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xiang港市民赴内地养老+农村土地流转情况调研报告两篇.doc

上传人:youshishuohua 文档编号:2997267 上传时间:2019-06-21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整理xiang港市民赴内地养老+农村土地流转情况调研报告两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整理xiang港市民赴内地养老+农村土地流转情况调研报告两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整理xiang港市民赴内地养老+农村土地流转情况调研报告两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整理xiang港市民赴内地养老+农村土地流转情况调研报告两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整理xiang港市民赴内地养老+农村土地流转情况调研报告两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整理xiang港市民赴内地养老+农村土地流转情况调研报告两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整理xiang港市民赴内地养老+农村土地流转情况调研报告两篇.doc(1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整理香港市民赴内地养老+农村土地流转情况调研报告两篇关于农村土地流转情况的调研报告为全面了解近年来我市农村土地流转情况,分析土地流转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进一步推动农村土地流转工作,促进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4月中旬,根据政协*市委员会*年工作计划,市政协组织部分政协委员和农业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先后深入到*等5个乡镇,以实地察看、听取汇报、座谈讨论等形式,对我市农村土地流转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一、基本情况及取得的成效近年来,我市围绕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积极探索土地流转。截止*年3月,全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8.7万亩,占承包耕地合同总面积66.7万亩的13%。流

2、转的土地主要用于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及创意农业。从土地流转的期限看:10年以下的29985.1亩,占34.5%;10年以上的57014.9亩,占65.5%。从土地流转的形式看:转包8574亩,出租60568亩,互换6606亩,转让3952亩,股份合作6691亩,其他形式609亩。从土地流转方向看:流入企业41209亩,占47.3 %;流入合作社2487.5亩,占2.9 %;流入大户22416亩,占25.8 %;流入家庭农场10261亩,占11.8%;农户间流转10626.5亩,占12.2 %。从土地流转规模看:流转面积在100亩以下的经营户1677户21150亩;100亩以上的87户65850亩

3、。其中:100499亩66户,500999亩8户,10009999亩10户,10000亩以上3户38475亩。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涌现出了一批具有各自特色的流转示范典型。主要模式有:“公平模式”: *镇公平社区以党总支为引领,将一家一户零散的土地集中起来,农户以土地入社,合作社再以水田每年每亩500市斤、旱地每年每亩436市斤的稻谷将11300亩土地流转给*禾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用以发展银杏采叶林、南方红豆杉采叶林种植,同时发展林下生态鸡、生态肉牛养殖、林下中药材种植,打造现代高标准农林业旅游观光示范园。当地剩余劳动力到种植基地务工每天收入60100元,部分群众还被聘用到公司,月工资2000

4、元左右,公司创立以来已累计支付农民地租、务工等收入4000多万元,带动2000多农民增收。“公平模式”解决了产业用地集中难、弱势群体增收难、集体经济壮大难等实际难题,对开展规模化土地流转具有较强的示范引导作用。“高黎贡山生态茶业模式”:高黎贡山生态茶业有限责任公司依托“高黎贡山”中国驰名商标品牌,大力发展茶叶产业,以每年每亩300500元不等的价格在新华、中和、清水等乡镇流转茶园面积12150亩,采用“公司+院士工作站+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市场”的新型社会化经营模式,以三产融合、茶旅养生发展的思路经营。目前,已累计支付土地流转费3200多万元,辐射带动周边茶园10万多亩,实现了公司盈利、群

5、众增收双赢局面。“鸦乌山模式”:*高田公司和*种植大户在鸦乌山、大黑山累计流转土地15026亩(目前还有6376亩)种植三七,采取“政府引导、村委会组织、统一租赁”的方式将农民的土地流转给公司,以每年每亩9001000元的租金兑现给农户、600元的基础设施维护费兑现到镇村,用于三个镇村级各项事业发展。目前,农户收取土地租金1361.51万元,农民到基地打工收入近亿元。另外,恒益集团规划从2016年开始,用5年时间,投资8亿元,在大黑山发展自营大马士革玫瑰产业基地1万亩以上,配套建设200亩玫瑰产业园,用于高档化妆品原料提炼加工,每年每亩协议租金600元,前15年每5年递增5%,后15年每5年递

6、增10%的比例提高,公司按每亩20元支付给社区作为工作经费。目前,项目完成投资600万元,流转试验种植的630亩大马士革玫瑰已收获,该项目如试验成功,将有望成为万亩以上的土地流转示范项目。“十里荷花模式”:*年2月,*牟定兴华食品有限公司在盈水、油灯两个社区流转土地700余亩用以种植莲藕,实施“十里荷花”三产融合项目。该项目由村民小组牵头将各农户田块进行丈量确认后,委托社区代为流转并签定委托书,社区将各户田块汇总打包与公司签定合同。每年每亩保底租金900元,公司每年再拿出纯利润的9%进行分红,其中农户占5%,社区、小组各占2%。该流转模式兼顾了各方利益,破解了城市周边土地流转难、用地成本高的难

7、题,实现了“一份土地5份收入”,减轻了企业阶段性投入成本,保障了农民的长期利益,激发了农民自愿参与土地流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上这些土地流转典型模式,主要经验是:群众依托村社区或专业合作社进行土地流转,村社区或专业合作社代表群众与经营主体合作,确定土地租金、分红等利益关系,签订协议,由经营主体带动发展,使土地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和合理使用,提高了土地效益,促进了农村土地规模化经营,实现了农民增收、集体经济壮大、经营主体获益,推动了农业产业化发展。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部分干部群众思想禁锢,对土地流转工作认识不足。一是部分群众恋土情结深,小农意识较强,认为只要有了土地,生活就有了保障,宁可粗放

8、经营、撂荒闲置,也不愿将土地流转出去,或是愿意流转也对企业提出不切实际的条件。二是部分乡村干部认为承包到户后土地由农民自己管理使用,农民做什么、怎么做是农民自己的事,对如何发挥土地潜力,让土地增值增效、群众增产增收宣传、引导、研究不多,主动作为不够(二)流转数量少,带动作用有限。目前全市土地流转面积为8.7万亩,仅占承包耕地合同总面积的13%,流入企业21户,流入大户54户,辐射带动群众仅为1万多户6万多人。主要是土地集中难,农民的流转意识不强;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资本进入少,科技含量低;农副产品深加工滞后,产业链不长,新型经营主体发展缓慢。(三)土地流转的体制机制还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政策方

9、面:一是现在距离二轮承包合同的剩余期限只有13年时间,而农业产业周期较长,土地流入方担心租期结束后没有持续保障,对扩大再生产存在后顾之忧,在配套设施投入上存在短期行为。金融支持方面:目前国家对土地流转、设施农业、贷款抵押的政策还处于试点阶段,相关政策未正式出台,我市仅有农村信用社、农行等4家银行3家小额信贷公司开办了林权抵押贷款。其余贷款融资工作尚未开展,导致土地流入方普遍贷款困难,给土地流转带来了一定影响。管理服务方面:我市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尚未建立,流转信息不畅,土地流转更多是农民自发流转,加之乡镇农经工作人员较少,监管工作不到位。一部分流入方与流出方签订的协议不够规范,备案率较低,存在纠纷

10、隐患;还有部分邻里和亲友之间以“口头协议”私下进行流转,双方的权利和义务难于保障。三、意见建议要把土地流转作为规模农业发展的基础和保证,深化农村土地全面改革,实行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并行,以稳定承包经营权为基础,推进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等多种经营方式发展农业,按照我市提出的到2021年全市农村耕地规模流转面积达20万亩,占家庭承包66.7万亩的30%,林地规模流转49.5万亩,占集体林地11%的目标,大力推进土地流转工作。建议如下:(一)加大工作力度,推动土地流转。一是充分认识土地流转在提高农民收入、提高生产效益、促进城市建设等方面中的重要性,大力宣传、贯彻、落实*市创

11、新农村土地流转机制实施意见,严格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坚持产业优先、注重效益原则,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原则,坚持规范管理、有序推进原则,加快推进土地流转工作。二是将土地流转工作纳入市委督查工作内容,对各乡镇开展土地流转工作情况进行督促和检查。三是建议市委市政府组织召开全市土地流转现场推进会,总结经验、观摩典型、明确任务、吃透政策、转变观念、启发思路、结合实际,以土地流转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二)明确流转布局,培植优势产业。我市各乡镇土地资源、产业状况、区位优势不同,北部乡镇土地面积较大、田块规整且相应平缓,具备规模发展的条件,适合规模发展,重点以规模化进行流转;中部乡镇靠近城区,适合一二

12、三产业融合发展,重点以精品化进行流转;南部乡镇土地面积狭小、田块零碎且坡度较大,适合精细化发展,重点以多样化进行流转。在产业培植上,突出高原特色产业及生物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种植、特色养殖和观光休闲创意农业,通过产业培植带动土地流转,通过土地流转推动农业产业适度规模化发展。 (三)强化农业招商,培育龙头企业。一是强化农业招商。建立具备一定连片规模可流转的土地资源库,以地招商,筛选一批农业产业化发展招商项目,以产业项目招商。二是培育引进实力强、前景好、科技含量高、辐射面广、带动力强的涉农龙头企业,参与我市农业产业化发展。三是加大对现有龙头企业的奖扶力度,鼓励上规模、上档次,发挥更大带动作用,同

13、时也要注重小巨人企业的培育,大力发展种养型、加工型、流通型和综合型农业小巨人,实现企业增效、群众增收。 (四)规范流转行为,优化流转服务。一是尽快研究在市级建立服务中心、乡镇建立服务站、村级建立服务点的市乡村三级农村产权综合交易服务中心,设立土地流转信息员,负责收集、反映流转信息,采用网络、报刊、微信等平台为农民及经营主体提供土地流转信息。二是尽快建立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颁证工作、农村产权交易服务平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扶持、土地流转风险防范、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林木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6个机制,为土地流转提供制度保障。三是根据现有法律法规,主动探索解决农村土地承包和流转存在的矛盾问题,

14、协调金融部门尽早开展“三权三证”抵押融资试点工作,更好服务我市土地流转。四是教育引导土地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进一步树立协议意识,遵守协议,履行协议,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合作中出现的矛盾和纠纷,处理好群众、村社区或专业合作社和经营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村社区或专业合作社不能以壮大集体经济为由,损害群众利益,不能借流转之名,向经营主体乱伸手、乱摊派,增加经营主体负担。经营主体要诚信合作,在经营较好的时候,主动为群众解决一些困难和问题,回馈群众,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五)巩固提升现有成果,积极探索土地流转新方式。一是继续巩固、完善、提升专业大户流转土地、家庭农场生产、专业合作社经营、龙头企业带

15、动流转土地等模式,扩大流转数量,提高流转质量,带动农村土地流转,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提升农民效益。二是积极开展试点,学习借鉴先进流转典型经验,积极探索新的流转模式和新的办法,重点探索宅基地“集约开发”、农村“土地银行”、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田保姆”种田等四种模式,取得经验后进行推广,提高我市土地流转水平与质量。香港市民赴内地养老的调研报告香港长者赴内地养老的情况由来已久。早在1997年,香港特区政府就推出了“综援长者自愿回广东省养老计划”,让领取综合社会保障援助的香港老年人,可以选择到广东省定居,并继续领取综援金。2005年,香港特区政府把该计划的适用范围扩展至福建省,并更名为“综援长者广

16、东及福建省养老计划”。2010年,广东省政府和香港特区政府签订粤港合作框架协议,其中就包括“支持香港服务提供者到广东举办养老、残疾人等社会福利机构,广东提供与内地民办社会福利机构同等政策”。2017年,广东省政府实施粤港合作框架协议2017年重点工作提出,“加强养老合作,香港继续推行各项便利长者回乡养老的计划”,包括“综援长者广东及福建省养老计划”、“广东计划”及“广东院舍住宿照顾服务试验计划”。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加强跨境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的衔接,提高香港长者社会保障措施的可携性。深化养老服务合作,支持港澳投资者在珠三角九市按规定以独资、合资或合作等方式兴办养老等社会

17、服务机构,为港澳居民在广东养老创造便利条件”。在对香港与广东的养老合作历史研究的基础上,本文通过分析目前香港市民赴内地养老的原因、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进一步深化粤港两地养老合作的思路及建议。一、香港市民赴内地养老原因(一)香港人口老龄化,养老负担加剧。近年来,香港人口老龄化加剧。据香港政府统计处统计,2016年香港65岁以上老年人(长者)达116.3万人,较2006年增加36.4%;长者人口占整体人口的比例,由2006年的12.4%升至2016年的15.9%。此外,随着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和生活水平的提高,长者预期寿命大大提高,香港人口未来将持续老化。根据香港人口推算,到2020年年中,长者人口

18、比率将达18.1%,而到2030年年中,长者人口比率将高达25.3%,香港社会将面临着极为沉重的养老负担。(二)香港养老资源紧缺,养老模式有待创新。香港属于典型的“后福利社会”模式,强调家庭职责与多元供给,针对长者的社会福利主要有经济援助和直接服务。其中,经济援助包括高龄津贴、伤残津贴、综合社会保障援助计划,直接服务包括居家照顾、社区支援、安老院舍照顾。随着香港人口步入老龄化,香港社会养老资源出现紧缺。一是财政开支庞大。据统计,20122016年香港特区政府用于长者的经常性开支(包括安老服务、医疗及社会保障)由421亿港元增至658亿港元,增幅达56%。香港未来老龄人口将急速上升,公共开支负担

19、会加剧,巨大的开支影响了其他领域的支出,长此以往很可能拖跨整个财政。二是养老机构缺乏及宿位紧张。香港由于土地资源稀缺,用地审批严格,难以建设新的安老院,安老院数量相当有限,分布非常密集。以盈利为目的的私营安老院大约占到全港七成,提供床位最多,但收费一般较贵,每月5千元-4万元不等;政府资助的安老院数量全港只有138家,虽收费便宜,但排队等候时间非常长。截至2018年3月,香港特区政府资助安老院宿位全港仅有2.7万个,仍在轮候资助长者住宿照顾服务的名单已超3.8万人,资助宿位十分紧缺。三是护理人员短缺及老化。香港的养老护理人员由经过培训的专业人员担任,虽然工资待遇较高,但由于护理工作烦劳,从事这

20、项工作的人手也相对较少,养老机构护理人员供不应求。另外,香港就业比例较高,中青年就业者容易找到其他工作,导致养老机构护理人员多为年龄较大的劳动者。(三)香港主要由外来人口构成,长者希望落叶归根。香港经济的发展得益于大量的外来人口移民,他们为香港带来了宝贵的劳动力、蓬勃的文化和丰富的社会生活。据统计,2006年有75.7%的香港长者出生于中国内地、澳门和台湾,2011年这一比例下降为73.1%,2016年下降为63.1%,但从绝对值上来说仍然占据绝大多数。受落叶归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这群移民在选择养老地点时,更希望偏向选择回到自己出生或成长的地方,与家人亲戚团聚。二、香港市民赴内地养老现状(一

21、)香港市民赴内地养老人数。根据香港政府统计数据,截至2018年4月,通过参与“综援长者广东及福建省养老计划”或领取公共福利金参与“广东计划”、“福建计划”赴内地养老的香港长者活跃案例数共有18883例,其中“综援长者广东及福建省养老计划”1328例,领取公共福利金参与“广东计划”16997例。除了养老院养老,香港人“北上”买房养老的情况也越来越多。据2016年9月香港房地产平台GoH.hk调查数据显示,有超过30%的受访香港市民认为中国内地是值得投资房地产的地区,较上半年增长12%;而61%的受访者则表示持有中国内地房产,较上半年上升16%。珠三角地区已成为香港人赴内地买房的首选区域,一方面为

22、退休养老做准备,一方面还能作为投资保值升值。(二)粤港两地养老合作现状。近年来,粤港两地有关部门和民间组织分别在机构、人员、组织、资质评估、医疗等方面开展了初步的养老合作。一是养老机构上的合作。自2007年CEPA补充协议四允许港资以广东为试点举办独资养老机构以来,港资开始通过独资投资和两地合作的形式在粤港澳投资兴办养老机构。目前在粤港澳独资举办的养老院共有家,共投资人民币亿多元,设置床位860张。另外,还有慈善团体香港赛马会在深圳盐田和肇庆分别捐款,与当地政府合办两所安老院。二是护理员培养的合作。2013年粤港合作试行了养老护理员“一试两证”模式,广东省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联合香港职业训练局

23、组织粤港两地专家,制订了粤港都认可的新考试大纲与新考试题库。考生只需一次考试合格,就可同时获得广东省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颁发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和香港职业训练局颁发的专业能力评估证书。三是社工组织间的合作。主要是社工组织建立联系,开展从业人员合作培训,依靠香港社工组织的经验对广东社工组织进行帮扶。广东与香港伸手助人协会建立了粤港两地从业人员合作培训机制,每年定期组织广东省内养老机构管理人员及养老护理员赴港实地培训。四是资质评估上的合作。广东积极组织人员赴港学习借鉴香港养老服务的先进经验,引进专业养老服务评估监测体系等服务模式,邀请香港养老业界专家参与评估养老项目。五是医疗上的合作。两地从2014

24、年已经就如何建立粤港两地医疗转诊和患者转运政策及机制进行研究和磋商。确定深圳市所医院与所香港医院作为两地病人转诊定点医院,积极探索有效的便利通关方式,进一步完善两地病人转诊工作,为两地患者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务三、香港长者赴内地养老存在的问题赴内地养老的长者比在香港养老有更开阔的生活环境,但随着内地经济与社会的发展,香港长者赴内地养老的问题也逐步凸显,导致部分长者不得不选择回流返港。(一)内地物价上涨,生活成本比较优势消失。随着内地经济快速发展,内地的物价与生活成本也相应快速上涨,基本与香港持平。加上近年来人民币一再升值,房价增长,环境问题凸显,也使得早期赴内地养老长者的生活成本优势基本消失。同时

25、,在内地养老无法享用平价的香港公共医疗福利,医疗费用成为了香港长者更沉重的负担。(二)缺乏统一医疗福利制度,造成异地养老障碍。香港长者即使通过“广东计划”等政府计划赴内地养老,但香港的公立医疗、住房保障和社会服务仍然无法在境内享受;同时,由于没有内地户籍,也无法享有内地医保、社保和老年福利等。缺乏境内外统一的医疗保障及福利制度,为香港长者在异地养老造成了很大的障碍。(三)医疗信息的隔离和医疗质量的不平衡。在医疗信息互通方面,跨境沟通还不是很完善。香港推出了“医健通”,公私营的医护机构都可以获取病人健康资料、病历纪录,但网络系统未开通到内地。同时,中国的医疗服务水平和质量在各地区之间很不平衡,使

26、香港长者在患病时,偏向于选择回港就医。四、深化粤港养老合作的思路与建议广东与香港毗邻,在社会养老问题上也进行了长期的合作探索,未来可在社会养老的资金、资源、人员、资讯等方面进一步深化合作,建立“互通有无、优势共享”的养老合作模式,共同解决两地面临的养老问题。(一)加强两地养老产业合作,推动养老服务共同发展。如长三角地区的“环沪养老产业带”是我国养老产业国际化合作项目的聚集地,区域内形成了以上海为中心,江苏、浙江为两翼的养老产业带,吸引了老年用品制造、医疗等外资养老公司投资,并有IDG资本、红杉资本等投资集团在乌镇建设国际健康生态休闲产业园。粤港两地可借鉴现有的示范基地模式,谋划适应粤港现阶段养

27、老化需求的养老产业体系、空间用地,策划养老产业重点项目,推动两地在养老服务业转移、养老地产发展、养老金融等方面的产业发展合作。(二)强化资本合作,对两地养老产业、养老福利政策衔接等提供资金支持。研究解决香港长者在广东医疗保险金报销制度,着力解决跨境医疗保险待遇、养老保障关系衔接及待遇计发等问题。探讨由粤港两地养老保障基金管理部门主导设立粤港两地养老合作基金。通过政府补助、个人缴费和社会资助等形成筹集资金,补贴两地长者养老费用支出。同时,鼓励和引导基金投资老年产业,提供养老金的增值和养老机构的服务,收益用于资助两地养老机构的合作,两地养老护理人员的培训,两地养老资讯服务平台的运作等。(三)加强人才培养合作,提高养老服务专业水平。建立粤港两地从业人员合作培训机制,加强对社工和养老护理人员的培训,组织两地养老服务业从业人员互派学习交流,共同举办培训项目,提高从事养老护理的社工和保健员的专业水平。(四)推进医疗卫生资源共享,推动跨区域养老服务。建立粤港长者医疗联合体,实现两地医疗资源无缝对接,鼓励内地医疗数据与香港医管局实现数据对接,解决异地就医信息隔离的问题。建立跨境老年人医护技术交流机制,开展粤港医疗机构转诊合作试点和养老护理转介合作。支持港澳服务提供者合作打造粤港澳医养结合养老示范工程,并作为跨境合作养老的标杆在全国推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事务文书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