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谷城县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2035年)文本(公示版)谷城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2023年6月前言谷城县位于湖北省西北部,汉江中游。为改善谷城县生态环境状况,完善生态安全屏障体系,全面提升自然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态服务功能,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谷城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组织编制并实施谷城县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是国土空间规划的重要专项规划,是一定时期内开展国土空间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的行动纲领。规划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党的十九大、二十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推进
2、美丽中国建设,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加快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推行草原森林河流湖泊湿地休养生息,根据谷城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谷城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征求意见稿),衔接全国重要生杰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2021-2035年)、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湖北省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征求意
3、见稿)、湖北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2035年)、襄阳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2035年)等相关规划,以问题为导向,深入评价、分析、诊断谷城县生态系统状况与问题,综合研判风险,按照“厘清形势要求一研判生态现状一诊断生态问题一明确目标任务一谋划总体布局一部署重点工程一构建保障机制”的思路,聚焦长江大保护,遵循整体保护、系统修复和综合治理的方针,全面提升生态系统质量,筑牢生态安全格局,实现生态系统良性循环,支撑经济社会绿色高质量、科学可持续发展。规划范围包括谷城县行政辖区内全部国土空间,总面积2540.99平方公里。规划基期为2020年,期限为2021-2035年,近期目标年为
4、2025年,中期目标年为2030年,远期目标年为2035年。目录第一章现状和形势1第一节经济社会发展现状1第二节自然地理和资源现状2第三节生态修复工作成效4第二章生态现状与主要问题9第一节生态现状9第二节主要问题17第三章总体要求与规划目标21第一节指导思想21第二节基本原则21第三节规划目标23第四章总体格局与修复分区25第一节生态保护修复格局25第二节生态修复分区26第五章重点任务与重点工程31第六章保障措施39第一节创新体制机制39第二节建立政策体系40第三节强化资金保障42第四节加大科技支撑44第五节严格评估监管45第六节鼓励公众参与46第一章现状和形势第一节经济社会发展现状一、行政区
5、划谷城县国土面积2540.99平方公里,下辖9个镇1个乡,分别是城关镇(含开发区)、石花镇、盛康镇、冷集镇、庙滩镇、五山镇、紫金镇(含蓬山)、南河镇、茨河镇、赵湾乡。二、人口概况2020年,全县户籍户数21.08万户,户籍人口59.31万人,其中,男性30.53万人,女性28.78万人;乡村人口30.15万人,城镇人口29.16万人。全年出生人口4677人,人口出生率7.66,符合政策生育率96.6%,出生人口性别比103.97%。三、产业经济2020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GDP)达到385.8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下降6.5%。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47.18亿元,比上年增长2.6%
6、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200.83亿元,比上年下降7.1%;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37.85亿元,比上年下降8.4%。四、固定资产投资2020年,全县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下降20.2%。其中,第一产业比上年下降66.2%,第二产业比上年下降21.7%,第三产业比上年下降ll.l%o5000万元以上项目比上年下降18.8%,5000万元以下项目比上年下降82.3%,房地产开发投资比上年增长3.9%。商品房销售面积比上年下降27.9%,工业投资比上年下降21.7%,工业技改投资比上年下降2.9%,民间投资比上年下降19.2%。第二节自然地理和资源现状%地理位置谷城地处鄂西北,汉江中游西岸,东临汉水,西偎
7、武当,南接荆楚,北通宛洛,介于东经Illo07,11152,北纬3153一32。29,之间。东西方向最大纵距71千米,南北方向最大纵距69千米,总面积2540.99平方公里。二、地形地貌谷城县位于鄂西北山区,属秦岭、大巴山东延余脉与江汉平原接壤地带,主要山脉线走向受地质构造控制,呈近东西向展布;南靠高山、北滨汉水。整体地势由南西向北东降低,呈向北东方向开口的“C”型地势,形成南西、中部、北东三级阶梯地貌特征。坡度倾斜1:2,呈折扇形。最高点为西南部赵湾乡青龙山,海拔1584米,最低点为东南部茨河镇九道湾,海拔71米,相对高差1513米。三、气象水文谷城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为常绿阔叶混交林自然
8、带,具有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四季分明,雨热同季,无霜期长等特点。年均降水800至1200毫米,年均气温15.4(,极端最高温414C,极端最低温-19C,年日照时数1894.2小时,日照率43%,无霜期234天。谷城县境内有5公里以上河流107条,分属汉江、南河、北河三大河流水系,其中流域面积100平方公里以上的12条。汉江为界河,傍县北折东流,从谷城县沈湾王家康进入谷城境内,于茨河高家城子入襄阳,境内流程85公里,流域面积606.56平方公里,最大行洪流量61000立方米/每秒,最小流量572立方米/每秒,年径流量563亿立方米。四、自然资源概况(一)水资源谷城县2020年水资源总量12.3
9、885亿立方米,其中地下水水资源总量3.9501亿立方米,地表水水资源总量12.3246亿立方米。谷城县地处汉江中游,水质状况良好,符合饮用水源地水质要求,水源达标率为100%,水量达标率100%,全年全月份达标。(二)森林资源谷城县全县2020年林地面积186994.63公顷(含即可恢复1.0公顷,工程恢复7019.9公顷),森林活立木蓄积量801.6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64.1%。全县公益林包括国家级、省级,总面积50478.92公顷。其中,国家级生态公益林41216.79公顷,省级生态公益林9262.13公顷。(三)动植物资源谷城县有野生植物183科735属1574种,国家珍稀濒危保护野
10、生植物27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15种(I级2种,11级13种);国家珍贵树种8种(一级2种,二级6种);国家珍稀濒危植物15种(2级4种,3级11种)。全县有野生脊椎动物30目89科219属297种,有国家重点保护动物55种(I级6种,II级49种),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的39种,属于中国特有种有30种。(四)矿产资源境内矿产资源种类较多,非金属矿产资源较丰富,金属及能源矿产短缺。全县有铁、钛、金、铜、铝以及硅石、白云石、石灰石、饰面石材、重晶石等各类矿产37种,以非金属矿为主。37种矿产中,能源矿产1种(煤),金属矿产14种,非金属矿产22种,其中硅石矿资源丰富,资源储量和品位等均
11、居全省第一。有各类矿床(点)88处,以中小型为主,占矿床总数的97%;其中大型占3%,中型占3%,小型占94%。开发利用矿区51处,其中大型1处、小型(小矿)50处。第三节生态修复工作成效谷城县位于湖北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总体布局“三江四屏千湖一平原”中的“鄂中北农林提升和水生态综合修复区”,在整个湖北省生态修复格局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谷城县积极贯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大力推进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工作,提升生态环境治理,取得阶段性成效。一、贯彻生态文明思想,维护生态安全格局谷城县按照国家和省要求,对自然保护地进行整合优化,形成一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湖北南河国家级自
12、然保护区)、1个国家级湿地自然公园(湖北谷城汉江国家湿地自然公园)、1个国家级森林自然公园(湖北谷城萩山国家森林自然公园)、1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湖北隆中风景名胜区)、1个省级级风景名胜区(湖北老河口梨花湖风景名胜区),整合优化后自然保护地总面积357.99平方公里,占谷城县总面积的14.09%。根据相关管理办法,调整后的生态保护红线总面积383.10平方公里,占全域面积的15.08%。制定正面清单等人为活动的管控规则,对生态保护红线进行严格管理,维护生态安全格局。二、聚焦污染防治攻坚,巩固污染减排成果污染物总量减排进展良好。县政府高度重视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工作,通过组织编制减排计划、细化分解
13、减排目标、明确减排责任主体等方式,推进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和重点工程减排。“十三五”期间,谷城县共实施化学需氧量、氨氮减排项目64个,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减排项目63个,削减化学需氧量2142.57吨,氨氮384.28吨,二氧化硫716.15吨,氮氧化物149.44吨。与2015年相比,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分别下降25.42%、37.86%、38.6%、19.34%。“十三五”谷城县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目标为: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分别比2015年下降12%、12%、15%、10%,超额完成“十三五”减排任务。大气污染整治成效初显。开展燃煤锅炉改造和“回头看”专项整治,
14、制定谷城县燃煤锅炉煤改气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谷城县燃煤锅炉专项整治工作方案,完成全县燃煤锅炉整改任务;实施挥发性有机物专项整治,散煤清理、餐饮油烟治理、广告喷涂、汽修、干洗等治理、畜禽养殖全部整治到位,完成率100%,工业企业VOC治理完成90%以上;严控施工扬尘污染,强化道路交通扬尘整治;开展黄标车淘汰和机动车尾气检测;强化秸秆禁烧工作,建成秸秆禁烧“蓝天卫士”系统,;推进露天烧烤专项整治工作和禁鞭工作,城区57户露天烧烤摊点完成碳改电、改气工作;开展大气污染源解析,分析全县臭氧产生主要物质和成因,形成大气污染成因技术分析报告。土壤污染整治纵深推进。印发谷城县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工作方案,
15、编制谷城县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规划(20182030年)。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完成全县576个农用地土壤点位和156个农产品协同采样点位的样品采集、制备流转、分析测试;完成36家重点行业企业用地调查信息采集工作;完成3家重点监管企业、冷集尖角饮用水源地和谷城经济开发区周边土壤环境质量监测工作;完成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示范工程项目建设;全县农田土壤环境质量均达清洁等级,城关全域国土综合整治项目成为省级试点;强化土壤环境监管执法,与3家重点行业企业签订污染防治责任书。三、谋划域内水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区域健康发展扎实开展河库“清四乱”专项行动,“一江两河”水质达到国家考核11类标准,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
16、水质达标率100%,乡镇污水收集处理设施逐步完善;全面实施河库长制,在汉江谷城段、南河、北河分别设置水功能区标识碑,对重要水功能区进行监测和考核;加强工业企业水污染防治监管,全县所有重点涉水企业均建有水污染防治处理设施,加强工业水污染防治,开展排污口废水污染源在线监控设施运行情况专项检查;全面推进农村水污染防治,制定出台谷城县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工作方案(20182020年),装配粪污处理设施,顺利通过谷城县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检查验收;深入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工程,全面开展禁止水库投肥、投粪养殖工作;加强船舶港口污染防控,实行污油与污水分离处理;开展饮用水源地规范化建设,严格饮用水源保护区专项
17、检查,不断加大水环境污染执法检查力度;加强非法码头非法采砂“两非”整治,加强汉江禁渔期整治,依法严厉打击各类非法捕捞行为。四、开展国土绿化和矿山生态修复,推动生态文明建设2020年,“绿满谷城”三年提升行动完成工程造林面积1.53万亩、中幼林抚育10万亩、实施德贷项目1.7万亩。大力实施“矿山复绿”工程,督促矿山企业恢复治理义务,加快复绿进程,打造绿色矿山,全年完成矿区矿山复绿25个、面积185.3公顷。完成工程造林绿化面积1020公顷,其中:绿色荒山工程713.2公顷、绿色通道工程78.9公顷、绿色村庄工程102.27公顷、绿色水系工程125.5公顷,完成人工造林1666.67公顷,抚育中幼
18、林6666.67公顷,“四旁”植树70万株;封山育林2000公顷。组织编制谷城县矿山地质环境恢复和综合治理规划规划(20182025年)、地质灾害区划调查报告和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16-2025年)等,加强矿山环境保护。制定了长江经济带汉江流域谷城县露天矿山生态修复工作方案,对长江经济带汉江沿线10公里内矿山情况全面进行清理核实,并对全部矿山按照“一矿一策”因地制宜要求,分别编制治理方案,实施5.02公顷的长江干支流废弃露天矿山生态修复项目通过省市验收。通过项目实施,有效解决了部分历史遗留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项目周边地质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五、统筹城乡建设,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城市框架初步形
19、成。基本建成以城关镇、开发区为中心,以石花为副中心,以汉江为纽带,以铁路、公路等为轴线的城镇空间发展格局。城乡建设统筹推进,城市污水处理厂、聂家滩污水处理厂达到一级A排放标准,10个乡镇污水处理厂建成运行,垃圾治理体系建立健全,极大改善了人居环境。常住城镇人口增至25.51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2.79%o美丽村镇建设亮点纷呈。五山、南河成为国家级生态乡镇,紫金成为省级森林城镇,石花入选十大荆楚最美乡镇、湖北省森林城镇;堰河村成为省级森林乡村,平川村荣获第四届全国文明村镇,小坦山等5个村成为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西湾等10个村成为全省宜居村庄。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要求打造好示范
20、村镇样板,积极推进五山、紫金茶旅小镇,城关电商小镇,茨河蜜旅小镇等特色小镇建设。培育推进茨河“康养田园综合体”,庙滩蒋家套、盛康前后营田园综合体,五山秦皈、下七坪艺术家村落建设。在巩固提高2019年12个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的同时,积极推进2020年度格垒嘴村、柜门关村、凉水井村等23个示范村建设,按省市明确的年度美丽乡村示范村、整治村名单,推进示范村、整治村工作落实,迎接省市专项工作督办、考核、验收。全域国土综合整治试点工作顺利开展。2020年度谷城县城关镇全域国土综合整治项目成功申报部级试点。统筹进行农用地综合整治、闲置低效建设用地整治、乡村国土绿化美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生态保护修复,通过
21、全域规划、整体设计、综合治理,激活配优各类自然资源要素,推进农村资源变资产,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老百姓真正得实惠,依托自然生态和人文资源,打造农旅文商产业深度融合的城郊融合类国土综合整治示范片区。紧抓林下经济、生态旅游和电商小镇的新机遇,连接都市、生活与农业,以生态旅游为基础,以绿色生产、农旅休闲、养生宜居为核心功能,配套创意交流、开放空间、公共服务等功能,打造“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共融”的现代小镇。第二章生态现状与主要问题第一节生态现状一、耕地总量少,空间分布不均谷城县耕地总面积33363.96公顷,占襄阳市耕地总面积的4.97%,在襄阳市内仅高于保康县,属于耕地数量少的县。
22、在空间上,集中分布于汉江、南北河沿岸的中、东部低丘平原区,西南、西北部山区分布较少;在类型上,主要为水田、旱地,水田占比为54.56%,旱地占比为42.89%,水浇地最少,占比4.67%。谷城县耕地主要为平坡耕地(坡度2。),占全县耕地的44.08%,平缓耕地(坡度2。6。)的占22.05%,缓坡耕地(坡度6。15。)占24.47%,斜坡耕地(坡度15。25。)占7.25%,陡坡耕地(坡度25。)占2.14%o在空间上,平坡地、平缓坡度主要位于东部、北部平原地区,沿汉江流域分布,面积广而集中,西部、南部丘陵地区和部分山区耕地坡度较陡,缓坡坡度、斜坡坡地、陡坡坡地分布较多。以第三次国土调查数据为
23、基础,提取耕地图斑,以10米为缓冲区进行缓冲区分析,融合形成集中连片区。全县耕地空间集聚程度一般,20公顷、100公顷、500公顷、100O公顷以上集中连片耕地,空间集聚度分别为0.70、0.53、0.36、0.23o从乡镇来看,冷集镇、石花镇、庙滩镇耕地集中连片程度较高,与耕地的空间分布情况基本一致。根据谷城县、襄阳市统计数据,襄阳市2020年粮食播种面积为11800290亩,粮食总产量为4724346吨。2020年谷城县粮食播种面积为686900亩,占襄阳市播种面积的5.82%,粮食总产量269634吨,占襄阳市总产量的5.71%,播种面积和粮食总产量均居襄阳市第六位,粮食单产393公斤/
24、亩,低于襄阳市400公斤/亩的平均水平,耕地面积较少,耕地利用率和产出率较低,生产较为粗放,需增加耕地面积,提升耕地利用率,提升亩均产量。二、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总体水质良好根据2020年度襄阳市水资源公报,2020年谷城县水资源总量12.3885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资源量12.3246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3.9501亿立方米,产水系数0.409,产水模数48.6万立方米/平方千米。人均水资源量2563立方米,高于襄阳市平均水平(1716立方米/人)。从数量上看谷城县水资源丰富,由于降水、径流季节分配不均,洪涝灾害时有发生,地表水资源多以雨洪形式流走,因而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在时间上,降水
25、量年内分配不均,510月降水量约占全年降水量的76.9%,其中68月降水量约占全年降水量的54.7%;14月、1112月降水量分别约占全年降水量的17.6%、5.5%,这期间正是主要农作物生长季节,比较相适应。全年以6月降水量最多,以12月最少。在空间上,总体呈现出由东至西、南、北递减的趋势,年降水量最大的为城关镇、石花镇,较小的为冷集镇、茨河镇、紫金镇,在地域上分布不均,与耕地分布基本适应。根据2020年谷城县环境质量状况公报,谷城县地表水监测的范围是县境内南河、北河水质。其中南河为“茶庵”断面,北河为“聂家滩”断面,地表水监测结果表明,南河、北河水质符合国家地表水II类水质标准。饮用水源地
26、监测结果表明,谷城县汉江谷城段水质符合国家地表水11类标准,县城饮用水源保护区水质合格率达100%。水资源利用率整体较高,农业灌溉用水利用率较低。总体来看,2020年谷城县总用水量为2.2784亿立方米,其中农田灌溉用水1.3932亿立方米,占总用数量61.15%。2020年谷城县人均用水量为471立方米,万元GDP用水量为59立方米,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为19立方米;农田灌溉亩均用水量503立方米,远高于襄阳市平均水平(308立方米)o三、林业资源东西多中部少,空间显示差异根据谷城县2020年度林业一张图数据,从林木类别来看,谷城县全县林地面积为193041.07公顷,其中有林地134641
27、14公顷,占林地总面积69.75%;灌木林地49028.25公顷,占林地总面积25.4%,其他林地9371.68公顷,占林地总面积的4.85%。从空间上来看,乔木林、竹林等林地资源主要分布在谷城县地貌西、西北、西南南侧由秦巴山脉余脉构成的山区地带,这里是全县主要林木特产产区。西南的紫金镇林地总面积为42125.14公顷,总占比为21.82%,东侧的城关镇林地总面积为5722.60公顷,总占比为2.96%,北侧的冷集镇林地总面积为14608.86公顷,总占比为7.57%,由此可见,谷城县各乡镇林地资源两极分化较为严重。从林地保护等级来看,谷城县I级保护林地分布较少,只有紫金镇、南河镇、赵湾乡有
28、少量分布,II级保护林地主要分布在赵湾乡、南河镇、紫金镇、庙滩镇、茨河镇,III级保护林地主要分布在紫金镇、盛康镇、五山镇,而IV级保护林地的分布则没有明显的聚集区域,广泛分散于全县各地区。松材线虫病是谷城县最主要的森林病虫害。襄阳市是湖北省重要林区,松树是丘陵、山区乡镇的主要树种之一,分布广,面积大。2016年以来,襄阳市境内先后发现松材线虫病,并被国家公布为松材线虫病疫区。谷城县是松材线虫病的重灾区,松材线虫的入侵给农林业生产带来了严重影响。四、湿地生态状况良好,多年保护效果初步显现根据2020年国土变更调查数据统计,谷城县湿地总面积122.24平方公里,占谷城县国土面积的4.81%,其中
29、河流水面64.98平方公里,占比53.16%,坑塘水面25.37平方公里,占比20.75%,水库水面10.01平方公里,占比8.19%,内陆滩涂11.85平方公里,占比9.69%,沟渠10.03平方公里,占比8.21%;自然湿地面积76.83平方公里。汉江湿地自然公园是谷城县最重要、具代表性的湿地公园。谷城汉江国家湿地公园南北为南河、北河所围,东邻汉江,三面环水。规划区域生物多样性丰富,生态系统完整,属于典型的河流湿地类型。南、北二河均发源于秦巴山脉的神农架原始森林,水量充足,水质优良,为湿地公园的建设提供了极为丰富的水资源条件。区域内现状大面积为速生丰产林,乔灌草层次搭配单一,形成景观较为单
30、调,需要进行林相改造和树种配植。原则上保留原有树木,不必要的情况下不进行砍伐。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运行后,丹江水库下泄流量减少,多年平均下泄流量在H14m3s的基础上减少26.6%,各断面流速总体呈减缓趋势,自净能力下降,干流量趋于平均化,相应的水文要素变小,根据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对襄阳市生态环境影响及补偿政策研究中的相关成果分析,在调水95亿m3/年后,减少了汉江(襄阳段)干流的客水资源总量,使汉江(襄阳段)年平均流量减少了21%-36%,汉江多年平均水位下降0.41m,其中,10月份达到0.78m,导致水环境容量下降。汉江谷城段枯水期河宽300-400米,汉江边滩及沙洲的边缘处于干湿交替的环境,
31、由于河道水文情势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河滩裸露面积加大,湿地面积减少,汉江岸边河滩裸露面积增加,呈现沙漠化趋势,将会对湿地造成长期且不可逆转的影响,生物栖息地面积也随之减少,而栖息地面积的减少将对生物多样性构成威胁,不利于生物多样性的维护。现需恢复受损的湿地生态系统,扩大已有湿地的面积,为多种多样的物种重建栖息地。根据襄阳市生态环境质量现状调查结果可知,湿地周边的工业生产污水废水和城市生活污水及过度养殖而使湿地水体污染,水体有逐渐富营养化趋势,进而影响湿地生态功能。五、矿产资源种类丰富,矿山生态环境显著改善以非金属矿产资源为主,金属及能源矿产短缺。截至2020年底,全县共发现各类矿产37种,包括铁
32、钛、金、铜、铝以及石英岩(需要说明的是,根据矿产资源工业要求手册及矿产资源规划数据库标准,县境内通用命名的“硅石矿”应为“石英岩矿”,为了与以往谷城硅石整装勘查资料衔接,统一将SKh含量290%的岩石命名为“石英岩”)、白云石、石灰石、饰面石材、重晶石等(包括相关矿产的亚类在内)矿产,以非金属矿为主。37种矿产中有能源矿产煤1种,金属矿产14种,非金属矿产22种。全县已发现的88处矿床(点)规模以中小型为主,占矿床总数的97%;其中大型占3%,中型占3%,小型占94%。近几年随着对石英岩勘查力度的加大,在南河镇、盛康镇、庙滩镇和茨河镇发现优质石英岩大规模集中连片分布,随着湖北省谷城县盛康硅石
33、矿整装勘查项目的实施,柳榆沟、凉水泉、四方山、土地岭、洪峪口、火石坡共计六个勘查区累计查明石英岩推断资源量4966万吨,潜在资源7614万吨。其质量和远景资源储量均居全省首位。目前谷城县现有7家在产矿山,均已编制绿色矿山建设实施方案,绿色矿山建设工作有序开展,其中湖北三恩硅材料开发有限公司柳榆沟硅石矿、谷城县宏顺矿业有限责任公司大发沟硅石矿符合省级绿色矿山遴选条件,即将申请入库省级绿色矿山储备库,重点矿区土地复垦率和绿化覆盖率达到80%以上,形成了绵延不尽、层峦叠嶂的绿色屏障。全县矿山地质环境问题总体特征:矿山集中开采区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突出;部分到期矿山规模小,矿山地质环境问题总量大、分散;部
34、分采矿许可证到期矿山企业“历史遗留”问题较多;固体废弃物积存量大,高陡边坡绿化与水土环境污染治理难度大。露天开采的硅石矿、建筑石料用灰岩、白云岩、辉绿岩矿、砖瓦用页岩、水泥用石灰岩矿等非金属矿产易引发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矿山地质灾害、土地资源破坏、地形地貌景观破坏以及水土流失等。矿山地质环境问题不仅影响了矿山的正常生产活动,而且威胁着矿区周围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制约了区域经济的发展,由采矿引起的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引发了社会问题和矛盾。切实推进矿产资源开发利用重点地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解决了一批计划经济时期历史遗留和责任人灭失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积极争取中央财政、省、市级财政对谷城县矿山地质环
35、境恢复治理补助资金投入,在中央及省级财政资金的带动下,地方人民政府积极响应,并多方筹措,多渠道开展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履行地方政府的主体责任。矿山企业自筹资金边开采边治理,全县矿山地质环境明显好转。六、生物资源较为丰富,野生动植物有效保护根据湖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纲要(2014-2030年),谷城县为生物多样性一般区。全县有野生脊椎动物30目89科219属297种,其中鱼类有4目9科33属38种,两栖类有2目8科16属21种,爬行类有3目9科23属31种,鸟类有13目40科94属134种,兽类有8目23科53属73种。野生动物中,有国家重点保护动物55种(I级6种,II级49种),列
36、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的39种,属于中国特有种有30种。其中两栖动物中,有国家重点11级保护动物2种,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有4种,属于中国特有种有10种;爬行动物中,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有11种,属于中国特有种有5种;鸟类中,有国家I级保护鸟类3种,H级保护野生鸟类35种,列于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的有9种,属于中国特有鸟类共5种;兽类中,国家I级保护的有3种,国家11级保护的有12种,列于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的有15种,属于中国特有种有10种。第二节主要问题一、耕地生态退化,农村人居环境歪需提升耕地斑块破碎,且存在生态退化现象。地形地貌多样与各种原因的土地调整与城乡建设的占用,导致其耕地呈现出破
37、碎化程度较高,优质耕地总量较少且空间分布不均。部分耕地存在农业面状污染问题突出、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先进装备应用滞缓、农业生产条件不尽理想等问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较低,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偏弱。西部、南部山区水土流失和荒漠化问题较突出。农村环境杂乱,基础设施不完善,人居环境有待改善。部分地区村庄布局散乱、道路不畅、建设用地浪费,基础设施配套不完善。农村生产与生活混居现象较为明显,房屋建筑形式、色彩相差较大,建筑质量良莠不齐,整体建筑风貌显得杂乱而不统一。农村生活污水面广量大,治理条件复杂、基础薄弱,排水系统建设不全,污水和垃圾处理率较低,环境管控难度较大。二、河库生态用水保障不足,水生态受损水资源
38、时空分布不均。谷城县水资源总量丰富,但是在时间上,降水量主要集中在汛期,非汛期降雨量较少,年际变化较大。在空间上,总体呈现出由东至西、南、北递减的趋势,年降水量最大的为城关镇、石花镇,较小的为冷集镇、茨河镇、紫金镇,在地域上分布不均,与耕地分布基本适应。河库水系连通不足。谷城县河库众多,但水体之间相互联系少,水体补充、交换和流动频率不高。部分河流沟渠建有大量涵闸泵站,人为造成河库水系连通不足,生态水量保障不足,资源性、工程性及水质性缺水并存。三、林业质效存在短板,系统修复不够精准林业质效存在短板。阔叶落叶树种比重较大,混交林较少,单层林比重较大,常绿与落叶树种、混交树种较少,单位面积蓄积量较少
39、林分结构不合理,森林质量整体情况欠佳,抵御有害生物的能力较差。天然林低质化明显,自然提升缓慢,森林生态系统自我恢复能力减弱。林业的生态价值未能充分体现,绿色生态产品供给质量有待提高。系统修复不够精准。由于林农的传统观念,造林地块适种选择不精准,全垦造林、单一树种造林方式依然存在,山水林田湖草保护修复系统性和整体性有待提高。基础保障短板弱项亟待补齐和加强。林业基础保障不强、信息化水平不高,林业监测防控装备现代化程度低,防灾减灾能力亟待提升。四、矿山生态环境问题多样,修复难度大矿山生态环境问题多样。谷城县矿山环境问题主要为四大类,分别为矿山地质灾害、矿业开发对含水层破坏、地形地貌景观破坏和土地资
40、源破坏,个体矿山规模小,矿山环境问题总量大、分散;大、中型矿山企业问题较多;固体废弃物积存量大,高陡边坡绿化与水土环境污染治理难度大;地质灾害隐患点较分散,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部分采矿许可证到期矿山历史遗留问题多,矿山生态修复难度大。谷城县矿产资源开发历史悠久、开采强度大、采矿点多、分布面广,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生态环境问题多,废弃矿山治理责任人灭失,生态修复难度大,所需治理资金缺口较大,生态修复任务繁重。五、水土流失治理任务艰巨水土流失面积较大,局部人为水土流失突出。2020年全县水土流失面积249.78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9.83%,主要为水力侵蚀,以轻度侵蚀为主。全县水土流失面积较大的
41、区域分布在西部、南部山区等位置。需求迫切的水土流失地区已基本得到治理,后续治理难度加大、局部人为水土流失突出,同时新形势下清洁小流域建设、面源污染控制、河库水环境综合治理等新任务不断涌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任务艰巨。六、生物多样性降低,外来物种入侵形势严峻生物多样性减少,水生生物多样性受损。谷城县为生物多样性一般区,生物物种较少,国家级、省级保护动植物较少。水生物种多样性下降,湿地植被种类单一、类型简单,人工种植较多,水质恶化、水花发生,湿地植被特别是沉水植被逐渐消失,动物种类及种群数量锐减,水鸟因栖息地消失而受到不少影响。线性工程的切割作用致使局部区域野生动物生境破碎、种群隔离,生存受到威胁。
42、外来物种入侵,危及乡土物种。近年来外来入侵生物种数及危害面积的增长趋势不容忽视,入侵物种造成影响,其中,外来有害生物松材线虫更是威胁到全县林业安全。七、生态系统破碎化,生态廊道建设薄弱生态系统破碎化。陆域生态源地集中于西部、南部山区,由于地形坡度等自然因素,生物连通和物质能量流动受到阻隔;县内高速公路、高速铁路,许多生态源地被交通要素分割开来,破碎度增高,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局部小物种灭绝风险。生态廊道建设薄弱。汉江流域滨水空间受人为干扰严重,岸线生态环境保护与开发利用之间缺乏统筹,存在岸线开发利用粗放与过度开发并存、排污口污染水源等问题,沿江防护林带建设薄弱;山区动植物栖息地较多,人类活动空间和
43、动物栖息地之间缺少隔离带;重要交通沿线缺少自然环境和人居环境的隔离缓冲,沿线附近生态系统功能、生态完整性以及生态多样性受到负面影响。八、城镇内部及周边生态系统退化,城市排涝问题突出城镇内部及周边生态系统退化。城区各水体之间相互联系少,水士补充、交换和流动频率不高;现状绿地总量不足,生态绿地斑块小且分散,破碎化程度严重。城市排涝问题突出。在降水量较大时,易发生内涝灾害,城市内涝建设侵蚀自然排水系统、城市不透水面积增加、城市排水系统存在雨水排放大通道缺乏问题等,导致内涝现象加剧。第三章总体要求与规划目标第一节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二十大和十九届一中、
44、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以提高生态系统自我修复能力和稳定性、促进生态系统质量总体改善为目标,以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为主线,合理划定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分区,科学部署和实施生态保护修复重点工程,以谷城县丰富的水系资源为脉络,以山为魂、林草为韵,形成“一屏三带三节点”的全域生态安全格局,显著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促进生态系统质量总体改善,提升生物多样性水平,全面扩大优质生态产品供给,助力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利用格局优
45、化,服务全县生态文明建设和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第二节基本原则一、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遵循自然生态系统演替规律,充分发挥自然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和自我修复能力,通过封禁保护、自然修复的办法,让生态休养生息,严防对生态系统造成新的破坏。二、坚持统筹协调,聚焦重点贯彻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理念,遵循自然生态的整体性、系统及其内在规律,统筹考虑自然生态系统各要素的协调性,坚持重点突破,聚焦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红线、自然保护地等重点区域,突出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妥善处理保护和发展、整体和重点、当前和
46、长远的关系,推进形成生态保护修复新格局。三、坚持因地制宜,科学治理遵循生态系统内在机理,以生态本底和自然禀赋为基础,关注生态质量提升和生态风险应对,立足于本县域自然地理格局和生态系统状况,因地制宜确定修复目标。强化科技支撑作用,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合理采取保育保护、自然恢复、人工辅助修复、生态重塑等措施,宜林则林、宜田则田、宜草则草、宜湿则湿,推进一体化生态保护和修复。四、坚持创新机制,协同推进深化生态保护修复领域改革,释放政策红利,拓宽投融资渠道,创新多元化投入和建设管理模式,完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推进形成政府主导、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生态保护修复长效机制。建立健全协调联动的推进机制,形成责权
47、明确、协同推进、务实有效的管理格局。第三节规划目标总体目标:围绕谷城县总体发展定位和谷城县国土空间规划总体目标,全面提升山水林田湖草沙各类生态系统整体质量,提升生物多样性水平,强化农田生态功能,改善城市生态品质,助力国土空间格局优化,建设精致城区、精美集镇、精彩乡村,涵养青山绿水、环境优美、宜居宜游的“工业强县、农业特县、旅游热县、生态美县、健康名县”。一、2025年目标到2025年,生态保护修复力度加强,主要水域、重点区域的环境质量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体系更加完善,水土流失率降低,城乡人居环境改善,生态文明制度系统更加健全。二、2030年目标到2030年,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流域水质优
48、良,资源和环境承载力提升,山水林田湖草生态系统稳定健康,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生态功能增强,生态安全屏障基本形成。环境风险防控体系健全,区域环境风险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保护修复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生态制度健全;生产体系绿色低碳循环,区域绿色发展水平显著提升。三、2035年目标生态环境状况全面改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显著增强,绿色发展体系全面建成,城乡环境更加美好、经济发展更具活力,生态环境保护体制机制完善,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发挥更加重要的示范引领和战略支撑作用。第四章总体格局与修复分区第一节生态保护修复格局基于谷城县山形水系框架,以“山水林田湖草”为生态基础,以水系为脉络,构建”一屏三廊五核多节点”的生态保护修复格局。一屏:西南山区生态屏障。三廊:汉江生态廊道、南河生态廊道、北河生态廊道。五核:湖北南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湖北谷城筵山国家森林自然公园、湖北谷城汉江国家湿地自然公园、湖北隆中风景名胜区、湖北老河口梨花湖风景名胜区。多节点: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和历史遗留废弃矿山治理为主体的生态修复关键点。第二节生态修复分区根据湖北省国土空间规划(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