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生理》PPT课件.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788883 上传时间:2019-05-16 格式:PPT 页数:107 大小:9.5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消化生理》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07页
《消化生理》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07页
《消化生理》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07页
《消化生理》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07页
《消化生理》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0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消化生理》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消化生理》PPT课件.ppt(10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1,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口腔内消化(自学) 第三节 胃内消化 第四节 小肠内消化 第五节 大肠内消化(自学) 第六节 吸收,第六章 消化和吸收,第八章 消化系统生理功能,第一节 概述,消化器官由810m长的消化道和与之相连的消化腺组成,其主要功能: 1、消化:食物在消化道内被分解成小分子物质的过程。 2、吸收:被消化后的小分子物质通过消化道粘膜进入血液和淋巴循环的过程。,消化的两种方式,1、机械性消化:通过消化道肌肉的运动,将食物磨碎,使与消化液混合及向远端推送过程。 举例:食物团块 消化道运动 小块食物 2、化学性消化:通过消化酶的作用,将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分解为可以吸收的小分子物质过程。举

2、例:蛋白质 蛋白酶 氨基酸,3、微生物消化:消化纤维素、分解蛋白质。,一 . 消化道平滑肌的特性,(一)消化道平滑肌的一般特性 1、自发节律性(差):离体收缩缓慢、自律不规则。 2、伸展性较大:空腹胃容积0.5升,进食后胃容积 12升,扩大近4倍。 3、兴奋性(低): 为潜伏期、收缩期、 舒张期延长。 4、紧张性:经常保持微弱的持续的收缩状态。 5、对某些理化刺激的敏感性不同:对电刺激不敏感,对牵拉、 温度、乙酰胆碱等敏感。,(二)消化道平滑肌电生理特性,a、静息电位: 不稳定,波动大 测定RP:-5560mv,主要由于K+外流形成。 b、慢波电位:在静息电位基础上自发产生的去极化和复极化的节

3、律性的电位波动。 意义:使膜电位接近阈电位,动作电位产生的基础。,6,c、动作电位: 特点(与骨骼肌): 锋电位上升慢、持续长; 与钙离子活动有关; 锋电位幅度低(20mv-100mv),大小不一,7,d、慢波电位、动作电位与胃肠平滑肌收缩的关系: 胃肠平滑肌收缩产生于动作电位之后。 动作电位产生于慢波电位的基础上 (慢波电位控制平滑肌收缩节律、蠕动方向、速度),小结:,RP 去极化 慢波 AP 触发 平滑肌收缩,二、消化腺的分泌功能,总量:68L/日。包括 胃液、胰液、胆汁和小肠液等。 功能:(1)分解食物中的各种成分; (2)为各种消化酶提供适宜的pH; (3)稀释食物使其渗透压与血浆渗透

4、压相等, 以利于吸收; (4)保护消化道粘膜免受理化因素损伤。,三. 胃肠的神经支配和作用,支配胃肠的神经 植物神经(外来神经) 交感神经 副交感神经 壁内神经丛(内在神经) 肌间神经丛 粘膜下神经丛,数量丰富、完整独立、自成体系(感觉、中间、运动神经元),11,12,13,主要作用,15,四. 消化道激素,1、概念(gastrointestinal hormone):胃肠道粘膜的内分泌细胞合成和释放的激素称为胃肠激素。 胃泌素(G细胞);胆囊收缩素(CCK)(I细胞);胰泌素(S细胞)。 2、主要作用:(1)调节消化腺分泌和消化道运动; (2)调节其它激素的释放; (3)营养作用。 4、脑-

5、肠肽(brain-gut peptide)双重分布于胃肠道和CNS中的肽。,16,(1)种类:胃泌素、胆囊收缩素、P物质、生长抑素、神经降压素。 (2)生理意义-胃肠激素与脑内激素的整体协同性。,17,第四节 胃内消化,一. 胃液的分泌 内分泌细胞 G细胞 、D细胞 、肥大细胞 胃粘膜 贲门腺:粘液细胞 外分泌腺 泌酸腺:壁细胞 主细胞 粘液细胞 幽门腺:粘液细胞,胃底腺,(一)胃液的性质、成分及其作用,性质:酸性无色透明的液体 成分: 1.盐酸 2.胃蛋白酶原 3.内因子 4.粘液,1、盐酸(胃酸 HCl) 壁细胞分泌,(1)激活胃蛋白酶原。 (2)使蛋白质变性而易于被酶水解。 入胃 (3)

6、提供胃蛋白酶作用的酸性环境(pH为2时活 性最强) (4)抑菌、杀菌。 (1)促进Fe2+、Ca2+吸收。 入十二指肠 (2)刺激胆囊收缩、胆汁排放 (3)进入小肠后促进胰液、小肠液和胆汁 分泌增多 临床意义:过多 诱发溃疡 过少 消化不良、嗳气、铁钙吸收不好,20,21,解决问题一 1、试解释“餐后碱潮”现象?,2、胃蛋白酶 主细胞分泌,胃蛋白酶原 胃蛋白酶 蛋白质 月示 胨、多肽 氨基酸 意义:消化不良,胃蛋白酶+1 -10%HCL,HCL,自身激活,3、内因子 壁细胞分泌 性质:糖蛋白,作用:内因子+VitB12(外因子)复合物 (回肠吸收) 临床意义: 恶性贫血、胃粘膜萎缩贫血(内因子

7、不足) 全胃(或次全)切除术贫血(内因子缺乏) B12缺乏贫血,4、粘液 表面上皮细胞、粘液细胞分泌 性质:不溶与可溶性粘液、含粘蛋白、弱碱性,保护胃粘膜、润滑食物,HCL,胃的自身保护作用,胃粘液HCO3-屏障(阻止H+ ) HCO3- + H+ H2O + CO2 粘液凝胶层的分子结构及其表面以共价结合的脂肪酸构成一道有效屏障。(阻止胃蛋白酶),26,(二) 胃液的分泌调节,28,1. 消化期胃液分泌三个时期及其特点,返回,头期胃液分泌机制,返回,胃期胃液分泌机制,返回,肠期胃液分泌机制,2. 胃液分泌的抑制性调节,(1) HCl,HCl,PH11.5,PH2.5,幽门粘膜 胃泌素,(+)

8、十二指肠粘膜促胰液素,HCl,(2) 脂肪:脂肪十二指肠抑胃肽 HCl,高渗溶液(+)小肠内渗感器肠胃反射 HCl,(3) 高渗溶液,肠粘膜释放抑制因子,D细胞释放生长抑素,二. 胃的运动,(一)消化期胃运动的主要形式 1、容受性舒张:当咀嚼和吞咽食物时,对食道等处感 受器的刺激可反射性(通过迷走神经)引起胃头区肌肉舒张。 作用:容纳和贮存食物,保持胃内压。 2、紧张性收缩:消化道平滑肌经常保持一种微弱的持续收缩状态。 作用:使胃液渗入食物,使胃内压增高 促进胃排空,保持胃的形状、位置。 3、蠕动:受平滑肌基本电节律控制的胃强有力的收缩。 作用:混合食物,研磨食物,推动食糜向幽门运动。,35,

9、36,(二)非消化期胃运动的主要形式,移行性复合运动 生理意义:使整个胃肠运动在非消化期仍有断断续续的运动,可以清除胃内食物残渣、脱落的细胞碎片和细菌。,(三) 胃排空及其控制,1、胃排空概念 :胃内食糜由胃排入十二指肠的过程称为胃排空(gastric emptying)。特点:断续进行的,约为46小时。 2、胃排空速度:一般说稀的、流体食物比稠的、固体食物排空快;小颗粒比大块快、等渗液比非等渗液快。营养物质排空速度顺序为:糖 蛋白质 脂肪。,4. 胃排空的机制,胃排空的原动力:胃运动及由其产生的胃内压增高。 胃排空的先决条件:幽门开放,胃窦、十 二指肠起始部舒张。 胃排空直接动力:胃内压与十

10、二指肠压之间的压力差。,第四节 小肠内消化,小肠内消化是整个消化过程中最重要的阶段。 消化主要场所: (1)停留时间长(38小时)。 (2)消化液丰富:酶和胆汁。,41,一、胰液的分泌,内分泌腺 胰岛细胞 分泌胰岛素 胰腺 外分泌腺 胰腺腺泡细胞 分泌胰酶 导管壁细胞分泌碳酸氢盐 和水,(一)、胰液的性状、成分,性状:无色透明碱性液体(pH 7.88.4)渗透压与血浆相等。 成分:水 无机物(碳酸氢盐和各种离子) 有机物(消化酶、胰蛋白酶抑制 因子),1、碳酸氢盐,作用: 1.中和胃酸保护肠粘膜。 2. 提供小肠内消化酶所必需的pH环境(碱性)。,2、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蛋白质 胰蛋白酶原 胰

11、蛋白酶 糜蛋白酶原 糜蛋白酶 氨基酸 胰液缺乏时,脂、蛋白质消化不良而导致严重腹泻;糖无影响。,肠激活酶,自身激活,3、胰脂肪酶,甘油 甘油一酯 甘油三酯 胰脂肪酶 (脂肪) 脂肪酸,4、胰淀粉酶,淀粉 胰淀粉酶 麦芽糖 + 葡萄糖,5、其他酶类,羧基肽酶、核糖核酸酶、脱核糖核酸酶。 胆固醇酯酶、磷脂酶.,6、胰蛋白酶抑制因子,正常情况下,胰液中的胰蛋白酶不能消化胰腺本身的原因是: (1)胰蛋白酶以酶原形式分泌。 (2)胰液中存在少量的胰蛋白酶抑制因子:使胰蛋白酶失活,部分抑制糜蛋白酶的活性。 暴食暴饮使胰液分泌增多,导致胰管压力增高,胰小管、胰腺腺泡破裂,释放 大量胰蛋白酶原进入胰腺间质,而

12、少量的胰蛋白酶抑制因子不足也阻止胰腺自身消化过程,发生急性胰腺炎.,50,十二指肠溃疡:胃液分泌过多,进入十二指肠,没有及时中和,导致十二指肠粘膜受到胃酸(盐酸)的侵蚀。,急性胰腺炎:胰腺导管梗阻或胰腺腺泡受损伤,胰液从腺泡或导管壁逸出,进入胰腺间质,胰蛋白酶原被组织液激活,致使胰腺组织发生自身消化,引起急性胰腺炎。,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好发部位。,病例:,51,二、胆汁的分泌与排出,胆汁由肝细胞分泌 消化期肝胆汁直接进入十二指肠 非消化期胆汁先进入胆囊贮存,消化时才排入十二指肠。,(一)胆汁的性状和成分,性状:有色味苦粘稠的液体。 肝胆汁:金黄色、偏碱性pH 7.4,无酶。 胆囊胆汁:绿色,弱

13、酸性pH 6.8,无酶。 成分:水、胆盐、胆固醇、胆色素、卵磷脂、无机盐。 胆石症原因之一:胆固醇分泌过多或胆盐、卵磷脂合成减少。,53,作用: (1)脂肪乳化剂(胆盐、胆固醇、 卵 磷脂)降低脂肪表面张力,乳化脂 肪成微滴,增加胰脂肪酶作用面积。 (2)胆盐是脂肪分解产物的运载工具, 脂肪分解产物融入胆盐形成的微胶 粒中,成为水溶性复合物。 (3)促进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A,D,E,K) (4)其他:中和胃酸、胆盐对于胆 汁分泌的自身调节,54,胆盐进入小肠后,90%以上被回肠末端粘膜吸收,通过门V又回到肝脏,再成为合成胆汁的原料,然后胆汁又分泌入肠,这一过程称为胆盐的肠肝循环。,胆盐的肠肝

14、循环:,(三)胆汁分泌和排出的调节,1、胆囊有(1)贮存和浓缩胆汁 (2)调节胆管内压和排放胆汁(胆囊缩,Oddi括m舒; Oddi括m 缩,胆囊舒)。 2、消化道内的食物是胆汁分泌和排出的自然刺激物。高蛋白食物引起胆汁分泌最多,脂肪次之,糖类作用最小。 3、神经作用:消化道内的食物刺激引起神经反射(通过迷走神经)使胆汁分泌、胆囊收缩。 4、体液作用:胃泌素、胰泌素、CCK有促进胆汁分泌、胆囊收缩。胆盐可产生肠肝循环。,56,小结,胃泌素 胰泌素 CCK-PZ,泌胆,利胆,缩胆Oddi松,三、小肠液的分泌,(一)小肠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 1、分泌部位 十二指肠腺和小肠腺 ,分泌量13L/日。

15、2、性质:弱碱性pH7.6渗透压与血浆相似。 3、成分:水、无机盐、肠激酶、肠淀粉酶、多肽酶 4、小肠液的作用(1)保护十二指肠粘膜免遭胃酸侵蚀;(2)稀释肠内容物,降低渗透压促进水分及营养物质吸收;(3)胰蛋白酶原 肠激酶 胰蛋白酶。,四、小肠的运动,紧张性收缩 分节运动 蠕动 蠕动冲 摆动,紧张性收缩,小肠平滑肌能经常保持轻度的持续性收缩。对肠内容物施加一定的压力,并是分节运动和蠕动的基础。 作用 维持小肠形态和位置 利于食糜与消化液混合,分节运动,是以环行肌为主的节律性收缩和舒张交替进行的运动,是小肠特有的运动形式。 作用: 促进食糜与消化液充分混合有利于消化。 使食糜与肠壁紧密接触并挤

16、压肠壁促进血液和淋巴液回流有利于吸收。 推进肠内容物向下移动,分节运动,62,63,蠕动 自上而下顺序收缩和舒张的运动(环肌和纵肌)。 作用:使经过分节运动的食糜向前推进。 特殊方式: 蠕动冲:蠕动速度快,传播距离远的蠕动。 逆蠕动:在十二指肠和回肠末端出现一种与蠕动方 向相反的运动。利于消化和吸收。 肠运动时,产生的声音称为肠鸣音。肠蠕动亢进 时,肠鸣音增强;肠麻痹时,肠鸣音减弱或消失。,64,小肠蠕动,65,66,摆动,是以纵形肌为主的节律性舒缩活动,主要是使食糜与消化液充分混合,草食动物多见。,第五节 大肠的功能,大肠内的消化是消化的最后阶段,消化液和消化酶都很少,大肠的主要功能是:吸收

17、水分并作为食物残渣的临时储存场所,并在此期间残渣经细菌的发酵与腐败形成粪便,并通过大肠运动排出体外完成排便的过程。,68,大肠液的分泌,分泌细胞:柱状上皮细胞和杯状上皮细胞 性质:PH8.38.4碱性 成分:粘液、碳酸氢盐、溶菌酶、二肽酶、淀粉酶,69,大肠内细菌活动,细菌主要来自空气和食物,肠内酸碱度和温度适宜细菌繁殖。含酶的细菌分解食物残渣和植物纤维。,70,发酵:糖和脂肪的细菌分解。,糖发酵产物:乳酸、醋酸、CO2、CH4 脂肪发酵产物:脂肪酸、甘油、胆碱,71,腐败:蛋白质的细菌分解。,产物:示、胨、氨基酸、硫化氢、组胺、吲哚,72,营养作用:,大肠内的细菌利用肠内较简单的物质合成B族

18、维生素和Vitk,经人体吸收后起营养作用。,73,大肠的运动,运动形式 分节推进运动 袋状往返运动 蠕动和集团蠕动,74,袋状往返运动 :结肠袋中内容物向两个方向作短距离位移,不向前推进。利于消化和吸收。,集团蠕动: 是进行快,推行远的强大蠕动波。至降结肠或乙状结肠,产生便意。多在早餐前或进食后发生,每日发生34次。 可能由十二指肠-结肠反射引起。,75,排便反射,是非条件反射,但正常成年人排便反射受大脑皮层控制。婴儿、精神错乱或脊髓横断病人除外。,76,各种营养物质的化学性消化,淀粉的消化 (口腔) 淀粉 麦芽糖 葡萄糖 蛋白质的消化(胃) 蛋白质 氨基酸 脂肪的消化(小肠) 脂肪 脂肪微粒

19、 甘油 + 脂肪酸,总结,食物的机械消化,食物 口腔 胃 肠 排出,咀嚼搅拌吞咽,蠕动排空,运动,蛋白酶,麦芽糖酶,胆汁,脂肪酶,淀粉酶,77,消化过程示意总汇,袋装往返运动集团运动,第六节 吸 收,被消化后的小分子物质通过 消化道粘膜进入血液 和淋巴液的过程。,一、吸收的主要部位小肠,面积大:小肠有巨大的吸收面积约200平方米. 分子小:食物在小肠内已被消化成适于吸收的结构简单的小分子物质. 时间长:食物在小肠停留时间长38小时,有充分的时间进行吸收. 结构宜:小肠粘膜的环行皱襞、小肠绒毛、微绒毛等含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淋巴管适于吸收.,81,82,(一)各部吸收的能力 口:部分药物(如亚硝酸

20、甘油、吗啡)。 胃:酒精和少量水分。 大肠:水分和无机盐,部分维生素和一些药物。 小肠:吸收能力最强、种类最多,是吸收主要部位,消化道各部吸收 的能力是不相同的,这主要取决于该部的组织结构及食物消化的程度和停留的时间。,83,吸收的部位,84,85,吸收方式,1、被动转运:滤过、扩散、渗透和易化扩散等。 顺梯度,不耗能。 2、主动转运:泵、载体。逆梯度,耗能。 3、吞饮作用:脂肪微粒的吸收形式。耗能,所 以也属主动转运。,86,吸收的机制,1.被动转运:包括滤过、扩散和渗透等作用。滤过靠膜两边的流体压力差,如肠腔内压力超过毛细血管压时,水分或其它物质可借压力差滤入毛细血管内。渗透则有赖于半透膜

21、两边存在的压力差,水分从渗透压低的一侧进入渗透压较高一侧。 2.主动转运:有些营养物质可由浓度较低的一侧穿过膜向浓度高的一侧转运。需耗能量及载体协助。物质主动转运中的载体是一种脂蛋白,它具高度特异性,载体转运物质时的能量来自ATP。,87,3.胞饮作用 一种通过细胞膜的内陷将物质摄取到细胞内的过程。可使细胞吸收某些完整的脂类和蛋白质。也是新生儿从初乳中吸收抗体的方式。这种未经消化的蛋白进入体内可能是某些人食物过敏的原因。(消耗能量),胞饮作用示意图,88,物质和水进入血液或淋巴的途径主要有两条: 1、跨细胞途径:即通过绒毛柱状上皮细胞的腔面膜进入细胞内,再通过细胞底-侧面膜(又叫腔底膜)进入血

22、液或淋巴。 2、旁细胞途径:即通过细胞的紧密连接,穿过细胞间隙,然后再进入血液或淋巴。,89,细胞间隙,腔面膜,腔底膜,90,几种主要营养物质的吸收,淀粉酶,双糖酶,腔面膜:肠粘膜上皮细胞膜上的钠依赖载体与Na+结合,于是载体便与葡萄糖结合,形成Na+-载体-葡萄糖复合物,将葡萄糖和Na+同向转运入细胞内。 腔底膜:Na+再由钠泵泵出,葡萄糖则易化扩散进入血液。,单糖,麦芽糖,(一)糖的吸收,食物中的淀粉,吸收方式:逆浓度差、耗能的主动转运 (协同转运方式,能量来自钠泵)。,按照吸收的速率可将单糖分为两类: 半乳糖和葡萄糖属于吸收快的一类; 果糖是属于吸收慢的一类。,91,葡萄糖,葡萄糖,葡萄

23、糖的吸收: 腔面膜:以Na+载体葡萄糖复合物形式,与Na+同向转运入肠粘膜上皮细胞内,而后分离。 腔底膜:葡萄糖通过扩散方式进入血液,Na+ 则由钠泵转运至细胞间隙。 主动转运(又叫协同转运 ),92,(二)蛋白质的吸收 吸收方式:主动转运。(与葡萄糖相似) 未消化完全的蛋白质也可微量吸收,但无营养作用,相反,可作为抗原引起过敏反应。,氨基酸转运系统,Na+,蛋白酶,氨基肽酶,93,混合微胶粒 脂肪酸 甘油一脂 甘油三脂 乳糜微粒 途径:淋巴途径为主,甘油,胞吐,(中、短链脂肪酸) 亲水性,血 管,淋巴管,扩散,胞饮,吸收方式:被动+主动。,脂肪酸 甘油一酯 +胆盐 胆固醇,(三)脂肪的吸收,

24、静水层,(穿过静水层),扩散,94,(四)水和无机盐的吸收,肠道内的水都是被动吸收的。 无机盐是主动吸收的。 各种溶质,尤其是NaCl的主动吸收所产生的渗透压梯度是水吸收的主要动力。由于渗透压的作用,水通过上皮细胞和细胞间紧密连接进入细胞间隙,使间隙内静水压增高,然后进入毛细血管。 成人每日摄取水约1.5L,分泌各种消化液约6.5L,即每日经过消化道的液体总量有8L之多。其中绝大部分在小肠内吸收,仅余下0.51.0L进入结肠,最后随粪便排出的约150ml。,95,1.钠和水的吸收 肠上皮细胞底-侧膜上存在着钠泵,使Na+逆电-化学梯度而主动转运。肠腔中的Na+,9599被主动吸收。,Na+的吸

25、收往往伴随着水、葡萄糖、氨基酸和负离子等物质的吸收。 水的吸收是被动的。,96,2.铁的吸收 吸收部位:小肠上段。 吸收量:约1mg/日,其吸收量与机体对铁的需要量有关。 吸收方式:为主动吸收。 肠上皮细胞释放转铁蛋白转铁蛋白与Fe2+结合成复合物复合物与转铁蛋白受体结合复合物入胞后Fe2+游离。,97,3.钙的吸收 钙吸收的部位:小肠,尤其十二指肠。 钙吸收的状态:可溶性钙。 钙吸收的影响因素: 维生素D、脂肪酸、酸性环境促进钙的吸收; 凡与钙结合而形成沉淀的盐,则不能被吸收; 钙吸收的量受机体需要的影响。 钙吸收方式:主动转运过程。,98,(五)维生素的吸收 水溶性维生素主要以易化扩散方式

26、在小肠上段被吸收。 维生素B12必须与内因子结合成复合物,才能在回肠吸收。 脂溶性维生素A、D、E、K的吸收机制与脂肪相似。,99,第六节 消化器官活动调节 一、神经调节 二、体液调节,100,1、壁内N丛支配 包括粘膜下N丛和肌间N丛,有感觉、中间和运动N元,彼此交织成网。 粘膜下N丛主要调节分泌细胞和血管,肌间N丛主要支配平滑肌细胞。,(一)消化道的神经支配及作用,血 管 平 滑 肌 分泌细胞 内分泌细胞,消化道内机械化学和温度感受器,副交感N和交感N,粘膜下N丛 肌间 N 丛,一、神经调节,101,2、外来N支配 (1)躯体N:口腔、食道上端和肛门外括约肌 为躯体N支配(随意运动)。 (

27、2)自主N(主要):,副交感N: 迷走N、盆N,交感N,壁内N丛,壁内N丛,血 管 平 滑 肌 分泌细胞 内分泌细胞,血 管 平 滑 肌 分泌细胞 内分泌细胞,神经节,+,-,-,102,(二)消化器官活动的反射性调节,1、非条件反射性调节 黏膜的机械、温度和化学感受器受刺激后反射性地引起腺体分泌;上、下部器官活动和下、上部器官活动之间的影响。 2、条件反射性调节 进食时或进食前,食物的形状、颜色、气味、环境和有关语言,均可引起消化器官运动和腺体分泌(俄国巴甫洛夫的假饲实验)。,103,巴甫洛夫的假饲实验 方法:(1)切断食管 (2)人工胃瘘 结果:(1)食物经过口腔、咽、食管,但未进入胃 内

28、,510分钟后,胃液分泌23小时,非条 件反射。 (2)只让狗看、嗅食物,也能引起胃液的分 泌,条件反射。 (3)切断胃以上的迷走神经,无胃液分泌, 迷走神经促进胃液分泌。,104,二、体液调节 (一)胃肠激素 由胃肠道黏膜一些内分泌细胞产生的多种特殊化学物质。 主要有4种。,105,四种消化道激素的主要生理作用及刺激释放的因素 激 素 主要生理作用 刺激释放因素 胃泌素 促胃酸和胃蛋白酶原分泌 蛋白质分解产物 (促胃液素) 促胃窦收缩 迷走神经兴奋 促胰液(主要是酶)分泌 组织胺 ACh 促胆汁的分泌 促胰岛素分泌 促消化道粘膜生长 胰泌素 促胰液(水和HCO3-)分泌 迷走神经兴奋 (促胰

29、液素) 促胆汁(水和HCO3-)分泌 盐酸蛋白质产物脂肪酸钠 加强胆囊收缩素的作用 抑胃酸和胃泌素的释放 抑胃的运动 胆囊收缩素 促胆囊收缩排胆汁 迷走神经兴奋 (CCK) 促胰液中各种酶的分泌 蛋白产物脂肪酸钠盐酸 加强胰泌素的作用 促胰腺外分泌组织生长 肠抑胃肽 抑胃液分泌和胃、肠运动 脂肪及分解产物 (GIP),106,(二)其他化学物质的调节,组织胺:促进胃壁细胞的分泌(盐酸)。 5-羟色胺和P物质:加强小肠的运动。 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抑制小肠的运动。,(三)消化器官活动的完整性,消化系统各器官之间、腺体之间、器官与腺体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彼此协作,共同完成消化和吸收的功能。所以要特别注意:狼吞虎咽,暴饮暴食,挑食偏食,饮食规律,先稀后稠,一日三餐质和量,餐前餐后活动。,107,饮食养生的“三、五、七”原则,所谓“三、五、七”饮食养生的原则,即饮食结构和方式上要遵循“三高、五低、七分饱”的原则。 “三高”:即高鲜度、高纤维素、高蛋白质。 “五低”:即低盐、低糖、低脂肪、低固醇、低刺激。 “七分饱”:即不饱食或过量食对养生有重要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