃运动。1.采食、咀嚼、吞咽(略)2.单胃运动4.复胃运动3.小肠运动5.大肠运动(略)胃运动基本形式:紧张性收缩;蠕动。胃排空 P89胃容受性舒张:P89反刍:四个过程(逆呕、再

21、咀嚼、再混合唾液、再吞咽);机理前胃运动暖气食管沟反射:犊牛或羊羔明显;感受器位于口腔、唇、咽部第一次收缩:粗糙食物瘤胃第二次收缩:力大;附加收缩:与逆呕有关网胃运动瘤胃运动二、机械消化小肠运动方式调节(略)蠕动分节运动摆动(钟摆运动)A波收缩B波收缩与暖气有关1.唾液:猪、禽唾液中有少量淀粉酶;反刍动物唾液pH高,缓冲力强,含尿素(参与尿素再循环)2.胃液3.胰液4.胆汁5.小肠液(略)胃腺组成及作用调节:头期(神经调节)、胃期(神经体液调节)、肠期(体液调节)贲门腺区幽门腺区胃底腺区主要分泌粘液主细胞:分泌胃蛋白酶壁细胞:分泌HCl、内因子盐酸:激活胃蛋白酶原;抑菌;蛋白质变性;刺激小肠运

22、动消化酶:内因子:促进VitB12吸收粘液:保护胃粘膜胃蛋白酶:分泌出来以酶原形式存在。无活性胃蛋白酶原被盐酸激活成有活性的胃蛋白质酶凝乳酶:(小动物)促进乳汁凝固。三、化学消化 调节(略)主要成分及作用胰淀粉酶:使淀粉分解成麦芽糖或糊精胰脂肪酶:(在胆盐共同作用下):分解脂肪成甘油酯+脂肪酯胰蛋白酶分解酶胰蛋白酶:被肠激酶或自身激活。作用:糜蛋白酶:被胰蛋白酶激活。作用:羧肽酶:被胰蛋白酶激活。作用:消化酶HCO3-:中和胃酸;维持小肠内PH值大于7HCO3-:中和胃酸胆酸盐:作用(P83)1. 主要成分及作用2. 肠-肝循环: 胆酸盐发挥作用,绝大部分在回肠末端吸收入血,经门静脉回到肝脏,

23、在形成胆汁排出瘤胃微生物种类碳水化合物(粗纤维消化)蛋白质和非蛋白氮消化脂肪消化(略)Vit. B族Vit.K合成乙酸:合成脂肪的原料丙酸:血糖主要来源丁酸:合成脂肪酸原料细菌纤毛虫真菌终产物VFA可溶性糖发酵快。1.瘤胃消化2.大肠微生物消化参与尿素再循环非蛋白氮:产生NH3蛋白质40-50%进入后段消化道(过瘤胃基白)50-60%蛋白质AA、肽NH3合成微生物蛋白四、微生物消化 2。大肠消化吸收部位:单胃动物主要小肠;反刍动物:VFA-NH3在前胃(主要瘤胃)吸收;其余在小肠吸收机理:被动、主动。主要营养物质吸收糖:单胃动物以单糖形成小肠吸收。葡萄糖吸收与Na+吸收偶联。主动转运蛋白质:单

24、胃动物消化成AA吸收,有特异性载体。VFA:扩散,在瘤胃或大肠吸收。离子五、吸收Fe:以Fe2+形成吸收,与Vit.C有关。Ca2+:Ca:P比例有关(一般2:1);与Vit. D有关。Na+:与葡萄糖吸收偶联在一起第六章 肾脏排泄功能肾小球(毛细血管网)肾球囊肾小球滤过膜肾小体肾小管1.肾单位:2.集合管3.肾血流量特点近球小管髓袢细段远球小管一、肾脏结构特点i)血流量大(占心转出量的20%)ii)形成两套毛细血管网,以适应泌尿和重吸收ii)形成“U”形直小血管与髓祥细段集合管伴行i)滤过作用、滤过率、原尿的概念ii)发生机制肾小球滤过膜的通透性滤过的动力: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

25、血浆胶渗透压+束内压)iii)影响因素:1.肾小球滤过作用(形成原尿)2.肾小管集合重吸收3.肾小管、集合管分泌和排泄作用(1)有滤滤过压:(包括分式中三个因素)(2)滤过膜通透性i)与Na泵耦联ii)有一定浓度限度肾糖阈iii)主要在近曲小管重吸收主动重吸收被动重吸收i)重吸收方式ii)主要几种物质重吸收特点iii)影响因素(1) 葡萄糖重吸收(2)氨基酸重吸收(3)Na+重吸收:近球小管(4)水重吸收:受ADH调控 (5)HCO3-i)近典小管重吸收ii)与Na+吸收耦联二、尿液生成过程(1)小管液中物质溶度(2)肾小管机能状况(3)激素作用(见调节) 泌H+:H+-Na+交换,排酸保碱泌

26、NH3:促进泌H+泌K+:Na+-K+交换,排碱保酸排尿酣、马尿酸等1.滤过作用的调节:主要是调节肾血流量2.重吸收血调节i)自身调节(入球动脉平滑肌紧张性改变)ii)神经体液调节。Adr、NE调节血流量作用:改变远曲肾小管集合管上皮细胞对水的通透性,从而促进肾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分泌:血浆晶体渗透压,刺激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ADH分泌(1)ADH(抗制尿激素)(2)醛固酮三、尿液生成调节作用:促进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Na+重吸收和K+排泄分泌:受“肾素血管肾激素醛固酮“系统调节低级中植:脊髓排尿反射中枢:脑干、大脑中枢:传入N:盆N,腹下N传出N:腹下N,盆N,阴部N大脑皮层四、排尿反射

27、盆神经(+)交感神经(-)阴部神经(-)脊髓低级排尿中枢盆神经膀胱壁压力感受器兴奋膀胱尿液 排尿反射的过程:排尿膀胱壁收缩括约肌舒张交感神经思考题:1.简述尿液生成基本过程及影响因素。 1. 简述ADH、醛固酮对尿液生成的调节作用。2. 肾小管分泌的物质、分泌机制及生理意义?3. 排尿反射的基本过程?4. 肾脏的基本作用?5. 给动物输0.9%的生理盐水时,尿液增多的原因?第十一章 泌乳实质结构间质:CT、脂肪组织、作用支持和保护腺体发育 腺管系统腺泡系统腺泡(生成乳汁的地方)细小乳导管中导管大导管乳池乳头。 一、 乳腺结构及发育腺管系统:以雌激素调节为主,以孕酮调节为辅腺泡系统:以孕激素调节

28、为主,以雌激素调节为辅1.初乳与常乳:2.乳的生成:3.乳的分泌调节:(1)启动:主要受催乳素调节。(2)维持:催乳素的持续作用其它GH、T3、T4、糖皮质激素都起作用。乳从乳腺中有规律的彻底排空是维持泌乳的必要条件初乳:分娩后最初3-5天内乳腺分泌的乳称初乳。特点:(1)浓稠、黄色或粉红色、煮沸时凝固;(2)蛋白含量高,无机盐含量高(Fe2+、Mg+),含丰富的VitA、VitC、VitD;(3)含有母源性抗体,对仔畜免疫功能有很重要的作用。常期:初乳期后的乳汁。(1) 原料:来源于血液(2) 部位:乳腺腺泡和细胞导管分泌上皮中进行。(3) 蛋白质合成:腺泡上皮从血液中摄取AA神经体中合成短

29、肽高基体整合成乳蛋白,其中小球蛋白和乳汁蛋白可直接从血浆来。(4) 乳糖:葡萄糖乳糖生成酶作用下合成乳糖。(5) 乳脂:非反刍动物利用葡萄糖作原料,反刍动物的乙酸。二、乳及乳的分泌三、乳的排出:吸允或挤奶时,刺激乳头感受器,反射性使腺泡和乳导管的乳汁向外排出的过程。最初排出的乳是乳池乳。反射乳:由排乳反射从腺泡及乳导管中获得的乳称反射乳(与缩宫素相关)。排乳反射:P224思考题:1.简述初乳的特点及其意义。2.简述乳生成和排出的调节3乳腺的发育、泌乳、乳的排出与哪些激素有关,这些激素是如何影响这些生理活动的?思考题(消化和吸收):1.简述小肠运动、胃运动的基本形式及主要作用; 2.简述主要消化

30、液主要成分及作用。 3简述瘤胃对粗纤维的消化过程。 4.简述瘤胃对蛋白质和非蛋白氮消化过程及其生产在意义? 5.比较反刍动物与非反刍动物对蛋白质消化的异同。 6 .试述反刍动物消化特点。 7.简述瘤胃微生物在反刍动物消化过程中的作用。 8.四种胃肠激素的主要生理作用. 9.三大营养物质的化学性消化过程? 10影响胃排空的因素?11.胃液分泌的调节机制及其特点? 第七章 内分泌1.激素、内分泌的概念:激素;内分泌腺分泌的主要方式:旁分泌、自分泌、典型分泌、神经分泌等。2.激素作用3.激素分泌调节(1)作用(2)作用特点:a)特异性;b)高效性;c)只调速度,不启动新的反应;d)时间性(半衰期);

31、e)允许作用(3)作用机理含氮激素第二信使学说(受体与配体结合G蛋白腺苷酸环化酶活化cAMP蛋白质磷酸化) (第二信使使主要有:cAMP,Ca2+,IP3,DG等)类固醇激素基因调节学说(受体配体复合物胞质胞核与DNA结合mRNA蛋白质)一、概述(1)“下丘脑腺垂体外周靶腺(如性腺、肾上腺皮质、甲状腺)”轴的调节(见下图)(2)受血液中代谢产物调节:如血糖,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B细胞分泌胰岛素; 如血糖,则相反 如血Ca+,甲状腺C细胞分泌降钙素,甲状旁腺分泌甲状旁腺素;如血Ca+,相反(3)直接受神经调节:如肾上腺髓质直接受交感N节前纤维控制,肾上腺髓质相当于交感N节。二、主要内分泌腺

32、及其分泌激素的主要作用下丘脑下 丘 脑(1)“下丘脑腺垂体-靶腺或器官”轴腺垂体腺 垂 体GHRH+ - SS PRH+ -PRIH CRH+ TRH GnRH肝脏GZAN肾上腺皮质GZAN甲状腺GZAN睾丸/卵巢GZAN促进生长发育等 GH PRL(促进乳腺生长,启动并维持泌乳) ACTH TSH FSH/LH促进卵泡发育排卵、黄体生成、精子生成、睾酮和雌激素分泌甲状腺激素(T3,T4)(AN糖皮质激素素GZANIGF-IGZAN OXT:促进子宫收缩和乳腺排乳(2)下丘脑神经垂体:下丘脑分泌 ADH: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 神经细胞轴突运转到神经垂体(垂体后叶贮存)i)合成:腺泡聚碘碘

33、活化酪氨酸碘化缩合T3、T4形成。与甲状腺球蛋白结合在血中贮存、转运。ii)功能:(1)影响代谢;(2)促进细胞分化和器官发育;(3)影响神经系统发育等作用(缺乏症呆小症)。iii)调节(见上图) (3)甲状腺糠皮质激素(由束状带和网状带分泌):1)调节糖、脂、蛋白质代谢2)参与应激反应3)抗炎、抗过敏盐皮质激素(球状带分泌)醛固酮:保Na+排K+(促进运曲小管对Na+重吸收,抑制K+, H+重吸收)性激素:网状带分泌。 盐皮质激素分泌受“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调节(见循环系统)皮质激素分泌调节: 糠皮质激素分泌受“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调节(见上图)肾上腺皮质:肾上腺髓质:NE. A

34、dr,作用:1)对心血管作用;2)对糖、脂代谢作用)(4)肾上腺作用小肠影响Ca、P吸收作用肾小管影响Ca、P重吸收作用骨影响骨组织Ca、P溶解降钙素(甲状腺C细胞分泌,降低血Ca)甲状旁腺素(甲状旁腺,升高血Ca)VitD3(肾分泌)(5)调钙激素 P188图,主要A细胞:胰高血糖素,使血糖B细胞:胰岛素,使血糖D细胞:SSF细胞:胰多肽(6)胰岛思考题:1.简述激素作用及作用特点。 2.简述激素作用的机理。 3.举例说明“下丘脑腺垂体外周靶腺”轴的关系及调节。 4.简述下列激素主要作用:(1)GRH、SS、 GH;(2)TRH、TSH、T3;(3)GnRH、LH、FSH、P、E2;(4)M

35、SH;(5)胰岛素;(6)胰高血糖素;(7)CRH、ACTH、糖皮质素、醛固酮; (8)ADH、OXT、AD、NE。 5.简述调钙激素对血钙的调节。第八章 神经系统神经纤维机能:传导神经冲动(神经纤维有较高兴奋性、传导性)神经纤维传导特点:双向;绝缘性、生理完整性、不衰减性、相对不疫劳性。神经纤维传导机制:局部电流学说。一、神经纤维生理(1)突触与突触传递的概念;突触结构(2)突触传递的特点:单向性、总和、突触延搁现象、对内环境变化及某些化学物质敏感、易疲劳性(3)突触分类及传递机理(兴奋性和抑制性突触传递机理,下图)二、突触与突触传递突触前膜兴奋(去极化)Ca2+进入突触小体突触前N元冲动传到末梢突触小泡破裂、融合,释放兴奋(抑制)性递质EPSP总和使突触后膜产生动作电位而兴奋(后膜不易去极化)后膜K+、Na+、Cl-通透性,Na+内流(Cl-内流),后膜去(超)极化产生EPSP(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