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对待组织、正确对待名利得失、正确对待进步、正确对待同志“四个正确对待”党课讲稿.docx

上传人:奥沙丽水 文档编号:292017 上传时间:2025-07-16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3.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正确对待组织、正确对待名利得失、正确对待进步、正确对待同志“四个正确对待”党课讲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正确对待组织、正确对待名利得失、正确对待进步、正确对待同志“四个正确对待”党课讲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正确对待组织、正确对待名利得失、正确对待进步、正确对待同志“四个正确对待”党课讲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正确对待组织、正确对待名利得失、正确对待进步、正确对待同志“四个正确对待”党课讲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正确对待组织、正确对待名利得失、正确对待进步、正确对待同志“四个正确对待”党课讲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党课讲稿:做到“四个正确对待”提升党性觉悟今天利用党课教育时间,和大家谈谈如何“正确对待组织、正确对待名利得失、正确对待进步、正确对待同志”。“四个正确对待”是个老话题,道理大家都比我明白,为什么还要讲?斯大林说:随着革命的深入和发展,队伍的不断扩大,新人的增多,有必要把人人都知道的老道理,进行反复宣传。老道理有新内容,并不是人人都了解的。实事求是地讲,这“四个正确对待”,是我们干好事业、实现人生价值的根本,是人人会遇到、时时会遇到,而且很难做好的问题。总体看,大多数党员能够识大体、顾大局,自觉服从组织安排,表现出了较高的思想觉悟。但不可否认的是,也有个别同志顾虑较多,患得患失,私下猜测、议论

2、怎样做到“四个正确对待”,我想就是对待组织要有感恩之心,对待名利要有淡泊之心,对待进步要有坦然之心,对待同志要有关爱之心。一、以感恩之心对待组织,始终保持对组织的高度信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好干部不会自然而然产生。成长为一个好干部,一靠自身努力,二靠组织培养。”从党员干部自身来讲,个人勤奋努力,是成长的内因,但是如果没有组织的培养和关怀,没有组织给搭建的平台,个人能力再强,素质再高,也很难有所作为。一要用感恩的心态回报组织。知恩图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大家可以回顾一下我们每个人的成长经历,我们许多人都是从一名普通青年,成长为今天的党员领导干部的,可以说,没有组织,就没有我们现在的生活。然而

3、实际中,个别同志有时看不到这一点,比如,在个人成长进步上,总认为是自己努力奋斗的结果,与组织的培养没有多大关系;进步慢了,个人要求没有得到满足,就觉得组织亏欠了自己;有的尽管在个人进步上收获了很多,但横攀竖比总认为组织给予自己的还不够,甚至埋怨、闹情绪等等,这些都是对党组织缺乏感激之情、感恩之心的表现。工作中,我们不能只向组织伸手,更要想想我们给组织回报了什么,给单位建设贡献了什么。明成祖朱元璋在一次打仗时被困,一连几天都没有吃东西,差一点饿死,是一位老妇人给他吃了一碗饭,救了他的命。对此,他一直感激于心,当了皇帝以后还专程去看望老妇人,可谓是不忘“一饭之恩”。我们作为一名党员,受组织的恩情可

4、以说远远大于“一饭之恩”,更应该懂得感恩图报。作为一名党员,我们都要强化组织意识、党性意识,多想想组织对自己的培养,多体谅体谅组织的难处,多为组织分忧,以听从安排的实际行动回报组织。这样,我们对组织就能多一些服从需要,少一些斤斤计较;多一些尊重理解,少一些牢骚埋怨。二要用求真的信念信任组织。过去有些同志信奉“提拔靠关系、当官靠活动”,所以一到干部调整、一有位置空缺的时候,便到处托关系、找门路。党的十八大以来,大气候越来越好,小环境越来越严,风清气正、生态良好。这几年我们在风气建设、选人用人上的公开公正,大家也有切身体会。作为一名党员,心理要健康,心态要阳光,相信组织一定会严格按原则办、按政策办

5、按规矩办、按程序办,用好机制选拔好干部,用好作风使用好干部;相信组织一定会充分考虑大家想进步、想发展的良好意愿,反复酝酿,权衡利弊,最大限度盘活现有资源,做到人岗相适、人尽其才。三是以大局利益为重服从组织。干部的选拔、任用和调配具有很强的政策性和导向性,必须按照政策法规来办,结合实际情况来调,根据岗位需要来选,离开了这些去搞个人设计,结果只能是期望值越高、失落感越强。作为一名党员,你只管干好自己的工作就行了,至于你的成长进步,组织上会考察,也会从单位建设大局考虑,群众也自有公论,党委在选人用人上,是根据岗位需要和个人优长而定的,是在广泛听取群众意见的基础上,慎重考虑研究决定的,也是经得起群众

6、监督和历史检验的,不是说谁想干啥就干啥,谁想进步就进步,这些都是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组织会对每名同志的成长进步高度负责,做出公正合理的安排。二、以淡泊之心对待名利,始终保持阳光健康的好心情这里有个小故事,乾隆皇帝有一次南巡,住在金山寺,一天和方丈到江边散步,乾隆见江上百舸争流,便问方丈:“你可知江上船有几艘?”方丈从容回答“两艘而已。”乾隆笑道:“这江上的船往来如织,怎么只有两艘呢?”方丈答到:“我只看见一艘为名,一艘为利。“乾隆听后点头称赞。现实生活中,名利也往往伴随着我们一生。如何正确对待名利得失,我们常说,平平淡淡才是真。甘于平淡,是人生追求的境界,也是履行宗旨的根本要求。一要懂得知

7、足,始终如一干工作。有人说:“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该是你的别人抢不去,不是你的也争不来。有这样的心态,才能处在一种智慧状态。现在我们的物质待遇与过去相比有了很大提高,我们应当感到知足。我看过这么一个故事:一个农民想要一块土地,去求地主。地主说:“你从这里往外跑,每跑一段就插上一根竹竿,太阳落山时赶回末,插上竹竿的土地就全归你了”。农夫就拼命往外跑,跑得很累了也不知道停下,不想返回,太阳落山时他已经精疲力竭,一头栽倒就再也没有爬起来。村里人就地挖个坑把他埋了。牧师在为他做祷告时,感慨地说,一个人一生究竟需要多少土地呢?他指了指农夫的葬身之处:“其实也就这么大一块”。可见,一个人追

8、求欲望的能力,永远赶不上欲望的膨胀。现在,我们党员每个月收入和物质待遇相对而言已经很不错了,我们应该感到知足才对,要有正确的利益观和得失观,不要搞盲目攀比,时刻保持积极健康的心态,始终如一地干工作,在履职尽责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二要学会放弃,心情愉悦好生活。美国思想家爱默生说过,人生最大的智慧就是懂得放弃。把名利地位看得淡一些,把身外之物看得轻一些,就不会为职务的升迁刻意追求、劳神费力,就会表现出宽广的胸怀和高尚的风格。很多时候,学会放弃就是一种境界。在纷纷扰扰的世界里,倘若跟着诱惑走,被形形色色的欲望和身外之物所束缚,缠上了名利的缰锁,就会这也舍不得,那也放不下,总是怨进步慢,恨工

9、资少,为了名利一路狂奔,就感受不到生活的绚丽多彩。有人说过这样一段话,对待名利,我的态度就是“摘苹果”,如果苹果在我触手可及的地方,我就把它摘下来;如果要踮起脚尖去拿,那就算了;如果苹果在悬崖顶峰,需要费尽心机,我是绝对不去做的,那样往往得不偿失。当然,我们说放弃,不是不讲物质利益,而是要保持淡泊、豁达的心境,把名利看淡一些,用更多的时间净化心灵,陶冶情操,更加专注地干好自己的事业。三要活得阳光,内心世界要敞亮。保持开放、平和、积极、乐观、善良的阳光心态,生活才有无限美好的未来。这就要求我们要摒弃阴暗嫉妒的心理,不能人家提了你眼红,人家进步你嫉妒。每逢到干部提拔调整时,个别同志阳奉阴违,口是心

10、非,有的到处打听、托门子找关系、道听途说、散布小道消息,一旦个人愿望未能实现,就瞎猜测、乱议论,甚至乱反映,这不仅会影响个人身心健康,还会破坏良好的风气,这种心态要不得,不仅伤害了同志间的感情,也会把自己的名声搞臭,也影响自己的成长进步,甚至葬送自己的政治生命。俗话说,“是锥子早晚都会冒尖、是金子早晚都会发光”。机遇对于每个人都是平等的,关键就看你有没有做好迎接机遇的准备。三、以坦然之心对待进步,始终保持对事业的执着追求以什么样的心态对待个人进步,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本职工作,是服从大局听从组织安排,还是搞个人主义、跑送哭闹?是调整心态顺其自然,还是说三道四、怨声载道?是消极松懈、混时度日,还是

11、安心本职、勤奋敬业?等等。这些,都反映出一名党员的素质和境界。我感到,在这个问题上,要把握好三点。一是进不进步都是常态,干劲不能减。单位年年都有新老更替,这是规律,也是一个常态化的工作。客观讲,没有哪一个同志能够在在一个位置上干一辈子。没有提拔不代表工作没干好,也不代表工作能力不强,个人的职务晋升与否,除能力、水平、任职时间等因素外,还有编制、岗位和任职资格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党员干部的职级结构是个“金字塔”,职级越高,位置越少,空间越小,难度越大,这是队伍梯次配备的客观规律。有的同志综合素质不错,但因年龄、任职时间到杠而提不起来;有的因为没有位置而耽误了机会;有的因为符合提拔条件的人多而没有如

12、愿,这些都是正常的,都是单位建设发展的客观存在。当然,个别同志有想法、有顾虑是难免的、正常的,是可以理解的。一个人想进步是有事业心、有上进心的表现,是渴望自身价值得到社会尊重和认可的正常心理需求,人生在世,谁不想往高处走?哪个不想登上更大的舞台?但刻意追求官位的高低、过于在意个人的得失则不可取。我们作为一名党员干部,都有各自的责任担当,工作上不能有丝毫的懈怠。有提升愿望的,要以更高的标准衡量自己,以更严的作风要求自己,以更大的责任鞭策自己。一时提升不了,也要珍惜自己多年的荣誉,珍惜组织对自己的培养,自觉站在单位建设全局的角度思考问题,振奋精神,安心本职,一如既往地干好工作。二是认识自我是关键,

13、要求不能降。古人讲:“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在现实生活中,能真正做到这一点也不容易。为什么有个别同志在进退进步问题上“不平衡”“不服气”,关键就在于没有解决好怎样看别人和看自己的问题,对别人只看到短处,对自己则只看到长处,或者只看到自己的付出,看不到组织的培养和群众的支持。有的同志总觉得自己什么都能干,哪方面都比别人强,一看提拔没有自己,就发牢骚,讲怪话,闹情绪。说到底,就是不能正确认识自己。实际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小平同志对自己的评价也只是“四六开”“对半开”。我们要辩证地看待自己,看自己的人品修养好不好,看自己的敬业精神强不强,看自己能力素质过不过硬,看自己对单位所做的贡献大不

14、大。大家扪心自问,自己在工作成绩、思想境界、能力素质、发展潜力、群众认可等方面,与同级别、同年龄段的同志相比,究竟处在一个什么位置和层次上,千万不能盯着别人、眼睛瞪得很大,检查自己、眼睛眯得很小。要认真检讨自己是否存在以下“五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不思进取。安于现状,小进则满,小进则喜,不求素质提升,只想提拔进步。二是学习不用功。不学法规,不懂法规。三是工作不作为。在职不尽责,不负责,不敢担当。四是作风不扎实。嘴上功夫好,玩虚的,说大话,放狂言,不计后果。五是做人不真实。表里不如一,言行不一致,有的对待同志不诚心,对待家人不忠心。作为一名党员,要对得起多年来单位的培养,越是在关键的时候就越是要体

15、现出党员干部的严谨作风,不能思想消极、行为放纵甚至违纪违规。三是安心本职是根本,心神不能乱。做好本职工作,是每个人固有的本分,也是最起码的职业操守。我们每个人都要面对进退进步,稳定的思想和勤奋的劲头应该是我们的主流。不能在紧要关头瞎起哄、凑热闹,庸人自扰。每名同志都要在思想上保持清醒,工作上积极补位,同志间主动提醒,不为个人得失所困惑,不为名利地位所左右,不为进退进步所迷茫,自觉摆正心态,一如既往地履好职、尽好责,做到“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四、以关爱之心对待他人,始终保持对同志的宽广胸襟正确对待他人,是每名党员干部立身做人不可或缺的品格。大家在一起共事,少则四

16、五年,多则十几年,相对人的一生来说是短暂的。能够在一个单位、一个班子、一个集体里共事,是一种缘分。同事之间要坦诚相见、相互支持、求同存异,为事业成功、个人成才和单位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一是要正确看待他人的进步。职务晋升有快有慢,这是干部调整中的正常现象,我们不能看到别人取得成绩或得到提升时,心理就不平衡,特别是同等资历或者资历浅的同志比自己进步快时,就感到不舒服,这是不能正确对待别人的典型表现。生活中,每名党员干部都应该从大局上考虑,应该有这样的心态,就是看别人不能只把眼睛盯在职务提升上,多想一想别人在挑灯夜战时你在干啥,别人在学理论研究业务时你在干啥,别人在本职岗位上取得成果时你又有多少工作

17、得到群众认可,再想一想你与别人的差距。我们应当做到,同志进步时,为之感到高兴,送上祝福,甚至年轻的同志职务赶上或超过自己时,更要积极支持他们的工作,有一种“甘当铺路石”“甘为人攀梯”的境界。二是要虚心学习他人的优长。我们也有句古话叫“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名同志都有各自的优长和可学之处。正确对待同志,很重要的就是善于发现别人的优长,并虚心学习。实践证明,学习别人也是自己成长进步的阶梯,大凡素质提高快的,都是平时善于向他人学习的同志。儒家学说创始人孔子,在当时学问已经很高了,但他仍然拜很多人为师,最终被后人尊称为“至圣”,正如他所说的,“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因此

18、工作生活中,我们绝不能目中无人,看不起别人,而是要把别人的缺点当成镜子来借鉴,把别人的优长当成财富来继承,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这样才能不断提高自己,充实完善自己。三是要真诚支持他人的工作。如果离开了组织,我们将一事无成。同样的道理,一个人如果离开了大家的支持,也将寸步难行。“众人拾柴火焰高”,搞好单位建设,需要大家的密切协作、整体上的步调一致。没有真诚无私的品德和同舟共济的精神,同志间互不服气,班子内互不支持,集体就会是一盘散沙,个人也会因此而受损,事业就很难成功。真诚支持他人工作,有利于团结,有利于事业,同时自己也能得到别人的尊重和支持。革命战争年代,刘伯承和邓小平相互帮助支持,相互尊重理解

19、相互体贴关爱,铸就了一段“刘邓不可分”的佳话,大家都说,“刘邓”就是“刘邓”,中间一个顿号都放不进去。作为一名党员干部,我们要自觉做到相互宽容不求全责备,相互信任不分亲疏,相互支持不遗余力,真正同心同德地干事业求作为,在岗位上有所成就,有所建树。人过留名,雁过留声。希望大家珍爱同事情谊、珍视单位荣誉、珍惜组织培养,始终以强烈的大局意识、坚强的党性观念、严肃的组织纪律性,经受住个人利益的考验,始终保持政治上的成熟、思想上的稳定、心态上的平衡,始终心无旁鹫干工作,凝神聚力抓落实,为奋力开创单位建设新局面贡献自己的力量。坚持五个正确对待树立新时代党员干部正确人生观人生观是人生的“定盘星”、命运的“

20、压舱石二一个人拥有什么样的人生观,就意味着有什么样的人生际遇。人生观正确,就能走出幸福的人生、精彩的人生。人生观折射世界观,承载价值观,贯通利益观。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党员干部要坚定理想信念、牢记初心使命,“真正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必须着力提升人生境界,关键在于坚持“五个正确对待”,即:正确对待名利、正确对待权力、正确对待工作、正确对待同事、正确对待生活。一、正确对待名利名和利是世俗人生的两个轴心,正确对待名和利,对党员干部来说是必须面对的一道重要考题,是必须跨越的一道关口。史传乾隆皇帝当年下江南,来到镇江金山寺,远眺

21、山脚下大江东去、百舸争流,不禁兴致大发,随口问话身边老衲:“你在这里住了几十年,可知道每天来来往往多少船只?”老衲答道:“我总看见两只船,一只为名,一只为利。”“巨舰只缘因利往,扁舟亦是为名来工可见,人生在世,都免不了与名利打交道,名和利的问题处理好了,就可能成为人生的“加油站”;处理不好,就可能成为人生的“滑铁卢二历史上,往往争名者未必得名,夺利者未必获利,偶有侥幸者,也无法长久。马克思主义从不讳言利益,也不回避利益,因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与他们的利益有关二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当共产党的干部,对个人的名誉、地位、利益,要看得淡、放得下。我们强调正确对待名利,不是要笼统地否定和抹杀名利,而

22、是强调要树立正确的名利观。对待名利要始终保持一颗平常心,做到为人处世,常留一份宁静;履职从政,多存一点淡泊。在我们共产党人的词典里,“名”应该是清廉之名、勤政之名、奉献之名;“利”应该是党的利益、国家的利益、人民的利益。我们提倡为之奋斗的是公名而不是私名,是公利而不是私利,主张“计利当计天下利,求名应求万世名:同时我们要承认合理和合法的个人利益,要做到个人利益服从党、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对待名利,有了这样的认识,站位就高了,格局就大了,心胸就开阔了,对个人的名利就能正确处理了。解决好名利观的问题,关键是正确对待个人的得失,不要在职务升迁、待遇高低和荣誉奖励等个人问题上斤斤计较,不搞无谓的意气之争

23、因此,党员干部一定要保持健康的思想情操和崇高的精神追求,对名利问题思想上敢于“放下”,做到淡泊一些、超脱一些,切实做到不为名“缰”所累,不为利“索”所缚。二、正确对待权力我国传统社会“官本位”影响严重,崇尚“学而优则仕”“唯官是从、唯官是尊、唯官是本”的观念积淀深厚。置身这样的文化氛围,能否正确对待权力,无疑是对党员干部现实而严峻的考验。是把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视作造福人民的手段,还是当作谋取私利的工具,这是衡量权力观正确与否的试金石。经过实践的磨炼和事业历练,不少党员干部已经或将要一步一步走上领导岗位,或主政一方,或主管一域,或主抓一事,手中必然掌握一定的权力,这是客观规律。因此,党员干部从

24、走上领导岗位的第一天起,就要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正确地对待权力,清醒地认识权力。权力的本质是责任和义务,职务越高,责任越重;权力越大,义务越多。只有把权力看作是责任和义务,才会有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压力,才会有干不好工作无法向党和人民交代的忧心和惶恐,才会真正做到用权不滥,理财不贪。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权力观,首先要认清权力从哪里来。我们党的宗旨和国家的性质决定着权力是人民赋予的。但是,有些人就忘记了这一点,权力观发生了错位,把人民的权力当成自己的权力,公器私用。有些领导干部,年轻时埋头苦干,得到了领导和群众的信任,党和人民把权力交给了他们。可随着职务的升迁,权力越来越大,他们开始出现“官升脾气长

25、的问题,认为手中的权力是个人奋斗得来的,视之为私有财产,甚至以权谋私,最终自食恶果。其次,党员干部要认清权力用来干什么。每一个党员干部都要经常想一想,过去入党是为什么?现在应该为党做什么?将来身后留点什么?只有把这几个“为什么”摆正确搞明白,才能自觉把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用来服务人民,而不是为自己捞好处、谋私利。再次,党员干部要自觉接受监督和制约。权力具有双重性,是一柄双刃剑。“尧舜无权不能治三人,桀纣有权足以乱天下”,讲的就是这个道理。西方有句谚语:“从天堂到地狱,只有一步之遥。滥用权力,就是连接这两者的通道。“因此要杜绝和防止权力的滥用,一方面必须建立健全权力运行的监督制约机制,另一方面要

26、靠教育。对于党员干部来说,一定要树立自律意识、敬畏意识,自觉接受监督。这种监督本质上是爱护,只有这种监督经常化、制度化,公共权力的廉洁性才会有可靠的保证。三、正确对待工作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工作,是人生观的重要内容之一。党员干部一定要把“人为什么活着”这个问题弄清楚、想明白、搞通透。一个人往往是通过职业活动与社会发生联系。如果你只是为自己、为家庭而活着、为小集体活着,那个意义是很有限的。如果能够为国家、为社会、为民族、为集体的利益勤奋工作,贡献自己的智慧、汗水、心血,这样的人生才更有意义和价值。有位科学家说:“我的人生哲学是工作。我要揭开大自然的奥秘,并以此为人类造福。我们在世的短暂一生中,我不

27、知道还有什么比这种服务更好的了J翻开党的百年历史画卷,一个个熠熠生辉的名字闪耀其间,令人景仰。焦裕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杨善洲生命不息、奋斗不止,“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廖俊波甘当“樵夫”、风雨无阻,“认准的事,背着石上山也要干:这些时代楷模身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勤勉工作、无私奉献”的精神风貌,充分体现了党员干部正确对待工作的高尚情操。一个人对待工作的态度,能够反映出这个人的精神状态和人生境界。党员干部正确对待工作,首先要热爱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对自己的职业有一种敬畏心和责任心,有一种自豪感、神圣感和使命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业绩都是干出来的,真

28、干才能真出业绩、出真业绩,党员干部一定要真抓实干,务实功、出实招、求实效,善作善成,以绣花功夫把工作做扎实、做到位。一个人的能力没有多大的差别,差别在于你是否敬业,是否用了心、出了力、尽了责。我们不管在什么岗位上工作,只要踏踏实实,勤勤恳恳,都会干出成绩。党员干部正确对待工作,还要致广大而尽精微,要做到谋划时统揽大局、操作中细致精当,既登高望远、胸怀大局,又要落细落实、积微成著,要肯于做小事,不怕做难事,勇于做大事,扎扎实实把每一件事做好。四、正确对待同事人是通过集群和社会交往来共同为社会作贡献以及满足自己的物质和精神生活的需要。因此善于协调人际关系是一个人成长和成熟的重要标志,也是一个人能力

29、和综合素质的体现。“每个人都不是孤岛“,人不能生活在真空,总要与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这要求每个人都有必要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党员干部要想干好工作,就必须有一个宽松、和谐的工作环境和人际环境。无论是作为机关公务员,还是作为企业员工,我们每天有八小时以上的时间是在办公室度过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和同事关系怎么样,不仅影响到工作质量,而且影响到生活质量。如果同事之间的关系处理不好,就会影响到工作,甚至有可能影响到个人的发展。同事之间的关系处理得好不好,关键在于是否能摆正自己的位置。首先,要正确地认识自己。古人云,人贵有自知之明。有的同志往往是抬高自己、贬低别人,认为别人都不如自己,有了成绩,认为自己功

30、劳最大。其实,任何一项工作,没有大家的帮助和支持,只靠一个人是不能单独完成的,也是完成不好的。如果把自己的位置摆得不合适,就不可能正确地对待别人,也就不可能处理好同事之间的关系。其次,要正确认识领导和同事。在一个单位工作,下级服从上级是最基本的组织原则。对领导有不同的意见,可以通过组织渠道反映,但对领导布置的工作要坚决完成,这是一条组织原则。要虚心向他人学习,孔子说:三人同行,必有吾师。每个同志都有自己的优点和长处,我们要善于发现他人身上的闪光之处,学习他人的好思想、好作风和好经验。此外,为人要有度量。在一个单位,不同的人由于秉性、阅历、文化水平和思维方式不同,处理问题的角度、解决矛盾的办法也

31、会有所区别,工作中自然会有这样那样的分歧,这是正常的。要调节好这种差异的关系,就要胸襟开阔,要能够容人之长、容人之短、容人之言。对同事要多一些豁达,多一些谦让,多一些尊重,同事对我们也会以礼相待,同事之间的关系就会更融洽。五、正确对待生活有一位老作家说过:生活着是美丽的。一个人怎样对待生活,也是人生观的重要内容。生活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公平的。它不会总让一个人一帆风顺,也不会总让一个人经历苦难,关键是我们对待生活要有一个积极乐观的态度,对人生的道路上可能遇到的荆棘和鲜花都要有所准备。所以,一定要以一颗平常心面对生活,面对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党员干部正确对待生活,一是要注重精神生活。在生活层面,最高

32、境界是有着丰富的精神生活,如果只追求物质享受,没有健康的精神追求和丰富的精神生活,就会成为社会学家描述的那种“单向度的人”,这样的人是可怜的,也是可悲的。二是客观地认识生活质量。节俭朴素,力戒奢靡,是我们党的传家宝。在走向共同富裕的今天,要防止两种倾向。一种是片面理解艰苦奋斗的含义。我们共产党人讲无私奉献,讲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并不是说人人要做苦行僧,不讲生活质量,忽视个人的物质需要,而是倡导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现在,我们生活条件好了,但艰苦奋斗的精神一点都不能少,党员干部必须坚持以俭修身、以俭兴业,厉行节约,勤俭办事。另一种是陷入享乐主义的泥潭。党员干部要时刻警醒自己,培育积极健康的生活情趣,坚决抵制享乐主义、奢靡之风,永葆共产党人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三是要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党员干部要注意培养好的生活习惯,好习惯是生活的宝贵财富。生活中多一些好的生活习惯,多一些健康的生活方式,就会多一些亮点,生活就会更加丰富多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法学 > 国家法/宪法

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