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专题九戊戌变法单元检测人民版选修1201706280299.doc

上传人:无敌斩 文档编号:2875687 上传时间:2019-05-3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专题九戊戌变法单元检测人民版选修1201706280299.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高中历史专题九戊戌变法单元检测人民版选修1201706280299.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高中历史专题九戊戌变法单元检测人民版选修1201706280299.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专题九戊戌变法单元检测人民版选修1201706280299.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专题九戊戌变法单元检测人民版选修1201706280299.doc(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高中历史 专题九 戊戌变法单元检测 人民版选修1(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1“吾国四千余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以后始也。”梁启超所说的“大梦之唤醒”表现为( )。A民族资产阶级开始领导挽救民族危亡的维新运动B认识到洋务运动不能使中国真正实现富强C暴露清政府的腐败,人民反清斗争风起云涌D认识到日本的先进,大批知识分子赴日留学生2“1895年,适逢甲午惨败,日本逼签条约,在北京应试的康有为等人联络各省官员上书光绪帝,要求拒签条约,变法图强,史称公车上书。”文中表述错误的是( )。A领导人 B时间 C参加者 D地点319世纪末,康、梁资产

2、阶级维新思想是早期维新思想的进一步发展。这里的“进一步”是指( )。提出了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 要求进行政治领域的变革 维新思想发展成为政治运动 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口号A B C D4光绪帝说:“国家振兴庶政,兼采西法,咸以为民立政,中西所同。而西人考究较勤,故可以补我所未及。”此语说明光绪帝( )。A要挽救民族危亡 B要为人民改革政治C要向西方学习 D要利用民众的智慧5马克思指出:“他们战战兢兢地请出亡灵来给他们以帮助,借用他们的名字、口号和衣服,以便穿着这种久受崇敬的服装,用这种借用的语言,演出历史的新场面。”这一观点可适用于对下列哪一理论的评价( )。A洪秀全的绝对平均主义 B康有为的维新

3、变法思想C孙中山的旧三民主义 D新文化运动前期的指导思想6早期维新派认为“习兵战不如习商战”“欲制西人以自强,莫如振兴商务”,这实际上是主张( )。A实行君主立宪制 B独立发展资本主义C仿效西方,实行变法 D与西方国家进行战争7胡适评价19世纪末的梁启超为“革命第一大功臣,其功在革新吾国之思想界”。这主要是因为梁启超宣传了( )。A民主科学,自由平等 B民主共和,主权在民C托古改制,变革为新 D开设议院,变法图存8梁启超变法通议:“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由此可见,救亡图存的根本在于( )。A培养维新人才 B创办新式学校C改革科举

4、制度 D改革政治体制9使“举国守旧迂谬之人,失其安身立命之业,自是日夜相聚,阴谋与新政为敌”的措施是( )。A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 B京师设立农工商总局C精练陆海军,添造兵船 D设立京师大学堂10新政提出后,山西省成立了商务局,承办山西的矿务、铁路,还集股白银45万两办轻工业。如在生产棉花的地区,开设纺纱、织布厂,引入进口机器生产。同时在该厂附近分设扎花、榨油两厂。以上材料反映的信息,正确的是( )。A戊戌变法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近代工业的发展B戊戌变法法令得到广泛落实C戊戌变法取得了成功D维新变法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11在戊戌政变前夕,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以游历的名义来华访问,其来华的目的是(

5、 )。A索要马关条约的赔款 B帮助中国实现君主立宪C谋取在华更多利益 D帮助中国摆脱民族危机121898年6月16日,康有为上书光绪帝:“皇上勿去旧衙门,而增新衙门;勿革旧大臣,而渐擢小臣。多召见才俊之士,不必加其官而惟委以差事,赏以卿衔,准其专折奏事足矣。”这段话最能反映维新派在变法中的态度是( )。A要光绪帝加强对封建官吏的斗争B在封建势力面前表现出妥协性和软弱性C要使更多的维新派参与政权 D要光绪帝在变法中讲究策略13维新运动留下的诸多遗产成为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宝贵财富,主要包括( )。解放思想 建立社团 兴办学堂 创办报刊 提倡女学A BC D14戊戌变法最突出的历史功绩在于( )。A

6、挽救民族危亡 B推动政治改革C发展社会经济 D促进思想启蒙15下面是18951898年间创办的中文报刊统计表,由此可知( )。年份当年创刊总数中国人自办报刊总数所占百分比18957342.9%189611763.6%1898473983%中国人自办的报刊日益成为中国报业的主体 适应宣传维新变法,挽救民族危亡的需要 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资产阶级队伍壮大有关 当时文化事业的发展A BC D二、非选择题(16题20分,17题20分,共40分)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甲午战后,维新人士认为:“教育不当仅及于士,而当下达于民;不当仅立于国,而当遍及于乡;必使四万万之民皆出于学。”中华文明史材

7、料二 天下积弱之本,则必自妇人不学始。梁启超(1)概括材料一、二的主要思想主张。(8分)(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百日维新中体现上述思想主张的措施及意义。(12分)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若夫美、法民政,英、德宪法,地远俗殊,变久迹绝,臣故请皇上以俄大彼得之心为心法,以日本明治之敢为政法也。然求其时地不远,教俗略同,成效已彰,推移即时,若名书佳画,墨迹尚存,而易于临摹,如宫室衣裳,裁量恰符,而立可铺设,则莫如取鉴于日本之维新矣。考其维新之始,百度甚多,惟要义有三:一曰大誓群臣以定国是,二曰立对策所以征贤才,三曰开制度局而定宪法日本之强,效原于此。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材料二 在制定宪法

8、的过程中发挥了很大作用的并上书说,英国的政治制度只符合英国的需要,普鲁士的政治制度却比较接近日本的国情日本在制宪法工作中定下的基调是:“按普鲁士方式组成一个不向国会负责的内阁。”钱乘旦论明治维新的失误(1)据材料一说明康有为建议光绪帝“取鉴于日本之维新”的理由(不得照抄原文),指出这份奏折在戊戌变法中的地位。(12分)(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主张效法日本“开制度局而定宪法”的实质及其局限性。(8分)答案与解析1. 答案:A解析:理解原始史料,认识甲午战争使中华民族开始陷入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之中。2. 答案:C解析:“联络各省官员”错误,公车上书的“参加者”是各省的应试举人,而不是

9、各省官员,故“参加者”错误。3. 答案:D解析:19世纪末维新思想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都有显著发展:理论上,形成了完整的体系;实践上则是从著书立说到政治运动。4. 答案:C解析:从材料中的“兼采西法”“补我所未及”等内容可以看出,光绪帝接受了向西方学习的主张。但从定国是诏可以看出,光绪帝所学习的内容与维新派的要求有较大差距,所以光绪帝主张学习西方的目的是巩固封建统治,并非为人民改革政治。5. 答案:B解析:康有为的维新变法思想将西方政治学说与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打出了“孔子改制”的旗号,符合马克思的评价。6. 答案:B解析:从材料的关键词“习商战”“振兴商务”可知,作者主张独立发展资本主义

10、。7. 答案:D解析: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提出的主要思想是“开设议院,变法图强”,据此可知D项正确。A项为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的思想,B项为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思想,C项为康有为的思想。8. 答案:D解析:解答本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理解。“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意为要维新变法救亡图存就必须实行政治制度的改革。9. 答案:A解析:A项的措施斩断了八股守旧分子的出路,导致他们对新政的攻击。10. 答案:A11. 答案:C解析:认清帝国主义的反动本质。它们的任何言行都不可能真正帮助中国实现民主、独立、富强。12. 答案:B解析:从材料中的“勿去旧衙门”“勿革旧大臣”可以看出维新派对封建顽固势力作出了妥协

11、。13. 答案:D14. 答案:D解析:A、B、C三项所表述的都是戊戌变法的主观意图,甚至也可以认为在这三个方面都产生了一定的实际效果。但是它对近代中国历史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才能称得上最突出的历史功绩。15. 答案:A解析:维新运动时期,国人办报的热情空前高涨,报纸成为宣传政治纲领和开展政治斗争的武器。而这主要得益于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民族资产阶级队伍的壮大。16. 参考答案:(1)主张全民教育;重视女学。(2)措施:废八股,将各省大小书院、祠庙改为兼习中学和西学的学校,创办各种专业学堂以及派人赴日本留学等。意义:培养了具有新意识的近代知识分子;有利于国民素质的提高;有利于民族意识的觉醒;促进了教育的近代化。17. 参考答案:(1)理由:欧美各国距中国较远,习俗与中国不同,变革的时间相隔太久,不易效仿;日本距中国较近,文化习俗相似,维新时间较近,成效显著,便于直接效仿。地位:成为维新派的施政纲领。(2)实质:变革政治体制,建立君主立宪制。局限性:该主张不适合当时中国的国情;所效仿的日本政治体制带有浓厚的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色彩。解析:解答第(1)问的关键是要正确的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第(2)问,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政治主张是变革政治体制,建立君主立宪制,评价该主张要结合中国当时的国情。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